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学院--朱宗奎--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时间:2019-05-12 21:0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资源学院--朱宗奎--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可行性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资源学院--朱宗奎--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第一篇:资源学院--朱宗奎--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朱宗奎

【摘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实现了社会、经济与教育的挂钩,作为素质教育的延伸和教育改革的创新,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快科研成果向经济成果的转化,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从而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性革命,都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本文将结合中国矿业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经验和作者的工作思考,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即将社会的政策支持、学校的平台搭建与学院的意识塑造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创业意识创新意识

高校创业教育是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使较多的毕业生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高等人才的教育。它以培养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为基本目标,其宗旨在培养学生的意识、能力和人格,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已经成为提供就业岗位、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社会经济变革的强大推动力。

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1、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紧张局面,提高就业质量

随着高校近年来的不断扩招,高等学校与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日趋凸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的难题,主要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及经济形势迷茫所造成的,但另一方面也与大学生依赖性强,创造性弱不无关系。

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转变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学生由被动的“等待”岗位到主动的“创造”岗位的观念变革。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通过在校创业教育的培养,成为就业岗位的缔造者,不仅缓解了600多万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提高了就业质量。

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提高教育质量 创业的核心是创新,是在掌握创业知识之后实现从无到有的过程,是辨别机遇、把握机遇、富有远见、敢于冒险等创业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创业教育的开展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发掘自身潜力,在生活中注重创新,主动寻求创业机遇都起到促进作用。而这一过程又激发了大学生“学创业,想创业”的激情,创造了新的学习需求,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从而改进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育质量。

3、加快科研成果向经济成果的转化,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高校创业教育重点还是要依靠本专业,在本专业的学习和科研中发现商机,当前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和教师科研项目的很多,尤其是很多研究生都直接参与或主持了科研项目,但参与创业的却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就是在成果转化和产品研发方面经验不足,更不清楚如何进行市场运作。创业教育的开展既培养了创业意识,又使学生掌握市场运作的基本流程,从而加速了科研成果向经济成果的转化过程,将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创业开展紧密结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4、带动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高校的创业教育由于受教育对象是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因而就必然带有专业的特色,也就更容易涌现出新兴的科技产业,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加的直接驱动力之一。例如如今美国95%的财富就是由1980年以后受到良好创业教育的革命性“创业一代”创造的。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如能得到迅猛发展,必将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中国经济的根本性变革。

二、高校创业教育开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还处于萌芽阶段,1999年国务院转批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兴技术企业”,从此拉开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序幕。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停留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的狭隘认识阶段,没有提高到国家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高度。而试点高校的创业教育也因缺乏足够的资源配置,导致创业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不够,缺乏足够的支持力度

创业教育不是解决就业的权宜之计。由于我国的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目前还停留在试点阶段,创业教育对于就业压力的缓解又在短期内难见其效,因此高校对创业教育还未真正重视起来。虽然创业教育在各高校的计划中都有所提及,但由于创业教育的开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保障机制的建立,实践平台的搭建等诸多方面,需要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创业教育的全面开展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也就缺乏足够的支持力度。

2、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脱节,大学生的创业层次偏低

创业教育不是小店老板的速成教育。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还主要作为对有创业基础的大学生(如商务、工程等个别专业)开展的一种课余辅导,并未融入到学校整

体育人的体系之中,针对全校同学展开。这就导致学生的创业脱离了与学科专业的有机联系,失去了学科专业这一创业的最有力来源,导致创业过程成为大学生开办各种小店,挣取收入的“谋生之路”,忽略了创业教育对于创业素质、创业理念的培养这一根本内涵,创业层次偏低。

3、缺乏政府与政策的足够支持,创业教育实践化面临困境

创业教育不是高校一己之力所能实现的。上文提到过,高校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等各方面支持。创业教育虽然近年来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但各地方政府并未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支持创业教育的开展,也未有针对创业的积极性引导政策出台,这也是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缺乏动力的原因之一。缺乏了政府的有效支持,创业教育的开展就只能停留较浅层次,难以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实现实践化和市场化。

三、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几点可行性思考

1、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化)

创业教育的基础是知识,开展创业教育首先就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作为创业教育系统工程的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首先要实现专业化,即配备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专业的教师队伍,其次要体现基础性,即课程开设要适应于不同专业基础的大学生,最后要引入灵活的激励机制,如引入学分制等引导学生对创业课程的重视程度,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

