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典是一条与时俱进的河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经典是一条与时俱进的河
作者:林文钦
来源:《闽南风》2011年第05期
在日常的交流中,我常常听到青少年说:“最想看当代作家写现实生活的作品,读起来特别有生活味。但老师们总说这不适合学生看。”一席话,不禁让我产生了疑问:难道当代就无经典之作?我们就不该阅读当代作品么?” 进一步说,何谓经典?或许大部分人会回答:经典是过去传承下来最有价值的东西。在我看来,经典是一种素质,一种气度,一种魅力,与所处时代并无必然联系。
生活中并不缺少经典,而是缺少关注与发现。
曾几何时,“与文学大师对话”、“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一类的话语成为教师们引导学生阅读的劝谕。在我看来,现今的学者、语文教师,大都接受过计划年代的学院式教育,高楼深院中对经典的膜拜,培养了他们唯经典主义,养成了他们近乎崇拜的自恋情结,并与大众的阅读趣味拉远了距离。事实上,专家、老师们一厢情愿的劝谕,并没有改变当代学生对所谓经典日甚一日的疏远与淡漠。
或许,你在以往的阅读中,曾反思这样的问题:经典就是标准吗?经典的都是非大众的吗?日常阅读,非要围绕着业已成为故旧的“经典名著”吗?
有了上述疑问,我们似乎变得有些轻松;既然有些名著不是非读不可,既然名著不一定是标准,那么至少有些名著不读也就没那么可怕,有些名著没按照老师的“标准”去读也不太要紧,有些名著不妨缓缓而读。这样说来,读名著的话题,就不是那么神圣不可逾越的。
细想,我们无须站在学者、老师、家长或所谓指导者的立场上,只需站在阅读者的立场,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把阅读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前提下再谈读书;如果我们能够宽容些,不给阅读名著设置那么多标准,没有那么多重大意义和功利目的,让阅读者从容、放松地读名著;不喜欢这种名著,就再换一种;不喜欢读的段落就跳过去,挑喜欢的段落读;写不好读后感就说一说、问一问,关键要有所感。这样,也许才是阅读的本来面目,至少可使学生们不憎恶名著,反而亲近了某些名著,说不定从中找到感觉而跨过门槛进入名著的家园。学子们也许因此找到机会逐渐建立自己的读书思维和心理体系,自己学会去选择和认识。这样做其实是最务实的办法。让学生的阅读内容和方式有些弹性,又何必给阅读打上“必读”的框框?
或许你会问:“经典的就得存在过去的时代中?”、“经典是否会永远是经典?” 上述问题显然没有现成的答案。在我看来,对国内的莘莘学生们,当代优秀作品的阅读价值不可低估。如果只留恋于故旧经典的时代,无视现实多彩生动的生活,与现实世界始终隔开来,这对他们的阅读审美有诸多不利。想来,当代作品更容易引起青少年读者的共鸣,能更大效果地释放自己
龙源期刊网 http://.cn的生存压力,而且其中的一些人生智能更易学以致用。这么说,学生阅读清单本该有相当含量的当代作品,事实上,我国的一些优秀作家如刘心武、苏童等的优秀作品在外国教材中属于必读书目。与其相反的是,我国的专家学者们选定的“必修课”中属当代国人著述的书籍寥寥无几,师长们也并不鼓励学生们去读这些“未经验证”的东西。不提倡读当代作品,这或许是国内语文教育的“特色”之处,也是中国学生的一大憾事。
诚然,当代作品中有许多“未成年人不宜”的。除了这个因素,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还没有被确定为“经典名著”。没有这个权威性评价,就等于未上“保险”,让未成年人读了就产生了成长中的风险?
