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营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经营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待于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企业通过经营管理创新,形成新的动力源,以激发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经营机制创新,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
建筑业属高度竞争的服务行业,根据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行以“国腿民进”优化产权为核心的国旗第二轮改革,将公有资产逐步从建筑企业中退出,引入民营资产或其他优良资产,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盘活存量资本,扩大增量资本,是进一步焕发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改革股权结构,调整企业内部股金比例,提高经营者和经营层的持股比重和责任意识,实行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入股,鼓励经营、管理、技术骨干持大股,把其利益 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改进员工持股计划,打破人人持股格局,大力培育内部股权交易市场,通过股权交易,使员工股向经营骨干集聚;改变目前职工持股会的持股方式,待条件成熟时取消职工持股会,真正体现出资人到位,形成股权流动机制,并逐步完善股权管理制度;通过吸收外资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资本,引进其先进的理念、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方式。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严格规范企业内部运作,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规定,建立一系列议事规则及监督机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机构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权责明确、协调运转。股东会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应充分行使其权力来决定重大问题,选举产生董事会、修改公司章程,审议批准董事会、监事会的报告等。加强董事会建设,董事会处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枢纽地位,制定《董事会决策制度》等一系列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发挥董事会在制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资本经营、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借助外脑,吸收专家的意见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档次;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评估,提 高董事会的决策功能。监事会是股东会领导下的公司监督机构,建全监督制度,强化监事会的功能,依法对董事、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行为行使 监督职权,保障股东权益和公司利益不受侵犯。国有施工企业改革创新的重心要放在激活机制上。当前国有施工企业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就要现从改革 管理机构入手,按照精干高效原则,采取“定员、定编、定岗、定薪”,实行全员公开竞争上岗,择优选聘,分流人员,精简机构。在慎重稳妥地清理不在岗人员的 劳动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劳务作业层与企业的分离力度,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劳务公司,通过市场化的办法,促使其走上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之路;全面理 顺劳动关系,管理人员也实行劳动用工市场化运作;在控股或参股子公司建立起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逐步松卸企业多年的包袱,促使企业轻装上阵。
分配是激活企业经营机制的主要手段。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与市场接轨,体现绩效第一的原则,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拓宽分配的思路与方式,重新设计企 业的薪酬体系,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充分拉开分配差距,实行贡献
与薪酬挂钩,也给与薪酬挂钩,效率与薪酬挂钩,探索工资、奖金、津贴、股权期股、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2、组织机制创新,可以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组织机制创新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以调整组织机构和整合优势为主线,着力在经营管理体制上改革创新,从而建立与市场化经营完全对接,并同施工企业相适应的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
创新经营承包方式,本着加大激励与加大风险相结合,放开经营与强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界定责权利关系,实行利益与风险对等,权力与义务并存的经营权租赁承 包,在各单位承包班子足额交纳风险抵押金,并对其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明确承包基数和承包时间,实行独立核算、确保上交、超额归己、亏损自负、调动各方经营 的积极性。实行经济责任追究制,凡因管理不善造成亏损的,严肃追究承包者的经济责任直至法律责任。
企业内部全面推行工作和经济责任制,按照“全面责任制,彻底市场化”的要求,将一切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管理部门推向市场,不能按市场化运作的部门强化经济责任制,并把指责目标细化,总经理与各部门分别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以提高工作责任和工作效率。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出售、租赁、兼并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第三层面的归并、重组、剥离等改革工作。分别按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减员增效、激活机制的不同要求,对现有专业分公司采取不同的思路、途径与方式进行改革,理顺其产权关系,明晰市场主体,整合企业资源,组建“专、精、尖、特”,适应性强、机制灵活的各类专业公司。对涉及企业产业布局及发展全局的,如对装饰、市政、安装、钢构等经济块进行控股,组建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增强其独立运作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在突出工程建筑这一传统主业的同时,加快这些领域的发展,以提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对企业发展影响不大,且体块较小的,实行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经营者和技术业务骨干持大股放开搞活,减人增效。
