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论文--论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范文)
论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
什么是社会主义?恩格斯与马克思一起,总结人类文明成就、思想精华和科学方法,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被马克思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之作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就是恩格斯全面而系统、深刻而通俗地关于社会主义新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回答。简单的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以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动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以是否对社会发展有利,作为衡量标准的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诞生起,就在实践经验中不断丰富、更新,并向前发展,回顾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有一些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推向更大的胜利。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正式诞生。欧洲的一切旧势力为驱逐共产主义势力而结成了“神圣同盟 ”,但是,共产主义没有被消灭,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始终如一地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和创新。科学社会主义在这样理论品质的下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成为当时影响整个世界的最重要的社会思潮。
在18世纪中期以后,科学革命和社会革命迅速的影响整个欧洲大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直接的矛盾正在逐步暴露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工人运动的同时,批判的吸收黑格尔辩证法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理清自己的思想,完善理论,另一方面在推进理论的同时传播思想,让更多的人接受,把理论运用到工人运动的实践当中,积极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终于于1847年创立共产党,并在其后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规律,阐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彻底解放的道路。但他们在19世纪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实践,在当时他们关于实现社会主义进程的一些具体设想,比如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会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先取得胜利,然后扩展到全世界,在历史上看来是不现实得。
而列宁则是在他们之后发展了社会主义思想,完成了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全面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特征、基本矛盾及其本质,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揭示了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及其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作出社会主义可以先在几个或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在不发达的俄国取得胜利的论断。并领导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
列宁之后,斯大林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托洛茨基关于“超工业化”的思想,在列宁逝世后的党内斗争中,这成为了托洛茨基“意图损害农民利益”的罪证。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1929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苏联问题应把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看成是一种探索。探索就会有成功,也可能失败。的确,斯大林的错误给苏联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但在斯大林领导的时期,他带领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同国内外的敌人做坚决的斗争,保卫并且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确定并贯彻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集体农业化的路线,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苏联还是大大的向前发展了。
概括而言,斯大林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消灭旧的剥削关系等方面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并在此条件下加强国家机器的作用,保留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两种公有制形式,重视科学和教育,大力培养人才等,都是有所创新的。由于主观思想方法的片面性,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宽松的环境和实践的经验,斯大林的理论与实践也有歪曲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没有正确理解列宁主义。斯大林在讲列宁主义时,只把列宁主义归结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由于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现成的经验参照,我认为不管是上述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挫折,都是非常值得今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借鉴。
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为标志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进行了更为艰难的探索。但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加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这一探索虽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但总的说来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既意味着探索这一课题在这些国家的失败,又意味着这一探索事关社会主义命运而显得更加突出和紧迫。中国共产党是富有创造性的党,毛泽东继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新中国成立之初搞建设,自己缺乏经验,又受帝国主义封锁。当时苏联是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因此中国只能基本照抄苏联的做法。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这为中国开始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提供了契机。毛泽东提出了新的设想和创新的见解,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的笔记》等论著中。毛泽东认为,从《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但是由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探索没有完成,并且出现了较大的失误。但这次的失败成了一次宝贵的经验,清楚的认识到前方道路的方向。
邓小平在新时期继续进行探索,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苏联是重要的参照系,注意汲取和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正反经验,彻底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邓小平“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提法,实质上就是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的萌芽。在他的这一思想指导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进行了许多大胆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提出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率先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次,城市的改革也开始起步。中央政府还批准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在自己的国土上建起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试验基地。经济特区很快取得了成功。这些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革新措施切实的符合了中国的国情,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30年的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和沉闷僵化的状况,打破了束缚人们的思想和体制桎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中国经济连续30年保持高速增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实惠,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整个社会活跃起来 了,给中国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和活力。这些成就的取得有力地检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证明了这一理论是科学的真理。中国社会主义在本世纪末得以巩固和发展说明,经过二十世纪的艰难探索,人类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历史向我们证明,中国飞速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又可以在今后改革开放的新实践中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所以我们要积极拥护党的领导,继续走中国特色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国繁荣富强、民主和谐和人民共同富裕。
第二篇: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前一阶段,我着重加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关理论的学习,并结合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几点个人体会。
