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高校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重庆高校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
作者:朱辉荣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4期
摘 要:通过对重庆红色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形成特色鲜明的重庆红色教育产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解决理想信念教育枯燥、单调的弊端,创造富有生机的教育机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坚定信仰,努力学习,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
关键词:重庆红色资源大学生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145-01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革命传统的英雄之城,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中,孕育出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的革命正气为主要内容的“红岩精神”。红岩精神是什么?红岩精神是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革命战争岁月中形成的“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革命精神。重庆市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虽然也利用了一些红色资源,如重庆邮电大学的“红岩网站”,但是这些尝试也仅仅是局部的,小范围的,还没有充分发挥出重庆红色资源的重大价值。本文将对重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应该选取的红色资源内容和应该采取的教育形式两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1 整合红色资源,形成“一线三点”的教育主线
一线就是以红岩文化为主线,三点是以革命先烈、时代榜样和群众力量为落脚点,有利于高校科学、有序地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1.1 革命先烈
重庆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抗日战争时期,许云峰、江姐由于叛徒出卖被关押在渣滓洞里。在狱中,他们受尽了折磨,凶残的敌人甚至把竹签钉进了江姐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还有无数个江姐这样的大智大勇、威武不屈、忠贞不渝、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他们谱写了一首黎明时刻的悲壮史诗,是一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
1.2 时代榜样
重庆近年来涌现出了许多榜样人物,他们为重庆的建设和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他们的英雄事迹也激励着人们不断努力,为重庆和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例如,每年的“振兴重庆争光贡献评选”活动,每年都选出10余位获奖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为全社会树立了一批值得学习的榜样,让重庆人民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如,东亚最古老的人类——“巫山人”的发现者,黄万波。他们对事业的执着精神将激励着高校学子勇攀科学高峰,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1.3 群众力量
在当代,三峡移民精神成了社会的主旋律,这是一个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三峡百万移民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深刻领会“红岩精神”所包含的崇高理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等内涵,更加激励当代的莘莘学子们为了祖国的繁荣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建立“三三制”教育新模式
“三三制”模式即理论教学三分之
一、参观体验三分之
一、互动交流三分之一。这种教育模式既突出了理论的重要地位,又强调实用性,避免空洞说教,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2.1 理论教学
高校在开好政治理论课和政治品德课的同时,应积极推进“红色资源进课堂”工程,把瞻仰红色故居、使用红色教辅材料、学习革命传统等列入教学计划,计入课程学分,大力深化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这样既突出了重庆地方的精神文化特色,又拉近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2.2 参观体验
高校要与重庆红色文化旅游、研究基地联系,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 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组织大学生分期分批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和学习;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重庆红岩文化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应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科学地设计与安排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既突出主旋律,又体现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增强爱国的情感。
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多样化途径,把主题教育和日常教育、聚合式教育与辐射式教育、个体体验式教育和群体体验式教育、“激励式”教育与感染式教育等结合起来,从课堂教学中延伸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性、情景式、体验式的教育活动。高校要经常性地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到社区、工厂、部队、农村宣讲红色精神;组织学生就红色精神进行科学研究,创作编排有一定深度和文化底蕴的弘扬红色精神的文艺作品,建立校园红色文化体系等。比如,可以利用节假日或者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重走红军路、调研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旅游、体验红色生活、重温红色历史等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熏陶大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的认同情感、充实其精神生活、升华其思想境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2.3 互动交流
高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社会调查,深入各行各业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认识社会。通过互动交流,一方面,使他们亲身体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劲步伐,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通过对落后地区的民情、社情考察,增强忧患意识,提高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不断增强振兴中华,造福人民的责任感。
高校要积极建立红色网站,登载红岩故事,传播红岩精神和红色文化,将思想政治内容充实到网站的各个栏目,将感人革命故事、经典革命歌曲、惊险革命场景、典型红色电影等上载网站,并开辟“红色论坛”专栏,将网站建设成为以人生导航为切入点的集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素质培养、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站,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办成为广大学生心海导航的明灯。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08.[2] 类延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在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4(10).[3] 姜正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省思[J].兰州学刊,2005(5).[4] 叶中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策略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5(1).
