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统筹兼顾的理念 践行务实的创新观(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20:4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树立统筹兼顾的理念 践行务实的创新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树立统筹兼顾的理念 践行务实的创新观》。

第一篇:树立统筹兼顾的理念 践行务实的创新观

组工干部要树立统筹兼顾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组织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服务对象、工作范围、职责要求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组织工作的范围更加广阔,标准要求更高。坚持和深化统筹兼顾的理念,践行务实的创新观,既是组织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新时期组织工作有所作为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善于谋划全局,统筹推进。既要坚持前移工作平台,围绕和跟进党委中心工作,靠前站位思考,超前谋划部署,又要下移工作重心,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对组织工作的要求,关注基层对组织工作的反映,了解服务对象对组织工作的实际需要。既要坚持基层组织建设、干部工作、人才工作和自身建设“四个轮子”一起转,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廉政“五大建设”一起抓;又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抓大事、要事、难事,注重抓基层、打基础、管长远,以重点工作带动全局工作。二是善于集聚合力,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党的组织资源对激活、配置、优化社会资源的积极作用,找准组织工作与其他工作的结合点,抓好人力、资金、项目等的统筹和整合,实现各方工作力量的有机整合和工作资源的有效利用。积极协调组织工作外部环境,搞好内外协调,改变组织工作“单兵作战”、封闭运行的传统做法,互通信息、上下联动、用足内力、借助外力、共享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推进组织工作。三是要善于求真求新,务实创新。要跟进新的形势,追本溯源,与时俱进,创设新的思路、方法和载体,增强工作的规律性、前瞻性和创造性。做到科学发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步伐就跟进到哪里;科学发展的难点在哪里,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攻坚破难就在哪里;科学发展的长远规划在哪里,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超前谋划和超前服务就在哪里;科学发展的创新领域在哪里,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作为和亮点就在哪里。

第二篇:树立低碳理念,践行低碳生活

树立低碳理念,践行低碳生活

一、低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共识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它严重影响了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根据IPCC的报告,从1920年到2000年,北半球的冰雪覆盖锐减了约400万平方公里,肯尼亚的冰雪覆盖在过去的100年里消失了92%,在冰川减少的同时,地球海平面日益上升,并且累计超过200毫米。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海平面的继续上升使众多岛屿将被淹没,印尼有关部门预测,到2030年,印尼约1.8万个岛屿中的2000个将由于气候变暖而沉没于海底。2010年,中国经历了罕见的极端天气,在北京,以“五一节”为分界,之前人们皮袄裹身,之后人们短袖上阵,春季俨然不存,而在南方诸省,雨季则有提前到来之嫌,洪暴泛滥使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民众的财产损失惨重。在过去的50年里,极端天气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明显增加不利于全球的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其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而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被称为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理想形态是充分

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它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它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低碳这个概念几乎得到了广泛认同,而且从国家意识进入日常生活领域。低碳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二、低碳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人类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二氧化碳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须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大和活动能量的急骤膨胀,人类的活动已经危及到自身生存的基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新兴国家经济的发展,能源作为现代经济的最基本元素,其需求将不断增加。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的报告《国际能源展望2010》,全球能源需求量从2000年的406万亿英热单位增长至2007年的495万亿英热单位,然后将进入高速增长时代,预计将在2035年达到739万亿英热单位。同时美国能源报署预测,最大的能源增长来自于非经济合作组织与发展组织的地区,如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将会比发达国家有更大的能源需求增加量。

正是由于世界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故虽然新增加的能源需求大部分仍由传统的化石能源提供,但因传统化石能源储量

有限,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100年左右耗尽,并非取之不尽,因此人类必须开拓新的可再生能源,才能保证未来社会能源的供应。

进入2011年以来,中东各国政治局势紧张,导致国际油价上涨的同时,能源安全问题再次为世界所重视。而日本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导致占其发电总量达三成的核电站无法正常运作,这些电力缺口将由哪些其他供电方式补充,更是引发了国际社会对能源安全问题的思考。中东地区之所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冲突最为频繁的地区,与其地下蕴含的巨量石油资源有着很大关系。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东地区的冲突,其核心是对石油资源的争夺,背后隐藏的是各国对能源安全的激烈博弈。

