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怀化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怀化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怀化市会同县紧紧抓住国家“中部崛起”和湘西地区开发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好“引导、服务”文章,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高效农产品,因地制宜做大做强了蚕桑、脐橙、优质稻、油菜、辣椒、茶叶等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了“一乡一品”或“几乡一品”的农业生产格局。目前,该县已形成以县园艺示范场为中心,辐射周边连山、岩头、林城镇、广坪、地灵、坪村、堡子等七个乡镇为重点的5万亩脐橙基地,以连山、岩头、宝田、沙溪、团河、若水、地灵等乡镇为重点的5000亩蚕桑基地,以坪村、堡子、连山、广坪、若水、团河等乡镇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稻开发,全部由县贤胜油业公司订单收购的8万亩双低杂交油菜开发。现代农业产业增多,种植面积增广。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22万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72.8%,建立标准化订单生产基地4.6万亩;种植玉米面积16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18万亩;种植猕猴桃面积5.2万亩;计划种植烟叶7.2万亩,实现烟叶产量20万担;莓茶实行标准化生产,已建莓茶基地近10000亩;油茶种植面积25.45万亩,年均产油约2000吨;种植柑橘16.5万亩。全县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73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21万吨左右。
科技引领示范做强,科技推广做实。该县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病虫专业化防治技术,加强粮食和经济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开办技术培训,重点针对水稻、马铃薯、柑橘、莓茶、蔬菜等产业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调优农机装备结构,大力推广水稻插秧、农作物收割、大小型耕整机等新机具。已落实万亩以上的优质稻示范片2个、千亩以上的示范片10个,主要示范“玉针香”、“Y两优2号”等优质稻品种;在各乡镇指导农民累计进行配方施肥71万亩,病虫防治25万亩;办好芙蓉镇优质水果无病毒苗圃、石堤镇猕猴桃标准化生产等科技示范园;建设好专业合作社,完善优质稻、柑橘、茶叶等生产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农业科技入户率达92%以上。
农业资源环境变优,农业基础增强。该县先后组织技术人员300多人次下乡,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推广农业综合集成、节本增效技术;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抓好农业投入品监管,严厉打击破坏农业资源环境、生产经营不合格农产品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30个乡镇农技站体系改革与建设指导,探索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今年轻便、适应山区作业的旋耕机、微耕机、起垄机深受农民朋友欢迎,该县农机补贴资金480万元,全部直补到农民,已销售农机1300多台,优化了怀化农业生产环境。
一、怀化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1、马铃薯产业和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市按照“突出发展马铃薯产业和蔬菜产业,稳步发展油菜、茶叶、生姜、苦荞、折耳根等特色农产品”的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实效。2008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151.51
万亩,比2006年增加了58.41万亩,增长62.74%,马铃薯产量达到166.7万吨,比2006年增加71.8万吨;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93万亩,占计划28万亩的110.46%,比上年增加7.43万亩,蔬菜总产达到45.41万吨,比上年增产6.13万吨,增长15.16%。同时,还在六枝的郎岱、平寨,盘县的西冲、红果、城关,水城的蟠龙、阿戛、发耳、,钟山的大河等乡镇新建商品蔬菜基地3万亩。
2、传统经济作物及特色经济作物得到稳步发展
2008年,全市油菜种植面积达到12.69万亩,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62万亩,水果种植面积发展到4.2万亩,与上一年基本持平;其他特色经济作物不断得到发展,芭蕉芋种植达到12.13万亩,荞麦达到5.36万亩,大蒜达到0.92万亩,白芸豆达到8.26万亩,杜仲、板兰根、半夏、喜树等中草药材的种植面积发展到11.71万亩。
3、主要作物的良种普及率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由于我市积极实施粮食增产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马铃薯高产栽培示范、油菜产业化工程等项目的带动,有力地促进了“双杂”良种、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等作物良种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普及率大幅度提高,作物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到2008年,全市推广杂交水稻28.19万亩,普及率达到83.83%推广杂交玉米95.69万亩,普及率达到87.89%;推广脱毒马铃薯102.24万亩,普及率达到67.48%,推广杂交油菜8.46万亩,普及率达到66.66%。
4、规模化养殖成为畜牧业强劲增长点
近年来,我市先后实施了六枝特区优质肉猪基地,盘县优质肉牛、优质肉羊和优质肉猪基地,水城县优质肉牛基地和优质家禽基地,钟山区优质家禽和优质肉猪基地等一批省级畜牧业基地建设项目。通过畜牧业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项目区域畜牧业的发展和畜牧业结构调整,对全市畜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到2008年,全市有年出栏生猪2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958个,出栏生猪占全市生猪出栏量的16%;年出栏牛10头以上的养殖场491个,年出栏羊30只以上的养殖场804个,出栏羊占全市出栏羊的38.5%;年出栏500羽以上的规模养鸡场272个,出栏肉鸡占全市出栏量的43.3%。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15.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7%,畜牧业增加值7.6亿元,占农业总增加值的31%。2008年共出栏肥猪88.54万头,生猪存栏106.2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11.69万头;出栏牛5.6万头,存栏牛35.67万头;出栏羊9.08万只,存栏羊15.69万只;出栏家禽475.86万羽,存栏家禽464.59万羽。规模化养殖成为全市畜牧业发展的强劲增长点。
5、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长足发展
2008年,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246个,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9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7个。已有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一家企业获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优秀企业称号,6家协会被确定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试点,一家协会被确定为农业部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资产总额达到4.87亿元,固定资产为2.37亿元,建立原料基地33.3万亩,饲养大牲畜10万余头,饲养禽类250万羽,带动农户25.2万户。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资产总额4.6
亿元,固定资产2.24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资产总额2661万元,固定资产1274万元。2008年,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8亿元,利润4015万元,上缴利税1775万元,带动农户15.8万户。全市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3家,1000万元以上的8家,500万元以上的15家,500万元以下的24家。
