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3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离子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离子教学设计》。

第一篇:离子教学设计

《离子》教学设计

白柳镇初级中学 陈德谦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情分析

本课题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以下途径突破难点 : 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为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一定的空间。

整合思路

为了使教学内容条理化,呈现方式明晰化,根据课标相关要求,我将本课时内容整合为模块化结构。课件采用中心突出式。上部分为本节课的主题,中心部分为教学的具体内容,下部分为教学内容的巩固延伸部分,这样安排体现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得本节课在逻辑性、条理性、层次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教学流程如下]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学生活动→问题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拓展思维。[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二、导 入

思考问题、1.和原子、分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为了搞清楚什么是离子,它是怎样形成的?先来研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三、授新课、(一)、核外电子排布的探究

(二)、探究离子的形成 篇二:离子教案

课题3 离 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讨论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2)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重点: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与发现探究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提问:

1、你对电子有何认识?

2、你对电子还想了解什么?

问题:电子很小,运动的空间又这样特殊,它的运动与普通物体的运动有何不同,有什么特

点?你猜想下电子会怎样运动? 猜想:

1、电子绕核运动

2、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3、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4、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验证:从课本上寻找资料,从网上查找资料 出示:从网上下载的电子形成模型 讲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离核距离:由近远

高 出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你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能看出什么?(即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了什么知识?)说明: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简洁、方便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 观察:课本图3-16,想一想:你发现什么规律?

找一找: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这三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什么特点? 你知道:稀有气体为什么曾经叫惰性气体?这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是否有关系? 你认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结构哪一部分有关? 小结:

练习:

1、课后习题1、2

2、美国铱星公司(已破产)原计划发射77颗卫星,以实现全球卫星通讯,其要发射的数目恰好与铱元素(ir)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目相等。下列关于铱元素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

a、铱原子的质子数为70 b、铱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7 c、铱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7 d、铱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总结: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原子的结构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3、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的电子数目,跟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教后:

第二课时 离子的形成二、离子的形成(板书)

出示钠原子与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简图,利用钠原子和氯原子最外电子层的结构特征讲解分析离子的概念、离子符号的涵义、离子和原子的比较。

小结:

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表示法——离子符号 阳离子:h+ na+ mg2+ al3+ nh+ 4 阴离子:cl-、o2-、s2-、oh-、so2- 2-

4、co3、no-

3、离子符号的意义(数字2的意义)

离子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离子个数

4、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

5、离子跟原子的比较

练习:请分析kcl、cao、mgcl2的形成过程。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并举例说明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教后:篇三:离子反应教案

离子反应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

(3)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

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学习重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溶液、氨水、灯座、灯泡、导线、酚酞试液。用实验导入新课

实验:浓度相同的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溶液、氨水 按课本图2-14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接通 电源,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填写实验报告: 讨论:

1、通过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相同条件下的导电能力有强有弱?

3、什么原因造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不同? [板书]

一、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概念: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2举例:

强电解质: 弱碱:nh3.h2o 水

强酸:hcl、h2so4、hno3 强碱:naoh、koh、ba(oh)2 大多数盐类nacl、baso4 弱电解质:弱酸 h2co3醋酸(ch3cooh)

3、电离方程式:ch3cooh ch3coo- + h+ nh3.h2o nh4+ + oh- +-

h2o h + oh 实验 用试管取2ml氢氧化钠溶液,滴酚酞试液,一边滴盐酸溶液一边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产生该现象原因。[板书] 二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写:依反应事实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基础)

改:仅把强酸、强碱、可溶盐改写成离子符号;其它的(单质、氧化物、难溶物、弱电解

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并使方程式中系数为最简整数比。(途径)查:根据质量守恒和电量守恒,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保证)以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硫酸与氢氧化钾反应为例讲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讨论1:以 naoh 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和 koh 溶液与硫酸的反应为例,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 [板书]②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揭示了离子反应的实质、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小结]

1、2、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改、删、查)②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板书设计

一、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概念: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2、强、弱电解质比较 2举例: 强电解质: 水

强酸:hcl、h2so4、hno3 强碱:naoh、koh、ba(oh)2 大多数盐类:nacl、baso4 弱电解质:弱酸 h2co3醋酸(ch3cooh)

弱碱:nh3.h2o

3、电离方程式:ch3cooh ch3coo + h +-

nh3.h2 nh4 + oh h2 h+ + oh- 二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改、删、查)②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揭示了离子反应的实质 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篇四:离子键教案

《离子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实例了解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并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2)了解离子键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为学生对物质形成奠定理论基础。(3)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以及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nacl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注意离子键的形成特点,学会学习概念的方法。

(2)通过观察分析钠与氯气的反应,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离子键的知识,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2)结合教师提问引导,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合作意识和主动学习精神。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分析能力,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带着问题上课。在初中他们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和它们的一些化合物,学习了一些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初步了解了元素的性质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有密切关系,以及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和化合价的实质。高中碱金属和卤素的学习,又清楚地说明了在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而在《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这一章也更进一

步地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在这些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离子键的知识。

虽然,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形成过程时还是有些模糊。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视频、投影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结合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一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2、离子键的形成、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内容,查阅资料,了解基本概念,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讲。2.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网站(.cn;.cn)帮助学生预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远程教育设备,准备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并精心制作成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设计 2 3 4 篇五:离子键教学设计

《离子键》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原子结构的知识,那么原子又是怎样构成分子或物质的呢?人们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却有3000多万种,原子是以某种特殊的作用相互结合成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不是简单的紧密堆积。【投影】“原子间相互作用”

【讲述】原子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物质,这是什么作用?本节我们来探讨这种相互作用的情况。

【讲述】为什么h2o要加热到1000℃以上(或通电)才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是否说明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之间存在某种相互作用使他们仅仅结合在一起而难以分开?