第二篇: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 扎实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定稿)
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 扎实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塔耳小学 方莲英
我们木兰乡位于木兰山脚下,是一个革命老区。李先念、陈福初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过多年,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在他们的带领下,木兰乡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创造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木兰乡同广大农村一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同时也就意味着现在的农村孩子大多是在家庭比较富裕的环境中成长的,平时没有吃过苦,而其中的一部分留守生则更是娇生惯养,对家乡是革命老区及对革命先辈的付出和牺牲知之甚少。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必然会受到扭曲。为此,我们塔耳小学决定以红色土地为立足点,以红色教育为突破口,在全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革命传统教育,将红色文化运用于学校德育之中。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学校以红色教育为主要抓手的革命传统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具体做法主要有:
一、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充实红色教育内容
2014年新春伊始,我们塔耳小学就组成了有本地老干部、退休教师、老艺人、烈士后代应约参与的红色教育专班。专班成员除了他们本身掌握的资料外,还历时近两个月,采取走家串户、实地考察、搜集整理等形式,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教育资源,极大地充实了红色教育的内容。
1.收集整理当地流行的红色歌曲。我们请专班中的“四老”(老干部、老战士、老艺人、老党员)先把红色流行歌曲的词写出来,再把红色流行歌曲的调哼出来。针对他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实际,我们又请来学校的优秀音乐教师郑秀丽参加,组成“红色歌曲整理组”,在尽可能保持原生态歌词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编,并对每一首歌进行谱曲,以便于传唱、演奏和推广。如:流行较广的歌曲《对花》中有一段歌词是:“你说呀,是什么花开花满池塘啊!什么人行为丧天良?什么人啦领导我们得解放。我说呀,是荷花开花满池塘啊!日本人行为丧天良,毛泽东呀领导我们得解放。”通过对歌的形式,一问一答,优美动听,能让学生铭记历史,知晓事理,受到教育。我们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最大的学生出生时,中国改革开放就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的特点,我们又在《对花》中加了一段:“你说呀,是什么花开花满园香啊!什么人领导咱们改革开放,什么人啦劳动致富喜洋洋。我说呀,是桂花开花满园香啊!邓小平领导咱们改革开放,1
老百姓啦劳动致富喜洋洋”。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而且还能让学生从小就明白勤劳致富的道理。截止目前,我们已经搜集整理出6首在本地流行的红色革命歌曲。
2.收集整理当地流传的红色故事。我们专门成立了“红色故事整理组”。该组在听取“四老”和烈士后代的讲述后,及时将口头流传的红色故事整理出来,现已整理出20多个红色故事。
3.成立红色教育宣讲团。利用本地的人力资源,组成红色教育宣讲团,并向每位成员颁发聘书。
二、精心打造红色校园文化,营造红色教育氛围
学校是我们教育下一代的主阵地。因此,我校打造与本地红色老区相适应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红色教育氛围。2013年3月,我校经过认真讨论和反复酝酿,制定了本校的《红色文化校园实施方案》。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现已取得初步成效。
1.建设红色长廊。现在,我校建有新的文化宣传长廊,主要以红色教育为内容。根据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其主要以图画和小故事的形式出现,并做到图文并茂。依据革命事件发生区域和烈士出生地的不同,选择距学校最近的人和事作为素材。如:有革命家李先念,以介绍抗日战斗故事和李先念战斗、生活、生产的故事为主;有我乡郭家冲人陈福初将军,以介绍他的事迹为主等等。
2.命名红色班级。我们分别给不同班级取了不同的名字,用的都是我们家乡烈士和曾经在家乡战斗过的革命者的名字。如:李先念班、陈锡联班、杜义德班、冷元成班等。开学时,班主任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并依据学生意愿取出班名。
3.树立红色画像。我们还通过竖立或悬挂红色画像的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记住革命先烈的英容笑貌。
4.张贴红色格言。我们在校园、教室、寝室、食堂等地挂有红色格言。让师生都知道我们的家乡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借以激励师生继承传统,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建设家乡,建设国家。
5.开通红色广播。我校开通了红色广播。广播内容也丰富多彩,主要包括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红色格言、校园红色动态、师生红色心得等等。
三、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扎实开展红色教育
从2013年9月份开始,我们在挖掘了大量红色资源、营造了良好的红色教育氛围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1.开展常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悟。
我们在中小学开展了一些常规的红色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地感悟,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第一、讲红色故事。我们开展了讲红色故事活动。讲故事的人员主要有:(1)“四老”和烈士的后代。他们大都亲身经历或听过当事人的讲述,因而所讲故事更加富有真实性,也更加具有感染力。(2)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我们要求不论是美术老师,还是其他教师,都要在适当时机或适当场所讲红色故事。学生讲红色故事,我们做到了“两个结合”,即:讲红色故事与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结合起来,讲革命故事与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要求每位学生一个月在本班至少讲一个故事。为此,学校在作息时间上都作了专门安排。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还邀请讲得好的同学不定期到红色广播室演讲。学生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再现一个个精彩而感人的场面,既锻炼了各自的说话、演讲能力,又使自己和其他学生都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
第二、唱红色歌曲。我们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分为三个年龄段:小学低年级段、中年级段和高年级段。按照年龄段对我们汇编的100首红色歌曲进行了分类,低年级段主要是以简单易学的歌曲为主,如:《义勇军进行曲》、《红星歌》、《我爱北京天安门》等;中年级段的歌曲如:《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爱我中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高年级段的歌曲如:《十送红军》、《保卫黄河》、《走进新时代》等。学校统一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在每天上、下午第一节课时间唱红色歌曲,还规定每当学校大型集会时,也都要竞唱红色歌曲。