一、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指导和促进松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成熟的形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表现,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振兴松原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抢抓重要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因此,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各种矛盾和问题,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对松原来讲,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就是目前面临的最大机遇。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战略,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谋划全局,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继实施东部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在省委八届四次全会上,省里研究确定了加快吉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在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上,市里也提出了振兴松原老工业基地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这些目标和任务,既是我们审时度势、洞察时机、把握机遇、敏锐应对,适时提出的适应性目标,也是力求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前提。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松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和指导方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松原的情况看,建市以来,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利润、招商引资、粮食产量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等八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三。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继续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和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支柱产业相对单一,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长期、稳定的农民增收渠道尚未形成;在建及储备项目中科技含量高、产品结构优、产业链条长的项目还不多,对全市经济起支撑作用的大项目比较少;各项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文化事业、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滞后和不足等等。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采取得当的应对措施,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关心百姓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任务的重要条件。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群众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但经济社会发展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城乡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依然存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构建和谐松原的历史任务,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为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保证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构建和谐松原必须牢牢把握的几个原则
构建和谐松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用新思路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推进松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谐社会是发展的社会,没有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可能建成的。加快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和谐松原的物质基础。建市以来,我们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加大对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动员全社会扶贫帮困,有效地减少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全市政通人和、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经济实力还不够强,无论在公共事业的投入上,还是在帮扶困难群体的支出上,都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因此,对我们来讲,要更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惟有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三篇:立足本职 服务社会 政治论文
立足本职 服务社会
永记小学李岩
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同志所作的报告,科学地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工作基本经验,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特别是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五位一体”、“建成小康社会”、“四个同步”、“两个翻番”、“美丽中国”、“八个坚持”、“四个意识”、“三个自信”等新思想新观点新部署。胡锦涛同志的报告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胡总书记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精彩报告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深受鼓舞和振奋。学习贯彻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就是要从小处着眼,一点一滴做好本职工作。今后,将着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个人素质
党的十八大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胡总书记的报告站在全局的、战略的和历史进步的高度,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十七大以来的工作和十六大以来的伟大实践,对今后一段时间党和国家的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对我们开展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作为教育人员,要求我们必须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够准确把握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只有扎实领会十八大精神才能充分认识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用新的思路、新的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才能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在具体工作中灵活运用十八大精神,丰富十八大精神的内涵,用十八的精神指导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理论的重要性,没有扎实的理论就无法很好的指导实际工作,就可能导致盲目地干、瞎干、乱干,出错在所难免,有时甚至会出现重大失误。借此十八大契机,要加强理论武装头脑,进一步坚定政治信念,提高思想觉悟,不断提升工作业务水平知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保持高度的一致。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端正工作作风,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二、领会精神,尽心干好本职工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好的理论如果没有很好的在实践中运用也只是纸上谈兵,毫无实际意义。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必须落到实处,必须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十八大精神的重大指导作用。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力求在实际行动中始终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不断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熟悉本职工作,大力创新工作方式。认真查找自身工作中的差距和缺点,不断加以改善,要勤奋学习,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持之以恒,博采众长;要善于思考,真正把科学的立场、观点和观念融入自己的头脑,变为自己的思维,化作自己的行动,达到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境界;要
勇于创新,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使自己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扎实。为学生服好务,为人民站好岗,力争在教育事业改革创新中有所作为,做改革创新的先锋和模范。
三、立足实际,无私奉献
“富强美好、人民满意”的工作愿景离不开新的理论指导,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立足本职工作。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按规矩办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明确目标,比较对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时刻注意学习和积累,克服畏难,并主动向老教师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要树立一种服从大局、服务全局的精神,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我们青年的热情、耐心、仔细融入到工作中去。
党的十八大报告意义深远,认真学习报告精神,以报告精神作为工作指引,是今后一项长期工作。在日后工作我将继续实事求是,立足本职,勤奋工作,努力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在勤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
希望十八大的召开为年轻人创造新的机遇,让所有的青年人都能充分发挥个性、展示所长、竞相发展,进而服务人民、反哺社会、支撑国家。同时,促进形成更良好的机制关注青年、支持青年、培养青年,给予年轻人机会,回报社会未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以“爱国爱人民,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理念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责任,兢兢业业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书写教育事业新的辉煌!
