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制度经济学
题目:温州商人跑路现象的有关委托代理制度的探究
作者:郑珊珊学号:091894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经济学091班
指导老师:李峰
关键词:温州商人跑路制度经济学委托代理关系 民间借贷 温州中小企业机制设计
摘要:制度经济学是一门以制度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着重研究制度与经济学行为和经济学发展的关系。以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温州商人跑路事件的背后警示着我们民间借贷和中小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不合理。这也牵动了中国当前金融局势下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方面壁垒高筑,民间借贷乱象横生。怎么样利用制度改革改变这一局势也给我们带来了思考。
正文:
现象问题:
十一国庆长假,中国各地热闹非凡,但是在温州这座一千八百年历史的古城,此时成为了中国最阴霾的地方。盛夏,温州的动车追撞事故震惊全球,让中国高铁建筑神话顿时沦为笑柄;入秋,温州数百家中小企业经营动荡,从眼镜、打火机、鞋厂到纺织厂,无一幸免,每天都能听见又一温商跑路或者跳楼的消息。仅9月22日一天,温州就有9名老板负债跑路。更有甚者,十一长假,老板安排员工休假旅游,趁员工都在外地游玩,老板卖掉厂房设备,携款跑路,等员工回来时发现厂房早已人去楼空。
现象原因:
中国浙江温州商人有着“中国犹太人”之称,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为成功的商业群体。吃得苦,受得累,信誉好,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商人打下的金字招牌。从上世纪80年代为“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说了千言万语、想出千方百计);90年代为”四自精神“,(自力更生、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求发展)再到现在商界人士感叹温州商人的可贵品质正在淡去。1998年全国取消福利房,推行商品房制度,敏锐的商业嗅觉让温州人感到了又一次投机的机会,投机逐取暴利使得温州商人逐渐偏离发家的实体经济,转而投资房地产等暴利行业。于是温州炒房
团名声鹊起,以至于发展成老公开厂赚钱,老婆全国买房的掘金路径。在暴利的引诱下,更多的温州人开始迷恋上房地产这个游戏,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借助高利贷。与此同时,富裕起来的温州商人也渐渐沾染上赌博的恶习,甚至靠高利贷筹集赌资。
民间借贷俗称“高利贷“,对于温州人来说早已是一种常见的”理财方式“,温州商人陈志国记忆中,祖父辈就有了民间借贷不过那时多在亲戚和老乡之间进行,利息也比较低。在温州民间借贷就和吃饭睡觉一样是很多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和理财方式。
在中国现有的金融制度下,出于金融机构的自利本性和对风险的控制,银行主要为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个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可能的道德风险很难从银行贷到款,而资本市场的国有性质也使得直接融资的渠道对它们基本堵塞。因此,企业或个人要发展,只能转向地下钱庄或向一些亲朋好友等特定人群或公众借贷。但是民间高利贷是违法的,民间金融的未开放使得放贷者必定要考虑到此种政策风险,所以,民间借贷的利率一般都高于正规市场的利率。正是因为中小企业难以在银行获得融资才使得温州民间借贷空前活跃,仅2011年上半年温州的民间借贷就高达 485.5 亿元。中国央行——人民银行的调查显示,温州地区民间借贷规模达1100亿元人民币,89%的家庭和60%的企业涉及民间借贷的投资或贷款。与此同时利率也节节攀升。今年4月份温州高利贷年利率大都在200%左右,而银行的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6.56%。
然而就在利息不断攀升的同时,因为限购令政策的出台,房地产市场日趋冷淡,房价开始走低。不少人的房子短期内根本无法周转出去,房地产利润难以支撑高昂的高利贷利息,而银行的钱也越来越难贷,一些商人先从银行贷了款到期时没钱,只能借高利贷还银行的钱,想着再从银行贷出来钱还高利贷。但随着银行银根紧缩,很多人贷不出钱了,只好再去拆借,高利贷的利息越滚越高。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伎俩最终还是难以维系,资金链断裂了,于是温州商人跑路成了必然结局。
由于事态严重且环环相扣,温家宝10月 4 日急率财政部长谢旭人、人行行长周小川、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等财金高官赶赴温州,并与温州中小企业家座谈。为了稳定民间借贷市场,10 月 9日温州推出「一揽子」救市计划,避免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有关措施包括严禁暴力讨债、追债,同时向银行派驻工作组,以及要求银行方面不抽资、不追债,协助中小企业维持正常经营。并重申民间借贷利率超过银行基准率的 4 倍,即属高利贷,是违规行为。温家宝下令限1个月内平息温州走佬潮。
分析问题:
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任何事物都有它发生、存在、发展的理由。如果理由不成立,它最终会走向衰亡。既然民间借贷没有消亡,那说明它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放眼全国,高利贷已经成为普遍
现象,简单从道德层面进行谴责无助于我们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撇开高利贷是否违法咱不谈。单单从民间借贷机构和温州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层面来分析这一现象的制度问题存在哪里。
从制度经济学层面来讲,民间借贷机构和温州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借贷关系和委托代理关系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
经济学对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解释是: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代理人)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地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力的契约关系。
博弈论认为,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代理人,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委托人。代理人指知情者,是不对称信息交易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委托人指不知情者,是不对称信息交易中具有信息弱势的一方。
根据定义:
在博弈中拥有私人信息的,可能会利用私人信息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一方为代理人。温州中小企业老板或者说法人,他们拥有公司的全部信息,比如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年收益率、月收益率、每个项目利润大概有多少是有了解的。自己公司到期利润是否足以偿还利息,是否愿意按时偿还及何时偿还都是有其主观能动性的。一般代理人都是希望自己借来的钱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赚取更大的利润。
在博弈中不用有私人信息的一方为委托人,民间借贷机构为委托人,没有私人信息,不知道债务人收益为多少,是否愿意和有能力按时偿还自己的本息。对此他只能自己进行主观判断,希望代理人能按时偿还自己的本息和。
由于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民间借贷机构和温州中小企业双方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
民间借贷机构将资金借给中小企业去进行投资(我以前一直有个问题,我感到很奇怪,大家说为什么民间借贷机构不自己拿钱去经营、管理和进行投资呢?下面这句话是经典)历史告诉我们两权分离是可以提高效率的,民间借贷机构把资金的所有权和控制权进行分离是对的。因为投资是有风险的,高利贷这样想,如果我自己拿钱去买地建厂,雇佣工人,投资生产资金回笼慢而且又有相当一部分风险;而如果我只出资金,剩下的就是坐等分红就可以了。如果债务人投资盈利了,我可以收回贷款又获得利息收益;即使债务人投资失败了,但他欠我的债务没有消失啊,他就是砸锅卖铁也得还我钱啊,我没有损失,何乐而不为呢。这样风险就转嫁出去了,我委托给代理人就好了嘛。
著名的经济学家张维迎解释“委托权的实质是承担风险。”委托人民间借贷机构承担的风险就是有可能收不回来自己的本金。所有者把资产的使用权托付给经理人,为经理人承担了经营风险,所以所有者是委托人,作为承担风险的回报,所有者享受资产经营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并从经理人的经营成果中得到分配。本文对此的解释是:由于所有者民间借贷结构向代理人温州中小企业出让了资金的使用权,双方就
资金使用权发生了所有者民间借贷结构为委托人的单向的委托代理关系。从认定所有者是委托人看出委托人的资格有两点,一是出让自己的资产使用权,二是为代理人温州中小企业承担了风险。