第三、看红色电影。我们一方面专门挑选了50部红色电影供各个班级自主选择观看,同时还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别对不同学段学生必看的红色电影作出了明确规定。低年级学生必看电影为《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铁道游击队》等;中年级学生必看电影为《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高年级学生必看电影为《开国大典》、《邓小平》、《血战台儿庄》等。现在学校教室都有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观看电影也非常方便。因此,我们要求各班每月必须组织学生观看一场红色电影。
第四、读红色书籍。我校还结合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学生读红色书籍。2013年9月份,我校共购回2万多册红色书籍,但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采取资源共享的办法,在全校范围相互借阅,大大提高了图书的利用效率。我们还向各学段学生推荐了红色书籍必读书目。低年级看《小金马》、《抗日将领英烈小传》等以连环画和拼音为主的书籍,中年级学生看《将军传奇人物纪事》、《共和国记忆60年》等短篇,高年级学生看《红岩》、《青春之歌》、《红旗谱》等中、长篇小说。目前,我校学生至少已看完了5本红色书籍。
2.组织实地走访,让学生充分体验。
我们除了在校内开展常规活动外,还让学生走出校门,经常到实地去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第一、重走红色路。我们把“重走红色路”作为学生的入学教育内容。2013年国庆节前,我们组织一年级全体师生徒步大约2公里,沿途经过了胡家田的仇恨树、血泪井等红色遗址。这也是战争年代部队经常进出的交通要道。师生每经过一处红色遗址,都要开展一次小的活动,如:即兴演讲、讲发生在此处的故事、唱当地红色歌曲等。通过这一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又培养了学生刻苦耐劳的习惯,还对师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再访老前辈。我校学生充分利用暑假或其它节假日实地走访“四老”。聆听“四老”讲耳闻目睹的故事,学生深受感染。例如70多岁的老党员黄细安,把一个个抗日故事讲得有声有色,我校退休教师王细荣在讲故事时还配以模仿动作和声音,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3.开展评优活动,让学生充分自励。为了激发广大师生参与红色教育的积极性,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红色教育评优活动。我们每年都要评选出“十佳红色歌手”、“十佳红色少年”、“十佳红色班级”、“十佳红色主题班会”、“十佳红色故事员”、“优秀红色合唱队”、“优秀红色自创节目”、“优秀红色心得体会文章”和“优秀红色辅导员”等等。定期举行红色教育评优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红色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通过两年多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红色教育已经在我校生根发芽,取得了初步成效。我校学生对家乡的光荣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入地了解,知道革命先辈的付出和牺牲。红色教育使少数师生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得以改观,使广大师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得以弘扬,更加热爱劳动,热爱家乡了。我校校风、班风明显好转,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我们相信:只要继续充分利用红色教育 4
资源,扎实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把红色教育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我乡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第三篇:资源学院--朱宗奎--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朱宗奎
【摘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实现了社会、经济与教育的挂钩,作为素质教育的延伸和教育改革的创新,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快科研成果向经济成果的转化,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从而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性革命,都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本文将结合中国矿业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经验和作者的工作思考,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即将社会的政策支持、学校的平台搭建与学院的意识塑造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创业意识创新意识
高校创业教育是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使较多的毕业生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高等人才的教育。它以培养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为基本目标,其宗旨在培养学生的意识、能力和人格,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已经成为提供就业岗位、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社会经济变革的强大推动力。
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1、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紧张局面,提高就业质量
随着高校近年来的不断扩招,高等学校与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日趋凸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的难题,主要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及经济形势迷茫所造成的,但另一方面也与大学生依赖性强,创造性弱不无关系。
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转变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学生由被动的“等待”岗位到主动的“创造”岗位的观念变革。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通过在校创业教育的培养,成为就业岗位的缔造者,不仅缓解了600多万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提高了就业质量。
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提高教育质量 创业的核心是创新,是在掌握创业知识之后实现从无到有的过程,是辨别机遇、把握机遇、富有远见、敢于冒险等创业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创业教育的开展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发掘自身潜力,在生活中注重创新,主动寻求创业机遇都起到促进作用。而这一过程又激发了大学生“学创业,想创业”的激情,创造了新的学习需求,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从而改进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育质量。
