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税会计经营能力评价论文(定稿)
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由于参与企业利益分配主体的立场不同,必然会形成不同的会计确认和计量要求。参与企业利益分配的主体,按其利益诉求整体上可以分为三个主体:政府、出资者、经营者(含员工)。正是这三个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从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会计确认和计量要求。
一、政府、出资者、经营者利益诉求的差别与会计目标
企业是由四个主体提供四种要素才能真正开展经营活动、产生企业收益。其中政府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环境要素,包括为企业提供公共产品以及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公平的社会和市场秩序;所有者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物质要素,也就是经营的手段和经营的对象;经营者为企业运行提供决策要素,通过经营者的决策可以将企业的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供求关系。通过经营者的决策可以将企业内部资源有效配置,进而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员工为企业运行提供执行要素,通过员工的执行,使得经营者的决策变成现实。一个企业离开这四个主体提供的四种要素就不可能进行经营活动,也就不可能取得企业收益,当然就不会存在四个主体的收益分配问题。尽管企业取得收益是四个主体参与分配的基础,但是离开了企业收益的确认和计量,企业的四个主体就无法知晓企业到底取得了多少收益,从而失去了分配的依据。所以企业收益分配存在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企业必须取得收益,二是企业的收益能够被真实可靠的确认和计量出来。由于企业收益的确认和计量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过程,它既以客观为基础,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客观。这就决定了四个主体在进行企业收益的确认和计量中因其主观的利益诉求不同而存在差异。
政府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是以税收的方式进行的。税收的多少直接与企业的收益挂钩,包括企业的销售收入和税前利润。政府要想获得更多的税收收入就必须在会计确认和计量中提高销售收入和税前利润、提前实现销售收入和税前利润。出资者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是以税后利润的方式进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要使税后利润增加,必须减少税前政府的税收,也就是必须在会计确认和计量中尽可能的少计算和推迟计算销售收入和税前利润。对税前利润而言,要使其被少计算,不仅可以以少计收入实现,也可以以多计成本实现。多计成本意味着留给企业的补偿资金更多,也就意味着出资者资本保全的程度越高,对出资者来说当然是一箭双雕的好事。经营者和员工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税前成本参与收益分配,这通常与企业新创价值的多少有关,相当于马克思所说的V+M,V+M的总量越大,经营者和员工所分得的V的部分就越大。由此出发,经营者和员工都期望在企业收益的确认和计量中能够更多的放大V+M的部分,相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就更乐意缩小出资者作为资本保全的C的部分,即少计除V以外的成本,相反则愿意放大收入,一个放大的收入和一个缩小的C的成本就会使得V+M放大,从而经营者和员工就会分享更多的收益。二是作为绩效奖励参与税后收益分配,政府通常会规定经营者和员工税前可列入成本收入的最高限,但出资者在企业收益水平较高时为了奖励经营者和员工,会使得经营者和员工的收入超过政府规定的最高限。这时,政府必须对超限部分实施收税,所以就经营者和员工个人而言为了减少政府的税收,不愿意更多的确认和计量这部分超限收入,而出资者往往为了减少对经营着和员工支付奖励,也不愿意更多的确认和计量税后利润。两者之间存在一个矛盾,就是经营者和员工针对出资者的奖励计划愿意更多更早的确认税后利润。而针对政府的收税计划,却不愿意向政府披露分配所得的较多收入。所以在企业会计确认和计量中,经营者和员工是愿意多计企业收益的,但在向政府报税时却采取隐瞒的方法,往往后者不属于正常的合理合法行为,不在本文章的讨论之列。
二、政府、出资者、经营者的利益诉求不同与三种会计
政府、出资者、经营者不同的利益诉求决定了他们的会计目标不同,进而产生了税务会计、财务会计、经营者能力评价会计。
基于政府纳税的目的形成了税务会计,政府制定相应的税务会计制度。为了保证政府税收收入的稳定性以及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政府必然利用税务会计制度的调整达成其基本目标。总体上而言,政府制定税务会计制度的偏好是:在企业收入上倾向于更多更早的确认和计量,在企业成本费用上对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其确认和计量的倾向是在范围上从严、在标准上从低,只有这样才能较多的获得税前收益。所以通常人们认为税务会计制度的制定具有强制性,这种强制性使得出资者的资本保全要求往往不能满足,这样出资者势必要求建立自身的以资本保全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并在公司章程中制定相应的财务会计制度。