那么所有者民间借贷结构应该如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才能使中小企业能按时偿还贷款呢,这是一个问题。温州商人资金链断裂,跑路现象日益增多,坏账越来越多使民间借贷机构屡次要债未果,作为委托人的代理成本越来越高了,造成了资本投资浪费。
作为委托人的民间借贷机构应该如何设计一个最佳合约激励代理人温州中小企业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行事呢,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纵观世界和我国近几年来,“产业空心化”“经济泡沫化”这些问题日益普遍钱生钱并非一片王道乐土,只有实业经济才是赚钱的硬道理。温州商人本来就是以实业经济发家致富的。过去温商肯吃苦,愿意一点一滴累积财富,温州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大虎向晨报记者介绍,自己在1992年以5000元下岗工人安置费起步,创办工厂生产打火机,两口子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义无反顾打拼天下,到1997年获中国最强打火机企业称号。90 年代温商靠 1 支 1 角利润的打火机称霸市场,2001 年时温州拥有近4000 余家打火机企业,占据了全球金属打火机市场的 80%。然而投机逐取暴利使得温州商人偏离了发家时的实体经济,转而投资房地产等暴利行业。温州商人陆续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政府对房地产和煤矿采取的强力调控政策。中国政府从去年开始采取限制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限购的高强度房地产调控政策,打击了温州商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房地产投机。中小规模煤矿同样也因政府强制关闭与合并等蒙受了巨大损失。2005年左右,温州商人曾将房地产投资扩展向中东迪拜,但因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遭受惨重损失。
“温州模式”近来演变而出的温州地区民间借贷市场几乎陷入瘫痪。据当地媒体报道,由于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当地高利贷年利率上涨到180%。在温州,民间借贷之发达,不仅是一条链,更是一个网。当一个网眼出现破损时,产生的裂变反应就是信任危机。B把钱借给了A,当然,B的钱也不都是他的,可能是从5到10个C那里拿的,而每个C背后又可能有5到10个D……这样一级一级筹资,每一级又可能互相有交叉。这样,只要这个网状结构的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影响的就是一大片。所以,有一个人跑路,相熟不相熟的都人心惶惶的。温州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金融危机,而是信任危机。人们对温州商人的信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温州有36万中小企业,跑了90多个,比例是十万分之几,实际经济影响应该是不大。但舆论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些跑路的人,破坏了温州自己人之间、及外部的信任。曾经构成温州民间借贷基础的人情,如今也因此而变得不堪一击。
就市场制度公平角度讲,众所周知,包括温州民营经济在内的国内民营企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其对国内经济与就业的贡献已达总量的50%,可以说已占半壁河山。然与此同时相对国企,民营经济在行业准入、政策待遇、银行贷款等诸多
方面,至今还受到了种种可见而不可得的“玻璃门”阻碍。如果这些企业主能够从正规融资渠道获得流动资金,而不用去借高利贷;如果国内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能够得到与其对经济与就业贡献相称的政策的公平对待。想,有多少民营企业主会放下自已辛辛苦苦多年打下的市场“江山”不管,并情愿落入被债主追债甚至不得不“跑路”的境地。所以就此而言,在承认温州“跑路”老板固然有其个人经营不善的同时,承认现有制度本身所有的缺陷,并进而对此进行必要反省。
我的解决方案:
我研究的重点是作为委托人的民间借贷机构应该如何设计一个最佳合约激励代理人温州中小企业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行事呢;我们又了解在温州,民间借贷之发达,不仅是一条链,更是一个网。当一个网眼出现破损时,产生的裂变反应就是信任危机。那委托人民间借贷机构要如何防止代理人拿自己的钱再去借贷防止出现委托泡沫呢。我觉得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根据温州商人是以实业经济发家致富的,我觉得可以设计一条机制民间借贷机构和温州中小企业之间应该签订合同时注明该部分资金使用情况,如果该部分资金是代理人要拿出去在资本市场进行拆借的话,那样利息自然要高很多,这样一层一层的高涨自然就会达到代理人能接受的额度,这样也可以防止资金在市场上过度拆借,当然民间借贷利率超过银行基准率的 4 倍这种事不推崇的。如果该部分资金是用来投资房地产或其它非生产投资的,利息要相对高一些,这个利率根据投资泡沫的比例来定,使得代理人温州中小企业不敢冒险;如果该部分资金使用来投资实体经济的搞生产投资的,利息要相对低一些。
参考文献:
《所有者与经理人得委托代理关系再诠释 》(互联网)
【中华论坛】温州商人集体破产跑路又走在了全中国的前头(互联网)
《制度经济学》—制度主义与经济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制度经济学
我,铅笔
Leonard Read
我,铅笔,尽管看起来平平凡凡,但是也值得你探索和敬畏,我会证明给你看的。事实上,如果你能理解我的心——唉,这对不管什么人来说,恐怕都是过高的要求——如果你能认识到我所蕴涵的那些不可思议之处,你就会愿意努力维护人们正在不幸地丧失的自由。我可以教给你们一些深刻的教训。而且我教给你的教训,要比汽车、飞机或者是洗碗机还要深刻——这恰恰是因为,我看起来是这么地简单。
简单?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一个人能了解我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这听起来实在有点荒唐,是不是?尤其是当我们得知,在美国,每年要生产15亿支我,就更荒唐了。
把我拿起来仔细端详一下,你看到了什么?没有多少东西——也就是些木头,漆,印制的标签,石墨,一丁点金属,还有一块橡皮。
数不清的前身
你不能把你的家族追溯到很遥远的时代,同样,我也不大可能叫得出我的所有前身的名字,并对其作出解释。不过,我想尽可能地列出来,让你对我的背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好有个认识。
我的家谱得从一棵树算起,一棵生长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和俄勒冈州的挺拔的雪松。现在,你可以想象一下,锯子、卡车、绳子,以及无数用于砍伐和把雪松圆木搬运到铁道旁的各种设备。再想想制造砍伐和运输工具的形形色色的人和数不胜数的技能:开采矿石,冶炼钢铁,再将其加工成锯子,轴,发动机;要种植大麻,经过复杂的工序将其加工成粗壮的绳子;伐木场要有床铺,有帐篷,要做饭,要消耗各种食物。哎呀,忘了说了,在伐木工喝的每杯咖啡背后,也有成千上万的人的劳作!
圆木被装船运输到加利福尼亚的圣莱安德罗。你能想象得出制造平板大卡车、铁轨、火车头的那些人,和那些修筑和安装送我到那里的整个交通体系的人们吗?这无数的人,也都是我的前身。
想想圣莱安德罗的木材加工厂。雪松圆木被切割成铅笔那么长的薄板条,只有1/4英寸厚。要在烘干炉内将这些板条烘干,然而,涂上颜色,就像妇女们往脸上涂脂抹粉一个道理。人们喜欢我看起来漂漂亮亮的,不喜欢我煞白的模样。板条上蜡,然后再烘干。制造颜料,烘干需要的热量,照明,电力,传动带,电动机,一家工厂所需要的一切设备,等等,所有这一切需要多少技能? 工厂里的清洁工也算我的前身吗?不错,还应该包括那些向太平洋天然气与电力公司的电站大坝浇铸水泥的人!因为,正是这些发电站向工厂供应了电力。不要忘了那些或早或晚在薄板条穿州越县的运输过程中——每车装60吨——出了一份力的人们。
现在,到了铅笔制造厂——这样的工厂在机械设备和厂房建筑上要投入400万美元,这一切资本,都是我的生身父母们通过省吃俭用才积累下来的。一台很复杂的机器在每根板条上开出八条细槽,之后,再由一台机器在另外的板条上铺设笔芯,用胶水粘住,然后,放到其他的板条上面——可以说,做成了一块笔芯三明治。再由机器切割这“牢牢粘在一起的木头”三明治,我跟七位兄弟就诞生了。
我的“铅笔芯”本身——它其实根本就不含铅——就相当复杂。石墨开采自锡兰。想想那些矿工和制造他们所用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制作用轮船运输石墨的纸袋子的工人,还有那些装船的人,还有那些造船的人。甚至,守护沿途灯塔的人也为我的诞生出了一把力——还有港口的领航员们。
石墨要与产自密西西比河床的粘土混合,在精炼过程中,还要用到氢氧化铵。然后,要添加增湿剂,比如经过磺酸盐处理的油脂——这是用动物脂肪与硫磺酸进行化学反应制造出来的。经过一道又一道机器,这些混合物最后看起来是在源源不断地挤出来——好象是从一台香肠研磨机中挤出来似的——按尺寸切断,晾干,再在华氏1850度的温度下烘烤数个小时。为了提高其强度和顺滑性,还要用一种滚热的混合物处理铅笔芯,其中包括固体石蜡、经过氢化处理的天然脂肪和产自墨西哥的大戟石蜡。
我的雪松木杆上涂了六层漆。你知道油漆的全部成分吗? 谁能想到蓖麻子的种植者和蓖麻油的加工者也是我的前身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确实都是。啊,仅仅是把油漆调制成一种美丽的黄颜色的工序,所涉及的各种各样的人们的技巧,就数不胜数了。
再看看标签。那是炭黑跟树脂加热混合而形成的一张薄膜,请问,你知道怎么制造树脂吗,你知道炭黑是什么东西吗?
