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鹰潭市委鹰潭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县域经济是鹰潭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建设富裕、秀美、宜居、和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璀璨明珠的重要支撑。为深入贯彻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主攻项目,决战‘三区’,凸现特色,实现跨越‛的总体要求,促进县域经济总量做大、结构调整、实力提升,现就进一步松绑放权,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制定如下意见:
1.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将投资总额1亿美元以下(不含1亿美元)的国家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变更事项及项目核准的审批权限,下放给鹰潭高新区。将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下(不含3000万美元)的国家鼓励类、允许类外商企业设立、变更事项及项目核准的审批权限,下放给县(市、区)。将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下工业技改项目备案权,下放给县(市、区)。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权,下放给县(市、区)。按照责权一致的要求,月湖新城总规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除房地产开发项目外,将新城其他各类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权(包括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下放给月湖区,市规划局做到见章跟章;将新城房地产开发项目外的其他各类建设工程监管权(包括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督管理、核发施工许可证、办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质量安全监督、建设工程竣 1
工验收备案等)下放给月湖区。落户童家创业基地内企业享受鹰潭高新区引进企业同等待遇。将服装制造,家具制造、木竹藤棕草制品,纸制品、印刷、文教体育用品,农业综合开发、垦荒,植树造林,渔业养殖,畜牧养殖,一般货物仓储,批发零售市场,餐饮和娱乐服务,房地产开发,停车场、长途客运站、驾驶员培训基地,疗养院、专科防治所、卫生站、血站,学校等14类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权,下放给县(市)。将拖拉机登记证书、号牌和行驶证牌照核发,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驾驶证照核发,联合收割机牌照核发,植物检疫,主要草种生产和经营许可证核发,下放给县(市、区)。
2.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开通县(市、区)新开工和扩建、技改工业项目申报‚绿色通道‛,建立工业项目综合审批机制,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准入条件、需市里平衡条件的申报事项,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采取联审联批的方式,在3个工作日内办结;需到省里办理报批手续的,由市直相关职能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上报省直对口部门,并做好跟踪办结。对县(市、区)使用存量建设用地,不涉及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建设项目,取消建设用地预审;对使用单位自有存量建设用地且不改变土地用途的项目,可凭土地证申请立项,不进行用地预审。
3.支持总部经济和物流经济发展。从2012年起,对县(市、区)招商引资企业及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上缴市10%部分,以2011年为基数,超基数部分全额返还给县(市、区)。对符合条件申请认定自开票纳税人的新办物流企业,自其向主管地税机关提交申请报告之日起,取消三个月的纳税辅导期。从2012年起,月湖区物流企业缴纳的税收市级分成部分,以2011年为基数,超基数部分市财政全额返还。
4.加大税收分配倾斜力度。从2012年起,县(市)排污费上缴市级部分以2011年为基数,超基数部分的70%返还给县(市)。县(市、区)城建税市级集中部分,按现行财政体制执行;同时,为激励县(市、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2012年起,县(市、区)新增招商引资工业企业缴纳的城建税,市级按20%的比例集中。从2012年起,将月湖区税收征管权限调整为:社会资金投资新办企业,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包括500万元)的,其税收由市本级税务部门征管,财力归市本级;500万元以下的,其税收由月湖区税务部门征管,财力归月湖区。调整契税入库级次,将月湖区行政区域(不含工业园区)内所有契税,计入月湖区财政收入口径,形成的财力执行现行体制不变。月湖新城(含童家示范镇、童家创业基地、鹰东片区)范围内的土地基金(上缴省级及以上的除外),全额返还给月湖区。将月湖新城范围内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给月湖区,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加强国有土地收支管理。
5.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将鹰潭高新区信用担保中心和市工信委下属的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合并,组建鹰潭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心(江西省信用担保股份有限公司鹰潭分公司),为全市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引导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适时申报新设为‚1+6‛产业和旅游、物流业等提供融资服务的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股权投资公司、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服务机构。
6.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鼓励外地客商到县(市、区)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惠政策参照工业招商引资政策执行。对外地客商到县(市、区)投资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优先申报、推荐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及有关项目。在鹰潭高新区设立农产品加工区,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优先解决投资者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用地需求。
7.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在县(市、区)支农资金中安排农村土地流转专项资金,对集中连片500亩以上、流转时间10年以上的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采取财政补贴或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支持。鼓励外出务工农民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流转服务组织托管承包土地,通过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发展,流转收益归原承包方所有。对土地经营权整村、整组流转的农户,符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其家庭成员享受农村居民低保政策。
8.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保障工业产业项目用地,对县(市、区)‚1+6‛产业项目用地指标实行单列,做到应保尽保。实行工业用地优惠供地政策,市本级(包括月湖区、鹰潭高新区)对安置就业大于500人、投资强度大于200万元/亩的工业项目,在将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作为企业内部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
施用地以外,可以另行配套一定数量的公共租赁住房用地,用于企业解决员工住宿问题。保障省重点项目用地,对列入省政府调度的重大项目,省切块下达县(市、区)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能满足项目用地需求且确需在当年度报批的,可优先在市级指标内调剂解决。保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地,县(市、区)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未使用建筑材料硬化地面,或虽使用建筑材料但未破坏土地并易于复垦的畜禽舍、温室大棚或绿化隔离、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等用地,按照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规定,由经营者申请,乡镇政府审核,县级政府审批。
9.鼓励城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中心城区退城进园的工业企业,对原城区划拨工业用地按出让工业用地评估价的80%给予企业补偿;城区退城进园工业企业原工业用地重新出让后,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给予企业适当奖励。对按照规划在县域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的企业项目,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土地出让金在现行供地价格的基础上给予进一步优惠。
