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个人简历-朱习腾
朱习腾
基本信息 真实姓名: 朱习腾 最高学历: 大 学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婚姻状况: 未 婚 户 籍 地: 衡 阳 求职意向 求职意向: 销售顾问 工作地点: 广东佛山市 薪水要求: 面议 工作方式: 全职 工作经历 身体状况: 健 康 毕业年份: 2009 年 民 族: 汉 族 毕业学校: 湖南工学院 身 高: 170cm
男 | 1987.04.07 联系方式:***| 邮箱: szjk56zhuxiteng@21cn.com
1、2009 年 7 月—2011 年 6 月 深圳市吉快物流有限公司 调度、主管 主要负责公司承运的货物运输计划、车辆调度、数据交接、运输报价、信息反馈、业务开拓及客户受理等工作。工作简历: 2、2011 年 6 月—至今 湖南锦赋通信有限公司鑫龙分公司 销售代理 主要代理销售移动、铁通公司 TD 无线电话、铁通宽带业务、移动集团 入网等 技能特长: 善于运动类、球类活动,有 C1 驾驶证 2009 年湖南工学院“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奖学金” 成果奖项: 2010 年深圳市吉快物流有限公司“优秀员工” 其它资料 自我评价: 有理想,自信,性格外向,善于交际,有团队合作精神.....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 E-Mail: szjk56zhuxiteng@21cn.com QQ 382818560
第二篇:演讲稿(朱腾)
一份力量一抹亮色
中共横店集团总部机关第一党支部朱腾 大家下午好!
我叫朱腾,是横店集团总部的一名普通员工。屈指算来,我到集团工作已经四年有余。在这四年里,我立业、成家、得子,人生最美好的事都让我在横店集团这个大家庭里实现了。所以,四年里的每一年、每一天,我都是快乐而幸福的。集团这个大家庭,给我们每一个员工温暖的爱、更给我们青年员工无限的成长与关怀。我感激她,以至于我每每说到我们企业,都会不由自主说:我们的横店,咱们的集团。
经常这样问自己,集团给了我这么多,让我这样的一个外乡人,成为横店人,我能回报集团什么呢?在以后的时光里,我该如何为集团添光增彩?!
我在集团总部接待办工作。接待工作看似简单其实相当繁琐而且要求细致。“接待无小事”,这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为,接待部门是企业与外部联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接待员在接待过程中,展示的不仅是个人形象,更是集团的形象,要做好十分不容易。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做好接待工作,我平时就特别注意提升个人修养,认真学习徐文荣主席的书籍,让我学会了“先做人、后做事、做好事”的道理;平时注重学习礼仪知识,学习集团下发的各种文件、资料,摘记集团报的有关内容,充分了解集团的发展史和发展现状,并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在语言训练方面,我经常朗读美文佳篇,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我还经常与其他部门的同志交流,经常和下属企业景点工作的朋友交流,从各方面积累知识、掌握素材,形成自己特色的讲解。有一次,我接待了一批来自法国国家电视台的来宾,他们来横店的目的是拍一个关于横店的专题片,并在横店进行了随机采访。由于被采访者紧张以至于频频口误,于是我就在旁边适时适宜地进行补充。没想到,最后此次采访竟变成了对我的专访,我从容不迫的回答、流畅的讲解,得到了他们的赞许。我想,假如没有平时扎实的功底,又怎么会有这样的机会来展示企业的形象,来宣传美丽神奇的横店呢?而我,对接待这项平凡的工作,由当初的喜欢,变成了现在的热爱,我更是把它当成了为集团添光增彩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舞台。
集团的文化是通过横店集团人自身,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周围的人。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提升,塑造个人修养,包括丰富的知识,与时俱进的理念、良好的习惯和时时展现我们魅力的微笑,给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感受到朝气蓬勃横店集团。这,是我能做到的,也是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做到的!一份份很小的力量必将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成为横店集团发展的强劲动力,生生不息的动力!