这里,笔者不由抛出一个新概念:尝试性阅读。你想,没有尝试,如何能判别作品的良莠与否?只有尝试着阅读,才可能培养起学生的辨别力,当然其前提是要有教师引导,因为阅读实在有必要冒这个“险”,尽量多地给未成年人接触当代作品的机会。
古文化人所云就一定是金科玉律、金玉良言?窃以为,那是部分现代人的作茧自缚,经典并都不意味着过去时代所树立起的标杆,它只代表一种永恒的真、善、美。它让无数的人感到生命的愉悦和快乐,令生活厚重、深刻、多彩,让芸芸众生摆脱平庸、苍白、无聊、慵懒,而变得灵动起来。如果具备这些潜质,时间就不该是确定经典的唯一标准。这样说来,当代的部分作品中也有经典,中国作家中也不乏大师级人物。阅读现时代的这些经典,比阅读过去的经典更有现实意义。作为师长,要引导学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经典,只有发现了才能真正感悟,经典才能真正成为他们视野中的盛宴。
经典是一条与时俱进的河流,只有新生水流的注入,才可能丰美多姿。对于我们,同样处在被经典描述的时代,并生产着经典。进一步说,我们就存活在经典之中,关键的是要有一双发现经典的慧眼,而且要心存与经典同在的勇气:这才是把握好经典阅读的真正内涵。
第二篇:浅谈企业文化一定要与时俱进
浅谈企业文化一定要与时俱进
二战”后日本经济奇迹般增长并超过了美国,美国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发现推动日本经济快速崛起的关键因素是日本的企业文化。美国在学习了日本的成功经验后,动员多方面力量进行企业文化研究,并将企业文化理论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之中。短短几年时间,美国企业又重新造就了其竞争优势。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市场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没有文化底蕴支撑的经济,就像是驶进沙漠中的跑车。法国前文化部长朗哥有句名言:“文化是明天的经济”。中外大量成功企业的发展雄辩证明: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就必将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如果企业文化不与时俱进,缺少创新,企业文化不但起不到预期作用,相反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因而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破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脱节的、僵化的文化理念和观点的束缚,实现向贯穿于全部创新过程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转变,意义非凡。
一、经营环境日新月异,客观要求企业文化要与时俱进
企业经营环境日新月异,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出现经营危机时,企业必然要调整经营战略和策略,也必须重新评估原有的经营方式和价值观念。企业经营业绩的衰退及至破产关闭,原因各不一样,但根本原因往往在于其文化的落后及其对经营战略变革的阻碍作用,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只会置企业于衰亡的危险境地。1981年通用公司生产增长远远低于日本同类企业,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已经丧失,公司利润在5亿美元左右徘徊。当时的总裁琼斯任命韦尔奇接替他的位置。韦尔奇上任后,指出世界在不断变化,我们也必须不断变革,并提出了著名的“煮青蛙”理论,并且从企业文化变革入手创建了一整套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美国康柏电脑公司董事长本杰明·罗森指出,正是由于韦尔奇对该公司的企业文化作了成功的改革,创立了快速适应市场动态和团队合作的文化机制,使通用成为企业界的奇迹。贺氏曾经是全美最大的调制解调器制造商、Modem制造业的标准制造商,占50%以上市场份额。然而,这样辉煌的公司,最终的结果是倒闭。它曾经制定了行业标准,使它形成了一种自高自大的文化氛围。在技术迅猛发展、竞争对手纷纷推出新产品的情况下,它没有及时认清形势,采取措施,变革公司的文化,致使公司最后走向了破产。贺氏的衰落正是由于其原有的文化阻碍了它的成长。可见,一个企业无论实力多么雄厚,其文化建设一旦停步不前,失去了创新,这个企业必将成为强弩之末。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科特在其合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中利用大量的实例数据说明,任何企业如果不能敏锐地洞察市场中的变化,及时创新企业文化,该企业的经营业绩必然下降,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
对于企业文化,绝对不能有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的思想,更不能敝帚自珍,拒绝革新与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恒久不变的企业,也没有恒久不变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必须随着企业经营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与时俱进,以变制变,在变化中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创新的不竭动力与路径保障
企业发展客观要求企业文化与时俱进,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创新由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转变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决定作用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各种要素有机、合理组合在一起的黏合剂,企业资源整合的无形保障。优秀的、灵活适应有创新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元气”,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竭动力。它作用于全员的头脑、意识之中,渗透在企业运作的各方面,体现在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经营行为和全员工作中。优秀的、创新的企业文化以其特有的内在导向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辅射作用和凝聚作用,以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愿景激励、驱使全员、人力资本载体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地贡献自己的智力资本;促使知识员工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中自由广泛地交流信息,知识共享,以形成和不断提升结构资本;以人为本,进行文化管理,关心、爱抚、成就、升华员工,使员工忠诚于企业,忠诚的员工自觉以创造性的服务获得顾客的满意与忠诚。从而为企业赢得顾客资本,继而促进一切创新活动和资源、能力的优化与整合,合成或提升为核心竞争力。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背后,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这就相当于在企业核心上装上了一台大功率的发动机。可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韦尔奇:“如果你想让车再快10公里。只需要加一加马力;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你就必须要更换铁轨了。资产重组可以一时提高公司的生产力,但若没有文化上的改变,就无法维持高生产力的发展。”为了使企业能更具竞争力,能更好地沟通,韦尔奇尽力试图改变整个企业的文化与员工的思考模式。
企业的发展是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文化的与时俱进。20世纪90年代英特尔公司在创新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改进芯片的设计,使它的年销售额增长了7倍,超过250亿美元,资产回报增长了1倍,资本投资达183亿美元。英特尔公司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企业文化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使企业获得永久的活力。企业文化创新,改善了企业内部氛围,也改善了企业外部形象,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凝聚力,为实现企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建立适应知识经济的企业文化是世界500强的共同特征。它们出类拔萃的关键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其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则根植于它们独特的企业文化之中。哈佛商学院的一项调查也表明,美国那些业绩好的企业领导认为,优秀的公司文化是自己公司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关键性力量!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邵明津说:如果一定要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在哪里,我们认为就是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
