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稿样板:浅析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务教育边峰
浅析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务教育
沈阳理工大学边峰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民族和人民的期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建设者和接班人。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学生党建工作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高校是广大青年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的知识、了解党的历史、提高党性修养和增强党性锻炼的重要阵地。党务教育的建立和发展壮大,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其它途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积极探索导员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的党务教育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党务教育组织工作实践意义辅导员
多年来,围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目标,高等学校各级党组织多方面开展工作,特别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从目前方方面面反映出的一些情况看,大学生在理想追求、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文化素养、人际关系、心理状态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务教育,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面对新的形势,如何进一步加强辅导员与学生的党务沟通与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教育、激励功能呢?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尤其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党校的职能和发展
多年来,围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目标,高等学校各级党组织多方面开展工作,特别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从目前方方面面反映出的一作者简介:边峰,1981年8月,女,汉族,中级职称,本科,教育管理。
些情况看,大学生在理想追求、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文化素养、人际关系、心理状态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党校的产生和发展,始终同党的建设、同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紧密相连,并为党的建设和全党中心任务的需要服务。为适应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发展对干部的需要,1933年3月,在中央苏区江西瑞金成立“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即中央党校前身)。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央根据时局的变化,明确提出,为承担起抗日战争的任务,“必须大数量地培养干部”;并于1935年底作出决定,恢复建立中共中央党校。延安时期的中央党校,集中了各根据地、各方面的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组织大家学习唯物论辩证法,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统一思想认识,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特别是在毛泽东直接指导下,中央党校在延安整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党校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建国前夕,为适应时局发展的迫切需要,比较有系统地培养大批有理论素养的党的领导干部和宣传干部,中央决定创办高级党校,名为马列学院。1954年,中央又提出:“为了完成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任务,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加强党的建设工作,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中央认为必须确定党的各级干部的轮训制度,在今后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全党各方面的高、中级干部,调入党校轮训。”这个时期的马列学院和高级党校,培养了一大批高中级领导干部和党的理论骨干,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中央党校在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推动拨乱反正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党校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在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教育干部,提高领导干部理论素养、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党的理论创新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作出了新成绩,党校事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的现象十分普遍。据有关资料显示,作者简介:边峰,1981年8月,女,汉族,中级职称,本科,教育管理。
目前大学生中已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50%,有些高校则高达90%以上。可见,大学生已经成为新时期党组织发展的主要对象,而大学生入党前的思想教育,也就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不仅需要全党同志付出百倍的努力,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更重要的是要不断为我们伟大的党补充新鲜血液,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跨世纪的合格人才,使我们的党永葆青春,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长远战略任务。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政治合格、业务精良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高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工作,是以党建为核心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有效的途径。
三、当代大学生的突出特点及形成原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大学生价值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和西方思想的侵蚀,导致价值观出现不良变化,功利性、利己性、实用性在大学生价值观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在:
1多元文化元素的冲击下,大学生追求个体独立性,他们很难形成对主导文化或思想的趋势认同。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出现了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形式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局面,大学生的社会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
2在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生追求及时得利。而我党的社会主义事业是长期而艰巨的,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很难一下子感受到社会主义事业所带来的“实惠”。
2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某些失误。学校只注重业务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作者简介:边峰,1981年8月,女,汉族,中级职称,本科,教育管理。
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4在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面前无暇东顾,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甚至入党或多或少都带有功利主义色彩,讲究实惠的思想相当普遍,在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很多大学生往往选择后者。
四、基于大学生自身特点加强高校党建教育
1、加强思想教育,实行分类培养
