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注重调整结构确保粮食生产
注重农业调整结构确保粮食安全
曹国璠,吴明开,邹琴
(贵州大学农学院贵阳550025)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国情和多年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特点、问题、措施等,我们认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但应该认清形势、更新观念、分步实施、确保粮食安全。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粮食安全
Laying Stress on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Ensuring Grain Safety
Cao Guofan, Wu Mingkai, Zou Qin
(Agronomy Academy of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Abstract: The effect, characteristic, question and measure etc of agriculture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many tears and our country national condition have been analysed, , we think that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structure adjustment is imperative and brook no delay, but should get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renew the concept, divide a step implementation and ensure grain safety.The keyword: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Grain safety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首要战略问题,在目前粮食自足的情况下,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建设十分重要。粮食生产尽管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很小,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一九九八年以后中国粮食产量逐年下滑,如果继续下去,一旦国际上出现大的动荡或遇到严重自然灾害,就会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根据预测,2003/04年度世界粮食库存量预报为3.823亿吨,较上一年度的4.76亿吨降低19.7%。三大谷物库存量均有所下降,其中粗粮库存量为1.517亿吨,减少2090万吨,降幅为12%;小麦库存量为1.283亿吨,减少5270万吨,降幅为29%;大米库存量为1.022亿吨,减少2020万吨,降幅为16.5%。值得注意的是,占世界人口总数3/4的发展中国家,库存由上年的3.336亿吨降为2.54亿吨,减少7960万吨,占世界粮食库存总量减少额的85%,这一年的降幅高达24%[4]。
1、注重调整结构确保粮食安全的依据
1.1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突出表现是:多数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多数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品种和品质结构不合理,高产与优质不统一、优质不能优价;农产品价格多年在低价位上徘徊,农民增产不增收。原因在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由过去的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需求的双重约束,市场需求约束程度加大。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1.2农村改革20年来,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业结构已经过几次调整,但基本上都是局限在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此消彼长和生产数量的此多彼少上;如今居民的消费已由解决温饱进入实现小康阶段,消费水平提高了,消费结构变化了,市场对优质、专用产品的需求愈来愈大。这就需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1.3在当前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工作中,不少地方对中央关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涵理解不深、认识不清。有的地方过分强调农业种植结构和品种数量的调整,仍然在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上搞“加加减减”,忽视了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有的地方片面认为种粮吃亏,不能把市场需求和本地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一味调减粮田,忽视了粮食生产能力的长远发展;有的地方仍在利用行政手段向农民贯彻政府的意图,甚至强行下达结构调整的指标任务,强迫农民种这种那,忽视了农民的意愿和农民的利益;有的地方虽然注重了农产品的优质化发展,但在经营管理技术上仍然是混收、混储、混销,忽视了优质产品标准化的生产和销售,降低了品种质量。
1.4中央提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而粮食结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各地要正确理解中央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把结构调整的重点真正转到改良品种、提高质量上,尤其是中部粮食主产区,要切实做好粮食结构调整,把工作重点放在粮食的优质化发展上[1]。
3、当前农业结构调整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3.1进一步认识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刻内涵
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与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初期的两次调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农产品供需形势不同,前两次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供求总体上偏紧的背景下进行,有些产品一时多一点,主要是结构性、地区性的,整个农产品市场还是卖方市场。这次调整是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绝大部分农产品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进行的。二是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主要是解决温饱,而现在人们对农产品消费提出了优质化和多样化要求。三是调整的主体不同过去结构调整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采取层层下达指标和运用行政手段进行,而现在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四是调整的内容不同,过去主要是通过面积增减和规定粮经比例,局限在种植业内部进行平面调整,而现在是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向
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是一种立体式的调整。可以说,这次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复合型的目标,要求比过去更高了。
3.2千方百计开拓市场,搞活流通