3、加快科研成果向经济成果的转化,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高校创业教育重点还是要依靠本专业,在本专业的学习和科研中发现商机,当前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和教师科研项目的很多,尤其是很多研究生都直接参与或主持了科研项目,但参与创业的却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就是在成果转化和产品研发方面经验不足,更不清楚如何进行市场运作。创业教育的开展既培养了创业意识,又使学生掌握市场运作的基本流程,从而加速了科研成果向经济成果的转化过程,将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创业开展紧密结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4、带动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高校的创业教育由于受教育对象是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因而就必然带有专业的特色,也就更容易涌现出新兴的科技产业,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加的直接驱动力之一。例如如今美国95%的财富就是由1980年以后受到良好创业教育的革命性“创业一代”创造的。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如能得到迅猛发展,必将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中国经济的根本性变革。
二、高校创业教育开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还处于萌芽阶段,1999年国务院转批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兴技术企业”,从此拉开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序幕。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停留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的狭隘认识阶段,没有提高到国家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高度。而试点高校的创业教育也因缺乏足够的资源配置,导致创业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不够,缺乏足够的支持力度
创业教育不是解决就业的权宜之计。由于我国的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目前还停留在试点阶段,创业教育对于就业压力的缓解又在短期内难见其效,因此高校对创业教育还未真正重视起来。虽然创业教育在各高校的计划中都有所提及,但由于创业教育的开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保障机制的建立,实践平台的搭建等诸多方面,需要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创业教育的全面开展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也就缺乏足够的支持力度。
2、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脱节,大学生的创业层次偏低
创业教育不是小店老板的速成教育。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还主要作为对有创业基础的大学生(如商务、工程等个别专业)开展的一种课余辅导,并未融入到学校整
体育人的体系之中,针对全校同学展开。这就导致学生的创业脱离了与学科专业的有机联系,失去了学科专业这一创业的最有力来源,导致创业过程成为大学生开办各种小店,挣取收入的“谋生之路”,忽略了创业教育对于创业素质、创业理念的培养这一根本内涵,创业层次偏低。
3、缺乏政府与政策的足够支持,创业教育实践化面临困境
创业教育不是高校一己之力所能实现的。上文提到过,高校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等各方面支持。创业教育虽然近年来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但各地方政府并未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支持创业教育的开展,也未有针对创业的积极性引导政策出台,这也是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缺乏动力的原因之一。缺乏了政府的有效支持,创业教育的开展就只能停留较浅层次,难以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实现实践化和市场化。
三、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几点可行性思考
1、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化)
创业教育的基础是知识,开展创业教育首先就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作为创业教育系统工程的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首先要实现专业化,即配备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专业的教师队伍,其次要体现基础性,即课程开设要适应于不同专业基础的大学生,最后要引入灵活的激励机制,如引入学分制等引导学生对创业课程的重视程度,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
建设创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即学校要为学生创业搭建平台和创造有利条件,主要包括资金保障、社会交流、创业环境和风险规避。资金保障:学校应为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启动资金,可以以免费或免息贷款的形式向具可行性的创业计划提供启动资金;社会交流,一方面欢迎企业家来校开展讲座,另一方面,将学生的优秀创业计划和科研立项、专利成果进行展示,每年开设一期创业展览会,欢迎社会企业前来参观,吸引校外资金的投入,学生以创意或科研成果入股参与创业过程;创业环境,学校要通过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创业,成立创业协会,吸引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风险规避,学校应设立风险资金和专业的创业指导办公室,对经营出现危机的校内企业进行指导,提高其抗风险能力。
2、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发挥科研助推力作用(产学研一体化)
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应该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即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都应该被
纳为受教育对象,而且应该重视专业背景在创业中所起的推动和核心作用。这样通过基本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重点在自己专业中寻求商机,激发大学生“学专业,想创业”,为拥有自己的企业而学习的动机,创造了新的学习需求。这一定位充分发挥了各专业的特色,使得各专业都商机无限,使得创业不仅仅是个别学院的事情。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并为之提供条件。参与科研不仅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且可以使学生从科研中发现创业机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发挥科研助推力的作用。此外,学校还应该通过组织各类科技竞赛,建设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强化专业知识,提升创新能力,增强竞争意识,营造积极创造的校园文化氛围。
3、重视学院引导,营造积极的创业氛围
