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试论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一、经济增长所取得的成就,引出所带了的问题
二、经济增长的矿物资源消耗及浪费,土壤破坏环境污染。
三、建设土地征用,以及建筑废料对土地的破外。
四、工业三废对动植物的影响。
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第二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
一、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人口、资源基本观念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复杂、生物品种繁多、资源类型丰富,其绝对数量在世界各项资源中名列前茅,是世界上少数矿产种类比较齐全、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
(二)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1.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
2.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
3.以“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
4.区域资源的条块分割管理机制和短浅的决策机制未根本改变,以及不完备的法令与持续发展的原则脱节,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二、中国区域资源环境战略的特点
1.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系统。
2.正确处理生存与发展的关系。以“十八大”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为指导。东部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的排放,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西部重点是消除贫困,加强发展所必须的能源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对区域开发的支撑能力。同时特别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控手段,逐步使农业进入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是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三高”方向发展,发展中国独具特色的乡镇企业,引导乡镇企业走向专业化,社会化协作生产,提高效益,减少污染,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优化能源结构,重点发展清洁煤技术,运用经济手段提倡节能、提高能源效率以及加快可再生资源开发速度。
3.必须解决好人口问题,合理控制人口数量。解决好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战略重点。
三、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
1.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
2.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
3.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
4.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
(简单记为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价格、政策、法律体系)
总之,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可持续发展计划才能得到很好地实施,经济才能稳定发展,资源才能永续利用。
第三篇:环境代价专题
垃圾的违规排放惹来的祸端
湖北省武汉市周围的五所违规的垃圾燃烧发电站每天产生垃圾焚烧飞灰600吨,均未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处理,这些垃圾的毒性是砒霜的900倍。武汉市的垃圾处理厂违规焚烧垃圾,对城市环境质量、周围居民生活等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对于湖北武汉的垃圾违规排放事件,值得深思。其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总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单纯重视经济水平的提高。其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缺乏完善的配套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其三,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严重与人民的生活脱离,不顾及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损害了他们的基本利益。
面对这种状况,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对垃圾处理厂的违规行为严厉惩治,坚决杜绝事件的再次发生。而且要合理规划和依法治理城市垃圾,既能保证垃圾的安全有效的合法排放,又能不危及群众的合法权益。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这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城市在建设中要时刻满足群众利益,才能实现城市真正的发展。现代城市的确是发展了,可是否真正意义上满足人民需求?是否实现了与民共享?城市的建设需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为群众建设全面便捷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体系,还城市一份清洁与安宁,使城市居民安心、放心、开心。
第四篇:探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_探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
编辑。
【摘要】在 经济 发展 过程中,除了要关注GDP的增长外,还要关注其他的发展指标,如环境,教育 和文化等指标,文章着重谈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关键词】牺牲环境;经济发展;环境 问题 ;人与 自然 [abstract]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besides must pay attention to GDP the groust pay attention to other development target, like the environment, targets and so on education and culture, 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lations emphatically.[key ent;Economic development;Environment question;Human and nature
前言在经济建设中确立正确的发展观以及相关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过去我们谈论发展,总是和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长联系在一起,认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物质资料的发展,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虽然也注重 政治 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但其地位远不如财富的增长、经济的发展来的重要。回顾人类发展的 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近100年的历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物质文明呈现跳跃式的发展,人类 社会 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之出现的各种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社会问题也为人类敲起警钟:如此的发展,我们总有一天会毁灭在我们自己所创造的文明之中,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应该如何让我们所生产的物质财富真正达到造福于人类的最终目的?以人为本的 科学 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这里我着重说明经济建设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
一、过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一)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回顾历史,从 工业 革命后,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称其为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奇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 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经济总值呈几何倍数的增长。这些国家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最早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是问题随之接踵而来。由于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结果导致严重问题。上个世纪,各个国家先后出现了严重的环境公害问题:马斯河谷大气污染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多诺拉大气污染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厂事件、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都是由于工业发展排放的废水、废气和有毒物质,不仅危害当时人们的身体和生命的安全,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也 影响 了以后的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身体健康,并且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良好的生态环境一去不复返。