横店,感激您所给予我们的一切。让我们紧紧跟随您年轻的脚步,融入横店集团前进的滔滔洪流;让你、我、我们大家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为您增添一抹五彩的亮色,共创光明未来!
也许有时候,快步跑到前面,给来宾先按好电梯,都能让我为集团增彩。谢谢大家!
第三篇:朱凤英个人简历
个 人 简 历
朱凤英,女,出生于1968年9月,政治面貌:党员,于2006年入党,籍贯:江苏南通市,学历:高中,现担任141团六连女工主任。1992年参加工作至2003年是141团六连职工,在承包土地;2003年至2008年担任141团六连幼儿班教师;2009年至今是职工,在141团六连承包棉花49亩、葡萄两年生20亩,丈夫于2003年病逝,女儿胡晶晶在新疆财经学院就读,由于2012年7月发现身患有乳腺癌与2012年12月开始入院治疗,女儿胡晶晶放弃出国留学到乌克兰的机会。
本人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曾多次获得“三八红旗手”、“优秀工会积极分子”、“优秀幼儿教师”等多项荣誉。
第四篇:朱煜·个人简历
朱煜·个人简历
一、学历履历
朱 煜,男,1963年生,江苏扬州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扬州大学的前身——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后曾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十余年,后调回母校主讲历史教学论本科及研究生课程至今。
在苏州大学先后获历史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全国历史教师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江苏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
学术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等省部级及校级课题十余项,在权威期刊、CSSCI期刊、台湾地区学术期刊累计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已出版《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现代改造(1928-1937):以江苏为中心》、《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历史教材学概论》、《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等著作八部,参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于友西主编)。
学术兴趣:历史课程与教学理论、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史、台湾历史教育、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等领域的研究。
二、研究课题(仅列个人主持的项目)
1.主持“历史教材分析与研究”课题,1997—1999年,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校级。
2.主持“初中历史教材研究”课题,1998-2001年,江苏省教委“面向21世纪培养初中教师方案”研究课题,省级;
3.主持“中学历史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教材研究”课题;1999—2002年,扬州大学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研究课题,校级;
4.主持“中学历史教材编制与运用研究”课题,项目号:E/2003/04/07,2002-2004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省级;
5.主持“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复合型历史教师研究”课题,2003—2005年,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校级;
6.主持“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法课程改革研究”课题,2003—2005年,扬州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课题,校级;
7.主持“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现状与教师教育改革研究”课题,2005-2007年,扬州大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课题,校级;
8.主持“中华教育改进社与学校历史教育改革研究”课题,2006-2008年,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校级;
9.主持“历史学科研究性教学课堂组织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2007—2009年,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校级;
10.主持“江苏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改造”课题,项目号:2010SJB770007,2010—201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省级;
11.主持“民国时期江苏民众教育馆研究”课题,项目号:10LSB002,2010—2012年,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省级;
12.主持“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改造:1928~1937——以江苏为中心”课题,项目号:10YJA770078,2010—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部级;
13.主持“《历史教学论》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2011—2013年,校级重点;
14.主持“《历史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2008—2011,扬州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已通过,校级。
二、研究成果
(一)著作部分
