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加快我镇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1
如何加快我镇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新时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内容和应采取的重大举措,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当前所极为关注、推进的一项重大农村经济工作。在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乡镇党委、政府如何做好引导工作和发挥应有作用,在此方面,我镇镇近年来的实践已给予较好回答。
一、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状况与成效
我镇是一个传统型的农业乡镇,全镇人口19587人、劳力 个,耕地13251亩。同我市众多的农业型乡镇一样,农业产业结构多年都是以粮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为主,农业经营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加慢。近年来,我镇 根据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的新形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引导、支持下,对全镇农业产业结构又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并确立了改造传统产业(水稻、玉米、油菜)、壮大新兴产业(椪柑、蔬菜、畜禽饲养)、发展特色产业(茶叶、药材、蚕桑)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思路,倾全镇之力,催生和壮大具有市场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农业支柱产业、产品,使全镇的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新的局面,产生了十分良好的效果。目前,全镇水稻面积9500亩,平均亩产500多公斤,蔬菜面积25000亩,总产量15000吨,椪柑面积30000亩,总产量20000吨,苗木5000亩,出苗150000株,生猪出栏1100头,禽400000羽,新开发金银花等中药材800亩、黄金茶300亩、养蚕桑叶树400亩,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5亿元。
二、我镇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做法
在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镇党委、政府发挥了很大的引导作用,这主要是组织与服务。并在具体工作上采取了如下几个方面一些务实做法:
1、筛选与论证产业发展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首先要针对产业生成与发展的资源、市场、技术、政策等条件进行分析与把握,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催生与发展的产业、产品,并对有可能形成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和重点选择。镇党委、政府,把寻求和发现产业项目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是,依据镇情特点、产品市场前景、农民的生产实践、上级的有关产业政策导向、外地的发展经验、有无技术上的先进性等。
2、科学规划、宣传发动。对确立的产业项目,镇党委、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对产业发展的区域、规模、阶段及实施方式、方法进行整体设计与统一规划。为调动广大农户参与产业经营的积极性,镇党委、政府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动员,如召开多层次会议,到示范户参观,带部分农户到外地考察,请领导、专家做报告,印发宣传资料等,使农户对项目的意义、前景、收益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进而激发出参与项目经营的热情,最终使之成为产业经营上的主体。
3、组织协调,为产业实施提供条件。农户是产业经营的主体,因而在具体的实施中,镇党委、政府组织协调有关农业、畜牧、金融、科技、水利等有关部门及人员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条件,开展好服务工作,并明确任务、强化职责、切实解决农户在产业发展中的难题与困难。为解决农户资金短缺问题,一方面在项目论证,制定规划时就让镇信用社参加,以增加其对产业上的信心;一方面由村、组组织协助信用社做好信贷工作。同时,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还与有关的经销组织,市场中介机构和个人联系,为产品的销售疏通渠道。为解决技术问题、由镇党委、政府出面聘请专家顾问和技术人员,让其对全镇农业生产进行技术指导。
4、出台有关政策,支持产业发展。为发育、壮大所确立的农业产业,镇党委、政府适时出台了一些支持性政策。如对积极参加支柱产业经营的农户,特别是对专业大户,在协调资金等方面优先对待;对经营成效较佳的村和农户给以精神和物质上奖励;鼓励支持村干部带头兴办示范片,并对其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等,使全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可能多地得到政策上的保障。
三、几点经验与启示
从镇党委、政府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实践,可得出这样的经验与启示:
1、镇党委、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可以发挥出很好的引导作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没有多种积极力量的协同配合,就很难取得调整上的成效。在目前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发育成长新的规模化农业产业若没有一种较强力量的驱动,是很难实现的。这种力量的主体可能是一些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型大企业、大的经销组织,也可能是影响力较大的区域性商品
市场;再者就是地方的党委、政府的行政力量。像马颈坳这样农业型乡镇的农业结构调整,既缺乏大企业的带动,又得不到大商品市场的强力辐射,若再没有当地党政行政力量的引导服务,那么农业结构的调整必将会十分缓慢,很难很快形成气候。因而,此种经济类型的乡镇,引导和促进农民搞结构调整的重任自然就被党委、政府所承担。我镇的经验表明,镇党委、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大有可为,有大量、艰巨的工作可做,能起到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这方面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党委、政府的服务意识,经济意识、增强干部才干,密切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一举而多得的工作举动,能体现出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2、镇党委、政府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定好位,明确其工作重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农户是基本力量,镇党委、政府只是在服务方面做好工作,处在“帮”的角色。这方面,我镇做的就比较好。镇党委、政府在结构调整中,做到了不越位,不强行,一切以农户自愿为原则,只是做了大量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其重点是真心实意地提供产业条件,帮农民树立信心和营造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真正做到了“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农户经营、政府服务”。