建设创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即学校要为学生创业搭建平台和创造有利条件,主要包括资金保障、社会交流、创业环境和风险规避。资金保障:学校应为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启动资金,可以以免费或免息贷款的形式向具可行性的创业计划提供启动资金;社会交流,一方面欢迎企业家来校开展讲座,另一方面,将学生的优秀创业计划和科研立项、专利成果进行展示,每年开设一期创业展览会,欢迎社会企业前来参观,吸引校外资金的投入,学生以创意或科研成果入股参与创业过程;创业环境,学校要通过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创业,成立创业协会,吸引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风险规避,学校应设立风险资金和专业的创业指导办公室,对经营出现危机的校内企业进行指导,提高其抗风险能力。

2、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发挥科研助推力作用(产学研一体化)

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应该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即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都应该被

纳为受教育对象,而且应该重视专业背景在创业中所起的推动和核心作用。这样通过基本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重点在自己专业中寻求商机,激发大学生“学专业,想创业”,为拥有自己的企业而学习的动机,创造了新的学习需求。这一定位充分发挥了各专业的特色,使得各专业都商机无限,使得创业不仅仅是个别学院的事情。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并为之提供条件。参与科研不仅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且可以使学生从科研中发现创业机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发挥科研助推力的作用。此外,学校还应该通过组织各类科技竞赛,建设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强化专业知识,提升创新能力,增强竞争意识,营造积极创造的校园文化氛围。

3、重视学院引导,营造积极的创业氛围

学生创业主要可分为三个方向:一是一般经营服务业的创业构思,如开设小饭店、礼品店等小本买卖,二是承包服务,如为公司承办晚会设计、礼仪服务、非经营性的方案策划等,这些服务其实与校内学生活动大同小异,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做活动”,三是科研成果向社会成果的转变,即将科研立项、专利成果或优秀的创业构思转变为企业经营的资本,以此来创办企业,这需要校外企业的合作。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后两者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参与这两项活动的也基本是学院里学生工作或学习科研比较突出的同学。学院应注重对这两类同学的创业意识塑造,即鼓励学生将“活动”或科研成果向创业活动转变,并为之提供平台和辅导。利用成功的创业案例来吸引更多同学参与,从而营造积极的创业氛围。

4、提高政府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重视培养创业人才的环境建设

政府应该对创业教育提高重视,通过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为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展提供坚实保障;通过制定积极的引导政策,鼓励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动力,为创业教育开展注入活力;通过引导社会企业与高校创业团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市场化和实践化,为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基地;通过在高校建立创业培训机构,逐渐带动整个社会的创业氛围,从而建设创业人才培养的校内外环境。最终实现创业教育从高校向中小学、失业人群、农民工各个人群的辐射,带动整个社会的创业活力。

四、结论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新时期创新性人才,实现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性系统工程。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要想早日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就需要政府和政策的积极引导,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教育

教学改革和各项保障机制的建立,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建设创业人才培养的优良环境。

【参考文献】

[1] 丁占胜.《高校创业教育及其发展探析》[G].中华现代教育,2008(1).

[2] 范志毅.《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路》[G].商业时代,2006(35).[3] 刘帆,王立军,魏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模式及其趋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

第二篇:重庆高校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重庆高校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

作者:朱辉荣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4期

摘 要:通过对重庆红色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形成特色鲜明的重庆红色教育产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解决理想信念教育枯燥、单调的弊端,创造富有生机的教育机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坚定信仰,努力学习,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

关键词:重庆红色资源大学生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145-01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革命传统的英雄之城,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中,孕育出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的革命正气为主要内容的“红岩精神”。红岩精神是什么?红岩精神是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革命战争岁月中形成的“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革命精神。重庆市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虽然也利用了一些红色资源,如重庆邮电大学的“红岩网站”,但是这些尝试也仅仅是局部的,小范围的,还没有充分发挥出重庆红色资源的重大价值。本文将对重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应该选取的红色资源内容和应该采取的教育形式两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1 整合红色资源,形成“一线三点”的教育主线

一线就是以红岩文化为主线,三点是以革命先烈、时代榜样和群众力量为落脚点,有利于高校科学、有序地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1.1 革命先烈