(1)对积极分子要进行基础教育。当青年大学生主动向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不管其动机如何,表明他们已经开始认可和接受我们党的执政。对于这部分积极分子,要对他们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并且要大大扩大其受教育面。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了解我们党的光辉历史、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对我们党的执政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2)对普通党员要进行巩固教育。特别要注意在高校进行邓小平理论“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辅助及巩固作用,要注意教育引导学生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身行为。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以党员、干部、积极分子培训为辅助措施,以党支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为促进手段。教学、培训要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方法,善于抓住青年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从党建历史、中国革命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历史、重要历史事件、当前时事与形势的介绍和分析中向党员灌输党的理论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党和国家的立场,运用党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各种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从而使青年学生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能从被动吸收到主动深入理解,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并用来指导自身的行为。
(3)对党员骨干要进行提高教育。要积极推动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坚持选拔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热心于党务工作的优秀学生党员或党员干部、党员教师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的人选。党员骨干作为青年学生中的精英,可以作为支部书记人选来进行教育培养。对于这部分党员,要实行精英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其综合素质特别是党务工作能力。可以采用业务学习加实践锻炼的方式来进行培训。业务学习方面,可以制作的党支部工作指导手册,如建立入党材料电子模板等,将党支部工作的程序、方法规范起来给党员学习;实践锻炼方面,可以尝试让党员轮流主持组织生活、让党员具体参与准备发展党员材作者简介:边峰,1981年8月,女,汉族,中级职称,本科,教育管理。
料、建立学生党员到社区党支部挂职锻炼机制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党员的党务工作能力与水平。
2、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实行连贯性与多样性
坚持把党员的培养教育贯穿于发展大学生党员的全过程中,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入党前、入党时、入党后教育。并且在此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而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大学生党员组织入党和思想入党的统一。另外,大学生党支部的教育活动必须紧紧围绕青年学生自身的成长特点,不断创新,逐步实现规范化与多样化相结合,例如:定期举办社会热点问题沙龙、假期的社会调查或公益服务等活动,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党员在兴趣中获得知识、在实践中掌握理论。
支部建设中,我们以“依法治理,民主管理”为宗旨,加强制度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正确处理好内部的关系,民主决策、科学治理,增强团体意识,对外树立良好的整体形象。结合团支部自身情况,我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团支部的各项工作走向制度化、正规化。认真搞好团务日常工作,积极落实团费收缴、推优工作,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关心团员,举办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通过这些工作融合同学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3、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
首先要将周期性和长期性的支部活动相结合,周期性活动如党员培训、时事讨论会、时事报告会、模范人物报告会、党知识竞赛、特色社会实践、用FLASH演绎时事热点的特色当日活动等,长期性活动如设立学生党员接待室、党史学习研究兴趣小组、开展党员之家的活动等。在活动载体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及通讯软件工具在互联网上探索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讨论,开展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尝试开展网上组织生活等。另外,还可考虑举行特色党支部建设和评比活动和联合其他影响力大的社团来开展活动,以增强支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组织学生党员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并检查执行情况;培养教育学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按标准和程序发展学生党员;经常听取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的作者简介:边峰,1981年8月,女,汉族,中级职称,本科,教育管理。
建议,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稳定,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有正确路线来保证,要有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性强的人来接班才能保证。”高校大学生党务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高校肩负着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艰巨任务。新形势下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我们要立足以人为本,切实做好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把青年学生的特点同发展变化的实际结合起来,勇于探索和创新,不断总结新的经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保证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同时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更有效地做好学生党建工作,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成为我党改革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访教育部社政司主要负责同志[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
[2]臧晨松.高校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2,(2).
[3]边长庆,丛立峰,韩静.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探讨[J].新长征,2004,(24).
[4]徐晓宏.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之我见[J].西北医学教育,2002,(3).作者简介:边峰,1981年8月,女,汉族,中级职称,本科,教育管理。
第二篇: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策略
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策略
李军
内容摘要: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自我定位出现迷惑、恋爱发生问题等心理误区,同时学校管理工作也存在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师资力量不足、认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简单化、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对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策略进行研究,明确分管领导体系、转变观念、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育体系、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开展形式丰富有益心理健康的课外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引进新技术,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是目前强化高校综合管理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原因分析管理策略