我身上的那点金属——金属箍——是黄铜的。想想那些开采锌矿石和铜矿石的人们吧,还有那些运用自己的技能,把这些自然的赐予物制作成闪闪发光的薄薄的黄铜片的人们。金属箍上的黑圈是黑镍。黑镍是什么东西,又有什么用途?为什么在我的金属箍的中间部分没有黑镍,光这个问题,就得用上好多页纸才能回答清楚。
然后就是我那至高无上的王冠,在该行业中被人很粗俗地称之“塞子”,就是人们用来擦除用我犯下的错误的那个东西。起擦除作用的那种成分叫做“硫化油胶”。看起来像橡胶一样的东西,是由荷兰东印度群岛出产的菜籽油跟氯化硫进行化学反应制造出来的。与一般人想象的相反,橡胶则仅仅起粘合的作用。在这儿,需要各种各样的硫化剂和催化剂。浮石产自意大利,给“塞子”上色的颜料则是硫化铬。
无人知晓
现在,还有谁对我前面提到的这种说法不服:这个地球上没有一个人完整地知道如何制造? 事实上,有成百万参与了我的诞生过程,他们中没有谁能比别人知道得多一点。你现在会说,我也扯得太远了,竟然把遥远的巴西的咖啡豆采摘工和其它地方的粮食种植者,也跟我的制作过程扯到一起。这也未免太夸张了吧。不过,我仍坚持我的说法。在这成百万人中,每个人,哪怕是铅笔生产公司的总裁,所作出的贡献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丁点实际知识(know-how)。从实际知识的角度看,远在锡兰的石墨开采工与俄勒冈的伐木工之间的唯一区别,仅在于实际知识的类型不同。不管是矿工还是伐木工,所作出的贡献都不比工厂中的化工师或油田工人——石蜡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更多。这真是令人惊异的事:油田工人或化工师家,或石墨、粘土开采工,或者是制造轮船、火车、卡车的人,或者是操纵机器生产金属箍上的滚花的工人,或者是铅笔制造公司的总裁,所有这些人,都不是由于本人需要我而干自己的那份工作的。很可能,他们每个人对我的需求都不如一年级小学生更殷切,事实上,在这无数的人中,有的人可能从来就没有见过铅笔,也根本不知道怎样使用铅笔。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过我。他们的动机也许是这样的:这成百万人中的每个人都明白,他可以因此而用自己那微不足道的实际知识来换取自己需要或短缺的物品和服务。在这些需要中,可能包括我,也可能不包括我。
无人主宰
还有一件事就更令人称奇了:并没有一个主宰者来发号施令,或强制性地指挥生产我的这无数的生产活动。一点都没有存在这种人物的迹象。相反,我们发现,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这就是我在前面提过的神秘的东西。
据说,“只有上帝能造出一棵树”。为什么我们同意这种说法,难道不是因为我们都明白,我们自己不可能造出一棵树来?事实上,我们甚至是否真能把一棵树说清楚?恐怕不能,我们只能描述一些表面现象。比如,我们可以说,某种特定的分子结构表现出来就是一棵树。然而,在人类中是否真的存在一些人,有能力记录,更不要说指挥使一棵树获得生命的分子的持续变化? 这样的壮举,可实在是无法想象!
我,铅笔,是种种奇迹的复杂的结合:树,锌,铜,石墨,等等等等。然而,在这些大自然所显现的种种奇迹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非凡的奇迹:人的种种创造精神的聚合——成百上千万微不足道的实际知识,自然地、自发地整合到一起,从而对人的需求和欲望作出反应,在这各过程中,竟然没有任何人来主宰!只有上帝才能造树,因此我也坚持,正是上帝,才造出了我。人是不可能指挥这成百上千万的实际知识聚集到一起造出我来的,就像他不可能把分子聚合到一起造出一棵树一样。
这就是当我在前面写下那句话时的用意所在:“如果你能认识到我所蕴涵的那些不可思议之处,你就会愿意努力维护人们正在不幸地丧失的自由”。因为,如果人们认识到,这些实际知识会自然地,是的,会自动地组织成为创造性的、有效率的形态,从而对人的需求和要求作出反应——也就是说,不存在政府或任何强制性控制——那么,人们就掌握了自由的最本质的要素:对自由人的信心。如果没有这种信心,也就不可能有自由。
一旦政府拥有了对创造性活动的垄断权,比如投递邮件,那么,绝大多数人就会相信,邮件本来就不可能由可以自由行动的人来有效地投递。原因如下:每个人都承认,他本人并不知道如何做跟投递邮件有关部门的一切事情,他也承认,任何个人都做不到这一点。这些想法都是正确的。没有任何个人拥有制造一支铅笔的充分的实际知识,同样,也不会有任何个人拥有在全国投递邮件的足够的实际知识。而今,由于对自由人缺乏信心——没有意识到成百上千万人的微不足道的实际知识会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自然地、奇迹般地形成并彼此合作——人们就只能得出大错特错的结论:邮件只能由政府“掌管”来投递。
证据多的是 假如我,铅笔,是唯一能够对世界上的男男女女们在可以自由尝试的情况下可以达到何种成就提供证据的东西,那么,某人些信心不足,还情有可原,但是,证据多的是,都近在眼前,唾手可得。与制造一辆汽车或者是一台计算机、一辆联合收割机等等成千上万的东西相比,投递邮件实在是最简单不过的事。都是输送,可是,由于让人们自由地尝试,因此,他们可以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让人的声音传送到世界任何地方;事件还在进行之中,他们就可以把图象传送进每户人家中;他们可以在四个小时内把150名乘客从西雅图送到巴尔的摩;他们把天然气从得克萨斯州送进纽约某户人家炉中,收费之低,令人难以置信,而且还不要任何补贴;他们把四磅石油从波斯湾运到美国东海岸——差不多是绕地球半圈——所花的钱,比政府把一盎司重的信件送到街对面收的费用都要少!