【学生思考后作答】

【讲述】破坏这种作用就需要消耗能量。又如,氢气及时加热到2000℃,其分解率也不到1%,可知氢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也有一种强烈的相互作用,是它们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投影】“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讲述】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相邻的原子之间,科学上就把它称为“化学键”。

【板书】

一、化学键

1.定义(强调“强烈”二字)

【讲述】这里要指出的是:水气化也要加热,常压下,达到100℃才课沸腾。可见水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但这种相互作用比起水分子中氢氧原子的相互作用要小得多(不够强烈),不能称为化学键。

(为以后分子间力学习埋下伏笔)

化学键形成后,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原子间又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上述h2o、h2的原子间都存在强烈得相互作用。是否所有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是相同的呢?

【提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分子、原子、离子)

【讲述】对于由离子构成的物质而言,化学键存在于离子和离子之间,这种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是强烈的,这种化学键称之为离子键。对于其他离子构成的物质而言,还有共价键,金属键等,我们以后将陆续学习到。

【板书】 2.化学键的分类 共价键

【实验录象】物质的导电性实验(干燥的氯化钠晶体、熔融的氯化钠)

【提问】我们看到:石墨插入熔融氯化钠时灯泡亮了,而插入干燥氯化钠晶体时灯泡不亮。这给我们提供了两点事实:1.熔融的氯化钠能导电;2.氯化钠在熔融时才导电。从这两点事实,大家可以的出身么结论?

【学生讨论,经启发后小结】第一个事实,氯化钠能导电,说明熔融的氯化钠中有带电的粒子,根据氯化钠的组成,带电的粒子只能是na和cl,第二个事实,氯化钠晶体受到强热熔融后才离解而导电,说明常温时na和cl之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离子键

【讲述】我们就来讨论:1.na和cl是怎么形成的? 2.na和cl是怎么强烈相互作用的?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什么是离子键也就清楚了。

【提问】na和cl的结构是否稳定?怎样才能变成稳定结构?(提示:从电子得失倾向考虑)

【展示】活动教具:2.na和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na 失去e-cl不稳定结构 稳定结构

【讲述】当na、cl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结构的na和cl后,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就会相互靠近,当它们接近到某一距离时,静电吸引与静电排斥就会达到平衡,na和cl这两种带电粒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成nacl。

【提问】请观察上述变化的图示,分析这两种带电粒子有哪些静电吸引?有哪些静电排斥?

【学生充分讨论后作答】

【教师补充、小结】这两种带电粒子之间存在着4种静电作用:①阴、阳离子的相互吸引作用;②核与核外电子的吸引作用;③核与核的排斥作用;④电子与电子的排斥作用。

【讲述】当这些吸引与排斥作用达到平衡时,这两种离子就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核艰间距),这就叫对立与统一,这种静电作用属于强烈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我们说这时候的na和cl就形成了化学键。

【提问】你能以nacl为例,给离子键下一个定义吗? 【提示】给概念下定义,一定要抓住某些关键的特征,离子键是化学键的一种。这个概念有2个关键的特征:1.成键的粒子是什么;2.通过什么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化学键。

【学生讨论后作答】

【板书】

二、离子键

1.定义: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讲述】除了氯化钠、氯化镁、硫化钾、氢氧化钠等物质都是由离子键形成的。

【讲述】如果用上述图示法表示离子键不方便,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则简单。下面用电子式表示nacl的形成过程。

【板书】 [ cl ] 【讲述】钠原子与氯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na和cl后,再通过静电作用形成nacl。

【练习1】用电子式表示 mgo的形成过程。

【学生板演、讲评】 +-+--++-+-【练习2】硫化钾的化学式写成ks对吗?试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 = ++=【讲评】(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①k2;②k[ s ]k;③k[ s ])【练习3】硫原子与氧原子能否以离子键结合?由此推断形成离子键的原子应是什么元素的原子。

【提示】从得失电子的倾向考虑。

(s与o原子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这两个阴离子之间,不能以一种强烈的静电作用结合,即不能形成离子键)【板书】2.离子键的实质:静电作用 3.成键粒子:阴、阳离子(什么元素的原子容易形成阴、阳离子呢?)4.成键条件:活泼的金属原子(如na、k、ca等)与活泼的非金属原子(如f、br等)

【讲述】①强碱中,某些金属离子与oh之间也能形成离子键(如naoh等)②某些金属离子与含氧酸根离子之间也存在离子键(如na2co3、kno3等)

【巩固练习4】用电子式表示cao与na2o的形成过程。【小结】本节课重点在于了解化学键的概念,离解离子键的概念、本质、成键微粒、成键条件,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第二篇:离子化合物教学设计

篇一:离子键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一.教材分析: 《离子键》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以及了解了原子的结构后学习化学键的知识。本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让学生了解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电子式的书写和离子化合物的书写及其形成过程。是对学生的微粒观和转化观较深层次的学习。为今后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打下基础。并通过这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的时候掌握了离子的概念,并且在上节课了解了原子的结构及其性质,还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及其初步掌握了 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等学习方法。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知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从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从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抽象为形象,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活跃课堂,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完成知识概念的建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氯气与钠的反应让学生学到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认识事物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分析

六.教学过程: 第三节 化学键

离子键

相互作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

二.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注:1.不一定是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形成的。2.离子也可以是带电的原子团。三.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2.离子电子式:

(1)阳离子: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它的离子符号,复杂阳离子(nh4+)。

五: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表示“相遇”;“ ”表示电子得失;“ ”表示“形成”.共价键

