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的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关于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县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不断促进财政工作创新,深入推进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按照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本课题组于2009年4月下旬在县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对我县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本次调研采取实地听汇报、查看账据、账实核对、召开学校负责人座谈会、询问相关人员等多种形式,基本掌握了目前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的管理使用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财政投入的公用经费基本情况。
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实施以来,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逐年大幅增加,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07年中央核定我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为:小学173元/生。年、初中233元/生。年,2008年提高到小学255元/生。年、初中375元/生。年,2009年提高到小学300元/生。年、初中500元/生。年,所需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同承担。近两年来上级财政及县财政投入我县教育部门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专项资金12480.2万元,其中:2007年4385.8万元,2008-1-
年5294.4万元,2009年截至目前为2800万元。
二、教育主管部门分配到校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及省关于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资金的管理要求,我县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不同规模学校的实际,较为科学地分配中小学公用经费,并适当向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倾斜。两年来共向369所中小学校拨付公用经费9223.84万元,截止2008年底,尚有456.36万元公用经费结留在县教育核算中心帐户。
三、学校公用经费使用管理基本情况。
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基本能够按照省财政厅、教育厅《安徽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198号)的要求使用公用经费,大部分中心学校无截留、挪用、平调现象,没有发现学校用公用经费安排基本建设投资和偿还债务,保证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业务的开展。2008年全县28所中心学校对其下属非统管学校的账务进行了统管。财务制度较为健全,会计核算基本规范。检查所到学校都能根据县教育局制定的《寿县中小学财务管理办法(暂行)》,结合本乡镇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财务统管实施细则,部分学校能够严格履行发票审批手续,做到有经手、有证明、校长一支笔审批,大额支出有些学校能做到先会议研究,再办理相关手续,开支透明度较高。只有少数中心学校按照规定,制定了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制度,细化支出范围和
标准。
四、公用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预算编制不规范。
2007年以来,我县实施了部门预算改革,部门预算的编制水平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然而农村中小学预算没有严格按照规范的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进行编制,收入预算只突出了财政供给的主渠道地位,对其他项目的收入却没有可遵循的编制原则。基本支出预算中的 “商品和服务支出”、项目支出预算中的“其他资本性支出”没有按照统一的科目及科学合理的标准细化编制,导致学校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无章可循,除“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外的事业支出随意性较大,编制的预算和执行的结果基本没有关系,即不利于规范支出行为,也不能够保证资金使用效益。
2、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基础薄弱。
截止目前,我县321所小学只有34所的财务纳入县教育核算中心统管。小学年公用经费的30%由教育核算中心统一核算,其余287所小学的年公用经费近3000万元,由各中心学校统管,集中报账核算。调研中发现,由于缺乏专业会计人员,缺乏对国家相关政策及财经法律法规的了解,各中心学校核算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会计核算科目使用混乱、报账不及时、票据使用不规范(非统管学校白条入账现象比较普遍)、经费支出没有严格的范围、标准和管理程序、资产管理较为混乱、无“账”可查等现象。
3、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不规范。
虽然省财政厅、教育厅制定了《安徽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198号)、我县教育主管部门修订了《寿县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但是,我县却没有根据上级的政策要求和本地的实际情况,具体制定并实施可操作性的相关制度、办法。资金的分配、审批、拨付没有严格的规定,公用经费支出范围不严格、支出结构不合理、安排使用无原则。调研中了解到,有些学校用公用经费列支工资福利及其它不合理支出,从支出结构看:“其他工资福利支出”占公用经费的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少数学校高达50%以上;“交通费及差旅费”占公用经费的比例一般在4%-8%之间,少数学校高达22%以上;“会议费及培训费支出”占公用经费的比例一般在5%-10%之间,少数学校高达50%以上;“招待费支出”占公用经费的比例一般在4%-10%之间,少数学校高达15%以上;“医疗救助支出”占公用经费的比例一般在1%左右;“其他支出”占公用事业经费的比例一般在5%-10%,少数学校高达24%以上。公用经费管理不严,造成少数乡镇中心学校对非统管学校的公用经费分配存在统筹、平调、截留现象。公用经费没有按照专项经费的管理要求,单独核算。非统管学校会计核算不规范,账务设臵没有统一、规范的制度要求,备用金的领取与发放、公
用经费的支出与报账、银行存款等会计业务发生无必须的备查账,绝大部分学校无固定资产备查账。“其他资本性支出”没有规范的购臵程序和标准,购臵无计划,维修无预算。