强化主业,分流副业,主动适应市场,积极慎重地推行生活后勤系统的改革剥离,妥善分流原有职工,促使其面向社会自主经营、自食其力,同时将企业有关职能与社会化管理对接。
3、管理制度创新,壮大企业经济实力
创新管理制度,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夯实发展根基的有效手段。为适应市场竞争形势,针对企业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按照《公司法》及国家、地方、行业法律、法规,重新制定各部门层次的职能标准,理清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管理关系,对原有的生产、经营、财务、资金、质量、安全、文明、设备等各项管理标准和管理制 度进行全面检查疏理,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职责分清、赏罚分明,营造以制度管人,以规章管事的良好氛 围,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突出资金管理。强调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资金运用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整体效益。在企业内部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对资金 运作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监督控制,所有资金进出均通过结算中心办理,实行资金计划调度使用,规范内部资金市场,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制定严格的用款 制度,大额资金使用采取报批制,重点掌握工程项目资金的来龙去脉。积极推广网上银行系统,对企业内部资金运行进行实时监控,动态管理,与规范化的资金流程 管理接轨,从而优化资金投向结构,提高资金宏观调控和整体运作能力。
深化成本管理。坚持“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企业内部成立成本管理中心,制定成本管理办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系统。加 强项目成本的监管工作,落实成本控制责任制,实行材料采购和劳务队伍公开市场竞争制;对项目部实行分段考核,定期开展经济分析,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存在的差异,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控制和降低各项费用开支;加强监管审计,形成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以目标成本为依据,从预算收入、主要实物量、价格、分项成本和资金等方面入手,开展对项目成本的稽查工作;严格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和竣工审计,采取有效措施,制止项目亏损。
落实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是企业效益的源泉、信誉的窗口,也是企业一切管理的落脚点。企业的管理重心应转移到项目管理上,实行项目经理授权经营,建立起科学的 在建工程施工管理组织体系,推行工程项目强制性标准和项目经理考核奖惩办法;强调过程控制,加强检查监督,加大对项目部的运作控制及服务监督力度。总之,项目管理应以合同管理为龙头,以质量、进度、安全为核心,以成本管理为手段,以经营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
实行质量安全目标管理。健全完善质量安全体系的运行保障机制,贯彻实施三大管理标准,实行体系的一体化,通过三大管理体系的整合,将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与企 业的基础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解决两张皮现象,进一步增强三大管理体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全面落实安全质量责任制,结合开展 创优夺杯和创建文明标化工地活动,加强安全质量的监督考核。加强合同管理。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对合同进行分级、分层、分类管理;建立合同签订前的申报备案制度和合同执行过程中信息反 馈制度,并对签约、履约进行过程监控,实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加强合同的索赔管理,凡因对方违约造成的损失,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组织索赔。
严格联营承包。实行分包联营队伍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对分包联营队伍的管理与控制,杜绝“一包代管”、“包而不管”现象,同时,收编经多年合作信誉良好、基础扎实的联营队伍,扩大市场份额与整体竞争力。
坚持绩效考核。针对企业改制实际,建立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经营者资产经营责任制,以资本收益率、经营规模、经营效益、安
全质量为 主要考核指标,董事会与总经理订立年度资产经营责任书,总经理分别与经营班子成员签订经营管理责任书,经营班子的收入分配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
国有施工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棋高一着,赢得发展,关键是紧紧抓住改革这根主线,牢牢把握经营管理机制中的关键环节,勇于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始终充满发展的活力
第二篇: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而企业文化建设也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某种意义上说,管理也是文化。为此,我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近几年来,我们先后修订了《考勤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工艺工装管理制度》、《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员工奖惩制度》、《产品质量控制制度》等等,这些制度都体现了一个“严”字。这些制度的贯彻和落实更是不折不扣,制度面前一律平等,严格执行已经形成风气。当然,“严”的出发点是对员工深深的爱。
第三篇: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主题