3.化学键:①化学键存在分子内②化学键是一种较强的相互作用③化学反应与能量

篇二:《离子键》教学设计

《离子键》教学设计

(苏教版 化学2)

蒋广锋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一、课程标准、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

高中化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这些微观粒子构成的,所以对于学习原子直接是如何构成物质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本节课理论性只是占有一定的篇幅,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对于新知识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是不足的。

(1)通过氯化钠的形成理解离子键的概念及本质和形成条件。(2)通过实例了解离子化合物的概念,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

(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通过对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流程

1、引入:美丽的晶体世界,美丽的晶体是如何形成的? 流程

2、“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分组实验;

流程

3、透实验现象,探究变化本质,从原子结构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流程

4、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流程

5、通过比较理解、把握用电子式的书写;

篇三:离子键公开课教案

第四节 化学键

离子键——高一化学公开课教案

一 教学目标

能力培养: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科学品质: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

二、本节教材简析 原子结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是对物质结构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离子键的概念,另一部分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的过程。

三、本节教学重、难点

四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本节教学方法

六、教具

多媒体教室、电脑、摄影机、投影幕、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金属钠、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迄今为止,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数以万种,但通过上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所发现元素却只有一百多种。

学生:氯化钠 氢氧化钠 硫酸锌 氯化镁 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亲自制备一种离子化合物-------氯化钠

[演示实验5-4]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 请一位同学描述实验现象

[影幕显示]实验现象:a、剧烈燃烧b、发出黄色的火焰c、产生大量白烟 原因分析:钠和氯气剧烈反应生成氯化钠小颗粒悬浮在气体中呈白烟状.[影幕显示5]2na + cl2 问:钠与氯气是怎样形成氯化钠的? [影幕显示]nacl形成的微观过程

学生:请大家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来填写课本p102页表5—14 [影幕显示5] 思考:在氯化钠晶体中,na+和cl-间存在哪些作用力?

分析:1 na+离子和cl-离子间的静电相互吸引作用 2阴阳离子间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间的相互排斥作用。

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静电斥)成键元素: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

过度: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为了分析化学反

[影幕显示]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 · ”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

讲解:(1)原子的电子式:常把其最外层电子数用小黑点“.”或小叉“×”来表

(2)阳离子的电子式:不要求画出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只要在元素、(3)阴离子的电子式: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而且还应用于括号强调: 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阴离子的电子式要在元素

电荷数(两标一括)。

钾原子,钾离子,钙离子,硫原子,硫离子 讲解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规则,并举例讲解 [课堂练习]写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cao mgf2 过度:我们引入电子式的目的就是为了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下面我们就可

以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影幕显示]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用电子式表示溴化钙的形成过程

强调:

1、离子必须标明电荷,阴离子要用[ ]括起来;

3、不能把“→”写成“=”;

[课堂练习] ⑴ 用电子式表示氧化镁的形成过程

⑵ 用电子式表示硫化钾的形成过程

本节总结:

1、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电子式的书写

[布置作业]

?mgcl2 na2scao

第三篇:离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情感: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学会比较、抽象思维等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能力:培养想象思维能力1.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 教学难点: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空间想象的形成的了解

教学建议:由于课程标准对本节课要求不高,所以要掌握好分寸只要能形成初步观念就可以了,教学力求直观,方法可多样计机算动画、挂图、充分利用课本图表等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教学方法:探究(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讲述、、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计算机多媒体显示原子的结构

设问:?:以钠、氯原子为例,说明钠、氯原子是怎样构成的。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4-4教师并计算机多媒体投影核外电子排布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学生仔细观察课本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及核外电子根据能量不同分层图师生共同讨论

归纳结论小结:从小结中引入新课钠、氯核外的电子在一定的范围空间里高速运动, 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进一步把课引深再问其他核外多个电子的原子又如何的?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稳定化合物时他们核外的电子又发生什么变化?变化后是否还是原子?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遐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电子层分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层 介绍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

2、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几点含义

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第一层电子数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4、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观察课本表4-4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投影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学生讨论:根据上图总结出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易失电子。元素性质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元素性质不稳定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除氦只有2个电子)其他都为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性质较稳定

二、离子的形成 探究离子的形成

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查一查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其结构特征及元素性质讨论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稳定化合物时他们核外的电子又发生什么变化?变化后是否还是原子?讨论课本4-10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图或让学生以拟人化形式表演后得出

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钠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

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

第四篇:《离子》教学反思

新教材介绍《原子构成》以后就介绍了《离子》。学生刚刚接触原子的构成,不太适应微观概念,所以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这个问题以后,就改进了书上的知识点,课本上介绍离子之前先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但内容比较少,为了学生在学习离子时更易理解,我用投影打出了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三大类进行归类总结,在此基础上讲解离子的形成,并逐一写出1——20号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的离子符号,然后介绍离子根据带电荷不同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介绍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课后,我又要求学生记忆常见离子符号,使学生巩固世界上千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这样在讲解化合价时,我就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简单的介绍了化合价的确定,这样对成绩比较好,知识接受比较快的学生来讲,就不用死记硬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而对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即可。通过实践,我认为这样设计确实做到了“既让优生吃饱,又让成绩差的学生吃好”,取得了因材施教的效果。由此我越发感觉到,课改的任重道远,他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反思、探讨。

第五篇:《离子》教学反思

《离子》教学反思

《离子》教学反思1

200X年新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离子》编排的顺序与过去有所不同,新教材介绍《原子构成》以后就介绍了《离子》。学生刚刚接触原子的构成,不太适应微观概念,所以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这个问题以后,就改进了书上的知识点,课本上介绍离子之前先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但内容比较少,为了学生在学习离子时更易理解,我用投影打出了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三大类进行归类总结,在此基础上讲解离子的形成,并逐一写出1——20号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的离子符号,然后介绍离子根据带电荷不同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介绍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