财务会计制度以资本保全为目标,资本保全在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期末净资产等于投入资本,但这只是形式上或静态上的描述。资本保全本质上是指资产补偿成本的提取程度,出资者投入企业资本后即转化为企业的资产,在资产的使用过程中必然要提取成本,提取的成本越多意味着资本的保全程度越高。由此出发,出资者对成本的确认和计量与政府有着不同的立场。出资者为了提高资本的保全程度,显然愿意更多的提取成本从而减少税前利润。这就与政府在成本的确认和计量上形成了不同的立场,当两者的立场不能达成一致时就必然会使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发生分离,当企业纳税时按政府的税务会计要求进行确认计量,当出资者确认企业资本是否保全时,或者说经营者是否履行了资本保全的责任时,按出资者的财务会计要求进行确认和计量。资本保全分为资本数量保全和资本质量保全,数量保全要求期末净资产或者提取的补偿成本等于投入资本,质量保全则要求期末资产的变现能力与投入资本相同。以资本保全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必须以这两方面的要求为基础,而这两方面的要求往往与税务会计不尽相同。以现行的税务会计制度所确定的业务招待费的提取标准为例,不难看到这一差别,税法中的业务招待费按60%的比例扣除,上限为营业收入的0.5%。这一规定显然与资本保全的要求不符,主要表现在招待费按营业收入的0.5%提取的标准上。假定出资者在期初投入一个亿的资本,并购入存货一个亿,当存货出售时只销售了一个亿,显然这一个亿只够资本数量保全,但按照税法的规定仍然可以按营业收入提取0.5%的比例提取招待费用,一旦招待支出,出资者的资本必然不能保全损失五十万;更严重的是,如果销售采取赊销的形式,按税法规定营业收入的确认采取权责发生制,也就是赊销也要在当期确认为营业收入,相应必须提取招待费用,由于销售没有收现,招待费用的支付就没有相应的现金作为保证,这也意味着资本质量没有保全(应收账款收入)。显然招待费用以营业收入为基础提取的方式,不符合资本数量保全和资本质量保全的要求。那么以资本保全为基础的招待费用的提取方式是什么?从出资者的资本保全的要求看就是企业只有先赚了钱才可以提取招待费用,只有先收到现金才可以支付招待费用。依此原则招待费用的提取就不可以以营业收入为基数,在会计上,招待费用必须是在扣除了销售成本(资本数量保全)的基础上才能被弥补,也就是由毛利额弥补,所以,招待费必须按照毛利额提取才能实现资本数量保全;由于毛利额可能是应收毛利额,也可能是收现毛利额,为了实现资本质量保全,招待费用必须按照收现毛利额提取,只有这样才符合资本保全原则,这正是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基础。也就是说,税务会计在收入和成本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上是按照税收优先原则设计的,而财务会计是按照资本保全优先原则设计的。按照资本保全优先原则,成本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必须能确保资本数量保全和质量保全,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必须遵循稳健原则,就是只要有实现了的收入才可以在会计报表中确认和计量。由于政府和出资者的立场不同造成的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也可以相互弥合,按照相关国家的基本发展规律是税务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原则与方法向财务会计靠拢,所遵循的基本经济学原理是只有微观企业搞活才能为政府提供长期持续的税源。有鉴于此,就必须将更多的资金留给企业,这样税务会计也遵循了资本保全优先原则。
经营者能力评价会计之所以有别于以资本保全为基础形成的财务会计,主要在于财务会计在进行确认和计量时必须遵从客观真实的原则,也就是必须反应会计事项的原貌。但是经营者能力的发挥具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与会计事项的客观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是经营者主观上发挥了自身的能力并非一定会取得好的结果;经营者主观上没有发挥自身的能力不一定不会取得好的结果。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仅受经营者发挥自身能力的影响,也受市场状况和政府政策等的影响。在评价经营者的业绩时,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应该尽可能的反应经营者的主观努力程度,对于非经营者主观努力而形成的结果不应反应在经营者的业绩中。特别是在进行不同期间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中,为了比较不同经营者的能力及其发挥程度,就必须使得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口径上的可比性,这种可比性就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确实是经营者能力发挥作用的结果。所以,经营者能力评价会计不仅对于确定经营者的薪酬具有必要性,而且对于经营者的选聘也具有必要性。