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基本原理
1、什么是经济学?
关于经济学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经济学派对经济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流传最广引起广泛共鸣的定义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经济学首先是一门研究“稀缺”的学科,因为资源稀缺才会形成对人的限制,才有进行合理资源配置的必要。其次,经济学的核心是资源配置,因此经济学还是一门关于“选择”的学科。学习经济学就是为了应用经济学原理做出正确的市场选择。
2、经济学是科学吗?
科学有三个判断标准,一是简单性,二是可复制性,三是一般性。“简单性”既是说,科学的理论必定不是深奥难懂的,而是给人一种幡然醒悟的感觉——原来是这样的简单。举例来说,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名满世界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罗斯福新政”的指导理论被誉为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三大发现之一。该理论问世之时,号称全世界仅有25人可以读懂。光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初步判断这一理论并不完全科学,仅仅过了不到30年,“滞涨”(经济停止增长,通货膨胀同时发生)的出现宣告了这一理论的破产——这并不是说凯恩斯不伟大,其伟大体现在他对科学的态度及其给后人的启迪。
“可复制性”是科学区别于艺术的最大特点,同一个艺术家永远画不出两张一样的画,艺术充满了随机不确定性。那些被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只要给定同样的条件,同样的结果一定会重现,“可复制性”也叫“可验证性”。当前的主流经济学(古典、新古典经济学)大多充满了特例,比如“吉芬商品”的存在便是对“边际效用递减”这一经济学基石理论的一记强有力耳光——边际效用递减,简单来说就是随着商品价格上升其需求量递减,“吉芬商品”(贫穷物品)和“奢侈商品”(炫耀商品、土豪商品)打破了这一规律。
“一般性”是从科学理论的适用范围来说的,科学的理论要置之四海皆准,如果出现特例说明这一理论需要修正或者有被完全推翻的可能。但是任何理论都会有适用范围,没有绝对的真理。
关于当前的经济学在学界存在这样一种说法,“只不过是一小群人自娱自乐的工具”。所以,并不要迷信经济学权威,也不要过分相信经济理论的指导意义。那些市场的实际参与者企业家可能比经济学家更懂得经济学道理,那些可以复制的“**模式”可能比经济理论更充满经济学道理——遗憾的是企业家群体缺少将其成功经验总结、一般化为理论的能力,或者说企业家只知道特定问题的答案,而不知道一般问题的答案。近年来,经济学理论越来越注重经济现象解释,及实际应用。下面将着重介绍个人认为最贴近市场,“新制度经济学”这一学派的相关理论。这里不保证这些理论的正确,学习不是灌输,只为了解,直至自我思考,一切关乎个人选择。希望以下介绍对读者作出经济选择有些许帮助,或者能带来些许启示。
3、经济学的前提假设
当前主流经济学的失策并不在其推理过程,或者说“逻辑性”,我们很难找到其中的逻辑错误。其主要失误在于不切合实际的前提假设,如果一个理论的前提假设不合适,无论其推理过程多么完美,其结论也不可能是正确的。也正因为假设不合实际,才沦为“自娱自乐的工具”。主流经济学显性(明确指出)及隐性(内在假定或者说默认的)假设主要包括如下几点:①自私性假设;②理性人假设;③利益最大化假设;④边际效用递减假设;⑤流动性充足假设(隐性)。自私性和理性人假设
自私性和理性人假设包含如下两个方面:
一、所有经济参与者都是利己的;
二、经济参与者力图以最小经济代价博取最大经济利益;关于“利己”假设是经济学最根本的基石,是经济主体做出市场选择的根本出发点,关于这一点并不存在例外。市场主体虽也有“利他”行为,比如慈善。慈善可归入为经济学中的转移支付(二次分配),也是出于“利己”目的。关于这一点的解释是这样的,人类有两种最基本的需求——需要与被需要。需要出于缺乏,比如对食物的需要是因为人体缺乏营养,缺乏产生索取;被需要基于给予,给予体现主体价值,如果一个人完全不被社会需要,该个体往往感觉自己对社会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感极低。有些人通过“行善”体现自己的价值,突出自己的存在,比如中国“首善”陈光标——这里暗含着这样的逻辑,只有优秀的人才能给予。有些人通过“炫耀”突出自己的存在,通过购买“奢侈商品”吸引别人注意,例如挂一颗数亿元的钻石在自己脖子上,让人免费观看——本来可以陈列于博物馆,排他性展出。另一方面,转移支付也可认为是为获取收益付出的对价。大部分慈善行为是直出于避税考量,还有一些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公信力——也就是可信任度——通过建立信任度来促成其它看似不相关的交易完成,这些都可以为慈善实施者带来直接或者间接好处。总的来说,“利他”行为也是出于“利己”的动机做出的。过去,慈善被作为“利己”行为的对立面“利他”当做特例处理,认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在我看来,理性人是在作出选择前,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后果,不为自己行为后悔的人),违背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但实质上却是利己的。这是因为古典、新古典经济学忽视了交易费用(可简单理解为建立交易关系的费用),考虑到交易费用很多非理性行为实际上均是理性的。比如,送一个暂时不会发生交易的客户一个小礼物,看似是一种损失或者说是非理性的,但这一举动很可能使彼此的关系亲密一步,而交易在相互信任的人之间往往比在陌生人之间更容易发生。
