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改变版(本站推荐)
溶洞地区桩基础力学承载特性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地球的表层成为地壳,而岩石是组成地壳最基本、含量最多的物质,他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以及生产的物质环境的重要的一部分。在大自然的岩石中,一些岩石经过搬运,沉积以及人为作用,使得部分岩石被腐蚀、破碎。而又随着时间的流逝,地质运动的迁移,这类岩石堆积在一起。在某些岩石(比如石灰岩)中存在大量的碳酸钙,碳酸钙会与二氧化碳以及水发生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这类岩石经过了地下水的长期溶蚀,被称作岩溶。而在每层石灰岩中所含的碳酸钙的含量不同,这样就导致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腐蚀瓦解成互不相依、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千姿百态、奇异景观的溶洞。地表水沿着石灰岩的节理进行腐蚀,形成了溶沟或者溶槽。石灰岩因此会被腐蚀面分割,形成了秀丽的石笋和石柱。地下水由沿着裂隙渗流,超过100m深厚形成落水洞,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道含水层后,会横向流动,形成了所谓的溶洞。长此以往,溶洞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喀斯特溶洞就是地下水对碳酸盐岩侵蚀的结果。中国岩溶地貌分布面积约344万平方公里,溶洞风景资源极为丰富。其中有近百处开放旅游。就数量而言,南方又多于北方。广西桂林芦笛岩,广东肇庆七星岩、宝晶宫,惠州织金洞、龙宫,湖南波月洞,湖北腾龙洞,福建将约玉华洞。江苏宜兴三洞,浙江瑶琳仙境,辽宁本溪水洞(谢家崴子),北京石花洞等,不但以溶洞的规模,而且以地下暗河及种类繁多的洞穴沉积物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如闻名于世的桂林溶洞、北京石花洞,就是由于水和二氧化碳的缓慢侵蚀而创造出来的杰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在我国的西南部,有大量溶洞地区,由于岩溶的作用,在建筑物或者是构筑物,以及公路,桥涵下部存在着大量的溶洞,使得地基稳定性降低,这些溶洞对地基的承载力构成了威胁。在当今社会中,交通越来越发达,尤其是在南水北调的工程中,为使施工顺利以及建筑地基更加稳定,对溶洞地区的施工处理尤其显得更为迫切。
溶洞场地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若溶洞出现在地基受压层的主要范围内,在大量堆积荷载以及振动荷载的作用下,溶洞顶板坍塌引起地基突然陷落,给施工造成危险。
(2)地基主要受压层范围内,下部基岩面起伏较大,上部又有软弱土体分布时,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施工困难。
在溶洞地区,我国最常用的基础形式是桩基础,桩基础是一种古老而又意义深远的一种基础形式,也是最常常被选作为深基础。近年来,高速铁路高速发展,南水北调工程大力实施,建筑物也越来越高大,这就要求基础一定要结实、稳定。而桩基础也越来越备受关注,与其他基础形式相比,桩能够将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代深层稳定的土层和岩层中,从而大大减少了基础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所以桩基础在软弱地层、地震常发性区域、溶洞地区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大大缓解以
及解决工程基础问题。桩基础接触面较广,能适应各种地层以及各种环境,甚至是环境比较复杂的多元化地层,而溶洞地区由于石灰岩的碳酸含量的差距,地层也较为复杂,而且岩溶的发育又具有不均一性,基岩表面起伏不平。岩体内溶洞发育,在溶洞地区的地基承载特性发生一定固有的变化,如何解决以及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工程中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门研究课题,将对全国溶洞地区的设计及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在国内对溶洞地区稳定性承载性能的研究主要有对顶板稳定性的研究、溶洞地区桩荷载传递的研究以及桩岩接触面应力的研究;而国外较多的是岩性对承载力的影响研究以及溶洞地区嵌岩桩侧摩阻力的研究等。
目前国内建筑基础规范中也对岩溶以及溶洞地区做出了相关规定,例如,对浅基础而言,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6.5.2条指出:在岩溶地区,当基础底面以下的土层厚度大于三倍独立基础底宽,或大于六倍条形基础底宽,且在使用期间不具备形成土洞的条件时,可不考虑岩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第6.5.4条指出:当溶洞顶板与基础底面之间的土层厚度小于本规范第6.5.2条规定的要求时,应根据洞体大小、顶板形状、岩体结构及强度、洞内充填情况以及岩溶水活动等因素进行洞体稳定性分析。当地质条件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不考虑溶洞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①溶洞被密实的沉积物填满,其承载力超过150KPa,且无被水冲蚀的可能性;
②洞体较小,基础尺寸大于洞的平面尺寸,并有足够的支承长度:
③微风化的硬质岩石中,洞体顶板厚度接近或大于洞跨。
对于桩基础而言,在现行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第8.5.5条指出:嵌岩灌注桩桩端以下三倍桩径范围内无软弱夹层、断裂带、洞隙分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第3.2.3.5条指出: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桩基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四倍桩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5.1.10条也作出了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6.5.2条和