经营者能力评价会计就是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对于那些非经营者主观努力而形成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的要素予以剔除,整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整个市场变化而引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主要是市场整体涨价或跌价,这显然不是经营者的能力所能掌控的。如石油涨价对于以石油为原材料的企业显然会导致成本上升而使企业的效益下降;对于以石油为销售产品的企业显然会导致收入增加而使企业的效益提高。同时有的企业的资产也可能伴随市场价格的上涨而导致升值、或者相反,进而引起企业资产价值特别是净资产价值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都与经营者的主观努力无关。二类是政府等相关主体制定的相关政策而引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主要是政府各相关部门、股东大会等出台各种新的法律法规、政策条款等,直接会引起企业的收入和成本费用增加减少,或引起企业的资产价值发生变化,这显然也是经营者的能力所不能掌控的。如政府对所有企业的税收政策的变化、政府对相关企业的各种补贴、政府对相关企业的强制性支出的规定(用于环保和安全的支出等)。不难看出,经营者能力评价会计只是将与经营者主观努力有关的会计要素予以确认和计量,只有这样才能评价经营者的业绩,比较不同经营者的能力差异。
第二篇:会计跨财税处理
会计跨财税处理
1、跨报销的一些费用能否列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2007年第512号)第九条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本条例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实务中经常会涉及到跨期费用的处理,通常对于跨月不跨年的费用,财税部门的监管相对较松,但对于跨年费用往往口径较紧,企业在汇算清缴时应该将跨年费用作适当调整,使其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2、跨老合同应在何时缴纳营业税? 对2008年12月31日(含12月31日)之前签订的在上述日期前尚未执行完毕的劳务合同、销售不动产合同、转让无形资产合同(以下简称跨老合同)的有关营业税政策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跨老合同实行营业税过渡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12号)中明确规定,跨老合同涉及的境内应税行为的确定和跨老合同涉及的建筑、旅游、外汇转贷及其他营业税应税行为营业额的确定,按照合同到期日和2009年12月31日(含12月31日)孰先的原则,实行按照《营业税暂行条例》、《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相关规定执行的过渡政策。
3、预收跨物业费如何计算营业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二条规定,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依据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条例第十二条所称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是指纳税人应税行为发生过程中或者完成后收取的款项,根据上述规定,预收跨物业费如为提供应税劳务发生过程中收取的款项应全额缴纳营业税。
4、跨期暂估入库存货税前扣除应统一标准
对跨取得发票的暂估存货是否需要进行所得税调整,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对企业已经验收入库但发票账单尚未到达的材料物资应按计划成本、暂估价值或其他合理价格暂估入账,税务机关需对暂估入账存货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核。未通过审核的,一律调整其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通过审核的,在5月31日前取得合法票据的,按规定已计入损益部分允许所得税前扣除,未计入损益作为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允许与其收入配比时据实扣除;在5月31日后取得合法票据的,不管内计入损益还是作为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均一律调整应纳税所得额,并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bre6 S P@
5、跨缴纳税费哪些不需调整账务?
企业跨缴纳的印花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等税费在上应计未计的情况下,可以计入缴纳当期的管理费用,而不必作账务调整。除此以外,跨缴纳的其他税费,即使费用所属并未计提,也不得计入缴纳当期的管理费用,如果已经计入了当期的管理费用,必须将这部分费用作账务调整,否则,把不属于本期的费用作为费用支出,就是属于在账簿上多列支出,少列收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违法行为。
6、哪些账簿可以跨使用?
