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泱泱中华
泱泱中华,礼仪之邦。古老文明,当续辉煌。匡庐之麓,濂溪河畔,方寸绿地,滋润人心;菁菁校园,学子圣地。当代学子,任重道远。恪守言行,家国之需。引领文明风气,“争做文明学生,创建和谐校园,”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义务和责任。
懂文明,讲礼仪,全校师生同做起。
升国旗,应敬礼,高唱国歌要肃立。
待客人,要热情,举止文明衣得体。
讲友善,懂宽容,明理诚信树新风。
省资源,节水电,爱护公物永不变。
学习中,讲情趣,不良场所我不去。
生活中,懂规矩,态度和蔼人心聚。
树校风,强校纪,儒雅文明记心里。
望对方,面带笑,跟人说话有礼貌。
孝父母,敬师长,尊老爱幼永不忘。
同学间,互帮助,以诚相待益无数。
有垃圾,不乱扔,共同营造好环境。
爱清洁,讲卫生,争做文明小学生。
学做人,讲礼貌,“礼仪之邦”人知晓。
中国礼仪代代传
孔融让梨敬父母
黄香暖被教育人
中国礼仪不能忘
文明礼仪伴我行
文明是一朵花,一朵永久芳香的花。我们用真诚去浇灌,用热情来哺育,让文明之花尽情绽放在你我的心中。
我们要做新时代文明的代言。雨露下,我们播撒文明的种子; 阳光里,我们装扮心中的春天。
带给别人一个微笑,别人给你快乐无限。送给别人一丝温暖,别人给你灿烂心情。带给别人一片真诚,别人给你深深思念。送给别人一份谦让,别人给你敬重万千。
让我们把春雷藏进队鼓,敲响时代的鼓点。告诉祖国,告诉社会,文明礼仪伴我长大。让我们插上文明的翅膀,飞向蓝天,飞向未来。告诉太阳,告诉月亮,我们是新世纪即将展翅的雄鹰。
做文明的使者,让我们用微笑铺设文明路; 做礼仪的少年,让我们用真心搭建礼仪桥。文明礼仪伴我行,中华美德放光芒。文明礼仪伴我行,到处盛开文明花!
文明礼貌
学习争先虽重要,文明礼貌也要好。
学校规定都遵守,见到老师有礼貌。
同学之间相友爱,友谊小手牵的牢。
爱护公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
文明乘车
同学们,要记牢,上下车时队排好。上了车,不乱跑,准备零钱去买票。车厢里,不大叫,安安静静秩序好。有座位,不去抢,老人孩子照顾到。下车时,不拥挤,耽误时间易摔跤。讲文明,讲礼貌,开开心心上学校。
文明校园
教学楼,真热闹。杨柳青青花儿俏。同学们,蹦又跳。讲文明,懂礼貌。见老师,问声好。
见同学,问声早。爱环境,出新招。有垃圾,专人管。见废纸,弯腰捡。护环境,人有责。校园美,齐欢笑。文明礼仪靠自己,树立新风我做到,自觉遵守礼仪歌,世界将会更美好!