维护能源安全,除了向国外采购,或者通过军事力量保证能源供应管道顺畅以外,另一种方法就是大力发展不消耗传统化石能源的新能源。发展新能源不仅能大幅提高本国的能源供应,而且不会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更加符合当今和平和发展的世界主题。尤其是对中、印等未来能源需求巨大的新兴国家来说,发展符合“低碳”理念的新兴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无疑是当前最为有效且最为现实的能源安全解决方案之一。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环保问题重视程度迅速提高,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的“温室效应”、“全球气候暖化”等问题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环保主义者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焚烧化石矿物生成的能量和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排放大量

增加,而这些排放的温室气体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产生常说的“温室效应”,从而导致全球变暖。而最为令人震惊的数字是,人类近100年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相当于100年以前所有的人为活动所产生的排放气体总和,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人们对于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相关环境问题忧心忡忡。当前科学上的一个广泛共识是,如果不将气温上升控制在2℃以内,那么人类对气候系统的破坏将走向不可挽回的地步,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各种负面影响也将日趋严重。

三、践行低碳经济理念是一种历史使命和责任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全国能源消费量是32.5亿吨标准煤。煤炭的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也就是说,目前我国能源消费除了总量大这一特点外,能源消费主体还是以煤炭为主,我国的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如果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未来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一些国际机构曾做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煤炭消费总量约占全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48.2%。如此以来,由煤炭燃烧带来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就比较严重。这与我国能源禀赋有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特点是“富煤少油贫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使用存储量多的能源是正常的,但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付出了

不小的环境代价。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未来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将持续增长。据美国能源署报告,到2035年,世界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420亿吨,其主要增加量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2007—2035年,非经合组织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年化增长率将达2%,远超经合组织国家的0.1%,而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年化增长率将更高,达2.7%,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美国能源署的数据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但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未来碳排放量形势之严峻毋庸置疑,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量已是势在必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环境保护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越来越大,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各项发展目标,解决目前存在的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走低碳经济道路是最佳选择。低碳经济所倡导的低碳发展模式是人类经济未来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政府一直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国家要出台一些激励政策和措施,如建立新的税费机制,调整煤炭和清洁能源价格倒挂的现象,向市场提供更多可替代的清洁能源等等。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途径是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而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将“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使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得到提升。”这其中,低碳产业就占据了七大新兴产业的半壁江山,其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三个产业属于低碳产业的范畴,而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亦有相当部分涉及低碳产业。

四、低碳理念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需要建立低碳生产体系,也需要引导建立低碳消费体系。随着低碳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低碳理念在被纳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也渗透到了城市、社区和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我国自古就有崇尚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低碳既是涉及国家乃至人类发展方式的重大问题,又是与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息息相关的事,低碳生活虽然是新概念,但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其实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是能力,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习惯。就好像我们所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如果可以不需要人工制造气温,就尽量自然通风、自然采光,这样的生活就是低碳的。只要建立了低碳的理念,低碳生活就触手可及,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生活的细节开始,实践低碳生活,为低碳经济发展作出一份贡献。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如下:

一、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间浪费着巨大的能源。

二、戒除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这种“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引导公众觉悟到改变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与节能、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

三、戒除以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奢侈消费”嗜好。由于人们将“现代化生活方式”含义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导致了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其环境代价就是增排温室气体。

地球只有一个,善待地球,就是善待人类自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返璞归真地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用最自然、最传统的方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让我们的家园重现昔日的碧水青山、鸟语花香。

第三篇: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重在践行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重在践行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继全国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后,党中央做出的事关政法工作发展全局,事关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战略部署。在政法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于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法工作社会主义方向,保持政法队伍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造就一支更加坚强有力的政法队伍,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目标和方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思考

所谓“法治”,是用法律治理国家。所谓“理念”,是人们的一种观念、认识和信念或价值观,是指“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类型。”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治本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与整体把握而形成的一系列理性的基本观念,是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和对法律价值的解读而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重大思想和理论成就。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理念,内 1

