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赚钱的行为经济学--读书笔记
《会赚钱的行为经济学》读书笔记
本书用诸多生动的故事,为我们呈现出不同情景下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和理解经济的运行以及人类的行为在现实生活、决策中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人类的行为并不遵循传统主流经济学所讲的“完全理性”。本书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现实案例,揭示了“有限理性”的行为主体在参与经济活动时的行为模式,并解释了人类行为偏离经济学理性的原因。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一下几个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如何看待公平和互惠,会利用实验的方法为决策服务,在生活和企业经营管理中如何运用行为主体体现出来的行为模式。什么是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就是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以现实为基础,以心理分析和经济运行规律相结合,通过观察与试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研究。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定进行了巨大挑战和大胆创新。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演的基本出发点是理性经济人假设,即经济行为主体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理性经济人假设包括:
(1)自利假设,即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动机是追求自身利益。(2)理性假设,即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3)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然结果。理性经济人假设并不完全符合现实。心理学试验表明,现实中的个人行为并不完全取决于追逐个人利益的动机,还会受到追求内在社会偏好的影响。行为经济学认为,理性经济人假定具有非现实性和不可检验性,人类行为所追求的并不完全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人们还关注公平、互惠和社会地位等许多其他方面,同时还关注人的认知、需要和情绪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人类行为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既有自利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因此,行为经济学试图通过修正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将复杂的人类行为分析纳入经济学理论体系。对于人们在现实中的许多选择和决策,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相反现实中人类的许多经济行为,我们可以用行为经济学的原理给予合理的解释。
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在不确定的条件下人们通常是依据“期货效用最大化”制定相应的决策。然而,在现实情况下,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由于各自的认知能力不同、个人的消费倾向、受他人的影响及决策时心里因素的存在;使得人们面对不确定时并不总是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行为选择也不是完全依据概率行事。有不确定性存在就有风险存在,根据人对风险的态度,可以把人分为三类,风险规避者,风险中性者,风险偏好者。不确定性有时会使人们做出奇怪的举动;而事实上人们常常把钱浪费在在极小的不确定性上。一些研究者发现,人们在心情好的状态下更愿意购买延伸质保合约,幸福感会让人有更强的规避损失的意愿。尽管
好心情会让人们在面对潜在获利的情况下更具有风险偏好性,但同样的好心情也会让人们对可能发生的损失更具有风险厌恶性。如果你真的厌恶不确定性,你会支付比合理价格更高的价格来减少这种不确定性。本为提出了信誉是应对不确定性的一种方法。信誉对于未来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是作用具有多大还要取决于维持良好信誉的相对成本和收益。所以说在不确定性下,我们在决策时结合自己对待风险的态度;不仅考虑期望效用同时要顾及决策时复杂环境及自身能力的限制;这样制定一个更有利的决策。