6.5.4条内容相似的规定,对于桩基础,在第5.1.6条中规定:对岩溶区布置大直径嵌岩桩,勘查深度应不小于底面以下桩径的三倍并不小于5m。由于岩土介质千变万化,基础型式多种多样,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各异,如只依据以上经验进行定性分析,显然不能满足科学合理的设计要求,特别对于桩基础,由于工程投资巨大,如果只按顶板厚度大于三倍或四倍桩径或不小于5m来设计而产生桩基础失稳将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如这样的设计过于保守,则将造成巨大的浪费。所以必须加强定量设计方法的研究。《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虽要求进行溶洞的稳定性分析以及承载力计算,但没有给出具体的分析就算方法。
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在国外岩土力学界一个名叫Reese的人在第七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会议上就发表了一篇较早的一根埋设量测原件的嵌岩桩顶荷载随深度传递的量测资料的文章。该桩长度5.5m,桩径0.76m,嵌岩深度为4.2D。实验结果表明,桩端反力约占荷载的15%~25%,是溶洞地区嵌岩桩发展的一项重要研究。
再比如Pell通过室内做模型试验和现场小型试验,得出一些成果:桩岩界面的粗糙度是影响荷载位移曲线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且桩岩交界面的清洁程度对侧阻也有重要影响。
Horvath在总结了英国、美国50多处嵌岩桩试桩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桩侧阻力与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的关系。
Leong发现嵌岩比增大,桩侧阻力略有减小;桩径增大,单位侧阻力略有减小;岩性越好,桩侧阻力越大。
这些国内外的重要发现都对本次研究课题有重大的影响。但不少学者在对嵌岩桩桩端阻力以及桩侧摩阻力的研究中认为,规范依据桩端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确定端阻力使得应用变的大大较为方便,但却比较难反映岩石真实的受力状态,因而往往会得到偏小的计算结果,给工程带来不必要的浪费。所以现在虽然对溶洞地区的桩基础承载特性有一定的研究,但总体来说欠缺很大,各方面都不成熟,需要继续研究。
总的来说,根据岩溶发育的形态及与桩的相互关系,岩溶地区桩基础的稳定性问题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桩端下部存在有各种形态的溶洞,这时桩基的稳定性问题实质为桩端下溶洞顶板的稳定问题;第二类是桩端底落在溶沟、溶槽、石芽等形成的陡峭的岩壁上,这时桩基的稳定问题实质为覆盖岩溶临空面的稳定问题。第三类是桩穿过相对较薄的溶洞上覆地层顶板到达坚硬持力层。通过此三类去研究溶洞地区桩的承载特性为国内外通常惯用的手法。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工作内容
1.3.1 研究思路
通过翻阅大量资料,了解溶洞地区与普通地区地层以及施工方法的区别,从而了解其与桩基础处理时有何差别,通过分析溶洞地区各因素对桩基础的影响,采用计算机模拟,建立溶洞地区桩基础的计算模型,最后写出桩基础承载特性与各因素之间的数学表达式,最后给出一些建议与结论。
1.3.2 主要工作内容
(1)通过调研,在掌握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收集岩溶地区的设计、勘察和检测资料,归纳不同岩溶地貌的工程分类与性质,总结一下前人的成果,寻找不足,是本次课题在对溶洞地区桩基础研究方面精益求精。
(2)分析岩溶地区的桩基受力和破坏形式以及岩溶形态特征和分布情况,确定影响岩溶桩基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以及桩的变形及受力。
(3)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ARC等,考虑各个影响因素对岩溶桩基稳定性的影响,对溶洞结构型式进行模拟,以此研究桩基础在溶洞地区的承载特性同时分析并且确定溶洞地区桩基础承载特性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式。
(4)给出部分设计方面的建议,使本次课题更加完善。
第二章 溶洞地区与普通地区各方面的对比分析
2.1 引言
在溶洞地区,由于可溶性盐岩的存在,某些地方大量地下地下水的活动,再加上气候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大大增加了岩溶的发育。与普通地区相比,溶洞区不仅施工设计困难,而且稍有不慎,会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等一类事故。比如,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其在南邻山的西南部,俩测高,中间低,容易形成水洼,而且在地质中含有大量的厚层灰岩、方解石等,可溶性较高,在雨季,大量腐蚀形成溶洞。在大量高速铁路等工程中会导致坍塌等危险,严重威胁着城市建设及人民生命。以此为基础上,对我国溶洞地区的地质状况以及承载特性作分析,为本次课题作铺垫。
2.2 普通地区桩基础的承载特性分析在普通地质状况较好的地区,
第二篇:改变生活的新材料论文
改变生活的新材料论文
新型建筑材料的种类及发展现状
作者 :花心洋葱
学院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 :土木工程
班级 :
学号 :
新型建筑材料的种类及发展现状
1.1 新型墙体材料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较快,品种较多,主要包括砖、块、板,如粘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但数量较小,在整个墙体材料中所占比仍然偏小。只有促使各种新型体材料因地制宜快速发展,才能改变墙体材料不合理的产品结构,达到节能、保护耕地、利用工业废渣、促进建筑技术的目的。
经过近30年来自我研制开发及引进国外生产技术和设备,我国的墙体材料工业已经开始走上多品种发展的道路,初步形成了以块板为主的墙材体系,如混凝土空心砌块、纸面石膏板、纤维水泥夹心板等,但代表墙体材料水平的各种轻板、复合板所占比重仍很小,还不到整个墙体材料总量的1%,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40-50年。主要表现在:产品档次低、企业规模小、工艺装备落后、配套能力差。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实心粘土砖限制的力度不够,缺乏具体措施保护土地资源,以毁坏土地为代价制造粘土砖成本极低,使得任何一种新型墙体材料在价格上无法与之竞争。1994年新税制实行后,对粘土砖生产企业仅征收6%的增值税,而不少新型墙体材料,尤其是轻质板材却要交纳17%的增值税务局,加剧了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不利局面。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三部一局(建设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建材局)墙材革新办公室积极指导各地大力开展墙材革新工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出台了多项墙改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