我教给人们的启示就是:让一切创造性的活力不受妨碍地发挥出来。只须按照这一经验组织社会的运转即可。社会的司法机构则应尽最大的努力清除一切妨碍这些活力发挥的障碍。允许这些创造性的实际知识自由地流动。要相信自由的男男女女会对看不见的手作出反应。这种信念会得到证实的。我,看起来再简单不过的一支铅笔,以我奇迹般的诞生过程证明了,这是一种实在可行的信念,就像太阳、雨雪、雪松树等等一切美好的事物一样实在而可信。
本文原题I, Pencil,刊于经济教育基金会(the Foundation for Economic Education)出版之Freeman杂志1958年12月号上。作者Leonard E.Read(1898-1983)于1946年创立经济教育基金会,并担任主席至去世。“I, Pencil“是他最著名的文章。
* 我的大名是Mongol 482,我的很多部件是在Eberhard Faber铅笔公司组装、制作和完成的。
附:米尔顿•弗里德曼为本文写的导语
伦纳•里德引人入胜的《铅笔的故事》,已经成为一篇经典之作,它也确实是名副其实的经典。据我所知,再也没有其他的文献像这篇文章这样简明扼要,令人信服地、有力地阐明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在没有强制情况下合作的可能性——的含义,也阐明了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强调分立的知识和价格体系在传播某些信息方面的重要性的含义,而这些信息“将使个人毋须他人告诉他们做这做哪而自行决定做可欲的事情”。
我们曾经在我的电视专题节目《自由选择》中引用过伦纳德的故事,也曾经引用他的同名著作来阐明“市场的力量”(见电视专题节目的第一集和书的第一章,该章题目即《市场的市场》),我们概述了这个故事后接着说:
“成千上万的人卷入了生产铅笔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是因为自己想要一支铅笔而去干自己的活儿的,他们中有些人从来没有见过铅笔,也从来不管铅笔是干什么用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仅仅看作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一种办法,而我们生产这些商品和服务,则是为了获得我们要用的铅笔。每次我们到商店购买一支铅笔,我们都是用我们的一丁点劳务,来换取投入到铅笔生产过程中的成千上万人中的每个人提供的极小量的一些劳务。“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铅笔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没有一个人坐在一个中央办公机构对这成千上万的人发布命令。也没有军警来执行这些无人发布的命令。这些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讲着不同的语言,信奉着不同的宗教,甚至可能彼此憎恶,——然而,所有这些差异,并没有妨碍他们合作生产一支铅笔。这是如何发生的?亚当•斯密在两百年前就给了我们答案。”
《铅笔的故事》是典型的伦纳德•里德式的作品:富有想象力,朴素而意味深长,洋溢着对自由的热爱,这一切,贯穿在伦纳德所写的一切著作或所做的一切活动中。跟他的其它著作一样,他并没有试图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或如何管理自己。他只是试图增进人们对他们自己及其生活于其中的制度的理解。
这就是他的基本信条,是他在长期服务于公众——不是政府公务员性质的公共服务——的岁月中一以贯之坚持的信条。不管遭遇何种压力,他都坚持自己的信念,而绝不在原则问题上妥协。正是这一点,使他在早年能够引人瞩目地坚守人的自由需要私有产权、自由竞争和严格限制政府这样的基本理念,而后则使这种理念广为传播。
米尔顿•弗里德曼,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第三篇:制度经济学
国有企业改革怎么改革,为什么说国有企业改革已成为中国改革的最大障碍
3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实现了向市场主体的转变。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扩大经营自主权阶段。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实行两权分离。先后在国有企业推进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为企业进入市场奠定了初步基础。2 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阶段。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将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辅业改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现代产权制度;3 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阶段。针对长期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问题,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总体来说就是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而过于庞大的国有企业部门“可能是经济转型的最大障碍”。比如说,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包括企业高管的腐败与政府工作人员的腐败;容易造成市场竞争的不公平,政府常常偏袒国有企业;容易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不高,等等。
中国现有国有企业制度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把企业收益个人化或单位化,而把企业运作的成本通过国家组织社会化。企业运作的成本收益的不对称或扭曲,使得企业改革必须重建企业产权制度。国有企业产权制度重建须支付经济与政治两方面的交易成本,解决政府目标即资源吸取最大化与国有企业目标即资源有效配置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一味强调扩大企业的规模 增加资本及劳动力投入,容易导致生产成本过高不利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无政府主义是一系列政治哲学思想,无政府主义包含了众多哲学体系和社会运动实践。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它的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对大多数无政府主义者而言,“无政府”一词并不代表混乱、虚无、或道德沦丧的状态,而是一种由自由的个体们自愿结合,互助、自治、反独裁主义的和谐社会。
无政府主义从左边攻击马克思主义。小资产阶级在中国有如汪洋大海,占了人口的大多数。他们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长期压迫下,不断破产,产生一种绝望中反抗的极端情绪,否定一切权威和约束,追求绝对自由,因此,他们反对一切国家、制度、政党和纪律。于是就崇信欧洲各种无政府主义思潮。们反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强权,反对暴力革命,主张个人的绝对自由。他们否认无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专政的本质区别。宣称“我们不承认资本家的强权”,“我们一样的不承认劳动者的强权”。①他们表示,既反对资产阶级专政的“现在的国家”,而尤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未来的国家”。②从反对一切国家出发,他们大肆攻击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诽谤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苏俄政府。他们要求立即废除一切国家,废止一切权威,立即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分配原则,实现所谓“完全平等”、“绝对自由”的“无政府共产主义”。可见,无政府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敌人。批判无政府主义,主要是捍卫和宣传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和建党学说
第四篇:制度经济学制度
制度经济学的主要观点与流派
(一)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将参与主体看作是“一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的物质承担者”,超出了古典经济学对于“理性人”的假设,将其看作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下的“人”。马克思所研究的“制度”本质是经济主体参与人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关系以及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即上层建筑。在新制度经济学时期,诺思将意识形态列入制度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并认为“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 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
(二)以自发秩序理论为核心的旧制度经济学
凡勃伦以人的本能作为出发点,从本能-习惯-习俗-制度,认为制度是个人或群体普遍存在的思想习惯。制度变迁的原因在于人们一些思想习惯被自然淘汰,又由于个人对环境的强制适应过程,而出现环境随社会发展和制
度变化而变化。康芒斯继承和发展了凡勃伦的制度分析。康芒斯将经济学和社会学相结合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他在综合了“从洛克到20世纪的经济学家的著作”之后,提出了“集体对个人交易关系的控制”是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康芒斯的研究从“稀缺性”出发,说明了稀缺性“不仅产生冲突,而且产生因为相互依存而建立秩序的集体行动”,因此制度就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康芒斯强调法律制度对经济制度所起的重要作用—— —通过法律保护所有权,并提出了法制优先于经济的观点。康芒斯在我国曾被认为是代表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其代表作《制度经济学》也被认为是“为垄断资本主义辩护的错误思想”。但是,他对稀缺性和效率的分析,已经成为了分析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之一(james,1937),甚至对于反垄断法的建立影响颇深
(三)以产权和交易成本为核心的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这一术语是由williamson(1975)提出的。新制度经济学一直致力于回答“为什么正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我们在构建经济模型的时候必须将制度视为内生变量”,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即制度对于经济运行的绩效是至关重要的。
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性人物,在1937年《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制度因此被理解成为降低交易成本而存在的规章、规则、法律、政策等等。之后的交易成本理论被广泛应用,arrow(1969)将交易费用看作是经济制度必不可少的费用、williamson(1981)通过交易成本界定企业和市场边界等对促进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诺思的研究起始于交易成本理论,但是其分析方法同上述研究有所差异,以诺思为代表形成了制度经济学中研究经济历史和制度变迁的分支。这一分支认为,新的交易制度的形成和延边促进了近代西方世界的经济社会变迁过程。制度安排并不仅仅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有助于降低转型费用。
1、产权理论
产权制度就是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对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科斯认为,产权界定能使双方通过交易便可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状态.产权是资产所有者行使一定行为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一定的而不是无限的.使用产权会带来收益,同时也会带来成本.2、交易费用理论
最早是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的,他认为交易费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威廉姆森等人建立起交易费用完整的理论体系.。
3、企业理论
科斯认为,市场机制和企业都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且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的.但是要采用哪种配置资源的方式,则完全取决于交易成本的比较.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但是这个市场运行成本也是可以减少的.交易费用的节省是企业生存以及替代市场机制的唯一动力
4、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发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篇二:制度经济学
1.理解增长的近似因素与根本因素有哪些?新制度经济学家是如理解经济增长的? 1.增长的近似因素:资本,劳动力,技术。2.增长的根本因素:制度变迁。3.新制度经济学家理解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出现取决于人们是否从事合乎社会需要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活动,如发明创新、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要使人们积极地从事这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活动,显然必须使他们受到刺激和激励。什么因素能给人们以刺激和激励呢?它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制度,即一个有效的制度结构制度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决定剩余索取权利和剩余控制权。因此,制度决定经济绩效。2.如何理解交易费用?
1.交易费用:包括事前准备合同和事后监督及强制合同执行的费用,与生产成本不同,它是履行一个合同的费用。2.威廉姆森将交易费用分为合同签订之前的交易费用和合同签订之后的交易费用,并特别强调合同签订之后的交易费用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交易行为偏离合同导致的交易双方的“不适应”成本;②为纠正事后不合作行为而进行的讨价还价的成本;③为解决合同纠纷而建立治理结构的成本;④为保证合同条款兑现而付出的成本。④这种事后的交易费用来源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导致的事前签约的不完备性。
3.交易费用还可以分为市场组织方式中的交易费用和行政组织方式中的交易费用。3.用图说明负外部性为什么会导致资源配置过多? 如左图,d代表厂商的边
际收益曲线,mc代表私
人的边际成本曲线,msc 代表社会边际成本曲
线,mec代表边际外部曲
线。在市场经济中,追
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人
根据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比较进行最优决
策,在负外部性的情况
下,即私人边际成本(mc)小于社会边际成本(msc),两者的差额表现为边际外部成本(mec),因此对企业和个人的最优策略不一定是社会最优策略,厂商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进行生产,即mc与d的交点,产量为oq,对应价格为op。而社会的最优生产量为oq1由msc 与d的交点决定,价格为op,说明负外部性往往导致生产过度,价格下降,实际产量超1 过了最优产量,资源配置过多。(注:外部性指当个人或企业在行动时并不付出行动的全部代价或享受行动的全部收益,表现为私人成本大于或小于社会成本。)4.为什么说科斯第二定理比第一定理更重要?