四、加强公用经费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1、规范和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校预算编制制度。科学规范的农村中小学预算管理制度,是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是规范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的关键环节。财政及教育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家及省相关规定编制规范的农村中小学预算。收入预算按照有关规定将各项收入全部列入预算;支出预算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优先保障学校基本支出的合理需要,基本支出预算要按照国家统一的“目”级科目进行细化编制,然后本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安排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所需的项目支出。
2、加强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严格按照《预算法》、《会计法》以及省财政厅、教育厅制定的《安徽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198号)的要求,把好支出审核关,各项支出要据实列支,严禁虚列虚支、虚报冒领和挤占挪用,不得以“白条”以及其他不规范的票据充抵支出。加强学校备用金的管理,制定备用金领用办法和限额标准。加强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做到账实、账账相符。规范收费行为,加强事业收入、其他
收入的管理。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依法设臵会计账簿,明确核算程序,规范会计行为。中心小学以下的学校应配备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专(兼)职会计工作人员。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应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组织学校按规定编制学校年度预算,合理合规使用资金,把好支出审核关。实行财务公开,推进民主理财,确保资金安全、规范和有效使用。
3、制定我县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办法。根据国家及省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情况,从资金范围、资金使用、资金管理、会计管理、审计监督等方面,制定出适合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具体办法,进一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的科学化、精华化管理。
4、将非统管学校的财务纳入县教育核算中心统一管理。
第二篇:樊城区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及绩效评价
樊城区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使用及绩效评价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我区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规范公用经费支出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6]5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鄂政发〔2006〕37号)以及《省教育厅 省财政厅关于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的通知》(鄂教财 [2015]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公用经费管理使用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小学是指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第三条 公用经费的资金来源包括:各级财政补助的免杂费资金、公用经费补助资金。
第四条 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是指保证义务教育学校正常运转、在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开支的费用。
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
第五条 中小学要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开支,又要适当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开支。一般按下列支出顺序进行使用:
(一)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必须的水电、邮电、印刷、交通差旅等日常费用;
(二)维持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支出;
(三)维护学校发展的支出。如仪器设备、课桌椅的日常维护等;
(四)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支出。如教学仪器、课桌椅、图书的添置等。
各校要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标准化建设,加大内涵建设与提升办学水平,把有限的公用经费更多的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要在保证基本运转的前提下,重点保障日常教学活动、教师培训及校本教研、教育技术装备运维及校舍小型维修等,切实提高公用经费使用效益。
第六条 中小学公用经费依据上一个教育事业统计年报中在校学生数,按照规定的公用经费标准,年初一次性预算到学校,同时又要兼顾不同规模学校运转的实际情况,适当向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倾斜,保证较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基本需求。
第七条 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
第八条 学校公用经费应综合考虑教学及辅助用房、远程教育设备、教学仪器设备日常维护等方面的开支。在年初编制政府采购预算,严格履行审批程序。
第九条 中小学校购置仪器设备、教学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等,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必须实行政府采购,并在年初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统一纳入学校预算管理。
第十条 中小学校应当按照规定,制定本校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办法,细化支出范围与标准,加强实物消耗核算,建立规范的经费、实物等管理程序,厉行节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第十一条 中小学校要建立物品采购登记台账,建立健全物品验收、进出库、保管、领用制度,明确责任,严格管理。
第十二条 公用经费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 2