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资源或农产品为依托,通过选定主导产品,挖掘传统工艺、传统配方,先后加工生产了近百种农产品,其中:“西山牌杂交玉米”、“岩脚面”、“郎岱酱”、“红心猕猴桃”等30多个农产品在市首届农产品展销会上获得六盘水市地方品牌农产品称号,其中“雾峰牌苦荞糊”、“滴水滩牌优质米”、“信友牌核桃乳”、“水城春牌茶叶”等农产品在国内、省内举办的大型博览会上、展销会上荣获金奖、名特优农产品奖,已打造成为省内外知名品牌农产品;有15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分别通过了QS、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这些品牌农产品极为有力的奠定了我市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6、结构调整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我市涌现出一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典型,如六枝落别、陇脚的优质水稻,岩脚的冬瓜,大用镇毛坡村的大蒜,盘江镇的折耳根,郎岱、英武的西瓜,大山、郎岱、大河、发耳等乡镇及百车河片区的蔬菜,保田镇马鞍山的黄花梨,四格乡坡上村的马铃薯,猴场乡、鸡场乡的猕猴桃,南开乡的辣椒,大用镇的胡萝卜,盘县盘南片区的芭蕉芋,南开的白芸豆,板桥的中药材等一批结构调整的典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亮点。为我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起到了强有力的示范带动作用。
7、农产品行业协会有了一定的发展
全市有各种组织、协会共207家,所有的协会均是企业主导型的行业协会,企业居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政府则起宏观管理和辅助推动作用,这一批协会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盘县的折耳根协会、四格乡的马铃薯协会等。
二、存在问题
1、有的县区对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认识还局限于粮食生产和传统意义上的面积和规模的简单扩大,还有认识不到位的现象。
2、商品流通渠道不畅,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一是市场体系不健全,没有成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外部市场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仅靠部分个体户小打小闹,形不成大气候,内部市场容量又有限,农产品商品率极低。二是加工企业不发达,农产品加工率低。市内的加工企业如六枝、盘县、水城的茶叶公司、“天使”土豆片厂、“山明”姜茶等加工企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生产规模小,加工能力弱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少,带动力还不强。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生产很难做到适销对路。农村经纪人队伍等中介组织发展缓慢,销售渠道不畅,产销脱节。
3、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服务滞后。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规范化程度低,其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强。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
营的积极性。农技服务体系已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事农技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太少,个别县区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仅占20%,农技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知识老化、知识面狭窄、技术指导服务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4、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特别是县、乡两级财政紧张,在进行结构调整方面的投入不足,一些很有发展前景的结构调整项目无法启动实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工企业、信息服务网络等建设发展滞后,导致结构调整步伐相对缓慢。
5、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我市农业生产区内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还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6、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资金投入,发展困难。农业生产除业主和政府投入外,吸纳社会资金少,投资渠道单一。农业生产贷款难,限制了农业的投资规模,制约了结构调整。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利润薄,积累少,资金周转慢,投资回报期长等原因,致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缺口进一步拉大。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政策和措施。一是进一步调整和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发挥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作用。二是进一步研究改革农业扶持专项资金、退耕还林资金的使用和拨付办法,切实改进扶持农业项目和龙头企业的方式,在扶持对象上,重点扶持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项目、龙头企业,把它们做大做强,发挥其幅射带动作用。农业扶持资金应主要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大效能地发挥农业扶持发展资金的作用。对龙头企业要实行动态管理,认真统计考核,做到能进能出。三是加大对农业工作、农业招商引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的评选、表彰、奖励力度。
2、抓住重点,突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结合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的特征,紧紧抓住马铃薯和蔬菜两个主导产业,整合资金、技术进行大力扶持,促使两大产业的生产、加工与销售链条顺利延伸。同时,兼顾提升油菜、茶叶、荞麦、大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档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把一、三产业特别是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走高效生态农业的路子,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走优势开发、规模发展之路,使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努力探索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生产、技术、销售、信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引进和培育新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要引进加工型和出口创汇型农业龙头企业。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先在马铃薯、蔬菜、茶叶、苦荞等特色产业上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格局,逐步推进产业化经营工作。对产业链条进行综合考虑,加大对种—加—销的协调和服务,对已有的产品和品牌进行资源整合,提升重点产业和部分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水平。
5、做好农业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以及资金筹集工作。首先要解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农技队伍不稳的问题,其次是提高农技人员的科技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第三,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小额贷款和更多的信贷支持,采取设立农业风险基金、农业扶持资金等方式,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风险性投资提供保障。