重庆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抗日战争时期,许云峰、江姐由于叛徒出卖被关押在渣滓洞里。在狱中,他们受尽了折磨,凶残的敌人甚至把竹签钉进了江姐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还有无数个江姐这样的大智大勇、威武不屈、忠贞不渝、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他们谱写了一首黎明时刻的悲壮史诗,是一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

1.2 时代榜样

重庆近年来涌现出了许多榜样人物,他们为重庆的建设和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他们的英雄事迹也激励着人们不断努力,为重庆和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例如,每年的“振兴重庆争光贡献评选”活动,每年都选出10余位获奖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为全社会树立了一批值得学习的榜样,让重庆人民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如,东亚最古老的人类——“巫山人”的发现者,黄万波。他们对事业的执着精神将激励着高校学子勇攀科学高峰,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1.3 群众力量

在当代,三峡移民精神成了社会的主旋律,这是一个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三峡百万移民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深刻领会“红岩精神”所包含的崇高理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等内涵,更加激励当代的莘莘学子们为了祖国的繁荣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建立“三三制”教育新模式

“三三制”模式即理论教学三分之

一、参观体验三分之

一、互动交流三分之一。这种教育模式既突出了理论的重要地位,又强调实用性,避免空洞说教,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2.1 理论教学

高校在开好政治理论课和政治品德课的同时,应积极推进“红色资源进课堂”工程,把瞻仰红色故居、使用红色教辅材料、学习革命传统等列入教学计划,计入课程学分,大力深化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这样既突出了重庆地方的精神文化特色,又拉近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2.2 参观体验

高校要与重庆红色文化旅游、研究基地联系,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 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组织大学生分期分批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和学习;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重庆红岩文化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应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科学地设计与安排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既突出主旋律,又体现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增强爱国的情感。

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多样化途径,把主题教育和日常教育、聚合式教育与辐射式教育、个体体验式教育和群体体验式教育、“激励式”教育与感染式教育等结合起来,从课堂教学中延伸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性、情景式、体验式的教育活动。高校要经常性地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到社区、工厂、部队、农村宣讲红色精神;组织学生就红色精神进行科学研究,创作编排有一定深度和文化底蕴的弘扬红色精神的文艺作品,建立校园红色文化体系等。比如,可以利用节假日或者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重走红军路、调研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旅游、体验红色生活、重温红色历史等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熏陶大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的认同情感、充实其精神生活、升华其思想境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2.3 互动交流

高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社会调查,深入各行各业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认识社会。通过互动交流,一方面,使他们亲身体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劲步伐,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通过对落后地区的民情、社情考察,增强忧患意识,提高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不断增强振兴中华,造福人民的责任感。

高校要积极建立红色网站,登载红岩故事,传播红岩精神和红色文化,将思想政治内容充实到网站的各个栏目,将感人革命故事、经典革命歌曲、惊险革命场景、典型红色电影等上载网站,并开辟“红色论坛”专栏,将网站建设成为以人生导航为切入点的集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素质培养、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站,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办成为广大学生心海导航的明灯。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08.[2] 类延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在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4(10).[3] 姜正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省思[J].兰州学刊,2005(5).[4] 叶中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策略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5(1).

第三篇:试析高校辅导员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可行性研究教育论文

摘要:大学生就业力是大学生所具有的各种有益于就业的能力总和。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就业力已然成为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学生管理一线工作者,辅导员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分析辅导员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实施路径,对有效提高高校就业率以及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辅导员;就业力;路径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好就业、就好业,已成为各高校职能部门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就业力这一新生事物也逐渐步入了人们的视野,并成为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工作中具有诸多优势,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在辅导员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可行性研究方面进行了一些粗浅的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

就业力是就业能力的简称,该概念首先由英国学者哈伟等人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将其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维基百科全书》认为,就业力是获得初次就业、保持就业以及在必要时获得新就业的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并已然对高校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把大学生的就业力作为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什么是大学生就业力?社会各界对此内涵的理解与研究视角不尽相同,至今仍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标准。国内学者郑晓明比较早地提出了倡导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念,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并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因此,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台湾学者王如哲则将就业力提升的视角延伸至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过程中,认为“就业力关注的是专业领域的长期生涯发展,甚至包含培养可转换至不同专业领域的工作能力,因此,并非狭隘地只注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而是重视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力,即使其所学在劳动力市场或职场上已趋饱和,仍可产生外溢效果而有能力转移至其他专业领域就业与发展其生涯。”