目前农产品流通是结构调整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从各地实践看,凡是结构调整成功的地方,也都是开拓市场的成功典型。只有开拓市场,才可能扩大规模,打出品牌,提高效益。可以说搞活流通是当前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牛鼻子”。因此,一要“反弹琵琶”,反向思维,为了抓生产,先要抓流通、抓运销,反过来促进结构调整。二要大力培育农村流通组织特别是外销网络,通过发展民间运销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鼓励农村能人创办流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或公司等,形成多渠道、多形式流通,同时要通过组织创新,构建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型市场主体。三要通过抓市场建设和管理,组织产销订货会,采用“订单农业”等形式,促进农产品流通。四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科技推广部门在联基地、带农户、进市场方面的作用、使农民在二次分配中获得合理收益。
3.3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21世纪世界农产品质量的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谁拥有良种和先进技术,谁就能掌握质量竞争的主动权。从国内看,尽管许多农产品出现“卖难”,但一些名特优产品价格在超出同类产品价格几倍乃至十几倍以上仍然畅销。因此,要加大动植物良种繁育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力度,把良种良法作为关键环节来抓。
3.4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
各地的地貌、资源、气候、经济、交通、信息和生产习惯差异很大,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在保护好粮食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宜牧则牧,宜渔则渔,通过优化布局和区域分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有规模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从产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这是农业新阶段区别于过去的一个重要标志。据专家测算,在同样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如果投入决策目标从产量最大化转变为效益最大化,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可以降低10%~30%。
3.5发展食品加工,实现多次增值
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初级农产品的质量,更取决于整个产业链条和生产体系的发达程度。发达国家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向社会提供的产品价值量比为2:1:7。可见,没有农业生产外环节的多次增值,农业经济效益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因此,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是增强农业竞争力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尽快制定食品加工业规划和支持政策、建立食品加工专项资金,鼓励多种所有制和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要挖掘乡镇企业的潜力,使其在食品加工业中挑大梁[2]。
4、更新结构调整观念,创新调整方法,落实结构调整措施
4.1更新结构调整观念,创新调整方法
4.1.1思想观念要创新,使我们进行结构调整的思路在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创新结构调整的思路,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品种和提高品质为目标,不要一味调整种植面积和产量;二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确定适合自己的优势品种;三要十分注重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决不能以削弱粮食生产能力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利益;四要善于逆向操作,以产品流通促进结构调整。
4.1.2科学技术要创新,使农业科技成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大力量。粮食优质化发展,一方面,要注重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质品种,不能象过去追求数量增长时那样,将高产作为判定良种的唯一标准,现在主要是看是否能适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的需求,看市场是否接受;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改革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从优质品种的育种、选种、引种,到栽培管理、收割储运、市场销售等每一个环节,必须做到“单一化”的运作,确保品种优良、品质纯正。只有良种和良法配套,才能推进粮食优质化进程,才能有利于实现优质优价。
4.1.3体制和机制要创新,使农业和农村经济通过结构调整在新的台阶上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一要摆正政府位置,政府可以制定规划、搜集和提供信息、搞好各项服务,可以通过典型示范,让农民对调整的益处看得见、摸得着,主动地、自觉自愿地调整,但不能强迫命令,分任务、压指标,更不能瞎指挥,由农民自主选择:二要发育独立自主的经营主体,把市场需求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把农民的生产信息及时地传递给消费者和加工企业,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紧密的市场联系;三要在不同环节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既要注重发挥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作用,又要尊重农民的选择:既要准确地告诉农民市场需要什么产品,告诉消费者农民生产了什么产品,又必须让农民相信,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会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让消费者相信能够获得满意的、有增值潜力的产品。
4.2落实结构调整措施
4.2.1、坚持科学规划指导,加强舆论宣传、典型示范、利益驱动引导,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良种技术、农资供应、收储销售等综合服务,把政府功能定位在规划、引导和服务上。
4.2.2、加大科普力度,提高农民素质:严格选种引种育种,稳步推广种植;加强科研攻关,注重优质品种更新,实施良种良法配套,把农业生产的发展真正建立在科技进步上。
4.2.3、实行同一品种的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实行单收、单打、单储、单
销,避免品种混杂,确保优质品种的纯洁度和质量。
4.2.4、中介牵头,农商联手,种前签定意向购销协议,产后落实购销合同,努力实现优质品种的优质优价,把粮食结构调整的目标定位在农民增收上[1]。
5、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
5.1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确保我们在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有人提出粮食不够到国际市场去买,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吃饭依赖外国,必将受制于人。