10.设立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自2012年起,市财政整合安排1000万元,作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兑现本《意见》中的政府性奖励和项目贴息补助。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推进我省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机遇,转变发展方式,拓宽发展思路,努力实现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县域经济跨跃。为进一步加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
1、下放管理权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能下放到县(市,下同)的要下放到县,并由当地政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审批”;暂时不能下放到县的,除特殊情况外,一律进入省政务中心,完善联网办理、三级联动、超时默认等制度。对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要明确审批主体,落实审批责任。对改变管理方式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讲求实效,强化服务,不得变相审批。对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不准继续审批,违者将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省市县都要探索建立项目代理代办机构,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
2、完善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管理体制。垂直管理部门在县机构党的关系实行属地管理,其领导干部任免,主管部门要事先书面征求并尊重所在县意见。主管部门对在县所属机构考核评比,要注意听取县级党委、政府的意见,并将其作为考核评比的重要依据。对不作为、消极作为、乱作为等影响当地发展的垂直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主管部门要及时予以调整。
3、开展省直管县试点工作。选择若干个县进行省直管县试点,赋予试点县省辖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具体办法由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牵头制定。
二、加大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
4、设立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省财政设立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县域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
5、实行县级税收增长奖励政策。对县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比上年增长部分,省财政按增长额(年增长率超过30%的按30%计算)的20%,奖励给县作为发展资金。
6、筹集发展资金。省财政筹集发展资金,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资金超调、有偿低息的方式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制定。
7、整合使用相关资金。整合现有省企业挖潜改造资金、三产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集中60%左右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县域中小企业发展。
8、减轻县级财政支出压力。除中央明确规定或省政府批准的规费项目外,省、市两级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县集中收费性资金。取消各种未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的要求县财政提供配套资金的项目。坚决禁止和取消一切不符合规定的达标升级活动。
三、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
9、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全面完成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统一法人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县成立农村合作银行。省农村信用联社争取每年新增100亿元以上贷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徽商银行在“十一五”期间争取在全省一半以上的县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典当行、拍卖行、租赁公司、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积极发展“三农”保险。
10、健全县级信用担保体系。用2至3年时间,在全省每个县建立信用担保机构。各县要通过安排预算资金、部分国有资产变现收入和引入民间资本等多种方式,补充和增加担保机构资本金。省信用担保集团通过再担保、资金合作、股权投资、共同设立担保基金等方式,支持县级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支持民间经济组织按规定建立担保机构。有条件的开发区要尽快建立担保机构。鼓励企业间开展互助性担保。各类担保机构都要按照股份制形式设立或改造,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强与地方金融机构合作,提高信用放大倍数。各级政府筹办的担保机构,要适当降低担保手续费用。
11、用好政策性信贷资金。筹措国家开发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主要用于各县开发区建设、县级担保机构建设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认真落实省政府与农业发展银行签订的贷款协议。各县特别是经济外向度较高的县要加强与国家进出口银行的联系,开辟新的政策性融资渠道。
12、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国有商业银行要保持县域内经营网点的相对稳定,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情况逐步增加。发挥县级支行功能,扩大县级支行贷款自主权,建立适合县域经济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提高授信额度。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商业银行,采取机构分设、人员分开、账户分设、考核单列等措施,加强对县域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各县支行要确保每年新增一批小企业为金融服务对象。力争“十一五”末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新增存贷比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13、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各县政府要加强信用建设,严厉制止和打击逃废债务行为,严肃查处企业和其他单位尤其是党政机关干部恶意拖欠贷款行为,全力打造信用县。规范企业改制改组行为,健全中小企业财务制度。利用政府信用,打造县域融资平台。改进社会中介服务,简化抵押、评估、登记、公证等手续,规范收费标准。各级政府要把县域信贷资金规模和增速纳入对金融机构的考核。
四、改进县域建设用地管理
14、依法保障建设用地。抓紧做好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新上建设项目要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有序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通过村庄复垦整理节省出来的土地,在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居民得到妥善安置的前提下,经省国土部门核准,节余指标可用于城镇建设。在省国土部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允许各地通过土地复垦整理补充的耕地指标跨行政区域有偿调剂,以解决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用地需求。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有偿使用和有序流转。
15、完善用地审批和收费制度。进一步规范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供地等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属省里审批的,一般不超过20个工作日。耕地开垦费一律按下限标准收取,凡项目用地已做到耕地占补平衡的,在土地征收审批时不收取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就地缴入国库,实行先缴后分;耕地占用税县级分成部分,即征即返。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及协调、裁决机制,制定出台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五、支持县域开发区建设
16、完善开发区布局。国家批准保留的县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全部作为省级开发区管理。目前还没有省级开发区的县,可由县级政府按程序报经省政府批准筹办。
17、加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优先纳入所在县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统一规划建设,并优先争取国债资金或国家政策性贷款支持。
18、减少开发区规划审批事项。除省级开发区扩建外,省里不再审批开发区总体规划。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编制和实施。
