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化学离子方程整理超实用
高一化学专项练习(7)
1.碳酸钙中加入稀盐酸
2.碳酸钠溶液中加稀盐酸
3.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溶液的反应
4.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溶液的反应
5.氯化镁溶液和硝酸银溶液的反应
6.氢氧化钠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
7.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
8.铁片投入盐酸溶液中
9.铝片投入盐酸溶液中
10.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11.氯气和澄清石灰水反应
12.钠和水的反应
13.钠和硫酸的反应
14.碳酸氢钠溶液和稀盐酸
15.碳酸氢钙溶液和稀盐酸16.碳酸钠溶液和石灰水的反应改写下列离子方程式
1、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
CuSO4+Ba(OH)2=Ba SO4↓+Cu(OH)2↓
2.碳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
NaHCO3+NaOH=Na2CO3+H2O
离子共存小结:
与氢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有
与氢氧根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有
与氢离子、氢氧根离子都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有颜色的离子有
(提示:如果离子方程式不熟练,可以先写化学方程式然后拆、删、整理,注意一定要写完之后马上看看电荷守恒原子守恒是否符合,这样一个离子方
程式才完美无缺)
认真细心争取每次做的都完美
第二篇:离子教案
2.3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时3 带电荷的原子---离子
兰考城关镇一中 田秋莲
教学目的: 知识: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情感: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学会比较、抽象 思维等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能力:培养想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离子的形成教学难点: 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空间想象形成了解 教学建议: 由于课程标准对本节课要求不高,所以要掌握好分寸只要能形成初步观念就可以了,教学力求直观,方法可多样:计机算动画、挂图、充分利用课本图表等。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分子、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起到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也为今后学习化合价打下基础。教学方法:
探究(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讲述、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思考】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做高速的运动。它们会相互碰撞吗?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学生仔细观察课本P57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 并【展示计算机多媒体投影核外电子排布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讨论思考]能否用一个更简明的图形来表示原子的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呢? [展示]计算机多媒体显示原子的结构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遐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 1 查阅有关资料)【展示课件】
三、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电子在核外是按照能量由低→高,由里→外分层排布的)电子层分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层 介绍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
2、原子结构示意图【展示课件】(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几点含义
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见课件】.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第一层电子数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4、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观察课本P57表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展示]投影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学生讨论:根据上图总结出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易失电子。元素性质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元素性质不稳定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除氦只有2个电子)其他都为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性质较稳定【见课件】
四、离子的形成 探究离子的形成
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查一查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其结构特征及元素性质讨论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稳定化合物时他们核外的电子又发生什么变化?变化后是否还是原子?讨论课本P58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图,再展示课件
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1.离子
(1).离子的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2)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子叫做阴离子。
如:O2、S2、F、Cl(3)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如: H+、Na+、Mg2+、Al3+
2、构成物质的粒子:原子、分子、离子
(1)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稀有气体(如:He、Ne)、金属(如:Hg、Fe)、某些固态非金属(如:C、Si)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双原子(如:H2、O2、HCl)、多原子(如:O3、H2O、CO2)(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含有金属离子或NH4+的化合物。如:NaCl、NaOH、NH4Cl 3.离子符号的书写:电荷数标注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数字后写“+”或“-”号、电荷为1时省略不写)。
4.离子所带电荷数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离子的形成过程动画【见课件】 离子与原子区别【见课件】 归纳总结:【见课件】
基础训练
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该元素原子核内有_____个质子,核外共有_____个电子层,最外电子层上有_____个电子,它容易_____(填“得”或“失”)电子,形成_____(填“阴”或“阳”)离子。
能力提高
某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质子数为13,该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该离子的名称是______,符号是____,该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是:____ 作业
P59 1,2.及基础训练
《带电荷的原子---离子》电教优质课教案
田
秋
莲
兰考县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
第三篇:离子教案
离子
淅川县厚坡镇第一初级中学