5.2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在耕地面积难以增加的情况下,科技是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增地减,但粮食基本上实现了供需平衡,主要是依靠科技大幅度提高了粮食单产。
5.3确保一定规模的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锐减的一个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粮食播种面积持续下降。近年,由于粮食生产效益相对低下甚至亏损,不少地方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调整种植业结构片面理解为粮食种得越少越好,不种最好。一些地方盲目建设“开发区”、“工业园”,大量占用、征用良田。
5.4切实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近年是“谷贱伤农”,税费成本过高,种粮无利可图。2000年至2001年,湖南省农民每生产100斤早稻,平均亏损6.77元;2002年费改税后,每百斤早稻含税成本高达58.54元,农民每生产百斤早稻,亏损12.77元[3]。
5.5要高度重视清洁生产,保证国家生态环境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退出不适宜粮食生产的土地,帮助和鼓励他们寻求适宜经营的生产活动,把力量用于适宜粮食种植的地区。同时,还要健全技术推广系统,加大对农业科技发展和推广的投入,尤其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技推广机制,培养一批安心农技推广工作的队伍,充分发挥科技力量保障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朱守银、王树栋,结构调整要注重创新,网上资料
[2]、对当前我国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探讨,网上资料
[3]、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网上资料
[4]、世界粮食库存量预计减少19.7%,网上资料
第二篇:狠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改
狠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66县位于66省西北部,66市东南部,总人口695万,其中农业人口66万,辖6区6镇6乡,6个行政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为提高全县粮食生产能力,近年来,66县认真贯彻中央的“三农”政策,实行“三动”战略(即项目拉动、示范带动、科技推动),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积极争跑农业项目,探索种植新模式,使农业种植结构更加优化,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布局区域化、产品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粮食种植面积、单产发生了明显变化。
截止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由2004年的6万吨增加到6万吨;粮食良种覆盖率由2004年的6%扩大6%;粮食订单面积由2004年的6万亩增加到6万亩。2012年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6万亩,主要包括玉米6万亩、谷子6万亩(杂交谷子6万亩)、马铃薯4.3万亩;经济作物面积6万亩。
随着统筹城乡建设和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也面临着新任务、新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我县立足县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粮食的稳产高产。
玉米和谷子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我们通过开展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和杂交谷子的推广实施,来促进带动全县的粮食生产。在这两项工作过程中,通过建立示范片、强化技术指导、大力推广“一增五改”技术、科学防治病虫害、合理 1
水肥施用等措施,克服春寒、旱灾、雹灾、洪涝灾害等不利条件,实现了稳产丰收。
一、科学种粮创效益
——玉米产业。玉米是我县种植业的主导产业,常年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6万亩左右,约占粮播面积的62%,总产61.34亿公斤左右,约占粮食总产量的77%,为了提高玉米单产,带动全县春玉米大面积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县以玉米高产创建活动为载体,示范带动全县玉米全面平衡增产。
从2008年起,我县6国家级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县,在示范方内,我县重点推广了“一增五改”关键技术(即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高产品种、改套种为平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作业、改早收为适时晚收,突出抓好适时机播、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通过各级领导及广大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示范方取得了预期效果,玉米单产每年递增5%以上。6通过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和示范方的带动,我县玉米单产由2009年的438.7公斤提高到2011年的537.14公斤,为我县玉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今年我县继续建立万亩玉米高产示范方。为使活动取得进一步的实效,本着早动手、早谋划的原则,我们及时选定
地块,确定了6为种植品种。同时加大了技术指导力度,印发了《6县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种植农民人手一份,并于4月上旬对6镇的63个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村进行了技术培训。针对今年春旱等不利天气情况,组织农户开展耙耱保墒,抢墒播种,如期完成了播种工作,目前已进入5—6叶期,正在定苗。
——谷子产业。谷子是我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其具耐旱特性,在丘陵山区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提高种植效益,我县重点引进了以“6为主的旱作节水高效品种——杂交谷子。在杂交谷子的推广过程中,我们积极争取项目,减轻农户负担,提高优良谷种的普及率和种植面积,并通过宣传培训、配套技术推广等措施,不断强化农户科学种植的能力,为保障谷子丰产增收提供有力支持。为提高示范作用,增加辐射效应,2010年我县在谷子主产区建立了10个千亩以上的示范片,全县谷子种植面积达到8.7万亩,其中杂交谷子种植面积8.4万亩。这一年,我县丘陵山区由于遭受干旱、风雹等自然灾害,玉米基本绝收,而杂交谷子平均亩产仍达到300公斤左右,农民取得了满意的效益。2011年推广面积9万亩,6最高亩产600公斤,平均亩产410公斤;6最高亩产400公斤,平均亩产240公斤,全县总产达到6斤。
二、技术下乡送服务
一是加强和推进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利用农业区域站的前沿优势,强化职能,围绕为农民群众解难帮困的工作中心,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基层开展送服务、送实惠、帮技术、建强基层队伍的“科技下乡献真情”活动。二是依托“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农业技术大培训。针对各乡镇实际,进行了玉米高产栽培、玉米新品种介绍、张杂谷子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标准化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宣传与培训,并对农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为农民当场解疑答难。2009年以来,我县每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6余名,普训农民达6人次以上,全面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为我县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技术保障。