1.2 新型保温隔热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保温隔热材料有了长足的进步已发展成为品种比较齐全、初具规模的保温材料的生产和技术体系。①保温隔热材料在国外的最大用户是建筑业约占产量的80 % , 而在我国建筑业市场尚未完全打开, 其应用仅占产量的10 %。②生产工艺整体水平和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产品质量不够稳定。③科研投入不足, 应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滞后, 特别是保温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多年来进展缓慢,严重地影响了保温材料工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和其他新型建材制品设计施工应用方面的工作, 是发展新型建材工业的当务之急。
我国保温材料工业经过30 多年的努力, 特别是经过近年的高速发展, 不少产品从无到有, 从单一到多样化质量从低到高, 已形成取膨胀珍珠岩、矿物棉、玻璃棉、泡沫塑料、耐火纤维、硅酸钙绝热制品等为主的品种比较齐全的产业, 技术、生产装备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有些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我国保温材材料工业起步晚, 总体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 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技术有待完善,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温材料的推广应用。
近年来, 保温材料工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全国各地蜂涌而上, 几年间上百条生产线投产, 而在应用领域的开发上却投入不多, 造成了目前投资效益低, 供过大于求的局面。
1.3 新型防水密封材料
防水材料是建筑业及其它有关行业所需要的重要功能材料, 是建筑材料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仅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对防材料提出了多品种高质量的要求, 在桥梁、隧道、国防军工、农业水利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和领域中也都需要高质量的防水密封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建筑防水材料获得较快的发展。防水材料已摆脱了纸胎油毡一统天下的落后局面, 目前拥有包括沥青油毡(含改沥青油毡)、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建筑防水涂料、密封材料、堵漏和刚性防水材料等五大类产品。我国防水材料基本上形成了品种门类齐全, 产品规格、档次配套, 工艺装备开发已初具规模的防水材料工业体系, 国外有的品种我们基本上都有。
1.4 新型装饰装修材料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品种门类繁多,更新换代十分迅速,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居住条件改善密切相关,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建筑材料品种之一。它的品种、质量和配套水平 的高低决定着建筑物装饰档次的高低,对美化城乡建筑、改善人民居住和工作环境有着
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主要生产能力量是80年代以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花色品种已达4000多种,已基本形成初具规模、产品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目前三星级的宾馆装饰装修基本做到自已生产,四至五星级宾馆的装饰装修有30%-40%可以做到自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企业规模偏小,产品质量不稳定,款色旧,档次低,配套性差,市场竞争能力弱;科研开发力量不足,产品更新换代能务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中、低档产品比例大,高档材料比重低,不能满足高档建筑装饰装修的需求。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
近几年来,建筑施工企业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积极推广应用三新技术成果,努力在加大建筑产品的技术含量上下功夫,这对提高质量、降本增效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但部分施工企业,常常因缺乏经验操作不当造成新的质量通病。给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结合目前工程应用新技术、新材料的实践,就轻质墙体材料、粉煤灰、UPVC水管的应用谈几点体会:
2.1 轻质墙体材料
轻质墙体材料的应用轻质墙体材料砼空心砌块、加气砼砌块等,是目前广泛推广应用的多功能新型墙体材料,它的优点是:容重轻(均为粘土砖的1/4-1/3)、导热系数小(约为粘土砖的1/5)、保温性能好(200mm厚加气块墙体的热阻相当于700mm厚粘土砖的热阻)、防水、隔音、吸湿和易加工(可刨、钉、锯、钻),同时由于容重轻,可以大幅度降低建筑物的自重,减少材料和能源消耗(加气块生产能耗为粘土砖的69.2%),提高运输效率。对于施工企业来说,砌块不需砍断或敲碎,平均每人每天完成工作量约200块,相当于1923块标准砖,工效提高30%;同时,砌块几何尺寸比标准黏土砖大10倍,砌
筑砂浆可节省50%。对于用户来说,砌块可按200mm建筑模数确定建筑尺寸,所以住宅建筑采用加气砼块墙体比使用标准砖时使用面积可增大3%-5%。从而能获得较好的社会
经济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轻质墙体材料由于其性能上的特点,如果操作不当,会造成粉刷空鼓、起壳、温度和应力开裂等质量通病,从而给后部装饰工程带来一定的危害。为了有效地预防上述通病,首先,要避免砌块太干,砌筑前应充分浇水湿润,使得砂浆能有效地水化、硬化。其次,由于砌块的强度比普通粘土砖要小,为防止应力开裂,故砌块墙的底部应用烧结砖砌三皮高。填充墙梁下口三皮砖应在下部砌体砌完三天后砌筑,并用普通砖从中间向两边斜砌。如果外窗下为空心砖墙时,应将窗台改为不低于C10的细石砼,以防止窗台下边开裂。柱与填充墙的接触处,也是裂缝经常出现的部位,粉刷前应在墙体与砼交接处加钉钢丝网片,每道宽15-20cm。