首先,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提升企业文化竞争力。在构成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各项要素中,文化力是比产品力、销售力更为重要的一环,是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和基础。加利福尼亚圣弗朗西斯科北部的硅谷因信息技术业的活跃而闻名遐迩。对这里取得的成功而言,其流行的文化是比经济、技术因素更重要的关键原因。其次,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可增强企业人才竞争力。企业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管理观念的战略创新;也是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进行管理制度的战略创新。所以创新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吸引人才。在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中,89%的辞职人员不是因为报酬太低而提交辞呈的,公司缺乏灵活的文化环境,不能满足员工职业生涯的文化环境。华为的价值观构建起一个让知识分子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事业共同体,使员工在精神上受到激励,寻找到“精神归属感”,让企业文化感染每一个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员工将这种崇高理想和具体工作相结合,通过自身努力和创造,使企业文化因素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施展才华,提高企业整体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最后,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可增强产品竞争力。
企业的活动主要是围绕着产品的价值增值而展开的,企业文化正是通过影响企业的内部活动来影响产品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
三、以创新精神保持企业文化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在旧文化中习以为常的人们很难对所处的文化加以变革,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注入创新精神。缺少了创新精神,企业文化就会是一种落后的文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第一,联系企业实际,明确企业经营理念。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及创新就是要针对本企业的实际,明确企业的经营理念、市场定位,通过总结提炼企业成长历程的文化积淀,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经营哲学,使其在企业发展中有效发挥作用。脱离企业实际,企业文化成为空中楼阁,员工不愿接受。确立核心价值观,在总结和提炼企业文化积累的基础上把握特点,突出重点,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企业文化。个性是企业文化的特性之一,企业文化唯有形成特色,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企业文化就会流于形式,成为摆设。形成特色,关键在于创新。好的企业文化,都是在不断地总结和创新中形成的。
第二,建立学习型组织,形成全员共建机制。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企业领导发挥示范、表率作用,更要依靠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它以全新的角度重视了人的因素,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实现,发挥人的积极性是创立企业文化的核心。因此,加强宣传培训,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员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机制,普及企业文化理念,取得全体员工的理解、认同,既是企业文化的要求,又是建设、创新企业文化的保障。学习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更好地提高员工的素质,不断满足市场发展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四、结语
中国有着悠久文化传统,但是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并没有走在世界的前面。中国企业主动地去建设企业文化的相当普遍,但大部分企业在做表面文章,大多是收集一些被普遍认同的理念和价值观。变成自己企业的标语和口号。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在于我们很多企业是为文化而文化,因而走错了方向,国外的大企业,虽然他们也有自己的口号。但是他们是把它作为企业的理念融入到了企业经营发展当中,内化为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并且在企业的发展道路上一直坚持不懈。然而企业文化是不能照抄照搬的,它是建立在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既要保留传统文化中优秀、有益的部分,又要结合现实的国情,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抢占文化制高点,通过企业文化的不断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出一艘艘拥有世界竞争能力的经济巨轮,使我们能够在世界经济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伟大理论
文章标题: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伟大理论
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曾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得票高居榜首者是马克思。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这个评选结果不能不令人深思。
人类社会过去的1000多年,是波澜壮阔的1000多年,是造就巨人的1000多年。悠悠千载,茫茫人海,代代英豪,在可圈可点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独占鳌头呢?这是因为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是科学的,它的鲜明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不论是敌视者的攻击和诽谤,还是误解者的质疑和责难,或者是教条者的阉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马克思主义历经一个半世纪风霜雨雪的考验,始终充满活力,长盛不衰。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人民长期艰难探索而作出的正确抉择。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许许多多先进分子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可谓前赴后继,百折不挠。他们把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主义都拿来试过,却无一成功。只有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中国的前途命运,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从而引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100多年正反两面的历史经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一个客观事实: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和我们的民族就有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100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一样,保持着它的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今天,我们正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更加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这个“望远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当代中国,观察当代世界,来解决我们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