第四篇: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
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摘要:时代变化,社会进步,在大环境下,强调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本质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本质,回顾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从反面较低论证了与时俱进的必要性,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弘扬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能真正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科学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部分[1]。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无产阶级的直接行动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制订战略、策略和行动纲领的直接依据。所以,科学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现实的行动、现实的政治斗争息息相关,具有最强烈、最鲜明的阶级性和高度的现实敏感性。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而发展,是最现实、最生动、最丰富、最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是行动中的活的马克思主义[2]。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和创新。恩格斯曾经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的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不止一次的对自己原有的理论观点、经验、结论进行客观的补充和完善,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升到更新的水平。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毛泽东同志曾讲过:“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与新的情况的变化”。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是马克思主义者”。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讲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讲到:“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2]从这些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这里,可以看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进程
2.1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9世纪四十年代,在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有了长足发展的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当时工人运动的实践,继承了此前人类最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理论[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主要有:
“两大发现”。第一个发现和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发现,标志着唯物主义的最后完成。第二个发现是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抗性和历史局限性。
“两个必然”。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所写的《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这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两种方案”。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欧北美那些资本主
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发生;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逐渐把视线从西方移向东方,提出了俄国等东方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革命转变时期即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起点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终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二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三是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科学预测”。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对未来社会做出了科学预测,他们认为,未来社会有以下七个方面的重要特征:①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②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③消费资料实行按劳分配原则;④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⑤用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⑥在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基础上国家开始消亡;⑦社会成员将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2.2 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根据俄国实际和已经变化了的世界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他还对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进行了宝贵的探索。这样就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划时代的新贡献和新发展[1]。
“一国胜利论”。列宁在1915年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和资本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出发,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列宁主义的重要标志。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构想。成果之一,是实行新经济政策。其重要思想是:从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出发,从忽视、排斥商品生产转向有计划地利用商品货币的积极作用;从反对、消灭资本主义转向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成果之二,是列宁在他的晚年,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计划。包括发展社会主义工业、进行农业合作化、国家政权建设、执政党建设、“文化革命”。
2.3 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1]。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是: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的性质,既不是封建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必须分两步走。首先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后才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从中国经济发展落后和不平衡的实际,毛泽东提出和开辟了把广大农民作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坚持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取得全国胜利的道路。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重大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毛泽东在1953年提出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他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4 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邓小平同志既强调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能丢,又强调要讲新话,要研究、回答和解决新问题。在探索中,他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和主线,初步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功地探索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飞跃[1]。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做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先解决温饱,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并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2.5 江泽民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且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1]。特别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化,标志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国情认识的巨大飞跃。
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十四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特点进行了阐述,使之具有初步的理论轮廓。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和一系列具体政策规范,初步地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从而完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大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分析,大大地推进了我们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深刻地揭示了党的本质,把对党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2.6 胡锦涛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社会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2005年1月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胡锦涛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这两项“根本建设”,是党中央对党的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战略思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是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又一表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二战后,苏联把加世纪30年代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指定为各国必须仿效的、独一无二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允许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越雷池一步,从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非常有害的影响。它使共产党人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盛行,照搬照抄苏联经验,严重地挫伤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使社会主义阵营走向分裂和瓦解,间接导致了中国20世纪60年代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给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冲击;直接导致了有70年历史的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91年的演变解体,和1989年6月从波兰开始的东欧剧变[3]。
苏联的演变解体和东欧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的重大挫折,标志着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终结,深刻地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要我们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实事求是,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4]。总结
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攀登上新的认识高峰。理论反映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根据时代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
根据资本主义从只有竞争发展到垄断的时代特点,列宁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观点和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得出的具体结论,找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领导俄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社会性质和具体国情出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指出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出发,要求全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针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积弊,一方面要改革现行体制,另一方面要坚持对外开放[2]。江泽民在即将迈入21世纪的背景下,深化了初级阶段理论,完善了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了依法治国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又提出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纲领。不同时期的各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根据具体国情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使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应历史进步的要求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也必然要丰富、要发展。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弘扬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能真正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科学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冯维和.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 报,2003,(3):11-15.[2] 刘建萍.论科学社会主义的与时俱进的本质[J].今日科苑,2009,(16):1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4] 王宝珠,蔺全录,杨联继.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J].发展,2003,(7):16-18.