6、加大对农产品行业协会扶持和建设力度。一是推进政府职能改革,将属于社会管理层面的行业管理职能较交行业协会。二是改革双层管理体制,取消业务主管单位。三是政府要减少对行业协会的直接介入。四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协会规章制度。
7、把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目标。重视竞争力和整体效益的提高。重视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构建“公司十销地批发市场十中介组织十产地批发市场十基地十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8、发展龙头企业、创建专业市场、发展中介组织带动农户产业化的发展。一些重点建设的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上的扶持。充分发挥各种商会在行业协会中的桥梁作用。选拔和培训农村经纪人。
9、结合重点产业,努力探索合理的土地流转方式,使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零散土地合理流转起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鼓励部分能人、种植、养殖大户率先行动。使流转出土地的农民回到土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和就业升值。
10、创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大种植、大养殖是基础、大加工是核心,大市场是关键。通过市场带动,将种养加工的农产品转变为商品,最终让农民增加收入。
第二篇:泰安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泰安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目 录
摘 要..............................................................2
一、农业产业结构概念................................................3
二、泰安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3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3
(二)原则......................................................3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4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5
(一)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存在盲目性..............................5
(二)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发展缓慢............................5
(三)信贷方面政策支持度不高....................................6(四)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定位难..................................6
四、进一步调整优化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措施......................6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支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6
(二)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作用..................................7
(三)加快经营模式和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7 总 结..............................................................9 致 谢.............................................................10 参考文献...........................................................11
摘 要
二十一世纪,我国加大了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旨在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在中国,基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和农业的天然属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就成了理论与实际工作者的热门话题以及政府的一项主要工作之一,也成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当前在部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还不够深入,调整措施还不够完善,调整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显著。本文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展开研究,首先泰安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包括指导思想,原则已经农业产业结构清蒸的要点;进而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问题,最后是农业产业调整问题对策。
一、农业产业结构概念
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即: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村这个特定经济区域内,各个经济部门及其所属各门类、各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地位作用和运动规律等。第一,生产的资本和材料等物质条件,通过社会再生产过程,制造出用实现人们需求欲望的劳动商品,这些制造生产部门间的关联与比例关系,主要是指的农业、工业与商业间得比例关系;第二,上述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内部构成情况,以及这些内部构成相互之间的关联和比例关系,比如,农业内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四者间得关联及比例关系;第三,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有包含非物质生产部门这些所有国民经济中的产业的构成情况。
二、泰安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泰安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区域实际,消除制约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产业和制度因素,全面提高泰安农业、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进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泰安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1在此思想指导下,泰安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可确定为:(1)通过提升泰安地区大部分农产品品种品质,使其初步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2)通过发展优质高效和有条件的设施农业,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3)实现泰安农业比较合理的区域分工与布局,以特色农业的建设为导向,形成泰安各地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格局,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综合经济效益。
(二)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确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 1 陈烦.农业现代化视域下湘西自治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吉首大学,2012.向。当居民的肉、奶、蛋等消费比例上升时,畜牧业和饲料的生产就应当有一个大发展;当居民的消费进入高标准要求时,各种。环保食品。2就应当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应注意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一般滞后于市场需求,培育市场,并挖掘市场潜在的需求,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遵循市场原则的又一方面。