1.《历史教材学概论》(专著),23万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作者; 2.《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初中历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主编; 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著),30万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个人独著; 4.《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主编; 5.《高中历史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主编;
6.《新教材疑难问题研究与解决:初中历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主编;
7.《小学历史·地理·社会课程60年(1949-2009)》(专著),29万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第一作者;
8.《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现代改造(1928-1937):以江苏为中心》(专著),40余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个人独著。
(二)论文部分
1.《浅评识图题〈时局图〉》,《中学历史》1986年第6期;
2.《近年高考历史试卷“填图与识图”题的发展与不足刍议》,《中学历史教学》1987年第3期; 3.《也谈怎样讲授〈天朝田亩制度〉》,《历史教学》1989年第3期;
4.《浅谈历史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年第2期; 5.《班主任工作与心理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4期;
6.《浅谈插图与历史教学》,《扬州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1994年第1期; 7.《浅谈迁移与中学历史教学》,《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1期; 8.《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浅议》,《中学历史教学研究》1997年第5期; 9.《对高师中学历史教材研究课的几点认识》,《扬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10.《中学历史教学评估的功能与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年第5、6期合刊; 11.《论适应素质教育的校内历史考试与评估》,《教学月刊》1998年第6期; 12.《论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1期;
13.《论历史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与课程设置》,《洛阳师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4.《论何炳松的历史教育思想》,《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5.《历史教科书中“课文思考题”的教学研究》,《历史教学》1999年第10期; 16.《历史概念教学中的有意义学习》,《历史教学》2000年第5期; 17.《论中学历史教科书习题的改革》,《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6期; 18.《论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洛阳师院学报》2000年第6期; 19.《中学历史教材习题创新浅议》,《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1期; 20.《试论教师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扬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21.《新世纪历史教师进修内容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10期; 22.《学术论文研读与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历史教学》2001年第11期;
23.《论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其实施》,《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11期; 24.《新课程与历史教师的角色转换》,《历史教学》2002年第9期;
25.《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9期; 26.《台湾高中新编历史教科书的基本特点与启示》,《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 27.《台湾新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及其理念试析》,(台湾)《历史月刊》2003年第1期; 28.《论初中历史实验教材的编纂、特点与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8期; 29.《从“教本”到“学本”》,(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14期,2003年9月;
30.《论社会调查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 31.《论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的设置及实施》,《历史教学》2003年第11期;
32.《中国大陆初中历史课程与教材改革述论》,(台湾)《历史教育》第9、10期合刊,2003年12月; 33.《谈普通高中选修课的几个问题》,《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12期; 34.《评“川教版”初中历史新教材》,《历史教学》2004年第1期;
35.《论历史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8期; 36.《2005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评析》,《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5期;
