第一篇:想要,自己挣——光爱学校的感悟
想要,自己挣
“光爱学校”在中国是一个知名度比较高的民办孤儿院,专门收养孤儿和流浪儿,其创办人是一位安徽的农民,名叫石清华。去年由于原址拆迁,“光爱学校”搬迁到顺义去了,此前一直在通州,而且距离我住的小区不远。当时,“光爱学校”已经收留了一百多名孩子,我经常在节假日到那里去当义工。
每到周末,“光爱学校”都非常热闹,总会有数十名志愿者自动聚集在那里。眼下中国既有钱又有善心的人确实不少,我每次过去的时候都能看到整车的米面、蔬菜、肉类和水果被运进校园,还有成箱的衣服、成包的学习用品等等。那些孩子也非常喜欢志愿者,都愿意和他们一起做游戏。
但这些都不是“光爱学校”最大的特色。与其他孤儿院不同,“光爱学校”实行的是“小红花”制度,并且有严格的奖励规定——早晨按时起床,会得到一朵小红花;按时上课,也能得到一朵小红花;一整天没犯错误,还会得到一朵小红花;打扫校园的卫生,或帮助病残同学洗衣打饭,又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
那朵只有硬币一般大的红纸花不仅仅是单纯的奖励,而且是“光爱学校”的“校园币”。每一朵小红花可以换一顿饭,如果一天获得的小红花超过三朵,还可以积攒起来,在学校的内部超市换取衣服、文具、毛巾、牙膏牙刷„„等等。
记得第一次去“光爱学校”时,我对这一制度很不理解,觉得这样做是不是对孩子们太苛刻了?一位老师对我说:“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孩子正确的思想意识。‘光爱学校’收养的孩子来源很复杂,有很多是流浪儿,因此一些孩子染上了喜欢占小便宜、小偷小摸的坏习惯。被收留在‘光爱学校’之后,虽然有许多爱心人士送来吃的、穿的、用的,但石校长担心这些孩子会因此被‘惯坏’,认为自己享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如果有了这种想法,那么孩子将来肯定不会有感恩之心和责任心,所以才订下了小红花制度。这样做的目的是告诉孩子们,世界上任何东西都不是白来的,想得到它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果你想要,就凭自己的努力去挣。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
第二篇:我想要展现我自己
我想要展现我自己
我叫朱礼青,来自一个放眼望去一片绿色包裹的小村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众多熟知我的人对我的评价。是的。其实从小,在父母眼中我就是那个爱大声说话、不厌其烦唱着歌,整天惹大人厌烦的不安分的孩子。而在爸妈去田里干活,留我一人在家时,耐不住寂寞的我就会放声歌唱,唱些我看过的动画片里的歌曲(),是的,就是这种听似狼嚎的歌唱却意想不到的得到了别人的掌声。由于天生的声音洪亮和不错的音色,走过我家门口,听到我唱歌的村里的人,都会不时地在爸妈面前称赞我()。看到爸妈在我面前骄傲的神情,此后的我信心满满地唱的更起劲、更疯狂。不知不觉,我站在舞台上表现自己的片段会不时在我脑海里。至此,我儿时的梦想形成了。此后,虽然我一直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的声音。但是,梦想却一直只存在于我的心底,没有一次的大放异彩过。
之后随着年岁的渐长,外面的世界开始变得陌生,我内心的胆怯也与日俱增,我开始不断地收敛自己奔放的个性。虽然,此后也会在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但都不起眼,比如,六一儿童节的儿歌大合唱。()是的,那时的我,只是老实的唱着歌,根本没有展现自己任何的闪光点。再往后,随着学业的不断加重,以及自己声音的变化。我开始完全把自己开朗的个性包裹起来。我怕出错惹来别人的嘲笑。而此后,个性的我,只会在家里一个人休息或自娱自乐时,才会陶醉于自我的表演中。就这样,我渐渐把自己掩藏在角落里,我没有勇气抓住眼前一些自我展示的机会。看到别人在我面前展示自己,此时的我会远远地走开,会和别的同学一样,啃着那些重复多变的书本知识以求考的好成绩。
本以为,自己会这样一直安静的走下去。谁知走进大学这个小社会,我的春天来了,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展示自己的个性。于是,我开始参加校园记者、社团,以及参加一些班级、院系里的节目表演来不断释放被自己尘封多时的火热个性。虽然此后的我,没能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魅力。但是,这期间我收获了快乐,同时让我身边的人了解到真正的自我。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的,在享受展示自己带来快乐的同时,我校园时光的终结也在不断地向我逼近、招手。不久,就业的烦恼和压力开始充斥我的脑海,由于刚出校门的天真,在那些求职的岁月里,我会到处碰壁。但是内心深处那个个性的自我却一直支持着我向前。因此,我一直默默坚守着,我会实时留心自我展示的机会。我会珍惜每一次视频配音,每一次外出采访与别人交流的机会。在等待、寻找机遇的道路上,我不会停下来傻等,我会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会不断练习自己的口语(),我会看书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底蕴,以及我会适时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是的,我在一直追求不断提高自己、展现自己的机会。现在看到《超级演说家》的开播,我有点欣喜若狂。我终于可以站在这个梦想的大舞台上,向更多的人展现自己声音的魅力了。《超级演说家》我就是你们要找的声音,我来了。
现在的我终于站在这个梦想的大舞台上,向四位导师、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展现自己,我真是太激动、太高兴了。谢谢!