一般来说,总账、日记账和多数明细账应每年更换一次。但有些财产物资明细账和债权债务明细账,如:固定资产、原材料、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账簿等,由于材料品种、规格和往来单位较多,更换新账抄写工作量大,因此可以跨年使用,另外各种备查簿也可以连续使用。
第三篇:财税法规论文要求
附件五
《财税法规专题》论文考试实施细则
一、选题要求
1.选题原则
应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所学课程的应用为主,不脱离课程涉及范围,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应注意选择与当前经济建设相关的题目,且对实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鼓励学术创新,深化和拓展所学课程内容,鼓励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2.选题范围
(1)财税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2)财政制度
(3)国家预算制度
(4)税收制度
(5)会计制度
(6)财务制度
二、写作要求
1.学生个人独立完成,严禁抄袭、代笔、剽窃等弄虚作假行为,打印、复印均不给分。
2.观点明确,论据严谨,论点突出,结构完整,结论清晰,格式规范,字迹清楚。
3.引用资料应注明书名、作者、出版单位、时间。
4.字数一般控制在2000─3000字。
5.各分校在第十七周(6月21日)前组织考试和阅卷。
6.各分校于7月3日前将论文及成绩表交到市电大考务科, 市电大抽查。
三、成绩评定
1.90─100分
观点明确,中心突出,论据充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逻辑清楚,文句通顺,结构严谨。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对当前及今后的工作或学术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80─89分
观点明确,中心突出,论据充分,层次较分明,文句通顺。分析问题比较正确、全面。对当前及今后的工作或学术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70─79分
观点基本正确,有一定的论据。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句较通顺。
4.60─69分
观点正确,有一定的论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尚可,文句也较通顺。
5.59分以下
凡具有以下任何一项,定为59分以下:
基本内容属抄袭他人成果;理论上有原则性错误;文章无中心,层次混乱;缺乏论据,观点和结论不一致。
第四篇:财税论文选题
财税学院本科生学年(毕业)论文选题
1、公共商品问题研究
2、政府经济职能界定研究
3、财政支出问题研究
4、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见326-336)
5、政府采购制度研究(见309-313)
6、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7、公共收费制度研究
8、公债研究(见319-323)
9、财政政策研究
10、财政收入研究
11、国有资产问题研究
12、地方财政问题研究
13、部门预算改革的背景及其基本内容。
14、财政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基本运作方式。
15、我国政府预算科目设置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思路。
16、政府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
17、复式预算的基本特点,以及中国复式预算改革的目标模式。
18、中国政府预算编制时间表安排上存在问题及其改进。
19、政府预算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思路。20、政府预算效率的评估方式和方法的选择。
21、政府预算的民主化和法治化的经济分析。
22、政府预算监督机制的构建。
23、当前国库体制与政府预算改革应如何配合?
24、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帐户设置的改革。
25、外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26、外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27、外国失业保险制度研究
28、外国医疗保险制度研究
29、外国国有企业制度研究 30、国外政府采购制度研究
31、国外个人所得税制度研究
32、国外公司所得税制度研究
33、国外政府支出制度研究
34、国外预算管理体制研究
35、国际财政问题研究
36、当代西方财税理论研究
37、国外公债制度研究
38、历史上征税依据论、征税对象论、征税原则论述评。
39、本末论、义利论述评
40、儒、法、墨、道各学派理财思想述评。
41、历史上田赋制度沿革变化述评。
(包括评两税法、或评一条鞭法、或评摊丁入地)
42、历史上财政预算制度述评
43、历史上财政管理体制演变述评
44、历史上财政监察审计制度述评
45、对某一财政思想或某一财政制度述评(可自定题目)
46、“黄宗羲定律”述评
47、孙中山财政思想述评
48、毛泽东财政思想述评
49、邓小平理财思想述评
50、对我国财政产生和财政本质的探讨
51、税务会计理论研究
52、税收法律关系理论研究
53、电子商务与税收政策研究
54、西部大开发与税收政策研究
55、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研究
56、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政策研究
57、农村公共财政、公共投入问题研究
58、中国财政的扶贫问题
59、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问题研究 60、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政策研究 61、财政对粮食生产经营的补贴 62、规范政府收入机制的研究 63、国债运行机制研究
64、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可行性与条件 65、避税与反避税的研究
66、鼓励风险投资的税收改革
67、WTO机制下国际贸易税收改革研究
68、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69、鼓励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税收改革 70、论历史上的惩贪倡廉
71、论封建国家赋税制度改革的动机 72、“初税亩”的社会意义 73、两税法的利与弊
74、“摊丁入地”的历史作用 75、论“一条鞭法”承前启后的意义 76、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经验研究
77、对现代公司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78、国有企业制度转轨过程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79、如何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80、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81、如何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的政企未分积弊 82、如何改善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制度、83、对国有控股公司营运体系的研究 84、试论税权划分在国际税收中的地位 85、电子商务与税收管辖权的关系思考 86、试论预约定价制在我国的运用