(二)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重视环境而引发的问题 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教训是极为惨痛的。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阻碍了我国经济和 社会的发展。使我们经济增长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现在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各个方面的关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问题已经提到战略高度。
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马克思认为,自然反映人的本性。人的功利价值观影响着自然界的发展,人的不合理的消费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关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丹的发展模式给我们以启示。
(一)不丹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所谓不丹模式就是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平衡 发展,将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置于 经济 发展之上,衡量发展的标准是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而不是我们通常采用的 GDP(国民经济总值)。国民幸福总值最早由不丹国王旺楚克在 1970年提出,他认为政府施政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他提出,人生基本的 问题 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指标。追求GNH最大化是不丹政府至高无上的发展目标。实践的结果是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不丹,人民生活得很幸福。” 不丹的发展模式就是环保优先的发展道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很好地发展环境,为了环境保护宁可牺牲 旅游 资源所提供的经济价值,采取有限的旅游政策,对旅游人数进行有效的限制,从而使环境得到保护。这种模式显示了强劲的后发优势,“它一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现在已经超过印度等其他国家,在南亚各国中是国民平均收入最高的国家。在世界银行的排行榜中也大大超过了其他发展 中国 家成为第一位。”[4]不丹人民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恩惠的同时,没有被物欲所迷惑,保持着平和与淡然的心境。
(二)经济发展中注重人与 自然 和谐的措施 和谐 社会 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源于人。人的本性、价值观 影响 着生态的发展。那么一个社会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自然界的不破坏,归根到底就是持有怎样的发展观,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注重物质增长的发展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而且这种发展观的后发优势已经日显衰竭和不足,所以以人为本的 科学 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醒我们要注重人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第一,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 教育 事业,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发展观左右着我们的发展,也影响着我们的发展速度。我们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提出了四大文明,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 文明和生态文明,其中生态文明是最重要的文明,它既是四大文明的基础,又是四大文明的最高境界。现在一个国家最大的安全不仅是有没有高水平的军事设施,生态的安全与否更是最大的安全。生态文明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我国古代文化中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我们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科学发展观中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同样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面对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问题,考虑到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环保技术和具有环保意识的人才的迫切需求,清华大学在已有的环境教育与 研究 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学”的计划,并已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示范工程。所谓“绿色大学”建设,就是围绕教育这一核心,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思想落实到大学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核心 内容 包括绿色教育、绿色 科技 和绿色校园。为本科生、研究生增设了一批有关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积极推动学生“绿色教育”课外实践。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与环境质量改善方面的科学研究,开发一批符合清洁生产原理的新工艺、新技术。加快重大环境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建设规模化、集成化的科技环保 企业 和示范区。加强环境软科学研究,为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分阶段实施校园绿化工程,重视植物多样性,并逐步提高校园绿化覆盖率,使校园成为多种生物的保护地。与此同时,建设与清华 历史、文化氛围及建筑风格相协调的园林景观。如:礼堂区、理学 院区和北院区的环境美化等。采用无害化技术,对校园的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整治,如建设水处理与回用工程、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烟尘污染治理工程和校园生态环境监测网等。绿色大学,要求环保意识是合格大学生的重要标准。让这些未来的栋梁能够把环境保护意识作为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相继一些其他的大学也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学的口号。除了对大学生之外,对社会形形色色的百姓也要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利用舆论工具进行宣扬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注重教育的发展,主要是从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出发。除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理论 观点教育之外,还要宣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例如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两千年前思想家所提出的,在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传统文化是我们血液中根深蒂固的东西,我们没有必要丢掉我们传统的精神家园,而在极度追求物欲的世界观中迷失自己的方向,从而确立正确的发展观。第二,要禁止人类无穷尽的贪婪欲望,节制自己的欲望,注重人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环境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人的贪婪的欲望所致。我们为了自身的享乐去食用珍贵动物,导致某些动物的灭绝;我们大肆开发旅游资源,破坏了原来的生态平衡。这些都是人类片面追求物质财富,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问题所导致的恶果。在发达国家中,如美国和日本,由于严重的环境问题,高GDP的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幸福感的增加,这说明,人的幸福感不仅仅来源于物质财富的增加。人的幸福快乐不应该仅仅是建立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之上,不能是简单的拜金或者是物质的奴隶,还有物质以外的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影响人的幸福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长,还包括家庭幸福、良好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多方面的因素。人的幸福应该是建立在更高的要求之上。与此相适应,国家的发展观要想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不能简单地把发展定位于财富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满足物质生活需要,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要有更高层次的发展要求,例如高尚 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谐优美的环境,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最终目标。所以,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和谐社会,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有正确的发展观作为指导,必然会有光明的前途。【 参考 文献 】 [2]大公报[N].香港.2007.[3]成梅.94.8%的公众确认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严重[EB/OL].中国经济网,2006.[4]吴洪森.不丹模式与幸福总值[J].经济观察报,2005.[5]黄有光.经济与快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6].[EB/OL].[7] 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
第五篇:浅析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李晓敏