37.《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1期; 38.《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编纂的衔接性问题研究》,《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3期; 39.《台湾地区历史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其思考》,《历史教学》2006年第11期;
40.《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料丛书读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1期; 41.《历史意识:20世纪20年代历史教科书的叙述分析》,《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5期; 42.《民国新学制历史课程纲要的编制及其价值取向》,《历史教学》2007年第8期; 43.《论历史教科书编纂的有效衔接》,《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9期; 44.《高校“历史教学法”技能课定位说之质疑》,《历史教学》2007年第10期; 45.《中华教育改进社与历史教育改革》,(台湾)《历史教育》第11期,2007年12月; 46.《“用教材教”:内涵与实施》,《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47.《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高师研究性教学》(合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8.《论师范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标准》(合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9.《注重理论分析,探索课改热点》,《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50.《论历史教学论的学科定位及研究范式》,《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9期; 51.《扬州城市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教学》2009年第2期;
52.《黄质夫与民国时期“栖霞新村”建设》,《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2期;
53.《教师的“过程”目标哪去了:关于历史课“教”的“过程”目标》,《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3期; 54.《六十年来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1期; 55.《高校历史教学对中学教师的启示》,《历史教学》2010年第1期;
56.《历史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读20世纪初美国约翰生·亨利〈历史教学法〉札记》,《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12期;
57.《重视发挥历史教科书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5期;
58.《价值与冲突: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美国历史”的叙述分析》(合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12期;
59.《民众教育馆与私塾改良:以1930-1937年江苏为中心的考察》,《历史教学》2012年第4期; 60.《抗战前江苏民众教育馆的教育电影》,《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8期; 61.《束鹏芳历史教学的流变与形塑》,《江苏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
被人大复印资料及有关文集全文收录的论文:
1.《新课程与历史教师的角色转换》,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2年第12期; 2.《论社会调查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4年第1期; 3.《论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的设置及实施》,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4年第3期; 4.《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编纂的衔接性问题研究》,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6年第9期; 5.《历史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读20世纪初美国约翰生·亨利〈历史教学法〉札记》,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1年第4期;
6.《中国大陆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问题探讨》,《新世纪的历史教育》(方骏主编),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6年版;
7.《台湾地区历史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其思考》,《历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合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8.《六十年来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研究》,《课程改革的探索之旅:〈课程·教材·教法〉创刊30周年百篇精粹》,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三)参编著作
1.《新编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人物》(崔剑主编),副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资治通鉴新编》(卞孝萱主编),黄山书社1996年版;