学生创业主要可分为三个方向:一是一般经营服务业的创业构思,如开设小饭店、礼品店等小本买卖,二是承包服务,如为公司承办晚会设计、礼仪服务、非经营性的方案策划等,这些服务其实与校内学生活动大同小异,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做活动”,三是科研成果向社会成果的转变,即将科研立项、专利成果或优秀的创业构思转变为企业经营的资本,以此来创办企业,这需要校外企业的合作。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后两者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参与这两项活动的也基本是学院里学生工作或学习科研比较突出的同学。学院应注重对这两类同学的创业意识塑造,即鼓励学生将“活动”或科研成果向创业活动转变,并为之提供平台和辅导。利用成功的创业案例来吸引更多同学参与,从而营造积极的创业氛围。
4、提高政府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重视培养创业人才的环境建设
政府应该对创业教育提高重视,通过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为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展提供坚实保障;通过制定积极的引导政策,鼓励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动力,为创业教育开展注入活力;通过引导社会企业与高校创业团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市场化和实践化,为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基地;通过在高校建立创业培训机构,逐渐带动整个社会的创业氛围,从而建设创业人才培养的校内外环境。最终实现创业教育从高校向中小学、失业人群、农民工各个人群的辐射,带动整个社会的创业活力。
四、结论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新时期创新性人才,实现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性系统工程。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要想早日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就需要政府和政策的积极引导,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教育
教学改革和各项保障机制的建立,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建设创业人才培养的优良环境。
【参考文献】
[1] 丁占胜.《高校创业教育及其发展探析》[G].中华现代教育,2008(1).
[2] 范志毅.《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路》[G].商业时代,2006(35).[3] 刘帆,王立军,魏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模式及其趋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
第四篇:坚持红色资源教育促进大学生素质发展
坚持红色资源教育促进大学生素质发展
作者:夏绪仁
《党史文苑》2009年第2期
[摘 要] 上饶师范学院坚持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红色资源教育纳入学校党建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关键词] 大学德育 红色资源 开发利用
改革开放以来,上饶师范学院始终坚持依托当地红色资源优势,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拓展大学德育新途径,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发展。
一、赣东北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它包含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精神形态的红色资源包括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蕴涵着爱国为民、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渊源。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是反映这些革命精神的载体,包括革命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直观形象,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实践教育性。
上饶师范学院位于上饶市南郊,与闻名中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饶集中营”相邻。上饶地处赣东北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分布密集,拥有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方志敏纪念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8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7个。
在赣东北为数众多的红色资源中,有两个著名品牌。一是方志敏和方志敏精神。众所周知,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饮誉中外的民族英雄,1935年1月在上饶怀玉山区被捕,8月6日在南昌就义,时年36岁。方志敏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所表现出来忠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清正廉洁的政治 本色、誓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气节,形成了不可磨灭的方志敏精神。另一个著名品牌是“上饶集中营”。上饶集中营是皖南事变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在上饶的周田、茅家岭、李村、七峰岩等地设立的一座规模庞大的法西斯式人间地狱,主要囚禁皖南事变中谈判被扣的新四军军长叶挺、被俘的新四军排以上干部和部分从东南各省抓来的共产党员和其它爱国进步人士。这些新四军将士和爱国志士在狱中同凶残的国民党特务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成功地举行了著名的茅家岭暴动和赤石暴动,谱写了一曲曲气贯长虹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正气歌。1955年,党和人民政府在上饶茅家岭建立革命烈士陵园,后来又陆续修建了革命烈士公墓、纪念碑、纪念馆、纪念亭等建筑物。茅家岭革命烈士陵园先后被中央政府及相关部门批准为“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二、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上饶师范学院坚持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鲜明特色。
1、将红色资源教育纳入党建活动。红色资源是党史教育和革命理想信念教育的直接载体。上饶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门在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把红色资源教育纳入党课教育培训和党组织活动。他们每年都邀请专家学者在党校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上宣讲赣东北革命斗争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到革命旧址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党员到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开展入党宣誓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在这些红色资源教育活动中,大学生们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亲身感受辉煌的革命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将红色资源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上饶师范学院坚持将红色资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既提升了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内涵,又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院的学生工作部门每年都举办一届校园文化节。