课后,我又要求学生记忆常见离子符号,使学生巩固世界上千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

这样在讲解化合价时,我就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简单的介绍了化合价的确定,这样对成绩比较好,知识接受比较快的学生来讲,就不用死记硬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而对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即可。

通过实践,我认为这样设计确实做到了“既让优生吃饱,又让成绩差的学生吃好”,取得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由此我越发感觉到,课改的任重道远,他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反思,探讨。

《离子》教学反思2

10月31日,会考复习至《离子反应》,由于复习课的枯燥,故创设了一个“诸葛亮智破哑泉”股市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复习中,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成和发展。《离子反应》的课堂复习教学,通过采用“设疑回忆—竞赛—反思—归纳—运用—释疑”的教学程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上的主动性,学习新知的创造性,并以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实践,本设计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通过旧知建立新知,多数学生接纳了书写离子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以及离子共存问题的判断,明确了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步骤。在尝试书写离子方程式的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取得了实效,学生对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学习表现出较好的学习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1、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有欠帐。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能不太现实,在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方法的探索上有一个循序渐进,边练习边发现,边发现边积累的过程,因而需要学生在不断练习中加深体会逐渐熟练。

2、在教学过程中,要提供给学生更多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尝试书写次氯酸钙在空气在变质的离子方程式”这一环节中,这个离子方程式书写难度并不大,因而教师留给学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机会不多,这样对那些离子方程式书写较慢和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同学会在师生共同交流中容易被忽视,他们也往往会因为末对自已的书写结果进行反思而影响对离子方程式正确书写方法的感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用好以评价促发展是关健,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板演|,发言等方式来展示自已的成果,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如学生书写的2Na+2H2O=2Na++2OH-+H2↑

的结果的板演就可以使学生充分反映出学生学习情况,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效率。

3、注重学生心理需求,营造积极兴奋的学习氛围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有一种期待心理,希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改变教学方式,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来展现不同的问题,若不适应学生这一心理,课堂就会平淡而缺乏生气。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应用练习等环节上,可以创设更富有鼓动性和竞争性的情景,如竟赛,过关斩将等方式,这样课堂就会出现勃勃生机。

4、媒体使用与板书衔接问题。幻灯片的使用给学生带来丰富的信息量,使学生学习更方便和主动。但幻灯片代替板书会削弱板书的作用,因而,在媒体上显示的内容应该是板书所无法表达的,这样就会给学生以良好的感官刺激以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当媒体所显示的内容和板书的内容各具特色时二者就会相映生辉。

《离子》教学反思3

20xx年12月7日—11日,按照学校教学计划,高一各学科公开课展示。根据教学计划和进度进行了《离子反应》一节的展示,经过授课和组内评价,我作教学反思如下: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第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离子反应,为什么要学习离子反应。所以我以学生原有的化学反应的基础为出发点,反应的本质用汉字表示,看起来比较麻烦,怎样表示看起来更形象呢?这样就引出了第二个重点——离子方程式。对于反应物在水中易溶易电离的,我希望学生用“分析溶液中的微粒存在状态及微粒间的定量关系——寻找能够反应的离子——写出离子方程式——查原子守恒、电荷守恒”这种书写方法,所以以三个探究实验为例,让学生对照表格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的本质,即书写离子方程式。我以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为例,

NaCO3+2HCl2NaCl+CO2↑+H2O

2Na++CO32-+2H++2Cl-2Na++2Cl-+CO2↑+H2O

CO32-+2H+CO2↑+H2O

介绍了“写—拆—删—查”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于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这种题型就比较好应用。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选择。下面就通过一组酸碱中和反应,既是练习书写离子方程式,同时也是对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或者说为什么要学习离子方程式的归纳总结。最后通过一道高考常见习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对学生进行一个达标检测。

从课堂实施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投入实验探究中,在对实验结果的交流讨论、分析推理中逐步得出初步结论,部分学生得出了较为准确的结论,同时,由于没有强化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技巧与注意事项,学生一开始在书写技能上较弱,但这些可以在之后的学习中逐渐充实、巩固。通过交流和反思,我认识到,在课上缺少对学生的正确和鼓励性的评价,致使学生主动发言的不多,缺少相互交流。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以抓基础为主,才符合五中学生特点。

《离子》教学反思4

《离子反应》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有些人认为概念是个知识点,在教学中重点是把这个知识点打开,挖定义、挖定义里面的细节,不过我觉得在新课标下我们更应该思考为什么要教这个概念、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概念。概念原理内容是一种概括性认识、是一种揭示本质的认识,它是科学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而核心的内容,建立这个概念的学科价值是什么?学生学习这个概念的价值是什么?总之,我觉得概念的教学真的需要反复的去论证和思考概念的价值、概念学习的价值、概念教学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第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离子反应,为什么要学习离子反应。所以我以学生原有的化学反应的基础为出发点,将课本后面探究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三个实验提到最前面,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形象感知后,再从微观离子角度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变化以及变化原因,即反应的本质,从而得出电解质溶液反应的共同特征——电离出的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对离子反应便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形成离子反应揭示反应本质的印象。反应的本质用汉字表示看起来比较麻烦,怎样表示看起来更形象呢?这样就引出了第二个重点——离子方程式。对于反应物在水中易溶易电离的,我希望学生用“分析溶液中的微粒存在状态及微粒间的定量关系——寻找能够反应的离子——写出离子方程式——查原子守恒、电荷守恒”这种书写方法,所以以三个探究实验为例,让学生对照表格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的本质,即书写离子方程式。并且这种方法也便于学生理解离子共存的问题。但是对于反应物中有难溶难电离物的反应,用前面那种方法就不太好分析,所以我以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为例,介绍了“写—拆—删—查”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于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这种题型就比较好应用。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选择。下面就通过一组酸碱中和反应,既是练习书写离子方程式,同时也是对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或者说为什么要学习离子方程式的归纳总结。最后通过三道高考常见习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对学生进行一个达标检测。课后思考题就是联系实际,关于离子反应在污水检测、医疗环保方面的应用。