19、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省级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的行政级别,由省辖市根据开发区的发展情况确定,其负责人可高配,并按程序报批。
20、提升开发区管理水平。开发区要坚持以工业为主,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资强度。全面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乱检查、乱评比、乱培训等行为,逐步向“零收费”区过渡。积极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企业参加开发区建设与管理。
六、大力推动全民创业
21、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牢固树立全民创业、企业为本的理念,努力营造祟尚创新、宽容失败、创业有功、致富光荣的氛围,激发群众潜在的创业热情,形成全民创业的热潮。
22、加大对创业者的扶持力度。各县要建立创业园区(基地)、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创业服务机构,加强创业培训,扩大小额贷款发放范围和担保基金规模。对进入创业园区(基地)的下岗职工,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并在开业、收费、房租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快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组织体系。
23、建设现代农业。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加速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认真落实中央支持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依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的稳定性。立足本地优势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主动呼应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搞好配套生产。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24、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力争经过培训的劳务输出人员五年翻一番。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进城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以及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各项政策。
七、加强对县域经济的组织领导
25、加强县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好配强县级领导班子尤其是县党政正职,注意提高领导班子中熟悉经济工作的成员比例,切实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县领导岗位上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2006﹞19号文件精神和有关政策规定,保持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加大干部培养和交流力度,每年选派一批县、乡镇领导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积极推进省直机关和县干部的挂职交流,加强对县、乡镇领导干部的培训,切实提高领导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
26、加强分类指导。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发展,扩大其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用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布局等方面予以倾斜,建设一批经济强县,争创全国百强县,带动和促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加大对贫困县扶持的力度,选择若干个经济基础较差、综合实力较弱的县,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对口帮扶,增强其自主发展能力。鼓励处于中间层次的县,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步伐。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考核机制,对全省综合实力“十强县”、发展速度“十快县”,逐步加大奖励力度,激励各地加快发展、争先进位,形成全省县域经济竞相发展、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继续抓好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开展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健康发展。
27、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省直各部门要把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方面,切实转变职能,提高效能,搞好服务,进一步在管理上放权、改革上放手、政策上放活,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帮助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县要加强对外学习与交流,借鉴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敢冒、敢试、敢闯、敢干,千方百计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安徽实际、具有安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加强工作协调和督促检查,指导县域经济发展,并将有关情况每半年向省委、省政府报告一次。各地各部门要根据本意见和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制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抓好工作落实。
第三篇: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提升乡村经济实力
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
镇域经济是区(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壮大区(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没有镇域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区(县)域经
济的崛起,构建和谐万州也变得不可能。什么是镇域经济呢?按区域经济理论解释,镇域经济属于地域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经济特征明显的地域性生产综合体,处于我国国民经济五级(中央、省、市、县或区、镇或乡)构架中的最基层,是国家方针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在我区加快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进程中,必须大抓特抓镇域经济,盘强镇域经济总体实力,这对于我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万州,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认清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深刻理解和认识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堪忧。据区统计局提供资料显示,2006年万州镇域(包括镇乡、街道)地区生产总值44、5亿元、镇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4000余元,同比增长8、3,远远低于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000余元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全区镇域经济总量还不如九龙坡区九龙镇的经济总量,仅为九龙镇的41,少65亿元。更不如位居全国千强镇之首的东莞市虎门镇,仅为虎门镇的32,少90亿元。全区除街道办事处外,还没有一个镇乡经济总量上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上500万元。因此,我区镇域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增速缓慢,差距十分明显。
(二)、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镇域经济与区域经济是融为一体的,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一体性。近年来,浙江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镇域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浙江镇域工业企业占到了全省工业企业总量的80,浙江人自豪的称为“五分天下有其四”,可见,镇域经济对浙江经济总量的拉动作用非常强。与此相比,我区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提升作用还远远不够,镇域经济是万州区域经济的短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万州经济实力的提升。
