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管理专题(小抄整理版)
现代管理专题
名词解释
知识经济: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发表了关于对世界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其中讲到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OECD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
企业再造:企业再造(Reengineering)也叫做企业流程再造,或直接简称再造。企业再造创始者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在1993年出版的《再造企业——工商管理革命宣言》(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一书中,将企业再造定义为:为了在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改善,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务流程。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风险或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等特定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股权参与或契约方式建立较为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在某些领域采取协作行动,从而取得:“双赢”效果。
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讲,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的过程。
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的基本思想就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最优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各种制造资源和产、供、销、财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和控制,使他们得以协调发展,并充分地发挥作用。
企业资源计划:所谓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一个使财务、分销、制造和其他经营业务达到均衡协调的应用软件系统。ERP 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它通过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强调对市场需求快速反应、高度柔软性的战略管理以及降低风险成本、实现高收益目标等优势,从集成化的角度管理供应链问题。ERP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它同时又是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电子商务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品交易活动,可以称作电子交易或网上交易。较低层次的电子商务只能完成电子交易的部分环节,如电子商情发布、网上订货等。较高层次的电子商务是利用网络完成全部的交易过程,包括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从寻找客户、商务洽谈、签订合同到付款结算都在网上进行。而广义的电子商务不但包括电子交易,还包括企业内部利用电子手段进行的管理活动,如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调查分析、计划安排、资源调配等。
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同时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组织文化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博弈论:通俗地讲,博弈论是一种“游戏理论”。博奕是指: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博奕论就是系统地研究各种各样的博奕问题,寻求各博奕方合理选择策略的情况下博奕的解,并对这些解进行讨论分析的理论。
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新特点 1.知识经济的涵义是什么?
经合组织(OECD)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
吴季松在《知识经济》中认为: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尽管人们对“知识经济”有不同的理解,但广泛认同的是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形态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经济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而是依赖于对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占有、积累、创新和利用。
2.经合组织(OECD)将知识分为几类?
为了有利于进行经济分析,OECD报告中把知识分为四类:
(l)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是指有关事实方面的知识。例如中国有多少人口?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是哪一年?这里,知识类似于通常称为信息的东西,并可分解为信息单位----比特(bit)。在一些复杂的领域,专家们需要掌握许多此类知识才能完成工作,律师和医生便是这类人员。(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是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如:牛顿定律、供求规律。此类知识在多数产业中支撑着技术的发展及产品和工艺的进步,它的产生和再生产由专门机构如实验室和大学来完成。
(3)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是指做某些事情的技巧和能力。包括技术、技巧和诀窍等。产业网络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企业间有分享和组合(Know-how)要素的需求。(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涉及谁知道某些事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它包含了特定社会关系的形成,即有可能接触有关专家井有效地利用他们的知识,对现代管理者和企业而言,重要的是要利用此类知识对变化率的加速变化做出响应。(Know-who)类知识对于其他类型的知识来说,属于企业内部知识的程度要高。3.知识经济的特征有哪些?
(1)经合组织(OCED)报告中认为知识经济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①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② 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
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③ 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④ 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2)吴季松指出知识经济的八大特征: ① 经济发展可持续化;② 世界经济一体化;③ 经济决策知识化;④ 资产投入无形化;⑤ 新的价值取向;⑥ 新的市场观念⑦ 新的社会组织形式⑧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4.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特点?
(1)经营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管理一般指在企业中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生产、存储、处理、传输、共享以及决策的规模化的过程。
(2)组织结构扁平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国际互联网和企业内部网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取代了过去的科层式的金字塔式的结构。(3)全球战略。伴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随着互联网(internet)的广泛应用,随着国家之间贸易壁垒的逐渐减少,产品生产的供、产、销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基本消失,资金流动与产品流通在世界范围内变得更加容易和方便,合理经济信息技术与瞬时沟通,使得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不管每一个企业是否意识到,实际上已经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国际竞争,企业再也不能单纯依靠地区性行为来维持其利润增长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市场是一个国际化、全球化的大市场。企业必须立足于全球经营,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如何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全球化竞争战略。企业界限模糊化。
(4)重视知识管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由于其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和创造性、能够大大增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而越来越成为比企业拥有的各种物质资源更为重要的战略经营资源,相应地,对知识的开发和管理亦逐渐上升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5)强调市场趋动。在知识经济时代,顾客的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为此,企业必须自觉地以市场为导向,时刻将顾客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与顾客合作,深入顾客的经营过程和生活过程,加大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力度,在适销对路的基础上,向顾客提供包括服务和信息在内的产品。
(6)注重企业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创新竞争归根到底又是企业在知识的生产、占有和有效利用方面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企业就必须提高获取知识和有效应用知识的能力。
(7)立足全球经营与合作竞争。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以及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带来了全球范围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导致了企业与其价值链上的顾客和供应商以至于与竞争对手的合作的不断扩大,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合作伙伴或战略联盟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企业管理的一股强劲的潮流,合作竞争正日渐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新的核心。
(8)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在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和释放、人的积极性的调动推到了空前的中心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9)跨文化管理。由于实行“无国籍经营”战略的跨国公司把触角伸到了全球各地,子公司和分支机构遍布各国,形成全球经营。但是随着这一战略的展开,跨国公司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陌生文化环境,它的管理人员和雇员来自越来越多的不同文化背景,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文化摩擦。这就使管理文化的交流、融合、取长补短更有可能,更有必要,跨文化管理将是一种必然趋势。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含义和特征是什么 ?关于组织文化的含义,有着多种不同的说法和意见。较为全面的一种解释是: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组织文化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组织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实践性。每个组织的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或依靠空洞的说教就能够建立起来的,它只能在生产经营管理和生产经营的实践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而形成。同时,组织文化又反过来指导、影响生产实践。
(2)独特性。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历史、类型、性质、规模、心理背景、人员素质等等因素。这些内在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组织经营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经营准则、经营作风、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等等。
(3)可塑性。组织文化的形成,虽然受到组织传统因素的影响,但也受到现实的管理环境和管理过程的影响。而且,只要充分发挥能动性、创造性,积极倡导新准则、精神、道德和作风,就能够对传统的精神因素择优汰劣,从而形成新的组织文化。
(4)综合性。组织文化包括了价值观念、经营准则、道德规范、传统作风等等精神因素。这些因素不是单纯地在组织内发挥作用,而是经过综合的系统的分析、加工,使其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整体的文化意识。2.组织文化的功能有哪些?
组织文化在组织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主要表现在:
(1)组织文化的导向功能。组织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组织文化能对组织整体和组织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使之符合组织所确定的目标。
(2)组织文化的约束功能。组织文化的约束功能,是指组织文化对每个组织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组织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软约束等于组织中弥漫的组织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3)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该组织员工共同认可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团结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组织文化的激励功能。组织文化的激励功能,是指组织文化具有使组织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发奋进取精神的效应。组织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它对人的激励不是一种外在的推动而是一种内在引导,它不是被动消极地满足人们对实现自身价值的心理需求,而是通过组织文化的塑造,使每个组织员工从内心深处为组织拼搏的献身精神。
(5)组织文化的辐射功能。组织文化的辐射功能,是指组织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组织内发挥作用,对本组织员工产生影响,而
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组织文化向社会辐射的渠道是很多的,但主要可分为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个人交往两大类。一方面,组织文化的传播对树立组织在公众中的形象有帮助;另一方面,组织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3.组织文化分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1)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 组织文化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①物质层。它是组织中凝聚着本组织精神文化的生产经营过程和产品和总和,还包括实体性的文化设施,如带有本组织文化色彩的生产环境、生产经营技巧、图书馆、俱乐部、公园等。物质层是组织文化中的最表层的部分,是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是从直观上把握不同组织文化的依据。
②制度层。制度层是具有本组织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职工行为准则的总和,包括厂规、厂纪、厂服、厂徽,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交往方式、行为准则等。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第二层或称中介层,它构成了各个组织在管理上的文化个性特征。
③精神层。精神层是本组织职工共同的意识活动,包括:生产经营哲学、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美学意识、管理思维方式等。它是组织文化的最深层结构,是组织文化的源泉。它是组织文化比较稳定的内核。(2)组织文化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由外到内的分布就形成了组织文化的结构,这种结构不是静止的,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的和作用。
①精神层决定了制度层和物质层。精神层是组织文化中相对稳定的层次,它的形成是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本组织的实际情况所影响。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决定因素,有什么样的精神层就有什么样的物质层。
②制度层是精神层和物质层的中介。精神层直接影响到制度层,并通过制度层而影响物质层,因此,制度层是精神层和物质层的中介。制度层的中介作用,使得许多卓越的组织家都非常重视制度层的建设,使它成为本组织的重要特色。
③物质层和制度层是精神层的体现。
精神层虽然决定着物质层和精神层,但精神具有隐性的特征,它隐藏在显性内容的后面,它必须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来体现。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和制度层就是精神层的体现和实践。物质层和制度层以其外在的形式体现了组织文化的水平、规模和特色,体现了组织特有的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组织文化的精神层、制度层和精神层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组织文化的完整体系。其中,组织的精神层是最根本的,它决定着组织文化的其他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在研究组织文化的时候,要紧紧抓住精神层的内容,只要抓住了精神层,组织文化的其他内容就顺理成章地揭示出来。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对组织文化的研究重点都放在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上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一些人把组织文化误解为就是组织精神的原因。
4.组织文化的内容有哪些?
从组织文化的形式看,其内容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1)组织文化的显性内容
所谓显性内容就是指那些以精神的物化产品和精神行为为表现形式的,人通过直观的视听器官能感受到的、又符合组织文化实质的内容。它包括组织的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行为等几部分。
①组织标志。是指以标志性的外化形态,来表示本组织的组织文化特色,并且和其它组织明显地区别开来的内容,包括厂牌、厂服、厂徽、厂旗、厂歌、商标、组织的标志性建筑等。
②工作环境。是指职工在组织中办公、生产、休息的场所,包括办公楼、厂房、俱乐部、图书馆等。
③规章制度。并非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组织文化的内容,只有那些以激发职工积极性和自觉性的规章制度,才是组织文化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民主管理制度。
④经营管理行为。再好的组织哲学或价值观念,如果不能有效地付诸实施,就无法被职工所接受,也就无法成为组织文化。组织在生产中以“质量第一”为核心的生产活动、在销售中以“顾客至上”为宗旨的推销活动、组织内部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目标的公共关系活动等等,这些行为都是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具体实施,是他们的直接体现,也是这些精神活动取得成果的桥梁。
显性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上四个方面,它们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毕竟是精神的外化,还不是组织文化的根本内容,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2)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
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是组织文化的根本,是最重要的部分。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包括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组织精神几个方面。
②组织哲学。是一个组织全体职工所共有的对世界事物的一般看法。组织哲学是组织最高层次的文化,它主导、制约着组织文化其他内容的发展方向。从组织管理史角度看,组织哲学已经经历了“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
②价值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个人进行评价活动在头脑中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和人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组织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组织各项规章制度的价值和作用,组织中人的各种行为和组织利益的关系等等。
③道德规范。组织的道德规范是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风气和习俗,包括是非的界限、善恶的标准和荣辱的观念等等。
④组织精神。是指组织群体的共同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它是组织的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综合体现和高度概括,反映了全体职工的共同追求和共同的认识。组织精神是组织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组织哲学、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
以上就是组织文化的四个主要隐性内容。除此之外,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还包括组织的美学意识、组织心理、组织的管理思维方式等内容,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中要加以注意的。
5.组织文化的类型有哪些?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用途,理论界目前对组织文化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其中,最常见的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照组织文化的内在特征,可以将组织文化划分为四种类型:学院型、俱乐部型、棒球队型、堡垒型。
(2)按照组织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可以将其划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3)按照组织文化对其成员影响力的大小可以组织文化划分为强文化和弱文化
(4)根据文化与战略和环境之间的匹配,把组织文化分为:适应性/企业家精神文化;使命型文化;小团体式文化;官僚制文化。6.制约组织文化建设的因素有哪些?
组织文化建设是组织内、外部环境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当我们进行组织文化建设时,应当首先明确影响组织文化的各种因素及其强度,以及每种因素的作用方式。
(1)经济体制。国家的经济体制既是影响组织经营管理制度的重要因素,又是影响组织文化发展完善的重要因素。
(2)政治体制。当我们具体地观察每一个组织的文化特征时,就会发现:任何组织文化中都体现着一定的政治性,绝对超然的组织文化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亦即政治因素对组织文化有着普遍影响。
(3)社会文化。组织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组织的文化建设必然接受并服从它所在的环境的影响和要求。
(4)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组织文化的重要因素。这两种因素推动着社会文化的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说,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是组织文化建设的决定因素,原因就在于这两者都是组织发展壮大的基础。(5)行业技术经济特点。行业不同,其生产、经营的业务作业必然不同,该行业中的组织文化也必然带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例如,铁路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在任何国家几乎都纪律严明近似于军队一般;相对而言,森林工业中的林场营林作业就显得纪律松弛得多。
(6)组织所在的地理位置。任何组织及其所属单位都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不同的空间位置承载着不同的社会环境、民族习俗、市场发达程度、生产力布局特征等等有差别的组织存在条件,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影响组织文化的重要因素。
(7)组织基本员工的特点。人是构成生产力的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对组织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组织文化建设中要求考虑员工的特征,其实质是指要因人员队伍的具体情况而制宜,通过适当的思想、文化、道德教育或宣传工作,去引导培养和提高组织全体员工的素质。
(8)组织的历史传统。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是经历了一定时期的成长、发展过程,都会使其成员工形成种种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念、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从而表现为组织传统。组织的历史传统是建树或更新组织文化时必须认真调研并严肃对待的因素。
7.组织文化建设的程序有哪些?
(1)研究树立阶段。这个阶段首先要调查研究组织的历史和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组织文化建设目标的初步设想,经各有关部门审议之后,向组织全体职工发起组织文化建设的倡议,并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加组织的文化建设活动。
(2)培育与强化阶段。这一阶段是将组织文化建设的总任务分解成组织内部各部门各业务环节明确分工的工作任务,使各部门根据自己特点而有意识激励本部门职工形成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把组织文化建设变成具体的行动。
(3)分析评价阶段。这个阶段首先是根据信息反馈将整个组织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以来的工作成绩和存在问题进行剖析,研讨深层次的原因,评价前阶段的成功与失误,具体内容应该看组织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是否适合本组织实际需求,各基层机构的风气、精神面貌是否体现了组织文化建设的宗旨。(4)确立与巩固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包括处理问题与归纳成效两部分内容。前者是在评价基础上摒弃原来组织文化中违背时代精神的内容;后者是将符合时代精神的组织文化建设经验加以总结,并加工成通俗易懂的、有激励作用的文字形式,用以进一步推广。
(5)跟踪反馈阶段。随着组织经营环境的变化,组织文化的内容也要适应这种变化。这是意识形态上应变的需要。然而,现有业已确立的组织文化是否能及时地迎合环境变化,不应该依靠组织管理者的主观判断,而应依靠来源于基层实际情况的反应。这就是反馈信息。但检验组织文化适应性的反馈信息必须是经常性和系统性的。所以,组织文化建设程序的第五阶段,或者说某一循环期的最后阶段的工作是有布置的信息跟踪。这种有意安排的跟踪,一方面能保证及时解决组织文化应变问题,同时也是组织文化建设下一轮循环的基础和起点。
8.建设组织文化的方法有哪些?