三、试验示范强产业
在推进产业建设的同时,我县还抓好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每年引进粮菜新品种30多个,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0%。玉米主要引进推广了6等优良品种,其中6已成为我县玉米当家品种,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的6。谷子主要引进了张杂系列谷种;马铃薯主要引进了大白花、夏波蒂、冀张薯8号等。2011年,我县在马铃薯主产区6村示范的高起垄栽培冀张薯8号取得了显著效果。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6斤,比当地农户常规种植亩均增产6多公斤。通过新品种的引进与示范,有力促进了全县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
开展生产试验和区试试验是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的重要一环。为了验证新品种的成熟性和适应性,我县每年都要有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各类试验。2009年以来,共落实玉米生产试验和区试试验6个,落实测土配方施肥6个,肥料校正试验57个,落实配方肥田间试验1500多亩。
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使我县的粮食生产呈现出新的面貌,为完善巩固引进成果,进一步提升玉米生产能力,我们在重点生产区域开展了玉米统防统治工作。2009年以来,在张家堡、东小庄两个乡镇建立绿色防控区,防控面积2.3万亩,2012年将对6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区进行统防统治,在保证项目实施效果的同时,为在全县开展统防统治工作,全面提升粮食生产水平积累经验。
四、项目建设显成果
一是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提高群众种田的积极性。自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出台以来,我县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种田热情。今年共落实玉米补贴面积259334.927亩,小麦补贴面积2023亩,水稻补贴面积5834.3亩。二是依托项目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整合测土配肥、高产创建、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等各类农业项目资源向粮食产区倾斜,不断扶持并开展高产示范建设,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土壤改良、节水灌溉)和农业生产投入(农作物种子、肥料、农膜等农用物
资)上,全面提高粮食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通过一系列农业项目建设,让农民切身感受到了粮食稳产、高产带来的效益,种植户看到了只有科学种田才能实现高产,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充分利用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投入,认真搞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基本口粮田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推进我县的粮食产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篇: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
搞好粮食生产
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
“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乃万价之基”。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如何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一直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课题。现结合我市实际,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
粮食安全是政府行为,政府必须承担起保障粮食安全的义务,切实履行建立粮食安全体系的职责,实现稳定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供应,保障低收入阶层粮食供给。首先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耕地和粮田面积逐步减少,而且减少幅度有逐年增大的趋势,特别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日益深入和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种植业生产将呈现蔬菜产业和其他高效优势产品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粮食生产规模逐渐缩减的趋向。目前,我市现有人口107万,粮田面积69万亩,人均仅0.65亩,因此,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切实保护和建设好基本农田,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改善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近年来,受结构调整和市场价格低迷的双重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保障体系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国家资助和将研究与推广的重点由高产转变为优质,由粮食作物转向其他经济作物,由此也导致了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到目前为止,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比任何时候都薄弱,大批粮食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得到及时推广,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不适应市场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和专用粮食,供不应求,一些质量较差的粮食滞销,积压较多。因此,大力推广粮食优良品种种植,形成规模优势,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发布市场行情,科学预测市场走向,引导农民合理种植,不失为提高粮食经济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切实转变职能,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今年,我省粮食全面放开,推向市场。要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彻底转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把国有粮食企业推向市场,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一切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一)转变职能,真正发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作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然要触及到政府粮食权力机构,如果其职能仍然不改变,继续扮演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的计划经济特殊角色,那么,不管改革搞得多么轰轰烈烈,都将是“换汤不换药”,名改实未改的徒劳行为,经不住市场经济的冲击。