第二篇:泱泱中华之美
泱泱中华之美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没有读这本书前,我想如果不是因为老师推荐阅读此书,恐怕我自己是不会主动去读的,因为这种对文化的探讨的,看似很高深的书,我一直都在内心抵触觉得读起来一定很有压力。拿到书之后翻了没几页就放下了没有再看。直到老师要求写读书笔记,才又重新翻开书,但是这一次却一看看上了劲。
现在合上手中这一本看似相貌平平,不厚也不薄但其实却意义非凡的书——李泽厚大师的《美的历程》——我感慨良多。这种感觉仿佛自己刚刚穿越了千年的中华历史,对中华美的历史来了一次全面的鸟瞰,匆忙的脚步和作者一起从远古洪荒的史前文明走过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到清代结束旅行的脚步,寻觅“美”的氛围,感叹,还是感叹,关于古老中国文明的感叹。
图腾,占卜,祭祀。汉字,陶器,青铜。战争,建筑,诗歌。让我陷落在古老悠久的中华文化中无法自拔。以往对远古历史的距离感与陌生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暖暖的亲切和赞叹与感慨!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与自然、命运抗争,从荒蛮走向文明,这中间,一辈辈一代代,在探索与追寻中,在失败与迷茫中,跌跌撞撞却步伐坚定,终于走向现在与未来。
一颗文明的种子,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萌芽,开枝散叶,在经历千年之后,终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在书中第一章“龙飞凤舞”中,有这样一段“„之所以说‘龙飞凤舞’,正因为它们作为图腾所标记、所代表的,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后世的歌、舞、剧、画、神话、咒语„„,在远古时完全柔和在这个未分化的巫术礼仪活动的混沌统一体之中的,如火如荼,如醉如狂,虔诚而蛮野,热烈而谨严。”读到这,我不再对远古的巫术礼仪无法理解,试想,对自然的膜拜,对美好生活的盼望,这是现代的我们都经常会有的情感,那远古的尚未开化的人们定然。正是他们本能去崇尚自然、用自己的理解去供奉自然,才将那初期的混沌的文明开启,才渐渐晕开了歌舞,剧画,文化才渐渐蔓延。即书中所说,“图腾歌舞分化为诗歌舞乐和神话传说,各自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不同的发展道
路。”
“你不能藐视那已成陈迹的、僵硬了的图像轮廓,你不要以为那只是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你不要小看那似乎非常冷静的阴阳八卦„„,想当年,他们都是火一般炽热虔信得巫术礼仪的组成部分或符号标记。他们是具有神力魔法的舞蹈、歌唱咒语的凝冻化了的代表。它们浓缩着、积淀着,原始人们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
原谅我对于这一整段的誊抄,就是这一段深深地震撼了我,打动了我。让如今身在世上的渺小的我,突然与几千年前的祖先们,在精神上无比接近。读到这富有深刻感情的感性的一段时,我也被李泽厚大师感染了,同时也真实的感觉到了他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炽爱。
然而在书中,更多的还是理性的思考与探讨,例如书中第一章末,对“美”的概念的探讨,对于“审美积淀论”的提出,就让我受益匪浅,琢磨良久。前人说“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作者对于这一点的探讨更加深入,引出克乃夫·贝尔的“美”是“有意味的的形式”的观点之后,又指出其论点不免会陷入循环论证中无法自拔。然后提出自己的“审美积淀论”一说,作者认为,正是因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那么它的特定的观念、想象的积淀(融化),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感情”。美与审美是一种人类发展净化过程中,不自觉的积淀。人们不自觉地创造了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
如果说在上古文明之始,是人类天然本能的觉醒,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在继先秦诸子百家对道德与精神的百家争鸣之后,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魏晋时期玄学的发展。而在本书中,作者对于“魏晋风度”这一章的描写,让我对这个纷繁变化的时代,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更加感叹。作者认为这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期。魏晋是一个中国历史上重大转着变化的时期,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思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等,都经历转折,或者说,重新洗牌。
魏晋之风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死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喟叹,这甚至成为了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作者认为“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从本质上来说,在这个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生命因种种原因变得卑微的时代,人们才真正开始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和领悟,他们终于开始对原来占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叨叨的节操产生不信任与怀疑、否定的态度。作者犀利的指出“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这是一个“纯”哲学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自由开放的时代。作者真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无法同意时下(文革结束左右)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广泛流行的论调,即把这种魏晋学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一概说成是腐朽反动的东西,反而认为魏晋正是一个思想活跃,哲学解放,提出很多问题,获得很多收获的时代——这一点就让人佩服,佩服作者在当下大流都迷失的潮流中,作为一个文人、一个哲学思考者,保持了始终清醒的态度。
“天才少年王弼为代表的魏晋玄学,不但远超繁琐与迷信的汉儒,而且也胜过清醒和机械的王充。时代毕竟是前进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突破数百年的统治意识,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的解放历程。”