在上述五个阶段的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有适当的具体塑造方法。塑造组织文化的方法有多种,一般而言,有成效的方法是:
(1)示范法。即通过总结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表扬好人好事,等等。通过这种方法给广大职工提供直观性强的学习榜样。这些榜样的事迹和行为,就是组织文化中关于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具体样板。做好这种工作,就是把组织所要建立的文化意识告诉给广大职工。
(2)激励法。即运用精神的与物质的鼓励,或者二者相结合的鼓励,包括开展竞赛活动、攻业务技术难关活动、提口号、提目标、提要求、评先进等一切使职工能感到自己的事业进取心将有满足的机会,从而主动努力工作,并把自己工作能否有成绩的基础,认定是自己的工作岗位、自己的组织。与此同时,还必须从生活方面关心职工,通过不断改革分配制度去满足职工物质利益上的合理要求。
(3)感染法。即运用一系列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和读书活动等,培养职工的自豪感和向心力,使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集体凝聚力。
(4)自我教育法。即运用谈心活动、演讲比赛、达标活动、征文活动等形式让职照工对照组织的要求找差距,进行自我教育,转变价值观念和行为。
(5)灌输法。即通过讲课、报告会、研讨会等宣传手段进行宣教活动,把组织想要建立的文化目标与内容直接灌输给职工。
(6)定向引导法。即有目的地举行各种活动引导职工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并创造出新价值观念氛围。
9.霍夫斯坦特提出的表现国家文化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许多学者采用文化因素分析组织行为管理上的差异。比较著名的有荷兰的霍夫斯坦特。他提出了表现国家文化差异的四个关键因素:权力差距,防止不确定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等。(1)权力差距(power distance)可接受程度的高与低
权力差距是指社会公认的权力在组织内不均等分配。在一个社会的组织中,权力的分配往往是不均等的。有的国家或地区,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较高,可称之为“高权力差距”的社会;有的国家或地区,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较低,可称之为“低权力差距”的社会。一个国家或地区究竟属于“高权力差距”还是“低权力差距”的社会,必然会从该社会内权力大小不等的成员的价值观中反映出来。因此研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就可以判定一个社会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2)防止不肯定性(uncertainty avoidance)的迫切程度
任何一个社会,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会感到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防止的方法很多,例如提供更大的职业稳定性,建立更多的正规条令,不容许出现越轨的思想和行为,追求绝对真实的东西,努力获得专门的知识等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个强烈追求防止不肯定性的社会,一般说来会产生高度的紧迫感和进取心,会激发人们努力工作的动机。
(3)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只关心自己,而且也只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集体主义则指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所有的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小集团内、组织群体内、亲戚朋友圈内)的人员的照顾,但同时也以对该群体保持绝对的忠诚作为报答。
(4)男性化与女性化
这个指标所表示的,是所谓“男子气概”价值观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程度。而“男子气概”则是指:自信武断,进取好胜,喜欢冒险。这些价值观之所以用“ 男子气概”这个词来表示,是因为在几乎所有的社会中,男子对这种价值观有较高的评价。有趣的是,一个社会对男子气概的评价越高,其男子与女子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也就越大。10.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有哪些影响?
霍夫斯坦特认为,以上四种文化指标或因素对于管理中的领导方式、组织结构和激励内容,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1)对领导方式影响。对领导方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及“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霍夫斯坦特认为:美国是个人主义最高的国家,因此美国的领导理论以被领导者追求个人利益为基点,然而美国的领导理论并不适用于第三世界各国,因为这些国家属于集体主义社会,职工关心群体,希望从群体中得到保障,并且愿意以对群体的忠诚为酬报。霍夫斯坦特还认为:“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实现职工参与管理的情况。法国和比利时“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很高,因此人民通常没有参与管理的要求,所以企业中很少看到有工人参与管理的情况;美国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处于中间状态,因此企业中存在参与管理,但有一定的限度。(2)对组织结构影响。对组织结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和“防止不肯定性的程度”。这是因为组织的主要功能,就是分配权力以及减少或防止经营中的不确定性。法国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较大,又迫切要求防止不肯定性,因此倾向于“金字塔”式的传统层次结构。联邦德国虽然有较强的防止不肯定性的心理,但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较小,因此注重规章制度。美国、瑞士等国,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处于中间状态,因此在这类国家中是各种组织形式并存。
(3)对企业激励内容影响。对企业激励内容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防止不肯定性的迫切程度”和“男性化与女性化”。美国等国家,是个人主义程度很高的国家,所以这些国家的激励方法多从个人出发,以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获得尊严作为激励的主要内容。第三世界国家与日本,是集体主义程度较高的国家,激励就需要着眼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过分奖励个人往往行不通。美国倾向于男性化,所以适于把承担风险、进取获胜作为激励的内容。日本和法国虽然也倾向男性化,但是防止不肯定性的心理较强,因此分配一种无危险、很安全的工作岗位就成了激励因素。11.跨文化管理的领导技巧有哪些?
(1)专业知识和管理技巧。管理人员应掌握专业知识并具备熟悉国内外环境的管理能力。促进国内企业提高竞争力,使其既能在国内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又能从国际环境收集信息,了解国外消费者需要和爱好,通过技术优势打进国际市场。
(2)文化敏感性和沟通技巧。管理人员为了提高文化敏感性首先控制本人的地方观点,民族中心思想。耐心了解来自不同文化前景员工的社会文化观点,价值观,生活方式,沟通习惯,语言表达和认识方式的差异。对于有些员工因认识引起误会或犯工作上差错,管理人员应仔细找寻原因,耐心指导,以宽容态度加强员工自信心,提高工作效率。
(3)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对管理有利与不利之处。管理人员从过去一种文化,一种语言的组织行为管理扩充到今天多元化文化,多种语言的组织行为管理,当然感觉有许多不利,不习惯之处。例如彼此观点不明朗,增加沟通上复杂性和混乱性,集中意见困难,统一行动困难。不可能实施统一的人事管理和绩效评考标准。
文化差异实际上存在着许多对管理上有利之处。特别是在组织扩充业务时,能够收集多方面新建议和选择机会。洞悉国外社会、文化、经济环境有利于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和更好地为外国顾客服务。因此,多元文化在管理上增加创造性,提高灵活性和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12.文化差异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文化差异管理一般有三种方法:
(1)地方狭隘主义。地方狭隘主义具有一种信念: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一致。如果组织具有这个信念,既不能认识不同文化员工的潜力,还要设法使各人的态度、信仰和价值观均匀一致。因此这些组织又被称为单一文化观点。他们每个管理功能是为着生产均匀一致的意图不可能赏识文化差异的好处或者了解文化差异对组织影响的积极性。这种类型的管理人,他所应用的组织的哲学是”我们的做法,就是唯一的做法。”
(2)种族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认为自己种族的文化和工作方法是优越的。种族中心主义的管理方法只是把文化差异看作根源。他们想信一切变革必须一面倒,由统治文化下的个体和群体建立一致的做法。
(3)文化融洽法。文化融洽法又称为文化协同作用法。它的哲学观点认为我们的方法和他们的方法客观上不相同。但是,彼此都不是天生比对方优越。唯一的管理方法是探讨它的好处和努力积极影响文化差异的组织成员,尽量吸取有利和减少不利之处。文化融洽法是跨文化管理最实用和有效的方法。人本管理
1.人本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初产生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对经验管理的否定。科学管理理论,把人放在大生产过程的从属地位。
进入30年代,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产生了人际关系学说。与此相适应,产生了“以人为导向”的管理思想。这是管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人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以后形成的行为科学中,则始终把人放在管理工作的重要的、乃至中心的位置上。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提出X—Y理论。对人的本性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理解,也是人本管理思想的精髓。
麦格雷戈认为,企业的管理应着重于对人的管理,按照Y理论的假设,对人的管理主要在于安排适当的、具有吸引力和有意义的工作,使个人的需要和组织的目标尽可能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使人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能获得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最大满足。一句话,管理是一个“创造机会、发挥潜力、消除障碍、鼓励成长、提供指导的过程。”在Y理论的基础之上,洛希(Jay Lorsch)于1970年在其《组织结构与设计》中提出了“超Y理论”,以权变管理思想进一步完善“Ⅹ-丫”理论。超Y理论是在Y理论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的进一步发现和认识。人既不是纯粹的“经济人”,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人”。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即使是相同的人,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期,也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即权变理论。这种理论完善了Y理论中对“社会人”的假设。
西蒙(H.A.Simon)的“管理人”也是对“社会人”假设的发展。
2.人本管理的涵义及特征是什么?
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同时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人本管理的特征:
(1)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人,它把人置于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的地位。(2)人本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员工。
(3)人本管理实现组织目标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4)人本管理活动的服务对象是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
(5)人本管理成功的标志是组织的目标与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都能得以实现。
(6)人本管理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和管理实践活动的综合概念。3.人本管理的内容有哪些?(1)重新认识人
理论界对个体人行为的研究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的,理论界对人性的假设经历了“完全理性人”、“有限理性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文化人”、“管理人”的发展。每一种人性假设都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说明了“人”的某些特征,对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建议,但每一种人性假设都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说明了人的某些特征,对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建议,但每一种人性假设又有自身的不足之处,需要加以弥补。(2)人本管理中的激励
激励是通过影响员工个人需求的实现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导他们在企业经营中的行为。激励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人本管理理论中的激励原理,旨在研究个人需求和制度对个人需求满足感的影响以及产生这种激励的机制。按照一般的分法,管理学的激励理论可以划分为三类:内容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过程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包含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奥德弗的ERG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弗罗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和劳勒的激励过程模式。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包括操作条件强化理论、归因论、挫折理论。
(3)人际关系管理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同时也是一个人群组织,一个由许多个人不仅在其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且在企业与外部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之间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构成企业的人际关系网络。企业的对外人际关系网络具有信息沟通、调动资源、增强互信感等功能,是对正式市场机制的一种补充,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良好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4)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是指特定行为主体通过投人一定费用可以获得的,并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依附于某个人身上的价值存量。产权特征对国家、企业和个人的人力投资行为有重大影响。(5)组织人力资源管理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对人和事的管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事的配合,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并对人的各种活动予以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的目标。(6)组织文化建设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最初的组织文化源于组织创建者的经营理念。员工的甄选过程、组织现任高级管理人员的行动、组织社会化过程起到维系组织文化的作用。组织文化以多种形式传递给员工。最常用的有故事、模范人物、仪式、物质象征和语言。
4.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人本管理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管理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它涉及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方式选择以及以人为本管理的核心与重点。(1)个性化发展准则
个性化发展的准则要求组织在成员的岗位安排、教育培训,在组织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资源配置过程等诸多方面均以是否有利于当事人按他本意,按他特性潜质发挥,以及按他长远的发展来考虑,决不是简单地处置,决不是仅仅从组织功利性目标出发。(2)引导性管理准则
引导性管理准则在组织运作中要求组织中的所有成员放弃由岗位带来的特权,平等地友好地互相建议互相协调,使组织成员凝聚在一起,共同努力完成组织最终的目标.在此过程中谋求各自的个性化发展.事实上自我管理就是个性化发展的一个条件,同时也是它的一个结果。(3)环境创设准则
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创设一个能让人全面发展的场所,间接地引导他们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潜能。这样的环境对组织内部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物质环境,包括工作条件、设施、设备、文化娱乐条件、生活空间安排等;二为文化环境,即组织拥有特别的文化氛围。因此,创设环境的准则就是说组织要努力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利于组织成员的个性化发展和学会自我管理。
物质环境的创设与组织拥有的资源有关,凡组织资源充裕的,那么物质环境的创设可能优越一些,虽然并不能说物质环境愈好,人就愈能个性化全面发展,但良好的物质条件是发展人的潜质、潜能,训练技能的重要支撑。组织文化环境的创设不像物质环境的创设那样只要方向明确、有资源支持便可很快做到,组织文化的创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懈的努力才行。一旦组织文化环境创设成功,那么它的效用是非常大的。(4)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准则
所谓组织要与个性化全面发展的个人一起成长,就是说组织本身的发展应与以人为本管理方式相适应,即组织体系、架构以及运作功能都要逐步凸显人本主义理念,改变金字塔科层制结构,建立学习机制,从而极大地激发人的潜能并使之成为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
组织与个人共同成长的准则要求组织的发展不能脱离个人的发展,不能单方面地要求组织成员修正自己的行为模式、价值理念等来适应组织,而是要求组织的发展来适应成员个性发展而产生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在全体成员的一致性上面再做发展的考虑。组织与个人共同成长的最终目标实质上是在个人的个性化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真正的以人为本管理的组织。以人为本管理的上述四个原则实际上不仅仅是开展人本管理的准则,而且还是检验人本管理的标准。许多组织尤其是经济组织在标榜自己在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时,实际上只是表明它们对人非常重视,而目的则是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更好地帮助组织实现目标。这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管理。5.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是极其丰富且形式多样的。从企业当前和今后面临的经营环境对企业的要求来看,从企业的实践效果看,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可主要归纳为目标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沟通与敏感性训练、思想教育工作、权变领导六个方面。(1)目标管理