从我区镇乡实际情况看,由于镇域经济发展滞后,导致镇乡可供财力严重不足,加之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镇乡债务沉重,使镇乡财政运转更趋艰难,客观上又严重制约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站在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理解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借鉴沿海发达地区和主城发达区县狠抓镇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尽快出台我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为支持镇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增强镇域经济活力,不断壮大区域经济总量,为构建和谐万州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根据镇域经济发展特点,突出选准加快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从我区镇域经济的实践来看,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必须从镇域客观实际和镇域经济的基本特点出发,积极选准加快我市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走城镇一体化、产业带状化、投入经常化、人才保障化的发展道路。
一是以城镇空间布局为突破口,扎实抓好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
推进小城镇建设既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又是镇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更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关键性的一步。由于我区镇乡区划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部分城镇功能不健全,规模偏小,辐射能力弱。应当采用“确保重点、优先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拆并带动作用不明显的一般建制镇(乡),以辐射能力较强的小城市、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为基础,重新规划布局城镇空间,继续缩减镇乡规模。要支持小城镇全方位、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新建和培育各类专业市场,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当地农副产品的一级集散中心,推动当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汇集,形成连接城乡的循环通道,冲破城乡二元结构局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城镇一体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形成农村小康和城市小康的对接,最终达到社会和谐,这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基础性的一步。
二是以布局带状产业为突破口,扎实抓好特色经济,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一些镇乡按照“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和“多拿几个单项冠军”的思路,提出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之路。我认为不够客观,我区农村地区绵延几千平方公里,气候和地理特征相似,各镇乡都抓“特色产业”,势必造成产业雷同。因此,为了有效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避免要素浪费,避免恶性竞争,根据地域
第四篇: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安政〔2011〕41号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大 中 小】发布人:xxzxwy来源:时间:2011-11-16 10:30:08浏览437 人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乡镇经济发展步伐,做大乡镇产业支撑,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中原经济区综合实力领先城市和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总体目标,按照促强扶弱、分类推进、统筹兼顾、整体提高的原则,强化政策扶持引导,激发乡镇内部活力,以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为依托,以增加乡镇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专业园区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为重点,以项目为抓手,结合各乡镇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发展,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按照我市《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规划目标要求,到2015年,全市乡镇经济发展预期总体目标是:乡镇生产总值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不低于生产总值增速,达到32亿元;力争居民收入同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6400元和10200元。
二、工作重点
(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继续大力实施“四大兴农计划、三大惠民工程、十大农业产业链、十大增效技术”,切实加快我市由农产品资源大市向农业产业化大市转变。大力推进“六大引领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以优质强筋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提高粮食转化加工能力,把粮食产业做大做强。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优质瓜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牲畜养殖等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政策支持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深入开展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和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创建,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二)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全面增强乡镇经济实力。鼓励乡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引导乡镇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新上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依托产业优势、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特色乡镇、经济强镇。一是抓专业园区,提升产业集聚发展能力。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合理确定园区定位,突出园区的行业特色和产业特色。加快园区基础设施
建设进度,提高专业园区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引导生产要素、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对不具备建设园区的乡镇,要积极创新思路,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鼓励乡镇之间或乡镇与产业集聚区之间联合建设园区,切实解决好乡镇发展经济的载体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上的“双赢”。入园建设项目实现的乡镇级税收分成比例及重点指标统计归属,由乡镇、专业园区自主协商确定,财政、统计等有关部门予以确认。二是抓项目,扩大发展规模。要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发挥劳动力、农副产品、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引进加工贸易、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开发项目,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三是抓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民营经济是乡镇经济的主体和生力军,是乡镇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希望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民营经济,切实放宽对民营资本投资的各种限制,清除各种不合理的门槛,着力培育有利于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积极引进全国各地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到当地投资创业,努力形成聚集效应;鼓励和支持富裕起来的农民、农村能人、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大力兴办工业项目,迅速形成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塔基;筛选一批重点民营企业,实行重点帮扶,促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把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特色优势工业作为乡镇工业的重点,搞好系列产品开发,完善乡镇产业链条,增强乡镇产业的竞争力,建设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带动乡镇经济发展。