文化节内容丰富,既有知识性竞赛活动,又有技能性创作活动。在大学生辩论赛活动中,方志敏的“清贫精神”被作为辩题让辩手去深入思考;在大学生的读书征文活动中,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遗作被指定为必读书目;在师范生教师基本功“三字一话”比赛中,《可爱的中国》、《清贫》等被指定为书写和朗诵内容;在大学生演讲比赛中,“弘扬方志敏精神,做忠实的爱国者”等题材的参考题也成为参赛选手的选题。上饶师范学院还经常与地方宣传教育部门联系,将反映赣东北革命历史的展览和“方志敏故事”报告团等请进校园。2005年初,由省委宣传部和上饶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血染的丰碑——上饶集中营革命斗争事迹展》,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首展后在上饶师范学院展出。近年来,2 在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学院多次邀请人称“故事大王”的陈忠林同志为新入学的大学生作“方志敏故事”专场报告。他以评书、口技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讲述方志敏烈士为革命英勇奋斗的光辉一生,凝练出以“爱国、清贫、创造、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方志敏精神”,激起了大学生的强烈共鸣。红色资源文化内涵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结合,实现了红色革命精神在大学校园的广泛传播,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了熏陶,理想信念得到了升华。
3、将红色资源教育纳入大学生专业学习。上饶师范学院深入挖掘和提炼优质红色教育资源,并将其渗透到大学生的专业和课程学习之中。学院与本市革命遗址管理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将这些革命遗址作为大学生教育实习和实训的基地。史地系结合专业教学和专业学习,在每年的“五一”、“十一”等节假日,组织旅游专业和历史专业的大学生到基地进行教育实习和实训。大学生在各红色旅游景区担任红色旅游向导和义务讲解员,向游客们宣传红色旅游景区的光荣革命斗争历史和先烈们的革命斗争精神。政法专业、历史专业和中文专业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把赣东北红色革命斗争史、方志敏精神、上饶集中营斗争史等作为学术研究课题;音乐系组织大学生深入赣东北革命老区采风,收集红色歌谣,并创作谱曲,唱响红色革命传统歌曲,多次在全国、全省大学生艺术节获奖。在将红色资源与专业学习结合的过程中,大学生们既为社会提供了知识服务,又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理解,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4、将红色资源教育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上饶师范学院与红色资源管理部门建立了稳定的联系,积极开辟红色资源教育第二课堂,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利用红色资源全方位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是上饶师范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每年新生入学后,学院都要组织他们到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参观学习,了解上饶集中营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每年清明节都要组织他们到上饶集中营为革命烈士扫墓,追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在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院团委组织大学生赴革命老区,开展“学习革命传统,服务老区人民”等主题教育,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在节假日开展的志愿者活动中,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们来到红色旅游景点担任义务讲解员,为游客服务;在寒暑假学院组织的社会调查活动中,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史也是大学生们学习考察的重要内容。坚持红色资源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革命历史和传统教育,增强了红色资源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总之,上饶师范学院坚持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近年来,学院先后有数百名优秀毕业生自愿 3 选择到赣东北革命老区农村工作,近80%的师范专业毕业生自愿选择到农村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为老区脱贫致富和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奉献青春。2005年12月,教育部《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工作简报》以“进校园进讲坛进展厅进课题江西上饶师范学院德育做足红色资源文章”为题,专题介绍上饶师范学院利用红色资源做好德育工作的做法,充分肯定上饶师范学院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
三、几点启示
红色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地处革命老区的高校应不断解放思想,事实求实,开拓创新,推进红色资源教育常态化和规范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首先,要树立资源意识。红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其精神内涵既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又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思想源泉。“把红色资源中的精神特质加以开发、提炼,科学地融入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去,使人们知其由来,这对于切实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1]P44因此,高校应树立资源意识,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发挥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其次,要完善运用机制。高校在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中,要争取地方党政部门及红色资源管理部门的支持,建立稳定协调的联系机制;要将红色资源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划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制订红色资源教育计划,建立红色资源运用长效机制,推进红色资源教育的规范化和常态化,保证红色资源教育落到实处。
再次,要创新方法手段。红色资源教育要体现时代性,遵循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贴近学生实际,综合运用理论教育、实践体验、活动参与等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手段,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努力提高红色资源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李康平.红色资源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7,(6).