本来我是准备将哪些物质拆哪些物质不拆作为一个难点让学生讨论,不过在上课的过程中没有讲,结果做练习时发现学生对微溶物的处理不清楚,所以放在讲解练习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在引入的时候我用了一个铜离子与碱反应的故事设疑,不过忘了以解决这个问题来结束。课后思考我留了一个污水中离子检验的题目,下课后有很多学生问我这个题目,可见学生对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很感兴趣的,所以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联系实际。在上课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离子》教学反思5

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用实验说明,比较抽象。但是这部分是初中化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基本化学素养的核心环节,而且本课中谈到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排列的规律、“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联系”,“离子是如何形成的”都是中考中必考的内容,一节好的新授课对中考复习的帮助巨大。

虽然对于“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解释,书本上没有做任何解释,但考虑到学段衔接的问题,我想介绍一下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不同分层排布。电子有能量,电子层有能级,这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考虑到之前抽象的概念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就想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如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好,他能跑很长的路,若身体素质不好,只能跑较短的距离。同样电子的能量高,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且这个运动区域就像我们的跑道一样,但不像行星一样有固定的轨道。

在备课过程中,我把本课的主要类容安排为对元素周期表的探究,分为3个学生活动展开:(1)画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找单个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3)找出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的位置,分析结构对性质的影响,为下节课讲离子的形成做铺垫。在黑本上写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引着学生讲解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且分三组。

第一组写出Li、Mg 、A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尤其是最外层的电子数。追问这三种元素属于哪一类元素?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跟数学上的4舍5如一样,在形成化合物的过程中这些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上的电子。失去最外层上的电子后计算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如Li原子核内的质子带正电荷总数即(+3),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总数即(-2)→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为(+3)+(-2)=+1得知Li原子失去最外层上的电子后带了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同样其他的金属原子失去最外层上的电子后都带了正电荷,失几个电子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

第二组写出O、P、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尤其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追问这三种元素属于哪一类元素?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一般大于4,跟前面一样,在形成化合物的过程中这些原子容易得到电子最后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得到电子后计算,如O原子核内的质子带正电荷总数即(+8),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总数即(-10)→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8)+(-10)= -2 。得知O原子得到电子后带了两个单位的负电荷,同样其他的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后都带了负电荷,得几个电子带几个单位的负电荷。思考讨论:前面我们讲过的原子不带电,现在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带了电,那么带电的原子还是原子吗?从此提出离子的概念。

第三组写出He、Ne、Ar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尤其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追问这三种元素属于哪一类元素?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等于8(氦为2个),即不易失去电子又不易得到电子,它们已经是稳定结构。巩固: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稳定,从此可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关系很密切。在备课中重点突破放在对“元素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之间关系”的探讨,

这样在讲解离子这一部分的内容后班里的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离子的概念以及清楚地区分原子和离子,整个讲授过程中以巩固前面的相关知识的同时,教师引着学生分析,思考讨论来推出新的概念(离子)的教学方法为主,降低学生理解新的概念的难度。为此今后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引着学生推出新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离子》教学反思6

我通过投影打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三大类进行归类总结,在此基础上再讲解离子的形成,并逐一写出1——20号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的离子符号,然后介绍离子根据带电荷不同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介绍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

课后,我又要求学生记忆常见离子符号,使学生巩固世界上千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

这样在讲解化合价时,我就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简单的介绍了化合价的确定,这样对成绩比较好,知识接受比较快的学生来讲,就不用死记硬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而对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即可。

通过实践,我认为这样设计确实做到了“既让优生吃饱,又让成绩差的学生吃好” ,取得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由此我越发感觉到,课改的任重道远,他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反思,探讨。

《离子》教学反思7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课堂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而且在我用多媒体展示溶液中离子的微观图像时,好多同学很快就能明白离子在溶液中发生反应的本质,这很好地帮助了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这一知识点中,由于学生的化学用语这一关掌握的不是很好,这给他们的书写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但在我耐心的引导和鼓励下,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他们之间也互相交流,且积极大胆地回答问题,可见这群可爱的孩儿们在学习中是充满乐趣并取得成就的。最后15分钟我给同学们布置了4道关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的课堂练习题,在他们的练习中我发现了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紧接着我着重分析与强调这些错点,帮助学生纠正与提高。

上完这节课,让我深刻领悟到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节中一定要备学生,学生的已有知识、学生理解这节课内容的能力,然后要备教法,采用什么样的教法能够让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等等。