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主题
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主题
安全生产是涉及职工生命安全的大事,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稳定,更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近年来,从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报道中铁路、煤矿、石油化工等行业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损失之重,影响之大,频率之高,令人胆战心惊。剖析事故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不难看出一些干部、职工对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着认识上、思想上的误区。我公司是管道企业,工程点多、发展面广等危险作业较为频繁,所以安全生产对于我们这个高风险行业来说,其意义更加重要。结合生产安全工作实际,强化各级安全生产责任、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执行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和消除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无疑是实现安全生产“有序可控”良好局面的有效直接办法。因此,可以说集团公司今年开展的“我要安全”活动,是及时的,必要的,合适宜的。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犹如履薄冰,来不得半点疏忽和麻痹。作为安全管理者或单位安全第一责任人首先要消除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一是对安全设施的认识误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现场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也呈现高、精、尖技术,并被广泛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由此个别从事安全管理人员或干部就出现盲目乐观思想,认为只要投入这些“精良装备”今后不会再发生安全大问题了,工作中也不注重抓小防大了,这种麻痹思想很可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二是对职工要加大培训实操力度,要让职工将安全管理弄懂弄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要流于表面,要真正将安全培训抓细抓实抓好;三是个别安全管理人员或干部思想上的认识误区。执行制度必严、违反制度必究,对待安全生产工作我们都知道“严是爱、松是害、松松垮垮是祸害”,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安全管理人员或干部对安全管理存在着“三怕”思想:对上怕担责任,对下怕得罪人,对工作怕吃苦受累,造成形式主义、好人主义、官僚主义的严重局面,导致在执行和落实当中出现“缺位”现象。管理能出效益,安全亦出效益,安全生产是涉及职工生命安全的大事,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稳定。安全生产需要多管齐下警钟长鸣,也要综合治理预防为主。一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再先进的安全设施和机器也要靠人去操作、去控制、去维修,其科技含量愈高,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愈高。因此,安全生产必须以人为本,没有一支恪尽职守、技术过
硬的职工队伍,安全生产就没有最基本的保障。
提高人的素质,首先是提高思想素质。把公司“做精做强”创建一流管道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保持良好的安全生产局面同样需要培养过硬的职工队伍。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是切实提高职工政治思想水平的根本途径。所以,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搞好安全生产的紧迫性、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站在“科学发展观”和确保职工生命安全的高度来对待安全工作;除了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外,还要不断增强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从根本上调动职工保证安全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把本单位、本部门的安全生产抓好抓实。其次是提高业务素质。对职工队伍的业务培训,除了正常情况下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的内容外,更要加大对非正常情况下的应变能力教育和演练。针对站场和外管线安全生产现状,进行超前性、前瞻性的培训,提高事故的防范能力。譬如:随着雨季的来临,雷雨频频,这给输油站雨季管输生产带来不少的不便和应对雷雨季节安全生产的挑战。自进入雨季以来,各输油站应针对天气情况,在雷雨来临时根据预案要求积极组织实施,并在预案解除后,针对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部分不完全适应雨季生产的问题,结合该站实际生产情况,逐一完善改进,为雨季生产铺就安全大道,保证成品油管道生产的安全运行,提升雨季安全生产的水平。在雨季生产工作中,输油站要加强雷雨季节生产的安全防范教育,让大家了解“雨季预防”内容,针对雨季生产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隐患,有针对性的做到早教育,不断增强职工雷雨季节安全防范意识和对各类事故的应变能力,提高雷
雨季节生产安全防范能力,共同铺就“安全大道”,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加大隐患查改力度,严格按照“零缺陷、零故障、零事故”的标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如站场设备、混油罐等设施防雷接地,电气设备接头的包扎、保养,设备的运转情况等,均按规范标准执行,进行全面逐机检查整改,将隐患消灭在未萌状态,实现设备本质安全化,使设备零隐患优质运转,夯实了雨季安全生产坚实的基础,确保了雨季时输油生产情况安全、平稳、优质。二是积极探索安全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根据安全生产形势和实际,各项管理方式、手段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摸索与之适应的管理机制和有效办法。首先要夯实安全基础,坚持预防为主,严查违章违纪。把重点放在杜绝违章违纪上,着力点放在预防上,从源头查堵漏洞,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更关键的是要建立起能够保证安全生产的体制与机制;其次要坚持逐级负责制,落实领导责任。要科学地界定逐级负责制,把领导负责、分层