务等方面的开支。要按规定严格控制招待费等三公经费支出。教师培训经费不得用于公款旅游、休假、疗养等与教学无关的支出。
第十三条 单独核算的校办企业、师生食堂的成本费用不得列入学校公用经费。学校食堂财务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专账核算。
第十四条 公用经费不得用于社会性募捐和扶助性活动的开支(对校内贫困学生资助开支除外)
第十五条 中小学要将公用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在校内外公布,接受师生和群众的监督。
第十六条 严格管理,加强监督,定期开展内部审计,自觉接受审计、监察和财政部门的监督。对不按规定使用公用经费的,要依法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第二章 公用经费管理绩效评价
第十七条 各校应每年对上一公用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
第十八条 绩效评价范围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资金范围包括中央和地方安排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含农村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补助)、城市义务教育免杂费资金、地方安排的城市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中央奖励公用经费等。
第十九条 绩效评价内容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经费管理及使用效果情况。
1、预算编制情况主要包括预算编制是否规范完整、地方分担资金是否足额落实、是否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将预算细化到具体支出项目和科目,预算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等。
2、预算执行情况主要包括是否严格执行财政批复的预算、预算执行是否及时、预算调整是否严格报批,是否存在随意变更或调整预 3
算现象等。
3、经费管理情况主要包括是否制定具体细化的公用经费管理办法、公用经费收支是否公开透明、经费开支是否符合有关文件规定、经费核算和账务处理是否规范、有无截留、挤占和挪用公用经费的现象等。
4、使用效果情况主要包括学校课堂教学、文体活动、教师研修等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否正常开展,办公用品及耗材供应、教育技术装备运行维护、校园校舍小型维修改造等后勤保障是否及时到位,学校师生对公用经费收支管理和使用效果是否满意等。
第二十条 绩效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规范原则。坚持以法律、法规和制度为依据,按照规定的程序,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保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公开公正原则。绩效评价工作应当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准确反映公用经费使用和管理的实际情况,通过专家评审、师生参与等多种形式,主动接受监督,确保绩效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以评促改原则。坚持绩效评价与整改提高相结合,正确运用绩效评价结果,研究和改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高公用经费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第二十一条 每年年初,学校对照评价方案,对上一公用经费的使用进行绩效评价。在公用经费绩效评价工作中,学校要根据绩效评价方案,成立绩效评价工作专班,收集整理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对照评价方案中设置的评价指标,逐项进行自评分析并对绩效情况进行综合性评判,形成自评报告。评价结束后,学校应及时将评价报告、实施方案等资料归档存查。
第二十二条 区教育局、财政局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组织绩效评价工作专班对所属学校自评工作进行核查,在此基础上,对全区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综合绩效评价,形成全区绩效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应围绕绩效评价内容,要求结构完整、内容真实、结论客观、分析准确,反映问题客观公正,整改措施具体有效,所提建议合理可行。
第二十三条 学校要根据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和优化以后公用经费预算支出的方向和结构,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逐步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透明度,将生均公用经费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列入校务公开,接受监督。
第二十四条 评价结果实行通报制度,对绩效评价结果好的,予以表扬;对绩效评价达不到预期目标或评价结果较差的,予以通报批评。
第三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发布之日起实施。区直其他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参照此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区财政局、区教育局负责解释。
第三篇: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无为县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运转,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6]5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皖政[2007]6号)及《安徽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7]198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是指: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在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开支的费用,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的免学杂费补助资金及公用经费、县财政预算安排的公用经费、学校学杂费等其他事业收入。
第二章 资金使用
第三条: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可以开支范围: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教学资料印刷、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学软件(课件)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
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可以按照学校培训计划所需的差旅费、资料费、伙食补助费、住宿费等开支。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