3.《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张保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全效学生辞海·初一分册》,历史学科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全效学生辞海·初二分册》,历史学科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全效学生辞海·初三分册》,历史学科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全效学生辞海·高一分册》,历史学科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全效学生辞海·高二高三分册》,历史学科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陈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0.《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于友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四)参编教科书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白月桥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年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白月桥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
(五)教育随笔、言论(部分)
1.《宰予昼寝现象》,《扬州日报》1992年4月16日第3版;
2.《人才·教育·名校效应》,《扬州日报》1992年10月20日第2版; 3.《抢落榜生的启示》,《人民日报》1993年9月21日第1版; 4.《还是委婉说服好》,《扬州日报》1994年3月22日第2版。
三、成果获奖情况
1.《浅谈插图与历史教学》,1994年5月获江苏省教委第三届五四杯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竞赛三等奖; 2.《历史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1994年8月获江苏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历史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3.《历史教材学概论》(著作),1999年12月获江苏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优秀历史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
4.《中学历史教材研究》,2000年11月获扬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5.《论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2000年12月获江苏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优秀历史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
6.《历史教材学概论》(著作),2001年2月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7.《台湾高中新编历史教科书基本特点与启示》,2002年12月获江苏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历史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
8.《论历史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培养》,2005年9月获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9.《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著),2007年4月获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理论创新类三等奖;
10.《〈历史教学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2007年9月获扬州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 11.《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著),2007年11月获扬州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2.《“用教材教”:内涵与策略》,2007年11月获中国教育学会第20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13.《民众教育馆与保甲运动——无锡南门民众教育馆的城市蓬户区保甲实验》,2011年12月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大会文学、历史学专场优秀论文二等奖;
14.《历史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2012年3月获扬州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第五篇:习朱会开启两岸关系新局面
习朱会开启两岸关系4.0时代
在充满朝气的五四青年节,“习朱会”如期举行。继胡连会、胡吴会后,梅开三度,国共两党领导人握手言和,共话桑麻。对大陆执政的共产党而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关乎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和国家核心利益,两岸统一是中国梦的浓墨重彩。对中国国民党而言,“中华民国”创于大陆,前生今世与大陆紧密相连,两岸关系是国民党政策强项,也是马英九赢得“总统”大位的民意基点,是摆脱当下执政困局、竞逐2016大选的优势资源。
10年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开辟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到了两岸同胞的广泛支持和认同,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肯定和赞扬。两岸进入了建立互信、共同发展的最佳阶段,经济合作与人员交流达到历史新高峰,过去七年两岸协商成果,超过之前二十年的总和,创造了两岸关系六十多年来最稳定的时刻。
习近平会见朱立伦时,提出三个观点。一是“两岸关系处于新的重要节点上”,亟待两岸政治人物以新思维开创新局面。二是“携手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契合习近平倡导的“全球命运共同体”理念。三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平等协商”,合情合理安排台湾地区的国际空间。朱立伦给予积极回应:“两岸同为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希望在“九二共识”基础上,让两岸关系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基层民众、中小企业和青年群体。