古典、新古典经济学所忽视的交易费用本质上忽视了经济交往中的“相互性”(相互性既是A的行为有可能对B产生影响)。引入这种相互性,经济学开始变得完整。一个人可以“利己”,但是必须考虑这种“利己”行为给他人产生的成本,如果不考虑这种成本我行我素,必然引发反弹成本。因为其他人也是“利己”的,不可能对你的行为无动于衷。比如,一个人可以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完全不顾其他人的感受,遇到一般人可能说一句“没素质”也就算了,但是如果遇到一个具有比较暴力优势的人(强壮、强悍的人),恰巧又比较较真,很有可能这个大声说话的人会被削一顿,这样产生的医疗费、诉讼费、误工费都是其行为的机会成本(执行选择A而放弃的执行其它选择所能得到的最大收益)。在公共场所吸烟、噪音扰民、污水排放、粉尘污染都是相互性的表现,“利己”的同时注意给他人带来的相互性成本是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忽视这一点必然带来反抗引发成本。
利益最大化假设
这一假设是私人行动的逻辑或者说出发点,但是考虑到相互性或者说交易费用这一点基本不能实现。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做出决策时往往并不具有完备信息,且其他经济主体行为的不可控制。也就达不到利益最大化所要求的给定条件下的其他个体行为可预测的假设,这样利益最大化往往不能实现,相反利益极大化却可期。利益极大化所追求的是一个相对更大的利益,而利益最大化追求的是绝对最大利益,虽一字之差,但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相对价值体系和绝对价值体系。
边际效用递减假设
严格来说,这是一个观察到的现象,因为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被当做一个基本假设成为开展经济讨论的前提。作为经济学的基石假设,很多推理都是在此基础上得出,但效用(商品的有用性)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可量化的量,处理起来比较棘手,虽先后有过基数效用理论、序数效用理论,但均存在较大的漏洞。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这一理论的新理论,所以一直在沿用。如果将“利益最大化”假设修正为“利益极大化”,私人行动的逻辑将变为“利益极大化”,也就是在有限选择范围内,以机会成本做出最有利的决策。这样一来,私人行动的作出将不以商品的有用性这一绝对价值标准为指导,而是以机会成本这一相对的价值标准为指导,效用这一术语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流动性充足假设
这是一个内含的假设,过去的经济理论在展开讨论时,一般并未明确这一点,因为除非在极端条件下,市场是不缺乏流动性的。但在极端条件下,比如经济过热或者是金融危机时,流动性缺乏便显现出来。正因如此,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危机束手无策,而凯恩斯主义则通过创造交易对手方——政府消费来创造流动性,但是政府的本身职能是交易中的第三方(监督交易实施),所以也开错了药方。
4、基本经济原理
①交易的实质
关于交易的实质是什么?约翰.罗杰斯.康芒斯于上世纪30年代明确提出交易是关于权利的互换。在经济学出现的前300年,大部分民众及绝大部分经济学家,均以为交易就是实物的交割。因此一味的强调物品的价值(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为之价值)及有用性,殊不知只要一项物品具有竞用性,即便是狗屎也能卖出天价。相反,一项物品即便价值无限,如果极度丰裕,一分钱也不值(比如空气)。
正因为交易的实质是权利的互换,经济的虚拟化才成为可能,很多东西才能脱离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网上完成交易。不多人听说过马云的“菜鸟计划”,但是绝大部分人甚至部分股东都不知道,到底“菜鸟计划”是什么?其实很简单,通过全国范围的物流网络布局,利用“大数据”所展现出的统计规律,提前完成物流运输,从而最快完成商品的权利转让与实物交割,达到快速促成交易完成的目的。
交易的执行,不仅仅关乎价格,交易对手,交易实施形式,交易的交割形式都影响执行一项交易的机会成本,从而影响最终的收益。
②工资是什么?
当提及这个问题,大部分书本或者经济理论会告诉你工资是劳动的报酬,或者是劳动力的价值。真是这样吗?那么为何在雇主与雇员的交易中,雇主获取了对雇员的权威(指挥权)?为什么雇主还需要监督雇员工作(消费者不会监督厂商生产)?这是剥削的表现吗?不是。因为工资本身是围绕劳动力支配权的交易,雇员将劳动力卖给了雇主,才使得雇主获得了指挥权。在一个纯粹的围绕劳动力支配权的交易,雇员是没有义务思考的,只需要被指挥,同时需要被监督(监督是交易合约的执行)。凡是需要思考的工作,都有或多或少的收益分成要求,比如管理人员。雇主的权威并不是无限的,仅仅在交易合约规定的范围之内,同时雇员拥有用脚投票的权利,及在市场上寻找更好交易机会的能量。雇员之间联合向雇主讨价还价(工会活动),是现代经济学的热门话题之一,并且有经济学家指出,工会活动有时比雇主更无耻。
③偏好
经济学中的偏好是什么?是喜欢A不喜欢B吗?不是,如果是这样,不少时候经济主体会出现偏好不明。如果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想鱼与熊掌兼得。偏好与效用这一术语相联系,关乎私人选择的作出。在放弃效用这一概念之后,便不需要在A与B之间根据物品的有用性排序。经济学中的偏好是对商品的急切需要程度的排序。货币就是一种最普遍的共同偏好,当人们偏好不明时往往用货币这一共同偏好代替私人偏好。共同偏好的物品总是较容易转手,用共同偏好替代私人偏好,即便决策失误机会成本也较低。正因如此,货币具有了流动性。
④以余换缺,还是以闲换急?