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受人们关注。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首先需要对学校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解,才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此,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展开分析,从而对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策略进行研究,是目前强化高校综合管理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各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进入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交友、择业等方面的挫折就可能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困惑、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情况。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1
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定位迷茫
大学生心理渐趋成熟,开始积极地思考人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对于学习为了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生等问题的思索使大学生心理起伏很大,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很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二)对新环境的适应不良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发现身边成绩优异的同学有很多,他们在高中时代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在思想上,大学生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一生无忧等片面的观念。但进入大学后,他们感到学习考试的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这种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很多大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在生活上,大学生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如何与同学室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摆在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学习上,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样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他们习惯了以往中学里老师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老师的教育方式很不习惯,以致课业落后,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
(三)就业压力巨大
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也就随之凸现出来。
(四)恋爱问题
这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后的报复心理等。
二、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到位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较大的发展,但这项工作离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虽然各高校纷纷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不同层面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工作,然而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部分学生的心理疾病的咨询与治疗上。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不少老师和学生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未能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有时甚至简单地认为他们不正常。受这种环境影响,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心理压力长期积压得不到调适和释放而走上了歧途。
(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很多高校普遍重视招生、就业两个层面的工作,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许多高校实际上并没有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到位,大多将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为选修课,有的院校甚至只在学生思想品德课中加几个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开必修课的很少,教材普遍理论性强,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欠缺,水平落后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还正在建设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与发达国家平均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相比,中国每5000名大学生还不到一名心理辅导员,而且许多心理辅导员其实是政治辅导员,根本不具备对学生进行专业心理辅导的能力。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过于简单
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非常关心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绝大部分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看起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轰轰烈烈的开展,但实际上多半有其名而无其实,在搞形式化。一些学校号称三有:有场地、有经费、有人员编制,其实多为虚设,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管理层面
由于部分高校管理层面缺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足够重视和正确理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必要的展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经常作为学校整体管理的附带工作,或不闻不问,或流于形式,或忽冷忽热,难以形成常抓必管的常规工作项目,缺乏管理的持续性、专业性和有效性,造成较多的失误和弊端。
(二)社会环境方面
在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本来就比西方落后,人们对于心理咨询等很多心理概念的认识也存在偏差,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这也制约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速度。社会虽然提倡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真正对这方面的支持和投入还很不够,重视不够。
(三)学生个人因素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大学生活适应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他们对自身心理问题的认识并不到位,有的学生不认为或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问题,没有意愿通过心理途径帮助自己恢复心理健康。因此,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无的放矢,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碍,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对策
(一)转变陈旧观念,切实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少人的观念还只是停留在针对出现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人身上,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还有些人认为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才有心理健康教育,更有甚者认为心理健康问题仅仅是个人问题,与社会学校无关。这些片面的认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处于从属地位。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不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才对其进行补救的消防员,高校要在健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大学生性心理发展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素质培养等各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和他人,能
够准确充分地认识现实,关心社会,富有创造性并懂得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努力走向自我实现。