第五篇:《用好临沂本地红色资源,开展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用好临沂本地红色资源,开展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刘
一、红色资源的意义
临沂是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疆界变得模糊,必然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使爱国主义情感淡化。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可以使他们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激励,更深切地体会和领悟爱国主义的情怀,弥补用传统说教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二、临沂红色资源分布
红色资源包括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文艺作品等。我市红色资源有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蒙革命历史博物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精神展馆、新四军军部旧址、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暨山东省政府成立纪念地、“银厂惨案”纪念地、大青山战斗遗址、“沂蒙山小调”纪念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以及一些革命歌曲等。
三、如何利用
(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一方面用红色文化资源充实课堂教学,把红色文化资源充分纳入到经常性思想教育、专题教育和其他相关课程教育的内容体系,使大多数文史类课程具备丰富的革命史背景和充足的红色论据,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感染力,以改变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枯燥、太多程序化教学方式、缺少吸引力等的状况。
另一方面,在鼓励在课堂教学中有选择地涉猎一些与教育主题联系紧密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还要大力提倡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红色文化走进校园生活,让课堂教学得到延伸。以青年文化周、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为主要载体,通过红色歌曲如《沂蒙山小调》、《谁不说俺家乡好》、《沂蒙颂》等:,红色故事如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等,以及红色文学、历史题材的舞蹈艺术表演以及摄影、美术作品展为主以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全面活跃大学生文化生活,让更多的红色资源及其蕴含的精神内涵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
(二)学生骨干和全体学生相结合
在红色文化的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红色社团中的学生骨干以及学生党员的作用,通过组织筹划多种形式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的教育、纪念、娱乐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以较为自然、真切的方式,参观、接触、解读和体味红色文化,加快红色文化建设的步伐。同时又要注意把这种教育扩展到每一位同学,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受教育”的原则,让红色文化扎根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避免出现那种“学生党员骨干教育多、全体同学教育少;在纪念节日时教育多、平时教育少”的局面,要形成传统、形成规模、形成系列、形成特色,向全体同学延伸。
(三)校内教育和校外实践相结合
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可以聘请有亲身革命经历的老红军、老战士,或者是军队院校的有关专家、教授,或者是专注于革命史教育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讲课,让红色文化的传播者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把红色的深刻底蕴带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然后利用节假日或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调研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旅游、体验红色生活、重温红色历史等活动,也可组织大学生到社区、企业、农村宣讲红色精神,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为感性的氛围中自觉提升思想境界,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灵的净化与精神的洗礼,以充分有效地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效。
(四)现场体验和网络传播相结合
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需要我们营造好红色文化传播和教育的氛围,创新红色文化育人机制,为青年文化的健康发展服务。我们从红色文化中挑选一些青年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文化元素加以提炼升华,创作红色文化精品,并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的原则,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红色文化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又要注意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在青年文化建设当中,抢占网络制高点,利用青年对网络使用的频繁性的特点,开设红色资源网站,开发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感染力、吸引力的红色资源软件,构建红色资源网络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引导网络阵地,使先进的思想文化成为网络阵地的导向,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