伦敦的海格特公墓,是马克思长眠的地方。在马克思的墓碑上,镌刻着他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它用简练的语言向世人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以改造世界为已任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所以创立他们的学说,不是为了把它束之高阁、藏之名山,而是为了指导社会实践,使之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所以能够与时俱进,就在于它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动力之源。
省委孟书记说过:没有思想的领先,就没有发展的领先;没有观念的超越,就实现不了发展的跨越。推进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创业,就必须发扬务实创新、坚忍不拔、信誉兴业的精神。把创业精神落实到本职工作中去,说实话、鼓实劲、干实事、出实招;推进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创业,就必须大力培育创新文化,着力营造一个激励民众创业的社会氛围;推进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创业,就必须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要进一步改善政务环境,提高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水平。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形成亲民、为民、富民的深厚氛围;牢固树立“成就创业有功、败坏创业是过”的理念,形成尊重创业、服务创业、保护创业的浓厚氛围,形成创业创新机制。我们一定要立足本职岗位,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科学发展、和谐创业”上来,共同为实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人事人才目标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伟大理论》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伟大理论。
第四篇: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由企业家倡导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企业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的体现。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带动员工树立与企业一致的目标,能够引导员工规范自己的行为,能为员工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形成推动企业绩效不断增长的正能量。然而,也有一些人,特别是身居企业管理岗位上的人,认为企业文化是空的、虚的,甚至是自制光环、哗众取宠。其实,企业文化也是依据管理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管理背景和管理历史根源。
1769年,世界上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在英国诞生,人类正式迈开走向工业社会的步伐。早期的企业家们普遍依靠个人的经验和直觉,逐步加上简单的分析和计算来指挥部下、运作企业。经过不断的总结和积累,形成了经验管理。就当时的企业规模、技术条件和市场情况来说,经验管理应该说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逐步形成,这种管理反而成了企业发展的阻碍。
1911年美国人泰勒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问世,标志着企业管理由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步入了划时代的科学管理阶段。企业管理者开始用调查研究、数学模型、数学工具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来代替个人经验;“时间和动作研究”提供了精确的计算劳动定额的方法;生产工具、操作工艺、作业环境、原材料的标准化,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管理与执行相分离”的原则大大加强了企业管理的职能。科学管理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使美国的工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科学管理一度风靡西方,在世界范围内为社会化工业革命做出了贡献。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企业界也逐步学习引进了国外企业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这对于尚处于经验管理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
然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飞速发展,泰勒“重物轻人”、“胡萝卜加大棒”的科学管理,已经成为“极不科学的管理”。因为时过境迁,当时创立科学管理的基础和条件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一是工人温饱问题的解决否定了“经济人假设”。
科学管理产生的年代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工人远远没有解决温饱,人们都在为了生存而奔波着。所以科学管理的第一个基本假设是:企业员工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他们除了赚钱养家糊口和物质享受外,没有其他工作动机。对于这样的工人,只能用严厉的外部控制和重奖重罚的方法进行管理,金钱杠杆是唯一有效的激励手段。现在,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工人已不再是“经济人” 而是“社会人”了, 他们除了经济需求外,还有社会需求、精神需求;影响工人工作积极性的不再只是物质因素,而是社会条件。满足员工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已成为激励员工关键。二是脑力劳动工作比重的增加否定了“外部控制”的管理方式。脑力劳动的特点是看不见、摸不着,其劳动强度和质量完全取决于工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只有在心情愉悦的时候,才能释放出最大的脑力能量。面对无影无形的脑力劳动,泰勒的“时间与动作研究”已无用武之地。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其定额如何确定,其进度如何控制,都成为企业管理者遇到的新问题。如果说泰勒的从严制厂、加强监管的“外部控制”方法对于有形的体力劳动曾经卓有成效的话,那么对待复杂的、无形的脑力劳动,管理重点则必须转移到进行“自我控制”的轨道上来。也就是说要注重满足员工自我实现需要的内在激励,注意充分地尊重员工,鼓励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培育共同的核心价值,使员工自觉自愿地、积极努力地为企业服务。三是服务制胜时代的到来与“科学管理”的没落。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是生产力迅猛发展的结果,第三产业的特点是一般没有直接的物质产品,其主要“产品”是服务,服务质量的竞争是第三产业竞争的主要形式。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服务质量已成为产品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服务已构成三产市场甚至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在产品的规格、品种、性能、价格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对用户提供的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售后服务的多少和质量,往往成为竞争成败的关键。因此,有许多企业家和管理专家认为:服务制胜的时代已经到来!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取得竞争胜利呢?按照泰勒科学管理的“时间动作研究”和“外部控制”,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比如微笑服务,强迫她硬挤出来的笑并不能使顾客感到愉快,皮笑肉不笑更会使顾客厌恶,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笑,才能给顾客带来温暖和快乐。而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微笑,只能来自员工心里的愉悦,来自员工的敬业精神,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对社会的责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运用形体动作的培训和
