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课题1 原子【第三课时 离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初中化学课题1 原子【第三课时 离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离子形成过程,并能形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 认识。
2.掌握离子符号的书写
3.知道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讨论,交流,让学生理解离子并初步形成归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动画,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以期达到直观认识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并感受归纳和总结在化学学习中
魅力
2.初步形成“物质的粒子性“的观点
教学重点
1.离子的形成
2.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
1.离子形成的过程
2.离子符号的书写及含义
教学方法 自学,探究,讨论,归纳,实践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各有什么特点?
2.它们的最外层是稳定结构吗?
3.怎样才能达到稳定的结构?
生:回答(教师点评)
4.完成屏幕展示的练习
师:根据课前自学,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了什么粒子呢?
生:离子
【板书】三.离子的形成 【板书】1.离子的形成 师:我们一道看看离子的形成 【活动一】
(讨论1):形成离子的过程中,元素种类改变吗?为什么?
生:讨论,回答
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讨论2):什么是离子呢?
【板书】2.离子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自学课本85页注释1)
(识别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3):离子带哪些类型的电荷?
【板书】3.离子类型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下面的粒子
生:完成屏展练习
师:离子怎样书面表达呢?
生:用离子符号
【板书】
4、离子符号
【活动二】:离子符号的书写【离子歪带帽,先写数字后写号】
(1)写法:(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先写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所带电荷数及电性.
例: 阳离子Na+ Mg2+ Al3+ NH4+
阴离子Cl-O2-OH-SO42-
【提示】
1、阳离子右上角标的电荷数值为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
2、阴离子右上角标的电荷数值为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
(2)离子符号的意义(自学课本85页注释)
(讨论4):例:O2-能表示哪些含义?
(1)氧离子或一个氧离子
(2)氧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数字的意义)
师:2Na+呢?
(讨论5):阴离子和阳离子能形成化合物吗?
生:(由于课前自学了相关内容)能
【活动三】:探究阴、阳离子形成化合物的过程
师: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
【动画】 氯化钠的形成
师: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常见的离子化合物有: MgCl2 NaCl MgO KCl 等
师:氯化钠由哪些粒子构成?
生: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活动四】:探究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不显电性。
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联系: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
【拓展提升】:元素、原子、离子、分子、物质间的关系图
【讨论6】:世界上千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自我评价】这节课,你学会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课题3 离子【第三课时】
三、离子的形成 1.离子的形成 2.离子
3.离子类型
4.离子符号
第二篇: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化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要求: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
"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课题是在宏观教学的基础上学生进行的第一次微观奥秘的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 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手脑并用亲自参与。结合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确定了以体现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拿着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出课堂”,以问题引导、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手段,创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游戏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学生已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别等
宏观知识。但对物质的微粒性等微观内容没有经验和基础。一切从起点开始,在学习中应一
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把微观知识形象化,抽象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渡过宏
观与微观大门。本节课给学生建立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
(二)教学内容分析
《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继《课题 水的组成》引入,是因为对于水,学生只知道它是 由氢、氧两种元素的宏观组成是不够的,还需明白水是由水分子这种微观粒子构成的。这样
处理也是分散和降低了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难度。《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
是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的起始课,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不仅可以把以前学过的内容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知识结构我认为是以分子为主线,介绍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最后进一步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知识。
三、本课题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②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运用分析归纳、想象类比、推理判断等方法形成分子、原子概念,能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②通过对实验现象表述和分析,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分析生活现象、实验探究及游戏等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
②通过微观粒子的探究,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 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分子的性质;(2)从分子的角度解释生活实际一些现象。教学难点:(1)认识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2)形成分子、原子概念,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两种变化。
四、教学策略分析
我本着“以学定教”的思想,运用了问题情境引导、创新的实验探究与多媒体辅助教学
等多种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让学生亲自体验、手脑并用、亲自参与。结合本课题 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确定了以体现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思路,让
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拿着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出课堂”,以问题引导、实验探究为主线,努力创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学习环境下获得 新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实验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 径。化学学习离不开实验,因此,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点拨下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在“做中学”的快乐。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准备花露水滤纸酚酞溶液浓氨水毛笔注射器 黄豆
3、把班内的学生按照每组有男有女,每组四人分成若干组。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教师用手指蘸花露水在黑板上书写“水”字。【情境问题】
为什么花露水是一点一点地蒸发掉而不是一下子消失? 大家闻到什么气味?