负责、岗位负责和专业技术负责区分开,使其职责明确,各负其责,确保落实。三是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和内容丰富的安全活动,努力营造良好安全文化氛围,共同构筑安全大堤。结合开展每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暨‘六.五世界环境日’”活动、“我要安全“主题活动以及正在开展的”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开展好各项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的安全竞赛活动,如“职工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职工安全技能比武大练兵活动”等,同时持之以恒地坚持安全生产会议的定期召开,如HSE班组会议,安全环保专题会,站务会议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利用各种载体和形式把安全生产工
作做好、做实、作出新成效。
四是坚持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八到位”。即:安全生产认识到位、安全措施到位、安全生产技术交底到位、安全生产职责到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到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到位、安
全生产资金到位、安全生产检查、整改、落实到位。
五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企业生产长期坚持的安全指导方针。“安全第一”说明了安全工作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它是生产的头等大事,它与生产相比,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在什么情况下,都是第一位的;“预防为主”强调了抓安全工作的策略,在安全工作中,要以预防事故为中心,预先发现、鉴别、判断可能导致事故的原因及相应的防范措施,变事后分析为事前预防。为了保障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必须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预防上,树立“预防为主”的超前意识,把工伤事故和各种职业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应重点
抓好“三前”意识:
一是“防在前”。安危因素总是共存于一切事物的整个过程之中,要居安思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能习惯于不出事道,出了事故吓一跳;不出事故不关心,出了事故才去找原因。事实证明,很多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之所以会发生事故,只是因为一些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超前意识,忽略了平时的安全工作,才未能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直到隐患扩大、恶化,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要做到防范于未然,必须具备超前预测和预防事故的能力,并有一个严、细、勤、实的工作作风。还要加大安全监督管理的力度,把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在事故发生之前,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掌握安全工
作的主动权,才能使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点。
二是“想在前”。每一位员工,在每天工作之前,首先要想想安全,想到通过什么办法,采取什么措施,运用什么手段,才能保证安全生产,才能保证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也不被别人伤害”。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应该大力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意识,以 “我”字当头,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安全管理部门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不断强化和提高全员素质,查找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尽可能地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不断加大生产现场和工作环境的整治力度,使职工在生产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有一种可靠的安全感。要做到这些,每一位职工、每一位管理者和领导者,就必须时时处处“想在前”,就必须有强烈的超前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安全工作抓细抓好抓出成效,才能保证安全
生产。
三是“做在前”。在生产过程中,对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尚未整改的缺陷等等,管理者要事先鉴别和判断可能导致发生伤害事故的各种因素,特别是重大事故的隐患,要及时采取果断的措施,消除和防止事故的发生。“做在前”,要认真分析各种事故的原因,从中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认
真总结经验和教训,防止和杜绝类似事故的重演。
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巩固和创新,努力走出一条适应管道生产、操作性强的管理路子,时刻保持良好的、稳定的安全生产状态,做到筑牢防线、长抓不懈、警钟长鸣,最终形成“人人懂安全,人人抓安全,人人要安全,人人保安全”的生动良好局面,为华南管网和谐、安全、长周期生产运行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篇: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 市场是海,质量是船,品牌是帆”、“今日的质量,明日的市场”、“ 筑质量长城,兴中华经济”、“ ISO9000—效率、效益之源”、“构造‘质量、环境、安全’—— 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建有质量文化的质量体系,创造有魅力、有灵魂的质量”、“铸造辉煌,唯有质量”、“ 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向质量要效益”、“质量是成功的伙伴,贯标是质量的保障”。一个个经典的标语都在说质量的重要性---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那么质量于企业而言则犹如那生命之水,它的优劣决定着企业的成败。
质量是占领市场的先决条件,有了好的质量才能有好的信誉。“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把业主当自己的亲人”只有将质量方针深深地刻入每一个成员的心里,每一位现场施工人员都以质量为先,严格遵照ISO9000管理体系的要求,从严要求自己,保证产品质量。那么我们所生产的产品无论谁使用都是放心的,就如我们自己在家做饭,吃得是放心饭一样。
既然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如何确保质量呢?