以人为本的目标管理在一般意义上的目标管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协调,强调全体员工或员工代表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目标管理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①强调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②体现参与管理 ;③实行自我管理;④充分授权;⑤注重成效。
(2)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个性、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规章制度、风俗习惯等等。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和谐进取、学习创新、品格高尚、团结协作的环境与氛围,使得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了。(3)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
工作轮换指员工可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工作,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工作扩大化是指扩大工作内容,使员工承担更多的责任。工作丰富化是指把一种更高的挑战性和成就感体现在工作之中。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是能够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的管理方法,它可以扩张人的知识和技能,挖掘人的创造潜力,激励员工承担更大的职责,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施展才能的空间。(4)沟通
沟通,就是信息交流。以人为本的管理中的沟通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企业必须创造适合于员工间沟通条件和环境,培养员工沟通的技能,使沟通在企业内部尽可能无障碍地进行。(5)权变领导
权变领导是指在企业领导方式上要充分尊重人、关心人,根据员工的个性差异以及相应的环境来实行因人制宜的领导,以克服由于工作任务或职权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取得好的领导效果。
1.电子商务:运用现代化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及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各种商务活动
2,组织文化:指组织成员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原则及其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
3,魅力型领导:运用魅力型影响力来实施领导过程的领导
4,企业资源计划:通过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强调对市场需求快速反应、高度柔性战略管理降低风险成本、从集成化的角度管理供应链问题
5,股权式战略联盟:指涉及股权参与的合伙形式,分为对等占有和相互持股等形式
6,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诸领域及其各个层面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7,强文化是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得到组织成员的广泛的认同
8,知识管理是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
9,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培养组织的学习气愤发挥员工创造思维能力而建立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持续发展的组织
10,供应链管理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过程中,以高质量的服务和有效的相干信息所作的计划操作和控制
1、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发展有哪些新特点有:
管理信息化;组织结构扁平化;全球战略;重视知识管理;强调市场驱动;注重企业创新合作竞争;以人为本的管理;跨文化管理。
2、学习型组织组织的特征:拥有共同远景;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属于不断学习;扁平式结构;自主管理组织边界重新决定;员工家庭和事业的平衡;领导者的新角色
3、战略联盟伙伴标准:兼容性、能力、承诺3C原则
4、企业信息化实施条件:拥有信息化的内在要求;制定总体规划;有基本的技术和管理基础;有自己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与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观念更新相结合;有一个好的伙伴;一个信息主管,要有专门部门来实现
5、供应链的特征:复杂性;动态性;面向用户需求;交叉性
6、知识管理的内容:显性知识管理;隐性知识管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管理
7,企业再造与企业重组:从重朔对象不同;重朔范围不同;观察视角不同;企业再造程序:业务流程诊断;业务流程改造策略;流程再造;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联系企业具体实际加以论述。
8,企业再造程序:业务流程诊断;业务流程改造策略;流程再造;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
9,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休炼: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远景;团队学习
10,战略联盟的动因:提升竞争力;开拓新的市场;争取规模经济;促进研究与开发;降低经营风险;防止过渡竞争;实现资源互补
11,建立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建立企业总体数据库;建立相关各种自动化管理系统;建立互利网和外联网;接通国际互利网
12,供应链管理的内部效益:实现供求结合;实现现代化管理;降低库存成本;减少流通费用;供应链管理的外部效益:信息共享;刺激需求;提高竞争能力
13、知识资源是无形的;可以反复利用的;资源不会枯竭;企业内部可以共享;不会出现边际报酬递 减
14,组织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
组织文化包括三层:物资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结合海尔的企业文化加以论述1、20世纪6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主要来自:(ABC)A、顾客 B、竞争 C、变化 D、技术进步
2、变职能观念为流程观念表示(ABD)。A、企业各类功能不能由于划分而被相互割裂 B、传统的部门化设计应该结束 C、企业中不应该再进行分工] D、流程性企业比加工性企业更具备组织变革的条件
3、企业再造的流程观念是指(BCD)。A、按工艺流程设计组织结构 B、企业的整体活动是由各项连续性作业构成的] C、再造就是改变作业流程 D、流程性企业将成为未来企业的代表
4、企业再造的原则包括(ABD)。A、以流程为中心B、顾客导向C、以职能为中心D、坚持以人为本的团队式管理
5、企业再造工程的程序包括(ABCD)几个阶段。A、业务流程诊断 B、业务流程改造策略C流程再造D、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6、企业再造理论是由(D)最先提出的。A、弗伦奇和雷文B、哈克曼和奥德姆C、康格和卡伦果 D、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
7、流程中的某一工序只有在前道工序完成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即所有工序都按先后顺序进行。这种流程叫做(C)。A、分步流程B、同步工程C、连续式流程 D、平行式流程
8、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之后,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称之为(C)A.商业经济 B、邮电经济 C、知识经济 D、服务业务经济
9、经合组织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A)、分配,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A、生产 B、传播 C、处理 D、使用
10、知道是什么的知识是指有关(B)方面的知识。A、客观 B、事实 C、主观 D、非事实
11、知道为什么的确良知识是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D)和规律方面的知识。A、结果 B、形式 C、条件 D、原理
12、知道怎么做的知识是指做某些事情的技巧和(A)A、能力 B、方法 C、管理 D、科学
13、知道是谁的知识涉及谁知道某些事和(B)的信息。A、利用 B、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 C、加工 D、处理
14、学习型组织的要领是由(B)最先提出的。A、彼得~德鲁克 B、彼得~圣吉 C、阿吉瑞斯 D、达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
15、学习型组织的修炼包括(ABCDE)A、系统思考 B、自我超越 C、改善心智模式 D、共同愿景 E、团队学习
16、最早提出组织学习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的(A)A、阿吉瑞斯 B、处得~圣吉 C、舍恩 D、野中郁次郎
17、深度汇谈的基本条件包括(B)A、悬持假设 B、视彼此为工作伙伴 C、深度汇谈 D、自主管理
18、战略联盟的特征主要有(ABCDE)A、组织的松散性 B、行为的战略性 C、合作的平等性 D、合作关系的长期性 E、整体利益的互补和管理的复杂性
19、根据联盟目标取向的不同战略联盟可分为(AC)A、产品联盟 B、价格联盟 C、知识联盟 D、促销联盟
20、联盟伙伴选择原则包括(BC)A、平等 B、能力 C、承诺 D、合作
21、企业与企业或其他组织机构,为共同创造新的知识和进行知识转移而建立的联盟,被称为(B)A、产品联盟 B、知识联盟 C、分销渠道联盟 D、垂直联盟
22、把联盟分为品牌联盟、分销渠道联盟、促销联盟、价格联盟、垂直联盟的标准是(B)A、根据联盟成员之间参与程度的不同 B、根据联盟所处市场营销环节的不同 C、根据联盟目标取向的不同 D、根据联盟竞争与合作配置不同
23、酒店和航空公司联盟,凡在酒店消费达一定限额的顾客可获得一张航空公司的免费机票;或者,在航空公司累积飞行达一定里程的顾客也可免费入住酒店。此联盟属于(C)A、品牌联盟 B、分销渠道联盟 C、促销联盟 D、价格联盟 F、垂直联盟
24、组织管理和人的因素由于滞后于(C)的发展而的障碍。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科技 D、技术
25、推进信息化的三项关键资源为(A)。A、技术、组织管理、人 B、技术、方法、组织管理 C、人、技术、方法 D、方法、组织管理、人
26、企业信息主管简称(D)ACEO B、CFO C、CKOD、CIO
27、信息资源的特点包括(ABCD)A、时效性 B、有序性C、共享性 D、可储存性
28、Iernet的含义是(C)A、企业内联网 B、企业外联网C、国际互联网 D、A和B
29、其核心思想是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的是(D)A、物料需求计划 B、闭环物料需求计划 C、制造资源计划 D、企业资源计划30、企业资源计划发展的四个阶段按其发展顺序,可排列为(B)A、R—MRPⅡ—闭环MPR—ERP B、MRP—闭环MRP—MRPⅡ—ERP C、闭环MRP—MRP—MRPⅡ—ERP D、ERP—MRPⅡ—闭环MRP—MPR31、物料需求计划(MRP)系统的三种输入信息中不包括(C)A、主生产计划 B、库存状态记录 C、反馈信息 D、物料清单
32、准时生产(JIT)的要领最先由(B)公司提出并推广的。A、美国福特 B、日本丰田 C、日本本田 C、美国通用
33、企业资源计划(ERP)应用是否成功,原则上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衡量(ABC)A、系统运行集成化 B、业务流程合理化 C、绩效监控动态化 D、交叉性
34、制造资源计划主要有(ABCD)以下几方面特征。A、计划的一致性与可执行性 B、管理的系统性和数据共享性 C、动态应变性和模拟预见性 D、物流、资金流的统一
35、电子商务的主体是(ABD)A、企业 B、消费者 B、政府 D、网络服务商
36、在网络营销市场中,购销双方为“多对多”形式的是(B)A、网上零售 B、网上贸易 C、网上交易市场 D、网上商店
37、X理论和Y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提出。A、马斯洛 B、麦格雷戈 C、泰勒 D、德鲁克
38、社会人的要领是由(A)提出的。A马斯洛 B、麦格雷戈 C、梅奥 D、西蒙
39、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于1959年提出的。A、赫兹伯格 B、马斯洛 C、弗罗姆 D、亚当斯
40、一般说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下(ABCDE)方面。A、人力资源规划 B、工作分析 C、招聘与挑选 D、培训开发 E、绩效考评
41、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首次把人的需要分为多个层次,具体包括(ABCDE)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友爱和归属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F、自我实现的需要
42、归因论认为,一般人对过去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可作出(ABCD)归因。A、努力程度 B、能力大小 C、任务难度 D、机会运气 E、时间关系
43、人本管理的原则主要有(ABCD)A、个性化发展原则 B、引导性管理原则 C、环境创设原则 D、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原则
44、组织文化的特征包括(ABCE)A、实践性 B、独特性 C、可塑性 D、激励性 E、综合性
45、组织文化的功能包括(ABCDE)A、导向功能 B、约束功能 C、凝聚功能 C、激励功能 E、辐射功能
46、按照组织文化对其成员影响力的大小可将组织文化划分为(CD)A、主文化 B、亚文化 C、强文化 D、弱文化
47、精神层的组织文化是指(B)A、厂容厂貌 B、员工风貌 C、产品形象 D、规章制度 E、沉淀于组织及员工心里的意识形态
48、当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强烈而广泛的认同,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种很强的行为控制范围,这种组织称为(A)A、强文化 B、弱文化 C、中强度文化 D、中弱度文化 E、亚文化
49、为组织成员提供大量的专门培训,并安排他们在特定的职能领域从事各种专业化工作的组织文化是(A)A、学院型 B、俱乐部型 C、棒球队型 D、堡垒型
50、非常重视资历、年龄和经验,要求其成员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和忠诚感的组织文化是(B)A、A、学院型 B、俱乐部型 C、棒球队型 D、堡垒型
51、只有工作绩效才是确定报酬惟一标准的组织文化是(C)A、A、学院型 B、俱乐部型 C、棒球队型 D、堡垒型
52、霍夫斯坦特提出了表现国家文化差异的关键因素包括(ABCD)A、权力差距 B、防止不确定性 C、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D、男性化与女性化
53、企业的知识资源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BC)。A、企业创造和拥有的无形资产 B、信息资源 C、智力资源 D、知识产权
54、知识管理的原则包括(ACD)A、积累 B、以人为本 C、共享 D、交流
55、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的主要模式包括(BC)A、社会化过程 B、外化过程 C、综合过程 D、内化过程
56、从隐性知识即将人们头脑中的经验和诀窍总结出来,提高可见度。这种知识更新转化模式属于(B)A、社会化过程 B、外化过程 C、综合过程 D、内化过程
57、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更新,其实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如通过培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人们头脑中的知识。这种知识专化模式属于(D)A、社会化过程 B、外化过程 C、综合过程 D、内化过程
58、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更新,即对知识进行重新整理,或将知识存放在知识库中。这种知识转达化模式属于(C)A、社会化过程 B、外化过程 C、综合过程 D、内化过程
59、CKO的中文含义是(B)A、信息主管 B、知识主管 C、首席执行官 D、财务主管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再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形态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向新型的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的根本转变。
2、连续式流程和平行式流程的最大特点是各工序之间随时都可以交流,可以互动(X)
3、企业再造与企业重组没有太大的区别。(X)
4、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X)
5、涉及谁知道某些事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的知识属于知道是什么的知识。(X)
6、组织学习就是个体学的简单累加。(X)
7、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是组织学习的两个阶段
8、在一个组织中,人人都有在学习就是学习型组织。(X)
9、组织学习是一个组织成为学习班型 组织的必要条件。
10、信息化等同于计算机化、通信网络化。(X)
11、企业只要购买一些硬件设备、联上网、开发一个应用系统并给以一定的维护就是实现了企业信息化。(X)
12、企业信息主管英文简称是CKO。(X)
13、企业最终产品和为售后服务准备的零件属于从属需求。(X)
14、制造资源计划的核心思想是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15、从物料需求计划(MRP)的输入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主生产计划、库存状态记录和物料清单。
16、敏捷制造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IT分析公司加特纳(Gartner Group Inc)提出的。(X)
17、准时生产(JIT)的要领最早是由日本丰田洫公司提出的。
18、电子商务是运用电话、传真等现代通信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X)
19、电子商务就是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商品买卖的经营活动。20、网络营销与传统的营销方式不同,应采用不同的销售策略。
21、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首先提出的。(X)
22、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归结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23、组织文化是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关键特征。
24、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目标。(X)
25、与强文化相比较,弱文化组织更容易变革。
26、企业知识资源与一般的物质资源一样,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现象。(X)
27、知识管理等同于信息管理。(X)
案例分析
1什么是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是企业以输入各种原料和顾客需要为起点到企业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为终点的一系列活动。业务流程是决定组织运行效率的关键。企业只有在更高水平上进行一场根本性的改革与创新,即重新设计业务流程,才能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2、从该案例中你有什么心得体会?(不少于800字)
从福特汽车公司企业流程再造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当一个企业尤其是一个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身处激烈的竞争环境且同时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它肯会进行相应的现代企业变革和创新。那么企业流程再造将是最佳措施。但不能盲目,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进行流程再造。这点福特做得很好,经分析福特的零部件由于三分之二以上是外部供应商提供的,所以应付帐款的管理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来处理,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再对比行业内的马自达公司,管理上差距显而易见。不改肯定不行。所谓流程管理是指以流程为基本的控制单元,按照企业经营战略的要求,对流程的规划、设计、构造、运转及调控等所有环节实行系统管理,全面协调各种经营流程之间的相互匹配关系,以及与管理流程的适应问题。其实质是强调各经营流程之间的相互匹配和对所有流程的总体规划。他们针对原有的应付帐款管理进行分析,特别是作业流程的诊断,分析病因,找出问题;其次该业务流程改造的策略制定,流程再造及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从案例中发现,福特的流程再造取得很大成功,应付账款部门不再需要发票,需要核实的数据项减少为三项:零部件名称、数量和供应商代码,采购部门和仓库分别将采购订单和收货确认信息输入到计算机系统后,由计算机进行电子数据匹配。最后结果是:应付账款部门的员工减少了75%,而不是原计划的20%。