3、领导班子应具有强烈的为民意识。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还要冒一定的“风险”,如果领导班子及主要领导不具有较强的为民意识,没有经济发展上一套过硬“本事”,就很难下决心努力地开展并做好这方面工作。我镇党委、政府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的好,关键是领导班
子成员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把为农民办好事、实事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和应担负的重任。近年来,该镇绝大多数班子成员都能扑下身子抓调整,在具体服务上做出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辛劳动,正是这种行为和精神,才赢得了广大农户的信赖,取得了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较佳效果。
第二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
桂阳县仁义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查
专业:农村行政管理
学号:1043004467140姓名:卢华中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占有农业自然资源贫乏,而且浪费严重,部分资源出现枯竭,有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调查我国农业的结构调整可操作性和产生的效益,进而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仁义镇位于桂阳东南部,距县城5公里处,邻接省道s214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土地适宜烟草种植。总面积10平方公里左右,近1万人。以梧桐村种烟最为典型。
来到仁义镇的最大烟叶产业发展最好的梧桐村,依次访问了当地的老农、村支部书记、烟叶承包户及各个年龄层的村民。参观了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走进了田间地头近距离观看了烟叶的成熟与否判断、采摘、编制、入炕、烧制、出炕、入库、分拣等。认真详细的学习和听取村书记村民的介绍,了解农村新型土地承包,使用和转让。以及对村中的各种人等的思想和生活的影响。
走进梧桐村,闯入眼帘的是金灿灿,长势喜人、正在收摘的烟叶,机电水井整齐的点缀其间,整个园区环绕梧桐村而成,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路边是整齐亭立的数排经济杨树,集约化育苗棚和在宽敞平坦的村村公路密集烤房群在村头整齐一致,给人以清晰 爽目完美和谐的的现代烟草种植的美丽画面,在这里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现代烟草种植的意义,清醒地认识到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是烟叶生产当前和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我国农业各作物在将来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大农场、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农村富余劳力解放、转型是我国广大农村的发展必经阶段。
经调查仁义镇农民广泛种植烟草的历史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由于在80,90年代使农民的小户种植规模不大,人均半亩烟田,烘烤、买卖都是小农经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烟叶高质量不多,农民普遍收入与投入的劳力不成比例。进而在进入21世纪的头几年这里的农民都放弃了烟草的种植。在经过五年的休养下,村中较富的几家首先开始了烟叶种植,这次他们与乡镇政府,烟草公司合作以每亩地每年八百元承包村中的土地,形成规模,同时引进先进的种植、烘烤技术,雇佣村中的富余劳力种植,聘用有经验的烟师负责打药、采摘、烘烤、,分拣和买卖。新型的种植形成了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的大体框架,在示范园区,在原有的基础设施上建设起点高
他们利用乡镇有关职能部门,统力合作,全村推进首先在村东西两头各形成千亩烟田,将各种农田建设项目利用就近原则把水利、交通、电力等项目统一规划。建设成规模,加强了烟区生产道路、水渠、机电井、育苗大棚、烘烤中心、炕房群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烟叶生产条件,为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产布局调整力度大
规模化种植是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种植烟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和基 础。在利润和效益的推动下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强力推行“利用政府,统一规划,成方连片”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新模式,把规模化种植作为烟叶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向。整个园区烟田连片规模大,标准化生产水平高,机械化生产发展速度快。他们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积极引进多种机械设备,着力改善烟草农业机械设备,提升机械设备水平,推广应用先进烟用机械。大力购置起垄机、覆膜机、挖穴施肥机等,重点在烟田起垄、施肥、覆膜、灌溉等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减少了劳动用工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同时采用计件计量的用工方式提高了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高
他们严格管理,积极推广先进技术,使烟叶生产整体和质量效益明显高。预计平均亩产量在290斤以上,种植主切实得到实惠,烟叶生产效益高。专业化分工较为细化
他们有规模大的育苗中心、烘烤中心,组织成立了育苗、机耕、植保、烘烤专业队,确保了烟叶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
一 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的基础
几年来仁义镇党委、政府抓住国家烟草专卖局对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机遇,先后为梧桐村争取到投资500余万元,集中建设烟田机电井40眼,管网22872米,水池6个,塘坝2座,沟渠4833米,烟田道路5774米,育苗大棚16座,密集炕房50座,有效地改善了烟农的生产条件。密集炕房的建设改善了烟叶的内在品质,节省了用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积极争取涉农资金,制定了项目跟着产业走,争取到变压器2台及相关的电网设备,各个项目的实施为专业化 生产和规模化种植创造了条件。二 规模化种植有了新突破