由于轻质墙体材料大都采用工业废料加工而成,且组成墙体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如导热、导温和强度等的差异,在环境温度变化较大时,将在砌体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压应力,导致抹灰面易开裂、空鼓。因此,轻质砌块墙体抹灰包括接缝处理、管线槽封补、基层处理、分层整平等,从技术措施、施工方法、检查验收等各方面必须制定和遵照相应的施工技术方案。
2.2 粉煤灰
粉煤灰砼技术的应用粉煤灰是一种人工火山灰材料,是从煤粉炉中收集到的细颗粒粉末,用粉煤灰配制的砼,可以达到改善砼性能,保证工程质量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应用粉煤灰还可以保护环境,降低建筑能耗,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粉煤灰在砼的浇筑过程中改善了砼的和易性。从而提高了砼的强度、抗渗性、抗冻性和耐久性。
虽然粉煤灰对砼具有优良的增强作用,但使用量不当往往会适得其反。过量掺用粉煤灰会降低砼碱度,使抗碳化能力和对钢筋的保护作用降低,同时由于水泥含量的降低,二次水化作用迟缓,砼的早期强度较低,强度增长缓慢,抗渗性、抗冻性、耐久性也变
差。由于粉煤灰具有缓凝作用,应根据工程的工期要求和施工季节正确选择外加剂。粉煤灰砼在低温条件下强度增长缓慢,故在冬季施工时不宜采用粉煤灰砼;在炎热的干燥地区使用粉煤灰砼,应注意覆盖和浇水养护,防止风干和晒干,以保证砼的强度。
粉煤灰掺入砼后,二次水化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由于粉煤灰取代了部分水泥,砼的早期强度相应降低,为了克服这一弊病,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砼的早期养护,在温度较 低的环境下施工时,要采取早强和保温措施。
一般要采用粉煤灰与外加剂相结合,能有效提高砼的早期强度。粉煤灰的掺入量,应依水泥的标号高低而确定,控制在10-30%为宜。
2.3 UPVC水管
UPVC排水管的应用聚氯乙烯(UPVC)塑料管与铸铁管相比具有重量轻、耐酸耐碱、阻流小、不结垢,价格便宜、运输和安装轻便、表面不用涂漆等优点,在正常的条件下作为建筑排水管于户外使用,寿命可达40年以上。是取代铸铁管的理想的排水材料。
但由于UPVC排水管与铸铁管相比,存在机械强度低,抗老化性能差,线性膨胀系数大等缺点,故在施工中必须加以注意:第一、UPVC管不得暗设,也不得半明半暗安装,以防止挤压破裂引起渗漏。第二,UPVC管耐热性能差,故安装时不得穿越烟道,同时与家用灶具边的净距应大于400mm。第三,为防止断裂变形,影响排水效果,UPVC管不得穿越建筑物沉降缝。第四,因其外壁受环境影响会产生凝结水,管子不宜穿越储藏室,以免影响使用功能;冬季施工时,应采用防寒防冻措施,以保证胶粘剂的粘结质量。第五,由于UPVC管的线性膨胀系数比铸铁管要大得多,为解决管道的伸缩问题及立管连接不产生伸缩应力,伸缩节的设置部位及设置的间距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3.1 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之展望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密度日趋加大,城市功能日益集中和强化,需要建造高层建筑,以解决众多人口的居住问题和行政、金融、商贸、文化等部门的办公空间,因此要求结构建筑向轻质高强方向发展。目前主要目标仍然是开发高强度钢材和高强混
凝土,同时探索将碳纤维及其他纤维材料与混凝土聚合物等复合制造的轻质高强结构材料。
到目前为止,普通建筑物的寿命一般设定在50~100年。现代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日趋大型化、综合化,例如超高层建筑,大型水利设施、海底隧道等大型工程,耗资巨
大、建设周期长、维修困难,因此对其耐久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此外,随着人类对地下、海洋等苛刻环境的开发,也要求高耐久性的材料。目前,主要的开发目标有高耐久性混凝土、钢骨混凝土、防锈钢筋、陶瓷质外壁胎面材料、合成树脂涂料、防虫蛀材料、耐低温材料,以及在地下、海洋、高温等苛刻环境下能长久保持性能的材料。
在大空间建筑中“第五代建材”膜材料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新型材料,它是由高分子聚合物涂层与基材按照所需的厚度、宽度通过特定的加工工艺粘合而成。现在它可以发挥极大承载力,构筑灵活大空间,并且具有自然生态美外观。
大深度地下空间是目前为止还没有被广泛开发利用的领域,随着地球表面土地面积逐年减少,人类除了向高空发展外,大深度地下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发展空间。与超高层建筑相比,地下空间结构具有很多优点。例如具有保温、隔热、防风等特点,可以节省建筑能耗。为实现大深度地下空间建设,需要开发能适应地下环境要求的药剂材料、生物材料、土壤改良剂、水之净化剂等。
海洋建筑与陆地建筑的工作环境有很大差别,为了实现海洋空间的利用,建造海洋建筑,必须开发适合于海洋条件的建筑材料。海水中的盐分、氯离子、硫酸根等侵蚀作用,使材料很容易被腐蚀而破坏;海水波浪不同地往复作用,对建筑物构成冲击、磨耗和疲劳荷载作用;海洋建筑还要经常受到台风、海啸等严酷的气候条件的作用;建筑在海滩、近海等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其沉降现象也很明显。这些严酷苛刻的环境下工作的海洋建筑物所用的材料,要求具有很高的强度、而冲击性、耐疲劳性、耐磨耗等力学性能,同时还要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为实现这些性能,要求开发以下新型材料。如涂膜金属板材、耐腐蚀金属、水泥基复合增强材料、地基强化材料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建筑材料对环境造成的负荷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需要开发研究环保型建筑材料。例如利用工业废料(粉煤灰、矿渣、煤矸石等)可生产
水泥、砌块等材料;利用废弃的泡沫塑料生产保温墙体板材;利用废弃的玻璃生产贴面材料等;既可以减少固体废渣的堆存量,减轻环境污染,又可节省自然界中的原材料,对环保和地球资源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免烧水泥可以节省水泥生产所消耗的能量。高流态、自密实免振混凝土、在施工中不需要振捣,既可节省施工能耗,以能减轻噪音。
建筑材料也有向细微发展的趋势,随着纳密技术和纳米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国外和国内利用纳米材料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材料,目前主要是纳米Ti02催化生态建材。利用纳米的氧化分解能力和超薪水作用可制成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生态建筑材料,包括空气净化建材、抗菌灭菌建材、除臭和表面自洁建材等。