通过上述认识最终体会到,一个处于竞争中的企业,碰到对手是坏事变好事,生了病不要紧,要紧的是一定要找出病因,对症下药,从始端到终端,从业务再造到企业再造,点面结合,不断改进和创新,定会取得成功。
第二篇:现代管理学小抄
管理是一种与人类文明共存的社会现象。管理是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史前社会管理特点1习惯化管理方式2原始民主管理制度3简单管理机构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前资本管理特点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 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4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管理特点1.科学管理 2分权管理3.法制管理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现代管理的基本特点1.系统化管理 2.民主化管理 3.科学化管理 4.法治化管理 5以人为本6.追求效率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管理宗旨、管理主体管理依据、管理对象和管理过程 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
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臵的手段
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1、研究生产力
2、研究生产关系
3、研究上层建筑 管理学学科特征1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2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3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4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现代管理学的特征1变革性2开放性3严密性4实用性现管学研究内容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基本问题2关于管理职能基本问题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基本问题 二管理产生发展科学管理理论泰勒“科学管理之父”主张“差别计件工资制”“韦伯”代表的〈科层组织理论〉 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人力和物力).指挥.协调.控制 提出了14项原则1劳动分工 2权力与责任3纪律 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合理的报酬8适当的集权和侵权9秩序10公平11保持人员稳定12首创精神13人员的团结14跳板原则。行为科学是用心理学.社会学方法.从人工作动机.情绪.行为.工作.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索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的科学。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代表人物:梅奥)后期行为科学理论:有关人的需要、动机、行为方面的理论: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改造型激励理论)有关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2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3沙因的人性假设理论 领导行为理论勒温将领导方式分专制式.民主式.放任式。利克的专制—权威式、开明—权威式、协商式、群体参与式 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1管理过程学派(法约尔)2经验主义学派(德鲁克)3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4决策理论学派(西蒙)
5、统管理学派(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6权变理论学派(伍德沃德和菲德勒)现代管理理论:1.Z理论(威廉。大内)长斯雇佣制、缓慢的评价与提升制度、拓宽职业发展路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集体决策2.企业再造理论(迈克。哈默与詹姆斯。钱皮)3.竞争战略理论(波特)4.蓝海战略理论(W.钱.金和美国勒妮.莫博涅)指未曾开辟的新市场 三决策决策是指管理者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管理行为确定管理目标,制定并选择管理方案的过程 决策的类型1根据决策目标所涉及的规模和影响程度不同(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战略决策是指决策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带有全局性、方向性、以及影响深远的决策。战术决策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程序、途径、手段和措施的决策(2)根据决策内容的具体情况不同(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过程的每一步骤都有规范化的固定程序,这一程序可以重复地用于解决同类的问题。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过程没有固定程序和常规办法,解决的问题是非重复出现的管理问题。(也称“非常规决策”)(3)根据决策所处的时期不同(平时决策 与 危机决策)平时决策是指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决策者针对各种管理问题所作出的决策。危机决策是指当组织的重大安全利益和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组织生存于危机时期,决策者作出的重要决策和应急反应。(4)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初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从事某种活动或从事该种活动的方案所进行的初次选择。追踪决策是指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或方式所作出的重新调整。追踪决策的特点:1回溯分析 2非零起点3双重优化(5)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和可靠程度不同①确定型决策是指在决策环境和条件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决策者所进行的决策。②非确定型决策是指在决策环境和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决策者可以知道各种行动方案在各种不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③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有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可以知道不同行动方案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所获得的结果,虽然不能完全判断未来出现的是哪一种环境条件,但是可以预测其出现的概率。决策与预测的关系:预测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性质、状态及变化趋势所作的估计和测算。1预测是为决策服务的2预测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3预测和决策的区别:预测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决策侧重于对有利时机和目标的科学选择.预测强调客观分析,决策则突出领导艺术.预测是决策科学化前提,决策是预测的服务对象和实现机会决策理论学派的观点:1强调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2分析了组织在决策中的作用3阐述了决策过程(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审查活动阶段)4提出了决策的准则。5归纳了决策的类型。6研究了信息对决策的影响 决策模式是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有规律的或反复出现的决策活动形式。理性决策模式(科学决策模式)内容1提出了“最优决策准则”2 设计了严格的决策程序3要求决策运用科学方法 4把决策过程看成是一个理性分析的过程 渐进决策模式(美国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内容1决策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2决策方案是在原有决策的基础上的修改 集团决策模式(美国戴维.杜鲁门和厄尔.莱瑟姆)内容1集团的互动是公共决策的核心内容2决策方案是各个集团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3各个集团占有的资源不同,对决策的影响力不同 精英决策模式(最早法国圣西门)内容1社会分化为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2少数的统治者与杰出人物不是被统治的公众的代表,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社会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阶层。3非精英人物向精英人物的转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4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方面,精英人物的看法是一致的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公众的要要求,而是反映了精英人物的主要价值观。
6、活跃的精英人物很少产将是渐进性的直接影响。决策程序1发现问题(察觉问题界定问题陈述问题)2确立目标(决策目标要有针对性、明确性、时效性、可行性、规范性)3拟定方案(提供多种备择方案考虑决策方案的多因素性)
4、选择方案 决策规则是指决策者在选择决策方案时遵循的决策程序和方法。
1、全体一致规则(一票否决制)
2、多数裁定规则(简单多数规则绝对多数规则)决策体制是指由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组成的组织体系及其制度。决策中枢系统主要任务:
1、确认决策问题
2、明确决策目标
3、组织决策方案的设计
4、选择决策方案 决策咨询系统是由公共决策研究组织和各类专家.学者组成.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手段.相对独立地进行决策研究.决策方案设计和公共决策咨询的组织体系.任务发现决策问题 2参与决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3提供决策预测研究 决策信息系统是指由专业信息的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等活动.为决策中枢系统提供决策信息的组织体系1收集信息(注意:范围尽可能广泛.历史的待续性.信息收集要有预测性)2加工信息(要求:及时.准确)3传递信息(类型:纵向传递.横向传递.综合传递)第四章组织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目标 人员物财、信息、机构职位、权责、程序、规制 管理职能的组织设计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巧妙地安排组织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等关系,以便做到成员之间知识和能力的互补与相互助长,使个人的长处充分发挥,弱点变得开关紧要,可能发生的错误受到抑制,从现时完成人们单独行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大地提高组织行为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现代组织理论将组织的整合状态分为: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 组织的分类:根据性质和活动方式的不同(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设立.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机构.职位体系.规章制度的组织。非正式组织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基于兴趣、爱好、情感等因素自发形成的组织。非正式组织研究起源于霍桑实验 非正积极作用协助工作.分担领导.增加稳定.发泄感情5制约领导消极作用保守倾向.角色冲突3滋生谣言4不良压力 非正式组织的管理要求:
1、一分为二
2、无害支持
3、目标结合4、为我所用 西方组织理论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古典组织理论阶段:泰勒“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组织理论;法约尔(一般管理组织理论)韦伯(科层组织理论)
2、行为科学组织理论阶段:梅奥人际关系组织理论巴纳德组织平衡理论西蒙 决策过程组织理论
3、系统科学组织理论联阶段: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系统分析组织理论)劳伦斯 伍德沃德(系统权变组织理论)
4、创新发展阶段科层组织理论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组织权威的类型:传统权威、超凡权威、合理—合法权威 科层制组织的基本特征:法定权力为基础、严格的等级制度、职业化原则、专业化原则、任命制与由职择人原则、照章办事原则、公私分明原则 组织平衡理论斯特.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组织的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交流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格林纳 学习型组织理论美彼得圣吉《第五顼修炼》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加强团队学习,进行系统思考 行政体制形态1直线制(最早最简单)2职能制(泰勒)3直线职能制(行政)4事业部制5矩阵制(项目双重领导)
6、多维制(多部门决定、跨国)管理组织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纵向的管理层次划分。同一管理层次横向的职能机构设臵。职位设臵与编制确定。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多的组织称为高耸组织结构.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少的组织称为扁平组织结构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下属工作地点、场所分散程度;下属工作相似、复杂程度、变动性;业务活动的复杂性、标准化程度,绩效考核的难易程度;通信与监控手段的有效性;下属人员的德、智等基本素质。管理职位设计的原则:1作业内容的相似性2工作任务的整体性(专业化原则)3工作环境的一致性4精力集中原则5工作丰富化原则6任务均衡原则7因事设职原则8最少调整原则 编制设计:任职者素质设计、人员数量确定 运行机制设计基本问题:要回答行政行为的基本依据是什么,是法律法规还是领导者的指示;是解决组织主要功能实现中部分之间的关键性关联安排(机制问题)内容1职能业务分析与设计2人员分工规范化3基本职能实现机制设计4保障机制和发展机制设计
5、业务规范的协调检验
6、业务、职能、体制与机制调整 机制的分类:系统基本功能实现机制、保障机制、发展机制 基本职能实现机制包括职能具体化的行政业务设计.行政程序.行政标准.行政条件.行政决策及行规则。第五章 人事人力资源是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丰富人的知识、提升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发挥人的潜能。广义:包括:现实的人力资源、潜在的人力资源、未来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特点1人力资源的能动性 2时效性3时代性 4具有重复开发性5具有生产和消费双重属性 主要内容:员工招聘、岗前培训、工时记录、报酬支付、在岗培训、人事档案管理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1、对人的认识不同(传统人为成本、手段,现在视人为第一资源、人力资本理念)
2、管理原则不同(传统以事为中心、现在以人为中心)
3、管理方法不同(传统简单、僵化、家长式管理,现在主动开发、有预见性、灵活应变、人生化)
4、管理内容不同(传统消费、现在预测、规划、开发)
5、人事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不同(传统视人事为非生产、非效益活动,现在领导层、决策层)人事分类是人事管理活动的基础。类型:职位分类、品位分类职位分类:是指根据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以及工作难易程度对组织系统中的职位予以分门另类,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以作为人事管理依据的人事分类制度。职系:是指工作性质相同,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工作难易程度不同而分属于不同职级、职等的一个职位系列。(决策类、执行类、技术类、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职级:是指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工作难易手基本相同的一个职位序列。职等:是指工作性质不同,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工资难易程度基本相同,从属于不同职系的一个职位序列 职位描述:是规定某一具体职位的工作目标、职责范围、技能要求、工作条件以及职位关系的书面文件。职位分类的步骤:职位调查、职位横向分类、职位纵向分类、制定职位描述和职位规范。职位调查的内容:一是职位本身情况;二是职位所属组织机构的情况;三是相关情况(制度、计划)职位调查方法:书面调查法、观察法、会议法、访问法、综合法 划分职级方法:排列法、评分法、因素比较法职位描述和职位规范是人事管理直接而具体的依据。职位描述的内容:职位类别、工作职能、职责范围、设备用具、职权关系、工作条件等。职位规范的内容:职位类别、教育程度、实践经验、工作技能、行为特征、特殊要求等。职位分类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
1、职位分类为人事选拔提供了依据。
2、职位分类增强了人事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3、职位分类促进了人事管理工作的法治化。品位分类:是依据资格把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品位等级的人事分类方法。(始于英国)人事分类的发展趋势:是在明确它们各自适用范围的下,使两种方法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以收到最佳效果。人事选聘:是指在人事分类和定编定员的基础上,选择和配备合适人员充实组织中的各项职务,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管理目标。选聘是遴选和聘用的总称。人事选聘的基本途径:1内部提升 2外部招聘.内部提升是组织成员能力增强并得到充分证实后,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被委以更高职务.内部提升的优势:
1、被选聘人员能迅速开展工作。
2、保证被选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3、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
4、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
5、内部提升手续简便,成本低。内部提升的局限性:
1、造成“近亲繁殖”现象。2因操作不公或心理原因造成内部矛盾。3人员选择的有限性。外部招聘: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从组织外部选择符合组织要求的管理人员。外部招聘优势1外部招聘可以发挥“外来优势” 2利于缓和组织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3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4、人员来源广,选择余地大。局限性1外部招聘人员不熟悉组织情况.进入角色较慢。2外部招聘人员存在一定的风险。
3、组织成员失去了晋升机会,影响士气。人事选聘的趋势:1选聘范围的扩大化趋势。2选聘方法多样化、科学化的趋势。
3、社会中介机构、人事测评专家广泛参与人事选聘活动。
4、人事预测在人事选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人事选聘的主动性增强。人事考评是人事考核、评价的总称,是指对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考评的内容德.能.勤.绩.廉 人事考评需要依据一定的考评标准、遵循严格的考评程序、运用科学的考评方法来进行。克服偏差:主观好恶、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暗示效应、集中趋势人事考评的要求
1、考评标准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2、考评原则具有适应性和可靠性
3、考评方法具有针对性、可行性。
4、考评结果要反馈。
5、考评工作具有民主性和透明度。人事培训是为开发组织人力资源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在岗人员的业务知识.工作技能进行的培养.训练 人事培训目的在于提高人员素质,增强组织的竞争力,激发组织的活力。性质上属于非学历教育或成人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点:
1、对象复杂性
2、内容实用性
3、形式多样性