87、如何提高国际税收情报交换的实效性 88、反国际避税地避税的政策建议
89、试论我国涉外税收负担原则的发展趋势 90、试论税务代理制在我国的发展 91、试论国际税收一体化
92、加强国际税收管理的意义
93、全球化与税收再分配问题研究 94、所得税的国际协调问题研究 95、商品税的国际协调问题研究 96、中外税务征管比较研究
97、国际公共产品供应问题研究
98、财政制度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99、农村教育财政问题
100、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101、物业税研究
102、转让定价税制在我国的理论与实践 103、加强税收法制建设的研究 104、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的思考 105、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研究 106、企业所得税改革研究
107、政府税收行为规范化问题
108、个人收入调节的税收政策研究 109、中小企业税收政策研究
110、税收筹划的理论研究 111、税收筹划的案例分析
112、WTO原则与税收征管改革 113、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研究
114、诚信纳税与建设小康社会 115、税制结构研究
116、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研究 117、积极财政政策与减税
118、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的思考 119、社会保障税研究
120、税制改革的国际借鉴 121、税制改革趋势及其借鉴 122、完善增值税的研究
123、中国公债及其市场的未来发展研究 124、预算管理与财政透明度研究 125、财政资金效益评价制度研究 126、市政债券的理论与应用 127、反垄断的公共政策分析 128、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研究 129、政府失灵理论研究 130、市场失灵理论研究 131、当前财政政策取向 132、财政风险分析
133、农村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研究 134、县乡债务问题研究
135、农村公共卫生问题研究 136、房产税制研究 137、资源税制研究
138、论促进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 139、绿色税收的概念与实践
140、调整和规范间接出口税收政策的思考 141、税收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142、所得税制度改革的新思路
143、完善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思考 144、建立防范机制 减少税收流失 145、地方税收体系与西部大开发 146、探索中国的非对称分税制模式 147、关于推进依法治税的现实思考 148、证券交易税亟待调整 新增选题
149、县乡财政体制问题研究 150、地方税收体系完善
151、高校学生贷款制度问题研究 152、财政转移支付问题研究
153、县域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
154、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融资问题研究 155、预算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156、财产税的经济效应研究
157、西方财产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58、国际财产税制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159、我国开征财产税的条件与困难研究 160、东西方公共选择制度比较研究
161、新世纪西方财政理论的发展及展望 162、财政联邦制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研究 163、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研究 164、税权划分的理性思考 165、环境税的具体实施探析
166、税收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167、关于社保基金税务征缴的思考 168、浅议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169、重构我国财产课税制度的设想 170、建立和完善税源监控体系 171、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刍议
172、完善和加强税收计划管理的几点设想 173、建立法定的税权划分规则
174、“税收价格论”理念更新与现实意义 175、当前我国环境税存在的问题 176、谈纳税人信用制度建设 177、话说我国税收文化传统 178、诚心纳税与降低税率关系
179、集贸税收,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180、税收筹划在中国的困境与出路 181、强化税收职能与优化税收管理
182、加强教育储蓄管理 谨防利息、税源流失 183、社会保险税模式设计的若干问题
184、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流失问题及其对策 185、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立法问题研究 186、加入WTO对我国税制的影响
187、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188、对当前税收执法责任制的几点思考 189、绿色财政制度研究
190、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财政制度研究 191、论促进资源节约的财政和税收政策 192、论国有资本预算
193、论财政收支分类改革 194、论我国预算分类改革 195、论政府性基金的规范
196、政府收入规模的实证分析 197、政府支出规模的实证分析 198、论我国非税收入的规范
199、我国非税收入规模的实证研究 200、论中国近代财政收入的特征 201、论厘金税的危害 202、近代关税述评
203、论清代后期预算的特点
204、民国政府时期预算管理的创新与效果 205、论孙中山的治税思想
20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史研究
207、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体制述评
208、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收入的结构研究 209、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支出的结构研究
210、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211、转移支付立法研究
212、稳健财政政策研究
213、中央和地方债务风险研究
214、完善部门预算制度研究
215、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研究
216、科学发展观与财税政策研究
21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财政政策研究
218、启动消费、扩大内需的财税政策研究
219、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20、健全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221、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