随着人类智能化的发展,智能化材料也被人们重视和研发,所谓智能化材料,即材料本身具有自我诊断和预告破坏、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功能,以及可重复利用性。这类材料当内部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时,能将材料的内部状况,例如位移、变形、开裂等情况反映出来,以便在破坏前采取有效措施;同时,智能化材料能够根据内部的承载能力及外部作用情况进行自我调整,例如吸湿放湿材料,可根据环境的温度自动吸收或放出水分,能保持环境温度平衡;自动调光玻璃,根据外部光线的强弱,调整进光量,满足室内的采光和健康性要求。智能化材料还具有类似于生物的自我生长,新陈代谢的功能,对破坏或受到伤害的部位进行自我修复。当建筑物解体的时候,材料本身还可重复使用,减少建筑垃圾。这类材料的研究开发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自我诊断、预告破坏和自我调节等功能已有初步成果。
生态建筑材料也研究之中,它的科学和权威的定义目前仍在研究确定阶段。生态建筑材料的概念来自生态环境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的定义也仍在研究确定之中。其主要特征是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避免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的破坏;容易回收和循环利用。作为生态环境材料一个重要分支,按其含义生态建筑材料应指在材料的生产、使用、废弃和再生循环过程中以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满足最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或无环境污染,最佳使用性能,最高循环再利用率要求设计生产的建筑材料。
随着城市道路、市政建设步伐的加快,人行路、停车场、广场、住宅庭院与小区内道路的建设量也逐年被建筑物和灰色的混凝土路面所覆盖,使城市地面缺乏透水性,雨
水不能及时还原到地下,严重影响城市植物的生长和生态平衡。同时,由于这种路面缺乏透气性,对城市空间的温度,将雨水导入地下,调节土壤湿度,有利于植物生长,同时雨天不积水,夜间不反应,提高行车、行走舒适性和安全性。多孔的路面材料能吸收交通噪音,减轻交通噪音对环境的污染,是一种与环境相协调的路面材料。除此之外,彩色路面、柔性路面等各种多彩多姿的路面材料,可增加道路环境美观性,为人们提供 一个赏心悦目的环境。
3.2 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之对策与建议
3.2.1 确定新型建材及制品发展的主导产品,加强结构调整的导向工作
新型墙体材料以节能、节地、利废和改善建筑功能为目的,大力发展各种轻质板材和砼砌块,开发承重复合墙体材料。防水材料重点发展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氨酯防水涂料和硅酮、聚氨酯密封涂料;保温材料重点发展建筑用矿物棉、玻璃棉制品;装饰装修材料重点发展丙烯酸类乳胶内外墙涂料、复合仿木地板等一些适销对路的产品;门窗重点发展塑料门窗,并注意解决好款式新颖、功能各异的设计和高档五金件的开发配套;上下水管道重点发展UPVC塑料管材件,并解决好管材与管件的配套问题。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建筑、石油化工、电子、汽车等支柱产业所需的各类玻璃钢和制品,以及农渔业等行业所需的玻璃钢渔船、风力发电叶片等产品,不断提高集约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3.2.2 加大科研开发的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类型,以新型墙体材料为重点,瞄准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装备的基础上,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技术;尽量做到产品不仅不损害人体健康,而应有利人体健康;加强功能、社会效益好的产品开发。
3.2.3 加强产品的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加快新型建材及制品的应用步伐
建材主管部门和建筑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合作,尽快制定、落实新型建材纳入建筑
应用的规程和管理办法,切实解决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过程中科研、生产、建筑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的具体问题;研究适合新型建材及制品应用的设计规程和施工工艺;编制、修订有关新型建材及制品的市府、生产、施工规范、规程及施工通用图集;颁布比较成熟的新型建材及制品设计、应用、推广产品目录,部分产品可考虑实行生产许可证等。力争在工作到一定程度时以几个部门联合下文的方式予以法定化。
3.2.4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一批新型建材及制品的生产基地和大型企业集团
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批有基础的城市和有实力量新型建材及制品生产企业集团和基地进行重点发展,使之形成生产规模大、配套能力强的大型新型建材及制品企业集团和生产基地。形成各具特色,具有自己的主导产品和合理的产品结构、有一定规模和配套能力的新材料基地。结论
综上所述,新型建筑材料代表了建筑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符合世界发展趋势和人类发展的需要。新型建筑材料将一直更新,有毒害的材料不断减少,新的绿色建材产品不断涌现。它的应用遍布各行各业。新型建材不断开发应用必将促进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静.建筑材料[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 刘之洋,王连广.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3] 赵鸿铁.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 张光磊.新型建筑材料[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5] 陈福广.对墙材革新的战路思考.《新型建筑材料》2010(1)
第三篇:论文: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
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