4、方法艺术性方法:按照培训与工作的关系(在职培训、脱产培训)类型:岗前教育、新员工培训、在职员工职业教育、组织全员培训.半脱产培训,这是一种兼质量和费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六领导领导的含义
1、领导活动存在于群体之中,一个人不能形成领导。
2、领导活动是由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同完成的。
3、领导活动的手段是领导者激励和调动下属的方式。
4、领导活动的目标是领导活动的归宿。领导的作用:指挥作用、激励作用、协调作用领导者职位权力种类:法定权、奖赏权、惩罚权 领导者的影响力:是指领导者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根据影响力的性质不同,分为强制性影响力和非强制性影响力。强制性影响力的产生因素有: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 非强制性影响力的产生因素有: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和感情因素 领导者的群体结构(群体中每个领导者的个体素质、群体的结构素质)领导者的个体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的深度。社会知识的广度。管理知识的娴熟度。业务素质:思维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 群体的结构素质1丰富全面的知识结构2较高的专业知识结构3较强的能力结构4合理的年龄结构5良好的气质结构 有关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论
1、X理论—Y理论(美国麦格雷戈)
2、不成熟—成熟理论(美国阿吉里斯)
3、有关人性的四种假设(美国沙因)A、经济人假设B、社会人假设C、自我实现人假设D、复杂人假设 领导特质理论是指从领导者的性格、生理、智力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寻找领导者特有的品质或应有的品质的理论。早期特质理论(生理特质、个性特质、智力特质、工作特质、社会特质)美国吉赛利五种激励特征:对工作稳定性的需要.金钱奖励的需要.指挥权力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职业成就的需要。八种品质特征创造与开拓.指挥能力的大小.自信心强弱.是否受下级爱戴和亲近.决断能力强弱.成熟程度高低.才能大小.男性或女性.物质理论的新发展:美国德克兰优良品质(个性、想像力、行为、信心、)领导行为理论1领导作风理论(勒温)类型1专制式的领导作风 2民主式的领导作风 3放任自流的领导作风
2、领导方式理论(利克特)类型:1专制——权威式2开明——权威式
3、协商式
4、群体参与式
3、领导四分图理论(斯托格弟和沙特尔)领导方式:A、低组织低关心(效果最差)B、低组织高关心(是以人为中心)C、高组织低关心(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D、高组织高关心人(一种理想的领导方式)
4、管理方格理论(美国布莱克和穆顿)领导方式类型:贫乏型领导(1,1)任务型领导(9,1)中间型领导(5,5)俱乐部型领导(1,9)战斗集体型领导(9,9)
5、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坦南鲍姆和施米特)领导权变理论1领导权变模型理论(菲德勒)是指领导者在不同的条件下,如何选择领导方式,以期达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影响领导效果好坏的因素: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2、工作任务结构
3、职位的权力
2、路径—目标理论(加拿大 埃文斯)A、领导过程:确认需要——建立目标——报酬与目标的关系——支持与帮助—绩效与满足—双方目标的达成B目标设臵 C路径改善D领导方式:指令型、支持型、参与型、成就型
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寿命循环理论](科曼)X工作行为:表示领导者用单向沟通的方式。Y关系行为:表示领导者用双向沟通的方式.成熟程度:表示下属对成就感的向往.高工作低关系:表示下属的平均成熟程度处于不成熟阶段(命令式领导方式)高工作高关系:表示下属的成熟程度初步进入成熟阶段(说服式领导方式)低工作高关系:表示下属的成熟程度进入较成熟阶段(参与式领导方式)低工作低关系:表示下属的成熟程度发展到成熟阶段(授权式 领导方式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过程中下属的态度和行为的具体表现,是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方式。1强制命令方式 是领导者凭借隶属关系,行使权力发布命令,要求下属不可违拗地执行,以实现领导意图的方式。(以任务为中心)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具体性2疏导教育方式 是领导者运用启发、诱导、商讨、教育的方法,使下属心悦诚服地接受并贯彻领导意图的领导方式。(以人为中心)特点:启发性、科学性、长期性3物质激励方式 是领导者贯彻按劳分配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发挥物质刺激的作用,满足下属物质需要,使他们努力工作实施领导意图的领导方式。(经济手段的具体应用)特点:平等性、有偿性、间接性4榜样示范方式 是领导者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严于律己,模范带头,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奋斗,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感染下属努力实现领导意图的领导方式。特点:引导性、感染性 领导方式的综合运用在运用时要注意:
1、注意发挥各种领导方式的优势。
2、充分认识各种领导方式的局限性。
3、系统、综合地发挥领导方式的结构优势。
4、注重榜样示范方式和疏导教育方式的运用。七章激励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激励形成机制表现为个人需求和它所引起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所期望实现的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激励模式(根据行为科学的形容,人的需求、动机、行为与满足之间)需求——动机——行为——满足 激励因素是能影响个人行为的某种东西,它对一个人是否愿意做什么事情有重大影响。激励方式:目标激励、奖惩激励(最常用)、竞赛与评比激励、关系与支持激励、榜样激励。激励原则(美国小克劳德.乔治)激励原则与方法目标明确.提前参与.从实绩出发.及时交流.重在鼓励.真诚相符.表扬要坦率、真诚.化解消极因素.思想开放.少批评.尽可能使人们对工作感兴趣.不要怕放权.少威胁.宽宏大量.关爱员工 激励理论:内容型理论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2、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
3、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主要内容
1、人类的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人类需要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
3、人类需要的动态性、发展性与个体差异性 成就需要理论麦克利兰内容1人的社会性需要并非与生俱来2人类社会性需要的内容(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社交需要)
3、有效管理者的需要结构 如何强化增进人的成就需要1立榜样.树楷模2.有目的.有组织.持续地反馈成就信息3.改变自我判断4.控制遐想。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把影响人心理和行为的因素划分:保健因素(不满意因素)和激励因素(满意因素)保健因素的具体内容:管理政策、管理方式、监督方式、工资收入、人际关系、安全状况、生活条件。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使工作丰富化。一是以组织理论为依据,强调人的需要或不全逻辑。二是以工业工程为依据,强调人是按照力学原则适应环境,并由经济所激励的。三是以行为科学为依据,强调把重点放在个人工作态度、团体情绪、组织的社会心理培养方面。工作丰富化:
1、职务内容的扩大化。
2、工作意义的丰富化。过程型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弗鲁姆)要调动工作积极性,必须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1、个人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2、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公平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不有提供具体标准,原因:
1、公平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关
2、公平与个人所持的标准有关。
3、公平与绩效评定有关。
4、分平与评定人员有关。波特——劳勒模式基本观点:
1、个人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程度取决于激励力的大小。
2、工作绩效不公取决于努力程度,还取决于个人能力以地所承担目标任务的了解程度。
3、一个人对奖励满意与否以及满意程度取决于他对奖励是否公平的判断。
4、人们对所得奖励满意与否以及满意程度将影响下一次承担目标任务的行为。行为改造型理论强化理论(斯金纳)也称行为修正理论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肯定或否定后果(奖励或惩罚)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行为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强化类别1据作用发挥上的差异: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消退2据使用繁率.时间方面差异:连续强化.间断强化 非连续强化:固定比例强化、可变比率强化、固定间隔强化、可变间隔强化 强化的原则1设立目标体系 2快速反馈及时强化 3奖罚结合以奖为主 4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5多用不定期奖励。归因理论(凯利和韦纳)研究内容:1人员行为的归因2人员心理活动的归因;三是对未来行为的预测。归因理论研究侧重:1人们行为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大原因(标准:贯性标准、普遍性标准、差异性标准)2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倾向(归因于:内因和外因、稳定性、可控性 第八章协调1协调的含义: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引导组织之间、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作和主动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共同预期目标的活动。
2、协调的对象:组织和人员
3、协调的特点:平等性、互利性、主体广泛性、结果不确定性、对象复杂性 协调中的沟通沟通是协调的前提,是求得思想上的统一;协调是沟通的结果,是谋得行支上的一致。有效协调以有效沟通为前提条件。沟通(信息交流)是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相关对象,以期作出相应反应的过程。沟通的基本模型由信源、信道、信宿三部分组成。沟通的类型:
1、根据信息传递的方向不同,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双向沟通
2、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式有无组织系统,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3、依据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书面沟通、口头沟通 下行沟通单向沟通)是指上级管理组织或人员抒各项管理政策通读组织目标、工作程序、规章制度逐级向下传递。上行沟通(反馈沟通)是指下级管理组织或人员主动向上级组织与领导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自己的建议 双向沟通:(相向沟通)是指各管理组织 与人员包括纵向层级之间、横向部门之间信息的相互交流。沟通在协调中的作用1沟通 可以提高 人的思想觉悟,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实现协调创造基本前提。2沟通 可以实现以对管理目标、管理政策及管理方式方法上的共识,为协调创造直接前提。3沟通 可以克服阻力,实现协调。4沟通是管理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实现内外协调的前提之一。协调的内容:
1、目标协调
2、利益协调
3、思想与行为协调
4、政策与规章制度协调 协调的过程
1、了解、把握组织运行过程中各环节、各要素之间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
2、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原因。
3、采取措施,消除矛盾与冲突。坚持协调的原则(以人为本、客观公正、灵活机动、注重整体)实现有效沟通有效沟通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选择沟通的方式:链式沟通(直线沟通)、轮式沟通、全通道沟通、环式沟通(圆周式沟通)、Y式沟通。
2、克服沟通障碍(表达不清、编码不适当、惰性、时间紧迫和对沟通对象不了解或不信任等。沟通主体发出的信息可能表达不清,使沟通对象不能正确理解。)选择协调的方法
1、酝酿协商
2、建议说明
3、思想教育
4、泠处理或缓冲 理顺管理体制管理体制是否健全完善直接决定管理过程中协调的任务量和难易程度。体制建设主要应考虑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1、权责划分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2、机构设臵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3、人员配备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4、组织沟通渠 第九章控制 控制是指由管理人员对当前的实际工作是否符合计划进行测定,并促使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包括了管理人员为保证实际工作能与计划一致而采取的一切行动。控制是依据计划所提供的标准来徇组织运行所取得的成果的。控制是计划的继续。控制的效果也取决于计划,计划越明确、全面和完整,控制的效果也就越好。控制的内容:
1、人员
2、财务
3、作业
4、信息
5、组织绩效(管理者的核心)控制的类型
1、桉业务范围可分:生产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资金控制
2、按控制对象的范围:局部控制、全面控制
3、按照主管人员与控制对象的关系:间接控制、直接控制
4、按照管理者控制方式: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分层控制
5、按照控制的客观形式:复合控制、动态控制
6、按照控制的内容和效果:程序控制、稳定控制、最优控制
7、按照控制发生在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中的阶段性:前馈控制(预先控制、事前控制)现场控制(随机、实时、即时、过程)反馈控制(是一种针对结果的控制)控制近程要素确立标准2检查实际绩效3纠正偏差标准是控制的基础.是一种测量单位或尺度.是一种模式.规范或招标 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系统是组织主管人员行使控制权力、履行控制职能的系统。1计划的要求(控制是实现计划的保证,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计划。)2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执行计划和纠正偏差的基础)3关键控制点(管理的控制过程是由无数个控制点构成的)4未来趋势5主管人员的个性 第十章系统分析与网络技术系统的特点:整体性、层次性、环境适应性 系统分析:是一种决策辅助技术,它采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所形容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各种可行的方案或策略,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帮助决策者提高对所形容问题的认识程度,以便选择正确的行动方案。系统分析的作用⑴促使决策者用整体的眼光看待问题,不仅把事物本身看成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整体,而且把决策任务放在整个环境中加以考虑,从而是避免片面性和盲目性。⑵提高决策者的效率。⑶帮助人们理解政策决定,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政策研究并进行政策之间的比较。⑷为人们对系统要素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并鼓励人们注意各系统中的层次结构和特点 ⑸有助于开拓新的知识领域。系统分析人员必须注意几个问题把抽象的系统和现实的系统相混淆;将局部混同于整体;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对抗;虽然提出面面俱到的要求,但是却无力对其进行适当的研究;选择出来进 行分析的部分,并不是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忽视历史,缺乏全面的调查研究;所具有的知识只够进行表面、肤浅的分析;采用单纯的、纯逻辑式的分析推理;不必 要地扩大分析范围;在完全不适合进行系统分析的场合硬要使用系统分析技术。系统分析的内容1据系统的组织情况和与外界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⑴整体分析⑵结构分析⑶层次分析⑷相关分析⑸环境分析2据系统分析的基本要求和流程进行系统分析⑴系统研究⑵系统设计⑶系统量化⑷系统修改与简化⑸系统评价 系统分析的过程1确定目标 2拟订方案3选择可行方案4选择计算准则5应用模型技术6生成要输入的数据7模型运行和操作 8结果分析9反馈基本原则1整体性原则(最基本、核心)2优化原则3模型化原则4层次性原则 优化原则的主要体现:首先,它要求优先考虑整体效益,使局部效益服从整体效益。其次,它要求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达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再次,它要求系统分析的环节者必须坚持优化。最后,它要求坚持系统优化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结合。模型化原则提出了如下要求:
1、模型的逼真性、简单化、客观性 系统分析过程就是系统分析方法的指导下,运用定性、定量分析技术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系统分析的方法论基本范畴:行为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研究、规范研究、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是对规范研究中所提出的方案进行全面考察,以确认其是否在客观现实的能力与可能之中。系统分析定性方法1可行性分析2超理性分析是指使人脑不经过逻辑思维作用就直接产生行为和决策的各种因素(严密的逻辑推理是获得最优化决策结果的唯一合理方法)3社会文化分析(发展因素组织因素)4未来分析 系统分析的定量方法是指借助于经济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决策理论等来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以求得更精确地认识和把握系统的方法。
1、确定型分析:是指那些可用于只有一种势态,并在做出可接受的假定之后,其变量、限制条件、不同的选择都是已知的,因而其结果也是确定的或可以预见的方法和技术。
2、随机型分析(是应用于不确定型或风险型决策的分析方法和技术)网络计划方法是指应用网络图全面反映整个工作的流程、计划内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进度,通过时间参数的计算,找出关键线路与机动时间,以对计划进行优化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网络计划方法的优点和作用:1网络图是一种用直观图开表示的、有逻辑和数学根据的计划模型,它能完整地提示一项计划所包含的全部工作以及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有助于区分各个 执行者的职责,并能有效避免遗漏那些为完成整个计划所必须完成的工作。2网络方法以数量关系提示出整个计划中的关键线路,从而可使工作人员不把精力浪 费在那些对完成整个影响不突出的非关键工作上,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工作上。3网络方法可以应用最优化原理去合理地安排计划中的各项工作,从而能以最 短的工作时间、最少的资源、最低的费用去完成计划任务。4网络方法可以使管理人员根据执行计划的反馈信息,及时地预见可能偏离计划的情况,并据此采取 相应的措施加以协调,使计划自始至终处于人们的监督和控制之中。5有效地使用电子计算机,从而大大提高制定计划的效率。网络图的绘制网络图是用一系列箭线和圆圈来表明一项任务或工程中所有工作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的图解模型1工程2工序3事项(结点.事件4线路(路线)根据工序在网络图上的位臵关系不同工序:中间.紧前与紧后.平行、串联 绘制网络基本方法:
1、顺推法(前进法,最常用)
2、逆推法(后退法