1.科斯定理1:如果交易费用为零,则初始产权界定给任一产权主体都可以最终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2.科斯定理2:如果交易费用为正,可交易权利的初始安排将影响到资源的最终配置(市场交易费用影响着资源配置效果)。
3.原因:科斯第二定理是科斯产权理论的核心部分;现实生活中交易成本不为零,科斯第二定理更有现实意义;在宏观政策制定中能发挥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5.如何理解在交易费用大于零时产权的初始界定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这实质是科斯第二定理的一种推论,下面将用一个例子说明。假定一个工厂周围有5户居民,工厂烟囱排放烟尘因居民晒在户外的衣物受到污染,因此使每户损失75美元,5户居民总共损失375美元。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有三种:一是在工厂的烟囱上安装一个防尘罩,费用为150美元;二是每户有一台除尘机,除尘机价格为50美元,总费用是250美元;第三种是每户居民户有75美元的损失补偿。
1.交易成本为零时。不管是工厂有排污权还是居民有清洁权,工厂和居民的最优策略都是给工厂的烟窗上安一个防尘罩。即如果交易费用为零,则初始产权界定给任一产权主体都可以最终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2.交易成本大于零时,即居民们为达成买防尘罩协议需要125美元。这时候,如果规定工厂有排污权,居民会自己买一台除尘机,每户成本为50美元,而安防尘罩的每户成本为(125+150)/5=55美元,因此居民不会给工厂安一个防尘罩。如果规定居民有清洁权,工厂会选择成本最低的防尘罩为150美元。因此当交易费用大于零时产权的初始界定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3.(此题有多种例子,希望自己找一个,不然这个例子用得太多让老师看得厌倦。比如把工厂排放烟尘改为排放污水,或者改一下数字。或是养牛没有栏栅给周围居民造成损失,解决办法为1,修栏栅;2,直接给居民赔偿。例子很多。)6.如何理解产权的含义?财产与产权有何区别?
1.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本质上是一种排他性权利。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个人对资产的产权由消费这些资产、从这些资产中取得收入和让渡这些资产的权利或权力构成。产权是一组行为性权利、即一个“权利束(rights or a set ofrights)” 2.财产是具有金钱价值、并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的总称。大体上,财产有三种,即动产、不动产和知识财产(即知识产权)。产权反映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财产反映的是一种人与物的关系。
7.产权是怎样起源的?
1.从立宪层次解释产权制度起源。人们尽量减少在“自然状态”下的风险求助于市民社会来保障每个人的权利通过谈判建立一个政府,创造一个社会契约,使每个人的产权有明确规定并能得到保障。
2.原始产权模型。自然状态中人口少,动植物资源丰富,不必界定产权,部落以狩猎为主,人口增加导致资源相对稀缺,以武力或战争形成排他性公有产权或共同产权,即单个群落开始不许外来者分享资源,部落定居下来,内部成员滥用资源会使资源枯竭(如公共地悲剧),或是生产力发展有了剩余产品,或是生产力发展使得个人能离开部落独立谋生。因此内部成员进一步界定产权,私有产权产生。
3.强力产权理论。当事人通过强力造成先占事实,然后通过联合建立保护先占事实的社区规范,再通过游说谋求将社区规范变成法律。
4.产权的起源。经济因素:①稀缺性是产权产生的基本前提。②潜在利益或预期收益是产权产生的基本动力(只有当界定权利的费用与权利带来的好处在边际上达到相等时才会产生,或者说,只有当产权界定的收益大于产权界定的成本时,人们才有动力去制订规则和界定产权)。③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变动。④排他性费用。⑤人口压力。⑥技术。社会政治因素:①“先占”:如土地。英国普通法、传统非洲法系和伊斯兰法系中,对土地的先占行为
决定了土地的原始所有权;在美国,通过先占原则和政府转让,确立了土地私有权(lueck,1998)。②无政府和习俗惯例下私人的强力。③习俗和习惯法,如氏族习俗、行规等。④国家暴力:政治决策具有规模效应,能够节约私人界定产权的交易费用。
8.为什么私有产权通常更有效率的?共有产权的低效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私有产权有效率:第一,私有产权促进经济自由,在这方面私有产权的优势非常明显,由于产权属于唯一的经济主体,产权的让渡取决于所有者的独立决策,交易的复杂性相对较小。第二,激励效果明显,诱导所有者节约资源。在私有产权下,产权主体明确,保证了产权主体排他性地获得行使产权的收益,有利于激励产权主体以最高的效率来使用其产权。第三,通过防止或消弥物质冲突增进社会的平安和谐,利于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第四,一种产权安排是否有效率还取决于它是否能为在它支配下的人们提供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在私有产权下,私产所有者在做出一项行动决策时会考虑未来的收益和成本,并选择他认为能使他的私有权利的现期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方式来做出使用资源的安排;而且,私产所有者为获取收益所产生的成本也只能由他个人来承担,因而在其他产权形式下的许多外部性收益在私有产权下能够被最大程度地“内在化”,从而产生最有效地利用资源的激励。2.共有产权的低效:第一,共有产权的交易比私有产权的交易困难。共有产权在共有组织成员之间是完全不可分的。共有产权不具备产权利益的“匿名可转让性”。共有产权的“共有”特性所派生出的较高的交易费用,阻碍了以交易来实现共有产权的最优配置。第二,共有产权在其组织内部不具有排他性,带来较大外部性,且易产生“搭便车”行为。9.科斯的企业性质观和企业边界观是怎样的?
1.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市场调节即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当这种交易成本大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时,企业就会出现。
2.企业的边界观:企业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成本,或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首先,当企业扩大时,对企业家的功能来说,收益可能会减少,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组织追加交易的成本可能会上升。自然,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其次,当组织的交易增加时,或许企业家不能成功地将生产要素用在它们价值最大的地方,也就是说,不能导致生产要素的最佳使用。再者,交易增加必须达到这一点,即资源浪费带来的亏损等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组织这笔交易的亏损。最后,一种或多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可能会上升,因为小企业的“其他优势”大于大企业。当然,企业扩张的实际停止点可能由上述各因素共同决定。前两个原因最有可能对应于经济学家们的“管理收益递减“的论点。)10.如何理解制度变迁需求的含义?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1.含义:人们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就是对效益更高的新制度的需求。按照现有的制度安排,无法获得某些潜在利益。行为者认识到,改变现有制度安排,他们能够获得在原有制度下得不到的利益,这时就会产生改变现有制度安排的需求。
2.影响因素:①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改变人们之间的激励结构和讨价还价的能力,导致重新缔约。②宪法秩序。能深刻影响创立新的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和利益,从而影响对新的制度安排的需求。③技术。多方面的影响,如技术进步会改变相对产品和要素价格;技术进步会降低交易费用并使得原先不起作用的某些制度安排显现潜力。④市场规模。能改变特定制度安排的利益和费用:市场规模扩大使一些与规模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得以创新,如股份公司制度、跨国公司制度等,或使得一些制度的运作成本大大降低。⑤偏好。改变人
们的效用函数从而改变成本效用比较链条,导致利益判断的变化:原来符合人们利益判断的制度变得不再与这种利益判断相符,制度变迁成为人们改变了的利益判断的客观要求。11.影响制度变迁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1.影响因素:①宪法秩序。通过对政体和基本经济制度的明确规定来界定制度创新的方向和形式。将直接影响进入政治体系的成本和建立新制度的立法基础的难易度。②制度创新成本。③现有知识积累及其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④现存制度安排。直接影响提供新制度的能力。⑤规范性行为准则。制度安排应与文化准则相和谐,否则就使一些制度安排难以推行或者变迁成本大大提高。
12.制度变迁过程中出现路径依赖的原因是什么?