习近平就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明确提出五点主张。一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二是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三是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四是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只要两岸同胞、全世界的中国人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指日可待。
习近平引用了《尚书·说命》一句名言,关键要“虑善以动,动惟厥时”。这句话的潜台词丰富,触及岛内各派政治力量的痛点、痒点和躁点。去年岛内轰轰烈烈的“太阳花运动”迫使两岸服贸协议破局,中韩经贸合作关系赶超了两岸;今年台湾面对大陆“亚投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马英九政府决策优柔寡断,过度仰仗美国脸色,错失了增加国际能见度、国际话语权的良机;面对南海、钓鱼台议题,两岸态势处于无法合作的局面,大陆方面坚决抗争,积极有为,多次传递两岸合作的意向,而马政府受制于国际政治的政策“困境”,在领土领海争议中无从着力,无所作为,加深了被战略边缘化的疏离感。
抚今忆昔,两岸关系六十多年坎坎坷坷,和平发展弥足珍贵。我认为,两岸关系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并将迎来两个新阶段。
第一阶段,冷战1.0时代。1949-1987,美苏争霸的历史背景,毛泽东“一定要解放台湾”,蒋介石“一定要反攻大陆”。
台海两岸兵戎相见,势不两立。金门登陆战(台湾方面称古宁头战役),解放军全军覆没。紧接着抗美援朝,解放台湾戛然而止。谁也解放不了谁,谁也反攻不了谁。1963年,周恩来提出对台和平统一的“一纲四目”政策,遭蒋介石冷遇。1975年,蒋经国在金门发表《告大陆同胞书》。1976年,蒋经国发表三不政策,告诉《纽约时报》:“与共产党接触(谈判),就是自杀行为,我们没那么愚蠢”。1981年,叶剑英提出“叶九条”,未能叩开两岸和平大门。l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依然得不到蒋经国热脸相对。
第二阶段,纠结2.0时代。1992-2008,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PK,“导弹”与“选票”对垒。
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邓小平推动大陆改革开放后,两岸开始缓和。1987年蒋经国解除戒严令,促进台湾地区民主化,开放大陆探亲。蒋经国生前最后接受专访说:“共产党已经在改变,要迎合我们的立场,而不是我们去屈就和变更”。他相信在台湾完成民主化后,将推动中国大陆相同动力,或许数年之内就可见到功效。1988年,蒋经国解除实施30多年的党禁和报禁,台湾开创第一个民主自由的华人社会典范。
蒋经国去世后,李登辉上台采取“务实外交”,默认大陆政治实体,取代过去“汉贼不两立”,且于公开场合多次表露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在《国统纲领》,写有“台湾固为中国一部分,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1992年10月底至12月初,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接洽,出面处理官方“不便与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最终形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此后在新加坡成功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实现三通。1996年,李登辉与连战搭档,成为台湾首任民选“总统”。在大选最后阶段,酿成第三次台海军事危机。李登辉急转弯,抛出两岸“特殊国与国”关系论,以媚日为荣,摇身一变成“台独之父”。李登辉提出“中国七块论”(分割为台湾、西藏、新疆、蒙古、华南、华北、东北,各自竞争发展),在全球华人引起轩然大波。2000年,陈水扁上台,宣称“一边一国”,大力推行“台湾正名”、“去中国化”,一系列“台独”疯狂言行,割裂了台湾社会,引发蓝营民众愤慨。陈水扁不断冲撞大陆对台底线,大陆通过了《反国家分裂法》,美国政府也不得不出面强力喊停。
第三阶段,冷和3.0时代。2008至今,两岸交流愈来愈密集,两岸政治认同却愈来愈疏离。
2005年,连战“大哥,你终于回来了”,令中国民众热泪盈眶。“胡连会”实现国共两党领袖历史性握手,融化心灵坚冰,彼此坦诚相见,发表五项共同愿景。2008年马英九上台,国民党重新执政,两岸关系朝着和平共赢发展。从吴伯雄出席第四届至第九届国共论坛,到谢长廷、陈菊等绿营大佬陆续到访大陆,两岸交流合作呈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九二共识”政治基石上,两岸签署了ECFA、赴台游、直航、司法互助等21项协议,给各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但是,两岸主权、治权冲突的氛围,一直未能纾解。马英九出于台湾地区利益、政党利益、自身利益及民主价值观考量,在两岸统一之路上,自缚手脚,不敢跨越雷池半步,突破性成就乏善可陈,只能形成“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不统、不独、不武”的消极主张,在“九二共识”的权宜下,推动二个实质治权之间侧重经贸文化的协商合作,但两岸政治认同疏离依然难以改善。
习近平对台“四不原则”政策,在划清反对“台独”底线的同时,展现更柔软的身段。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宋楚瑜时,强调“两岸一家亲”,“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面对面沟通,心与心交流,不断增进理解,拉近心理距离。”但是,大陆高举“一国两制”旗帜,被绿营视为统战工具;国共两党交流平台、海协海基两会对两岸和平发展的种种努力,常常被绿营抹红抹黑。在全球化大潮下,普世价值成为台湾主流价值观。大陆经济成就虽然举世瞩目,但一党执政体制,令台湾青年一代疏而远之。台湾民众的本土意识、公民意识与民主价值观,在选举中屡屡被动员和强化。透过民主选举,建构台湾本土意识的凝聚力;经由本土意识的诉求,深化台湾民主制度的正当性。2014年,台湾民众“认同是台湾人”比例已达60.6%,“认同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比例只有32.5%,“认同是中国人”比例仅剩3.5%,两岸政治认同疏离更形深化。