如何看待公平和互惠。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存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根本出发点。人类要在资源稀缺的约束下生存下去,理性经济人就成为人类的一种本能,自利就成为决定人类经济行为的最重要因素。然而现实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追求各自利益的自利行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政府、企业以及公众之间的利益互动过程,如果是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之上的政策设计,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矛盾和冲突;自利的经济人出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导致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有这些矛盾和冲突,必然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人类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表明,人类是有限自利的;利他主义、社会意识以及公正追求的品质和观念是广泛存在的,否则,无法解释现实中大量存在的非物质动机或非经济动机。
行为经济学家提出了“社会偏好”理论。社会偏好可以分为两个范畴,厌恶差异偏好和互惠性偏好:厌恶差异偏好模型假设人们只关心收益的分配,他们试图减少自己与他人收益的差异,当他们盈利时会做出牺牲以帮助他人,而当他们亏损时则不会帮助任何人,甚至伤害到一些人;而在互惠性偏好模型中,一方是基于他对另一个人是否公正对待他的信念,来增加或降低另一方的收益。“如果你愿意为公司做出贡献,我们也愿意有待你”这句话说出了互惠原则的实质。互惠主义与传统的经济观念背道而驰,传统的经济观念主张:只有能够在创造未来价值时,人们才愿意付出努力,并且只愿意承担最小化的成本。如文中提到的,2005年华盛顿芭蕾舞团,在最后时刻取消了赴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演出。该舞团是作为美国文化的使节以及加深资助者参与度的使者。然而这样盛名的舞团仅仅因为舞者和舞团管理者之间关于每日津贴的分歧取消演出。仔细看看,最主要的就是它让舞者觉得不公平。虽然追求利益是人们主要的动机,但是有的情况下人们对物质利益带来的感觉或是感受也很在意。大量的实践也表明,人类是有限自利的;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利他主义、社会意识以及公正追求的品质。研究还表明,在互惠的条件下,人们愿意为公共物品付费。综上所述,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要充分认识的行为主体的这种有限理性,利他主义以及对公平和互惠的追求。行为主体的这些特征,使得不同的行为主体之间存在合作的可能性和相互信任。只有社会实践中的行为主体之间进行有效地合作,行为主体之间在各自的利益基础上做到公平的均衡,主体之间形成有力的互惠局面;我们的企业才能
够健康的运转,我们的社会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和谐。
要学会利用实验的方法为我们的决策服务。实验作为一种商务决策方式,还是很不寻常的。实验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取得显著的成就,但是实验经济学在公司领域并没有取得广泛的应用。文中提到的陈其一和戴安娜关于订立合同修正人们非理性行为的实验中,他们发现人们即使前后面对同一个问题,给出的答案也不可能相同。但是,人们的选择往往局限于某一范围,每次的选择都分布在这个范围内,而并非随机。所以多次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后,可以发现其行为模式,其决策分布的范围及一种选择取代另一种选择的可能性有多大。识别这些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为这些非理性决策者找到使双方利益达到最优化的合同。诚然,不是每家公司都开设了自己的经济实验室,也不是每个商业决策都值得通过实验检测,毕竟精心设计和细致操控一项实验意味着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经济学家和其他在大学里工作的社会科学家的实验成果也非常有价值。他们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人们对公平与互惠的感受,对风险和信任的态度,钻制度漏洞的倾向,以及预测的新方法等。诸如此类的研究为思考商业领域的行为驱动因素提供了新的、具有科学基础的方式。所以我们也可以借助实验研究的方法,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决策。