然而在当代,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对于魏晋之风仍然没有如同唐诗宋词一样的热情与高度的评价,对于一个满是哲学思考,满是自由、开放思想的时代,依旧没有给予热烈的推崇,这一点我觉得有不妥之处,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一个思想开放的民族,才能对如今这个世界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探索。我认为,我们的这个时代,现在,缺乏的正是那样一种精神,也缺少那个时代议论争辩的氛围。躁动的社会,看似缤纷繁盛的文化泡沫下,剩下的只是,贫乏的庸俗的一味取悦大众的低级趣味与麻木的思想,无法平静的大众,想要发声却被淹没的还保持清醒的人。统治阶级的高调压迫,普通大众的无奈妥协,其实已经让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文化濒临匮乏,正如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所示,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未必就有繁荣的文化与思想。
引用最近温家宝总理在说到关于“讲真话”与“自由包容之精神”的一段话供大家思考。“陈寅恪先生说过,学术研究的精髓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要提倡独立思考、敢讲真话,反对人云亦云、照抄照转。”“当前,关键是要营造一种包容和宽松的环境,使人们能够独立思考,敢讲真话。„„。”
也许有点偏题了,但正是魏晋文化之美,才给了我这些启发。中华之美,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值得无数中华子孙去研究,去探讨。希望在现在,在社会繁荣,祖国富强的现在和以后,中华文化能够出现新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况。记得《美的历程》中结尾的话。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课下作业
中文08-2班
封晓晓310812030201
第三篇:弘扬传统文化,兴我泱泱中华
弘扬传统文化,兴我泱泱中华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
现在许多人都说,中国人缺乏一种信仰,眼中有的只有权力和金钱。诚然,作为传统,我们中国人民亦有自己虔诚的信仰,只不过在当今社会中被忽视掉罢了。
我们到底有怎样的信仰?又该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安身立命呢?答案是肯定的: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德育先行!
我国的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自宋代以来,《四书》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格言,一直到今天,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联合国大厦镌刻着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仁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以“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并且主张通过自身的体验而感受快乐。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人讲涵詠,讲六艺之学,讲礼、乐、射、御、书、数,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讲人的品味,人的意境。人不是行尸走肉。人活着,要活得有尊严,有格调,有价值,有意义。要读书,要静坐,要修养自己。要养气,养心,养性、养情,养才。靠什么养?在古代是靠人文的“六艺”之学之教,靠四书五经。
国语、国文、国学的教育是国本,不可动摇。中国的教育,一定要以母语与本土文化为主导和主要内容。我们现在讲自主创新,讲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首先振兴的应是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国人靠什么走向世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中当然包含着几千年来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当然是变动着的文化。但中国之为中国,中国文化之为中国文化,一定有自己内在性的东西,有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常道。这是不可动摇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进行国学教育,其实是在养成孩子们的国民意识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对国家与民族大任的自觉担当。这既是对传统文化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富强民主现代国家的现实需要。
传统文化要继承,也更需要创新。说到传统文化创新的典范,不得不提的就是北京奥运会。奥运会作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一项盛事,中国在其身上所下的功夫我们是有目共睹的。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度,怎样才能在将其深厚底蕴展示与世人面前的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一个现代化的、充满活力的并且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开放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是不能省略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使其本身具有了时代意义,更贴近生活,更能为人所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继承性,同时,又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当代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经长期的历史发展凝聚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这种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表现为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没有继承,传统文化就没有创新的资本;而不去创新,传统文化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便会最终走上衰败的道路。唯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将其与现代元素结合,加以创新,才能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继续生生不息,传统才能闪耀出耀眼的现代光芒!