何斌
新课改已经进行很长时间了,在积极地响应并实践中,我有了深深地感悟,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转变一种观念,适应一种新的理念,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转变教师角色。语文教师就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这才是对语文教育的尽责,对学生的负责。坚持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在任何时候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分析各种观点与教学现象。课改中的教法,不是固定不变的,但不管是什么办法都应体现了一个“新”字,让学生“动”了起来,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但现在我们的做法,有的只是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热闹非凡的活动课,脱离教学实际,追求形式,花里胡哨,误导学生。语文教学要注重实效,要突出学科特点,必须教出“语文味”来。我觉得教师必须在钻研教材、研究学情上下足功夫,不应在琢磨形式上费尽心思。再者,我们还应充分地认识到语文学科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语文学习强调无形学习、日积月累。教师教了、导了,学生学了、读了,功到自然成。如果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那将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教学的质量也会因此大打折扣。
在知识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成为一个知识多元化的教
师,广泛涉猎各类知识,不断了解新观念新教法,做一个学习型社会里的学习型教师。做一个不止“一桶水”,而是有“活水”的“一口井”的教师,这是当好一名语文教师的文化基础。作为语文教师,要适应学生、适应教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除了作为前提的思想
基础和文化基础外,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教学技能。
一、精心准备学案。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它更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要上好语文课,平时积累重要,临场发挥重要,而在课前了解课标、了解教材、了解学生,收集上课所需的相关资料,确定重点、难点和教法同样重要。
二、走进课堂,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讲话有激情,做一个能
感染学生的语文教师。只有师生都有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激情,语文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才有可能构建一个高效语文课堂。
三、有一个灵活多变、自然生动的新课导入过程,做一个能在每一节课的开始,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语文教师。选择适当的导课方式,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并参与到语文课堂,带着求知的欲望积极地投身到语文课堂活动中。
四、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忌面面俱到,做一个能有所侧重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难点非常关键,千万不能什么文章都从头到尾句句讲、段段讲,以求面面俱到。每个单元都有单元目标,每篇文章都有它的写作特色,教师可以根据这点来确定每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步骤。
五、做一个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语文教师。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识记、理解、运用、赏析四个层面。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的参与包括课内参与和课外参与。在参与的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探究、合作中
获得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兴趣。在全班展示的学习环节中积极参与,勇于、乐于展示自我,也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语文课堂是枯燥乏味的课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把课真正上活;才能使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得到实现;才能夯实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才能提高学生识记,理解,运用和赏析的综合能力。
语文教师能否在课改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尽好主导之责,个人素质、教学技能的高下是关键。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天地,不是靠发号施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是靠苍白无力的说教;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更不是靠题海战术。要让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靠的是教师自身丰富的学识。如果教师缺少文化、文学底蕴,课堂语言将空洞贫乏,学生的胃口调不起来,对语文毫无兴趣;如果不讲究技巧技能,就不能把语文教好教活。要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全程,语文教师更需不断充电,学习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教学教研活动,才能以自己的教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真正提高语文教学。
给学生一杯水,那么教师就要有一碗水;如果要给学生一碗水,那么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或许我们只有一桶水,但我们更应该指给学生一条河!