利用实验帮助我们做决策时,我们要考虑到实验研究自身的其局限性。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引入现场实验的方法,但是,由于道德或操作方面的原因,现场实验有时与实验室实验同样不具有操作性。比如人们对动机总是很感兴趣,而实验并不是总能很好的回答这类问题。
在生活和企业经营管理中如何运用行为主体体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在生活中,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的定位找准;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所在,自己对不同事情的认知程度如何,面对类似的情况常常有哪些心理倾向,自己决策过程中是否易受他人的影响等等。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也要给企业一个很好的定位,每一项决策的目标是什么;决策的制定中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反应及参与企业经营中各主体的利益等等。研究表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只有员工有互惠行为,连雇主也会考虑互惠的影响,并相应的设置工资水平。比如巨人集团董事长史玉柱在《赢在中国》中的点评中谈到,巨人集团员工的工资是整个行业中最高的;史玉柱很自豪的说他们集团的利润率也是最高的,你给与员工优厚的工资,员工给你漂亮的业绩,这就是典型的互惠主义。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一些经济行为有了更好的理解。总而言之,现实现代经济学正日益向现实回归,无论是实验方法的引人还是心理学研究战果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目的都在于构建经济学更为真实合理的行为基础,行为经济学将会提高经济学的解释能力,并使经济学变得更加科学。
第二篇:《经济学是什么?》读书笔记(定稿)
书名:《经济学是什么?》
作者:梁小民
读书分享:林静
1.读经济学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应该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
2.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是生存和发展。(这可以是判断某件事的标准)
3.“稀缺性”:一个社会无论有多少资源,总是一个有限的量,相对于人们无限的欲望而言,资源量总是有限的、不足的。
4.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哲学家把实现个人自由作为幸福,文学家把浪漫情调作为幸福,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作为幸福,企业家把商业成功作为幸福,而凡夫俗子往往觉得“平平淡淡就是幸福”。
5.从发展的角度看,欲望是无限的,但是在某一阶段内,欲望可以看作既定的。
6.“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实现投资的多元化。
7.垄断又称完全垄断,是指一家企业控制了某种产品的整个市场,而且这种产品没有相近可替代品的市场。
8.“酒好也怕巷子深”是说好产品还须广告宣传,但没有好酒再做广告也没用。(很多东西都是需要包装的,很多产品其实质量都差不多,尽管名牌很贵,但是人们仍然愿意买,这就是包装效应、品牌效应。)
9.平等不是收入的平均,而是机会的均等。
总结: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里面的专业名词太多,我不是经
济学家,我不需要去解决那些经济问题,我觉得这些名词的定义、或是如何来解决这些经济上的问题不是最重要的,我会从里面挑除了经济在其他方面同样可以用的一些句子或道理,这不仅在辩论当中可以用,生活当中同样可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两本教科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不过在前面第一章增加了全书的导论,最后又介绍了国际经济学的内容,只是本书讲的没有教科书那么深入,更浅显一点,把经济学的科学性和通俗性相结合。书中讲了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用经济学家的眼光找出问题的根源,虽然说不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也能够为解决方法提供方向。我不想单纯是为了辩论而读书,而是在读书之后,能够把从这本书上学到的东西运用起来。就像是在第一点中我所提到的,我读这本书是为了像经济学家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出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看到问题的本质,然后我们可以去理性得分析解决问题。
第三篇:经济学读书笔记
经济学读书笔记几则