党委、政府加大生产布局调整力度,创造条件促进土地流转,引导烟叶生产向元里、桐干、生产片区转移,大幅度提高烟叶生产集中度。2011年总植烟面积3800亩,全部连片成方,其中有2个千亩以上元里,根据规划桐干村村北的三千亩良田将改变其小麦玉米的种植模式,这样桐干村2000名村民将脱离农田,或成为被雇佣者,进入类大农场出卖自己劳动力,这样从土地和劳力上促进了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
三 集约化经营已现雏形
仁义镇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推动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2011年政府科学规划育苗工场,统一集约化育苗,统一供苗。全镇16个育苗大棚,梧桐村8个育苗大棚实现了以烟农为主体的集约会化育苗,商品化供苗管理。烟叶生产环节实现了统一机耕、集中统一供苗;集约化烘烤中心的建设稳步推进,降低了烘烤成本,提高了烟叶质量,增加了效益。机械化生产速度加快推进,以烟农为农机购置主体,已经使用上起垄机、覆膜机、运输机械等小型农机设备,提高了烟叶生产机械化水平。集约投入与高效产出,真正达到了减工降本增效的效果。四 专业化生产服务提升了烟叶生产水平
该镇从烟叶生产环节着手,加大扶持力度,引进社会资源,争得办县烟、烟草公司的大力支持,不断完善专业服务办法,提升服务质 量和服务水平。冬季深耕,连片成方的烟田取得公司支持,无偿为烟地深耕;育苗环节,有育苗中心三处,商品化统一供苗能满足全镇烟田用苗。在政府的组织引导下,在整地起垄、施肥、移栽、中耕除草培土,病虫害防治、灌溉、打顶抹权、采摘编杆、烘烤、挑拣分级等生产环节问题全部雇佣工人。有经验的农户从事这些专业分工的细化,不仅培养了技术能手,而且培养了一批管理人才,提高了职业烟农队伍素质,提升了烟叶生产管理水平,为烟叶丰产丰收和烟叶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烟叶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生产的薄弱环节。主要是: 一 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从阴山村的烟田配置上可以看出基本符合现在的烟叶专业生产,但是还不完善,资源配置还不合理,很多村庄缺少必要的生产配套措施。
二 规模化种植存在着规模不大的问题
在阴山村烟田连片成方虽说有一定的规模,但在全乡其它村庄没有出现。很多村庄需要土地的集中,资金的集中。三 种植烟草队伍不专业
当前、该镇烟叶生产实施专业化分工程度还比较低,专业化分工日渐明晰,但服务体系仍不完善,缺乏组织、引导和机制。在许多生产环节还没能实行机械化作业。四 标准化生产存在不平衡
在生产环节上,存在移栽不统一,地膜覆盖少,种植不规范,套种 严重,施肥不足现象。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没能很好的接受和落实。五 集约化管理经营和自动化水平低
集约会化经营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仅仅是初级阶段,缺乏必要的组织,引导和配套的机制。运用先进的科技,以基础设施投入作保障,通过精细管理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保持本镇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施适度规模化种植
规模化种植是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烟水配套工程,改善烟叶生产条件,提升烟叶生产水平,实现植烟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础。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推动土流转,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发展大村,大方,生产单元。明年按照百分之百的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区划出1个3000亩,2个1000亩以上的大烟方。突出重点区域,在技术服务,扶持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二 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烟田综合生产能力
全面谋划烟区基础设施建设,将各种农田建设项目跟着烟方走,特别突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烟水、烟炕、烟路、烟机、烟电等相配套,通过配套完善硬件设施,形成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炕成群、旱能浇、涝能排,环境优美,功能齐备的生产格局。
三 继续引导大户规模经营,培育新型职业烟农队伍
按照“政府组织,农户自愿,村委监管,业主承包”的方式,依法依规推动土地使用权流转,通过转包形式流转土地提高种植规模集 中度。在技术服务、扶持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通过激励机制的运用,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优化布局。
四 实施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烟叶科技进步
强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全面落实各项关键技术。采取有效措施,搞好烟叶标准化生产知识宣传和培训,达到人人学标准,人人用标准,使烟叶生产技术人员和烟农尽快掌握相关技术和操作规程,提高运用烟叶标准化生产知识的能力,加快烟叶标准化生产进程,推动烟叶生产和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五 扶持发展专业组织,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组建专业团队如机械专业队,负责烟地的起垄、施肥、移栽、覆膜、中耕、灌溉等。植保专业队,负责烟叶病虫统防统治,提高植保防治效果。分级专业队,对烟叶的等级分检进行专业指导和监督。界定清晰的专业化基本管理模式。提高烟叶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烟叶生产向集约化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转变。
对于稳步发展的烟叶生产在下一步要顺应形势的发展,关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烟叶种植先进管理模式,借鉴及引导发展现代烟草农业,通过加大智能投入,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实行标准化生产,来积极推动烟叶生产由传统烟草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保持村中烟叶生产稳步向前发展。以村带乡、以乡帮乡、以镇促县,共同富裕。
第三篇:xx乡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
搭建平台 调整结构 培育特色
促进农民稳步持续增收
润津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
一、乡域基本情况
润津乡位于克东县中南部,东与玉岗镇接壤,南与昌盛、千丰毗邻,北距县城9公里,200国道、克通、克昌公路呈穿乡而过,交通便利。全乡区域面积210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36383人,耕地面积260000亩,属典型的农业乡份。2012年全乡国民生活总值258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50元。