(二)学校明确分管领导,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非常关心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绝大部分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但实际上一些学校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因此需要站在学校的层面来抓这个问题,明确分管领导,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有保障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素质,加强对专业老师的业务培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的品德结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做好这份工作,除了掌握专业技术及工作经验方面知识外,还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学等大学生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具备心理诊断、咨询、个别指导和课堂教学以及语言沟通方面的技能。我们可以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业,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
(四)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育体系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渠道,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列入教学计划,纳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编写与学生年龄特点相吻合的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必要的心理学和生理卫生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心理训练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身心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早预防教育和咨询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五)通过网络途径巩固学生心理健康
出于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传统偏见和学生自我心理的封闭性,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或者没有勇气向老师、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网络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其匿名性、隐蔽性可增加学生安全感,可为心理健康教育所用。若将网络作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宽松无需戒备的交流环境,隐蔽、虚拟的网络空间,有利于学生把自己的苦闷、压抑、困惑倾诉出来,也便于学生就一些敏感的问题向老师求助。
(六)开展形式丰富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也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团体辅导、心理知识竞赛、心运会、文艺晚会、社会调研等形式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情感交往与和谐人际关系的愉悦,感触时代的脉搏,开阔眼界、培养情趣,学会相互协作,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并培养出一支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校中的学生有大部分在毕业后就会直接进入社会,如果不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在职场上很有可能遇到挫折就无法承受。因此,作为高校的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初步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保障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晓玲,《职校生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2009年第4期。
2、张卫斌,《对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策略研究》,《时代教育》,2011年第2期。
3、陈珩,《试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管理策略》,《素质教育》,2009年第2期。
4、李冬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世纪桥》,2010年第3期。
第三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新闻稿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新闻稿(精选5篇)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新闻稿与我们不再陌生,新闻稿是公司/机构/政府/学校等单位发送予传媒的通信渠道,用来公布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新闻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新闻稿(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新闻稿1为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增强学生文明意识,营造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近日,金水区柳林镇第七小学举行了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的展示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的表现可圈可点,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低年级诵读文明儿歌、说三句半,中年级讲文明故事、演小品,高年级表演文明情景剧、说相声,寓教于乐。文明礼仪说在口中,记在心中,给同学们上了深刻的一课。
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全校师生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活动中,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要与不良行为彻底诀别,要以文明行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争做一名文明小学生。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新闻稿2为推进文明校园建设,进一步提升我校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提高我校学生道德品质和公德意识,积极构建和谐文明校园,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文明修身厚德端行”为主题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在各班班主任的组织下;各班先后开展了“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五个一”主题活动,举行文明和不文明行为图片对比展和主题教育,“净化环境美化校园”学生党员校园大清扫等一系列活动。
通过此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在我院广大学生中形成了一股弘扬中华民族礼仪传统,培养良好个人品质和文明修养的'新风气;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做到语言文明、厚德端行。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新闻稿3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让学生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修养,成为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近日,大路学校“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拉开了帷幕。
本次文明礼仪教育周的内容包括:生活礼仪、交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和学习礼仪。具体活动有:
1、学校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栏等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激励引导,搞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学生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2、创设氛围,对学生进行环境熏陶,在教室里粘贴文明用语,在黑板报上摘录名人讲礼仪的动人故事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各班通过举行主题班会,让学生学习各种礼仪知识,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等。
活动结束后,评选出了18名“文明礼仪小标兵”和6个文明礼仪示范班级。这一系列活动进行中,文明之花绽放在学校的每个角落,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一颗文明礼貌的种子,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促进了全体学生文明素质的和谐发展。
大路学校将对此项工作常抓不懈,力求让文明礼仪进家庭、进社区、进公共场所,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新闻稿4国际经贸学院“展文明之风,树礼仪之范”文明礼仪活动圆满落幕为进一步加强校园文明,传承优良校风和学风,推动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11月下旬,国际经贸学院举办的“展文明之风,树礼仪之范”文明礼仪系列活动在国际经贸学院如火如荼的展开了。活动在全院范围内获得了良好的反映。