222、养老保险新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223、我国养老金缺口研究
224、我国财政(政府)对资本市场控制的研究 225、泡沫经济中的财政政策研究 226、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财政控制研究 227、国债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228、国债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
229、国债市场的资本运作与政策协调 230、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财政政策研究 231、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协调 232、国债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 233、论公共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234、论增强财政透明度的政策措施 235、对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236、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研究 237、混合商品的成本分摊研究 238、科技三项费用改革研究 239、中部崛起的财政政策研究
240、中部崛起的财政投资政策研究 241、中部崛起的财政投融资政策研究
242、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 243、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 244、财政教育投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 245、论财政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246、村级财政风险的成因与化解 247、稳健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改革 248、美国财政的绿色补贴制度及借鉴 249、税式支出预算研究 250、财政收入退库研究
251、论财政对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 252、论财政(支出、预算)监督
253、我国(地方)财政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254、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 255、论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
256、农业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运转分析 257、土地出让金的规模和规范
258、论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259、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60、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功能探析
261、论我国实施绩效预算的制度约束
262、论从积极财政政策到稳健财政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63、谈谈代理理论在预算中的应用 264、新公共管理与预算会计改革
265、谈谈高校学科建设中的绩效管理 266、论预算的控制功能
267、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实行预算管理的研究 268、中西政府预算的比较研究 269、试论跨国避税
270、连锁经营增值税处理的关键 271、出口退税改革的深入与继续 272、合理规避利息税的方式
273、所得税税率调整对债券收益率差异的影响分析 274、对加强扣缴义务人管理的思考 275、社会保障费改税的重点与难点 276、电子商务与税收
277、税负转嫁几个问题的探讨 278、“费改税”基本思路
279、对优化我国现行税制一些问题的研究 280、重构我国财产课税制度的设想 281、增值税起征点改免征额的影响 282、对增值税试点地区的分析及探讨 283、关于增值税流失问题的探讨
284、增值税与商业售价核算结合模式分析 285、关于土地增值税改革的若干思考 286、中外增值税比较
287、增值税制度建设的思考
288、增值税转型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影响的研究 289、论增值税税收筹划
290、关于改革涉农增值税的若干思考 291、增值税与增加值关系评析 292、论增值税转型及其风险防范 293、两岸增值税的比较与分析
294、增值税收入与经济政策依存分析
295、论国际税收竞争与竞争性的中国税制 296、遗产税与物业税的国际比较 297、浅议新加坡的评税规程
298、拉美地区税制共性趋势及投资策略 299、美国税收制度的改革设想
300、国外农业税收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301、简介波兰从中央集权到地方分权的税制改革 302、新形势下出口退税的国际借鉴 303、意大利税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304、美国海关征收关税相关政策及方法 305、美国税制的构成与特色 306、普惠制及其利用
307、国外现金流量税研究情况介绍 308、国际投资的商品税分析
309、政府绿色采购的政策体制
310、财政支出的规模
311、政府采购的政策选择
312、政府采购模式的效应及其选择
313、政府采购方式的适应性分析
314、政府基金的财政管理机制
315、促进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研究
316、社会捐赠的财政管理体制
317、公共卫生支出的绩效及其改进
318、促进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研究
319、中国地方债务风险分析 320、中国地方债务规模分析
321、中国隐性债务分析
322、国债余额管理制度运行研究
323、中国国债风险分析
324、李嘉图等价定理研究
325、绩效预算的制度框架研究
326、城镇养老保险替代率分析
327、城镇医疗保险功能分析
328、城镇低保体系研究
329、生育保险功能分析 330、工伤保险功能分析 331、企业年金功能分析
332、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分析 333、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设想 334、构建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设想 335、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构想研究 336、城镇养老保险收支平衡分析
以上选题仅供学生参考,学生可在选题范围内与指导老师共同商定具体论文题目。
第五篇:经营会计年终总结
管理会计是本世纪初伴随着泰罗的科学管理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在国外的企业中得到了推广运用和发展。以下是经营会计年终总结,欢迎阅读。
经营会计年终总结
1站在xx年的门槛上,xx仍然环绕在我们的身旁。一月的寒风中,我们怀揣着昨天偷偷发过的誓言,微不足道的心愿,挥之不去的遗憾,难以言说的惆怅,挣扎后的无奈,妥协过的理想,失望中的希望,还有对未来的忐忑,就这样,站在了xx年的门槛上。
站在xx与xx的站台之间
剖析xx年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成绩有一个相对的认知,做到、做好了多少,哪些地方还存在错误与不足,扬长避短,为xx年新的开始打好坚定的基础,才是回首xx最切实的目的!