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上的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假设都是似是而非的.随着历史学民俗学统计学的发展一个又一个假设被推翻.我们不禁要感叹经济学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博兰尼说土地劳力金钱都是虚构商品永远不会彻底实现.历史上从不存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不存在一个独立于社群文化生活纯粹以市场供求最大化物质欲望和利润等逻辑来运作甚至能够自我调节的经济体.1“以物易物与交易”等个人行为仅偶尔出现在原始社会.经济学是最强调个人行为的不过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从来不是以单个人的身份出现的.马克思对物物交换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可惜他把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阶段割裂了开来.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2贸易并非出现在社区内部它是不同社群之间的外部事物是从群体之间的交易扩展到个人之间的交易.3贸易并不依赖于市场它起源于单向的运送无论是籍着和平或者不和平的手段.市场是所有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第一课但市场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古希腊市场功能主要是通过海盗等非和平手段实现的.4市场存在与否并不是本质上的特征地区性的市场并没有扩张的趋势.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若交易效率高到使一国有限人口不足以容纳很高的最优分工水平时国际贸易就会产生.这不符合民俗学的实证研究.5分工并非起源于贸易而是起源于地理的生物的和其他非经济的事实.斯密认为人类独自具有要求相互交换的倾向因为这对个人更有利因此形成了分工.分工程度的高低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但在资本主义兴起以前分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性别地理因素等原因劳动生产率不同造成了分工.6金钱并非是一项决定性的发明金钱存在与否并不必然造成经济类型在本质上的差异.金钱并不是所有社会必然的产物很多发展到相当高程度的社会群体排斥使用货币.7中古时代乡村与贸易无缘.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贸易也从来不是公平的.贸易的差异是地方实力的体现.8重商主义迫使国界之内的城镇和省份的贸易更为自由并将自治市镇的制度扩展到全国.重商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915世纪以前从来未曾有过国家保护政策.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是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并没有很明确的国家概念更没有对外封闭的国家保护政策.如日本中国.10垄断是资本主义的常态竞争是特殊和少见的.资本主义的成就是限制市场的产物.积累大量资本的能力依赖于创造垄断的能力而每一次伟大的技术进步都为垄断部门创造了新的生命力."大资本家总是试图做一切事贸易生产和金融.只有染指所有部门他们才有望获得垄断优势.只有二流的货色才会去专攻一门才会是商人或工业家.(布罗代尔)
第四篇:读书笔记:《赚钱要学温州人》
读书笔记:《赚钱要学温州人》转(2008-08-14 18:14:12)
转载▼
标签:
杂谈
2008-08-13 12:11:27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4ccc95790100aofw [查看原文]
要赚钱就得有别具一格的想法,与众不同的思路、出人意料的策略。
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反应特别快
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做生意是要靠人的创意,而不是本钱。
——金利来曾宪梓
有一个说法:“假设口袋里只有人民币100元,他对人称作200元,他肯定是北访人;说起50元,非上海人莫属,如此实对实,应该是西北人;顾左右而言其他者,非温州人莫属。
要么与温州人合作,要么被温州人打败。
(一)精明是创业的最大资本
美思春制衣公司 女老板唐思思宝宝袋 “凤物“牌女式休闲内衣。
王麟权洁厕精的发明
李刚在深圳开高雅书店
将摊位放得井井有条的衣衫故意乱堆放高喊贱买 便宜货(一般配家庭主妇喜欢贪小便宜。)
温州炒房经
买房要买贵的挑楼要挑顶层
买房不如买商铺
收购烂尾楼
(二)赚钱有赚钱的智慧
指一个人正确认识金钱的态度与把握金钱的能力
经商的智者,赚钱的魔鬼。——犹太人