第五篇:《中国特色主义理论论》复习重点
《中特论》部分复习重点
《中特论》部分复习重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中国对我国的每一个成员的严格要求。
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 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以及感染力。
一方面,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一方面,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2.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主要内容如下: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三、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五、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六、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中特论》部分复习重点
主要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主要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要点介绍:
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国家机关 前提:有法可依 依据:宪法和其他法律 核心:依宪治国
内容: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地位:是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和基本国策 中心环节:有法必依 权威性:依法行政(执法必严)强制力的体现:违法必究 重要环节:依法行政 总结(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制定各项法律;有法必依——各级政府行政机关; 违法必究——各级法院、检察院(司法机关);执法必严——税务人员查账 犯罪入狱(例)
3.“两学一做”
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1.学党章党规。着眼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逐条逐句通读党章,全面理解党的纲领,牢记入党誓词,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党员义务和权利,引导党员尊崇党章、遵守党章、维护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学习革命先辈和先进典型,从***、***、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违纪违法案件中汲取教训,肃清恶劣影响,发挥正面典型的激励作用和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引导党员牢记党规党纪,牢记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崇高道德追求,养成纪律自觉,守住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
2.学系列讲话。着眼加强理论武装、统一思想行动,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导党员深入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深入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深刻理解党的科学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区别普通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确定学习的重点内容。
《中特论》部分复习重点
3.做合格党员。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坚持以知促行,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引导党员强化政治意识,保持政治本色,把理想信念时时处处体现为行动的力量;坚定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践行党的宗旨,保持公仆情怀,牢记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廉洁从政、从严治家,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在“十三五”规划开局起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主要措施
1.围绕专题学习讨论。把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结合起来,明确自学要求,引导党员搞好自学。按照“三会一课”制度,党小组要定期组织党员集中学习;不设党小组的,以党支部为单位集中学习。党支部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党员会议,每次围绕一个专题组织讨论。学习讨论要紧密结合现实,联系个人思想工作生活实际,看自己在新任务新考验面前,能否坚守共产党人信仰信念宗旨,能否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能否努力追求高尚道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积极健康生活方式,能否自觉做到党规党纪面前知敬畏守规矩,能否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积极为党的事业担当作为。通过学习讨论,真正提高认识,找到差距,明确努力方向。
2.创新方式讲党课。讲党课一般在党支部范围内进行。党支部要结合专题学习讨论,对党课内容、时间和方式等作出安排。党员领导干部要在所在党支部讲党课,到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党支部讲党课。组织党校教师、讲师团成员、先进模范到基层一线党支部讲党课。要鼓励和指导基层党组织书记、普通党员联系实际讲党课。注重运用身边事例、现身说法,强化互动交流、答疑释惑,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七一”前后,党支部要结合开展庆祝建党95周年活动,集中安排一次党课。
3.召开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年底前,党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支部班子及其成员对照职能职责,进行党性分析,查摆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面向党员和群众广泛征求意见,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组织全体党员对支部班子的工作、作风等进行评议。党小组可参照党支部要求,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
4.开展民主评议党员。以党支部为单位召开全体党员会议,组织党员开展民主评议。对照党员标准,按照个人自评、党员互评、民主测评、组织评定的程序,对党员进行评议。党员人数较多的党支部,个人自评和党员互评可分党小组进行。结合民主评议,支部班子成员要与每名党员谈心谈话。党支部综合民主评议情况和党员日常表现,确定评议等次,对优秀党员予以表扬;对有不合格表现的党员,按照党章和党内有关规定,区别不同情况,稳妥慎重给予组织处置。
5.立足岗位作贡献。针对不同群体党员实际情况,提出党员发挥作用的具体要求,教育引导党员在任何岗位、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铭记党员身份,积极为党工作。结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实际,组织引导党员立足
《中特论》部分复习重点
岗位、履职尽责。在农村、社区,重点落实党员设岗定责和承诺践诺制度;在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重点落实党员示范岗和党员责任区制度;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重点落实党员挂牌上岗、亮明身份制度;在机关事业单位,促进党员模范履行岗位职责,落实党员到社区报到、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在学校,重点要求党员增强党的意识,自觉爱党护党为党,敬业修德,奉献社会。在庆祝建党95周年活动中,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