通过对各国学者在就业力这一问题上的研究比对,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力总体来说是一种和职业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是大学生所具有的各种有益于就业的能力总和,它涉及能力本身,同时也包含态度、品性等可变的核心技能群,是大学生在求职、就职以及晋升等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动态发展倾向。同时大学生就业力具有以下特性:一是发展性,就业力不是大学生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长期的知识累积、技能培训以及思想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通过适当途径进行培养和提升的。二是主体性,大学生在求职、就职等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就业能力,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个体知识结构、品质修养、工作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个体意识。三是综合性,大学生就业力不是单纯的某一项技能或某一种能力,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体系,不仅包括具体的能力,同时也包含了大学生的个体特质与态度。

二、高校辅导员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优势

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其中明确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就是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可以说,辅导员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方面,具有高校其他部门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1.辅导员具有角色优势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目中,常常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往往是大学生学习上的督促者、生活中的服务者。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说与辅导员接触的最多,关系也最为密切。同时,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的辅导员大多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他们心态与大学生相似,活力同大学生相仿,这大大拉近了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当辅导员在培养大学生就业力的过程中遇到学生情绪波动或心理障碍时,就可以发挥角色优势,本着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原则,与学生本人进行充分沟通交流,帮助其走出困境、克服困难。

2.辅导员具有岗位优势

目前,各大高校辅导员的岗位配备相对稳定,大多数辅导员可以将一固定的学生群体从低年级一直带到高年级直至其毕业,这将有利于辅导员有计划、有步骤、可持续的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低年级,辅导员可将就业能力的培养工作融入日常教育管理中,向学生传递就业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团与社会实践活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进入高年级,辅导员可对其所带学生进行就业意向与就业能力的初步摸底,并结合其综合能力与个人气质等因素,确定个性化辅导方案。到大四年级,辅导员可建立学生就业档案,在班级中配备就业信息员,及时掌握学生的就业动态与意向,使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更持续、更有效。

3.辅导员具有信息优势

一方面,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一线工作者,这一岗位要求辅导员要对其所管理的每位学生的个人信息,如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学习状况等都有比较清楚地了解。在培养大学生就业力时,辅导员就可依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就业能力的优势与不足,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掌握就业技能,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辅导员在常年与用人单位的接触和交往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就业信息与就业技巧,辅导员可将这些就业信息及就业技巧进行归纳与整理,进而有步骤的向学生进行条分缕析的介绍和讲解,使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三、高校辅导员提升大学生就业力路径分析

1.完善辅导员队伍就业力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提升综合素质是前提

当前,我国高校倡导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化与个性化服务理念,但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人力有限,无法将此项工作做细做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辅导员遍布在广大学生中间,在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可以说辅导员是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主力军。

一方面,要建立规范化的辅导员就业力指导课程培训体系。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师资和经费方面的支出,设计出能覆盖到每位辅导员的职业指导课程计划,满足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就业力培养和指导的需求。如上海大学就探索出了一条国际合作培训的新模式,邀请日本MANPOWER公司来上海大学举办了三期“中日合作上海大学国际职业人才开发培训中心职业顾问培训班”,对辅导员进行职业咨询理论和技巧的培训,受到辅导员的认可和欢迎。[3]另一方面,辅导员还应积极融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俗话说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只有辅导员首先走出去,在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后,为大学生做出的就业力指导才能更具有说服力。此外,辅导员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随时随地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社会以及时代发展的需求。

2.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培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关键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时,眼高手低、拈轻怕重、频繁跳槽、违约造假等现象频繁出现,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就业率的水平,同时也阻碍了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如何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其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就业问题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手段之一。

相较一两项就业技巧的讲解、一两种就业理论的介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来的更深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意义。”[4]在培养大学生就业力时,辅导员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有效抓手,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引导作用、榜样示范作用以及学生自我教育作用,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学习意愿、诚信教育、可塑性、创新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个人生存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核心竞争力,将对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起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将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融入日常工作中,关注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是保障

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不是大四毕业时上一两堂就业指导课就能解决的事情,需要辅导员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对其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为增强实效性,辅导员可将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融入到常规工作中,以多种形式进行就业力的培养,改变过去单一的形式。