2.科技进步的原则
依靠科技进步是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方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典型,无一不是依靠科技进步。将最新科技成果率先引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使科技发挥支撑作用,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力各个要素相结合,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推动力。农业科技与农业劳动者结合,可以形成高素质的农业生产劳动大军,使农业经济从体力经济向智力经济转化;农业科技与农业劳动工具的结合,可以确立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生产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转化;农业科技与农业劳动对象结合,可以实现各类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获得大自然的更多奉献。
3.质量和效益原则
以质量为核心、以效益为目标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体现,以高质量的农产品占领市场,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益。市场经济并不是慈善经济,相反,它是一种优胜劣汰、存亡较量的经济。竞争是经济效益的竞争,任何企业、任何产品,都不允许在零效益甚至是负效益的情况下长期运行,农业经济也不例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某些农业行业萎缩甚至消失是正常现象,应当允许部分失去竞争能力、生产成本高于进口价格的农产品逐渐淘汰。只有遵循质量和效益的原则,农民收入才能提高,而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又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力。以农民为主、政府引导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市场的主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应由市场主体即农民说了算,政府在此应起到引导、支持、帮助的功能,不能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1.全面提高农产品尤其是支柱农产业产品质量,通过满足市场对优质化、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提高泰安地区农业素质,增强农业经营效益,形成农业产业 2 张鹏程.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及对策[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的核心竞争力。3
2.加强农业与其它二次产业的联系与合作,提高农业的产业关联效应,以此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利用其他两次产业提供的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
3.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具有泰安地区 特色的农业产业。
4.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一些在区域内外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在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产业。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存在盲目性
当前,各地农业生产经营的微观指导体系还不健全,主要是以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主体,农业专家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为补充的行政主导型的指导体系。这种行政主导型的指导体系往往带有一定的行政干预色彩,其职能转变明显落后于市场化进程,仍然沿袭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在指导方式。为完成任务而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而农民对这种管理十分反感,经常造成政府的愿望好,工作没有少做而效果并不理想,使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盲目性较大,只能跟着市场表面需求后面转,形成盲目跟风一哄而起的局面,盲目引种,盲目跟从,盲目扩种,导致农业结构调整出现趋同的局面。
(二)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发展缓慢
泰安市农业至今仍未摆脱的单一生产环节的束缚,存在着与流通环节脱节的结构缺位。近几年来,适应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多层次、多成分多类型的市场中介组织的迅速发展。4对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总的来说泰安市农业市场中介组织及龙头企业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龙头企业规模小、户数过少,带动辐射作用还十分有限,承担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和农民 34 苏延科.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研究[D].西南大学,2011.汤进华.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产业结构演进与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之间签订的合同经常不能够很好的履行,所以农民从事产业化生产的积极性不高,由此可见,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是农业结构没在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的原因之一。
(三)信贷方面政策支持度不高
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虽然加大了政策支持,但是总体上看还不够深入,尤其是资金方面的匾乏,严重阻碍了结构调整的步伐。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资金需求与农业贷款的发放时间上的矛盾。由于传统农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信用社原有农业贷款往往都是年初下规模指标发放的。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起来的效益农业,其季节性与传统农业有明显的区别,如蔬菜,不但可全年种植,而且具有显著的反季节性,并逐步与消费季节趋同,对贷款发放也提出了不同要求。所以目前贷款期限和时间与种菜周期不太适应。二是基层信用社的信贷老观念与担保难也约束了农业贷款力度。
(四)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定位难
首先,市场体系的关键主要是完善价格引导机制。市场价格是生产的导向和信号,也是结构调整的导向和信号。什么产品的价格高,就会吸引求,紧紧跟随市场需要来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当前泰安市农民收入的50%以上还是来自于农业的生产,因此,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多少。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不符合我国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总目标,必须想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来实现。
四、农业产业调整结构的政策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支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业生产经营者作为市场的主体,好比是。演员。市场提供。舞台。政府好比。剧务。5要为演好产业结构调整这出戏做好各项准备。概括来说,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充当的基本角色和政府行为的重点,主 5 袁璋.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要就是统筹规划激励协调、服务指导检查监督等,政府行为在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尤其在规划、引导、服务、激励、示范、监督、调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微观层面上,政府要尽量放手让市场自动调节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政府只在此起到引导和组织协调的作用,在这里/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其具体就是做好服务者、调控者、和引导者三种角色。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但也存在着/一刀切0强迫命令等问题,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正确、科学地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