1.路径依赖,又译为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13.什么是“诺思悖论”?如何减少和避免“诺思悖论”?
2.措施:迫使统治者选择社会产出最大化,而不是租金最大化。(1)主权在民,国权民授,让统治者权力来源于人民,而不是相反。(2)权力制约,利益分立,弱化统治者的作用,形成各自的利益格局。健全有约束机制的政治体制和权力机制,使人们难以通过重构产权实现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稳定的宪法秩序。(3)社会开放,加强竞争,内外强大对手的竞争压力,迫使执政者寻求民众的支持而被迫将“租金”最大化以社会产出最大化为前提。(或者:①是有关公民权利和政府合法性的社会共享信念体系的建立,这一信念体系的建立反映了与对政治官员行为的合法限制有关的社会规范的发展。政治秩序的关键是建立对官员行为的可信限制。公民权利及其暗含的对政府的限制对于政治官员来说必须是自我实施的,即违背它们就会危及政治领导人的未来。②是成功的宪法,通过分派公民权利和对政府决策施加限制来限制政治冒险,用正确的宪法形式限制政治权力的专横实施。③是产权和个人权利必须很好地界定,使得当这些权利受到侵犯时个人能够心知肚明。④是国家必须提供尊重这些权利的可信承诺,以此提供保护,防止官员的机会主义和掠夺行为。)14.如何认识“李约瑟之迷”?
1. 李约瑟之谜:为何在科学革命前的大约14 个世纪中, 中国文明在发现自然,并将自然知识造福于人类方面比西方有成效得多?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而发生在西欧? 2.解释:李约瑟本人的解答,①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②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③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
3.其他解释:①西欧资本主义的确立经过了萌芽、萌芽结合、斗争和取代三个阶段, 而在中国, 资本主义萌芽的第一阶段(宋以前)是存在的, 但第二阶段的资本主义萌芽结合阶段却被遏制和破坏了,所以第三阶段就和西欧出现了本质上的差别。②在14 世纪以前,中国的技术进步优于西方,因而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没有超出合理的区间,所以中国的经济、科技发展好于西方,而在14世纪以后中国的技术进步落后于西方,所以中国过快的人口开始超出了资源的承载能力, 中国于是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当中。③欧洲的优势是经济自由放任、政治和军事的多元化以及智力活动自由的一种结合,这些因素在经常的相互作用中产生了欧洲的奇迹(paul kennedy)。环境因素(气候温和使人勤劳;土地贫瘠推动农业技术革新),技术因素(耕犁、马镫或放大镜),政治-军事因素(封建主义导致绝对君主专制,竞争和民族国家的出现以及政治制度上的改进),人口因素(节育和晚育使得家庭规模小并使资本容易积累)。④有效率的产权制度。等等
15.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为什么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最早出现在荷兰和英国?
1.现代意义的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2.原因:①适宜所有权演进的环境。荷兰因优越地理位置,商业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了促进商业发展,形成了一个有效率的政府;英国国会在内乱之后享有了对王权的支配地位,成功地以议会形式对其统治者实行制约。②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③,产权制度的建立。有效率的组织的形成,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从而外部性内部化,即要形成明晰的产权制度。④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等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是增长本身(增长的结果),真正的增长动力来源于制度变迁。篇三:新制度经济学重点
新制度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 新古典经济学的问题:问题的根源——其假设前提的非现实性
假设: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完全竞争/交易成本为0/制度外生
●新制度经济学家
1、罗纳德.科斯: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1991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道格拉斯.诺斯: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于1993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3、奥利弗.威廉姆森: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特别是在企业边界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交易成本经济学。于2009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新制度经济学的概念:最早由威廉姆森提出: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正统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去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仅是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而且还促使人们思考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到底是什么。】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科斯和诺斯都强调了)新制度经济学应该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强调研究真实的世界):效用最大化,有限理性,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像
(一)效用最大化
? 人们总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环境约束、资源约束、理性约束、机会约束等)追求利益(多目标整合后的总收益或最效用)最大化。【人既有利己主义(经济人)的一面,又有利他主义的一面;抛弃了新古典理论陈旧的二分法——家庭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二)有限理性
? 人们只有有限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现实生活是复杂的】
? 信息的不完全性、不对称【事物是发展的,其属性和状态是不稳定的和不可确知的。人的头脑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因而人的行为能力也是有限的。搜集信息、处理及计算、行为本身的执行都是有成本的。由此,人们“有达到理性的意识,但又是有限的”(西蒙,1972)。“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 有限理性不仅反映了客观现实(事物是复杂的和多变的),而且也反映了人的经济特性:个人不会为了信息的完全而不顾成本去搜集;也不会不顾算计成本去处理所有信息;人的脑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为了有效利用它,必须重视节约和合理使用。
(三)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
? 经济活动人会以狡黠的方式追求自身的利益,他会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他会有目的地、有策略地利用信息(包括有时说谎、隐瞒、欺骗等)。【人既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又有讲诚信的一面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
●新制度经济学的流派渊源
一、德国历史学派——制度主义的发端,盛行于 19 世纪40-60年代
代表人物:李斯特、罗雪尔、希尔德布兰德、克尼斯等
? 反对古典学派运用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方法(静态分析法),而认为历史是连贯的运动,主张运用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的方法。强调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和国民经济的有机体现,代表德国产业资本的利益,对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历史背景: ? 19世纪前半叶,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
学说代表了英国产业资本的利益,而德国还处在封建割据的农业国阶段,为了发展德国本国的工业,对来自英国的工业品,必须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并在意识形态上对抗英国的斯密理论。
? 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一书中指责英国古典经济学不强调经济生
活中国民有机体的重要,是“世界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经济学。他的国民经济学则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
? 在经济理论方面,李斯特提出发展国民生产力的理论,批判斯密的单纯“交换价值”的理论。在经济政策上则主张采取国民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李斯特的这种历史主义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形成了德国历史学派的传统和基本特征。? 生产力理论/工业优先理论/国家干预理论
二、制度经济学——德国历史学派在美国的变种,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 该学派以研究“制度”和分析“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标榜,将经济
分析的核心转向制度,形成了研究经济问题的制度主义方法,并以此得名。
时代背景:
? 制度学派是当时资本主义处于较高发展水平的美国环境中的产物。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大垄断组织同中小企业之间的矛盾,在美国要比在德国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制度学派从一开始起就强调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局限性,强调有必要调整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关系,对之进行改良,并预言美国资本主义的唯一出路在于社会改良。? 制度学派强调非市场因素(如制度因素、法律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和伦理因素等)是
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较大的缺陷,使社会无法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方面协调。
? 不同意19世纪70年代后的经济学家越来越重视的数量分析方法,强调所谓制度分析
或结构分析,不同意当时处于正统地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以克服市场经济所造成的缺陷和弊端。
1、凡勃仑的制度经济学
? 强调技术的进步作用和制度的约束作用
? 非常注重制度分析和强调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反对把制度因素作为分析经
济活动的前提,否定了古典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符合“自然秩序”的因而是正常的、稳定不变的观点,主张从制度或结构上来改革资本主义。? 制度是“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社会习惯是逐渐形成的,所以制度本身是进化的。
2、康芒斯的制度经济学