几年来,润津乡紧紧围绕“奶牛强乡,农业富民”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和土地规模经营,进一步做好农村产业调整,全乡现有奶牛养殖园区11个,奶牛存栏 1873头。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9%。仅此一项今年创造人均纯收入1500元,奶牛业已成为我乡一项阳光型支柱产业。
特别是今年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以来,全乡共落实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98280亩,其中大豆规模种植98173亩,玉米90827亩,特色种植10000亩。占全乡耕地面积的78%。节约劳动力近12000人,全部外出务工。目前全乡劳务收入达5600多万元,占总收入的26%。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功地转型二、三产业从业者,至今,全乡的产业结构成效显著。
二、主要经验做法
润津乡属于传统的农业乡,和全县大多数农业乡镇一样:受传统农业思维影响大,工业发展底子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弱,土地分散经营生产效率低。如何依托土地优势,跳出传统农业圈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群众收入,是值得我们重视并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乡立足实际,坚持以盘活土地资源、加快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科学规划园区建设,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推广循环经济模式,用活资金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润津特色的农民持续增收之路。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动“三农”工作的核心。因此,乡党委、政府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首要任务。一是全面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干部威信,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太安的养鸡厂、同意、和平的温室大棚等等,均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运作成功。二是坚持开展党性教育主题、“党员先锋论坛”、党内民主生活会、“四赛四比”、评星挂牌等五项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了刘国华、赵凌学、张跃明、杜平、王宪等一批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先进典型。三是利用党建示范区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创建、“百千万”工程三个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意、和平个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调整土地600
多亩,积极发展葡萄、蔬菜大棚等产业。
(二)科学布局园区建设
为实现产业的集约发展,我们围绕区域优势和乡情特点,立足富乡裕民,打牢基础,扎实推进,科学规划,稳步发展,力争三到五年内着力构建 “四区一中心”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为农民增收致富搭建平台。一是立足国道,发挥优势,着力构建北部观光生态旅游区。即依托得天独厚的交通使得优势,在和平村和同意村发展葡萄园和蔬菜大棚,在202国道两侧真正形成一条观光旅游农业带,目前润津乡已在两村新设完成大棚150栋,今年基本见效。二是打牢基础,扎实推进,着力构建西部奶牛集中养殖区。即依托前期全乡奶牛生产基础,在万民、理善、同意、和平等村构建标准化牧场。建千头牧场1处、500头牧场2处、200头牧场6处。使奶牛存栏今年达到1500头,五年达到5000头,实现人均纯收入3000元。三是围城沿路,分步实施,着力构建东部城郊瓜菜和特色农业区。依托地缘优势及种植习贯,即在东部永胜、礼让、安业、吉利、太安、人和、忠信、建设村重点建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今年年每村已落实连片种植500亩,总面积全部达到了1000亩以上。重点发展万寿菊,板蓝根、黄烟高粱、大葱、大蒜、白云豆、白瓜籽、水飞蓟、红小豆、油豆角和保护地蔬菜,实现人均纯收入1000元。四是依托资源,招商引资,着力构建润津乡工业贸易
集中区。在原有工业基础之上,在和平村202国道两侧,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引进不有进县园区投资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具体按产业发展链条重点发展水果罐头厂、葡萄酒厂、白酒厂,油坊、新型建材厂、果菜禽畜肉保鲜冷藏中心、物流中心。五是注重辐射。构建现代村级社区服务中心。
目前,规划已到位,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区已建设大棚150个,已完成12年建设目标,奶牛生产集中区已初具规模。特色种植农业区,基本完成种植任务指标,目前,润津乡通过打造“四区一中心”,已带动200余名劳动力就业。
(三)创新土地流转方式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推动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是依托农村合作社,实现土地规模流转,破解生产效率低的问题。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农机、大豆,克东县润禾、建福果疏专业种植合作社、永胜现代、和平海龙地农机等35个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乡的李子、蔬菜规模经营、集中销售,远销北安、黑河等地,效益是流转前的2--4倍;全乡2个千万元大型农机合作社共购买40多台大型农机,组织流转土地
4.5万亩,培植了一批种植大户。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不仅获得流转收益,有的还被返聘到合作社打工,更多的则外出务工、经商等,获得工资性或经营性收入。二是依托项目建设,陪植生
态观光农业旅游区建设。即同意、和平村利用棚室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大力发展葡萄棚室生产,逐步扩大规模。今后依托项目发展,增加村民收入,解决民生、是我们需要坚持探索的课题。
(四)用活惠农政策资金
我乡紧紧抓住县支农小额贴息贷款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扶贫贷款资金,用活政策资金,全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一是争取上级政策扶持。每年召开全乡农村工作会议,印发支农惠农政策读本,号召各村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并设立争取资金奖,按争取资金数额的1%进行奖励。二是加大乡政府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宣传润津乡招商扶商的政策,积极争取外地商家来我乡投资办厂,不断推进涉农二三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三是激活民间资本。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前期投资大这一难题,我乡充分运用市场方式运作,先把土地流转出来,然后公开招投标,引入外部发展资金,进行整体经营。和平村流转土地5600亩,进行玉米种植,通过公开招投标,由海龙农机合作社以200万元的价格进行整体经营。