温州人“赚钱光荣“是观念:做生意不丢人,赚钱是光荣的事。
威力打火机老板——徐勇水
在做生意中,有利可图很重要,换句话说就是对利益的选择很重要。我有“三不做“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不赚钱、赚钱不多不做。
——奥康集团董事长 王振滔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钱要为我工作。
一个人如何使用钱,包括赚钱、存钱和花钱是检测他的金钱智慧高低最好办法。
节俭、慷慨、诚实、公平
温州人务实、虔诚、灵活的金钱智慧:
1、不一味追逐金钱和财富,甚至为赚钱而不择手段,还不是金钱的智慧,而是玷污金钱智慧。
2、金钱智慧可以通过学习与培训而得以提高的。提高一个人的金钱智慧,不只是增加他口袋里的票,还能改变一个人的素质。
3、金钱智慧是衡量一个人社会能力的主要标志,也是被人们思路忽略的能力。一个金钱智慧弱的人,肯定是现实生活能力差的人。
4、金钱智慧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而是其重要标准之一。
5、金钱智慧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人其它智慧和能力密切相关的。
北京宇姿服装有限公司 童瑞汉 把握趋势抢占市场快速扩张
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要我马上拿出一个亿投资,我会面不改色,但谁要在地上丢一元钱,我会立即捡起来。——李嘉诚
例子:
石油大王 洛克菲勒 培养孩子
思考金钱的价值
挺宇集团 总经理 潘佩聪
(三)思路带来财富
温州人思活灵活、观念常新
能想别人不敢想为别人不敢为
观念是人生转变的基础和起点,是赚钱的最先条件。
没有本钱不要紧,地上有的是金银财宝,去捡起来就是富翁,关键是你知不知道去捡。
思路领先的九个观念:
创业
赚钱光荣
面子
行动第一
择业
团队
大钱与小钱
吃苦
抢先
千方百计地想,千言万语地说,千山万水地跑,千辛万苦地干。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带来财富。
蔡瑶媛 济南市南方礼品有限责任公司 总经理
怎样干才赚钱 怎样干赚得最多
在他们眼里,整个大地都是交易场,他们除了要比自己的居比富以外,没有别的使命:生意控制了他们全部思想,一种生意换成另一种生意,是他们唯一的休息;即使他们偶尔没有考虑他们的生意,那也是想探听一下别人生意做得怎么样。——马克思对犹太人的描述
脑袋空空,口袋空空,脑袋转转口袋满满。
(四)什么赚钱干什么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否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我曾经穷过,我也曾富过,听我一句话,富比穷好。——洛克菲勒
金钱可以使人们在这些方面生活美好:
物质财富
娱乐
教育
旅游
医疗
退休后的经济保障
朋友
能给你更强的信心
更充分地享受生活
更自由地展示自我满足更大的成就感
能够从事更多的公益事业
在当今的社会中,金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而且80%人生目标,都可以通过金钱得以实现。
发财致富光荣 贫穷落后可耻
只看到钱的商人当然不会百分之百成功,但看不到钱的商人则肯定不会成功。
(四)钱赚得再多也嫌少
没有最多,只有更多。
温州人赚钱三个阶段:
(1)原始积累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小商品大市场
吃常人不愿吃的苦,赚别人看不起的钱。
家家有工厂 户户闻机声
前门开店 后店生产
(2)股份合作经济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小资本 大辐射
(3)第二次创业阶段:
1992年以后勤工作邓小平南巡和十四大精神
小区域 大发展
争创世界品牌,实现产业报国
(五)生意人要学会见风使舵
选择决定后果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
做生意要大势
从国家大事中找信息
看得远,易赚钱
战略眼光
有66%的温州人关心政治,而温州商人更是高达91%的“关心政治“或”非常关心政治“。
在营管理过程中读这部瞬息万变,奥妙无穷的“活书“。
温州人商业智慧的精髓,在于被世人普遍赞誉的“三面镜子”:
望远境——高屋建瓴,未雨绸缪,及时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
显微镜——以洞若观火的观察力,对市场的需注体察入微。
放大镜——见微知著,一叶知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六)有危机感是好事
商人不可能天天起好运,商人应该具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临大敌的危机意识,在心理上及实际行动有所准备。
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6个月
温州第一老板-南存辉
科技兴业 质量创牌 标准化厂房
茅理翔 茅中群 方太
股权配送要素入股 :管理、技术、经营