稀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哪来多余的物品,只有放错地方的物品。以闲换急,交易双方的处境都能改进,即便未形成专业分工,仅仅改变消费物品的时间期限结构即能够完成改进。关于偏好的说明,已体现了这一点,无须多言。
5、参考书目
《经济解释》,张五常著,全篇无一个公式,入门的不错选择。
《“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乔治.阿克洛夫著,因为过于简单多次被多家杂志社拒绝发表,最终却因此文的发现获得诺贝尔奖,主要讨论二手车市场及保险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
《企业的性质》,科斯著,首次提出交易费用,被埋没30年,经历时间检验,终获得认可,至今任是讨论的热点。
《西方世界的崛起》,若斯著,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史,可当历史书读。不同于一般历史读本的是视角更多集中于平民百姓的生活。
《有闲阶级论》,凡勃伦著,揭露所谓上流社会的丑恶嘴脸。
2014年4月12日完稿
第二篇:一,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基础知识
一,导言
1,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进行选择,以利用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和服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群中间进行分配的学问。
2,经济学两大核心思想:物品和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地加以利用。3,稀缺:相对于需求,物品总是有限的。
4,效率: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在不会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则该项经济活动就被认为是有效率的。
5,常见思维谬误:
① 后此谬误:不能因为一件事发生在另一件事之后,就认为后者是前者的原因。② 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经济分析要坚持保持其他条件(总收入)不变的原则。③ 合成谬误:局部适用的经济学原则未必适用与总体。
二,经济组织的三个经济问题
生产什么(选择生产对象和决定生产数量),如何生产(决定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为谁生产(决定生产出的物品的分配)
实证经济学:只要利用分析和经验例证就可以解决的经济学。
规范经济学:涉及伦理信条和价值判断的经济学。
三,社会的技术可能性
1,投入: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物品和劳务。
投入即生产要素:自然资源(土地,能源,矿藏,环境资源等),劳动(花费在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资本(一个经济体为了生产其他的物品而生产出来的耐用品)。2,产出: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有用的物品或劳务,可用于消费和再生产。
3,生产可能性边界(PPF):表示在技术知识和可投入品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
4,替代:例如时间的稀缺性,人们可用于从事不同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在生产方面也是如此。公共品与私人品,必需品与奢侈品,当前消费与未来投资之间都是替代关系。5,机会成本:一项选择的机会成本,是相应的所放弃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6,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效率:有效率的生产必然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
7,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经济过程:
① 经济增长将边界向外推移
②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品的选择(公共品与私人品,必需品与奢侈品,当前消费与未来投资)
8,未利用资源:如失业者,闲置的工厂和废弃的土地等。
9,无效率:社会处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内时。如失业率较高,金融危机,社会动荡等情况下。商业周期是无效率的根源之一。
第三篇: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公共基础知识练习题:公共经济学(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公共基础知识练习题:公共经济学(含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C)
A、参与资源配置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
B、协调收入分配以地方为主、中央为辅
C、促进经济稳定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
D、所有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提供
2、居民从公共支出中获得的收益与他们通过纳税而承担的成本之间的差额叫(A)
A、财政净收益 B、净利润
C、边际贡献 D、净现值
3、财政联邦制的具体形式是(B)
A、中央集权制 B、分税制
C、转移支出 D、地方负责制
4、在自由贸易往来的情况下,若某一地方政府想要单独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则会形成(B)
A、进口漏损 B、出口漏损
C、顺差 D、逆差
5、在西方国家,议会颁布和实施法律法规,规范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称为(C)
A、非正规的硬约束 B、正规的软约束
C、正规的硬约束 D、非正规的软约束
6、产权归政府所以或受政府直接控制的企业的总和称(D)
A、公共事业部门 B、公共部门
C、私人企业部门 D、公共企业部门
7、公立学校、医院、研究所属于(A)
A、公共事业部门 B、公共企业部门
C、私人企业部门 D、公共部门
8、某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其他企业,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获得应有的报酬,这种情况称为(B)
A、违法行为 B、外部性
C、违纪行为 D、信息不对称
9、企业生产产品排污影响下游居民饮用水属于(C)
A、正外部性 B、不道德行为
C、负外部性 D、违纪行为
10、公共企业一般局限于(C)
A、私人部门 B、中小企业
C、垄断行业 D、竞争性行业
11、下列哪一种权限不属于政府部门行使范围(B)
A、立法权 B、执行权
C、行政权 D、司法权
12、狭义的政府部门仅指(A)
A、国家行政机关 B、国家军事机关
C、国家立法机关 D、国家司法机关
13、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运行,时常会出现失业、经济失衡和(D)
A、成本上升 B、停产 C、产量下降 D、通货膨胀
14、在西方国家,议会为制衡公共权力,可履行质询权、调查权和(B)
A、司法权 B、弹劾权
C、行政权 D、立法权
15、在西方国家,非正规的软约束往往是由社会公众通过(C)来督促公共部门合理、合法地从事公共经济活动。
A、集会 B、社会关系
C、舆论 D、游说
16、帕累托最优只有在哪种市场条件下才能出现(A)
A、完全竞争 B、不完全竞争
C、垄断 D、计划经济
17、规模报酬递增必将导致(C)
A、收益最大 B、社会效益最大
C、垄断 D、完全竞争
18、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意味着每新增一个消费者的(B)等于零。A、社会成本 B、边际成本
C、社会效益 D、边际收益
19、充分就业是指没有(A)
A、非自愿性失业 B、自愿性失业
C、摩擦性失业 D、结构性失业
20、经济增长过程中繁荣阶段与萧条阶段交替出现,称为(D)
A、经济不景气 B、循环波动
C、经济不稳定 D、周期性经济波动
21、下列哪一个不是公共部门协调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B)
A、颁布劳动者权益保护法 B、对公共资源的经营颁发许可证
C、安排社会保险支出 D、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会
22、市场机制决定的收入分配是一种(C)
A、二次分配 B、公平分配
C、初次分配 D、低层次分配