(三)加快发展商贸旅游等重点产业,提升乡镇服务业发展水平。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优化结构、提升层次”的要求,搭建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平台,改变目前多数乡镇三产发展滞后的局面,促进乡镇经济协调发展。积极开展家电、农机、汽车等消费品下乡活动,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鼓励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向农村市场延伸,建设一批面向农村市场的配送中心、超市和连锁农家店。有条件的发达乡镇除大力发展物流、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外,还要积极培育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提高发展意识,加快发展步伐。要充分发挥部分乡镇旅游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乡镇域内丰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完善景区相关服务设施,进一步提高旅游观光价值,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景区。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根据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分层次、有重点地推动小城镇(乡镇)建设。要围绕推进村镇整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小城镇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从文化、教育、信息、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进一步增强乡镇发展的能力。支持我市具有较好区位优势、较强经济实力、较好设施基础、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心镇,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争取进入全省100个试点中心镇行列。推动水冶镇逐步发展成为产业集聚、经济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型小城镇,力争用3到5年时间使水冶镇发展到中小城市规模,成为安西区域经济中心。对于不具备产业集聚基础的小城镇和集镇,要重点强化区域服务功能,为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对具有区位、资源、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等优势,特色明显且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小城镇,通过发掘内涵,打造特色镇。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发挥集聚效应,促进资本与资源对接。积极构建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商品链”、“资金链”、“信息链”、“人才链”、“交通链”,突破行政区域之间、城镇之间、镇村之间的封闭状态,全方位促进城镇生产力发展,增强小城镇产业集聚效应、带动效应,使农民就业不出镇、务工不进城,就地城镇化。
(五)加快发展社会公益事业,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巩固义务教育制度,加大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力度,继续深入实施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制度。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大改水改厕力度,实现人畜分离,整治脏、乱、差现象。提高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
生所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加强乡村敬老院建设与管理,提高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
(六)坚持城乡统筹,提升乡镇综合承载能力。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之路,不断加大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乡镇产业发展条件。一要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土地整理工程以及其它各种农业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要积极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安全饮水和发展沼气清洁能源,大力开展集镇和村庄绿化美化,不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实现村容乡貌的大改观。三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力完善乡镇服务功能。四要加快发展农村广播电视和通讯事业,建设农村文化科技活动场所,努力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五要进一步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比较完善的乡镇经济发展保障体系。通过围绕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努力造就以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营销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各县(市、区)要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乡镇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牢牢掌握加快发展乡镇经济的主动权。各乡镇要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明确发展目标,确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强化招商引资,以项目带动促进经济发展。各级各部门的主要领导要坚持经常深入到乡镇和企业,搞好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情况,调整工作思路,研究解决办法,为乡镇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
(二)加大扶持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欠发达乡镇的扶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运用财税杠杆,支持乡镇经济发展。要认真落实财政扶持乡镇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采用直接投资、贷款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重点帮助乡镇企业疏通资金渠道,支持乡镇企业做大做强。各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要向乡镇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倾斜,让更多的乡镇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各有关部门要为乡镇创业者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扶持。要充分利用好各类专项资金,市财政扶贫资金重点用于促进贫困乡村改变落后面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各级政府要采取以奖代补、政府贴息或信用担保等多种形式,重点扶持乡镇龙头企业和带动作用强、特色经济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三)完善考核评比。市统计部门要参照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统计测算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测评法,对全市92个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进行综合考评,分别按照综合实力、经济发展速度进行排名。市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前20名乡镇和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前10名乡镇分别授予“二十强乡镇”和“十快乡镇”称号;对各项考核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且前进5个位次以上的乡镇授予“乡镇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各县(市、区)按照分类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不同类型乡镇经济发展目标和考核体系,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促进乡镇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发展环境。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进一步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观念,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有关要求,坚决打破市场分割、部门垄断、部门利益和地区封锁,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要按照“更规范、更快捷、更透明、更高效”的要求,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对乡镇经济发展环境进行定期督促检查,对因部门服务不到位、吃拿卡要和推诿扯皮等原因干扰乡镇经济发展的,对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报市纪检监察部门对其实行效能问责。各级政法机关要创造平安