文明礼仪系列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班级视频拍摄,每班拍摄关于文明礼仪的宣传短片,上传至人人网,进行投票。投票活动分为2010级,2011级。2012级三个年级,每个年级票选出最佳创意视频。人人网的投票获得了众多同学的关注,共有两千多人参与投票。第二阶段为文明礼仪宣传海报的制作。每班用A4大小的纸张制作具有各班特色的文明礼仪宣传海报,统一张贴于经济学科楼橱窗内进行宣传。第三阶段视频巡回展。将票选出的三个最佳创意宣传视频在全院各班进行巡回播放,让全院同学在欣赏视频的同时,获得文明礼仪的教育与感染。
此次文明礼仪系列活动,国贸1001班,电商1201班,国贸1203班的宣传视频获得了最佳创意视频奖,并有9人获得“先进个人”奖。
文明礼仪系列活动的开展有效加强了校园文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创建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新闻稿5为营造积极向上、文明礼貌、舒适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20xx级旅游管理专业3班班委会组织“文明礼貌、从我做起”主题班会于9月25日在文贤201教室举行。
此次班会受到本班辅导老师张新华老师及全班同学的高度重视,活动以主持人真实而感人的致词开始,点明班会“文明礼仪”的主题。此次班会从什么是礼仪讲起,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并且在活动中联系生活,讲述校园文明礼仪与校园安全的重要性。实际活动中同学们通过讲述身边同学的故事,指出校园里不和谐现象的形式,无形中对同学们自身行为进行约束,以共同携手,提高自己文明行为,创建和谐校园。
活动中通过主持人生动有趣的主持,播放文明礼貌相关PPT,以加深大家对文明的深刻认识,并结合趣味问答让同学们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活动过程中气氛活跃,掌声不断,暖意融融,每个同学都积极踊跃的参与进来,充分表现了活动中“文明礼貌,携手同行”的主题思想。达到了活动要增强学生文明礼仪素质的预期目的。
文明礼貌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种子,作为一名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弘扬我们的礼仪传统,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只要心里播下这粒种子,它就会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生根、开花、结果,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更美好!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让我们真正理解文明礼仪的重要性,让我们把文明的种子撒遍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文明之花越开越盛,开遍家庭、校园、社会!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同学们对自己平时的言行有了一个更好的审视,也将会以更为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第四篇: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摘要】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竞争加剧,作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其成长的历程中,会遇到学习、交友、爱情、择业、社会适应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心理健康,突现心理危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其进行心理 教育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工作中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辅导员工作的重点之一。编辑。
【关键词】辅导员 如何开展 心理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思想 政治 工作者,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和心理疏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大学生虽然在智力上发育成熟了,但在心理上并没有完全成熟,当社会 经济 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时,致使他们中部分人一时难以适应,迷茫、困惑、无所适从,心理负荷普遍加剧,突现心理危机。面对这些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帮助和引导的人是辅导员。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应了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在教育管理中善于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和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并在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就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辅导员必须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准确实施心理辅导
一般来讲,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有五种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能够满足这五种基本需要,那么他们的心理 发展 基本上是健康的;反之,则会引发心理问题。因此,对大学生五种基本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是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辅导的第一步。
1.1 心理独立感的需要
这是大学生走向成人、走向生活最基本的需要,现实生活中确有部分大学生并不能顺利地闯过这一关。因为,他们除了读书,对外界了解不多,缺乏一定的社会鉴别能力,不能判断,不能分辨社会中出现的种种。一旦进入新环境如同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希望自己能够独立但又不知道如何独立的矛盾时常困扰他们,心理上会感到恐惧,产生不安全感,此时特别需要心理上的支持。作为辅导员首先应该帮助他们消除恐惧,获得安全感,然后引导他们逐步从依赖状态向独立状态过渡,从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始,让他们顺利地度过第一关。
1.2 交友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它是维护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支柱。大学生正处于一种渴望交往、渴求理解、被人接纳、被人认可的心理发展时期,交往的需要在其心理构架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但是,多数大学生从小到大都是接受亲人、老师的细心呵护和宠爱,很少关心别人,来到大学后,一时难以适应新的群体,处理人际关系显得较为吃力,迫切希望结交到可以对话交流的伙伴或真心的朋友,但又苦于交往技巧和方法的欠缺,会出现交往障碍,从而影响人际关系和学习。因此,辅导员应当帮助他们,成为他们的第一个对话伙伴,教会他们把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1.3 学习方法指导的需要
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的转变期,从中学到大学,由于环境和角色的变化,学习方法的改变,致使许多学生在学习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原来的学习主要以 科学 文化基础知识为主,而在大学里则是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各种知识之间相互交错,知识面不限于教材范围,需要涉猎一定数量的课外知识,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方法与以前的应试教育相比,方法灵活、多样、自主、广泛,这就需要在学习方法上有根本的转变才能完成学业。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时间多,对大学生在学习上暴露出来的问题能够及时了解。因此,辅导员要同他们一起讨论大学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终极目标。
1.4 恋爱的需要
这是大学生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必然,我国新婚姻法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结婚,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谈恋爱的正当性。通过对我院200名高职大学生性心理调查结果显示:对异性有交往需求的占总人数94.6%;对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有93%的同学持赞同观点。因此,辅导员应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提高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慎重对待自己的性行为,而不是断然禁止。1.5 人生定向的需求
究竟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自己需要哪些知识、能力、素质的储备,这一切对于社会经验不足,没有任何职场体验的大学生而言,如同谜一样。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幻想,对人生定向彷徨、无奈。作为辅导员应深入到他们中去,因势利导,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引导他们顺利实现生涯角色的转换,制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使人生定向更加准确。