具体可操作为:一是将就业力的培养与新生入学教育有机融合,为大一新生简单介绍学生所在专业的当年就业情况以及就业去向。二是将就业力的培养与学生实践、社团活动以及实习活动多项互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三是建立学生就业档案,使学生有序就业,并在就业以后便于跟踪与调查。同时,辅导员还可利用班会、课间、宿舍走访等机会,向学生进行就业政策、择业技巧的传授和指导,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为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提供了多方渠道。

第四篇: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业教育已经为高校越来越重视。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我们的学校和社会来说,应正确认识我们高校的大学生以及目前所进行的创业教育,并将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之中,才能真正实现创业教育的目的。

关键字:大学生;创业教育;素质教育

The Reflection and Practice of Enterpris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QIAN Xio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008,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nterprise education have already been more and more thoughtful in universities.To start a business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it can build up the students's enterpris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To our university and society, we must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enterprise education and bring it into quality education, then the intention of the enterprise education can be realized.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enterprise education;quality education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重大的作用”。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因此,开展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时代意义

“创业教育”具有比较大的包容量和比较强的概括性,就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进行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创业教育涵盖行为与心理两方面的内容:即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其培养的人才将影响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就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就我国来看,加入WTO后,当代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已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正加速融入世界经济,参与世界范围的全面竞争。正是这种背景迫使我国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实施和加强创业教育,对我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创业,既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又是发展经济、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应顺势而为,广泛实施创业教育。正确认识实施创业教育的主体

如同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一样,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主体也就是广大的大学生们。正确认识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现状,对于创业教育的正确定位与顺利实施是十分重要的。由于长期以来素质教育的薄弱使得我国大学生在就业中缺乏主动性,并且不能正确面对就业中的各种压力与竞争,甚至出现大学生因找不到称心的工作竟然精神失常,甚至犯罪、自杀的情况。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和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机制的不断完善,也确实推动着学生走向市场,并在市场中树立正确的择业与就业观念,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已经形成。虽然高校在不断鼓励学生创业,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创业氛围并没有真正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风险投资规模小并且有效的资本投资与退出机制还没有建立等等,都是制约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客观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创业教育更多的应该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深学生对创业的认知与心理体验,为真正的大学生“创业潮”的到来做好储备。将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之中

创业教育的宗旨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并使之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充分发展个体的创造能力,从死啃书本转移到思考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创业教育的宗旨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理念的最终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开展得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创业教育质量的高低。

3.1 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体现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因此,构建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把创新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有利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要体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融合这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的创业教育要从新生入学时抓起,促进学生及早树立创业意识,然后循序渐进。在教学内容上把教育活动从向学生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延伸到使学生掌握实现人生目标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力(如创业能力上,对理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应区别对待,各有侧重)。要完善创业教育课程,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创业课相互渗透、功能互补的立体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进入高校教育课堂可以是作为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教育,也可以将创业教育的内容纳入其它专业课或基础课内。

3.2 加深学生对创业的体验

高校创业教育不能仅仅是把目标定在培养几个企业家上,而更应重视加深全体大学生对创业的体验。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树立更加长远的思想观念。首先,创业教育涉及面十分广泛,要求所有的教学科目均体现创业教育思想,因而,高校应注意对师资的培养与培训,所有科目的教师应该能够教授与创业教育有关的内容,将创业教育内容渗透至每一门课程中,使学生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从而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其次,注重对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通过这种体验能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其三,在创业教育中还要使学生认识到创业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和规模,创业的途径不是单一的。

3.3 建立良好的创业实践基地

创业本身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所以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能仅仅是嘴上的说教,而必须在实践中让学生得到训练才行。为此,高校应在一套完善的“产学研”结合的体系下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建立一批可从事创业活动的实践基地,基地可以建在校内也可以建在校外。学校应努力在场地、资金、人员等方面为创业的基地建设创造条件,并积极争取利用社会资源为创业活动提供物质保障,引导学生创业活动向长期化、阵地化发展。高校要充分利用创业基地现有资源和设备,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参加科技创业实践提供便利,并在实践中探索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应整合校内各部门的学生科技创造资源,不断完善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3.4 建立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与环境