第四篇:如何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管理心理学论文)
浅谈如何改变员工对工作的态度
员工的工作态度决定员工的工作行为——积极、勉强、甚至是极其厌烦,不同的工作态度其工作成效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消极的工作态度具备瓦解功能,它将破坏原有的工作秩序,造成效率上的大幅度降低,引发各种矛盾。而积极的工作态度则完全相反。积极的态度使员工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工作的意志力等许多所需要的劳动品质中得到充分的表现。这种态度还会对某些不足的工作因素起到补偿作用。
缺乏兴趣和在特定工作使员工会因工作态度端正而不降低对工作的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具有增强员工工作能力的功能。一个工作态度一贯良好的员工必然在工作实践活动中因其认真的工作习惯不断总结、提高其工作技能,最终形成较强的工作能力。消极的工作态度与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的影响具有如此巨大的反差,这使得企业不得不对它加以密切关注。
下边就如何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首先,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是生活的核心活动。但是,不论工作对人们来讲有多么重要,如果企业支付的报酬不够好的话,都很难让人保持积极的心态。因此,在企业内构建良好的薪酬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职责。在长期企业调研中,发现有过半数的员工认为现有薪酬非常影响自身的工作态度。因此,优化薪酬体系是改善员工工作态度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之一。一个好的薪酬体系不仅是让员工获得与各自贡献相符的公平报酬,更重要的是引导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从而创造出更为出色的工作绩效。
其次,在社会上的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中,通过对管理水平维度进行深入调研发现最影响员工工作态度的因素是管理水平,选择该项的人数比例达到72.9%。现今社会上“不患寡而患不均”是绝大多数员工的典型心态。虽然企业日常管理中,不可能实现绝对的公平,但在制定各项人力资源制度或对用人部门进行相关培训时,应重视该项因素的影响,对于某些暂时无法改变的不合理状况,可以通过与员工的主动沟通,取得员工的谅解。
再次,近年来,职业生涯管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到人力资源日常管理活动中,这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重要实践。通过职业生涯设计,企业将更加关注员工个人的发展需求,从而更为有效地进行配置和使用,减少“不尽其才”造成的浪费。事实上,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其工作态度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有一个机构做的1000份以上的量化评估问卷显示,“10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员工群体工作态度最好,工作态度较差的群体为“3-5年”工作经历的员工群体。员工工作态度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其变化呈现一条明显的V字曲线。而这条V字曲线与实际情况非常契合——初入职场时,新人往往情绪高涨;随着对岗位技能和工作内容的逐渐掌握,职业倦怠感相继出现,工作积极性也随之下降;但随着工作年限的进一步增加,职业生涯发展进入黄金时期,职业机会和回报都大幅提升,同时受到生活、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员工对工作会更加重视,工作态度指数又大幅回升。根据这个规律,公司可以有针对性
地安排企业内3-5年工龄的员工进行轮岗、培训进修、晋升、外派等,从而主动地为这部分员工群体增加工作的新鲜度,激发他们的工作兴趣,从而帮助员工重新找回积极的工作态度。
最后一点,改变员工的心态固然重要,改变领导者的心态有时更重要。公司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对公司的态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态度。社会调查发现,l00%的员工愿意在这种魅力型领导的指挥下带领下积极而努力地工作。
企业要发挥领导者个人魅力的作用应该要做到以下这几点:
一、要尊重员工的劳动和尊严,努力激发员工的劳动和创造热情。企业必须做员工的家,使员工有归宿感。安全感、温馨感,企业领导要像家长一样关心和爱护员工。只有这样,员工才会为这个家自觉地积极创造,努力工作。
二、明确企业、员工的共同目标,明确企业对员工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规定员工对企业的义务和责任,企业和员工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三、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的亲密感要建立在相互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只有设身处地接纳对方,才能理解对方的行为,沟通才可以有效,关系才会密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管理者要认真倾听员工的意见,企业生产经营的形势是与每个职工休戚相关的,员工只有知情明理,才能立足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五篇:改变教学模式建设和谐课堂论文
摘要:教学模式是教学的重要手段,而课堂是教学的重要场所,二者关系非常密切。笔者经过实践证明,教学模式适合恰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是否和谐,进而决定着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对改变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渗透了和谐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教学模式和谐课堂
教学模式就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范式。其由思想、理念、形式、过程、方法和评价等组成一个系统。教学模式特点包括完整性、个别性、简明性、操作性。课堂是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场所,其构建对整个教学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从改变教学模式来分析构建和谐课堂。
一、教育价值观的创新