产权制度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股份化改造 董事会 股东会 监事会
形成三会制度 三权并立机制
不熟悉不做,没有优势的不做。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牢记风险的存在。鲁莽不是勇气,谨慎不是懦弱。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
企业做得越大,风险也就是越大;你知道的东西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无知;事业给了我很乐,也让我觉得觉重。失败是成功之母,更重要的是,成功也是失败之父。这么多年来,这种危机感从来没有在我身上消失。只要我这里,我永远不谈成功。
掌握社会上的生存能力,比获得好的学习成绩重要。
这是一个崇尚企业英雄时代,也是一个残酷善变的时代。成功对于企业而言,绝非凝固的目标,在下一个港湾,我们都不会知道,我们将会颠倒或迷失在什么地方。
第五篇:《送礼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送礼经济学》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微观经济学。除了教材,我还读了别的一些浅显易懂的经济学类的书,比如《每天读点经济学常识》,这本书内容和教材非常接近,但它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经济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和学习。同时,我还读了一本与生活很贴近的书——《送礼经济学》。
《送礼经济学》是一本快速读物,这本书没有长篇巨幅,沃德弗格直击假日期间消费者的疯狂行为,并指出,强制性的送礼不仅是一件很有压力、十分昂贵的事,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十分不合算的。而且,本书几乎不含经济学术语,如果你确实在本书中看到了专业术语,它们也是得到适当解释的词语。书的内容浅显易懂,很贴近生活。
这本书阐述了消费者的这种节日消费是如何产生巨大的经济浪费的。经济学家乔•沃德弗格认为我们现在应该停止这种疯狂,在送礼之前要三思,并在书中阐述了理由。在我们给自己买东西的时候,虽花费了金钱,但至少能让我们感到满意。然而送礼却不同。我们在送礼时候的选择通常是在不了解受礼者的情况下做出的,也就可能达不到受礼者的满意,从而产生了经济学家们所谓的“全损失”。这种浪费并不仅限于美国,大部分经济大国都存在这种“摧毁价值的狂欢”。
书的写在前面这部分作者由圣诞节人们互换礼物引出作者对送礼的思考,提起圣诞节,人们都会想到一幅在壁炉前互赠礼物的场景,而作者以一个经济学家的眼光还看到了巨大的价值损失。接着作者作调查研究。问人们所收到的礼物对他们来说值多少钱,以及送礼人买礼物支付了多少钱。结论从经济理论上来说是不足为奇的:别人买给你的礼物,和你的偏好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作为“分配资源”(把东西送给有需要的人)的一种习俗,节日送礼完全是失败的。
尽管送礼是出于好意。每年的12月,圣诞节在那些主要信仰基督教的发达国家里引发了一股疯狂购物的浪潮。例如在美国,12月的零售额明显比相邻几个月的零售额要高。商场里堆满了价值上百万美元的商品,商场外围满了顾客,人们疯狂抢购,衣服、家电、书籍、DVD。每个人都得到了某件东西,而且商场大楼和商品也没有受到任何损毁。然而兴奋过后,人们才意识到他们得到的礼物并不是他们想要的。询问人们对他们所收到的东西愿意支付多少钱。结果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或者在读了商品的包装说明以后才意识到
这是他们需要的,大部分人对他们的礼物并没有多大兴趣。就算是能买得起,他们也绝不愿意花这么多的钱买这些东西,平均起来人们只愿意支付收到的这些商品零售价格的25%。在这个重要节日到来之前的好几个月里,父母亲们,当然多数是母亲们,会跑遍各处寻找合适的礼物送给爱人、孩子以及老人。有些收礼人想要什么是很容易被猜到的,然而,大部分我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偏好为收礼人选择礼物。在中国,春节,中秋等节日时,人们也经常买许多自己并不会买来自己使用的高价奢侈品送给亲人朋友,多数并不是收礼人需要的。更糟糕的是,这些开销大部分都是用信用卡支付的,也就是用欠债的方式去买那些收礼人并不真正想要的东西,这显然是对资源的浪费。
“过早的颓废和堕落可以被认为是末日即将到来的一个迹象。当罗马人在极尽奢华的套房里纵酒狂欢的时候,我们就能猜到罗马要陷落了。”许多时候,我们根据自己的猜测为收礼人选择礼物,不确定对方喜欢什么时可能会选择一些我们认为能比所支付价格带来更高满意度的商品。但是对于收礼人来说却毫价值的。如果需求曲线是条直线,那么消费者剩余就是一个在需求线以下实际价格以上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代表消费者剩余的总量,这就是让交易变得对消费者有益的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支出对消费者是有益的。但事实上,为买这些不合适的礼物所花费的成本。某个选择的真实成本,即“机会成本”是非常多的,这显然对社会资源是一大笔浪费。