三、问题和建议
目前,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我乡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一是群众观念问题。由于思想认识、资金不足、担心风险等原因,部分群众调整结构的积极性依然不高。二是特色
和规模问题。蔬菜大棚、养殖等产业发展迅速,产业逐步趋于雷同,且产业规模小,效益低,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三是加工流通问题。农产品产后环节开发经营不够,流通加工环节缺少,产品附加值偏低。
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几点建议:一是强化农民的素质教育。各级政府应建立农民教育长效机制,包括技术培训和知识培训经常化,不断提升其素质,提高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认识。二是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在对农民加大扶持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农业乡乡经费扶持。同时,从土地流转、发展产业、销售等环节为农民提供保险服务,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三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规模经营大户,引导经营大户成立合作组织,以合作组织为中心,推动产业规模集中经营、提高效益。四是发展农业产业企业。在农产品后续服务、拉长农产品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为农业结构调整增添后劲。
撰稿人:刘少林
第四篇: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一、全区工业产业结构现状
近年来,我区加快调整工业产业步伐,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载体,逐步形成了煤化工、钢铁、建材、煤炭洗运等为支柱的工业产业格局,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工业经济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主体。“煤焦化钢机械建材”大循环产业链条在加速延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已形成年2500万吨洗煤、3300万吨煤炭运销、370万吨焦炭、100万吨钢材、600万件高档骨质瓷和日产煤气400万立方的生产能力。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总产值118.73亿元,其中主要行业煤炭洗选业年产值53.64亿元,占总产值45.18%;焦化业年产值28.63亿元,占总产值24.11%;钢铁冶金业年产值17.99亿元,占总产值15.16%;医药化工业年产值6.11亿元,占总产值5.15%;装备制造业年产值5.43亿元,占总产值4.57%;非金属制品业1.73亿元,占总产值1.46%。
我区工业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单
一、主导产业支撑不够、增长方式粗放、抗市场风险能力小、能源消耗高、产品附加值低等不可忽视的结构性问题,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和市场波动的影响很大,缺乏立区强区大项目、好项目,项目建设制约因素仍未缓解,土地、环保、资金等问题仍严
重制约了我区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重点
以循环经济煤化工产业基地为龙头,以“工业开发区”建设为载体,紧紧围绕重化工业特色经济的培育和壮大,促进初级产品向终端产品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新突破,大力提升产业高度,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依托初级资源向依托高级资源转变,实现资源结构的新突破,彻底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促进高污染、高能耗向低污染、低能耗转变,实现节能减排的新突破,彻底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环境质量;促进招商引资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实现开放领域的新突破。
1、拉长加宽产业链条,逐步摆脱资源依赖
以循环经济煤化工产业基地为龙头,以“工业开发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工业进园区步伐。依托现有工业基础,发展“煤炭洗选、机焦冶炼、煤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制造、日用陶瓷”等为一体的循环产业群,发展壮大集约化、链条式、生态型的循环经济特色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结构的新突破,逐步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打造国内最长、附加值最高、生产工艺最先进和完善的循环重化工产业链。
2、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发展壮大特色经济
围绕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开发优质新产品、加大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物耗、强化综
合利用,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引导和扶持优势骨干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优化产品和技术结构,推动全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3、打造新型产业,增强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发挥毗邻京津及省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密集的优势,加强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支持企业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及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成果,积极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生物医药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新型产业,促进区域产业多元化发展,进一步增强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建议及措施
1、压缩淘汰落后产能。按照省、市发改部门要求,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依法压缩淘汰落后产能,彻底关闭破坏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压缩淘汰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低的落后产能,为优势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拓展空间。对落后产能实行计划管理,并对职能部门列入考核。