第四篇:泱泱中华,浓浓情怀大学生国庆升旗发言
泱泱中华,浓浓情怀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泱泱中华,浓浓情怀》。
泱泱中华,赫赫文明。仁风远扬,大化周行。我们领略长城的巍峨,感慨将士浩然之气;我们赞叹山峦的逶迤,自豪祖国幅员之阔;我们震惊于山河胜景,精巧舞榭,壮观寰宇;我们痴迷于国粹经典,史册汗青。
你我伫立于这广大天地间,感受其壮丽景色,深厚底蕴,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爱国情怀有多种。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是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文天祥的“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这是百折不挠,一心向国的爱国情怀;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关注民生的爱国情怀;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在销毁鸦片的滚滚浓烟中显现,这是敢于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情怀…
…在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艰难历程中,多少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更是把一腔爱国热情挥洒得淋漓尽致。
我们在心里早已熟知那些热忱真言,那些神圣长髯,那些黄土般深厚、芬芳的情怀,它们衍生成了一种形态不具、意义抽象的信念,根植于你我精神的土壤。这信念,名为爱国。
七十载。三十载风雨,四十载甘露。她在荆棘丛中、泥泞沼泽里艰苦探索了数十年。不畏艰辛是她、砥砺前行是她。终于,改革开放的光辉照耀在她奋斗后粗砺宽厚的掌心,但她笑着诠释掌心每一粒老茧的意义。
爱她,不需要任何理由,这是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本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爱国的方式或许不必去追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举。国家的富强,时局的稳定让我们这一代的使命由抛头颅、洒热血转向了为国家的复兴贡献聪明才智,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爱国,是用个人奋斗来创造社会价值,实现中国梦。“鹏初程,凤欲翔,又携书剑路茫茫”是你我这一代年轻人的追梦之路。爱国,是承复兴中华的历史使命,继“仁义礼智信”的大国风范。
不忘初心,逐梦而行,即是你我爱国的方式。
泱泱中华,赫赫文明。让我们怀浓浓情怀,行复兴之路。
第五篇: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传承泱泱中华美德
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传承泱泱中华美德
青羊小学地处上党老区,全国劳模申纪兰的故乡,具有优良的教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青羊大地上一朵奇葩。2013年1月份,被山西省教科院定为在平顺开展《传承国学精华 整合课程资源
弘扬民族精神》课题研究的试验学校。将近一年来,我校开展了一种全新的儿童生活方式-----“读经典书 做有根人”活动。2013年1月下旬,青羊小学《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传承泱泱中华美德》课题研究正式启动,由此揭开了青羊小学,也是迄今为止全县小学教育领域“文化断层重整工程”的序幕。通过“借经典学文,以国学修身”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国学经典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以“仁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积极的人生信念,如春雨点点,渗入孩子们的心田;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活动措施:
1、开辟国学专栏,营造导行、励志、律己的浓郁氛围。学校利用走廊、墙壁悬挂、粘贴《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知识版画,营造浓厚的校园国学文化氛围。教室环境也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辟有诗园,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有古诗书法展、有读后感,还有手抄报等等。
2、开发国粹系列化课程,课前放学一吟,熟读成诵。(精选童谣、三字经、弟子规、古代诗词、论语等内容自编教材,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领读、学生自由诵读等多种形式。)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课前20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要求每班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周将诵读内容(学校以根据年龄特点,精选童谣、三字经、弟子规、古代诗词、论语等内容自编了校本教材)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次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诵读长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每天中午放学的路队,让孩子们背着古诗出校园。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吟诵古诗都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纪律上,可以减少学生的吵闹。回家后还有家长带领孩子的亲子诵读;充分利用各种学科进行经典诵读。语文教师:读经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经课,平时还要指导好学生的诵经活动。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配套跟上服务。体育教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利用体育课游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边诵唱边活动的指导。美术教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我国最有名的书画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班主任:负责该班经典诵读活动的协调和成果检测工作。
3、开辟第二课堂,延伸国学诵读体验。书法“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书法的线条是中国文化艺术的母根,书法在绵延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美学体系。因此,下午上课前20分钟是全校学生的写字时间,要求把早晨读过的内容以练字的方式写下来。放学后,我校邀请专职教师辅导兴趣班的孩子们学写毛笔字。静谧的教室,明亮的光线,齐整的生姿,有模有样的执笔、临帖,一笔一划、一撇一捺,横平竖直、勾挑起落。孩子们聚精会神,用心、用情、用爱书写着对汉字的体悟,对中华文明的钟情,对民族文明的体验与感受。
4、培养了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广播领路,配乐美读。)每天课间操全体学生跟着《三字经》的配乐一边诵读一边做韵律操。操场上,方块队阵容齐整,随着或铿锵或悠扬、或徐缓、或明快的优美旋律,伴着播音员醇厚、正宗、字正腔圆的朗读声,穿着整齐的学生放松心情、舒展肢体,踏着节拍,和着节奏进入音体合璧的艺术境界。
6、开展国学实践活动。每年“六一”举一次办“凝校魂,光国粹”诗歌朗诵会,国庆节搞一次“明国史、知校史、爱家乡”主题演讲赛。元旦举办师生硬笔书法大赛暨绘画艺术展。扩大国学与课程、与师生、与生活的接触范围,增强国学的渗透力、生存力、发展力、升华力、创新力。
7、一至五年级人手一本学校自编的国学校本教材,并把规范写字和国学诵读加入到学生期中期末考试内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