我们可以预料到大部分礼物,即使是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也都比不过现金。人们都不是完美的决策者,会作出错误的选择,而他们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给自己买东西相比给他人买东西单位货币量内能产生更高的满意度,买礼物通常会破坏价值,最好的情况也是等同于送现金,但这样的特殊情况很少出现。比如恋人之间,过节时如果送现金而不是礼物,对方在情感上或许会不高兴。
书中提到有几种送礼方式能够超越“预期收礼人”自己所能做的,其中有两种连经济学家都称赞的,可以称之为“(为收礼人)搜寻”和“(给收礼人)许可”。有时候即使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很难找得到,这个寻找的过程就是“搜寻”。而给我们送礼的人通常对我们所不熟悉的商品有很多了解,因为他们已经做了一些搜索工作。如果给我们送礼的人对我们很了解,他们就会为我们挑选一些可能我们自己不会选但是却仍然很适合的商品。但是,如果给你送礼的人并不太了解你想要什么,他们搜寻礼物的代价也是很高的。所以,这并不是解决浪费性送礼的一个通用解决之道,通常情况下他们去找我们想要的东西比我们自己去找还要困难。第二种超越现金的礼物在家庭内部尤其常见,可以称之为“许可”。你给
对方买了对方想要的商品就是给了他得到想要的东西的许可。或许作为回报,你也能得到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许可。
读到这里时,我们或许会觉得送礼很难但这不是没有可能的。接下来一章讲送礼如何送对人。我们认为人们在为自己购买商品的时候能作出更好的选择,是因为他们比送礼人更了解自己的喜好。如果不了解收礼人的喜好是送礼人送不对礼物的原因,那么送礼人对收礼人的喜好了解得越多就会在送礼时表现得越好。想直接查明送礼人对于收礼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可能的,送礼人和收礼人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频繁程度(每天、每周、每月还是每年),这两个因素和送礼人对于收礼人喜好的了解程度是相关的。联系的频繁程度可以为送礼人提供有关收礼人所需之物的直接信息,并且提供更直接的证据。
人们对于他们收到的礼物愿意支付多少钱,结果发现平均起来仅仅是送礼人支付价钱的66%。如果人们将礼物作为一定量的现金看待,以便在礼物和现金之间持中立态度,不考虑礼物的情感价值,然后再去估值。这一次我得到的平均收益率为87%。因此,相比我们所假设的为自己购物时100%的基准,这些由送礼人而不是最终消费者选购的商品的价值量至少减少了13%。也就是说,送礼让所转让物资的价值损失了至少13%。既然送礼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为什么人们不送现金,一定要送礼呢?作者给出给别人送东西有三个基本的经济学理由。第一就是扮演罗宾汉,即把东西从不需要的人那里拿来送给那些有需要的人,比如送给我们的穷亲戚。这种方式被称为“(财富)再分配”。第二是展现家长式关爱,像父母对待孩子或者政府对待瘾君子一样,也就是促进明智消费决策的制定。将此种动机称为“家长主义”。第三种动机就是尽可能地让收礼人感到满足,这也是我们对所关爱的人送礼的方式,我们相信自己能选出收礼人喜欢的礼物。这被称为“利他主义”。
接着作者分析了政府补助和个人送礼。政府的现金“礼物”和实物补助都源于税收收入,而捐助的接受者是那些低收入家庭。政府的这种捐助很像罗宾汉:以富人之有余补穷人之不足,从而进行资源的再分配。这显示的也是家长式关爱。因此,从美国政府的补助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两点。首先,政府试图改变个人行为,使其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要做到第一点很难,因为政府的“礼物”能使人们节省一部分流动现金,他们可以用这些现金购买任何想买的其他物品。
如果送礼人为收礼人着想而尽量避免无效的送礼,现金礼物和非现金礼物的低收益率之间的负相关就会增加。和政府进行的资源分配不一样,个人送礼的目的在于提高收礼人的满意度,而不是控制收礼人的消费决策。很多圣诞节礼物都是实物而不是现金的唯一原因就是现金送礼存在缺陷。简单看来,现金送礼的缺陷就是圣诞节送礼低效的唯一原因。如果不存在缺陷,送礼人就会直接送现金了,那么收礼人就可以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这样送礼人的总花费就能最大化地实现收礼人的满意度。
读完这本书后,我了解了许多经济学的内容,虽然书中没有很多术语,但是书中有许多例子和作者的观点中与我所学内容相关,比如,机会成本,消费者剩余,政府补助问题等等。同时,这本书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给亲人朋友选择礼物非常有帮助,我学到了正确选择礼物的方法,避免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