3、重点工序法 绘制网络图步骤1确定目标2收集.研究编制网络图所需的资料3划分工序项目4确定每一个工序的时间定额或劳动定额5确定工序间的相互关系6绘制网络图 网络图时间参数的计算与关键线路的确定时间参数的内容:工序时间、事项的最早和最迟时间、工序最早可能开工时间及完工时间、工序最迟必须开工和完工时间、工程最早完工时间、工序总时差。计算时间参数的方法:图上计算法(最广泛、常用)、表格法、矩阵计算法。制定最优的计划方案制定最优的计划方案(网络计划优化)就是根据编制计划的要求.在一定约束条件下.通过利用时差.不断改善计划方案.寻求周期最短.费用最小.资源利用最有效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然后优化的结果作出决策.第十一章目标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目标:是指始终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并促使人们积极行动以追求的结果,是人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与归宿。目标管理中,目标则是组织者期望通过成员的努力力求达到的一个时期的预期结果,是始终在组织及全体成员头脑中控制和激励其活动的行为指南。目标管理:是通过参与式的目标设臵、实施和评价目标等活动来管理组织的一种方法。目标管理的特点1注重管理实效.是一种成果管理.2实行参与制度.是一种民主管理.3实行自我控制.是一种自觉管理 目标的制定
1、制定目标的原则(首要环节,是困难的环节)⑴统一性系统性原则。⑵科学性预见性原则。⑶应变性协调性原则。⑷先进性可行性原则。
2、有效目标的标准目标的制定应该有具体的对象。目标的表达一定要简洁清楚,一目了然。分解出来的子目标,尽量实现定量化。目标应有明确的时间界限。目标的数量应该适当。
3、目标的制定过程⑴收集信息。内容:1了解上一级的目标内容。2清楚目标阶段的重点信息。3收集对实现目标有影响的环境因素。⑵确定责任。⑶确定关键目标领域。⑷进行能力分析。⑸提出基本假设。步骤:①预测对公共部门今后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重大事件。②尽可能确切地评价这些事件的大致作用。③决定是否需要做出假设。④记录所有的假设。⑤继续注意所有假设的有效性。⑥概率估算。⑹编写有效目标。⑺制定目标实施计划。制定目标计划的步骤:①说明目标。②确定可选择的方案。③权衡和选择方案。④制定实施方案的计划。目标的实施授予权限:要使管理人员成功地达到既定目标,就必须给予充分的信任,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授予权限。授权应遵循的原则:1以目标为准则进行授权原则2责任明确原则3统一梯次原则4权力有效原则。1分配资财:是按照管理人员的目标对资财进行有计划的分配,与传统的预算有的不同(存在基础不同、强调重点不同、获得机制不同)2目标控制(主要控制点:环境控制、目标控制、计划控制、资财和日常工作控制)成果评价的含义:就是管理人员在目标实施过程结束后,将所取得的工作成果与既定的目标项目和标准进行比较,对目标的实现情况和组织成员的工作善进行徇,并总结目标管理活动的经验,然后以此为依据对组织成员进行适当的奖罚,以便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始新一轮的目标管理。成果评价的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明确的、详细的目标本身就是考核的基本惊讶;实事求是原则——围绕目标成果的实际现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重在激励原则——通过对整个目标管理活动的考评来检查组织成员的工作能力和成果,并以此为依据对管理人员进行奖罚以及职务的调整,从而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和提高工作能力。成果评价的内容:目标状况(目标实现程度、进度、难度)、目标实施手段、工作态度 成果评介的步骤1管理人员对目标成果的自我评价。2标志着领导对目标执行管理人员的评价。3评价小组对目标执行者的评价。4单位主要领导做出结论性的评价意见。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1全面质量管理的“质量”是全面的,即所指的质量是广义的质量。2全面质量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即实现生产全过程的管理。3全面质量管理的参加人员是“全面的”,即全员性的参与。4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是以社会经济统计为主的科学管理方法咬牙将其与新型经营管理技术 有机结合起来)因把握的管理思想:质量第一.为顾客服务.预防式管理.大家受益 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戴明提出的称“戴明环”)1计划环节 2实施环节3检查环节 4处理环节 质量改进过程步骤1标准的选择(向公众提供的主要服务是什么.确定工作或服务对象.明确服务对象的要求)2过程评估 3过程标准化 4过程改进 有效的组织形式1组织形式一(全面质量管理筹划小组.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者.全面质量管理项目团队.2形式二(全面质量管理筹划小组.过程管理团队.质量改进团队.3形式三(全面质量管理筹划小组.行动改正团队.过程改正团队 第十三、控制的方法与技术1现场观察法(是一种最古老、最直接的控制方法)2统计数据资料分析法这是管理者对组织或部门活动中的各种统计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的方法。3专题报告分析法专题报告是用来向管理者全面、系统地阐述计划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与原因、采取的措施及效果、潜在的问题等情况的一种方式。特点:及时.重点突出.简洁扼要.提出中肯改进意见。4人员管理控制法评价、鉴定与分析可分以下几个步骤:1工作分析 2制定工作标准
3、衡量、鉴定员工的工作表现成绩。
4、评价与反馈
5、分析组织中各种人员的比率与组织任务、组织目标的关系。5内部审计法指组织内部的审计人员对组织的会计.财务和其他业务经营活动所开展的定期.独立的审核与评价 程序是对组织或部门中操作或事务处理流程的一种描述、计划与规定,是对按既定方式有效进行的工作实行控制或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工具。程序的特点程序是一种优化了的计划2程序具有系统性3程序是一种控制标准4控制程序是依据程序所提供的标准而展开的控制活动。导致程序失效因素程序冲突 2过分依赖程序 3程序过时4对程序的不了解 程序控制应遵循的原则1将程序视为一个系统 2将程序减至最少3保证程序的计划性4要关注程序运行所需的费用5控制程序的运行 6使程序具有权威性 预算是指组织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有计划的财务活动的表现形式。预算作为一种主要的控制手段,属于计划的范畴,是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组织收支情况的设计。预算编制应遵循的基本步骤:
1、下属各职能部门制定本部门的预算方案,由上级部门的管理者审批。
2、上级管理者对下属各部门的预算草案进行综合平衡,并制定出本部门的总预算草案。
3、预算委员会审核各部门的预算草案,进行综合平衡。
4、预算委员会与高层管理者进行协调,拟订出本组织的预算方案。
5、预算委员会将整个组织的预算草案呈报组织高层管理者审批;审批后将预算方案在组织内逐级传达。预算的种类1经营预算是指映经营性组织或部门在是常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基本收支的预算。2投资预算是指针对组织或部门的固定资产购臵、改选、更新、新建等投资活动,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编制的预算。3财务预算是指组织或部门在计划期间内,反映有关现金收支、经营绩效及财务状况的预算。(现金预算、预计收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也称“总预算”。零基预算法优势:1有得控制组织内部的各种随意性开支,对组织的预算膨胀趋势起到制约作用,可大大节约成本。2有利于组织的高层管理者将精力集中于战略性的重大项目上来,并有得将组织的当前、实现的效益与长远目标有机动结合起来。3有得对整个组织作全面地审核。4有得提高管理者在计划.预算.控制等方面的水平。零基预算法步骤:有关管理者在审核预算之前,应明确长远目标 与近期目标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可以量化考核的目标体系。审核预算时,以零为基点评价组织的一切活动。确定真正必要的项目或活动之后,根据新的目标体制,重 新确定各项管理活动的先后次序。④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科学审定每项工作的支出和收益,编制预算,使资金按照重新核定的标准支用和回收 零基预算法注意①预算主持者应对组织目标认识明确②负责对预算进行审批的管理者应亲自参加活动和项目的评价过程,负起自己的责任③应发扬创新精神。项目预算法 为组织或部门合理使用其资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是一种把组织目标分解为项目,从项目出发合理配臵资源的方法。项目预算法主要特点:①强调选取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佳项目,着眼于对实现项目各种方案的费用效果分析。②按规划的项目进行分阶段拨款,而不是简单地按会计科目在过去的基础上分配资金。推行项目预算法所面临的困难:①公共部门现行的会计制度与衽项目预算的要求还不相适应。②公共部门中的财务人员习惯于传统的预算的预算方法,可能会对新的 预算法产生抵触情绪。③公共部门往往缺乏明确、具体的目标,这无疑会阻碍项目预算的实施。④目前尚缺乏一整套的进行费用效果分析的目标与方法体系。如何实现有效的预算控制1高层管理部门的支持。2所有管理者的参与。3制定相应的标准。4重视信息反馈。全面控制技术:是相对局部控制技术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它包含一些重要的控制方法(就是财务控制方法)全面控制方法的种类:
1、损益控制法:是根据组织或部门的损益 分析表,对其经营状况、管理绩效进行综合控制的一种方法。局限性:①核算工作和公司内部的票据传递的工作量很大。②在全面衡量组织的总体工作绩效方面存在 一些不足之处。③由于运用这一方法要求部门的负责人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所以可能不利于组织内部的协调和统一。④有些公共部门缺乏收入、利润及支出的统 计,因此,适用损益控制法面临一定的困难。
2、投资报酬率分析法基本做法是:以投资额与利润之比,从绝对数和相对数两方面衡量整个组织或组织内部其一部门的绩效并依此进行控制。投资报酬率= ×100﹪
3、管理审计:是指组织或部门全面、系统地评价、分析全部管理工作绩效的一种控制方法。是一种发现问题的最全面、最有力的控制技术。管理审计指的就是外部审计,是指由组织或部门以外援专业审计机构对英雄模范一组织或部门的财务程序、财务经济往来情况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检查。要保证管理审 计的质量,必须做到以下几占:①开展管理审计的公司应该是专业和被社会公认的,它足能胜任评价管理系统及其管理人员素质的任务。②开展管理审计的公司应该 是独立的,以保证得出的结论的客观性。③开展管理审计的公司应熟悉审计工作和管理服务工作,并开展充分的内容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④取得审计对象的 管理层和顾问小组的帮助和支持。实施预防性控制方法的原因1直接控制在“不确定性因素”面前无能为力2管理者缺乏知识.经验或判断力。实施预防性控制方法的优点:⑴可以促使管理者更多地进行自我控制,从而主动地对潜在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⑵在向管理者个体委派任务时,有着较大的准确性; 同时,对管理者定期、经常的评价,为组织的培训工作提供了依据。⑶主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会提升自己在下属中的威信,获得更多的信任与支持,从而有得营 造良好的组织氛围。⑷管理者综合素质的提高,会有效地减少组织运行中的种种偏差,这有得减少间接控制所造成的负担,节约经费开支。实施预防性控制法的前提和途径:1高等院校培训2工作岗位的实践锻炼3上级的指导4自学提高。信息与管理信息系统一个完善、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应该能够及时向各级主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提供四种主要的信息服务:确定信息需要;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使用信息; 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与否,是衡量该组织的管理控制系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技术发展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1、管理者直接参与管理信息系统。
2、提高决策能力。
3、改变着组织的结构
4、改变着组织内部的权力关系。
5、引起组织交流方式的变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步骤1.对决策活动斩系统分析2.信息需求分析3.信息“过滤”4.信息处理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
1、预调试。
2、培训。
3、用户参与。
4、安全性检查。
5、定期评审。第十四章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社会调查方法以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管理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管理者了解社会存在的各种现象、发现问题以及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基本手段。社会调查研究含义:调查研究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的一种自学的活动。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 2实证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研究方法基本概念社会现象是社会事物状态的集中表现与反映。社会指标的基本类型:1客观性指标和主观性指标(感觉指标)2描述性指标和评价性指标(分析性指标、诊断性指标)3肯定性指标(正指标)、否定性指标(逆指标、问题性指标)和中性指标.客观性指标是指反映客观社会现象的指标。主观性指标是指人们对客观社会现象的主观感受、愿望、态度等心理状态的指标。描述性指标是反映社会现象实际情况的指标。评价性指标是反映社会发展、社会效果在英雄模范些方面的利弊得失的指标。肯定性指标是社会进步或社会发展的指标。否定性指标是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发展的社会现象的指标。中性指标是指反映与社会进步、社会发展没有直接联系的社会现象的指标。4变量:是指包含一个以上亚概念或取值的概念。⑴自变量、因变量、中间变量⑵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和定比变量。自变量是指不受外部因素影响而自身产生变化的变量(如年龄、身高)。因变量是指它的变化都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如对某事的看法和态度)。中变量是指介于自变量、因变量之间的变量。定类变量是指变量的取值只有类别属性之分、没有大小、优劣之别(性别)。定序变量是指变量的取值除了有类别、属性之分外,还有等级次序上的区别。(很好、一般)。定距变量是指变量的取值除了有类别、次序上的区别外,类别之间的距离还可以用标准货摊距离去量度。(温度、智商)。定比变量是指变量除具有上述上种变量的属性外,在变量的取值中可以有一个真正的零。5相关关系:是指变量之间存在着不完全确定的售价关系(如吸烟与致癌)系数0.9以上。6命题与假设。7资料的信度与效度(信度系数在0.8以上)抽样调查含义是一种非全面的调查方法。它是从全体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来调查,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优点:调查成本低.速度快.广泛应用于社会调查的各个领域。抽样调查的专门术语⑴总体和样本(总体是指所要研究对象的全体,是由研究对象中所有个体组成的。样本是指抽样时按照抽样规则所抽中的那部分单位所组成的集合体。⑵抽样框(又称抽样范畴,是一个抽选样本的框架,是抽取样本的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⑶抽样误差(由于总体的异质性和样本 与总体范围的差异性,在用样本的统计值去总体的参数值时,总会存在着偏差,这种偏差就是抽样误差。⑷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概率抽样,就是使总体内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入样本的概率。又叫随机抽样。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非概率抽样(偶遇抽样.主观抽样.定额抽样、滚雪球抽样)非概率抽样是根据主观判断或考虑其他操作上的方便,来决定抽取哪些单位组成样本。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都属于非概率抽样。随机抽样的方式与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纯随机抽样)是一种最基本的抽样方式
2、距抽样(系统抽样)是指对研究的总体按一定顺序排列,第隔一定的间隔抽取一个单位,并把这些抽取的单位组成样本进行观察用以推断总体的一种方法
3、分层随机抽样(分类抽样)是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一定的属性或特征,分成不相重叠的若干类别,然后在每个类中分别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或等距抽样
4、整群抽样:是将总体单位划分成群,然后采用随机的方法迁出若干个群,以这些群所包含的所有单位为样本
5、多阶段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类抽样和整群抽样称单阶段抽样。问卷法是社会调查中较常用的资料调查方法。问卷法的特点优点:
1、能够在较大范围内进行。
2、具有很好的匿名性。
3、便于对所得资料进行定量处理和定性分析。问卷法的特点缺陷:回收率有时难以保证;问卷质量难以保证。由于问卷调查的质量与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素质有直接关系,因此问卷调查资料的质量往往参差不齐。问卷的类型与结构主要类型自填问卷和访问问卷.基本结构封面信2指导语3问题(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和答案 问卷设计(问卷设计是问卷调查的关键性工作)1问卷语句的设计2问卷答案的设计(封闭式问题:定类问题.定序问题.定距问题)3问卷设计中常见问题及其处理①概念过于抽象的问题②诱导性问题③问题与答案不协调④敏感性问题 问卷调查的实施⑴确定问卷对象。⑵确定问卷发放方式(报刊、邮寄)⑶采取一些有效的办法,提高问卷的回复率。措施:要争取知名度、权威性大的机构的支持;要挑选恰当的调查对象;选择具有力的课题;提高问卷的设计质量;采取回收率的问卷发放方式等 观察法是收集非语言行为的数据和资料的一种主要方法和技术。在管理保领域,管理者通过观察各自对象活动的过程、行为的变化来悼念管理中的重要信息,从而对对象活动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对管理政策、管理方式做出及时的调整。观察法的基本类型⑴实验性观察与非实验性观察。⑵有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⑶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观察法优点直观性和可靠性.缺陷对环境难以控制,受时空等重要条件的限制比较大;观察的对象和事物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事物就不能进行观察,如某些隐秘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就不适合也不容易进行观察;通过观察法所获得的资料难以进行量化分析与处理。观察的原则
1、客观必原则:就是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观察。
2、全面性原则
3、深入持久原则 观察的程序与要求
1、观察的基本程序是:确定观察的目的和指导思想;选定观察的对象和范围;选择观察的方法和主要手段;进入现场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的事物和现象;退出观察现场;分析和形容伯数据和资料;撰写观察报告。观察的基本要求:⑴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和确定观察的指导思想。⑵选择好观察的对象、地点与观察的范围。⑶要积极地进行观察。⑷要进行有思考的观察。文献有三个基本要素:1有一定的知识内容,没有记录任何知识内容的物体2有一定的载体3有一定记录手段。文献就通过一定记录方式,记录在一定载体上的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文献的种类:从历史上(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载体形式上(文字文献、数据文献、声像文献)按内容加工程度的不同(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等)文献调查:是悼念信息和数据的一种重要方式。文献调查法的特点:
1、历史性
2、间接性、无反应性 查找文献的方法1检索工具查找法、机读检索工具[顺查法、倒查法)2参考文献查找法(追溯查找法):即用著者本人在文章、专著末尾所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或者是文章、专著中所提到的文献目录,追踪有关文献资料的方法。3循环查找法(分段查找法):将检索工具查找法和参考文献查找法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循环不已。目录是一种题录性的检索工具,一般只列出原文献的题目、作者、出处及文种。目录的种类:分类目录。书名目录。著者目录。主题目录。访谈法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地进行交谈、讨论而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特点:整个访谈过程是访问者与被访问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它比问卷法获得信息更全面、更直接。同时,这也是一种难度比较魇调查方法。访谈法类型: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一般访谈和深度访谈,标准化访谈和非标准化言谈 访谈的方法及技巧1明确访谈中所提的问题(实质性问题、功能性问题[接触性问题和试探性问题)2要接近被访谈者3掌握倾听的技巧4注意提问的方式和方法(开门见山、委婉间接、耐心开导、秩序渐进等)5要注意克服访谈中的各种障碍(偏见性障碍、理解性障碍、判断性障碍)
第三篇:现代企业管理方法选择题小抄
制度层中的(D)。以上都不是干”制度属于组织文化组
织活动 D.特殊制度
上图是某企业的徽记,它属于组织文化物质层中的(A)《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综合练习及参考17.