以和谐教育为人的终身学习、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打好基础;以和谐教育培养学生适应未来新时代对公民多方面的质的高要求(含主动获取新知的学习能力、健康的情感与心理、完整的人格结构等)。为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多维的发展目标而提供一个包容度较大的教学操作框架,利用教学活动的情境性,主体发展的能动性,认知活动中人际交往的互动性,教师活动的针对性、启发性以及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可能性,实现师与生、教与学、情与知的和谐统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形成探究能力,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努力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目标
无论是哪门课程,其中一个重要的备课环节都是确定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目标,同时也是首要环节。教学目标是对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策略方法、评价标准进行选取,经过一定教学程序而达到的预期学习成果。教学目标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它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正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工具,从古至今,无论是教学怎么改变,其教材绝不会撤掉,可见,教材的重要性得到了古代人和近代人的共同肯定。因此,教师必须正确领会教材编写目的,并对其进行灵活运用,促进教学目标的形成;其次,课程目标也能够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教学目标与单元目标、模块目标有着密切联系。单元目标和模块目标的实现是为实现总体教学目标而做准备。当然教学目标在制定过程中要将单元目标和模块目标体现出来;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只有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其价值,教学设计方向才能准确,总之确保了教学的目的性。
三、积极采用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新授课模式及操作策略。
(1)新授课教学模式。新授课教学模式主要采取指导自学、练习检测、合作探讨。所谓指导自学就是指在自学提纲引领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练习检测就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总结,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合作探讨就是指经过小组之间的相互探讨来解决问题。
(2)操作策略。
1)指导自学。教师设计出教学提纲,指导学生进行自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学习。学生根据教学提纲先进行自主学习,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此时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全班合作研讨来解决。这个环节占整节课的一半的时间,它是整节课的基础。
2)合作探讨。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班级讨论,这都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进行。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指引学生解决难题;指引学生走入学生的误区;指引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方法总结;指引学生进行教学评价。
3)练习检测。每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不同,将其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教师就根据这三个层次提供不同的练习题,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对于不足之处可以由学生进行补充。
其次,复习课模式及操作策略。
(1)双基复习课模式。双基复习课模式主要进行梳理知识、合作研讨和练习检测。学生对于已经学到的知识不能构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前学后忘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复习课要高度重视学生梳理知识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实现条理化、系统化和结构化。
(2)专题复习课模式。专题复习课模式主要采取举例导学。实现在“温故”基础上的知新,专题复习课的关键环节在于在综合应用基础上的思路和方法提炼。“知新”包括深化、完善、提高,也就是说内涵的透彻理解深化,提高相近知识的准确辨析。将薄弱环节突破,将学生学习中疑惑不解的问题进行关注。例题的导学要将审题能力的培养、解题过程的规范和思路方法提炼出来。知新从综合应用、互动辨析、方法归纳中进行,从而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方法获取知识。
(3)综合检测。围绕知识主干、重点难点、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是复习课的主要活动,当然在复习过程中不可能考虑所有的知识,要面向全体的同时充分关注个体,进行综合检测,检测出的结果进行个性补救,从而进行有目的的教学。
四、更新教学评价观
为建设和谐课堂,更新教学评价是深化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内容。如果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缺少系统论的认识,那么教学模式得到了改变,而教学评价却依旧之前的方法,那么势必会产生矛盾,这样肯定会减弱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更新教学评价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学前评价。测定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准备情况,此测定主要对教学前进行评价;
(2)形成性评价。测定学生进步的情况,这主要是对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
(3)总结性评价。测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主要是对教学后进行评价;
(4)诊断性评价。查找目标没有达成的原因,查找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这主要是对教学中和教学后进行评价。这种学习评价观的运用,不仅使学生主动学习受到了较大的鼓励,而且促进了教学的发展。
经过实践证明,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构建和谐课堂有着非常大的关系。适合的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创造和谐课堂。
参考文献:
[1]杨子圣.浅议课改中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2]竺建荣.探究学生心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林区教学,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