23、中央集权方式难以产生的结果是(B)
A、矫正外部性 B、居民参与公共决策
C、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D、实施宏观调控
24、下列哪一种不属于中央与地方财力划分的理论依据(A)
A、预算制订的分工 B、资源配置职能的分工
C、收入分配职能的分工 D、经济稳定职能的分工
25、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会使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发达,使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更不发达,这叫做教育水平使经济增长产生(B)
A、“负外部效应” B、“马太效应”
C、“正外部效应” D、“溢出效应”
26、关于财政联邦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只有中央政府拥有决策权
B、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可实行财政联邦制
C、实行单一制的国家可实行财政联邦制
D、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拥有决策权
27、下列哪一种不属于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功能(C)
A、保障地方政府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
B、调节辖区间的财政净收益
C、实现宏观调控
D、矫正地方政府活动在辖区间的外部性
28、关于收入分配公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公平化不等于平均化 B、公平化就是要平均化
C、允许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 D、收入差距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9、政府促进经济稳定的最重要的财政手段是(D)
A、调节辖区间的财政净收益 B、货币政策
C、实行财政联邦制 D、财政政策
30、应由地方政府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不包括(B)
A、社会保险 B、稳定经济
C、义务教育 D、卫生保健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经济以弥补市场缺陷为目的,该“市场缺陷”主要表现在(ABCD)
A、公共产品 B、外部性
C、风险与不确定性 D、分配不公及通货膨胀
2、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包括(ABC)。
A、参与资源配置 B、协调收入分配
C、促进经济稳定 D、确保财政收入
3、地方分权的优点有(BCD)
A、实现宏观调控 B、推动制度创新
C、发挥地方政府信息优势 D、有利于居民参与公共决策
4、政府履行资源配置职能的手段有(ABC)
A、发放补贴 B、征税
C、公共定价 D、发放食品券
5、公共部门协调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有(ABD)
A、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 B、安排社会救济支出
C、对公共资源的经营颁发许可证 D、增加受教育机会
6、公共产品同时具有以下特征(CD)
A、排他性 B、竞争性
C、非排他性 D、非竞争性
7、政府部门是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特定区域内行使(BCD)的实体。
A、执行权 B、立法权
C、行政权 D、司法权
8、广义的政府部门包括以下哪些机关(ABCD)
A、国家行政机关 B、国家军事机关
C、国家立法机关 D、国家司法机关
9、通货膨胀会使价格不能充分反映(AC)
A、边际成本 B、销售量
C、边际收益 D、产量
10、经济稳定必须是伴随着以下两个条件的经济增长(BC)
A、收入分配公平B、物价稳定
C、充分就业 D、无通货膨胀
三、判断题
1、负外部性的存在会使企业的产量不足。(错)
2、如果存在正外部性,说明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对)
3、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可以采用减少收入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错)
4、政府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要做到平均化。(错)
5、边际成本递增必将导致垄断。(错)
四、案例分析题
1、“谁影响嘉禾发展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这是湖南省嘉禾县政府在该县珠泉商贸城拆迁过程中打出的横幅标语。嘉禾县为了启动占地189亩的珠泉商贸城项目,强行实施涉及7000多人的浩大拆迁工程。在拆迁过程中,嘉禾县下文要求机关干部和教师停职专做拆迁户亲属的思想工作,凡完不成任务者将被免职或被外调至偏远山区。
请你分析:
(1)嘉禾县政府能不能实行这种权力?(A)
A、不能 B、能
C、无可无不可 D、视情况而定
(2)嘉禾县政府的这种做法是否有理论依据?(C)
A、有:公共决策是一种公共产品
B、有:政府有权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C、无任何理论依据
D、无任何理论依据,但合情合理
(3)嘉禾县政府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问题?(A)
A、说明公共部门的活动必须受到制度的约束
B、政府弥补了市场缺陷
C、私人不愿充分提供公共产品
D、政府这样可实现宏观调控(4)嘉禾县政府的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D)
A、公共部门都应各司其职,不能逾越职权范围
B、公共决策必须符合消费者的偏好才有效率
C、嘉禾县政府的做法违背民众的意愿
D、以上三点都对
(5)嘉禾县政府的做法给公众什么影响?(B)
A、公共决策必须符合国家的偏好才有效率
B、机关干部和教师有自己的分工,这样做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C、嘉禾县政府的做法违背政府意愿
D、以上三点都对 2、2004年10月,按照我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要求,湖北省汉川市脉旺镇进行全镇经济普查,66岁的农民杨振龙当上了某村的普查员,他第一次上报的该村个体经营户营业收入是63万多元,全镇初步汇总个体经营户营业收入是8000多万元,与前几年上报的“约10亿元”差别太大。镇领导认为“经济普查数要考虑去年年报数和今年目标数”,要求普查员们重新填表,并将“约10亿元”的数字分解到20多个村,还明确要求:如果落实不到人,就虚拟到人。老杨领到的任务是“6820万元”,是实际数字的107倍。于是他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编姓名编项目,伪造了25份普查表报出了7000余万元的荒唐数字。通过这样明目张胆的造假,脉旺镇个体经营户营业收入总额达10.09亿元。
请你分析:
(1)湖北省汉川市脉旺镇政府有没有这种权力改数字?(A)
A、当然无权这么做
B、有:政府有权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C、有:政府有权在提供公共产品时从大局着眼
D、无任何理论依据,但合情合理
(2)脉旺镇政府的这种做法是否有历史原因?(C)
A、有历史原因,前任领导能这么做我当然能
B、无历史原因,但前任领导一直这么做,照样不会错
C、有历史原因,前任领导已经使虚假数字累积到骇人听闻的地步
D、以上三点都对
(3)脉旺镇政府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问题?(D)
A、前任领导能这么做现任领导为了“政绩”必须接着做假 B、公共部门的活动必须受到法律法规及各种制度的约束
C、不监督公共部门的活动不能使其很好地履行其职责
D、以上三点都对
(4)脉旺镇政府的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B)
A、公共决策是一种公共产品
B、“数字出官”的政绩观与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格格不入
C、脉旺镇政府的做法没正确使用经济普查的方法
D、没有真正履行政府的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5)如何根本解决类似脉旺镇政府的数字造假问题?(C)
A、重新评价现任领导的政绩
B、给现任领导一个改正机会
C、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合理的政府工作绩效评价体系
D、让领导学习正确使用统计方法真正了解统计数字内涵