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中的异常心理,及时干预心理危机
对于辅导员工作而言,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的成长如何将直接关系着社会的未来,关系他们将来是否幸福。因此,辅导员要学会做心理医生,在教育管理中善于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用科学而有效的方法及时给予干预,方能做学生心理的塑造者和维护者。
同时,作为辅导员应该懂得:不同的学生因其年龄、个性特点、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不同,面临危机时的表现各不相同,但也会有一些 规律 性表现和特征。如,近期在学校言行和情绪表现有些异常;近期家庭或学校生活中遇到重大事件;部分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子女因缺少亲情而心理异常;成长经历中有过轻生的记录,最近生活中又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无力解决;在心理测试中处于异常者。对于有上述表现的学生辅导员应把他们作为关注的重点,做到四个“及时”: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面临的变化和危机;及时给予力所能及的保护和干预;及时向有关人员汇报情况;及时疏导或转介,把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以减少和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辅导员与学生日常交往多,对大学生的禀赋、兴趣、情感、个性等了解的比较深刻。因此,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除了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以外,还应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第一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 理学 上叫做首因效应。具体到辅导员工作中应注意几点:1)做好新生的接待工作。大学生踏人大学校门,渴望能与师长倾心畅叙,得到心理关怀,因此,在新生进校的那一刻起,辅导员就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2)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当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辅导员应该尽自己所能,全力帮助;3)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4)以身作则。心态平和,言传身教,这些都是建立师生良好关系的基础。3.2 学生心理,因人而易,对症下药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如,有的学生坚强自信,宽容、豁达;有的自卑;有的学生意志薄弱„„。辅导员在工作中应该研究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将学生进行性格、行为分类,区别不同学生的心理活动。按道理讲现在的大学生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一代,他们在家里是宠儿、社会的娇子。但我们应该看到,他们也会有烦恼和压力。例如,现在读大学费用比较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经济压力比较大;现行大学生的就业体制,自主择业,对人才素质要求高,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第五篇: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的现状
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的现状、归因及对策初探
摘 要:本文对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的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改革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 大学生舞蹈教育 对策
大学生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大学生舞蹈教育改革的对策措施,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舞蹈教育较其它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在对一些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的广泛调查中发现,各个大学实施舞蹈教育的标准和方法各不相同,有些学校把舞蹈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列入社科部。有些学校设立单独的艺术中心,建立大学生舞蹈团,把舞蹈团归属于学校团委。有些学校则习惯性的把舞蹈列入体育系,开设舞蹈选修课。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个大学的经济状况、舞蹈教室、舞蹈师资还不够完备。不过短短几年内,随着人们对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视,舞蹈教育不断发展,成为今天学校素质教育里一项重要内容。尽管尽管各高校实施舞蹈教育的方法和标准各异,但都重视舞蹈教育所具有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用,充分发挥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塑造良好的体态美中的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一直倡导对高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走进大学课堂,使许多关心舞蹈教育的人感到欣慰,同时,怎样使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地发挥作用,也成为每个从事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否则,舞蹈教育在艺术教育中与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难以接轨。从这个视角出发,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舞蹈教育在普通高校中更多的是从事实践性教育,普及面不大
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舞蹈作品的学习;另一方面是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节目排练。由于受年龄身体条件的限制,许多普通学生对舞蹈课的学习没有信心,害怕学习舞蹈,特别是在农科学生身上尤为严重。所以从舞蹈作品学习上进入更深入的教学尤为困难。而在从事校园文化活动中,舞蹈更多的是让学生观赏,参与性不强,如果对舞蹈的欣赏能力不强很难达成共鸣。因此,舞蹈教育的受众人群不如其他艺术门类,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和其他艺术类课程相比受重视程度不够。
(二)舞蹈课的内容设置没有与创造性人才素质的培养相结合 目前,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以提高技能及欣赏水平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艺术情趣及对“美”的认识为中心。舞蹈教育只重视学生技能的提高和艺术思维能力的发展。没有把提高学生的艺术认识与培养创造性人才相结合。普通高校培养人才大多以科学思维能力为重点,艺术思维的形象性,可以完善并影响、促进科学的逻辑思维。虽然科学思维严谨、抽象,与艺术思维的感性化、形象化有本质区别,但事实上,人的思维方式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具有复合性的特点。艺术思维具有感性形象的特点,当其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时,两者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更能拓展人的思维空间,启发与弥补逻辑思维,有助于科学思维获得成功。所以,高等院校特别是农科类占主流的院校的艺术教育若忽视与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相结合,就会与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脱节。
(三)舞蹈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脱节
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以及对事物特有的艺术洞察力,还应该将舞蹈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转化成综合的感受力,即舞蹈教育的重点应从舞蹈本体转移到与其它学科结合上,如与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的结合。刘青弋教授曾说:“舞蹈的跨学科理论主要包括舞蹈与人文社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舞蹈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以及与自然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举例来说,在实践课上要强调舞蹈知识普及。在上欣赏课时,当我们讲完作者、创作动机、表现内容、结构欣赏后,应将课堂内容再延伸一步,启发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从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的角度阐述出来,从而丰富、完善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