第四条:农村中小学要按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保证正常教学工作,又适当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经费,一般按下列支出顺序和标准进行使用:一是开展教学业务与管理活动;二是开展实践实习,文体活动;三是维持学校运转必须的水电、邮电、印刷、交通差旅等日常费用。四是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设备仪器、图书资料等物品的购置。
第五条: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不准开支范围:不准用于人员津贴、补贴、奖金等;不准用于基本建设投资;不准用于偿还债务;严格控制招待费,不准用于购买烟酒礼品等费用支出;教师培训经费不准用于公款旅游、休假、疗养等与教学无关的支出。
第三章 资金管理
第六条:资金分配:县教育、财政主管部门负责公用经费的分配,根据乡镇学校及县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和有关文件规定的生均标准科学分配,适当向办学条件薄弱学校倾斜。乡镇中心校要科学安排公用经费,不得挪作他用。
第七条:每所中小学在年初要根据学校规模,结合实际需求制定出公用经费预算,农村中小学上报乡镇中心校汇总,并纳入财政总预算,报请教育局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门。
第八条:资金审批与拨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实行“以县为主”、“校财局管”的管理体制,资金分配计划,经教育局、财政局审批后由财政局拨入学校在会计中心设立的账户,中心学校按规定及时分配到所辖学校,所辖学校校长、中心学校校长对实际支出凭证,按有关规定要严格审核签批,并向会计核算中心报帐。
第九条:购置采购:中小学购置仪器设备、教学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等,每学均要编制购置计划(乡镇中小学购置计划要报中心学校审批),报教育局备查。凡属于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以内及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项目,必须实行政府采购,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统一纳入农村中小学预算。实施采购时,由中小学校(乡镇以中心校为单位)根据采购需要填写采购申报单,报教育局审核后送交财政局按有关程序办理采购。各学校对购置的所有物品进行登记,建立台账,实行实物报领制度。
第十条:学校对房屋、建筑物、附属设施及教学设备等进行维修,要编制维修预算,并实行报告制度。小学一万元以下、中学二万元以下维修项目由中心学校审批;小学一万元以上、中学二万元以上的维修项目要呈报县教育局商县财政局同意后方可实施,工程完工后要申请验收和决算审计。
第四章 会计管理
第十一条:会计人员(报账员)职责:中心学校及所辖学校要配备一名熟悉会计业务的报账员,负责编制、申报分月(分学期)公用经费使用计划;收集、审核整理各项业务的原始凭证,按照《会计法》规定对单位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直接责任,向会计核算中心办理备用金领取、保管、分配及支出凭证的报账手续。负责各项备查账的登记与资金、财物.财产及会计档案资料的保管工作。中心学校及所属学校的财务会计工作由学校校长负责管理,学校会计(报账员)具体承办。
第十二条:账务设置:中心学校与所辖学校,要建立备用金领取与发放、公用经费的支出与报账、银行存款等会计业务发生所必须的备查账,及时准确登记账簿,所辖学校要定期与中心学校对账、中心学校要定期与会计核算中心对账。要加强单位资产管理,设立固定资产备查账,建立物品采购登记台账,建立健全物品验收、保管、领用制度,明确责任,严格管理。
第十三条:会计凭证管理:依据《会计法》规定,中心学校及所辖学校在公用经费支出中,所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具备:凭证的名称.填制日期和编号;接受凭证单位的名称、业务内容、数量、单位和金额;填制单位的名称和财务(会计)专用章;经办人员签章。内容必须真实、完整。对弄虚作假、营私舞弊、伪造涂改原始凭证等违法违纪行为,会计人员拒绝付款、报账或执行,情节严重的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四条:财务制度建设:中心学校及所辖学校,要按照规定制定本校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制度,并将制度上墙公示,坚持民主理财,强化制度建设,制定公用经费开支定额标准,实物配备和耗材标准,细化支出范围,加强实物消耗核算,建立规范的经费、实物等管理程序,厉行节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要建立公用经费使用情况“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即公开办理结果、公开办事程序,接受师生和群众的监督),切实加强学校财务管理,要将公用支出每学期上墙公示一次、县教育局、财政局要建立中心学校及所辖学校报账员的培训,提高报账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县教育局、财政局要对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加强监督,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对一些购置、维修等支出要到学校实地核查,做到账、据、物相符。在检查中.如发现不按本办法规定使用公用经费,并造成截留、挪用、贪污公用经费行为的,将依据《会计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给予严厉处罚,并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党、政纪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严惩。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具体由县教育局、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四篇: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办法
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小学指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中小学公用经费是指保证中小学正常运转、在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开支的费用。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学生体检、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交通差旅、邮电通讯、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中小学公用经费不得用于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房屋大修理支出、偿还基建债务等方面的开支,不得用于校舍建设、车辆购置、专项设备购置等形成固定资产的资本性项目支出。
第四条