(二)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作用
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是一方面,但结构调整的主要实施者还是农民以及其他农业生产经营者。第一找出比较优势、选准主导产业;找出比较优势,为的是扬长避短,根据政府所提供的信息和掌握的情况,围绕市场找优势,抓住优势,做大做强,第二加强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合理配置资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农业产业结构的演进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农业产业化则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农业生产经营者应根据政府的有关指示,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步扩大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不断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第三坚持可持续发展,讲求生态效益我们是在自己的家园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既要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又不能把它当作唯一的目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一个重点,但工业化生产会产生工业污染,因此,要把防治污染和加工业的开办一并考虑。
(三)加快经营模式和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带动农民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体制,推动农业向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6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农民对组织形式的选择和农业经营方式及农业产销制度的演进,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 6 翟义波.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1.业发展内在动力推动和引致的自发性体制创新。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又一重大创造,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的创新,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目前己经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和农业、农村经济的新亮点。
(四)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和建立农民合作组织
在新的发展阶段,尤其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农业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保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农业市场体系不完善,诸如农产品市场信息不足、流通环节不畅、交易不公或障碍等,将极大地影响到广大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效果。首先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当务之急是政府要抓紧制定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方案,围绕农产品市场行情、农产品供求趋势以及农业实用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其次进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建设,了解市场行情和出售大宗农产品最便捷的渠道,最后加快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建设。中国己加入WTO,我们必须学会和参与到全球性的竞争中去。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不断发展的产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对促进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销售,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的提高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农民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制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工作思路,要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构建政府扶持农业、农民的新载体为宗旨。
总 结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虽经过近些年的调整开始向着优化的方向发展,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引导合作经济组织不断修正发展方向,完善内部运作机制,向规范化的合作社不断靠近“二是坚持边发展边完善,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基地农户建立农产品收购契约关系,同时制定相关规章,明确订单农业的重点,加大推进力度“三是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培植经济实力”四是抓好典型示范,提升整体素质"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带动全市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
致 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选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我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在论文选题及研究过程中给予我的悉心指导。导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及时为我进行论文的审阅和批改,细心地纠正论文中的不当之处,并指点我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导师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两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正是导师的严格要求和细心指导才有这篇论文的成功。感谢学校期间所有的老师,为我打下专业知识的基础,让我在两年半中学到不少知识和技能。
我还要感谢在一起度过愉快的生活的各位同窗好友,正是由于你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最后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参考文献
[1]陈烦.农业现代化视域下湘西自治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吉首大学,2012.[2]张鹏程.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及对策[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3]苏延科.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研究[D].西南大学,2011.[4]汤进华.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产业结构演进与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5]袁璋.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6]翟义波.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1.