黑板上的花露水怎么跑到你的鼻孔中的呢? 猜一猜出现如此的现象的原因 是什么? 学生观察 学生分析 问题导入,从本课题的相关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多媒体投影:苯分子、硅原子图片
学生观看
让学生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活动与探究:
1、神奇魔术 分子不断运动 实验探究
教师演示魔术实验(先在滤纸上用毛笔蘸酚酞溶液画一个笑脸,然后,把滤纸移近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瓶口)【提问】
大家想学这个魔术吗?(指导学生做魔术)【提问】 为什么出现如此现象呢?请大家小组讨论研究 【体验生活】
1、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
2、为什么路过花店能闻到香味? 2.巧解悬疑----分子间有间隔实验探究 【提问】 出现如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观察把滤纸移近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瓶口,一会儿,就出现一个红色笑脸,移走,一会儿就消失学生分小组做魔术小组探究 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结论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学生用注射器里做压缩空气的实验神奇实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学生亲自体验实验的乐趣发学生探究欲。探究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亲自解密魔术,让学生体验到做中学的快乐真正的体现了“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促使学生自觉地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
第三篇: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课题1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学教学参评设计
课题:《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姓名:孙英超
单位:奎屯市第三中学
课题1.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自制分子模型,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理解物理变化的本质。
3.通过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二、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 “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读唐诗、撕纸片、拟人自述、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模型构建。用蔬菜搭建起分子、原子的模型,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观,化学变化的本质。【教具准备】
大、小土豆、牙签、胡萝卜、烧杯、尖嘴玻璃管、注射器、浓氨水,酚酞,滤纸、蒸馏水、酒精、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师:多媒体展示:《咏梅》墙角竖枝梅,临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怎么解释遥远处就能区别梅和雪呢?就要进入我们今天的微观世界了。
新课探究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师:请同学们在30秒内把桌面上的一张作业本纸尽可能的分成最小,但注意每次要等分纸片。(有的学生用手撕纸片,有的学生有小刀。)
师:请选出最小的纸片,它还能分吗?这是不是构成纸张的最小微粒? 生:肯定不是
(1)分子、原子都很小
师: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任何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分子、原子等微粒吗?
[读一读]书上49页图片,介绍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和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多媒体展示:“水分子的自述”: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x 10-26 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 x 1023个。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呢。我想请你们猜一猜当我们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什么物质?我们聚集在一起还运动吗?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师:既然物质是由肉眼看不到的、极细小的微粒构成,那么这些微粒有什么特性?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展示):
1、在滤纸上滴上酚酞溶液,然后再滴上氨水,2、在小烧杯上贴上滴有酚酞的滤纸片,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氨水,然后把烧杯罩在浓氨水的上方,观察现象。
[议一议]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请讨论后回答?
生:我们看到酚酞都变红了,第一个实验说明氨水能与酚酞试液直接作用,使其变成红色;第二个实验中酚酞试液并未与浓氨水接触,但酚酞试液仍然变红了,说明构成氨气的微粒氨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师:那么我们就可以解释:湿衣服为什么晾晒干了,糖块放入水里为什么消失了?这样的问题了。
生: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糖分子运动到水中去了。
师:那为什么在太阳底下,衣服干的快,热水中糖溶解的快呢? 生: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度越快。
师:同学们还能通过哪些事例说明分子的存在?以及微粒的运动呢? 生1:路过酒厂、化肥厂都可以闻到酒香和臭味。生2:打开液化气瓶可以闻到浓烈的液化气中的臭味。还可以嗅到汽油的气味。汽油瓶不盖盖放在家中,过一段时间就没了。
生3:加热一壶水可以被烧干。(3)微粒之间有空隙
师:同学们一定都知道1+1=2,但是我们完成下面这个实验后,这个等式就不成立了。
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展示):用无名指堵住一端是尖嘴的玻璃管的尖嘴端,从另一端先加入一半的酒精,再加入一半的水,然后用拇指堵住另一端,上下颠倒几次,将玻璃管尖嘴向上松开无名指,观察现象。
生:松开手指后,发现液面下降了,不是一玻璃管液体。师:那就是1+1不等于2,你们能解释吗? 生:这说明构成酒精和水的微粒之间有间隙。
师:酒精和水是液体,那气体微粒间、固体微粒间也有间隙吗? 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展示):将两只同体积的注射器,分别吸取同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末端,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生:注射器内的空气易被压缩,而水不易被压缩。这是因为固、液、气体微粒间都有间隙,但间隙不一样,气体的最大,易被压缩,液固较小不易压缩。
师:非常好,能用微粒间的间隙解释一下,热胀冷缩和物质状态的改变吗? 学生们讨论后回答:
学生1:物质受热微粒间的间隙增大,体积膨胀,遇冷微粒间的间隙缩小,体积减小。
学生2:物质由液体变为气体,是微粒间的间隙由小变大的结果 多媒体展示:水、水蒸气的变化以及微粒间的间隙。
师:固体受热,能量增加,微粒的运动加快,微粒间的间隙增大,固体就会变成液体,液体继续受热,微粒运动继续加快,间隙继续增大,液体就会变成气体。[小结]我们亲自探究了微粒的一些特征,微粒的运动,微粒间有间隙,微粒很小
(二)分子的模型
师:为了能让同学们看到微粒,老师给分子、原子制作了模型,请大家欣赏(老师展示一个用土豆、胡萝卜做的水分子模型)师:同学们自己能动手做吗? 学生分组活动(多媒体展示):利用课桌上的材料自己制作出氢气分子,氧气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氨气分子的模型。
[议一议]:在制作过程中有什么体会和感悟,制作完后,组间互相比较,谁做的最形象、规范。
学生1:水分子的模型像米老鼠的头,二氧化碳分子像糖葫芦 学生2:分子不是最小的,是由比它更小的原子构成。
学生3: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不同原子也可以构成分子。
学生4:不同的物质由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的分子有不同的性质。像用警犬能缉毒追踪。
师: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分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的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所以具有不同的性质。
(三)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
师:在蔗糖溶于水,水蒸发的变化中,是分子的运动和间隙发生了变化,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怎么变呢?