A.视觉识别系统
18.关于组织文化三个层面之间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答案单项选择题(C)c.物质层是精神层和制度层的中介 1.从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D.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B.职能制组织结构E.矩阵制组织结构 组织、领导和控制1.领导是一种(影响力)2.管理的目标可以用以下方法衡量C.组织目标实现的完美2.如果下级认为上级有合法的权力影响他,他必须接受程度和效率、效果 上级的领导。利是(合法权)3.以下结论正确的是B.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实践性3.由于上级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下级对他崇拜4.不同层次的管理者C.花费在不同职能上的时间精力有所并愿意跟从。这种权利是(模范权)不同4.领导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专业知识,由此引起下 5.计划有这样的作用B.计划为控制提供了标准 级的佩服和追随,这种权力是(专长权)6.组织职能的核心是A.责权利关系的划分5.领导特质理论研究的是(领导者的内部特征)7.领导者的责任是D.以上选择都不全面7.在(专权型)领导方式下,下级很难得到锻炼和成8.以下结论正确的是B.反馈控制是控制的主要形式 长。9.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B)B.实行“差别工资制”8.对于软件公司的程序开发人员适合采用(放任型)领导10.下面提法正确的是(D)D.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五大方式。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9.在(关怀型)领导方式下,领导鼓励大家参与决策,在11.营利企业追求的目标是(C)C.利润最大化和资本保组织中维持良好的关系。值增值10.对那些有强烈的工作自主性要求的人来说,适合采用12.对于非营利组织,(B)B.其目标是满足社会利益和(放任型)领导方式。履行社会责任11.能使个人潜前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但容易出现混乱 13.以下结论正确的是(B)B.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失控局面的领导方式是(放任型)。它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2.在密执安大学的研究中,关心工作过程和结果,对下 14.系统管理学派认为(A)A.组织是由相互依存的众级密切监督并施加压力,这种领导行为被称为(工作导多要素组成 向)15.权变理论认为(C)C.管理应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条件13.在密执安大学的研究结果是(员工导向型的领导和高的变化而变化 群体生产率和高满意度成正相关)14.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把领导方式分为(关怀维度和定1.组织是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规维度)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 15.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认为(高关怀——高定规)领导构成的系统或人的集合。这个含义是(A)。A.作为名方式能使下属达到高绩效和高满意度。词的组织的含义16.在(贫乏型)领导方式下,领导者只愿意付出最小的努2.作为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组织的核心工作可以用一力完成工作。个词来概括,即(C)。C.协调17.领导者只愿维持足够的工作效率和令人满意的士气,这3.(A)是组织存在的前提。A.具有共同的目标种领导方式是(中庸型)B.分工与协作 18.在乡村俱乐部型的领导方式下,领导者(.领导者只重4.组织设计和运转的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组织的战略任务视支持和关心下属而不关心工作效率)和经营目标,这是对 19.管理方格理论的研究者认为,(团队型)风格的管理者组织工作原则中(C)的表述。c.目标任务原则D.弹工作最佳。性结构原则、20.菲德勒认为,如果领导者对最难共事的同事基本上采用5.体现职权委任给各个管理层和各个部门的过程叫敌意的评价词语那么,该领导趋向于(人际关系型)领导(B)。B.授权C.集权D.分权 方式。6.下列组织结构类型中,不属于以分权为主要特征的类型21.赫赛——布兰查德的情境理论也被称为(生命周期理是(C)。C.U型结构论)7.以集中为主要特征的组织结构类型的代表是(B)。B,22.生命周期理论认为领导者应该根据(下属的成熟度)来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选择正确的领导方式 8.以分权为主要特征的组织结构类型的代表是(A)。23.心理成熟度高的下属(靠强烈的内部动机自我激励)A.事业部制组织结构24.赫塞和布兰查德将高任务高关系的领导方式称为(推销9.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曾首先提出过一种组织结构类型,即式)(D)。D.职能制组织结构 25.领导者提供极少的支持和指导的领导方式被称为(授权10.下列以分权为主要特征的组织结构类型中,子公司(或式)分公司)具有独立 26.赫塞和布兰查德认为在下属处于双低状态下,领导者应法人资格的是(D)。c.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D.控股该(对下级进行明确而具体的指导)型组织结构 27.当任务不明或压力过大时,(指导型)领导能导致更高11,下列组织结构类型中,违背统一指挥原则的组织结的满意度。构类型是(职能制组织结构)28.组织中的正式权力关系越明确、越官僚化,领导者越应12.下列机构中,不属于多维立体组织结构所包括的管理机表现出(支持型)行为 构的是(管理成本中心)29.控制点为内部的下属,对(指导型)领导风格更为满13.迪尔和肯尼迪是狭义的组织文化论者的代表任务,意。认为组织文化包括四 30.对知觉能力强或经验丰富的下属来说,(指导型)的领个要素,即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仪式和(B)。B.文导会被视为多余。化网络31.当下属的任务中包含很多(观念)性要素时,领袖魅14.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属于组织文化构成中的(C)。力很重要。C.精神层 32.为了保证授权不会导致失控,必须建立(反馈)机制。15.组织文化精神层是的核心是(C)。C.组织核心价3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组织实现授权的是(组织规模扩值观大)16.海尔集团的“日清日高”制度、“三工并存”制度、“,34.下列冲突观属于相互作用观点的是(维持一定水平的冲
突能保持组织的活力)
35.当冲突双方势均力敌时,应采取(妥协)的处理方式。36.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如果将别人的需要放在高于自己的位置上,从而维持和谐的关系,这种处理方式是(迁就)
37.当处理冲突所带来的潜在破坏性可能超过冲突解决后所获得的利益时应当采取(回避)策略。
38.在(领导非常重视意见的一致性)情况下,需要激发冲突。
39.当冲突微不足道时,对冲突应采取(迁就)态度。40.使冲突双方坦诚相见,寻求有利于双方的解决办法,这种处理方式是(合作)
41.作为领导者,如果你确信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那么在冲突处理中应采取(强制)
1.最早给控制下定义的是(法约尔),他认为:在一个企业中,控制就是核实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是否符合所规定的计划、所发布的指示以及所确定的原则。
2.控制的整体性特征是指(控制是全体成员的工作,对象包括组织的各个方面)。
3.在现场进行的或工作正在进行时的控制叫作(现场控制)。
4.前馈控制又称事前控制,进行前馈控制最主要的工作是(做好预测和估计工作)。
5.(反馈控制)存在的最大弊端是在实施矫正措施之前偏差已经发生了。
6.下列对控制标准的要求的表述,不准确的是(灵活性)。
7.下列控制标准中,不属于货币控制标准的是(实物标准)。
8.下列制定控制标准的方法中,(统计方法)常用于拟定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有关的标准。
9.根据设计的生产能力确定机器的产出标准属于(工程标准)。
10.科学管理之父泰罗首创的通过动作研究确定生产定额的方法是(工业工程法)的早期形式。
11.下列工作中,容易确定控制标准,也容易衡量效果的是(技术性强的生产环节)。
12.在控制的过程中,(纠正偏差)是控制的关键。13.被许多公司称为“走动管理”的管理控制方法是(现场观察法)。
1.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被认为是(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资源)。
2.在人力资源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中,比重不断缩小的是(行政管理的专家)
3.在人力资源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公司的战略伙伴)
4.需要工作分析人员亲自从事所要分析的工作,以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工作分析法是(工作实践法)
5.对于有危险的工作,不适合采用(工作实践法)的工作分析方法。
6.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在于(保证人力资源与未来组织发展各阶段的动态适应性)
7.在绘制技能管理图时,首次资料收集一般采用(问卷法)
8.某企业预计明年的销售量会大幅增加,根据统计,以前的人均销售额为每人500件产品,年销售5000件,预计明年将达到年销售12000件,销售部门设两个管理层次,管理幅度为5人,那么销售部门总共需要(30)人员
9.企业获得初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最重要的途径是(校园招聘)
10.企业如果想引起公众关注,并广泛吸引求职者,应采取(劳务市场)招聘方式。
11.适合于挑选管理人员的甄选方法是(巳测评中心)12.学徒制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一边学习以便挣钱)13.在开发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时,(案例分析)比较合适。
14.传授人际关系技能最有效的方法是(行为塑造)
15.为了使组织的正常运行不会由于一些成员的离去遭受损害,需要对员工 进行(交叉培训)
16.从员工开始第一份工作到25岁左右,这一时期称为(职
业探索)阶段
17.在员工处于职业探索阶段时,管理者应当(让员工有尝试多种岗位的机会)
18.在立业阶段,员工最关心的是(发展和晋升)19.把员工按照绩效水平的高低分为不同的群体,每一群体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种绩效考评方法是(强制排序法)20.在下列比较法中,随着管理幅度的加大,越来越不适于采用的是(配对比较法)21.采用关键事件法进行绩效考评,管理者记录的是(员工在工作中特别好和特别差的行为)
22.对于宾馆服务员,适合采用(行为法)进行绩效考评。
23.对于一线生产工人,适合采用(结果法)进行绩效考评
24.企业在发放福利时,是按照(职工的需要)发放 25.通过工作评价可以揭示(各工作队组织价值的高低)26.企业通过(薪酬市场调查)来实现薪酬水平的外部竞争力。
27.在进行工资结构设计时,最能体现外部公平性的方法是(市场调查数据法)
28.当前在薪酬管理中,工资等级在划分上出现的趋势是(等级压缩,归类合并)
29.销售人虽的将近一半采取(佣金)形式。30.利润分享计划(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实施)31.斯坎隆计划致力于减少(劳动成本)
1.在产品设计中(应该增加产品抵制环境影响的能力)2.在购买产品们时,顾客总希望选择(功能和寿命周期成本之比最高的产品)
3.价值工程的目的是(提高功能与成本的比例)
4.为了满足顾客的个性化要求,下面的生产方式值得推荐(大规模定制化生产)
5.对象专业化生产方式具有以下优点(简化了各生产单位之间的管理工作)
6.在进行生产能力配置时(应考虑到市场需求、环境和技术的变化,会打破能力和需求的平衡)
7。在设备布置中,(在成组技术工作单元内,一组机器用于处理一组相似零件)
8.在工作设计中(工作生理学把体力消耗与工作的繁重程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9.在工作设计中(首先确定工作方法,然后确定标准作业时间)
10.制定综合计划(把一组类似产品视为单一产品)11.调整生产能力无法采用(提供补偿性产品的策略)12.平准化策略(可以采用缓订单交货的方法)
13.主生产计划(显示的是具体产品的数量和时间安排)14.在库存物资中(独立需求不取决于其他产品的需求)15.在库存决策时(要在降低库存成本的同时实现满意的服务水平)
16,经济订购批量模型(需要持续监视库存变化)
17.在物料需求计划MRP中(物料清单BOM表示产品组装结构)
18.在库存管理中(少量物资占用了大量投资)
19.研究作业排序问题(是要在保证完工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资源,并能对变化做出迅速反应)
20.在各种排序规则中(最长加工时间优先规则意味着对重要任务的重视)
21.在执行生产计划的过程中(环境中随机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实际进度与计划的不一致)
22.下述结论正确的是(质量就是适用性,是产品和Ba夯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
1.关于市场的概念从其发展的角度分析可以表述为:(有形场所、流通领域和交换关系的整合)
2.观察法和询问法都是(直接调查法),即在搜集市场资料时,市场调查者与被调查 者是直接接触的。
3.随机抽样技术一般有,简单随机抽样技术、分群随机抽样技术、分层随机抽样技术和(等距离随机抽样技术)4.企业专门经营满足某一顾客群的各种产品的目标市场选择策略属于:(市场专业化)
5.顾客让渡价值是指:(是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顾客总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
和形象价值等。顾客总成本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体力成本等)
6.将企业的力量集中在最有利的细分市场上,使用最有效的渠道,销售最易销售的品种,在局部市场上获利,这是企业产品处于衰退期常采用的(集中战略)
7.对于无法确定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市场现象进行预测的最合适的方法是
(时间序列市场预测法)
8.当环境恶化时,企业的生存比利润更重要,为了保持企业继续开工和使存
货减少,企业一般制定的价格是:(生存导向定价法)9.目标收益定价法:也称为投资收益定价法,即在投资总额的基础上,按照目
标收益率的高低计算价格。含有:(①③②)
①确定目标收益串:目标收益率;(1/投资回收期)xloo%
②计算单位产品价格:单位产品价格:单位产品成本+单位产品利润
③确定单位产品的目标利润额:
单位产品的目标利润额:投资总额x目标收益率/预期销售量
其计算步骤为:()
A.①②③B.②③①C.D.③①②
10.组成销售渠道的每个层次或环节中,使用相同类型中间商的数目称为:(渠道的宽度)
11.线形回归分析市场预测法是根据市场现象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影响市场现象的因素,将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
1.现代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2.已知某证券的系数p等于1,表明该证券(与金融市场所有证券的平均风险一致)。
3.若使资本结构达到最佳,应使(综合资本成本)达到最低。
4.下列筹资方式中资本成本最低的是:(长期借款)5.财务杠杆是由以下(固定财务费用)引起的。6.企业收益分配的对象为:(税息前利润)
7.体现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股利分配政策是:(剩余股利政策)
8.下列费用中属于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的为:(因投资应收账款而丧失的利息收入)
9.下列方法中(杜邦分析法)属于综合财务分析方法。10.普通年金是指(后付年金)。11.属于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是:(销售毛利率)12.杜邦分析法中,最综合的指标为:(权益利润率)13.以下不属于现金持有动机的为:(扩张动机)14.在追加资本结构决策中,选择(边际资本成本)最低的筹资组合。
15.在初始资本结构决策中,选择(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的筹资组合16.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固定成本为零,经营杠杆系数(等于1)。
17.利息和优先股股息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财务风险也(越大)。
18.每年年底固定存人1000元,求第八年末的价值总额,应使用(午金终值系数)来计算。
19.下列项目中属于短期投资的是:(存货)1.信息管理技术包括(数据库)
2.信息时代具有如下特点(全球消费文化的趋同性)
3.信息时代以前出现的管理思维有(大规模生产)4.信息在企业管理中有以下作用(企业生产活动的重点是控制信息流)
5.在信息时代(准确地把握顾客需求是赢得市场的第一步)
6.管理信息系统(按照预定的时间发布报告)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专家系统利用建立的知识库进行判断推理,因而离不开入的经验)
8.对信息的捕捉、创建和存储(包括企业的自动订单登记系统)
9.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支持经理常规的结构性决策)
10.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要有全球视野:全球的产品、全球的质量、全球的资源、全球的供应商以及全球的竞争)1.信息革命:是在科技一体化和科技非线性发展新形势下掀起的一种高科技革命,又是产业革命,主要特点为: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广泛应用性;能够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从而全面扩展和加强人类的信息功能,特别是管理和决策功能。
2。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为基础,以变革、创新为灵魂,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
3.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即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4.创新管理:是指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为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企业的存在方式、经营观念、制度安排、经济行为及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调整和新的组合的过程和行为,是未来组织(包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一个企业赢得竞争胜利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
5.准时生产系统:是一种生产管理技术,不仅要求装配线准时,零件加工准时,原材料供应也要准时,从供应到制造的全过程,所有物料都要严格按照需求准时到达和离开指定地点,没有任何等待加工的工件,也没有等待任务的工人和设备。目标是消除一切不必要的作业,无任何浪费,只做有价值的工作,在供产销的各个环节尽量实现“零存货”,并能快速应对市场的需求。
6.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顾客满意,即在“零存货”的经营条件下,出现任何质量问题都将造成作业链紊乱,因此,必须在每一个环节把好“质量关”,实现“零缺陷”,消除因质量问题而引起的、不能增加产品价值的一切浪费、缺陷和作业,优化企业的作业链或价值链。
7.供应链管理:即以核心企业为中心,连接上下游若干个结点企业,形成一种网状结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连成一个整体,整合了内部、外部资源,不但是一条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又是一条不断增加市场价值的价值增值链。
8.六西格玛管理:是为了获得和保持企业在经营上的成功并将其经营业绩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和发展战略,是寻求同时增加顾客满意和企业经济增长的经营战略途径,是使企业获得快速增长和竞争力的经营方式。主要特点为:1)以更广泛的业绩改进视角,强调从顾客的关键要求及企业经营战略焦点出发,寻求业绩突破的机会,为顾客和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2)强调对业绩和过程的度量;3)提供了业绩改进方法;4)由执行领导、倡导者、大黑带、黑带、绿带和项目团队传递 并实施。在通过六西格玛管理方法进行过程改进时,组织文化的变革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9.企业再造:就是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和安排企业的整个生产、服务和经营过程、管理及运作方式,使之合理化。