因此,改革必须先从转变政府粮食机构职能入手,具体应调整为四大职能:第一大职能是负责制定粮食流通的政策法规。为本辖区搭建合法自由经营的平台。第二大职能是负责随时掌握粮食流通动态。全程跟踪监督粮食行业执行政策法规情况,加强市场宏观政策调控,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所赋予的职能,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执行力度,确保市场不乱,农民增产增收。第三大职能是掌管本级粮食安全。负责平时安全信息调查,安全体系建设、制定本级应急方案,掌握一批国有地方储备粮库以及应对战争等突发事件的粮食供应等工作。第四大职能是负责建立本级国有粮食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从而使其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保证国有资产增值。从而,通过规范政府粮食机构职能,切实理顺政企关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使之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政府粮食职能机关。
(二)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粮食流通,支持农业结构调整。要结合粮改,打破行政区域设置模式,采取兼并、合并、捆绑经营等形式,组建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粮食市场流通。有条件的工商企业可考虑组建工贸一体化的集团公司,发展集团经营。要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控制粮源,搞活经营。工业企业要努力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为带动,壮大企业实力,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和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尽快把企业做大做强,以推动粮食经济快速增长。
(三)构建私营网络,不断增强国家粮食体系的抗险力。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由竞争,多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与市场多元化发展,建立私营粮食经济已是大趋势。目前,我国粮食经济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由国有粮食企业独家搭台唱戏的格局,这是一种不健全的也是经不起风浪的粮食市场经济,必须在新组建国有粮食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粮食私营经济,以激活粮食市场发育和补充国有粮食企业经营。一要完善允许发展私营粮食经济的相关法规。在承认私营粮食企业合法性的同时,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私营粮食企业与国有粮食企业同为国家粮食经济体系,为其开辟一片生存发展的空间。二要扩大私营粮食企业经营的自由度。要一视同仁,准予私营企业申办企业、商标注册和经营管理,使其获得发育壮大的土壤。三要着眼长远发展。随着多元经济的交融发展以及私营粮食企业的壮大,要准许私营粮食企业进行跨省市经营,以及允许与国有粮食企业“公平竞争”、“公私合营”、“相互兼并”、“私代公营”等多种形式发展。四要对私营粮食企业进行必要的规范管理。包括"规定企业经营规模,保证粮食质量安全,要求其在紧急状态下听从国家调度,切实引导私营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通过鼓励私营粮食企业发展的办法,扶持一批竞争力强的私营粮食企业,组成一个补充国有粮食企业的私营经济网络,进一步加固粮食经济安全体系。
三、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粮食市场既要放开又要管好。国务院17号文件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赋予了粮食等有关部门对粮食市场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粮食、工商、物价、卫生、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对粮食市场监管的责任。一是抓紧建立严格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粮食、工商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严把市场准入关。进入粮食市场的经营者,必须在经营资金、仓储设施、检验和保管能力等方面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二要加强对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服务和监管。非国有粮食企业参与粮食流通,对于方便农民售粮,活跃粮食市场,具有重要作用。既要依法加强监管,引导他们合法经营,又要为他们提供服务,维护其正当权益。三要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要坚决打击垄断经营、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囤积居奇、哄抬粮价、掺杂使假、坑农害农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等不法行为,保护合法经营和公平竞争。公安、工商、粮食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当地粮食经营者和跨区收购的粮食经营者的日常管理,通过市场巡查,保护正当经营,及时查处收购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四要建立健全粮食经营信息统计体系。通过建立粮食台帐制度,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掌握粮食经营者的购销、储存等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密切监测市场粮价动态,及时掌握粮食供求和价格的最新变化,及时发布粮食生产、消费、价格等信息,正确引导市场预期,保持市场稳定。
第四篇:搞好粮食生产 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
搞好粮食生产
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
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乃万价之基。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如何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一直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课题。现结合我市实际,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