第三篇:如何爱自己的学校
校长的“爱”
——如何“爱”自己学校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在学校管理中,我认为校长应该是“爱”的表率。校长应该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学校,爱自己学校的的老师,爱自己学校的学生。学校是一个社会事业单位,是校长的工作场所,也是校长的衣食父母,校长在此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校长更要在此完成社会赋予的社会历史责任,但学校又是一个特殊的事业单位,其特殊性要求学校工作以“爱”字当头,校长要“爱校如家”,只有这样,老师才会爱学校,学生才会爱学校。
一、爱家就要家和万事兴。家校本同一理,学校“和”的第一要务就是所有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保证,既我们每个校长几乎每天都在劳心的安全工作,这一点,大同小异,无非是明确目标,夯实责任,防范为主,将安全工作经常化、生活化、细节化,即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又强化学生的安全、生存能力。
其次是所有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也就是我们说的团结问题,就校长而言,一要对教师有关爱之心,校长本来就是教师,要用心去感知教师的疾苦,然后用手中的权力力所能及的解决大家的困难,当然也应用我们因当校长而在社会中的优势多为他们说话跑腿。二要用心呵护学生的成长,对于这一点,我们最容易做到的是为学生的成绩和优点而欣喜若狂,最难得是对学生多样性缺点的包容与宽恕,原因很简单,在考试的大棒下,我们暂时还在踏踏实实搞应试教育,所以校长的包容和宽恕对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还是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再次是情理相容,校长要有博爱之心,但也要有“千里之提,溃于蚁穴”的警觉,不断完善制度常规,做到有规矩方圆。
二、爱家就要惨淡经营。一方面我们的经费来源与学校正常运转的需求有一定差距。单从数量来看我们的经费似乎有所增加,但如果将学校收入和社会经济各项指标,特别是物价上涨等因素相比较,其实在减少。学校不光要应对物价上涨所带来的支出成倍增加,还要应付社会灰色消费的强大冲击——学校毕竟是社会的一个分子,更要保证以信息教育为核心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投入。当然还有扰乱视听的教育乱收费,好像学校一谈钱就戴了一顶招摇过市的乱收费帽子,而其他单位对教育的摊派、收费、集资等等倒合情合理了。所以校长必须要有用小钱办大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另一方面社会伦理道德虽然被商品经济侵蚀的千疮百孔,而社会对学校的期望仍然是理想的净土,加之理论上的教育和现实中的教育被人们浮躁的意识一分为二。作为校长我们能做的就是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此作为承上启下的跳板或相互连结渗透的中间地带。在我校校训、标语是师生对学校、人生、社会思考的结晶,形成的管理思想是“在教育中管理,在管理中教育”。当然也有内容翔实,条文明确的管理细则,其目的就是要构建一个符合教育规律的学习成长环境。
三、爱家就要谋划家的发展。当然学校的发展有别与家的发展,其目标不是万贯家产,他的家产够用、用好就行,重点是学校能动因素人的和谐发展。和谐含义有二:
其一是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尽管社会和家长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效果与效率的标准,但推动学生发展的能动因素却是教师,所以我们在抓住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的同时,将教师的发展放在学校发展天平的另一边是非常必要的。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科研的主体,教师要发展就需要动用充足的经费来保证课题、课改学习之需及外出培训学习之需,为了扩大培训面,我们提供均等机会,并以多方筹资和自发出资相结合,使培训的广度和效度都有所提高。