涵丰富,又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反映和坚持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和坚持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反映和坚持了党的领导,反映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映和坚持了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则要求,反映和坚持了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科学的、先进的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

任何法律都包含着理念和制度两个层面,只有制度层面的法律,而没有精神理念层面上的法律,这样的法律是残缺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法律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制度建设在量上有了惊人积累后,法律权威的缺失却构成了目前制约法治进展与水平的关键性问题。制度的构建必须要有理念支撑。推进现代法治,既要重视制度构建与制度创新,更要注意发掘、培植与发展法治理念。理念是推动法治进步的一种内在的、隐性的但非常巨大的动力。法治的实现与否,关键不在于法律制度表层的建构,而是依赖于人们的自然习性和逐步养成的法治理念。如今我国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讲实质就是对司法理念进行变革。理念似乎是看不见的,但它却决定了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以及以后将要进行的司法工作的效果和成败,没有正确的理念指导或支配,司法改革就难以深化或推进。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将对我国法治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

多年来,同国外法律制度和思想的接触,一方面使我们有效地借

鉴吸收了其有益的成分,促进了我国立法和执法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各种法治思想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在执法实践中,有的简单套用外国的一些“法律术语”,造成执法思想和执法活动的混乱;有的不从我国国情出发,片面崇尚外国的法律思想和制度,主张全盘照搬照用。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打着依法治国的幌子否定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打着司法改革的旗号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利用个案炒作诋毁政法机关和政法队伍形象,企图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制造混乱,以实现其政治图谋。在警惕西方法治思想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左”的以及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依然存在。在政法队伍中,有的人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有的人特权思想严重,群众观念和人权意识淡漠。这些同样是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容的。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对政法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正本清源,用正确的法治理念统一政法干警的执法思想,牢牢掌握政法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政法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

要紧密联系思想实际,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用法治理念武装头脑。使广大政法干警真正在思想上搞清楚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防止什么。同时,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同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结合起来,使广大政法干警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清廉从政的意识,始终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坚决克服和有效防

止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牢固树立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的意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决克服和有效防止盲目崇拜、片面宣扬西方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价值观念的倾向;牢固树立严格依法办事的意识,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决克服和有效防止以权代法、以言代法以及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倾向;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意识,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坚决克服和有效防止脱离群众、骄傲蛮横、盛气凌人的不良倾向;牢固树立平等保护的意识,始终坚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坚决克服和有效防止滥用权力、执法不公的倾向;牢固树立政法工作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意识,始终坚持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坚决克服和有效防止单纯业务观点的倾向;牢固树立党性意识,始终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坚决克服和有效防止把党的领导同依法治国对立起来,甚至削弱和淡化党的领导的倾向。通过学习教育,真正使正确的思想得到坚持,错误的思想得到克服,模糊的思想得到澄清,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观念得到更新,真正把政法队伍建设成为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的政法队伍。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重在践行

胡锦涛同志指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取决于能否紧密联系政法干警思想和政法工作的实际,在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要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进一步端正执法理念。各级劳教机关要自觉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充分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紧迫性、重要性,准确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在借鉴国外法治成果的同时,注意抵制西方法治思想的负面影响;在坚持社会主义法治优良传统的同时,注意纠正不合时宜的落后观念。

要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执法能力。在教育活动中,既要通过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回顾、查找和解决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要通过在执法活动中坚持和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着力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能力,服务经济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的能力,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

要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司法行政机关深化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本着边教育、边改进、边建设的思路,针对在教育活动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执法岗位和环节,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同时,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原则、内容和要求在各种规范化建设中加以体现,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得到贯彻和落实,使广大干警的执法行为更加规范。

要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法律素养。努力提高法律素养,是实践依法治国理念的前提和基础。司法行