2、提高市场准入条件。按照国家、省关于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相关内容,结合我区工业产业结构实际,着重对煤化工(焦化)、建材、钢铁、洗煤的准入标准进行严格界定,坚决禁止新建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严把项目审批关,禁止“两高一低”企业进入园区,促使生产要素向园区内优势企业集聚,实现产能规模化、产品精细化。
3、加快园区建设。加快工业开发区“一区四园” 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严把入园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煤化工基地固定资产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钢铁建材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高新技术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煤炭洗运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上。
4、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围绕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开发优质新产品、加大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物耗、强化综合利用等,发挥我区煤化工产业集聚效应,加快煤化工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改造,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条。
5、扶持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发挥毗邻京津及省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密集的优势,加强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鼓励、支持企业研究开发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及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成果。
6、强化优质服务。切实把“圈内的外业主办,圈外的事党委、政府办”的承诺落到实处。政府成立建设项目投资公司,专门负责对列入区重大产业调整项目的招商项目的前期跑办工作,包括土地、环评、规划、立项(备案、核准)等手续。实施重点企业保护制、配备保安制等,创造更优质的“软环境”。加强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中央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联系,谋求合作,来区投资置业的,实行全方位安全保障和政策优惠。
7、强化组织保障。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区有关部门要把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作为当前发展经济的第一要务来抓,摆上重点议事日程,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产业结构研究领导机构,由主管经济的四大班子领导组成,专门研究产业政策,实行例会制度,定期向区委、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包项目制度和招商引资月调度制度,形成工作合力,落实工作责任;全区各职能部门也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结合区投资促进中心等“四个中心”建设,主动加强服务,减少审批环节,实行“一条龙”审批模式,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宣传部门和招商部门要加强对全区产业调整项目的宣传和推介,积极通过
到发达地区和资源丰富地区召开项目新闻发布会、项目推介会、信息网上公布等方式,大力度地、集中时段进行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吸引客商,以大量项目的实际落地,推进全区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极的最终实现。
第五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浅议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平村作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发展带动全面发展的新路子,对我乡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和平村新农村建设,我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推进产业结构调优调强,出新思路,想新办法,采取新举措是关键。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创新思路、加大力度;
一、政府主导、农民积极参与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农村建设必须由政府主导推动,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要通过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指导和引导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同时要发挥农民的主动参与意识,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是农民自己的事,因此必须将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自己的家园自己建”上来,通过宣传,把政府的发展思路逐渐转变为农民自觉发展的意识和行动,让农民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去,避免“干部热、群众冷”现象的出现。
二、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创新四个因素。其中人力资源是最关键要素。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是发展农
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史无前例、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农民无疑是主体,是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最重要资源,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应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据调查: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9年,大量低素质人口集中在农村,直接制约了农业发展、农村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这显然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同时针对农技人员严重短缺的现状,实施和推行农村科技人员下乡驻村制度,使科技人员长期蹲点服务,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农民种、养技术,传授和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还应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当前广大农民渴望掌握新技术,渴望提高产量,渴望致富,但是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理解、接受新技术方面困难重重,更不要说应用新技术,实现科技致富了。广大农民对旨在致富和提高生产技能的教育培训具有强烈要求,他们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焦点还是在提高自身收入上,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所以,培养新农民,必须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通过教育和培训,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使现代化农业新技术迅速渗透和扩散到农业生产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与此同时,还