3、河南省社旗县纪委、组织部、政法委、人劳局联合下发通知,决定对限期未还清、恶意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首批40名公职人员实行“三停五不”处理,即停职、停薪、停岗和不提拔、不调动、不评先、不加薪、不晋级,直至还清贷款本息为止。该省纪委某部门负责人认为,这是维护金融秩序、加速信用建设的重要举措。
请你分析:
(1)河南省社旗县党委和政府有没有权力这么做?(C)
A、有:政府有权从大局着眼维护金融秩序
B、有:政府有权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C、当然无权这么做
D、无任何理论依据,但合情合理
(2)社旗县党委和政府这种做法有没有错误?若有,错在哪里?(A)
A、有错误,错在动用如此大的公共权力去帮信用社讨债,不仅涉嫌浪费公共资源,而且与依法行政精神不合拍
B、有错误,错在动用公共权力去帮信用社讨债时,不注意程序
C、有错误,错在讨债时对公职人员实行“三停五不”太粗暴
D、有错误,错在实行“三停五不”与建设和谐社会不合拍(3)河南省社旗县党委和政府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问题?(B)
A、公共部门的活动与建设和谐社会要合拍 B、公共部门的活动必须受到法律制度的约束,尤其涉及公共资源的分配与使用时,公共部门不能滥用权力
C、政府讨债没逾越正常的政策范围,但应注意方式方法
D、政府讨债是在履行其维持经济秩序的职责
(4)河南省社旗县党委和政府的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D)
A、公共决策是一种公共产品,必须符合公众的利益才有合法性
B、动用如此大的公共权力帮信用社讨债与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格格不入
C、社旗县这种做法违背依法行政精神,反映了我国公共部门的权力滥用
D、以上三点都对
(5)如何解决类似河南省社旗县党委和政府的问题?(C)
A、虽然欠款人员并未违反“公务员条例”的停职法规,也应“三停五不”
B、修改“公务员条例”,补充赖账即停职的法规
C、认清公共部门的权力范围,不还贷款是经济违约行为,应该由信用社向法院起诉欠款公职人员 D、不实行“三停五不”中的停职处罚,与建设和谐社会合拍
第二章
----------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关于公共产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A、公共产品的效用可以分割成若干部分
B、提供公共产品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
C、享用公共产品无须采用竞争方式
D、公共产品的受益具有非排他性
2、公共产品是供(C)共同消费的商品或劳务。
A、特殊人群 B、入选者
C、全体成员 D、部分成员
3、下列哪一种不属于公共产品的分类(D)A、混合产品 B、准公共产品
C、纯公共产品 D、私人产品
4、混合产品是指同时具有(B)的产品。
A、竞争性和排他性 B、非竞争性和排他性
C、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D、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公共产品的特征决定了公共产品不能由(A)提供。
A、竞争性的市场 B、公共部门
C、政府 D、国家
6、私人不愿充分提供公共产品是因为无法补偿(B)
A、销售成本 B、供给成本
C、劳动成本 D、生产成本
7、公共提供与公共生产的关系是(C)
A、等于 B、无关
C、不等于 D、相当于
8、确保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是(D)
A、收费 B、定价
C、募集捐赠 D、征税
9、既可由公共部门供给又可由私人部门供给的混合产品具有(A)
A、非竞争性和排他性 B、不可分割性
C、可分割性 D、竞争性
10、政府给那些从事教育服务、卫生服务、高新技术开发的私人机构以一定数量的补助是因为教育服务、卫生服务、高新技术开发都具有(B)
A、负外部性 B、正外部性
C、竞争性 D、排他性
11、政府对授权经营的私人企业必须实行(C)
A、政府指导 B、政府参股
C、政府规制 D、政府补助
12、混合产品中初始投资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选用(B)比较合适。
A、授权经营 B、政府参股
C、政府经营 D、政府补助
13、使用费遵循(A)原则。
A、受益 B、可比性
C、支付能力 D、谨慎性
14、偏好是指个体对两个或两个以上选择对象之间关系的一种(B)
A、主观臆想 B、主观感觉
C、客观描述 D、客观感觉
15、社会公众在公共产品面前不一定真实地显示(D)
A、看法 B、爱好
C、偏爱 D、偏好
16、人们参与政治活动时与其他政治个体和政治组织发生关系的场所叫(D)
A、公共场所 B、政治场合
C、公共市场 D、政治市场
17、公共选择是指政治市场上各参与者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A)的过程。
A、集体行动方案 B、公共产品生产 C、公共项目 D、法律条文
18、政治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对象是(C)
A、私人产品 B、权利
C、公共产品 D、权力
19、政治市场上需求方与供给方分别是(B)
A、私人企业与政府 B、投票者与政治家
C、私人企业与政治家 D、投票者与政府
20、投票者参与公共产品的决策时是(C)
A、很理性 B、很无知
C、既理性又无知 D、不理性又无知
21、特殊利益集团与(D)组成一个“铁三角”。
A、官员、公众 B、政治家、公众
C、官员、私人部门 D、政治家、官员
22、政治家是通过选举任职的处于(A)顶峰地位的人。
A、政治权力 B、政治抱负
C、政治前途 D、政治理想
23、官员是由当选政治家任命的,他们具体负责公共产品的(B)
A、生产 B、生产与供给
D、生产与销售 D、分配
24、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全体社会成员根据一定的规则,就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及相应税收的分摊达成了协议,那就取得了(C)
A、经济平衡 B、经济均衡
C、政治均衡 D、政治平衡
25、当消费者认为某一社区供给的公共产品符合自己的偏好时就迁入该社区,否则就迁出,这种情形称为(D)
A、反叛表达 B、投票表达
C、发言表达 D、进退表达
26、下列哪一种不属于投票者的投票行为所负担的成本(C)
A、交通成本 B、信息成本
C、经营成本 D、时间成本
27、就某一公共产品方案交由全体当事人投票时只有在所有参与者一致同意后方可实施,这是(A)
A、全体一致规则 B、多数票规则
C、集体决策规则 D、最大效益规则
28、在单峰偏好情况下,(A)可以达到政治均衡。
A、简单多数规则 B、最优多数规则
C、集体决策规则 D、全体一致规则
29、就某一公共产品方案交由全体当事人投票时除了有决策成本外,还有(B)
A、信息成本 B、预期外在成本
C、时间成本 D、交通成本
30、在不违背民主政治要求的前提下,不存在不出现投票悖论的决策规则,这个原理叫(C)
A、政治均衡原理 B、民主政治原理
C、阿罗不可能原理 D、投票悖论原理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混合产品的有(ABC)。
A、公园、桥梁 B、学校、医院
C、铁路、机场 D、国防、外交
2、公共产品具有哪些基本特征(CD)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3、公共部门供给公共产品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ABCD)
A、信息不充分 B、缺乏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C、偏好加总困难 D、政治家和消费者都有“近视”的弱点
4、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供给公共产品的方式有(BCD)
A、私人经营 B、政府参股
C、授权经营 D、政府补助
5、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单独供给混合产品都不合适是因为(BD)
A、供给不足 B、公共部门单独供给可能导致过度使用 C、供给过剩 D、私人部门单独供给可能导致收费项目过多收费过高
6、政府对授权经营的私人企业必须实行政府规制是因为(AD)
A、禁止其他企业自由进入 B、禁止中标企业坐享其成
C、禁止中标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D、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
7、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供给公共产品意味着通过(AC)两样方式补偿供给成本。
A、收取使用费 B、创收
C、征税 D、国有资产经营
8、由于公共产品需求的决定大多以投票方式通过多层委托—代理来进行,因而必然存在(AB)
A、偏好显示 B、偏好加总
C、偏好改变 D、偏好消失
9、官员追求的目标包括(ABCD)