政机关是政法机关,几乎每天都在与法律打交道。司法行政干警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学法、知法、懂法,是对每一个干警的基本要求。对于司法干警来说,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具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国家的重要法律法规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二是对与自己履行职责有关的法律法规要熟练掌握、熟练运用。必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法制观念是人们尊重并自觉服从法律的思想意识。这是严格执法、正确履行职责的思想基础。广大干警一定要充分认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尊重和信仰法律的思想意识,做到不仅学法、懂法,而且要自觉依法办事。

要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进一步坚定改革方向。中央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意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对于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劳教机关要自觉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同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结合起来,通过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改革创新,使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始终沿着中央确定的原则和方向推进,取得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司法权威的预期效果。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既要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果,又要长期坚持下去,以切实提高广大政法干警的执法能力,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牢固树立“六观”践行检察机关执法理念我先行

牢固树立“六观”

践行检察机关执法理念我先行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牢固树立“六观” 践行检察机关执法理念我先行”。“六观”简单的来说就是牢固树立正确的大局观、核心价值观、执法观、业绩观、权力观和发展观。“六观”的整体提出,标志着我们对于检察工作中一系列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的认识上升到了新高度。这是近年来检察机关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形成的共识,是新形势下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是引领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理论武器,更是指导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行动指南。作为检察人员的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以“六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动人民检察事业科学发展。

一、在认知上下功夫,把“六观”转化为自身价值取向。只有深层次的认识“六观”,挖掘它的本质内函,才能更好的落实“六观”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学习“六观”,把握“六观”的整体内容和相互关系,“六观”是密切联系、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是科学发展观在检察工作中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检察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只有在认识上有高起点,才能在学习上有高标准,才能在落实上达到高要求,从而利用认识来引导我们的价值取向,使我们能在前进道路走得更远、更辉煌。

二、在实践上求突破,把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坚持执法为民,维护公平正义,保持清正廉洁。这是检察人员共同的根本宗旨、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检察文化对检察人员的本质要求,也是全体检察人员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因此,构建检察干警核心价值观是从事检察工作的必然要求,但我们不能急于成求,因为构建检察干警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时一事,它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只有经过不断的学习体验、修养实践,才会使我们从内心对检察干警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从而使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自觉不自觉地参照核心价值来行为处事。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的基础上,把构建和培育核心价值观与履行职责、推动工作结合起来,从具体的事做起,做到行知合一、言行一致,把核心价值观作为规范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使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相协调,与检察干警身份相符,把忠诚体现在行动中,把敬业贯穿于实践中,把公正落实到履职中,把清廉融入到生活中,把奉献坚守到人生始终。

三、在思维上建高度,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局观贯穿于工作始终。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局观,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将这样的发展观贯穿于检察工作工作始终,自觉地把检察工作放在全局中来谋划、来推进,综合运用打击、保护、惩处、预防、监督、教育职能,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切实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切实转变被动服务、消极司法的观念,更加主动地担负起保障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责任,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检察工作中不折不扣地执行和落实。

四、在行为上作表率,把执法观作为规范执法行为的度量尺。“规范”已成时代发展标志,在现代的管理、行政、执法等各方面都要求规范化,执法的规范化尤其重要,它关系到社会矛盾的化解。“六观”为我们提供一个规范的执法行为,即理性、平和、文明、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办案中以行为作表率。一是真正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理性行为,以理性思维去分析矛盾、化解矛盾,真正地融法、理、情于一体。二是要以平等谦和的行为对待人民群众,真心、诚心、耐心地解决人民群众的诉求,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三是要以文明的行为对待当事人。查办案件不仅要保障人权,充分考虑案件当事人的感受,也要保护被调查单位的正当权利和合法权益,要尊重人权、保护人权,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四要规范行为,坚决纠正简单粗暴执法问题,用群众信服、群众普遍接受的方式执法办案,使人民群众不仅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权威,而且能感受到检察机关可敬可亲可信,能够感受到检察队伍的良好素质。

五、在业务上找差距,把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安全相统一的业绩观融入创先争优。业绩观作为“六观”之一,牢固树立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安全相统一的业绩观,坚持以数量为基础、质量为生命线、效率为保障、效果为根本、安全为前提,做到五者协调统一、相辅相成。既要切实纠正和防止重办案数量、轻办案质量、效率、效果的做法,又要切实纠正和防止一强调规范执法、确保质量就不敢办案的做法。同时,要把执法办案安全放到与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改进执法办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执法办案的能力和水