王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6.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8.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 2)比较稳定 金属元素 少于4个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多于4个 不稳定
9.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
三、探究离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销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
3.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氢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对于方案①,教师要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于方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
4.学生表演;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把“钠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 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Na+,“氯原子” 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NaCl。(直观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对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笔)5.师生分析:(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6.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
四、小结练习,诱发思考
1.小结:在本课题,我们学了什么? 2.练习:课本习题。
第四篇:离子教案设计
《离子》教案设计
一、引入:
问题激疑
我们每天喝的水由什么粒子构成?温度计里的金属汞怎样构成?那么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又由什么粒子构成呢?我们今天学习完课题3《离子》就能回答这个问题。那么,离子那是怎样的一种粒子呢?其实,离子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原子的关系非常密切。回忆一下,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问题激疑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个,结构不稳定,在化学变化中易失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个,结构不稳定,在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
投影: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投影:练一练
小组交流讨论:得失电子前后的两种粒子有哪些相同点和哪些不同点?(可从粒子的结构和带电情况来考虑)交流总结:
相同点: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种类、中子数、质量、电子层数; 不同点: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化学性质、电子总数、带电情况。问题讨论:
1.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
2.如何区分一种粒子是原子还是离子?离子分哪几类?如何确定?怎样书写离子符号?
3.离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食盐中的NaCl是由什么粒子构成?NaCl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投影总结:
1.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带电荷的原子叫离子。
2.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粒子不带电;为原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粒子带电,即成离子。
离子分阴阳离子两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粒子带正电为阳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粒子带负电为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 3.离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质子数、核电荷数、元素种类、中子数、质量相同;最外层电子数、化学性质、电子总数、带电情况、电子层数不同。(强调:失电子形成离子时电子层数改变,得电子形成离子时电子层数不变。)4.食盐中的NaCl由Cl-、Na+两种粒子构成?NaCl是怎么形成的? 离子:如Cl-、Na+、S2-、Mg2+。
原子得电子,电子数多于质子数,而电子带负电荷,所以离子带负电荷。刚刚我们了解了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下面我们再来探究一下金属元素的原子失电子后的情况,以钠原子为例。
学生探究 画出钠原子失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写出离子符号。
交流讨论 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学生探究 根据黑板上和刚才画在纸上的一些结构示意图,试着写出氧离子、铝离子、氯离子的符号。
讲 解
氢原子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氢离子,符号H+。氖原子和氩原子已是相对稳定结构,不形成离子。阴、阳离子可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形成化合物,化合物不带电,如氯化钠。
动 画 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提 问 氯化钠由什么构成? 归纳小结
可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三种微粒。如金刚石、汞等金属、氦气等稀有气体就由原子直接构成;氧气、氢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由分子构成;氯化钠、高锰酸钾等物质由离子构成。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投 影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原子的结构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3、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
4、构成物质的粒子除原子、分子之外,还有离子。离子是由于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
三、练习巩固(略)
四、布置作业 完成《指导手册》课题3——离子。
第五篇:离子教案设计
《离子》教案设计
作者:陈冬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会认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认识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归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观察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以及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认识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初步形成“物质的粒子性”。
教学重点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其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2.离子的形成及离子符号的书写。教学难点
1.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2.离子符号的书写。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问题激疑
我们每天喝的水由什么粒子构成?温度计里的金属汞怎样构成?那么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又由什么粒子构成呢?我们今天学习完课题3《离子》就能回答这个问题。那么,离子那是怎样的一种粒子呢?其实,离子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原子的关系非常密切。回忆一下,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问题激疑
一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但电子数可就不一定了。如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但如钠原子核外就有11个电子,这11个电子在很大的空间内绕着原子核在做高速的运动,这么多的电子绕核运动有什么规律吗?