第三篇:XX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
搭建平台 调整结构 培育特色
促进农民稳步持续增收
梨林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
一、镇域基本情况
梨林镇位于济源市东部,东与沁阳接壤,南距洛阳60公里,北距山西晋城65公里,207国道、济新公路呈十字型穿镇而过,济焦、济洛、济晋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全镇区域面积67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43000人,耕地面积45000亩,属典型的平原区农业镇。2009年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97元。
二、主要经验做法
梨林镇属于传统的农业镇,和全省大多数农业乡镇一样:受传统农业思维影响大,工业发展底子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弱,土地分散经营生产效率低。如何依托土地优势,跳出传统农业圈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群众收入,是值得我们重视并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坚持以盘活土地资源、加快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科学规划园区建设,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推广循环经济模式,用活资金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梨林特色的农民持续增收之路。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动“三农”工 1
作的核心。因此,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首要任务。一是全面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干部威信,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范庄的养猪厂、永泰、东坡的温室大棚等等,均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运作成功。二是坚持开展党性教育主题、“党员先锋论坛”、党内民主生活会、“四赛四比”、评星挂牌等五项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了李道安、刘和平、李五才、石春喜等一批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先进典型。三是利用党建示范区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创建、“百千万”工程三个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前荣等20余个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调整土地4000亩,积极发展养殖、蔬菜大棚等产业。
(二)科学布局园区建设
为实现产业的集约发展,我们规划建设了“一轴两园”的发展新格局,为农民增收致富搭建平台。“一轴”即以梨林特色产业园为主体的镇域发展轴线,“两园”即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和沁河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一是在镇区东沿济新路两边建设梨林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目前,规划已到位,正在进行招投标工作。该园区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1000余名劳动力就业。二是在济新路以南建设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立足于区域相连、产业相近等特点,将范庄等8个村统一规划,连片发展高效温室蔬菜、生物环保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目前,示范区内拥有腾达驴业等4个农字号企业、450座温室大棚、1个年出栏30000头的养猪厂和2个年出栏5000头的环保养猪厂,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2009年,示范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达13478元,最低村收入5472元,年均增长15%以上;三是在济新路以北建设沁河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该区以沁河沿岸10个村为主,依托滩地资源,重点发展经济林苗木和林果业。良庄、屈东、屈西等村发展苹果、梨、桃,安村、大许等村发展杨树苗。目前,该区林果面积达3000余亩,亩均收入5000元左右,杨树育苗2000余亩,亩均收入7000元左右。
(三)创新土地流转方式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推动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是依托农村合作社,实现土地规模流转,破解生产效率低的问题。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范庄农产品、新大地农机等20余个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镇的生猪、蔬菜、食用菌规模经营、集中销售,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效益是流转前的4-6倍;全镇3个大型农机合作社共购买200多台大型农机,组织流转土地8000亩,培植了一批种植大户。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不仅获得流转收益,有的还被返聘到合作社打工,更多的则外出务工、经商等,获得工资性或经营性收入。二是依托项目建设,探索集体经营模式,破解集体经济收入难的问题。
范庄村集体经营20余个猪舍,村集体年收入达100余万元;前荣村探索由村集体经办经营30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加30余万元。依托项目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解决民生、社会公益事业等问题,是我们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四)推行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既能实现资源重复利用,又能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把推行“猪—沼—菜(菌)、“种—养—加”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作为主打品牌。2006年以来,范庄村先后投资450万元建成1个5000头生物科技环保养猪场、1个500立方大型沼气池和50座高标准温室大棚,形成了“猪-沼-菜”生态农业循环链,实现了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三赢的目标,这一成功做法,带动了前荣等村发展循环产业。目前,全镇拥有5000头大型生猪养殖场4个,大型沼气池2座,温室大棚1200座,食用菌产量突破3000吨,来自蔬菜、养殖、食用菌的收入每年达8000余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
(五)用活惠农政策资金
济源市委、市政府2010年对“三农”的扶持资金达4.5亿元,我镇抢抓机遇,用活政策资金,全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一是争取上级政策扶持。每年召开全镇农村工作会议,印发支农惠农政策读本,号召各村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并设立争取资金奖,按争取资金数额的1%进行奖励。2006年以来,范庄村争取各类奖补资金达500余万元,一举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标兵,全镇各村累计争取奖补资金达5000余万
元。二是加大镇级投入。每年预算30%财政收入扶持“三农”,其中10%专门用于奖补农业结构调整。在市奖补的基础上,一个标准化温室大棚奖补2000元,一个大型猪厂奖补5-20万元,一个农字号企业按固定资产投资的3‰-5‰进行奖补,对发展其它产业的,都分门别类进行奖补。三是激活民间资本。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前期投资大这一难题,我镇充分运用市场方式运作,先把土地流转出来,然后公开招投标,引入外部发展资金,进行整体开发经营。范庄蔬菜示范园区流转土地300亩建设150座大棚,通过公开招投标,由康源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500万元的价格进行开发经营。