xx年2月接手结算岗位以来,这个领域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从学习到熟练,过程并不长,却让我深刻认知到了财务工作的细心、耐心、热心、公心、信心重要性。
与上级
监督好每个面粉品种、每个客户价格出入的同时,保证一系列日报、各类票据(出库证、出门证等)的准确性,为会计人员准确无误的提供可靠有力的数据为依据,月底认真细致做好与会计人员的帐面核对工作,做好成品库的盘点工作,月初将各类数据及时上报,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当好领导的参谋。
认真清点每笔收支款,做到工作有条有序,具体注意事项,我总结了一个简单的三字经:业务忙,莫慌乱;情绪好,态度谦。取现金,当面点;高警惕,出安全。收现金,点两遍;辨真假,免赔款。支现金,先审单;收单据,要规范;不合规,担风险。
与客户
认真核对、记录、计算各类客户的出厂价格,准确无误记录客户来往帐目,把自己的工作成绩体现在每刻每时每日中,及时为客户提供专业、精确的数据!我单位结算,也是金融会计服务与监督管理为一体的,做好服务也是我很重要的工作职责,很多工作都是通过尽心、细心的服务平台来改善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质量。在直接与周边客户的柜面接触中,端正服务态度,树立一线今麦郎人形象。月底认真、细致做好客户返利,保证客户利益的同时,维护我公司的企业形象!
与兄弟部门
团结一致,更好地为今麦郎的发展出自己的微薄之力。清楚认识到,只有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的区分。财务部门在发挥其独有的监督职能同时,遇到问题更应积极加强协调,为我们共同的工作目标而奋进。明确个人岗位职责的同时,与兄弟部门相铺相成,团结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
站在xx的尾巴上,翘首xx……
如果硬要用一句话概括xx年,我想我还会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这五个俗不可耐的字来形容。回眸这即将过去的xx年,似乎真有那一种“似箭如梭”的感觉,许多事都还在深深记忆中,就似昨日事,日历却已翻到最后了。没有什么宏伟蓝图,凌云壮志,更没有太多的计划,因为生活本不在我们的计划中,褪去了曾经的年少张狂,多了一份恬静和低调。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趋于平静,就象那一条平衡的生命线,延伸着伸向远方。
5月4日,xx总理到北京大学与师生共度“五四”青年节,北大书画研究会的一个学生,写下总理一首诗的题目“仰望星空”赠送总理,总理随即挥毫以赠,写下“脚踏实地”四个大字。“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八个大字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值得我们认真地体会其中丰富而深刻的涵义。
“仰望星空”给我们理想,给我们方向,给我们目标,但要把理想和目标转化成现实,还必须有埋头苦干的实际行动。我能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做好当下、份内的每件小事,准备好自己的实力,勇敢地迎接未来的一次又一次挑战,严格律己,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所处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问题,从自己眼前能够做的事情做起,xx悄然逝去,xx接踵而来,是时候收拾情绪、整装待发!
经营会计年终总结
2繁忙的20xx年已经过去,这一年里,在中心领导和计财处领导的带领下,在各位同事的帮助下,我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同时自身素质也得到了相应提高。为在20xx年的工作中更上一个台阶,我将认真地对20xx年的学习和工作进行总结。
一、学习方面
⒈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始终把政治学习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学习领会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学习和活动(特别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文艺活动中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⒉在业务学习方面,除平时加强财务管理政策法规学习外,7月2日至7月4日,参加了长江委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主要培训了《企业管理有关规定》、《审计案例分析》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参加了《会计科目扑克》训练,通过这三天的系统学习,我对企业管理的相关法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从而节约成本、增强效益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对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重点也更加清晰。随后还积极参加了长江委会计科目扑克大赛,虽然没取得名次,但在平时的训练中业务水平得到了锻炼。通过这些学习,我不仅扩大了知识面、更新了专业知识,对自己在今后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工作方面
20xx年我主要负责工资管理、会计凭证复核及项目管理数据录入工作,同时协助财务科长完成一些专项工作等。
㈠工资管理
⒈每月根据中心办公室下达的工资变动通知,及时调整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按要求准确及时地发放到每位职工的帐户上。
⒉年初依据房改办《关于报送xx年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及时调整每位职工的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每月按时缴纳职工住房公积金、准确计提各部门工资福利费,并填制相关凭证。
㈡会计凭证复核
每天对前台填制的记帐凭证进行复核,发现问题(如部门、项目等选错)及时通知制单会计更正。当遇到对某项业务的会计处理有不同见解时,大家会集中探讨,找出适当的、统一的处理办法,通过这样的探讨研究,我从中学到不少专业知识,并且使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运用。通过复核会计凭证,使我在预算管理和财务决算工作方面到了很大的帮助。
㈢项目管理工作