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的总体要求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项支出管理制度,增强支出管理的科学性、合法性、有效性;实行保障与控制并重的原则,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深化支出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厉行节约,讲求实效,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五条
各中小学校要加强公用经费管理和会计核算,根据财政部制定的《2010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财预〔2009〕79号)规定的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范围,对公用经费进行明细核算,以准确反映学校公用支出状况。
第六条
中小学公用经费要纳入区财政部门预算,实行预算管理,由区级财政在预算内全额安排,且不得低于省规定的基准定额标准,并做到逐年增长。
第七条 区财政部门每年安排(分配)中小学公用经费预算,应主要根据在校学生人数,同时又要兼顾不同规模、不同条件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办学条件薄弱、规模较小学校及教学点的公用经费标准。
第八条 中小学公用经费由区级财政部门按照中小学经费预算足额及时下拨。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确定的支付办法,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对中小学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县(市)、区,公用经费资金直接支付到区级财政部门确定的直接核算学校经费的有关账户。
第九条
中小学公用经费应专户管理或单独核算,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名目统筹集中或挪用。要以独立设置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学校为基本预算编制、管理单位,教学点纳入其所隶属的主管学校进行管理。
第十条
中小学公用经费预算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编制,清晰反映学校公用经费的所有收支项目,做到完整准确,公开透明。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在维持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础上求发展,优先安排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资金,不得预留硬缺口。
第十一条
中小学按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有计划、合理地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开支,又要合理安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逐步建立目标责任控制体系、综合定额管理体系、考核监督绩效体系。
第十二条
中小学要强化支出管理,认真执行国家规定的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严格规范各种支出行为。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结合实际制定本校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办法,科学确定公用经费支出结构,细化支出范围与标准,严格控制管理性开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节约潜力大、管理薄弱的支出项目,加大管理力度,从严控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规范公务出差行为,差旅费、交通费严格按照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严格控制业务招待费支出,认真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建立公务接待的相关制度,加大控制力度,厉行节约;
安排适当的教师培训费,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等开支;
实验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专用材料等购置,按规定在公用经费中足额安排信息技术费,用于教学资源和软件的购置以及网络信息费用支出;
严格控制其他支出,相关支出按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用于与教学教研无关的外出考察等方面的开支。
第十三条
公用经费支出严格实行校长负责制下的审批制度。规范实物管理程序,加强实物消耗核算,建立物品登记台账,建立健全采购、验收、进出库、保管、领用管理制度。经办人、验收人、保管人应明确责任,按财务或资金管理规定履行相关手续。
第十四条
中小学要严格执行政府采购项目的预算、审批程序。购置教学办公用品、仪器设备、专用材料等,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支出,要按照《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并统一纳入中小学预算。
第十五条
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要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增强学校财务工作透明度。学校应建立由行政、工会、教职工代表组成的财务审查小组,对学校公用经费收支情况进行审查;学校应建立收支预、决算报告制度,定期公布公用经费使用情况,接受教职工的监督。加强公用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教育教学业务的顺利完成。
第十六条
区财政部门要严格管理,加强监督,依法落实公用经费督查、审计制度,对不按规定使用公用经费的,要严肃查处,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本办法视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更新和实际执行情况进行相应
修订。
奇摩女孩
http://bb-552.com
rH2lstQhbEN3
第五篇:公用经费管理使用情况
公用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简述内容参考如下):按照《xx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财务管理暂行规定》,每年11月底前,学校按照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学生人数编制下收入预算。在首先保障学校日常运转需求的情况下,根据教育教学、改善办学条件需要和公用经费支出标准及比例编制支出预算建议数,上报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支出严格按批复的预算执行。学校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对预算编制与执行和重大支出事项进行监督。建立财务公开制度,每季度将财务收支情况张贴公开,每末在教职工大会上公布财务收支情况。
教师培训经费(简述内容参考如下):按照《xx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财务管理暂行规定》规定的“教师培训费不低于公用经费总额的8%”标准(县统筹5%,学校留3%),足额列支并做到了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