二、新授:
投影:行星围绕太阳运转图片 视频: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
问题:行星围绕太阳运动与核外电子的运动有何不同? 学生:
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而核外电子的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师讲解:
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而核外电子的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但核外电子的运动也有自己的特点,即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称为电子层。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人们又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依次往外第二层、第三层„„,到目前为止,发现最多的为七层。
提问: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如何直观的表示出来呢?大家看书78页 板书: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4-4 学生说出其中一种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投影: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小组活动探究
同学们观察以上原子结构示意图,从中你会发现核外电子排布的某些规律 学生迷惑时提示:如第一层电子最多排了几个?第二层电子最多排了几个?最外层呢?
学生回答 第一层最多排2个,第二层最多排2个,最外层最多排8个。教师评价 回答得很好。而且这些电子在排布的时候,它先要排满离核近的电子层,然后再依次往外排在离核渐远的电子层。投影 练一练
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9 2 7,该元素原子核内有()个质子,核外共有()个电子层,最外电子层上有()个电子。投影:
(1)以上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最后一纵行的元素——氦、氖、氩属于什么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怎样?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特点?(2)什么叫相对稳定结构?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其化学性质怎样?(3)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结构稳定吗?在化
学反应中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怎样? 学生看书自学后交流回答
投影总结: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最外层电子数除氦为2个外,其余为8个。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个,结构不稳定,在化学变化中易失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个,结构不稳定,在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
投影:
他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为什么?
提问:由此可见,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中的什么关系密切? 学生回答: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投影: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投影:练一练
下列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和
+13 2 8 3 +10 2 8 +8 2 6 +16 2 8 6 A B C D 提问促思 C、D中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6,属于什么元素?它们在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还是易失电子?得失几个?得失电子后的结构如何? 学生探究:画出A、D得失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
小组交流讨论:得失电子前后的两种粒子有哪些相同点和哪些不同点?(可从粒子的结构和带电情况来考虑)交流总结:
相同点:质子数、核电荷数、元素种类、中子数、质量、电子层数; 不同点: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化学性质、电子总数、带电情况。问题讨论:
1.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
2.如何区分一种粒子是原子还是离子?离子分哪几类?如何确定?怎样书写离子符号?
两种粒子最外层电子都是2,含义相同吗?
3.离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食盐中的NaCl是由什么粒子构成?NaCl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投影总结:
1.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带电荷的原子叫离子。
2.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粒子不带电;为原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粒子带电,即成离子。
离子分阴阳离子两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粒子带正电为阳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粒子带负电为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 3.离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质子数、核电荷数、元素种类、中子调:失电子形成离子时电子层数改变,得电子形成离子时电子层数不变。)4.食盐中的NaCl由Cl-、Na+两种粒子构成?NaCl是怎么形成的? 离子:如Cl-、Na+、S2-、Mg2+。
原子得电子,电子数多于质子数,而电子带负电荷,所以离子带负电荷。刚刚我们了解了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下面我们再来探究一下金属元素的原子失电子后的情况,以钠原子为例。
学生探究 画出钠原子失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写出离子符号。
交流讨论 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学生探究 根据黑板上和刚才画在纸上的一些结构示意图,试着写出氧离子、铝离子、氯离子的符号。
讲 解
氢原子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氢离子,符号H+。氖原子和氩原子已是相对稳定结构,不形成离子。阴、阳离子可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形成化合物,化合物不带电,如氯化钠。
动 画 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提 问 氯化钠由什么构成? 归纳小结
可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三种微粒。如金刚石、汞等金属、氦气等稀有气体就由原子直接构成;氧气、氢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由分子构成;氯化钠、高锰酸钾等物质由离子构成。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投 影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数、质量相同;最外层电子数、化学性质、电子总数、带电情况、电子层数不同。(强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原子的结构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3、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
4、构成物质的粒子除原子、分子之外,还有离子。离子是由于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
三、练习巩固(略)
四、布置作业
完成《指导手册》课题3——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