? 康芒斯对制度分析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把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解释为一种交易关系,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众多的利益集团,因而存在着众多的利益冲突,为此就需要制度为各方建立一个行动规则,对交易各方进行协调。? 劳工问题专家,认为制度是“控制个体行动的集体行动”,并从集体行动出发建立了“交 易”的概念,以此作为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同时强调产权、法律的作用,在交易中会产生利益冲突,只有依靠法律制度才能解决。
三、后制度经济学
? 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兴起,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制度学派比较消沉。到20世纪50 年代,美国制度学派在加尔布雷斯带领下重振旗鼓,他们强烈批判新古典方法,是凡勃伦传统的发展。
? 在方法上,加尔布雷斯也强调制度和结构因素的重要性,主张把政治、社会和文化因
素加入到经济分析中,反对抽象的纯经济分析和数量分析。? 坚持以制度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加尔布雷斯认为把资源配臵与利用 作为研究对象是一种错误,把经济学分为微观宏观
是一种不幸。经济学研究要改变重物轻人,只看产值不见福利的倾向。? 从制度角度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二元体系理论。? 认为美国社会由计划体系和市场体系两部分构成,计划体系由1000家大公司组成,权
力掌握在技术和管理人员手中,控制着市场和价格,从而也控制着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则由1200万小企业、农场、个体经营者组成,完全听任市场支配。? 提出“新社会主义”论,实现两种体系平等化的社会。
? 由于计划体系占统治和支配地位,美国这种丰裕社会存在各种收入分配不平等、经济
发展不平衡、资源配臵失调、通货膨胀与失业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进行制度改革,通过国家力量使两种体系的权力与收入平等化。第二章交易费用理论
●科斯对交易概念的论述
1.存在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交易两种特性的交易; 2.在多数场合,“交易”主要是指较狭义的市场交换或市场交易;
●威廉姆森对交易概念的论述 ? 交易的细化:“当一项物品或劳务在技术上可分的结合部发生转移时,交易就发生了。”
【生产或提供商品服务的活动从技术上可分为一系列独立的活动过程,每个在技术上不可分的活动都是一个独立的活动过程,它们属于整个活动的一个阶段。当一项物品或劳务从一个阶段交到下一个阶段时,交易就会产生。】
●科斯对交易费用的解释:代表作:《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1.交易成本的存在 2.交易成本的构成3.企业和市场的相互替代 1.交易成本的存在:首次提出交易是有成本的,并用交易成本来分析企业的存在及界限问题。
2.交易成本的构成:主要是“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1)交易准备阶段的成本:指收集、处理有关交易客体的价格和质量以及交易主体的信息的成本;(2)谈判和履约成本:包括订立契约并保证实施的成本以及处理冲突的成本。【《社会成本问题》:度量、界定和保障排他性权利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交易条款严格执行的费用等;】
3.企业和市场的相互替代:是两种相互替代的机制或安排
(1)一项交易是通过市场还是在企业内部进行,是由交易成本决定的;(2)企业的规模被决定在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费用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交易费用是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同时,企业组织作为市场的替代同样存在内部的“管理费用”。】
●威廉姆森对交易费用的解释:代表作:《市场与等级结构》,《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1.事前的交易费用与事后的交易费用;2.影响或决定交易费用的因素;3.市场结构与交易费用经济系统运转所要付出的代价或费用 1.事前的交易费用与事后的交易费用:经济系统运转所要付出的代价或费用
事前的:起草、谈判、保证落实某种契约的成本,也就是达成合同的成本。
事后的:退出某种契约关系所必须付出的费用;因合同有误而更改合同所必须付出的费用;仲裁所付出的费用(如法院、仲裁机构等);为确保交易关系的长期化和持续性所必须付出的费用。
2.影响或决定交易费用的因素:(1)交易维度;(2)人的因素
(1)交易维度:为解决交易费用概念在操作性上的不足,威廉姆森将交易做为基本分析
单位,认为交易有三个维度:①资产的专用性:指为支持某项特殊交易而进行 耐久性投资,它一旦形成便很难转移到其它用途上。【(1)物理资产专用性(2)地理区位的专用性(3)人力资本的专用性(4)完全为特定协约服务的资产(5)名牌商标资产的专用性】②交易的不确定性【a.环境的不确定性(原发——随机发生:人们很难准确预测产品未来的价格、数量和质量等)b.交易双方行为的不确定性(继发——缺乏信息沟通:由于策略性隐瞒、掩盖或扭曲信息等机会主义行为而引起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③交易发生的频率【即交易的次数,也是影响交易成本和收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只有交易规模足够大,才能支持专用性投资;经常发生的交易相对于一次性交易更容易补偿交易的规则结构的确立和运行成本,相对降低交易代价。)】
(2)人的因素:“契约人”的行为特征不同于“经济人”的理性行为,而具体表现为:①
有限理性;②机会主义行为(信息不对称:如果“契约人”采取机会主义行为,那么他不仅不一定守约,而且还会见机行事,使事后的实际结果不是按照合同而是按有利于他的方向发展。因此,怎样采取措施遏止机会主义行为就有了经济意义,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成本。)3.市场结构与交易费用:完全竞争市场或垄断竞争市场交易费用较小;完全垄断市场或寡头垄断市场,交易费用较大;
●交易费用的性质:1.交易费用是机会成本2.交易费用是对稀缺资源的损耗 3.交易费用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 4.交易费用是无法彻底消除的 5.高额的交易费用可能减少交易
●交易费用的成因:1.有限理性;2.机会主义;3.资产专用性;4.不确定性
1.有限理性(如果人们是完全理性的,那么无须耗费交易费用就可以使合约完备。);2.机会主义(在不存在机会主义的情况下,由于有限理性造成的合约的疏忽及欠妥之处,不会引起另一方钻空子的行为。因此,由机会主义引起的交易费用将消失。);3.资产专用性(在不存在资产专用性时,资产可以无成本的自由进出,另一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无从产生。);4.不确定性(市场经济的实质不是风险,而是不确定性。一个人在做出决策时,无从了解其他人同时也在做的那些决策和计划。)第三章产权理论
●产权的内涵 :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它不仅是人们对财产使用的一束权利,而且确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是一些社会制度。
●产权的结构:1所有权;2.使用权;3.收益权;4.决策权;5.转让权
●产权的功能:1.激励及约束功能;2.外部性内在化;3.资源配臵功能
1.激励及约束功能:如果经济活动主体有了界限确定的产权,就界定了他的选择集合,并且使其行为有了收益保证或稳定的收益预期。这样,其行为就有利益刺激或奖励。2.外部性内在化:外部性,是指从事生产活动的当事人给他人或社会带来的利益或负面作用。产权是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损,因而谁必须向谁提供补偿以使他修正人们所采取的行动。“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德姆塞茨)——专利权/工厂排放污染 3.资源配臵功能 :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任何物品的交换价值都取决于交易中所包含的产权束,因此资源中所包含的产权会进入决策者的效用函数,这样产权制度的变迁必然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并通过对行为的这一效应,产权安排会影响资源的配臵、产出的构成和收入的分配等等。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产权的基本属性:1.排他性;2.有限性;3.可交易性;4.可分性;5.行为性
1.排他性: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拥有某物的产权,其他人或者群体就不能合法地拥有该物并对该物行使产权。决定谁以一定方式使用一种稀缺资源的权利。2.有限性:产权之间有清晰的界限——否则导致产权纠纷; 任何产权都限定在一定的范围——数量、时间、空间的限度
3.可交易性:产权中的任何一项权利都是可交易的,不可交易的产权不是真正的产权,这包括产权的买卖、产权的转让等等。产权的可交易性是资源优化配臵的必要条件。(按产权空间或属性是否可分划分——整体交易与部分交易;按时间是否可分划分——永久性交易与有限期交易)
4.可分性:对特定财产的各项产权可以分解并分属于不同的主体;产权分解与产权合并都是产权配臵的手段;产权的分割为资源配臵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5.行为性:产权主体在财产权利的限度内有权做什么、不做什么、有权阻止别人做什么——保护行为、排他行为、内部管理行为、处臵行为等
●产权产生的基本前提——稀缺性(在一个资源稀缺的社会,自由使用将会导致一个社会的资源和财富急剧“耗散”;在一个资源不稀缺的世界里,是不需要产权的。在现实世界里,如果不存在对于稀缺资源使用进行约束的制度,没有一个社会是能够生存的。)
●产权产生的基本动力——潜在利益(产权能够界定潜在利益或预期收益)
●科斯定理:是科斯在分析“外部性”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科斯认为,市场运行之所以存在缺陷,其根源在于产权界定不清,以及由此造成的交易过程的摩擦和障碍。因此,要从产权配臵角度分析外部性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途径。
1.科斯第一定理:在交易费用为零和对产权充分界定并加以实施的条件下,外部性因素不会引起资源的不当配臵。(如果市场交易费用为零,不管权利初始安排如何,当事人之间的谈判会导致最佳的资源配臵,即市场机制会自动达到帕雷托最优。)
2.科斯第二定理——科斯定理的反定理:当存在交易成本时,可交易权利的初始配臵将影响权利的最终配臵,也可能影响社会总体福利。因此,应该选择提供较大社会福利的权利初始配臵。
3.科斯第三定理——科斯第二定理的补充:当交易费用大于零时,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改进效率。(如果存在交易成本,没有产权的界定与保护等规则,即没有产权制度,则产权的交易与经济效率的改进就难以展开。)
●科斯定理总结:与其说明了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效率结果与产权无关的结论,还不如说指明了存在交易费用时产权制度是如何作用于或影响经济效率的。当我们使用“科斯定理”时,更多的是指:只要交易费用不为零,就可以利用明确界定的产权之间的自愿交换来达到资源配臵的最佳效率,从而克服“外部效果”,而无须抛弃市场机制。外部性完全可由私人合约得到解决,亦即基于自愿交易的私人合约行为对市场运转有着自我修正的效能。●巴泽尔的产权分析:共同财产问题;延留义务问题
1.共同财产问题: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许多人共同使用一些设备,设备的产权常常是被分割的。(例如关于复印机的产权问题:在企业里,机器设备属于投资者,但是由工人使用。工人使用机器的方式(是否过度使用或不维修)影响机器设备的价值。如果不以雇用工人的方式(即企业方式)来运作,过度使用机器而攫取机器价值的情况就会发生。所以利用组织来对共同财产问题进行控制是必要的。这就导致企业的存在。)
2.延留义务问题:在一些高价值的交易中,在销售完成之后,卖方要提供某种担保,其责任仍然继续。(如果没有卖主的信誉和担保,买者会对货物进行充分检查直到自己确信商品值得购买才会动手。而检查的成本极高,以至于会阻止购买。提供担保的实质就是把本该在交易时界定的权利推迟到交易之后实现。这就避免了交易时完全界定产权的困难,使交易得以实现。
第五篇:制度经济学论文
我国矿产资源的产权建设现状及其分析