《离子》教学反思8

《离子反应》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有些人认为概念是个知识点,在教学中重点是把这个知识点打开,挖定义、挖定义里面的细节,不过我觉得在新课标下我们更应该思考为什么要教这个概念、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概念。概念原理内容是一种概括性熟悉、是一种揭示本质的熟悉,它是科学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而核心的内容,建立这个概念的学科价值是什么?学生学习这个概念的价值是什么?总之,我觉得概念的教学真的需要反复的去论证和思考概念的价值、概念学习的价值、概念教学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第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熟悉什么是离子反应,为什么要学习离子反应。所以我以学生原有的化学反应的基础为出发点,将课本后面探究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三个实验提到最前面,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形象感知后,再从微观离子角度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变化以及变化原因,即反应的本质,从而得出电解质溶液反应的共同特征——电离出的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对离子反应便会有一个初步的熟悉,同时形成离子反应揭示反应本质的印象。反应的本质用汉字表示看起来比较麻烦,怎样表示看起来更形象呢?这样就引出了第二个重点——离子方程式。对于反应物在水中易溶易电离的,我希望学生用“分析溶液中的微粒存在状态及微粒间的定量关系——寻找能够反应的离子——写出离子方程式——查原子守恒、电荷守恒”这种书写方法,所以以三个探究实验为例,让学生对照表格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的本质,即书写离子方程式。并且这种方法也便于学生理解离子共存的问题。但是对于反应物中有难溶难电离物的反应,用前面那种方法就不太好分析,所以我以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为例,介绍了“写—拆—删—查”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于离子方程式正误判定这种题型就比较好应用。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选择。下面就通过一组酸碱中和反应,既是练习书写离子方程式,同时也是对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或者说为什么要学习离子方程式的归纳总结。最后通过三道高考常见习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正误判定、离子共存问题对学生进行一个达标检测。课后思考题就是联系实际,关于离子反应在污水检测、医疗环保方面的应用。

本来我是预备将哪些物质拆哪些物质不拆作为一个难点让学生讨论,不过在上课的过程中没有讲,结果做练习时发现学生对微溶物的处理不清楚,所以放在讲解练习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在引入的时候我用了一个铜离子与碱反应的故事设疑,不过忘了以解决这个问题来结束。课后思考我留了一个污水中离子检验的题目,下课后有很多学生问我这个题目,可见学生对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很感爱好的,所以以后的教学中要留意多联系实际。在上课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引发学生的爱好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离子》教学反思9

学生刚刚接触原子的构成,不太适应微观概念,所以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这个问题以后,就改进了书上的知识点,先通过复习原子的结构来让学生自然过度到核外电子排布的思考上。再介绍《核外电子排布》,书上介绍核外电子排布内容比较少,为了学生在学习离子时更易理解,我用投影打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三大类进行归类总结。让学生讨论总结出了,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这对学生下个节课学习离子打下一个基础。

对整体基础较好的班级,可把离子的形成过程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讨论完,一气呵成。

《离子》教学反思10

备课中的教材分析:

1.初中已对电离、电离方程式不作要求,而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教材也没有介绍,对其溶解过程学生是未知的,因此在教学中就不能一带而过。

2.对过程学习不能忽视,教材中在实验的引导下,配合新知识又给出3幅NaCl晶体溶解图,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新知识的含义,为学生自主或讨论学习提供很好的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3.要不要增加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概念的教学。若讲,对第二课时学习离子方程式书写有帮助,但讲,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对理解本节知识有难度,且这部分知识在选修4中能学习到,鉴于此,本节教学不增加强、弱电解质概念。对离子方程式书写决定给出常用弱酸、弱碱,让学生现有个印象,便于高二展开学习。

4.适当采用多媒体和学科的整合,降低教学难度。

教学后的反思:

1.学生对电解质、非电解质辨别和其导电性的辨别不够准确,在新课引入时,从复习物质分类法引入,目的在于让学生加深酸、碱、盐都属于化合物的认识,为学习电解质概念铺垫。在教学中,感觉这样教学能使知识前后衔接,取得较好效果。物质导电性的判断仍然是学生的弱点,关键是学生对导电的条件尚属机械记忆阶段,用概念去解决问题还需一个过程。

2.学生对难溶的电解质理解有困难,这不要是学生对电离的条件理解不深刻,在今后的教学中,制作熔融条件下电离的课件,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同时,而且更主要的是能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离子》教学反思11

《离子反应》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对于教学要求中的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进行教学。我认为概念是化学学习中一种应用标准,当遇到概念时如何对概念进行分析,怎样准确的理解概念并学会如何应用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需要掌握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这节课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对强弱电解质的理解,还有一个是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难点为强电解质的拆分问题。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本课从电离方程式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对物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借助溶液中离子的微观图过渡到溶液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从而理解离子反应进行的本质。通过分析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入手,介绍了以“写—拆—删—查”四步走的方式来分析解说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同时将哪些物质要拆,哪些物质不用拆的问题对学生做了归纳,使他们的知识点有一个小结。最后采用实际离子方程式讲述了离子方程式正确与否的判断方法,并对有关的问题做了总结。

本课教学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教学设计。但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我将一个要拆的概念使用了不恰当的话语说成了“完全电离的强电解质”是要拆的,应该为“可溶性的强电解质”是要拆的,课后已经向学生做了更正。虽然课堂上已经把教学计划完成,但课中好像留给学生继续发展的空间不够充分,可互动的项目可有所增加,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联系不够紧密,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善。多思考如何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立足学生的主题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离子》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高一必修教材《离子反应》的第二课时。对于学生已经知道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自由移动的离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BaCl2溶液和CuSO4溶液反应的微观模拟动画,得到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本质,进而引出离子反应的概念以及离子方程式的概念。接下来通过三个探究实验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三个条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相互交流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关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则采用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向转变。最后在练习过程中探究出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以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这是我本节课的设计思路。课后使我有所感,准备这节课大约一个星期,备课过程中,思考问题更全面了,不仅仅只研究教材本身的知识点,还考虑了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师生间如何互动,以及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进行考虑。在此期间进行了多次备课并不断的向身边的老师请教,使课的流程更合理,内容上更清晰明了。我时常对学生说学习是件苦差事,成功一定会给予那些真心付出的那些学生。做为老师的我们,不能只拿着我们以前的家当去教不同的学生。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我的思想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和转变,今后要不断的注入新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理念,借鉴其他老师的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