三、问题和建议
目前,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我镇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一是群众观念问题。由于思想认识、资金不足、担心风险等原因,广大群众调整结构的积极性依然不高。二是特色和规模问题。蔬菜大棚、养殖等产业发展迅速,产业逐步趋于雷同,且产业规模小,效益低,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三是加工流通问题。农产品产后环节开发经营不够,流通加工环节缺少,产品附加值偏低。
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几点建议:一是强化农民的素质教育。各级政府应建立农民教育长效机制,包括技术培训和知识培训经常化,不断提升其素质,提高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认识。二是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在对农民加大扶持的同
时,也要加大对农业乡镇经费扶持。同时,从土地流转、发展产业、销售等环节为农民提供保险服务,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三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规模经营大户,引导经营大户成立合作组织,以合作组织为中心,推动产业规模集中经营、提高效益。四是发展农业产业企业。在农产品后续服务、拉长农产品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为农业结构调整增添后劲。
第四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的根本性变化,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由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了需求约束。在此形势下,农业进一步发展,须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改革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了较快的调整,但是与变化更快的市场关系相比,却总是慢半拍。特别是最近几年,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巨变,我国农业发生了重大的阶段性转变,农产品出现供给过剩,农民收入增加受到“卖难”和价格下跌的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变得非常突出。
二、政府与市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特别是目前,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要求对农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在原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完全是政府的行为,是通过中央计划、层层下达任务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的诱导机制实现的,是农业生产者的行为和自下而上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经营能力十分有限,市场发育离成熟完善的程度还相差甚远,加之农业特殊的产业特性,致使广大农民很难顺利实现结构的调整。这表明,目前微观决策与宏观供求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障碍。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关注我国农民人数众多、经济容量狭小和抵御风险能力很弱这一特点,既要看到市场化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利益,也要认识到市场经济对个体小农的冲击。
因此,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利益问题,并在政策安排上有充分的体现。特别提出以下几点:1.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调整总量供求关系。2.保持农民利益,妥善处理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的关系。3.加强信息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是否能够得到优化调整,取决于产品和要素的价格信号是否真实、准确,即在发展市场农业的过程中,价格信号是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规模和速度的核心因素,进而是引发结构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变化的基本动因。
三、进一步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1.扩大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增加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实现农产品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缓解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矛盾。通过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程度如何,归根结底是取决于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大力推广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的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优质率和产出率,使我国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取得较好的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逐步优化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国土荒漠化趋势加重,自然灾害频繁,都是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很大关系。而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和开垦草原。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在粮食充裕情况下的一时安排,而是长远的战略性措施。
3.调整农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除了要从全国着眼农业总体结构外,还必须从各个地区着手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全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和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有着直接关系。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既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和劣势,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确立较为有利的地位,进而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全国农村产业结构,并且促进和保持农业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区域优势没有很好形成,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4.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保证农民收益增加。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应当是生产、加工、流通等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完整的农业产业结构,不仅包括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而且包括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在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早已不是指单纯的农产品生产环节,而是包括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在内完整的农业体系。相比之下,我国农业至今基本上仍然没有摆脱单一生产环节的束缚,总体上存在着与加工、流通环节脱节的结构缺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个举足轻重的任务就是解决结构缺位问题,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连成一体、协调运转的农业产业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带领农民有组织走向市场的组织形式,形成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利益分配机制