前言: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这是中央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财税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指出和明晰未来的改革思路,是当前宏观决策部门及理论界面临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我国矿产资源产权建设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疆域辽阔、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种齐全配套、资源总量丰富的国家,是具有自己资源特色的一个矿产资源大国。我国的矿产资源虽然总量很大,但是基于我们的众多的人口数,使得我国的矿产资源显得很微妙。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的物质投入,特别是矿产资源的投入,以支持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矿产资源的使用强度达到了一个高峰;人口膨胀严重,资源的人均量急剧减少;而且,我们的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很多矿产出现缺口。
我国于1986年颁布的《矿产资源法》明确指出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任何个体或者单位使用矿产资源都必须是有偿的。这对于矿产资源的使用和保护都是极为有利的,从根本上规定了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但是,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了现在矿产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极其不合理的现象。一般的大型矿产资源开采权都是由国家直接授予某些个人或者集体,由于现阶段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是很完善,导致这种授予权成为了很多人和团体牟取暴利的工具,他们以此为垄断,大肆放纵自己的私欲,这类现象在社会上该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了。还有很多私人矿主,不顾法律的威严,在无证经营的情况下私自开矿,导致了一起又一起的事故......另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收益分配中也存在很多不和谐现象。首先是分配的内容不合理。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在对矿业权价款收入进行不同政府级别间的分配,根本没有反映矿业权的形成成本。严格地讲,应该是在扣除形成成本的基础上对收益进行分配,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国有投入部分的灵活机动性,保证国家级公益性地质勘查和战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投入。同时,扣除成本基础上
对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收益的分配制度,能够促进不同级别政府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力度,有利于建立包含企业投入形成的矿业权收益分配的一体化机制。
其次是参与分配对象设置不合理。严格地说来,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收益分配首先要保证矿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矿业发展中现在与未来的和谐关系。因此,参与分配的对象设定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对矿业权价款收入进行不同政府级别间的分配,不能够反映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收益分配在支持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意图,完全成为了一种各级政府争夺利益的表现。
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收益分配中另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在该项收益的使用支付方面违规现象十分普遍。根据国土资源部有关规定,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收入应专项用于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管理支出,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省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提出使用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拨付使用。具体可以开支的成本费用项目包括:出让探矿权、采矿权的评估、确认费用,公告费、咨询费、中介机构佣金、场地租金以及其他必需的成本、费用等。但实际上,各省划到地方财政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收益大部分被用作其他用途,造成了直接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部门经费不足,矿权评估费、中介费等由矿权受让人代为支付,环境治理经费无法到位等严重不合理现状。
二、对现阶段我国的矿产资源产权建设的评价
我国现阶段的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是以“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目标的,这一制度是矿产资源产权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所有权与使用权,下面从不同的角度来对这一制度作出评价。
首先是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我国通过建立法律法规这一正式和外在制度来明确并且强制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这一法规的实施,使得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有了明晰的定义,有利于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有利于保障探矿权人、采矿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产业的健康发展。有了这一正式制度的约束,矿产资源的所有和使用各方都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整体处境也会得到改善。同时,我们也可以知道,矿产资源作为一种产权的物化代表物,也是具有排他性和有限性的。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将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归为国有,就已经排斥了其他个人或群体对这项资源的拥有和使用;而且,矿
产资源的产权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它与别的产权之间的界限也应是清晰的,否则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产权纠纷。我国现阶段的矿产资源产权制度应该更加注重到产权的这两个基本特征,在产权划分上更加明确。
在明确了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矿产资源的交易费用。正是有了法律法规这一正式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使得矿产资源的使用交易费用得以大大降低。产权的功能是减少不确定性,外部性内在化,激励约束,配置资源,分配收入。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经济关系的越发复杂,产权的减少不确定性功能越来越重要,我国的矿产资源产权制度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更新健全;由资源外部性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也得有产权清晰来解决;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强制发展,要对各个经济主体实行激励的方式,调动其积极性来发展,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对一些个人或者群体授予使用权能够充分调动其经济建设的积极性,这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通过国家的强制监管,矿产资源的滥用乱采可以得到有效地遏制,还能够将资源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和部门。现阶段的矿产资源产权制度,在实现其各个功能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效果。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是不尽合理的,这主要表现在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不完善。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制度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相关细节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矿产资源产权制度上,国家介入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自由发展,但是企业的自由发展也导致了很多资源浪费和不合理使用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关键还是在于制度的不健全。在政府与企业的相互博弈中,政府永远是占主导地位的。双方合作时,集体成本过高,二者都有很大的机会主义倾向,合作成本就大大提高了。而且,矿产资源有很大的资产专用性,基于这一点,现阶段的产权制度没有解决好政府的专用与企业的专用之间的协调关系。在以后的改革当中,制度的设计应该寻求一种最佳模型,以适应各方的需求。
中国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方向也必须统筹到科学发展观的框架下来,做到明晰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按照“社区化”的组织形式来安排矿业的生产、经营,破除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国家悖论”现象;继续完善矿产资源有偿开采制度。通过价格、财税机制的合理设计,使矿产资源的使用、矿业权的转让的价格反映出其稀缺性来。按照矿产资源产权制度基本结构的层次性特征来设计矿产资
源税费制度,使其更具备可操作性,以适应重要战略机遇期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发展的需要;深化矿业权(探矿权和采矿权)流转制度改革。有步骤、有重点地展开矿业权流转、矿山土地使用权流转、矿山企业产权的兼、停、并、转改革,理顺各种产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以恰当的制度设计整合其利益矛盾,最终保证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根本权益,形成科学的矿业开采观和和谐的矿产资源产权利益关系,使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改革领域中得到进一步落实。
总而言之,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改革,都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和未来做出贡献。我们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探索出一种最适合我们的矿产资源产权制度。
【参考文章】
1、喻建良,《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收益分配制度促进我国矿业和谐发展》,《科学时报》,2007年9月。
2、鲁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大连日报》,2008年3月。
3、苏明,《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4、李磊,《论我国矿产资源法律制度的现状与完善》,《2006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2006年9月。
5、李晓文,《论建立和完善我国矿产资源产权市场交易机制》,《环境法电子期刊》,2005年第2期。
6、罗必良,《新制度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