和谐的社会环境,依法从重打击各种黑恶势力,对乡镇不稳定因素从源头上进行综合施策,切实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为进一步加快乡镇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力促乡镇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一一年十月十一日
第五篇:全县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意见
为加快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和优质名牌产品为依托,按照“政府扶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市场运作”的思路,努力营造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良好环境,着力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发展原则
(一)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能侵犯农民家庭承包经营自主权,正确处理好专业合作与家庭经营的关系。
(二)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入社(会)自愿、退社(会)自由;要按照规范的章程和市场经济规律,实行成员自主管理,民主决策,规范运行;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合作经济组织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实现组织成员利益的最大化。
(三)坚持合作制分配制度。要逐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实现盈余按成员投资额和交易额比例返还给本组织成员,完善分配机制。
(四)坚持市场运作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培育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既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尊重农民自主经营的权利,又要给予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做到推动不强迫、扶持不干预、参与不包办;依法保护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三、发展目标
重点引导种植业、养殖业、农机及服务业等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在优质米、肉鸡、农机等方面促进发展,在现有近200余家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础上,新发展50家,总数达到250家以上。全县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普遍建立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县有50%以上的农户加入到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60%以上的主要农产品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
四、推进措施
(一)鼓励和引导多种形式发展。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专业生产基地或专业村镇,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较大、生产相对分散的产品,以乡镇或村屯为单位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重点生产区域建立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生产相对集中的产品,以行政村、自然屯或特定生产区域(可打破村界)为单位直接建立专业合作社。在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和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的前提下,都允许存在、鼓励发展。要注重培养创办合作事业的领头人,支持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民经纪人、村干部及乡镇经济技术部门的科技人员发起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尤其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承包、技术服务,或直接领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主创业。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形式多样,既可发展松散、半松散型的合作组织,更要鼓励发展经济利益紧密联结的合作组织;既可发展生产合作型、销售合作型、科技服务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要鼓励发展产销结合和产销一体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二)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规模、上水平。支持和引导已经具备一定经营条件及管理基础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扩大成员规模,提高服务水平,规范内部管理,增强自身活力。通过树立典型、扩大知名度和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全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全面发展。扶持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直接参股、控股或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支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国内外超市、物流或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通过订单形式建立契约关系。条件成熟的地方,要因势利导,推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跨地区、跨行业联合,组建农产品联合社或行业协会,增强合作经济组织生存、发展和竞争能力。
(三)支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产品质量建设。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充分利用优越的生产经营机制,注重提高产品生产质量。要认真贯彻有关农业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引入新技术和新品种,实行标准化生产。支持专业合作社设立农资销售点,对社员统一供应农资,降低生产成本。鼓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质量体系认证,创立品牌,并享受有关优惠和奖励政策。积极组织合作社开展产品推介活动,帮助扩大销售,提高知名度。在全县范围内,农贸市场应优先安排设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产自销摊位。
(四)支持开展“四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建活动。按照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的要求,积极开展“四有”创建活动。围绕优势农产品和地区特色产业,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上,扩大产业经营规模,提高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要引导“四有”合作经济组织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指导其优化配置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生产要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效益;指导“四有”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重点要突破合作组织在产品联合营销和收益两次分配上存在的矛盾,进一步拓展合作内涵,加强利益联合。在具备一定条件和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积极指导合作经济组织吸收农民投资入股,兴办股份合作性质的专业合作组织;鼓励有条件的“四有”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合作经济组织自我发展能力,让农民通过参与合作获得更多收益。
五、优惠政策
(一)加强扶持。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重点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实施标准化生产,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和包装,农产品联合营销及对组织成员开展技术指导、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把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在有关农业、科技等项目立项上给予支持。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二)简化登记手续。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依法登记,需报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备案,便于政策、业务指导和工作决策。经营性合作经济组织(一般为合作社),应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领取企业法人或合伙企业营业执照。非营利性合作经济组织(一般为专业协会),可直接到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取得社团或民办非企业法人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