A、津贴 B、晋升机会
C、声誉 D、任免权
10、政治市场上人们显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的途径有(ABCD)
A、发言表达 B、投票表达
C、反叛表达 D、进退表达
三、判断题
1、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是指在技术上很难把“免费搭车者”排除在外。(错)
2、公共产品只能由公共部门直接生产和提供。(错)
3、公共产品需求的决定,实质上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对)
4、公共产品由公共部门供给仍然会产生低效率。(对)
5、公共产品可以是最终消费品,也可以具有中间投入品的性质。(对)
6、混合产品既不能完全由私人部门供给,也不能完全由公共部门供给。(对)
7、使用费是强制的,税收是自愿缴纳的。(错)
8、社会公众在私人产品面前不一定真实地显示偏好。(错)
9、公共选择是指政治市场上各参与者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对)
四、案例分析题
1、杭州市从2002年5月起,公共厕所免费使用。有居民反映,杭州汽车东站进口处,有一公共厕所对外开放,却收费0.2元/人。据调查得知,该公厕系新塘社区自建厕所,原先是村民使用,后随着外来人口大量涌入而对外开放,但经费未纳入市政府归口管理。由于管理不善,卫生状况不佳,社区又负担不起经费,故适当收取卫生费来维持。
请你分析:
(1)该公厕属于什么产品?(A)
A、俱乐部产品 B、生活必需品
C、私人产品 D、混合产品
(2)该产品是否有外部性?(C)
A、有负外部性 B、无外部性
C、有正外部性 D、有内部性
(3)该公共厕所收费是否合理?(B)A、不合理,所有者应有公德心
B、合理,通过收费保障所有者权益
C、不合理,收费显得所有者斤斤计较
D、谈不上合理不合理
(4)你认为该公厕应怎样管理?(D)
A、最好将经费纳入市政府归口管理
B、最好从居民中募捐解决经费问题
C、应当仍由新塘社区按目前方法自主管理
D、以上三点都对
(5)你认为该公厕属于违章搭建吗?(A)
A、不属于,新塘社区此举解决了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如厕问题
B、属于,杭州汽车东站进口处怎能随便搭建厕所
C、属于,解决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如厕问题应由市政府出面
D、不属于,可吸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杭州为地方经济做贡献
2、为增加投资者的收益和地方财政收入,不少地方纷纷提高高速公路的收费标准,结果车流量大大减少。以重庆为例,已投入使用的5条高速公路,设计的通行量均为日48000辆,但因收费过高,上界、渝合、渝黔三线日通行量仅为2436、4243、3422辆,分别只占通行能力的5%、8%、7%。已通车8年的成渝高速重庆段日通行量也只有15153辆,仅占设计通行能力的31.56%。
请你分析:
(1)高速公路属于什么产品?(B)
A、纯公共产品 B、混合产品
C、私人产品 D、奢侈品
(2)高速公路这种产品具有什么特性?(A)
A、非竞争性和排他性
B、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C、竞争性和排他性
D、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3)重庆高速公路日通行量不足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C)
A、与私人产品一样,所有的公共产品也按价值规律运行
B、重庆经济不发达,不需要这么大的通行能力
C、收费标准要考虑需求弹性,定价过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D、以上三点都对
(4)你认为应怎样制定高速公路的收费标准?(C)
A、免费通行,降低运输成本
B、公共部门放手,全部交由私人管理
C、最好在了解经营成本的基础上,实行价格听证会
D、公共部门强行定价即可,不应讨价还价
(5)鉴于重庆对高速公路的需求弹性,干脆撤掉收费站是否合适?(D)
A、合适,降低运输成本可刺激地方经济发展 B、合适,但暂时关闭,等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再收费不迟
C、不合适,会造成财政收入的大幅减少
D、不合适,会造成高速公路的拥挤,失去其功能
第三章
----------
一、单项选择题
1、维持公共部门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需的财政支出是(C)
A、转移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经常性支出 D、购买支出
2、下面的财政手段中,属于“内在稳定器”的是(D)
A、收支平衡的中性政策
B、收大于支的结余政策
C、支大于收的赤字政策
D、累进的所得税制度
3、下列各项支出中,属于转移支出的是(D)
A、国防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司法支出 D、财政补贴支出
4、对经济效率的不利影响最小的税种是(D)。
A、企业所得税 B、消费税
C、增值税 D、人头税
5、影响一国税收负担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为该国的(A)
A、经济发展水平B、经济体制
C、政治制度 D、税收政策
6、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要素是(D)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目 D、税率
7、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是(B)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目 D、税率
8、公共支出规模在用相对量衡量时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公共支出占(A)的比率。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
C、进出口总值 D、财政总收入
9、“瓦格纳法则”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一国的公共支出会(C)
A、逐步减少 B、保持不变
C、不断増长 D、不断下降
10、“在正常年份公共支出呈现渐进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剧变时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剧变结束后公共支出水平会下降,但不会回到原来水平”,这种理论是(D)
A、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B、瓦格纳法则
C、政府活动扩张理论 D、梯度渐进増长理论
11、官僚通过追求预算规模最大化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叫做(B)
A、权力最大化 B、内部性
C、公共支出最大化 D、外部性
12、政治家与官僚按照政权与(C)分离的原则实行职能上的分工。A、职权 B、司法权
C、治权 D、立法权
13、按照发展阶段增长理论,在一国经济发展早期,政府应注重为经济发展提供(B)
A、社会救济 B、社会基础设施
C、社会治安 D、社会福利
14、财政支出按其受益期长短,可分为经常性支出与(B)
A、转移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购买支出 D、消耗性支出
15、从理论上说,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应为(A)
A、税收 B、收费
C、公债 D、公债加收费
16、按照公平原则,本期公共产品的受益应与本期公共产品的(C)相对应。
A、生产 B、消费
C、成本 D、使用
17、如果用当年的税收去补偿全部的资本支出,就等于将未来公共产品的成本(D)
A、递延补偿 B、忽略不计
C、人为降低 D、提前到本期补偿
18、经常预算由经常支出与(A)构成。
A、税收 B、公债
C、资本支出 D、消耗性支出
19、由于教育使公民明辨是非且获得一技之长,总的来说教育具有(D)
A、负外部性 B、增长性
C、内部性 D、正外部性
20、下列哪一种不属于公共部门安排教育支出经常选择的方式(C)
A、对私立学校补助 B、对低收入家庭补助
C、对居民社区补助 D、对学生本人补助
21、从经济性质看,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一种(A)
A、混合产品 B、私人产品
C、纯公共产品 D、排他性产品
22、下列哪一种不属于教育的特点(D)
A、教育资本市场不尽完善 B、教育能缩小贫富差距
C、教育具有很大正外部性 D、教育具有很大负外部性
23、公共部门介入社会保障的原因不包括(C)
A、市场调节难以消除收入分配不公平
B、保险常常被看成是一种优值品
C、使公民获得一技之长
D、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