应使农民掌握1—2项相关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水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固然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但跟农民整体素质偏低、观点落后不无关系。这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因而,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一个农业乡,近几年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全乡农业结构布局日趋合理,农作物增产增效明显,但农民增收幅度不大。我们要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资源优势,建特色农产品基地,创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培育主导产业,也就成了当前及今后促进农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树立“大农业、大发展”意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突出特色、多种经营、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走基地化生产、特色化种养、协会搞活、大户示范、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带动的发展路子。主要在壮大藠头、林下特色养殖、2万亩绿竹为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培植藠头产业、优质大米产业、林下特色养殖业和绿竹产业,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助推器”。特别是要围绕林下特色养殖业、绿竹产业做文章,成为农民致富的新兴、绿色、生态产业。二是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要效益。既发展大规模加工业,也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小企业,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土地市场流转,把优势农产品做强做大,尽
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业和支柱产业,打造品牌,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三是坚持“园区经营、名特优发展”,抓好林下畜禽养殖业。畜牧养殖向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建设完善林下特色家禽、牛、猪、白鹅为主的四大养殖园(小)区,增强园区示范带动作用。
四、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假日经济的蓬勃发展。农业资源的丰富、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乡应借助这一有利条件,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加强规划,统筹协调,抓好农业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倾力打造“农家乐”休闲游,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引导农民改造房屋、改善环境、发展产业,把农业开发、乡村美化、基地示范、休闲观光、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要将劳务输出作为产业来抓,采取政府引导、中介介绍、劳务能人带领等多种方式,有组织地开展劳动力输出。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搞好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农民工服务管理,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子女托管、土地转包等问题,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六、大力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庭院经济用地不局限于庭院之中,农民房前屋后、村庄周边的空隙地都可以利用。在实际操作中,因地制宜,选准开发模式,小庭院也能搞出大经济。在指导农户发展庭院
经济时,不求统一,但求特色;不求规模,但求效益。农户宜种则种,宜工则工,多种经营,各显神通,为增加收入开辟新的途径,使之成为农村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点。
七、坚持依法治村,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建设民主、文明的新农村。一是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着重在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群众发家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公开、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提高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村级财务村务公开为窗口,增强村级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和科技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和宣传渠道,不断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依法办事、参与村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能力,增强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三是抓好文明建设。加强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移风易谷,倡导新风,使农民在思想面貌上有根本改变。以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扩展内涵,提高品位,改变农村形象,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