第四阶段,阳光4.0时代。期待“习朱会”开创新局,两岸政治人物(台湾不论蓝绿)求同尊异,阳光互信,民族共融、民生共赢、民主共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
如果说,国共对抗时期的两岸统一,是自家兄弟的分了再合;那么,在台湾地区实现民主自由制度的今天,两岸统一则像一场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苦恋了。在大陆民众眼里,台湾同胞永远是骨肉亲人,打过骂过,都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在台湾民众眼里,分离太久,变化太多,大陆就好比曾经家暴而离异的前夫前妻,要破镜重圆,需经历一段互信互尊、弥合分歧的漫长过程。
“连胡会”十年前发表五项愿景,习近平去年发表“四不原则”,虽然“虑善以动”,但若是要实现,恐怕还是会成乌托邦。大陆长期对台经济恩惠政策的良苦用心,终究没有赢得台湾最大多数民意,国民党也没能把两岸关系的政绩换取更多的选票,相反去年岛内“三合一”大选,国民党输得差点脱裤子。两岸签署“服贸协议”引爆了“太阳花学运”,而香港政改方案、普选**,更让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不敢苟同,无异于间接为绿营助选。不论是太阳花学运、双橡园升旗事件、到近期大陆贴近海峡中线的新航道问题,皆令两岸当局不悦,增添了彼此不信任。接下去,两岸如果强力推进和平协议或军事互信机制,那台湾民众不闹革命才怪。
开创两岸关系阳光4.0时代,需要两岸各方政治家超越自我,不固守一己之利,如习近平所言“秉持民族大义,承担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两岸人民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的神圣责任”,以更多的和解达至稳定的和平,以更多的尊重达至牢固的互信,以更多的善意达至普遍的共识,以更多的努力达至发展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大陆执政党致力两岸和平发展,追求国家统一,光靠对台经济恩惠不够,导弹更是吓走民心,给美日联盟围堵中国、介入台海事务更多可趁之机,而宜加快实现民主化,补好现代政治文明的功课。两岸政治认同愈来愈疏离,其本质是两岸政治文明的差距与疏离。两岸价值观认同,心才会融合一起。
对于国民党而言,百年老店,三起三落。经验与教训很多,也很深刻,这些应该成为肩负中华民族更大使命的正能量。马政府的两岸政策,虽和平却不够积极。此次朱立伦访问大陆,并未在两岸关系有大突破。从活动内容看,一是延续国共交流平台,把稳国民党在岛内对“九二共识”的诠释与话语权,二是经济、青年话题,对岛内“三中一青”群体间接喊话,为国民党重夺失去的票仓埋伏笔,三是全程透明阳光,无闭门会谈,堵住绿营一贯斥责国民党“黑箱作业”之口。相信朱立伦“动惟厥时”,时机成熟会有突破性的两岸关系创建。
台海两岸分离分治,是国共内战的不幸结果。骨肉亲人一海相隔,遂成家国之痛、民族之憾。六十多年风雨沧桑,六十多年翘首企盼,六十多年受制于人,何时能破镜重圆。两岸和平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美好心愿。国共携手,统一中国,振兴中华,责无旁贷。
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美英法德俄罗斯概莫例外。中华民族的确立,来自近代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承认与开放。中国的民族主义,是面向世界、心灵开放、包容和平的民族主义。同时,伴随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耻辱,构成中国人“落后就要被挨打”的痛苦的民族经验,并成为中国人无法抹去的集体记忆。梁启超说:“没有民族就没有国家。”严复说:“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抛弃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势必被列强侵略、瓜分和欺凌,古今中外例子比比皆是。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对内自由民主,对外战争掠夺,从未改变。美国战略重心由中东向远东转移,重返亚太脚步铿锵,采取“结盟日本,笼络东盟,打压中国”政策。在此种战略意图之下,台湾无疑成一张王牌,加之与日菲的军事同盟,妄图把中国封锁在第一岛链之内。但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打乱了美国围堵的阵脚。中国崛起,亚洲必将进入“后美国时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必将发生深刻变化。
对于民进党而言,许多民主前辈的献身与坚守,点亮了今天台湾的民主灯塔。但是,民主不能演变成民粹主义,本土意识不能割弃民族大义。如果民进党重新执政,不能回到陈水扁的台独立场,成为两岸麻烦制造者。一味排斥“九二共识”,只会继续逼仄自己的执政空间和国际舞台。一味指责国共交流是“黑箱作业”,本身其实也是“黑色的空箱作业”,除了破坏,没有建树。“台独”各种花招,已被李登辉、陈水扁这两位前辈玩尽,结果都很狼狈。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直言,当前情势虽有利民进党,但相信党内没人会乐观认为,情势已好到可不理大陆;民进党的问题,已非如何打赢选举,而是执政后如何避免让两岸再陷僵局,如一意孤行,被大陆否定,就算手握政权,仍将难以执政。他强调,“不挑战不代表同意,更不代表接受;只是当全世界都不会挑战一中,请问蔡英文想挑战什么?”
毫无疑问,民进党需要正视“九二共识”,超越台独思维,超越恶斗格调,归依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家一起来”,把民主进步的立党精神普及台海两岸,共同追求一个自由、民主、法治、富强、文明、统一的大中国。这才是民进党的时代魅力,是未来光明坦途,是更伟大的历史担当。
两岸和平发展,比拼的不是导弹,不是民粹,不是GDP,而是现代文明,这才是两岸人民之福,民族和国家之幸。两岸和平统一,政治家需要大智慧,更需要大胆略和历史责任感。此岸不能把宪法坐在屁股底下,彼岸不能把孙中山遗志压在枕头底下,绿营不能天天把砖头拿在手上。两岸统一过程,不仅仅是地理疆域的分了再合,也是政治文明的优化融合,是两岸中国人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重新选择。两岸统一,既可理解为“大陆在地理疆域统一了台湾”,也可理解为“台湾在政治文明统一了大陆”。既然两岸一家亲,何分彼此?
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民主认同到国家认同,从平等分治到公平竞选,从经济文化融合到政治联合治理,期待在十年二十年内,在更短的将来,两岸迈入民主统一5.0时代。两岸民众共同选举中国主席,众志成城,必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