《离子反应》这节课,我从网上获取了有关《离子反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相关图片、flash模拟动画等资料。在此基础上整合了本节课。对于导课这一点,没有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去引课,而是选择一张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图片,讲述蜀军因误饮哑泉水中毒,而后又喝安乐泉泉水转危为安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离子反应。这样的确收到预期的效果,一下子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课后我反思之后,觉得也有不妥的地方。如果把图片换成一个短的视频,会比教师讲述故事要好。此外,不应该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给同学们,应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本节课。

对于学生知识水平相对薄弱这一现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究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并没有简单的把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直接教授给学生。而是通过教师演示3个探究实验,并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反应前后溶液中的离子,对比反应前后的离子,进而推出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再通过实验现象推断其产物。最后得出离子方程式。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得出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之一-------生成沉淀。学生通过探究实验2、3得到离子反应发生的另外的两个条件。这个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自主探究之后得出的,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记忆更牢固。与其他老师交流之后,发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较高,可以把教师演示实验改成学生演示实验,或者带学生进入实验室,分组进行实验,并发给每组学生一份学案,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体会成功获得知识的乐趣。

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则采用的是自学方式。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互交流,得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经过一番讨论归纳出书写时的一些注意事项。为了加深认识,对简单离子方程式进行补充练习,由此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和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在课的结尾部分,课堂上是做两道练习题结束本节课。课后反思之后,还是感觉这个部分处理的不好。这个部分应该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升华,反思之后,觉得采用一种讨论的方式较好,讨论离子反应在生活中的意义。

以上就是我对《离子反应》这节课的一些想法,在今后工作中我会更多的进行反思,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离子》教学反思13

我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个问题:将硫酸氢钠滴入氢氧化钡中和将氢氧化钡滴入硫酸氢钠中,其反应实质相同吗?

旁边我画出了一只烧杯,在烧杯上画了一只滴管。烧杯旁标着硫酸氢钠,滴管旁标着氢氧化钡。

有的学生很快叫起来:相同。我追问:为什么呢?答道:因为反应物相同的。

我继续问:只要反应物相同,生成物也是相同的吗?

学生们低下头来。过了一会有的学生回答:不是的。我说: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有的学生找出来了。提出碳与氧气反应,可能生成一氧化碳,也可能生成二氧化碳。我再问:大家能分析一下原因吗?有的学生思考很积极:因为氧气的量不同。

我在黑板上分别写下了碳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方程式。说:你们看,当反应物的量不同时,我们得到的生成物也是不同的。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量”的问题,大家在分析化学问题时,也一定要有“量”的观念,进行深入地思考。大家能否用“量”的观念再去看看我们提出的问题。

学生们开始在草稿纸上写了起来。但很多同学仍然是不知怎样动手。

我想这是学生在方法上存在问题。也就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的问题。怎样去将“量”的观念成为一种具体可操作的知识呢?

我开始引导学生。

大家分析一下在烧杯中大家会“看到”哪些微粒?学生们马上回答:钠离子,氢离子,硫酸根离子,水分子。我又问:在滴管中有哪些微粒?学生回答:钡离子,氢氧根离子。看来,学生们在分析微粒这方面掌握得不错。

我接着问:如果将他们混合,你们说这些微粒哪些将“打仗”?学生回答: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学生们在定性分析离子反应方面也挺好的。这是上节课的内容了。

我说:好了。现在我假设,如果滴管中滴下了一个钡离子,你们觉得会同时滴下多少个氢氧根离子?学生们回答:两个。

我在滴管旁边标出一个钡离子,两个氢氧根离子。

我继续说:下面烧杯是氢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的海洋,里面有足量的氢离子与硫酸根在哪儿“守株待兔”,你们想想,这一个钡离子,两个氢氧根离子一旦闯入进去,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们笑着说:氢离子来消灭氢氧根离子,硫酸根来消灭钡离子。我追问:将用去多少个氢离子,多少个硫酸根离子?

学生们说:两个氢离子,一个硫酸根离子。

我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氢氧根离子,一个钡离子,两个氢离子,一个硫酸根离子。我说:你们看,参加反应的离子我们清楚了,他们的量我们也分析出来了,你们能用离子反应式表示出将氢氧化钡滴入硫酸氢钠中反应的实质吗?大家自己动手试试。

学生们写了出来,一个钡离子,两个氢氧根子,一个硫酸根离子,两个氢离子反应生成了一个硫酸钡和两个水分子.但有一个细节问题我强调了一下,有的学生硫酸钡忘了标沉淀符号。

我说:你们看,我们分析微粒在水溶液中行为有三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分析微粒的种类;第二个过程是分析哪些微粒间发生反应;第三个过程是分析这些微粒是按怎样的量进行反应的。现在大家再来自己分析一下将硫酸氢钠向氢氧化钡中滴加的反应,也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出来。

学生们有了这种程序性知识后,他们分析还是很快的。我检查了一下,大部分学生写得很好。

我又抛出我的第二个问题:将硫酸氢钠向氢氧化钡中滴加,请大家写出下面离子方程式:一是氢氧化钡溶液刚好呈现中性的离子方程式,二是刚好将钡离子沉淀完全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们都低下头,在纸上画了起来。我看到有的学生在滴管边标出一个氢离子,一个硫酸根离子,下面画出了大量的钡离子和氢氧

根离子。有的学生问我:这不是与上面的一个反应实质是一样的吗?氢离子完全反应,硫酸根也完全反应。

这说明,他们理解题意上存在偏差。

我问:下面烧杯里有大量的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你一个氢离子滴入进去能够使溶液呈现中性吗?