高校应重视创业综合素质培养,将创业教育全面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同时,把创业活动和专业、学科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舞台。这样,学生就在创业活动的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创业教育,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应构建大学生创业培训体系,制订统一的大学生创业培养计划,增加必要的技术课程并在指导教师安排、培训计划的制定、配套政策的落实上也要高度重视。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培养一批具备一定的创业体验、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师资。

在对学生的培养中应体现层次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学校可以通过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在学生中创立多种形式的创业团队,并为团队的建立和活动构建载体,通过报告、研讨、辩论、科研竞赛、创业交流等活动的开展,在学生中营造创业的氛围。同时,学校应努力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可以在校内设立启动基金[5],以赞助创业教育竞赛、奖励接受创业教育的优秀学生、开发创业教育课程,等等。在资金上有了保障,创业教育就能扎实地开展,因此高校应建立专项基金大力支持开展创新与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落到实处。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世纪,是一个企业家主导社会经济过程与经济效率、人力资本或知识资本取代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占统治地位的世纪。面对新的世纪,高校应积极应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努力培养一批具有企业家素质的高级人才,这是市场的需求也是新世纪高校所肩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蒋义丹.创业教育——高校面临的新任务[J].教育发展研究, 2003,000(002):87-89.[2] 朱军,符涛.新世纪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刍议[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2,(1):123.[3] 邓建生.中美两国大学生创业主客观条件之比较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 2001,(3):9-11.[4] 刘志明.素质教育要落实到教学中[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1):85.[5] 汪宜丹.论研究生的创业教育[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2,16(2):23-23.[6] 马 刚.我国现代企业家的职能与培育探讨[J].中国软科学, 2002,(2):64

第五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

来源: onlunwen.com

一、创业教育的定义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和冒险精神的个人.让他们的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等,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需求。有的学者认为广义的创业教育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课程、资助资金、提供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开办企业的能力。”

目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产业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人民生活水平正在稳步提高,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专家与学者们对此都在进行深入与探讨。从国际经验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活力往往会成为这个阶段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动力。

二、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可谓是时代和现实的必然要求,是缓解就业压力有效的途径之一.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措施,是提升我国高校竞争力的需要,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然需要。

创业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高等教育是基础,创业教育是实践、应用与发展,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但必须相互支持与促进。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尝试,会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方法与理论的指引,并有可能进一步挖掘出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支持点。创业教育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因高校的属性和条件不同,不可能对之形成统一模式,但是推进其规范化、制度化已是势在必行 具体的办法有:一是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教程,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创业理论基础。学校的创业教育要及时跟上,高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将其列为必选科目.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他们的创业学识。具体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1)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2)在课外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3)定期举办对话交流论坛,请创业成功人士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地对话,解答其在课堂学习中和实际创业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冈,为其提供创业借鉴与指导。二是与企业联合或创办校办企业,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高校可以在学生与企业之间建立桥梁,让学生的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使其中的创业成果尽快产业化。高校也可以创办校办企业,在校办企业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团体协作,实现创业。三是鼓励学生自己创业.在独立实践中得到创业锻炼。高校可以在目前学年制条件下,实施相对开放的弹性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边学习、边操作、边实践;鼓励和允许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走出去创业、适当引导他们创立一些有新意的、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在实践中体会到创业的乐趣与艰辛.增强意志力和摆脱困境的能力。

三、创业教育的目的1.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教育要使学生了解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认识创业是解决中国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创业可以为国民经济注人新鲜活力。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要重视营造创业氛围.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2.传授相关的创业知识首先,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全面、广博的非专业知识是创业的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即为学生创业创造条件,也决定学生创业的特点。

其次,相关的商业知识是必备的,如商品交换、商品流通等知识。

再次,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如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等知识。是合理利用企业资源、提高企业运营所必需的。

最后,相关法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如工商注册登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学生顺利创业所必备的知识。

3.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尽管创业能力的具备并不决定创业者的成功.但这些能力确实从根本上影响创业者成功概率和创业的发展。

四、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

1.树立创业意识

2.培养创业能力。

3.培养创业心理品质。

4.构建创业综合知识网络。

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形成开创型个性,主要任务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培养和形成创业基本素质,把今天的学业与明天的择业、创业结合起来,实现创业教育目标,这就是创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下载资源学院--朱宗奎--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可行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资源学院--朱宗奎--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可行性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