一、必须要有完善和健全的质量体系
要控制好质量,必须要保证质量体系的完善和健全,质量管理系统涉及生产全过程,只有全过程的控制才是ISO9000管理体系的精髓。
二、认识质量与责任的重要性
在质量体系中,产品质量与每个人都有关,是生产过程每一个环节的控制,而不是检验出来的,不能仅仅依靠质检人员的检验。参与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质量的源泉,每一位员工都要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在施工过程中不马虎大意,不放过任何细小的纰漏,把好质量关,保证每一个施工工序都是合格的,才能使我们的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质量应该是我们企业每一个员工的责任。企业就像一台机器,是由成千上万个功能各不相同的零部件配合而成的。而我们每个岗位上的员工就是一个个小小的零件。只有我们发挥出各自的作用才能保证这台机器的正常运行,才能够生产出质量好的产品。但是,如何才能让大家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动力为企业奋力工作呢?这份动力靠的是一份责任,一种对“好质量”的认同感。也许工作时我们常常把“责任”挂在嘴边,但是一旦有了困难,有了问题,“责任”又常常被我们抛之脑后。像在正常施工过程中,有人会犯经验主义错误,没有把图纸看懂就盲目施工,导致结果不尽人意质量无法保证。还有一些现场施工人员只顾于自己的工艺环节,不与别人交流,不管下道工序的施工空间够不够,导致施工过程费时费力„„凡此种种都是责任心不足造成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质量”,更离不开员工的“责任”。尽管“质量”与“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责任”就没有“质量”,责任心越强,产品质量就越好。
二、质量控制无小事
要实现总的质量目标必须要从小处入手,将质量目标分解细化,落实到每个员工具体的工作职责之中,激励大家从细微的工作做起,从自己做起。比如混凝土浇筑分项工程,要经历测量、立模备仓、验收、浇筑振捣、养护等数道程序,哪道工序出现质量问题,都会使此项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所以说,质量控制无小事。
三、充分理解 质量、进度、效益的关系
对企业而言,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效益。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
要想使每一位员工都要把质量视为企业生存之道,就必须正确理解质量与进度、效益的关系。一直以来,有的员工有这样的一种错误认识,认为要搞好质量就会影响生产进度和效益。其实,质量、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结合体。如果质量搞好了,减少了返工,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的人力、物力的消耗,实际上就是提高了经济效益。
四、把质量责任和意识贯穿到基层
一是要强化全员质量责任意识。一线的工人大部分质量管理意识不强,认为只需要做自己份内的事情,管理与自己无关。这就造成了各个施工环节的脱钩,从而影响到产品质量。因此,向底层的施工人员灌输质量责任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要分层次一级一级地传下去,把复杂的理论通俗化,做到浅显易懂,符合施工人员的口味,让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把握得了。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得到落实、做到上下工序相互沟通,互相检查的施工纪律。
二是要切实加强质量追究的责任。日常施工工作中难免存在较小的质量问题,但是,出现问题我们就应该及时解决,事后认真总结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对相关责任进行追究。当然,并不是一味的为了处罚而去追究责任,应该从质量问题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如果每个环节的参与者层层负起责任,严格把关,抓好细节,那么,平时容易疏忽的对质量不负责任的现象是能够避免的。
我们在日常的施工质量控制中,只有将以上四点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将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体摆在首位,才能使企业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向质量要效益。
第五篇: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企业发展的快慢、好坏和持续性。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入实施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市场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只有加强内部管理、着力进行管理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现代企业科学进步与技术创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时代。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浪潮,正在把人类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科学技术的每一项重大突破,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都将带来深刻的影响;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实力、生活质量、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以及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无不系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发明创造、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受到各国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也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企业创新系统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的核心。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首先:20世纪初期,企业管理的重点是在企业内部,因此,减少费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产量,一直是管理者关注的主要问题。