学生们开始明白了,原来这里滴入的氢氧化钡的量是不个同的。

我说:假设这时烧杯里有100个氢氧根离子,有多少个钡离子?学生回答:有50个。

我说:好,现在我们如果要使溶液呈现中性,需要滴入多少个氢离子?学生回答:100个。我追问:同时滴入了多少个硫酸根离子?学生答道:100个。

我在黑板上写出:100个氢氧离子,50个钡离子,100个氢离子,100个硫酸根离子。

我问:大家说,这样的量反应的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们说:有50个硫酸根离子过量。

我请学生们自己写出离子方程式。学生们写了出来,也知道将50去掉,使方程式最简化。

还有几位同学马上把第二种情况的离子方程式也写了出来。看来,学生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是很强的,反应也极快。

这节课的任务我也觉得完成了。还有一点时间,我请学生们自己整理笔记。

《离子》教学反思14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者不仅对纷繁复杂的化学物质的性质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必须深入到各种单质、化合物的微观世界,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研究构成不同结构物质的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也是构成化学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由于这部分内容非常抽象,既摸不着,又看不见,学生更多的只能凭借想象、推理、思考和理解。因此,学生习得知识的难易直接决定了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这就对一线的化学教师提出了不小的考验:如何让学生轻松地理解这部分内容呢?我制作了动态的幻灯片,通过形象化的视觉感受,学生非常明了地理解了离子键的形成。

本节课围绕着两个核心的问题展开教学:一是离子键是什么?二是微粒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学键进而相互作用的?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精心地设计教学情境,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或问题链。首先,为了让学生形象化地感知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导学生分析NaCl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并最终得出离子键的概念。为了检测学生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理解,随后设置了一组问题链,并将离子键的表示方法——电子式的书写融于问题链中。让学生在具体的宏观世界感知中体会微观世界同样存在着类似的现象,进而引出从电子的得失和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作为一个教师,我常常在想:如何才能让我的课受到学生的欢迎呢?我想可能要获得学生的认可,我得做好两件事:一是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负责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二是我必须常常思考我的教学方法是否陈旧,有没有更好、更灵活的教学形式?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

我不喜欢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我也不愿看到沉闷的课堂氛围,所以我喜欢在教学中有点变化,比如:一些幽默、诙谐的话语;一些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形式等,平时我确实这样做了,做的还远远不够,但确实体会了这其中的快乐,学生的反映也很好,常常会看到学生愉快的微笑,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我因学生快乐而快乐着,这种快乐的情绪可以说是互相影响的。何乐而不为呢?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本节课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基本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应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及概念。在学生深入理解离子键的知识后,以及化学反应的本质。

使学生理解离子键的概念,通过离子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通过学生对离子键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

化学键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学生不好理解,在整个教学中,主要是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的教学方式。从上课情况来看,师生间的交流能够顺利完成,效果明显比以前的教学感觉要好。课堂上,学生能根据教师对知识的铺垫,较顺利地理解知识点及知识的形成过程,完成问题的分析讨论并能在不断的改进中,完成简单的电子式的书写。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课下我在想我能不能采取一种,大家都快乐的方式去学习哪?我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学习,让他们之间去讨论,去研究。然后我们在一同去分享学生的结果,不对的我去给改正。是不是学习兴趣会更高,我也会很快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教师起到一个主导作用哪?

由于而由于时间限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有些结论就由教师直接给出,也有的地方缺少总结性的内容或没有及时总结到位。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离子》教学反思15

新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离子》编排的顺序与过去有所不同,新教材介绍《原子构成》以后就介绍了《离子》。学生刚刚接触原子的构成,不太适应微观概念,所以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这个问题以后,就改进了书上的知识点,课本上介绍离子之前先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但内容比较少,为了学生在学习离子时更易理解,我用投影打出了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三大类进行归类总结,在此基础上讲解离子的形成,并逐一写出1——20号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的离子符号,然后介绍离子根据带电荷不同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介绍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

课后,我又要求学生记忆常见离子符号,使学生巩固世界上千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

这样在讲解化合价时,我就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简单的介绍了化合价的确定,这样对成绩比较好,知识接受比较快的学生来讲,就不用死记硬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而对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即可。

通过实践,我认为这样设计确实做到了“既让优生吃饱,又让成绩差的学生吃好” ,取得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由此我越发感觉到,课改的任重道远,他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反思,探讨。

上述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不太成熟的做法,写出来希望同行们给予点评。

下载离子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离子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离子教学设计与反思(大全5篇)

    离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广安市初中化学一班杜全芬教学内容分析: 离子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

    离子教案

    2.3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时3 带电荷的原子---离子 兰考城关镇一中 田秋莲 教学目的: 知识: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

    离子教案

    离子 淅川县厚坡镇第一初级中学王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

    离子教案设计

    《离子》教案设计 一、引入:问题激疑 我们每天喝的水由什么粒子构成?温度计里的金属汞怎样构成?那么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又由什么粒子构成呢?我们今天学习完课题3《离子》就能......

    离子教案设计

    《离子》教案设计 作者:陈冬芬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会认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

    初三《离子》教案

    初三《离子》教案 一、离子客观存在 【课堂引入】 【实验】(小灯泡实验) 氯化钠固体能否导电 【视频实验】熔融氯化钠能否导电 【教师提问】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

    高中化学离子方程式

    1、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2NaOH + CO2 ==== Na2CO3+ H2O 离子方程式:CO2 + 2OH-CO32-+ H2O 2、在标准状况下过量CO2通入NaOH溶液中:CO2+NaOHNaHCO3 离子方程式:CO2+ OH-......

    离子共存教案

    离子共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离子共存条件的判断。 过程与方法 能熟练判断离子能否共存,掌握判断离子共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离子共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