第五篇:家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
家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
对金东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查报告
“九五”时期,金东区12个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2000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1亿元,财政收入9505万元。效益农业初见成效,农业结构逐步优化,以果蔬、佛手、花卉苗木为主的一批农业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工业经济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机电、食品加工、建材和造纸等行业优势较为明显,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2亿元。经济外向度有所提高,全社会出口交货值7.99亿元。人民生活稳步提高,消费需求平稳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365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亿元。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民主法制进一步健全,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但是,金东区农业产业结构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有些还相当突出。就此,本人对该方面进入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
掌握金东区政府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了解和看法,了解金东区先关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金东区政府人员和各乡镇政府及农业局人员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资料法。
四、调查时间:2010年7月8日――――2010年8月10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农民的发展投资方向,以及效益农业的发展及成效。
六、调查结果
我市是一个黄土丘陵地区,地貌的多变性,形成了自然的多样性,全市农产品品种丰富,但区域布局分散,优势产业不很明显。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进一步调减,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发展很快。优势产业的区域化生产正在逐步形成,全市有经省级以上认定的专业特产乡镇20多个,有火腿之乡、香菇之乡、奶牛之乡、中药材之乡、草莓之乡、佛手之乡、茶花之乡、有机茶之乡等等。近两年,在主要农产品产区开发了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各种农产品品牌,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粮食市场、义乌农贸城、磐安特产区、浙江中药材市场等已逐渐成为人外农产品重要集散地。在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的同时,农民购销队伍也不断壮大。此外,通过机制创新,全市组建了奶、生猪、花卉、蔬菜、茶叶等行业协会和160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根据我市农业的发展特点和自然条件应着重发展生猪和肉制品、奶乳品、水果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和食用菌、茶叶六大优势产业。要加大培育六大优势产业的力度,通过六大优势产业的培育,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七、调查体会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向区域化、设施化、优质化迈进。
——依托乳制品加工企业,引进奶牛良种,发展优良牧草,建设奶牛养殖基地,并以此为支撑,加快建立乳制品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支持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持续发展。
——依托金东佛手资源优势,以北山沿线的赤松乡和仙桥、曹宅两镇部分村落为主体建设佛手生产基地,推进佛手标准化生产,注重产品质量,深化产品开发,不断延长佛手产业链。
——依托花卉苗木盆景优势,以赤松乡、仙桥镇和义乌江沿岸的澧浦镇、塘雅镇、孝顺镇为重点,建设高档次的花卉苗木盆景生产基地,以森禾种业金华分公司为龙头,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引导花卉苗木生产走规模化、产业化之路,促进花卉苗木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依托果蔬批发市场,以多湖、东孝、仙桥、江东、岭下、塘雅、源东等乡镇为重点,建设面向金华和全国大中城市的果蔬生产基地,推广名特优新、无公害和有机果蔬,发展果蔬加工业,创建设施一流、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
——依托浙中畜禽交易市场,以曹宅、孝顺、傅村、塘雅、源东等乡镇为重点,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和饲养水平,建设畜禽生产基地。重点扶持畜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畜禽产品附加值。
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依托本地资源,落实扶持政策,抓好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通过招商、集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积极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深度加工,提高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带动种养业发展,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创建农产品优质品牌。推广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积极引进名特优新品种,改良现有品种。制定优质农产品生产标准,强化行业管理,提高农民的优质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意识,改变目前农产品质次量多的局面,提高金东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企业、单位、个人注册农产品商标,培育农产品品牌。
搞活农产品流通。建立健全农产品购销网络,兴办和完善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拓展浙中畜禽交易市场和塘雅葡萄市场,积极创办佛手苗木市场。加强农民营销队伍建设,培育发展农业中介服务组织和农产品购销大户,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