6.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作表率。党员领导干部要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走在前面、深学一层,严格执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与党员一起学习讨论、一起查摆解决问题、一起接受教育、一起参加党员民主评议。要召开党委(党组)会,专题学习党章党规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以党委(党组)中心组等形式组织集中研讨,深化学习效果。民主生活会要以“两学一做”为主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自己摆进去,查找存在的问题。组织领导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由中央组织部牵头组织实施,中央纪委机关、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1.层层落实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尽好责、抓到位、见实效。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门(系统)党委(党组)要结合实际作出部署安排,加强具体指导。县级党委要发挥关键作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保障工作力量,加强督促指导把关。基层党委要对所辖党支部进行全覆盖、全过程的现场指导,帮助党支部制定学习教育计划,派员参加党支部各项活动。各级党组织书记要承担起主体责任,不仅要管好干部、带好班子,还要管好党员、带好队伍,层层传导压力,从严从实抓好学习教育。
2.强化组织保障。加大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工作力度,配齐配强班子特别是带头人,健全工作制度,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人抓、有人管。开展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摸清“口袋”党员、长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党员情况,理顺党员组织关系,努力使每名党员都纳入党组织有效管理,参加学习教育。要对基层党组织书记、组织委员、组织员等党务骨干普遍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工作方法,明确工作要求。
3.注重分类指导。县(市、区)党委和企业、学校等基层党委要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特点,对学习教育的内容安排、组织方式等提出具体要求。对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可因企制宜、因岗制宜,灵活安排;对党员人数少、党员流动性强的党组织,可依托区域化党员服务中心,利用开放式组织生活等方式,组织党员参加学习教育。对流动党员,流入地、流出地党组织要加强协调配合,按照流入地为主的原则,把流动党员编入一个支部,就近就便参加学习教育。对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及年老体弱党员,既要体现从严要求,又要考虑实际情况,以适当方式组织他们参加学习教育。
4.发挥媒体作用。针对党员多样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共产党员网、手机报、电视栏目、微信易信和远程教育平台等,开发制作形象直观、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及时推送学习内容。引导党员利用网络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扩大学习教育覆盖面。注重运用各类媒体,宣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做法和成效,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中特论》部分复习重点
4.社会治理方式改进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综合治理、坚持源头治理。可从以下4个方面来进行正确把握。
第一,坚持系统治理,治理主体要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一是加强党委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要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组织起来,去做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努力渗透到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各环节,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优势,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服务社会能力。二是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治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但政府不能越位、错位、缺位。三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治理网络。要创造公众参与条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把广大群众有效动员组织起来,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的局面。
第二,坚持依法治理,治理方式要从管控规制向法治保障转变。一是强化依法治理理念。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社会,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二是切实加快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工作,依靠法律来规范个人、组织的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监督和保护公共权力,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防止公共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三是各级执法机关要严格公正执法,努力把各项社会治理活动纳入法治轨道。四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第三,坚持综合治理,治理手段要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一是强化道德约束。要善于运用道德的软力量,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发挥道德力量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二是规范社会行为。加快建立和完善行为规范体系,通过自律、互律、他律,把人们的行为尽可能地纳入共同行为准则的轨道,形成既要维护社会公共权益、又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社会环境。三是调节利益关系。善于运用教育、对话、协商、谈判等方式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更好地调节和保护各方面的利益。四是协调社会关系。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第四,坚持源头治理,治理环节上要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前移。一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努力摆脱总是事后应对的被动局面,更多地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更加重视民生和制度建设,使社会治理关口前移,尽可能使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少产生、少转化、少激化。二是以网格化治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科学划分网格,把网格内人、地、物、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使网格服务管理人员承担起了解社情民意、采集治理信息、服务社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等职能,把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最末梢,把服务工作做到群众身边。三是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社会矛盾说到底大多是利益矛盾,治本的办法是把握群众利益诉求点,协调平衡利益关系。特别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中特论》部分复习重点