平。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安全等方面跟同事、同行找差距、查不足,在“找”与“查”过程中学习先进经验、赶超先进,在“学”与“赶”的过程中形成争创意识,形成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

六、在意识上重自律,把监督者更要自觉接受监督作为基本要求。监督者更要自觉接受监督要求我们坚持从自身做起,坚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钢性自律意识,把“严于自律不想为、严肃查处不敢为、严格管理不能为”的意识深深的植入心底,自觉形成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树立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检察人员形象。

七、在方法上提水平,把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推动工作的主要方法。科学的工作方法能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工作方法,即用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处理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在办事方法上用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观察、分析、处理问题。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谋划,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牵动、影响全局的主要工作,抓住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努力破解工作难题。

总之,只要我们在认识上下功夫、在实践上求突破、在思维上建高度、在行为上作表率、在业务上找差距、在意识上重自律、在方法上提水平,就一定能把“六观”真正的融入我们检察人员的心中,正确引导我们走在科学文化素质者的前列,正确引导我们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正确引导探索社会主义前进方向。

谢谢大家!

第五篇: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汝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郭廷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强调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一次载入党的历史性文献,充分表明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高度重视,说明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既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特征,又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及其与和谐社会根本特征的内在一致性,更要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过程,贯穿于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特征

在人类社会的法治进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法治理念。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具先进性的法治理念。这种先进性,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规定的,而且是由其自身属性所决定的。表现在:一是法律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意识、道德观念,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法的学说为指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过程中,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吸收借鉴西方法治文明合理因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包含超越时空的对法治建设一般规律的认识,因而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只有把握了这种规律性,我们才能增强法治建设的能动性,避免或少走弯路。二是政治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反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的领导,旗帜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法治理念。它是我们党政治理想、政治原则、政治路线在法治领域的具体化,绝不是一般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法律知识问题,而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属于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讲政治,强调政治,突出政治,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在属性。三是人民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人民主权原则,确认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以人为本,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法治效果的根本标准,始终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不是为法治而法治,而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格局,服从服务于党、国家、民族、人民利益的大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忠实体现了党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法为民”要求,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四是实践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法律体系的逐步健全,司法制度的日臻完善,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法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实施,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孕育、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或空泛的学术概念,而是有着很强可操作性,可以践之于行的思想、观念,对法治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个需要付出不懈努力、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过程。五是科学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充分反映了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以及我国的法律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吸收了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一种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理论。而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个开放的、能够不断融入鲜明时代精神的理论体系,有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其科学性是其它法治理念所无法比拟的。

具有上述先进品质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很好地解决了坚持什么、澄清什么、反对什么、更新什么的问题,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于统一执法思想、永葆政法队伍的政治本色,对于牢牢掌握政法工作领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坚定不移地坚持政法工作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对于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须深刻认识党中央作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重大决策的极端重要性,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深刻理解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政法工作和政法队伍建设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作用,不断增强学习、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自觉性。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社会和谐为目标的理念。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是为了解决矛盾、化解矛盾、预防矛盾,使社会归于平和,实现社会和谐。维护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终极价值所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与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要求我们全面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确保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贯彻落实,使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处于严格依法办事的状态,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提供良好的秩序保障。公平正义,要求我们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强有力地制裁邪恶、克服偏私、弘扬正气;要求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依法确定利益主体、界定利益范围、指导利益分配、协调利益关系、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全社会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要求筑好筑牢司法这条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以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要求我们依法制裁违约、侵权、诈欺等民事行为,依法严厉打击诈骗、渎职、侮辱、诽谤等刑事犯罪行为,充分运用法律手段规范社会行为,引导在全社会建立诚实信用、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充满活力,要求我们创设相关的法律制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要求依法确认和维护劳动者的创业动力、经济利益和创造成果,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创造一个公正竞争、鼓励创造、保护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安定有序,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稳定观,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依法打击和预防犯罪,加强以对“社会人”、社会组织和虚拟社会为重点的社会管理,认真落实维护国家安全的各项措施,深入推进平安创建工作,确保社会秩序良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我们加大对自然环境和物质资源的法律保护力度,依法保障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促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与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的政法工作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二者统一于全局与局部、目的与手段、过程与结果的互动之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们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执法办案和从事社会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社会稳定,更要着眼于社会和谐,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把工作标准定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上,善于把各种消极因素转化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为社会营造更多的和谐因素。因此,要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来研究,提升到促进社会和谐这个更高的起点、更高的层次、更高的水平上来探索追求。