其二是当前利益和持久发展的统一。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当社会仍然以考试成绩的高低去诱导或评判生活的最优化趋势时,学校教育对考试能力的培训是必然的,否则它将失去社会的支撑,所以校长谋划的第一件事就应是成绩的高低,因为学校的生存是学校发展的第一先决条件。校长培养教师的目的就是现在能教好成绩,将来能进更加好的学校而不被淘汰,学生能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业,将来竞争社会的个人特长得到一定的开发与启迪。
四、爱家就要为家营造好的外围环境。民众对学校的评价主要源于对教育(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了解、对学校的了解。如果学校与之的沟通不够、宣传不够,那么民众对学校的评价就不一定会客观公正。要么一棒子赶上天空,要么一棒子打入地狱。所以,我们要推行新的教育,或新的教育制度,甚至是新的教育方法,在一定范围内搞好教育科普宣传是必要的,只有正视听,才能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
总之,只有校长真正做到了“爱校如家”,这种爱的接力才会被传递。老师才会爱学校,学生才会爱学校。
第四篇:我想要爱教案(范文模版)
我想要爱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爱,懂得爱,学会爱和珍惜爱。
2、了解故事主人公从被爱到去爱转变的过程。
3、根据图片内容大胆的猜想,用自己的语言仿编,讲述故事。
活动准备:1.电脑 2.投影 3.PPT
活动过程:
一、展示绘本封面,让孩子们观察图片上小熊得神情。
(一)、观看封面—忧伤小熊的特写。
——教师提问:
1、图片上小熊是一种什么样的得神情呢?忧伤、伤心!(幼儿回答)
2、为什么小熊会有这样的神情呢?他是缺少了什么吗?(幼儿回答)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内容灵活得引出故事名称《我想要爱》。
4、小朋友们得回答有很多,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小熊如此忧伤难过呢
——提问:
1、小朋友们,你们缺少爱吗?爱你的人多吗?又有哪些爱你得人呢?
2、小朋友们从来不缺少爱,不缺少爱你的人。有亲人的爱,老师得爱,还有好
3、朋友的爱。故事里的这只小熊得名字叫做吉米,小吉米从小就缺少爱和爱他的人,他说“我想要爱”,那小吉米会怎么做呢?
(二)、教师讲述故事内容。
——讲到小吉米出发了寻找爱得时候提问:
1、小吉米出发了,他要去寻找爱,你们觉得他能找到爱吗?(幼儿集体回答
2、在寻找爱得路上,小吉米会遇见哪些小动物,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幼儿回答)
(三)、教师根据幼儿得回答继续讲述故事„„„
——讲到小吉米遇见老鹰在追捕老鼹鼠得时候提问:
1、教师提问:吉米遇见了一只老鹰正在追捕老鼹鼠,对于一只想要爱的小熊,如果你是小吉米,你会怎么做呢?
2、幼儿回答:教师提示幼儿,想象自己就是小吉米。
3、教师提问:吉米的心里有爱吗?
4、幼儿回答。
5、教师总结:因为心里有爱,小吉米救下了老鼹鼠,他已经找到了爱,他自己对他人的爱心!教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吉米在去寻找爱,找到爱和失去爱得时候得场景颜色变化。)
(四)、教师继续讲述故事,小吉米用自己的咆哮吓跑了老鹰„„
——当讲到小吉米去照顾“小可爱”的时候提问:
1、提问:咦!故事讲到这里,小朋友你们发现小吉米有什么变化吗?
2、幼儿回答
3、教师总结:小吉米从被小奶奶爱变成了去爱小兔子,在这一个过程中,小吉米学会了爱,了解了爱,所以爱是需要学习的。小吉米慢慢得在成长,从一个被小奶奶呵护得小孩变成了一个去呵护其他小动物得哥哥。
(五)、教师继续讲述故事„„
——故事讲述到“小可爱”走了后
教师提问:
1、小可爱走了,接下去,小吉米又会遇见谁呢?
2、引导幼儿大胆得想象并讲述故事情节。
3、教师小结:
小朋友们都编的很好,老师先把小朋友编的故事放在旁边,等会我们也把它放到书里面去。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书中的小吉米会遇见什么吧。
二、教师继续讲故事至故事结束.——教师提问:
1、最后,小吉米又是怎样找到爱的呢?