20世纪后期,产品日益丰富,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是否能卖得出去成了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问题,由此营销地位日渐突出。但是,这种变化,仍然是将有形资产作为管理对象,所以,对原材料采购、储存、使用的管理,在制品的管理、产成品的管理、产品销售的管理,以及对机器设备的管理等一直是20世纪企业管理的一些主要内容。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世界各国的企业越来越依靠知识、技能、人力资本和信息等无形资产的产生和应用,这使得每个国家都把加快科技进步、发展教育、保护知识产权、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因此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是现在的重中之重。其次:现在很多的企业高层意识到,再好的战略和决策,如果没有一支执行能力很强的队伍去执行,最终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其中人力资源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把企业所需人力资源吸收到企业中来,搞好对他们的培训和开发,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促进企业效率和效益的提高,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职务分析
与职务设计、员工招聘与选拔、员工培训、绩效评价和员工激励等。在这里,我们将重点讲述职务分析与职务设计和员工激励两个方面的内容。(一)职务分析与职务设计 职务分析和职务设计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经过职务分析和职务设计形成的职务说明书和职务规范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员工培训、绩效评价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时必不可少的依据。
1、职务分析的含义和内容
职务分析是指全面收集某一职务约有关信息,对该职务的设置目的、工作内容、所承担责任、工作环境和条件以及员工为承担该职务所需具备的资格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出职务说明书和职务规范的过程。
在职务分析中,有些概念和术语我们必须要清楚,例如:任务、职位、职务、职务描述、职务规范、任职资格等。其中,任务是指安排给一位员工要完成的一项具体工作,如派某人完成一份财务报表。职位是指某员工要完成的一组任务,如办公室秘书需要接待来宾、接转电话、打印文件、记录会议精神等。职务是由许多工作性质、类别、环境相同的职位组成,如秘书就是一个职务,但企业可能有好多的秘书职位,因此在秘书职务上工作的员工往往不只一个。职务描述是指根据职务分析的结果,以书面形式加以描述并整理成文的过程,最终的表现就是职务说明书。职务规范是指任职者承担某职务需达到的任职资格,包括知识、技能、经验、身体健康状况等。
职务分析的内容如下:
(1)对职务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分析,包括工作任务的内容、形式、操作程序及方法、使用设备工具等。
(2)对工作职责的分析,即对该职务权限范围、责任大小、重要程度的分析。
(3)对职务关系的分析。职务关系是指某职务与相关的上下左右各职务的关系。
(4)对任职者应具有的最起码的知识、技能、经验、身体状况的分析。
(5)对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的分析,包括身体环境(如温度、粉尘、光线、有毒物等)、工作进度安排、组织文化以及奖惩制度等。
曾经ABB公司董事长巴巴维克说:任何企业的成功都是5%正确的战略决策加上95%高效的执行,没有执行,一切等于0。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比别人跑得快、要成为行业的领航者,就一定在三个层面上优于别人:观念、制度、执行能力。中层干部作为企业的脊柱,执行力的强弱决定着企业成败。因此:提升中层干部执行能力,建立高效率的团队是企业基业长青、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再次:中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了全新的时期,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已经来临,市场竞争对象变的多而且复杂。这就对现代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高层次。这是次机遇,更是次挑战。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主要表现在以投资需求拉动为主的粗放型扩张,而非生产率提高的资源优化,特别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水准还比较原始和粗放,与国外企业相比差距还很大。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间接表明了我们自身的管理还不成熟,我们却不得不在“与狼共舞”的同时,必须要快速的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中国企业管理的面临着前所有未有的压力。更深层次管理竞争已经开始。企业具有多高的技术水平,就需要多高的管理水平。但是高水平的管理,又需要高水平的技术支撑。因此处理好提高管理水平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十分重要。进行管理创新、推进管理现代化必须与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同步进行,统筹考虑。
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管理方法创新将。由于决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及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影响企业生产的因素越来越多,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强,影响企业经营状况的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难预见,使得决策日益复杂和困难。这就对决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四大背景下,经济
环境一方面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现趋势,另一方面又为管理层对付这种趋势提供 了一定得技术工具。这使得现代企业管理必须创新发展的趋势。
现代企业管理必须着眼于未来,有效地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未来的竞争是管理的竞争,人才将会成为未来管理竞争的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