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民政部门应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民政机关既是和谐社会的保障力量,也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担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民政机关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民政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自觉性。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体化为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自觉性。紧密结合民政工作实际,组织民政干部队伍认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赋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以崭新的内容和鲜明的时代性。要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把握新形势下开展集中学习教育的新规律,积极创新教育形式,搞活教育载体,增强学习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吸引力,采用多种形式,把大道理讲实、讲透,真正把概念上升到理念,转化为执法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民政机关内部局域网作用,建设新的学习的平台;坚持从实际需要出发,广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与把握。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反腐倡廉教育、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深化学习教育效果。在抓好普遍教育的同时,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基层工作人员和年轻工作人员的教育。通过深入扎实有效的学习教育,引导广大民政领导干部真正把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作为衡量民政工作的重要标准,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生命线,把化解社会矛盾贯穿民政工作的始终,不断强化服务和谐、促进和谐、保障和谐的意识和自觉性。

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标准着力提高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履行好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使命,必须大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公正执法的能力。要根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要求,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执法环节,围绕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最密切、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健全完善执法责任体系,提高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坚持从严从高要求,抓好经常性的查摆整改,认真解决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特别是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关心、最现实的执法问题,确保公正执法、规范执法。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干部培训的要求,以提高实战能力和执法水平为目标,抓好经常性教育培训,着力培育和谐民政文化,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实现政治性、纪律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提高民政机关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融入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之中。做好民政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加强社区和基层政权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抓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有利于促进军政军民团结;完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健全社会功能;发展老龄事业和慈善事业,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随着社会转型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民政工作在协调各方利益,维护公平正义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把民政工作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位置,充分反映了民政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艰巨任务和重大作用。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促进社会和谐这个核心,树立正确的稳定观,拓宽视野,完善思路,强化措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扎实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夯实社会和谐的根基。坚持执法为民,事事、时时、处处以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为重,调动和保护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牢记公平正义理念,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维护社会公正。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安定有序,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下载树立统筹兼顾的理念 践行务实的创新观(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树立统筹兼顾的理念 践行务实的创新观(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践行执法为民思想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践行执法为民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为当前和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南;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

    务实创新

    务实创新 发挥职能 为公司跨越发展作贡献 2011年是公司加大企业内部管理力度、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实力、全面开创新局面的一年。 上半年,公司党委在认真总结过去工......

    浅谈如何树立创新教育的学生观

    浅谈如何确立创新教育的学生观庹红霞湖北省郧县城关镇一中442500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主题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这是从我......

    坚持八用理念 创新务实工作

    坚持“八用”理念 创新务实工作 一、用民主科学决策。决策水平是衡量领导水平、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各级国税部门 在做出重大决策前,要始终坚持“四制”。坚持调查研究制。......

    践行五个一,创新服务理念大全

    践行优质服务,创新服务理念 银行作为服务性的金融机构,优质的服务对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间的竞争取胜最终的就是要靠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来保证。......

    学习三严三实心得体会:树立为民务实理念

    学习三严三实心得体会:树立为民务实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是对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发出了新号令,为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注入了一股清泉。 我......

    树立品牌意识务实创新的推进人才工作

    树立科学理念务实创新的推进人才工作-----人才办“一迎双争”活动表态发言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们人才办深刻地认识到:人才工作必须与新形势下组织工作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必须......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 简 报 (第9期) 民盟江西省委会学教活动办公室编 2010年10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