5.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济南市、南昌市、唐山市、漳州市、东莞市、防城港市,以及浦东新区、两江新区、西咸新区、大连金浦新区、武汉城市圈、苏州工业园区等12个城市、区域,被列为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地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综合试点6大探索:1 开放型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2 各类园区协同开放新机制、3 推进国际投资合作新方式、4 建立质量效益导向型的外贸促进新体系、5 全方位开放新格局、6 金融服务开放型经济新举措
一、当前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仍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需要啃硬骨头。通过试点,疏通整个开放体系中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使新体制的构建更有活力、更加协调。
二、12地入选开放综合试点,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不是搞政策洼地。
三、开放试点相比自贸区更突出自内而外,不会影响第三批自贸区计划。两者有三大不同。:应该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又各有侧重,主要目标和方向基本一致,都是通过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探索形成对外开放新机制。一是具体的目标不同:自贸试验区是新时期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管理体制的探索,开放力度大、试验程度深,其中不少内容涉及21世纪开放新规则等,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做好敏感领域关键环节开放的压力测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更加多样性,考虑到了不同地域的发展水平不同,以及不同程度的需求,有助于多梯度推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二是功能定位不同:自贸试验区更侧重开放,专注对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以及金融等服务业开放等进行深度探索,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更突出新体制,更侧重与开放配套的改革,形成与开放相适应的新体制新机制。三是试点的范围不同:自贸试验区的面积一般相对较小,均为100多平方公里,先行探索的主要措施主要集中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侧重是“点”。综合试点试验城市和区域面积一般比较大(甚至超过1万平方公里),是“面”。因此,可试点的行业更为宽泛,包括现代农业、一般制造业、产业集群及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多个领域,对外开放层次、水平差异较大,覆盖的基层组织、市场业态更为完备,更能体现国内不同地区开放的特点。
四、试点分为三个阶段,争取两年内收官。
(1)是全面启动阶段,各试点地区尽快研究制定各自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政策清单。今年6月底之前,试点地区将试点方案报送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备案。
(2)是督促检查阶段,邀请第三方评估机构组成评估工作组,形成评估报告,今年下半年在年底的时候做出中期评估。
(3)是总结经验复制推广,争取明年下半年总结出经验,梳理成功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清单上报国务院,争取在两年内收官。
五、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既包含“开放型经济的新体制”也包括“开放型的经济新体制”两个层面。
建立市场配置资源新机制,强调国际国内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的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市场体系,这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础和前提。
形成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强调政府转变经济管理方式,依法监管、健全保障国家安全的体制机制,这是构建
《中特论》部分复习重点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主要突破口。
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强调从完善国际国内两大战略布局入手,形成东西联动、陆海统筹的双向开放新格局,这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主线。
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强调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培育竞争新优势,形成以营商环境、科技创新等为主的综合优势。习总书记曾就此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这是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要求认真研究并形成综合性对策。这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动力所在。
六、陕西西咸新区:聚集科技创新产业。沣西新城是陕西西咸新区五大组团之一,位于西安与咸阳两市之间。这里有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工大航空科学城„„经过近5年的发展,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科技创新产业彰显聚集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已然崛起。
沣西新城提出包含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促进大数据产业聚集、促进创新创业、促进企业总部聚集四大类、36条招商引资政策,满足从初始创业者到企业集团的不同需求,多项政策直接支持企业落户,落户奖励最高可达1000万元。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与继续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了努力目标,规划了整体布局,规定了基本任务,对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五位一体总布局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有机统一,对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意义重大。
五位一体总布局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亿万人民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后,不仅对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期待。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牢牢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就一定能推动当代中国全面发展进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生机勃勃。
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深刻理解五大建设的丰富内涵。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
《中特论》部分复习重点
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八大报告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落实这些新要求,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加倍努力。
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相关部署。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约束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建设方面,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五位一体总布局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是当代中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积极应对新矛盾新问题,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努力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