(四)舞蹈教育未在艺术类教育体系中确立明晰的地位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的艺术课程大多以选修课为主,其中包括任选课与限选课。所开设的课程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技能技巧为主的课程,如歌唱技巧、各种乐器的学习、舞蹈作品的选学等,此类选修课程的开课门数、规模因受各高校所具备的场地、经费、师资力量所限制而各不相同;另一类是为解决学生选学艺术类课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而开设的,如基本乐理和舞蹈基训等,此类选修课各高校一般都有;第三类是欣赏类的课程,不同学校开设此类选修课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古典音乐欣赏、有民族音乐欣赏、有西方音乐欣赏、有经曲音乐欣赏、有歌剧舞剧或剧目欣赏、还有单纯的专题音乐欣赏和舞蹈作品欣赏(高校有的不多)等。以上三类课程在各普通高校艺术类选修课中所占有比例各不相同,并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
二、归因分析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来说是认识不足,在思想认识上对舞蹈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观念限制,舞蹈教育的规模有待以充分的扩展,在思想认识上更注重艺术类以外的文化知识的教育,而轻视舞蹈教育在人的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从对脑科学的认识而言,过去人们低估了舞蹈艺术对右脑的开发作用。科学家认为:左脑具理智、右脑富感情,右脑可参左脑作决策,人的言与行的和谐有赖于左右脑的互补作用。从古至今,人们对左脑的训练主要靠文明社会的语言和文字进行教育,长期造成了人左脑的训练居于优势而右脑发达不足,严重失衡横不利于个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高校普遍存在着对右脑开发不足,情感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相对较弱的局面。
对高等院校学生的情商教育认识不够。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更加适应社会,智商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人的情商在社会发展中能够使人的智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在艺术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中,无论是前人的观察还是后人的具体艺术实践,都告诉我们艺术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是一种双向关系的联系,受教育的人是通过艺术作品来启发艺术认识的。作为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容形式及体裁的繁衍,风格的形成以及艺术历史的发展,认识观念的多样化,都是为一定的时代背景,一定的社会条件,一定的生活条件所制约;艺术作品的形成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间接的、曲折的反映,这种反应是通过人的情感这一中间环节形成的,在认识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人的情感受艺术作品启发而产生的认识观念同时又反作用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从客观的角度讲,高等院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比例在从事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师中比例很小,甚至有的学校艺术教育没有舞蹈教师。而且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不是很多。另外单纯的受过舞蹈专业学习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师的非复合性也成为我们推进舞蹈教育的障碍。舞蹈教师由于受传统艺术教育的影响,自身素质的缺陷,教学方法的传统化、舞蹈专业化、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加之教师在学校中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同时由于普通高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教师少而且没有形成气候,学术交流普遍不足。
三、对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引导大学生走进艺术殿堂的同时,更要注意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艺术思维能力,才能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开发科学的智慧为科学教育服务。针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状况,笔者认为,舞蹈教育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进行改革。
实行“一主多辅”的课程体系显然将舞蹈艺术类课程列为各高校主干课程的想法并不现实。实际上舞蹈艺术类课程开设的种类越多,分科越细,越让学生无从选择。所以,应将众多舞蹈选修课科学地化整归一,加长课时,减少门类。无论开设什么类别的科目,应首先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设一门在内容体系上具有渐近性、复合性的课程,即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以讲解基本的舞蹈艺术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并从其它艺术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舞蹈艺术类的课程应以此门课程为主,其它课程为辅。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此门课程设置为学生的一门舞蹈艺术类必修课。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无从选择的情况,同时也为选学其它门类的舞蹈扩大了空间。同时要贯彻好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辅助性舞蹈艺术类课程的设置 3 上,开设一些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社会学、艺术哲学等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注意实践性教育形式,在进行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课堂讲授的形式外,还应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例如,舞蹈交流协会、沙龙、专题讨论等。在开展此类活动的过程中,除了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外,还应针对不同艺术水准的学生组织活动。可以以艺术骨干分子作为“点”去带动普通学生,激发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与爱好,自发成立舞蹈团、艺术工作室等。扩大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创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以致用,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深化进而达到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
完善师资的专业知识结构。目前,普通高校中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教师的知识结构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舞蹈专业知识的学习,二是对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美学知识的学习。只有培养出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复合性的人才。所以,对高校舞蹈艺术类教师进行多学科的知识培训,是舞蹈艺术教育素质的一个关键环节。
总之,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需要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即由以技法教育为主转向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综合发展教育。所谓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综合发展,首先是艺术素质的发展,即舞蹈教育关注学生的素质提高而不是简单的“学习”、“欣赏”上。艺术素质综合发展,还需要把舞蹈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从而为培养出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交叉互补的作用。培养目标是人才成长的方向和标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和指导。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转向,将会影响到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等舞蹈教学实践,将会对舞蹈艺术教育师资提出更多的要求,将把普通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最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平心.舞蹈教育: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3)[2]平心.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4)
[3]刘青弋.对应新世纪.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学科定位与建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1)
[4]刘青弋.体现:舞蹈文化研究的根本[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2:(1)
[5] 王国宾等.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