2、小吉米现在找到得是什么样得爱呢?
三、教师和幼儿讲述故事。
——教师小结:爱是相互的,在别人爱你时候,你也要学会去爱别人。我们要珍惜自己得到的爱,学会爱,然后去更好得爱你想要爱的人。
四、活动结束。——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起去把刚才小朋友们续编得故事放到书里面去吧。
备注:故事概述
爱,要在人生得旅途中不断寻找,就像小熊吉米一样,他先得到了小土拨鼠奶奶的照顾,感觉到了被爱,才逐步具备了爱的能力,去照顾小兔子,拯救其它小动物。所以只有拥有被别人爱的经验,才有爱别人的能力。就生命的本质而言,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的孤独个体,唯有爱能使个体相互连结、相互温暖。
一、幼儿讨论:妈妈是这样爱我的。
1、你的妈妈爱你吗?
2、你的妈妈是怎样爱你的?请幼儿说说妈妈爱自己的种种做法,与同伴分享。
3、妈妈爱你的时候,你心里是怎样的?
二、师幼共读绘本《我想要爱》1——6页,感受毛毛兔有爱时候的感觉。
三、师幼讨论:爱是什么?
1、有爱的感觉这么好,爱是什么呢?引导幼儿讨论,并把自己对爱的理解告诉大家,与大家分享。
2、教师小结:爱是小伙伴用胳膊环绕我的肩膀,告诉我她多么喜欢和我成为好朋友;爱是妈妈抱我去小床上,轻轻地说:“我爱你,亲爱的宝贝。”爱是老师给我甜甜的微笑,帮我穿衣服„„
四、阅读绘本7——12页,分享爱。
1、理解爱的道理:爱他人还有爱自己,更重要的是学会分享。
2、你有爱别人吗?你是怎样爱别人的?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爱别人的做法。
3、送爱心。教师把自己的爱心送给幼儿并告诉幼儿:你爱谁,就可以把手上的爱心送给他,还可与她握握手,抱一抱。
看图总结:小熊先得到了老奶奶的爱,然后他把爱传递给了小兔子,再传给了其他的小动物们,最后他得到了所有小动物们的爱。他心里的大洞被“爱”填满了。(用“爱心”填满图片上的“大洞”)
第五篇:要花钱自己挣励志故事
要花钱,自己挣
在中国的很多父母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愿望:什么时候我们的孩子也能树立起这么一个观念————花钱要靠自己去赚?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自己的孩子才能在未来成为社会竞争的强者,而如果继续保持着眼下这样一种状态,那么孩子可能永远成不了气候。
看看美国,日本,瑞士,德国的做法,我们可以得到不少启迪。为了让子女生活的好,自己却像牛马一样拼命地干,这在国外的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我们的父母却习以为常。
每一年在大学新生报到处,你会发现很多上了年纪的家长奔前跑后,替孩子搬运行李,办理入学手续,而年轻力壮的“当事人”则坐在树荫下看书听音乐。而在一些小学更有不少父母常跑到学校来替孩子做值日,搞卫生。
有人对天津市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52%的学生每天由家长代为整理生活和学习用品,74%的孩子离开家长就束手无策,只有13%的人偶尔做些简单的家务事。
不仅在我们这个拥有众多独生子女的国家,整个世界上的家庭,孩子都在变少,但对待子女的态度,差别却很大。
同时一个13岁的孩子,有的父母谈起来,就说:“他才13岁,什么都做不了。”
有的父母却说:“他已经13岁了,自己完全会料理生活了。”
很多父母总是认为自己付出得越多,子女也就越幸福。到头来,父母提孩子做事越做越多,孩子就做得越少,直至无事可做,最后落个什么也不会做。
说中国的有些父母剥夺了孩子自力更生的机会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
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
美国青年从小的时候开始,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靠给邻居或自己的家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
女孩子做小保姆赚钱。有个女孩每逢星期六要去餐馆打工,母亲就告诉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照样可领取工资。(励志歌曲)但这个女孩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日本人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会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
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再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
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的背上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在加拿大,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本领,从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加拿大的一个记者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给各家各户送报纸。
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那位当记者的父亲很自豪。:分这么多报纸不容易,很早就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过。
不可否认,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这正是需要我们许多中国父母用心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