24、那些较为健康的人不愿投保,而相对病弱的人纷纷投保,使保险公司的平均成本提高风险增大,这叫做保险的(B)
A、道德风险问题 B、逆向选择问题
C、优值品问题 D、风险概率问题
25、“利益交换说”把税收看做是政府与人们之间的一种(A)的体现。
A、利益交换关系 B、权利平等关系
C、转移支付关系 D、公平分配关系 26、20世纪30年代以来,从经济运行角度提出的新颖的课税根据学说认为,国家征税除了为公共产品的供给筹措经费外,还发挥了调节经济的功能。下列哪一种不属于这种功能(D)
A、优化产业结构 B、协调收入分配
C、刺激有效需求 D、稳定社会结构
27、最终承受税款的单位和个人称为(C)
A、纳税人 B、纳税义务人
C、负税人 D、法人
28、税负转嫁的基本方式不包括(D)
A、前转 B、后转
C、混转 D、正转
29、税负转嫁后形成的负担分布就叫(B)
A、税收分布 B、税收归宿
C、税收负担 D、利益分配
30、为课及税源又不伤及税本,应当使税收弹性保持在(B)的水平。
A、接近于0 B、接近于1 C、大于1 D、大于0
二、多项选择题
1、影响税收负担的税制因素包括(BCD)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计税依据 D、税率
2、下列符合税收转嫁一般规律的判断是(BC)
A、课税物品的需求弹性大,税收易前转
B、课税物品的需求弹性小,税收易前转
C、课税物品范围越宽广,税收越容易转嫁
D、课税物品范围越狭窄,税收越容易转嫁
3、财政支出按其经济性质,可分为(AC)
A、转移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购买支出 D、经常性支出
4、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主要包括(ABC)
A、社会保险支出 B、社会救济支出
C、社会福利支出 D、财政补贴支出
5、下列项目中属于社会保障性质的有(BCD)
A、义务教育 B、贫困救济
C、重大疾病医疗补助 D、失业补助
6、在经济发展水平既定的前提下,一国宏观税率水平的高低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ACD)
A、经济增长方式 B、纳税人数量
C、产业结构 D、税率形式
7、下列支出中属于购买性支出有(AC)
A、教育支出 B、社会保障支出
C、基础设施支出 D、公债利息支出
8、税率通常分为(ABC)
A、比例税率 B、定额税率 C、累进税率 D、负税率
9、税收公平原则中不包含的项目是(CD)
A、纳税能力原则 B、受益原则
C、中性原则 D、节省原则
10、一国或一个地区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它有利于(ABCD)
A、降低生产成本 B、增加资本供给
C、吸引科技人才 D、掌握市场信息
三、判断题
1、增加税收、削减支出,表明政府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对)
2、税收中性原则是针对征税所引起的超额负担提出来的。(对)
3、就税收制度而言,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是流转税制。(错)
4、征税对象决定着征税的范围,因而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错)
5、如果实行累进税制度,富人可能比穷人倾向于更高的公共支出水平。(错)
6、转移支出对于收入分配结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对)
7、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与个人,所以又称负税人。(错)
8、无论从公共支出需要还是宏观经济稳定看,税收总是越富弹性越好。(错)
9、卷烟厂通过提高卷烟的出厂价格把税负转移给卷烟商,卷烟商又把税负转移给消费者,这是税收负担的后转过程。(错)
10、课税物品的需求弹性与前转程度呈反方向变动,供给弹性与后转程度呈反方向变动。(对)
11、从理论上说,税基具有流动性的税种应归中央政府。(对)
四、案例分析题
1、吉林省柳河、梅河口等县市部分乡镇专门围绕国道、乡道修建“路边政绩”工程,且互相攀比,花样翻新。某村镇沿303国道矗立着统一规格的特制玉米仓,远远望去非常“壮观”,可一进村子就“真相大白”了,从第二排往后的农户家里仍是普通的木制玉米仓。而另一个村子响应镇里号召,在公路两侧装上了铁栅栏,导致该村债务累累,村委主任一到年底就外出躲债。
请你分析:
(1)这种“路边政绩”工程与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能有没有关系?(D)
A、与资源配置职能有关系
B、与收入分配职能有关系 C、与经济稳定职能有关系
D、与三大职能都没有关系
(2)这种“路边政绩”工程不可能产生的后果是(C)
A、导致政府偿债压力加大
B、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盲目扩大
C、导致政府社会治安压力加大
D、导致政府进行不必要的财政支出
(3)这种“路边政绩”工程对公众会产生什么影响?(B)
A、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B、降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C、降低公众对自己的信任度
D、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4)这种“路边政绩”工程的根源是什么?(D)A、政府工作报告制度没有完善
B、没有合理的政府工作计划
C、急需建立政府工作的道德约束机制
D、政绩观错误
(5)如何杜绝这种“路边政绩”工程?(A)
A、建立合理的政府工作绩效评价体系
B、制定合理的政府工作计划
C、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建立政府工作的道德约束机制
D、建立合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制度
2、某年4月1日到15日由大众运输协会进行的一项针对民众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情况的秘密调查显示,意大利人“逃票”问题严重,根据选取的从北到南七个城市的调查统计,全意大利每天约有100万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不付费,造成意大利公共交通事业的巨额亏损,引起意大利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统计显示,威尼斯市政府在采取电子.验票和增加招考验票人员后,逃票情况已明显下降,保守估计一年为公共交通事业单位讨回580万欧元的收入。
请你分析:
(1)公共交通属于什么产品?(B)
A、纯公共产品 B、混合产品
C、私人产品 D、奢侈品
(2)公共交通产品具有什么特性?(A)
A、非竞争性和排他性
B、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C、竞争性和排他性
D、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3)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不付费除了造成公共交通事业巨额亏损的直接后果外,还有什么重要影响?(C)
A、对政府管理水平产生影响
B、吸引外来人也逃票
C、对民众生活品质产生影响
D、影响意大利的形象
(4)既然很多人不愿付费,干脆对公共交通取消收费行不行?为什么?(D)
A、行,既然是公共产品
B、行,反正也收不到多少钱
C、不行,该项财政支出会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一半以上
D、不行,会造成公共交通工具过度拥挤
(5)威尼斯市政府在采取措施后逃票情况已明显下降,说明了什么?(A)
A、公共交通的排他成本不高,仍有提高的空间
B、威尼斯市人很服管
C、意大利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主管部门已高度重视逃票情况
D、逃票情况一管就灵
第四篇:公益岗公共基础知识:宏观经济学知识框架
http://gygks.offcn.com
公益岗公共基础知识:宏观经济学知识框架
针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的讲解,主要是先梳理清楚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框架。
我们的宏观经济学主要讲解的是我国的宏观调控,首先,宏观调控一共有四大目标,分别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以达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其次,为了完成这三大目标,我们国家一共采取了三大手段,分别是: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最后,在三大手段当中,目前我国最主要的手段就是经济手段,因此,最后要讲解的就是经济手段当中的四大政策,分别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这就是宏观经济学学习的整体知识框架。