10.平衡计分卡:即通过建立一整套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和竞争状况进行综合、全面、系统地评价。其中,财务绩效指标体现企业经营的成果,客户满意指标、内部业务流程指标和学习与成长非财务指标是对财务指标的补充,同时又推动未来的财务绩效。平衡计分卡既是一种控制方法以及企业业绩评价系统,也是企业的战略管理方法。
11.SWOT分析: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安德鲁斯在《企业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及其分析框架(有时也称之为“道斯矩阵”)。在安德鲁斯的SWOT分析框架中,S是指企业的强项、W是指企业的弱项、O是指环境向企业提供的机遇、T是指环境对企业造成的威胁。SWOT分析是确立竞争战略的基础。
12.敏捷制造:就是通过将柔性的先进制造技术、熟练掌握生产技能、有知识的劳动力以及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灵活管理三者集成在一起,对千变万化的市场机会作出快速、有效的响应。敏捷企业强调通过入、组织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发挥最佳的整体效益。
第四篇:2011项目管理小抄
一、组织与管理
项目的实施阶段包括:设计前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动用前准备阶段和保修阶段。建设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包括项目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仅限于项目实施期,建设工程管理涉及项目全寿命期。建设工程管理工作是一种增值服务,其核心任务是为工程的建设和使用增值。P4
设计方项目管理的目标:设计的成本目标、设计的进度目标、设计的质量目标,以及项目的投资目标P11 项目全寿命期管理:决策阶段开发管理、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使用阶段设施管理 项目范围管理:涉及范围计划编制、范围定义、范围验证和范围变更控制的管理 控制项目目标措施:组织措施(最重要),管理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 组织论主要研究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式、组织分工和工作流程组织。
组织结构模式和组织分工都是相对静态的组织关系;工作流程组织则反映一个组织系统中各项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动态关系。项目组织结构图,反映组织关系,项目结构图描述的是工作对象间的关系。P26
为了编制项目任务分工表,首先对项目实施各阶段的费用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和组织协调等任务进行详细分解。项目实施阶段策划的任务:是确定如何组织该项目的开发和建设。
施工总承包管理与施工总承包的不同之处:工作开展程序不同;合同关系;分包单位的选择和认可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的概念:是指导项目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描述:为什么要进行项目管理、项目管理需要做什么工作、怎样进行项目管理、谁做项目管理的哪方面的工作、什么时候做哪些项目管理工作、项目的总投资、项目的总进度(5W1H)项目管理规范应包括:项目管理规划大纲和实施规划 项目管理最基本的方法论是—项目目标的动态控制
沟通的两个要素:思维和表达沟通的两个层面:思维的交流和语言的交流P64 资源管理包括:人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的管理 项目资源管理的全过程:项目资源计划、配置、控制和处置。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计划、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控制和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考核P66 风险量反映不确定度损失程度和损失发生的概率。(组织风险、经济与管理风险、工程环境风险、技术风险)P68 风险管理过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响应—风险控制
常用的风险对策包括:风险规避、减轻、自留、转移(买保险)及组合二、成本管理
管理任务: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
施工成本计划有三类指标:成本计划的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和效益指标 三同步:形象进度、产值统计、实际成本归集,三者取值范围应一致 成本偏差的控制,分析是关键,纠偏是核心
施工成本计划类型:竞争性(投标)、指导性(选经理)、实时性(开工时)成本计划P82 施工成本计划的编制方法:按施工成本组成、按子项目组成、按工程进度编制施工成本计划。
成本计划值曲线(S曲线)包括由全部工作都按最早开始时间开始和全部工作都按最迟必须开始时间开始的曲线所组成的“香蕉图” 表格法具有以下优点:灵活、适应性强;信息量大;表格处理可借助于计算机。曲线法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但这种方法很难直接用于定量分析。
施工成本分析的依据:会计核算(主要是价值核算)、业务核算(范围最广)、统计合算。施工成本分析的方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差额计算法、比率法等。
比率法三种:相关比率法、构成比率法、动态比率法(基期指数和环比指数)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分析是施工项目成本分析的基础。方法是预算成本、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进行对比
单位工程竣工成本分析三方面:竣工成本分析、主要资源节超对比分析、主要技术节约措施及经济效果分析
三、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
由不同功能的计划构成进度计划系统,包括:控制性进度规划(计划);指导性进度规划(计划);实施性(操作性)进度计划等。P112
大型建设工程项目总进度目标论证的核心工作是通过编制总进度纲要论证总进度目标实现的可能性。P113
建设工程项目总进度目标论证的工作步骤:调查研究;项目结构分析;进度计划系统结构分析;工作编码;编制各层进度计划;协调各层关系。
编制项目工作编码时应考虑的因素:对不同计划层的标识;对不同计划对象的标识;对不同工作的标识; 双代号网络图、单代号网络图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反映工艺关系和组织关系。
网络计划调整内容:调整关键线路长度;调整非关键工作时差;增、减工作项目;调整逻辑关系;重新估计时间;调整资源投入P141
影响工程进度的风险:组织风险,管理风险,合同风险,资源风险,技术风险。
网络计划检查内容:关键工作进度、非关键进度、时差利用、实际进度对各工作间逻辑关系、资源、成本。
四、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活动:技术活动 管理活动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人的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主要是决策因素和组织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运行机制:控制系统运行的动力机制(核心机制)、约束机制、反馈机制、持续改进机制。质量管理8项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P155
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分:施工准备、施工、竣工验收和回访服务四阶段。P160 施工环境的因素包括施工现场自然环境因素、施工质量管理环境因素和施工作业环境因素。P168 质量事故处理的基本方法:修补、加固、返工、限制使用、不作处理P185
常见的工程质量统计分析方法:分层法、因果分析图法、排列图法、直方图法。P185
分层法基本思想:对工程质量状况的调查和质量问题的分析,必须分门别类地进行,以便准确有效地找出问题及其原因所在。P187 因果分析图基本原理:对每一个质量特性或问题,逐层深入排查可能原因,然后确定最主要原因,进行有的放矢的处置和管理。项目质量的基本特征:反映使用功能、安全、文化艺术、环境
五、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该标准由“范围”、“引用标准”、“定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素”组成 建设工程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特点:复杂性、多变性、协调性、持续性、经济性 管理体系文件包括:管理手册(纲领性文件)、程序文件、作业文件三个层次。P204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范围包括:改善劳动条件、防止事故发生、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中毒。隐患处理五定:定整改计划、定责任人、定措施、定经费、定完成日期。危险源的识别方法:专家识别法、安全检查表法。动态控制特点:控制面广、动态性、交叉性、严谨性。
安全检查的类型:全面性检查、经常性安全检查、专业性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和要害部门重点安全检查 安全事故隐患治理原则:冗余安全度治理原则、单项隐患综合治理原则、事故直接与交接并治、预防与减灾并治。应急预案体系: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P228
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管理包括:应急预案的评审、备案、实施和奖惩。建设工程职业健康安全事故的处理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周围群众没有收到教育不放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不放过。P236
文明施工是指保持施工现场良好的作业环境、卫生环境、工作秩序P238
施工现场必须设有“五牌一图”(概况牌、人员名单及监督电话牌、消防保卫牌、安全生产牌、文明施工牌和施工现场平面图)P239 噪声限值表:推75 桩85 搅70 吊65
噪声控制技术可从声源、传播途径、接收者和防护等方面考虑
六、合同与合同管理
评标过程分评标准备、初步评审、详细评审、编写评标报告。P250
在合同谈判阶段双方谈判的结果一般以《合同补遗》的形式,有时也可以《谈判纪要》的形式,形成书面文件。P255
验收方式有:驻厂验收、提运验收、接运验收、入库验收(广泛采用的正式方法)
交货期限:供方送货(采购方收货戳记)、采购方提货(合同规定通知提货日期)、运输部门送货(供货方发运时承运单位签发日
期为准)P264
合同计价:总价合同、单价合同、成本补偿合同P274
支付担保的形式:银行保函、履约保证金、担保公司担保P282
施工总承包或施工总承包管理单位向业主承担分包单位负责施工的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责任。对分包单位进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施工总承包或施工总承包管理单位P290
索赔文件的组成:总述部分、论证部分、索赔计算部分、证据部分P305
利润:一般来说,由于工程范围变更、文件有缺陷或技术性错误、业主未能提供现场等引起的索赔,承包商可列入利润。索赔利润的款额计算通常是与原报检单中的利润百分率保持一致。
索赔费用的计算方法:实际费用法、总费用法和修正的总费用法 索赔工期的计算方法:直接法,比例分析法。红-单 黄-总 银-固
七、信息管理
建设工程项目的信息包括:项目的组织类信息、管理类信息、经济类信息、技术类信息和法规类信息。P320 项目的进度项编码应综合考虑概算、预算、标底、合同价和工程款的支付等因素。P323 远程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远程合作P330
项目信息门户其运行的周期是建设工程的全寿命周期
项目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计算机的项目管理的信息系统,主要用于项目的目标控制。
第五篇:物流管理 小抄
1、物流战略: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为寻求物流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就物流发展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制定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规划与谋略。
2、形式延伸(生产延伸):根据订单安排生产产品,在获知客户的精确要求和购买意向之前,不做任何准备工作或采购部件。
3、地域延迟(也称物流延迟)的概念是在物流网络中设置几个储存全套产品的中央仓库,不考虑过早地在消费地点存放产品,尤其是高价值的物品,一旦接到定单,企业全力致力于用经济有效的手段迅速将产品运到客户所在地的仓库或直接送到客户手中。
4、完全延迟:是指在采取生产延迟或物流延迟的同时,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改变产品的基本结构,重新设计某些零部件或流程,使其标准化和简单化,也就是在使用时具有共性,以简化存货管理,使产品具有一致性、规模性的特点。
5、自营物流:企业自备仓库,自备车队等,企业拥有一个自我服务的体系。
6、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
7、物流联盟:物流联盟是以物流为合作基础的企业战略联盟,它是指两个企业或多个企业之间,为了实现自己物流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松散型网络组织。
8、第四方物流: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商,它调集和管理组织自己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从而为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
9、客户订货周期:是指客户从准备订货到货物收到所间隔的时间,包括订单准备 订单传递 订单登陆 订单履行订单状况跟踪。
10、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为成本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算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
11、库存ABC管理方法?
ABC方法就是将库存物资按重要程度分为特别重要的库存(A类库存),一半重要的库存(B类库存)和不重要的库存(C类库存),然后针对不同的级别分别进行管理和控制。
12、配送电脑辅助分拣系统的概念? 电脑辅助分拣系统(DPS)是一套安装在储位上的电子装置,由电脑上安插的一片界面卡连接并控制这些装置,借由灯号与数字显示作为辅助工具,引导拣货人员正确、快速、轻松地完
1、物流战略的主要目标?
降低成本,减少投资,服务改善,物流资产的回报
2、制定物流战略的一般指导原则? 总成本观念,多样化策略,合并,延迟,标准化
3、现代企业可以采取的物流战略有哪些,协同化的物流战略包括哪三种?
即时物流战略
协同或一体化物流战略:横向物流协同,纵向协同物流,通过专业物流公司实现协同化
其他物流战略:全球化物流战略,互联网物流战略,绿色物流战略
4、物流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 客户服务目标,设施选址战略 库存战略 运输战略
5、物流战略的三个层次? 战略层,策略层,运作层
6、物流活动的组织结构演变? 非正式阶段设置高级主管 正式组织企业内供应链管理和企业间供应链管理
7、企业外部物流的实现方式? 企业自营物流 第三方物流 物流联盟 第四方物流
8、企业选择外部物流货自营物流的决策标准?
物流对于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度企业管理物流的能力
9、第四方物流的工作方式有哪些种?
正向协作解决方案整合行业革新
10、第三方物流可以分为哪几类? 基于运输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基于仓储、配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
基于货运代理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基于港口/铁路终端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
基于信息与系统集成的第三方物流公司
11、物流系统的七个功能要素有哪些?
运输系统 储存保管系统 装卸搬运系统 流通加工及废物的回收及处理系统 配送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
12、物流系统按作用可分为?
共性系统 销售系统 生产系统 回收系统 废弃物流
13、系统分析包括哪些过程? 划定问题的范围 确定目标 收集材料 建立模型 系统优化 系统评估
14、物流信息:反应线代物流活动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主要满足两种类型的流动计划协调和作业。
15、物流系统特征值主要有哪两类,主要衡量什么?
主要有物流生产率和物流质量。物流生产率衡量物流系统投入产出转换效率,物流质量是对物流系统产出质量的衡量。
16、基本物流水平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衡量?
可以从产品的可得性 作业完成水平服务的可靠性来衡量
17、物流客户服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基本服务客户满意客户成功
18、物流成本特征有哪些?
隐含性 可比性差复杂性不明确性 悖反性 综合性
19、运输管理的基本原则?
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 运输密度经济运输网络的幅员经济
20、运输决策的参与者都有哪些? 托运人 收货人 承运人政府公众
21、运输服务的方式包括哪些? 单一方式经营人专门化承运人多式联运静音人 非作业性质的中间商
22、仓储的主要功能?
仓储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保存、集中、拆装和混合,辅助功能包括货物的装卸、搬运和订单的履行,通过信息管理,支持货物的接收、检验、分类、堆码、分拣、装载等活动。
23、实现库存降低的条件?
信息化达到一定的水平;供应链上各成员充分协调;高效、快捷的运输系统;原料供应品市场足够丰富。
24、库存的种类?
经常性库存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库存安全库存季节性库存促销库存投机库存呆滞库存
25、协作式库存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连续补货程序VMI(供应商管理库存)协作计划预测和补货
26、物流网络整合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首先要考虑网络中各个节点的定位 再要考虑物流的总成本 可以从成本最低的方案出发,根据服务战略和服务水平的需要,调整方案,寻找一个各个方面都能满足要求的物流网络方案。
27、多设施选址可以使用的方法有哪些?
多重心法P-中值方法服务选址
28、选择物流网络点备选地址的原则?
有利于物资运输合理化方便用户有利于节省基建投资能适应国民经济一定时期发展的需要
29、现代物流运作利润产生于哪些方面?
整体的设计和运作整合和分包的效益科技含量和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附加服务的潜在价值 物流资源支持的利润运作环节直接产生的利润编辑利润的扩展 30、现代物流的运作流程?
(1)公司市场部与客户谈判成功后签署物流服务合同;
(2)以市场部为主签署物流服务合同后,由市场部根据谈判过程中客户财务部下达劫匪指南,向信息技术部下达客户系统需求报告;
(3)信息技术部根据市场不下达的客户系统报告,在客户提供的专门IP地址上开通系统接口,设置系统登录口令和密码,并向客户提供客户使用说明书;
(4)财务部根据市场部下达的结费指南,置顶与客户衔接的收费目录,收费时间和收费计算方法,病感召物流合同的相应规定向客户收取运作服务费;
(5)运营部根据市场部下达的运作指南,根据合同规定的物流服务范围和服务方式,制定详细的操作手册,并将操作手册下发各具体执行操作的区域分销中心实施;
(6)资源成本不根据市场部引进客户情况和运营部的运作需要,向运营部提供后备运作资源的支持;(7)运营部在一定时间内,应将运作结果的原始单据交回财务部;(8)各区域分销中心同意接受运营部的运作指令,按照操作手册的规定,完成所属区域的物流操作服务;(9)物流公司其他各相关职能部为傲业务工作需要,分别提供运作所需的后勤支持。
31、简述仓储系统及其功能?
仓储系统的主体是仓库,一般包括收货、存货、取货、发货等环节。
32、简述自动化仓储系统的组成,其主要的自动控制技术有哪些?(1)货架堆垛机入出库输送机系统和计算机控制及管理系统等组成。
(2)主要有集中控制方式分层分布控制方式基于现场总线的仓储控制系统结构无线局域网络系统结构
33、配送中心的选址程序?
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地址筛选,定量分析,复查,确定
34、配送中心分类与设计原则? 分类:(1)零售供货配送中心(2)专业配送中心(3)共同配送中心(4)区域性配送中心原则:(1)系统工程原则(2)价值工程原则(3)尽量实现工艺、设备、管理科学化的原则(4)发展的原则成拣货工作。
35、集合包装的特点有哪些?(1)简化包装,节省包装材料,降低包装和运输成本
(2)有效利用流通系统各种运输工具,提高仓库利用率
(3)推动流通领域装卸搬运作业的综合化,机械化,自动化
(4)有效地保护货物,防止损坏丢失
(5)促进流通系统管理现代化
36、合理包装的设计要点有哪些? 深入了解产品因素和物流因素,了解流通环境和运输目的地,注意包装各功能间的平衡
37、商品运输包装的发展趋势? 各种性能不同的纸箱、纸筒逐渐取代原来的木箱和铁桶
集合包装得到越来越普通的使用 运输包装的标的标准化得到高度重视
结合货物发运所在地的气候,港口设施等因素,同时结合不同商品特点,进行合理包装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