今年是中心全面推行项目管理工作的第一年,在这项工作中我主要负责数据录入,即对各部门发生的各项费用按照其所属的项目及开支类别录入到项目管理系统中。这是一项繁琐而细致的工作,不仅每天都要录数据,而且有些部门一笔业务分几个项目和类别,录入时要特别注意,如果录入错了,可能会对该部门的产值完成情况有影响,甚至影响到该部门职工的绩效奖,因此我每天都认真登记每一笔业务,对有疑问的项目及时与核算员联系,做到每一笔数据都如实地反映到对应的项目中。每月底及时与各部门对账,保证了每个月各部门绩效奖的顺利发放。通过项目管理系统及配套制度一年来的运行,我感到其在财务公开、成本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进一步规范了财务管理行为。
㈣其他专项工作
⒈按时完成机关服务中心20xx《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划分建议表》及《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分月用款计划表》的填制与上报工作。
⒉20xx年长江委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检查工作,如“会议费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小金库’专项治理”、“出国费使用管理情况专项检查”等。我主要负责“会议费”和“小金库”两项检查的资料归集、整理、总结报告及上报工作。
在这两项工作的自查阶段,我按照文件要求,认真搜集资料开展自查,并撰写了自查自纠总结报告。在重点检查阶段,积极配合中介机构,较顺利地完成了此次检查工作。
⒊配合完成了xx年预算“二上”的编制与上报工作。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预算编制,通过参与,我更加了解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对预算上报的程序、预算管理软件以及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要求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我今后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也有很大帮助。
⒋协助长江委会计学会完成了机关服务中心20xx年参加长江委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报名、统计、登记以及核对等工作。
三、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打算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虽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感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还不够。xx年我将按照中心的总体目标要求,积极主动地加强学习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式、新挑战、新问题。
在政治思想上我将更加深刻地学习党的xx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发展意识,时刻向身边的党员学习、看齐;同时更要钻研业务、提高专业技能,争取更好地完成20xx年的各项工作。
经营会计年终总结
3根据中心作重点和整体安排及思路,在领导指导下、以及各财务人员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各项财务工作任务,确保工作有序、较好地履行了会计职能,为保证中心财务工作顺利进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简单的做了一个个人总结。
一年来,自觉服从组织和领导的安排,努力做好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由于财会工作繁事、杂事多,其工作都具有事务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因此结合具体情况,全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
1、及时准确的完成各月记帐、结帐和账务处理工作,及时准确地填报市各类月度、季度、年终统计报表,按时向各部门报送。完成了税务申报与缴纳,以及往来银行间的业务和各种日常费用的缴纳。
2、以认真的态度积极参加西安市财政局集中所得税培训,做好财务软件记账及系统的维护。
3、对各类会计档案,进行了分类、装订、归档。
二、加强学习,注重提升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1、通过报纸杂志、电脑网络和电视新闻等媒体,加强政治思想和品德修养。
2、认真学习财经方面的各项规定,自觉按照国家的财经政策和程序办事。
3、努力钻研业务知识,积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种业务技能的培训,始终把增强服务意识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始终把工作放在严谨、细致、扎实、求实上,脚踏实地工作。
4、不断改进学习方法,讲求学习效果,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坚持学以致用,注重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用新的知识、新的思维和新的启示,巩固和丰富综合知识,使自身综合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尽管我们圆满完成了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但必须看到工作存在的不足:
1、理论水平不高,当前社会会计知识和业务更新换代比较快,缺乏对新的业务知识和会计法规的系统学习,导致了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基础工作缺乏,影响来工作水平的提高。
2、忙于应付事务性工作多,深入探讨、思考、认认真真的研究条件及财务管理办法、工作制度少,工作有广度,没深度。
3、只干工作,不善于总结,所以有些工作费力气大,但与收效不成比例,事倍功半的现象时有发生,今后要逐步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善总结、勤思考,逐步达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
四、严格履行会计岗位职责,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1、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转变观念、完善自我,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善于总结,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不断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总结经验,建立健全良好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