严格的外部监督无法做到的。只能靠企业中形成的一种共同价值观、一种和谐的心理环境、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即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总之,不管是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还是科学管理到企业文化管理,都是管理理论和方法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如果不是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不可能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当然也不可能有现代化管理。只有机械化、自动化出现并普及,现代通讯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迅猛提高,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竞争对产品差异和服务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前提下,才会形成企业文化的锐不可挡之势,孕育出文化管理的强大生命力。
中誉集团公司是由十多个子公司组成,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股东、不同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必然把不同的文化带入企业中来,这些文化如不加以整合,就会形成的冲突,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团队的建设和健康发展。同时,中誉集团公司是以“三网络一平台”为战略的大型现代化煤炭供应链服务企业,利用网络技术创新服务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文化能形成良好的服务和创新氛围。当我们的每位员工以共同的价值观,自觉地、努力地去建立一种共识,去建造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时候,“智慧中誉快乐中誉”卓立于世便不再是一个梦想。
第五篇: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这一论断,第一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这一科学论断突出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时代、形势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概括。
在时代、形势和实践发生剧烈而又深刻地变动的历史条件下,能否与时俱进,关系到能否真正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境界,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高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清醒、自觉和无私的境界。
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科学论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江泽民同志这一论断,第一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
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时代、形势和实践发生剧烈而又深刻地变动的历史条件下,能否与时俱进,就成了区别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假马克思主义者、反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水岭。
在我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大转折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每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也经常出现这样三种情况:一种是面对新事物新问题,不能与时俱进,而是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甚至走向资产阶级自由化;第二种是面对新时期新现象,也不能与时俱进,而是简单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条条,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还要到处点名打棍子,搞“左”的一套;第三种是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与时俱进,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行理论创新。从邓小平到江泽民,从来都主张要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才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开拓前进。
邓小平曾经说,“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能够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者。或者说,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通过两种基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第一种形式,是后人与时俱进,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丰富、完善、修正和发展。比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获得胜利的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也是对马列主义的创造性发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独特发展;等等。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进行这样的理论创新时,后人总是面临着来自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是“左倾”教条主义。根据我们党的经验,破除这个障碍的最好武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二种形式,是本人与时俱进,对自己原来的观点进行丰富、完善、修正和发展。我们可以重新读一读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7篇序言。比如,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的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这篇经典著作的德文版序言中写道:“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至于列宁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实行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审时度势,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并不断改变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政策;邓小平20世纪70年代末对世界大战的看法到80年代中期对时代主题看法的改变;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本人改变自己的观点,与时俱进的事例。要做到这一点是极其不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排除来自各方面的错误思想的干扰,而且需要自身高度的清醒、自觉和无私的境界。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从上述哪一种形式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是与时俱进、勇于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
同样,我们可以看到,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根据这一重要思想改变个别不合时宜的观点、做法,进行理论创新,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境界,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高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清醒、自觉和无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