粮食安全是政府行为,政府必须承担起保障粮食安全的义务,切实履行建立粮食安全体系的职责,实现稳定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供应,保障低收入阶层粮食供给。首先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耕地和粮田面积逐步减少,而且减少幅度有逐年增大的趋势,特别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日益深入和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种植业生产将呈现蔬菜产业和其他高效优势产品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粮食生产规模逐渐缩减的趋向。目前,我市现有人口107万,粮田面积69万亩,人均仅0.65亩,因此,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切实保护和建设好基本农田,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改善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近年来,受结构调整和市场价格低迷的双重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保障体系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国家资助和将研究与推广的重点由高产转变为优质,由粮食作物转向其他经济作物,由此也导致了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到目前为止,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比任何时候都薄弱,大批粮食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得到及时推广,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不适应市场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和专用粮食,供不应求,一些质量较差的粮食滞销,积压较多。因此,大力推广粮食优良品种种植,形成规模优势,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发布市场行情,科学预测市场走向,引导农民合理种植,不失为提高粮食经济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切实转变职能,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今年,我省粮食全面放开,推向市场。要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彻底转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把国有粮食企业推向市场,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一切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一)转变职能,真正发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作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然要触及到政府粮食权力机构,如果其职能仍然不改变,继续扮演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的计划经济特殊角色,那么,不管改革搞得多么轰轰烈烈,都将是换汤不换药,名改实未改的徒劳行为,经不住市场经济的冲击。因此,改革必须先从转变政府粮食机构职能入手,具体应调整为四大职能:第一大职能是负责制定粮食流通的政策法规。为本辖区搭建合法自由经营的平台。第二大职能是负责随时掌握粮食流通动态。全程跟踪监督粮食行业执行政策法规情况,加强市场宏观政策调控,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所赋予的职能,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执行力度,确保市场不乱,农民增产增收。第三大职能是掌管本级粮食安全。负责平时安全信息调查,安全体系建设、制定本级应急方案,掌握一批国有地方储备粮库以及应对战争等突发事件的粮食供应等工作。第四大职能是负责建立本级国有粮食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从而使其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保证国有资产增值。从而,通过规范政府粮食机构职能,切实理顺政企关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使之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政府粮食职能机关。
(二)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粮食流通,支持农业结构调整。要结合粮改,打破行政区域设置模式,采取兼并、合并、捆绑经营等形式,组建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粮食市场流通。有条件的工商企业可考虑组建工贸一体化的集团公司,发展集团经营。要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控制粮源,搞活经营。工业企业要努力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为带动,壮大企业实力,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和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尽快把企业做大做强,以推动粮食经济快速增长。
(三)构建私营网络,不断增强国家粮食体系的抗险力。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由竞争,多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与市场多元化发展,建立私营粮食经济已是大趋势。目前,我国粮食经济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由国有粮食企业独家搭台唱戏的格局,这是一种不健全的也是经不起风浪的粮食市场经济,必须在新组建国有粮食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粮食私营经济,以激活粮食市场发育和补充国有粮食企业经营。一要完善允许发展私营粮食经济的相关法规。在承认私营粮食企业合法性的同时,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私营粮食企业与国有粮食企业同为国家粮食经济体系,为其开辟一片生存发展的空间。二要扩大私营粮食企业经营的自由度。要一视同仁,准予私营企业申办企业、商标注册和经营管理,使其获得发育壮大的土壤。三要着眼长远发展。随着多元经济的交融发展以及私营粮食企业的壮大,要准许私营粮食企业进行跨省市经营,以及允许与国有粮食企业公平竞争、公私合营、相互兼并、私代公营等多种形式发展。四要对私营粮食企业进行必要的规范管理。包括规定企业经营规模,保证粮食质量安全,要求其在紧急状态下听从国家调度,切实引导私营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通过鼓励私营粮食企业发展的办法,扶持一批竞争力强的私营粮食企业,组成一个补充国有粮食企业的私营经济网络,进一步加固粮食经济安全体系。
三、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粮食市场既要放开又要管好。国务院17号文件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赋予了粮食等有关部门对粮食市场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粮食、工商、物价、卫生、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对粮食市场监管的责任。一是抓紧建立严格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粮食、工商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严把市场准入关。进入粮食市场的经营者,必须在经营资金、仓储设施、检验和保管能力等方面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二要加强对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服务和监管。非国有粮食企业参与粮食流通,对于方便农民售粮,活跃粮食市场,具有重要作用。既要依法加强监管,引导他们合法经营,又要为他们提供服务,维护其正当权益。三要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要坚决打击垄断经营、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囤积居奇、哄抬粮价、掺杂使假、坑农害农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等不法行为,保护合法经营和公平竞争。公安、工商、粮食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当地粮食经营者和跨区收购的粮食经营者的日常管理,通过市场巡查,保护正当经营,及时查处收购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四要建立健全粮食经营信息统计体系。通过建立粮食台帐制度,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掌握粮食经营者的购销、储存等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密切监测市场粮价动态,及时掌握粮食供求和价格的最新变化,及时发布粮食生产、消费、价格等信息,正确引导市场预期,保持市场稳定。