2010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其增长令世界瞩目。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属于粗放型经济。资源环境是制约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暴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其主要是来自工业的排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巨大,废气、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加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生产力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科学发展观追求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即在发展经济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实现自然资源持久利用,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以可持续的绿色循环经济为基本模式,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考虑环境代价和资源承受能力,评价经济增长程度要用绿色GDP,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 资源环境 和谐 协调 节约 友好 正文: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目前,中国GDP已经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有人估计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2001年至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
(一)我国从总量上是“地大物博”,但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战略意义的土地、水、矿产和森林等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二)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少、优质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各种非农使用使良田大幅度减少,基本没有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的目标;
(三)水资源紧缺已影响到生产和生活。河流断流、泉水干涸、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水质污染更加剧了缺水危机。
(四)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用量矿产,如富铁矿、锰、铜、石油等,储量不足,供给愈来愈依赖于国际资源的利用;
李晓敏
2010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五)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资源浪费问题严重,农业上大水漫灌较为普遍;工业耗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三倍。
总体来说,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资源种类齐全,但资源质量不高,自然生产力低。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之间不匹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后备资源供给不足,潜伏着更大的资源危机。如果不能在地质勘探方面强化投入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石油、天然气、关健矿产资源将严重衰竭。
随着人均收入从低水平向中等水平迈进,各类人均资源消费需求量不可抑制地迅速扩张。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供水能力紧张,能源紧缺愈加深重,矿产资源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资源总需求迅速扩大,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基本格局,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以及资源环境现状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应该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看待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下面我将阐述两者之间相互的影响。
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经济的发展更离不了自然。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料,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渔业,都依赖于环境资源。尤其是现代社会,机器工业所需的各种能源都来源于自然。没有能源经济无法发展。总体讲我国是地大物博而这些条件无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反之,资源环境破坏对经济发展有严重阻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资源数量问题:相比我国的地大物博,各种资源占有总量的优势,我国的人口数量巨大,从而导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人口众多,意味着对环境及资源的消费量巨大。例如:石油储备量巨大,但是我国每年还需要大量进口石油用于消费。由此可见,在我国资源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约束。
(二)资源浪费问题:在我国,长期以来经济的粗放式发展,以及人们的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差,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例如,一方面面临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另一方面大量耕地被闲置荒废。再如,一些地区出现水荒,水资源严重短缺,而其他地区农村采用原始的大水漫灌的浇灌方式。其他洗煤、纺织染色、纸浆等行业也属于水资源密集型产业,工业用水约占水资源需求的五分之一。
如此种种,导致原本短缺的资源进一步的浪费。
(三)环境污染阻碍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会影响人的健康和生存,造成了对生产力的直接破坏。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对人的身体心理,乃至下一代都会产生影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其主要是来自工业的排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巨大,废气、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加。
环境污染会影响区域甚至是国家间的争端。严重的事态又会造成战争,影响着人类的和平和安全。环境污染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包括两部分,一是因为污染破坏生态平衡而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二是为了恢复破坏的环境要花费人力,财力进行治理。治理污染的消费要远大于预防。
另外,环境污染还会造成对生物、对气候的影响而间接的影响经济的发展。
李晓敏
2010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和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恰是这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只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环境;积极保护环境的零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发展第一的经济决定论”还是“零增长的环境优先论”,都是孤立、静止地看待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把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割裂开来。
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新的发展观。它主要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面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如今的现状,为了使两者和谐统一,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同时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不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不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不仅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必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 李晓敏
2010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相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又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二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四是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更加科学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在全社会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综述: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依赖。合理利用当前的自然环境及资源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特别重视环境保护及治理。不能片面发展经济导致环境恶化,危机后代。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地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1.《浅析自然环境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2.《我国当今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与污染问题的研究》 3.《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李晓敏
2010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