在具体的讲解过程当中,针对于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促进经济增长,我国用来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GDP,在考试当中,GDP通常是考察两个要点,分别是地域概念和最终产品的概念,也就是只要是在中国境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都算入我国的GDP,和GDP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就是国民生产总值,也就是GNP,这是一个国民概念,只要是中国公民,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创造出的最终产品的价值,都算入GNP,这就是二者的区别。最后,两个指标到底谁大谁小,是没有绝对的说法的,不能说GDP一定比GNP大,也不能说GNP一定比GDP大,二者在没有具体数据是,是无法进行比较的。
对于三大手段,我国目前最主要应用的就是经济手段,这是一种间接调控的手段,主要是通过运用价值规律来引导企业和社会调整生产和消费的行为,例如政府出台政策提高工厂排污费的征收标准,是通过提高排污费的方式,来影响企业生产的排污成本,从而引导企业减少对高污染产品的生产,而不是直接规定和命令企业不能生产高污染产品,这很明显是一种间接调控的手段。
对于经济四大政策的讲解,分成三个步骤,首先得清楚的明白每一个经济名词是什么,例如什么是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率等等,其次得清楚的明白每一个经济名词在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政策去解决,最后还得清楚的明白在考试的题目中,题目的问法及如何应对。
宏观经济学是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要有一个思路清晰的头脑,将整个知识框架构建起来,学习起来就会比较的轻松。
第五篇:内蒙古军转干部安置:公共基础知识之经济学概述
内蒙古军转干部安置:公共基础知识之经济学概述
经济学概述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经济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进行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以较少耗费取得较大效益的问题。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各种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
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家计管理。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中论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奴隶制经济的管理,这和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适应的。
在中国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是“经邦”和“济民”、“经国”和“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内容不仅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其他各种经济活动,而且包括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的问题。包括在“经世济民”内的“经济”一词,很早就从中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 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国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二十世纪80 年代以来,经济学已逐渐成为各门类经济学科的总称,具有经济科学的含义。
现代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大量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经济数量关系的分析,这是由于现代经济发展日益错综复杂,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运用这些新的方法进行精确的描述和解释。经济学各门学科依据本身的特点,适当运用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对于增强经济科学的精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学发展简史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前,对当时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形成了某种经济思想,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在以历史和文明悠久著称的民族和国家中,以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保存的历史文献最为丰富。它们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在经济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色诺芬的《经济论》论述了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如何使具有实用价值的财富得以增加。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的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最好职业,这对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和以后法国中重农学派都有影响。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从人性论、国家组织原理以及使用价值的生产三个方面,考察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为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分析与中国古代管仲的“四民分业”论和孟子的农耕与百业、劳心与劳力的“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的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与《伦理学》两书中指出,每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与其他物品相交换,而且说明了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图、瓦罗等人的著作中。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
古罗马早期有十二铜表法,以后在帝国时期有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民事法律—市民法,和适用于帝国境内的各族人的万民法。在这些法律中,对于财产权、契约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买卖、借贷、债务等关系都有明确的解释。万民法所依据的普遍性原则和自然合理性,以后逐渐形成自然法则思想,成为资本主义初期的自然法、自然秩序思想的重要来源。
西欧中世纪虽然经历了千年之久,但封建制度是在十一世纪才真正建立起来。中世纪的学术思想为教会所垄断,形成所谓经院学派。
经院学派主要用哲学形式为宗教的神学作论证,但也包含某些经济思想,用来论证某些经济关系或行为是否合法或是否公平。后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教会不得不回答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贷款利息的正当性问题,一是交换价格的公正性问题。
贷款取息与教义抵触,教会曾一再明令禁止。但后来迫于大量流行的贷款取息的现实,经院学派不得不采取调和态度。
在中世纪神学家中较早论述公平价格的是大阿尔伯特,他认为公平价格是和成本相等的价格,市场价格不能长期低于成本。对这两个问题,在中世纪并未形成有说服力的观点,但为以后的经济学家提出了研究的课题。更多相关信息: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