四、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体系建设,增强政府调控能力
地方储备粮是地方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抓手。粮食市场放开后,建立完善的地方储备粮管理体系,加强地方储备粮的管理,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地方储备粮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粮
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强化对地方储备粮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确保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同时要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的新形势,按照统一招标采购、公开竞价拍卖和统一结算的方式,转换运作机制,进一步搞活地方储备粮经营,降低储存成本,减轻财政负担。
第五篇: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
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乃万价之基。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如何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一直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课题。现结合我市实际,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
粮食安全是政府行为,政府必须承担起保障粮食安全的义务,切实履行建立粮食安全体系的职责,实现稳定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供应,保障低收入阶层粮食供给。首先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耕地和粮田面积逐步减少,而且减少幅度有逐年增大的趋势,特别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日益深入和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种植业生产将呈现蔬菜产业和其他高效优势产品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粮食生产规模逐渐缩减的趋向。目前,我市现有人口107万,粮田面积69万亩,人均仅0.65亩,因此,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切实保护和建设好基本农田,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改善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近年来,受结构调整和市场价格低迷的双重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保障体系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国家资助和将研究与推广的重点由高产转变为优质,由粮食作物转向其他经济作物,由此也导致了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到目前为止,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比任何时候都薄弱,大批粮食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得到及时推广,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不适应市场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和专用粮食,供不应求,一些质量较差的粮食滞销,积压较多。因此,大力推广粮食优良品种种植,形成规模优势,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发布市场行情,科学预测市场走向,引导农民合理种植,不失为提高粮食经济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切实转变职能,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今年,我省粮食全面放开,推向市场。要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彻底转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把国有粮食企业推向市场,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一切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一)转变职能,真正发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作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然要触及到政府粮食权力机构,如果其职能仍然不改变,继续扮演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的计划经济特殊角色,那么,不管改革搞得多么轰轰烈烈,都将是换汤不换药,名改实未改的徒劳行为,经不住市场经济的冲击。因此,改革必须先从转变政府粮食机构职能入手,具体应调整为四大职能:第一大职能是负责制定粮食流通的政策法规。为本辖区搭建合法自由经营的平台。第二大职能是负责随时掌握粮食流通动态。全程跟踪监督粮食行业执行政策法规情况,加强市场宏观政策调控,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所赋予的职能,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执行力度,确保市场不乱,农民增产增收。第三大职能是掌管本级粮食安全。负责平时安全信息调查,安全体系建设、制定本级应急方案,掌握一批国有地方储备粮库以及应对战争等突发事件的粮食供应等工作。第四大职能是负责建立本级国有粮食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从而使其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保证国有资产增值。从而,通过规范政府粮食机构职能,切实理顺政企关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使之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政府粮食职能机关。
(二)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粮食流通,支持农业结构调整。要结合粮改,打破行政区域设置模式,采取兼并、合并、捆绑经营等形式,组建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粮食市场流通。有条件的工商企业可考虑组建工贸一体化的集团公司,发展集团经营。要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控制粮源,搞活经营。工业企业要努力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为带动,壮大企业实力,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和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尽快把企业做大做强,以推动粮食经济快速增长。
(三)构建私营网络,不断增强国家粮食体系的抗险力。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由竞争,多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与市场多元化发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