多媒体展示: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学生分组活动:用自己手上的模型,演示一下化学变化,氧化汞分子分解或水分子分解过程。能得到哪些启发?
(找一个组的学生上讲台演示一下变化过程)
[读一读]:请同学阅读书本P50面的原子的有关知识,把你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与大家进行交流。学生1: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变,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要改变
学生2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些粒子只是形式上在变,箭头左右原子的总个数没有改变,箭头两边也只有两种原子,原子的种类也没变„„
学生3:若分子是一座房子,则原子就是建房子的砖。
学生4:若分子是一个变形金刚,原子就是拼图的各个部件。
学生5:若原子是一个汉字,则分子是一句话。每句话可分有各个汉字,各个汉字可组成一句话。
师:太精彩了,通过同学们的描述,眼前好像看见了许许多多分子、原子。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
1、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裂,原子的重新组合。
2、变化中原子的个数种类始终不变,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要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的种类就改变了,物质的性质也改变了,所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总结:物理变化中,分子原子都不改变,而化学变化中原子不改变,分子要改变。分子、原子的世界有太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
作业:
1、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些分子的模型。
2、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我们熟知的生活现象。
【板书设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1)分子、原子都很小
(2)微粒的运动
(3)微粒间的间隙
(二)分子、原子的模型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物质,性质也不相同。
(三)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裂,原子的重组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课后反思】
“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年级化学课程的一个很重要探究点,本课题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课的设计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设计中有如下特点:
一、本节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摆在首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积极改进实验方案,每个知识点都从实验中得到探究和验证,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
二、问题情境真实,资料准备充分。实验设计巧妙,可操作性强,现象明显。所有问题都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结论基本都由学生得出,老师只是略做总结归纳。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三、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紧凑,环环相扣,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但会有部分学生感觉太快,特别是在用模型演示化学变化的过程,而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这里应该再给学生多练习思考的时间。
第四篇: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2.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板书
第五篇:初中化学《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
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某些常见的现
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
理能力。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
学探究的欲望。
1、教学重点: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教学难点:(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2)如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
分析、推理能力。实验用品和教学器材
多媒体电脑、投影仪
烧杯、试管、试管夹、品红、无水酒精、浓氨水、酚酞溶液、药匙 教学过程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们用学生的亲身经历,如到花园里去闻到了花香,在加油站的气味,在公路边的感觉,并用酒精和氨水给学生闻,先不告诉他们是什么,闻了后让学生说出来是什么或者什么气味。
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这些气味?因为这些物体的微粒进入了我们的鼻孔。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这些气味而看不见这些气味呢?引出课题:物质由我们看不见的微粒组成的——分子、原子等
2、分子的特性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我们能闻到这些气味而看不见,并展示两张放大后看见的分子和原子图片。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用数据来介绍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x 10-26 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 x 1023个。可能学生对数据还是看不出有多大。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这也是一个数目的大小。再比喻:分子与乒乓球比较就相当于乒乓球与地球比较。(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演示实验:
(1)品红在水中是如何进行扩散的?它的扩散方向怎样?
(2)氨分子与酚酞小液滴之间的反应,表面看来它们之间并没有相互接触又怎么会发生反应呢?它的扩散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分析总结。分子在不断的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 问:1+1=?
老师今天给大家做个实验证明一加一不等于二。
20ml水与20ml酒精混合.让两三学生来做这个实验,并让下面的学生观察,看看上面的学生有没有操作错误和实验现象。
再比喻举例:一碗豌豆和一碗芝麻混合后的现象。分析总结。分子间有空隙
性质的练习
3、展示图片:水能解渴,油不能解渴,为什么?
水能解渴,冰糕也能解渴.因为水和油的分子不同,水和冰的分子相同。
结论: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所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展示几个化学反应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①反应前后分子发生变化了吗?怎么变化的? ②反应中组成分子的原子发生变化没有? ③最后一个反应最后,汞原子构成分子没有?
分析总结:化学反应中,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而组成分子的原子没有变化,原子也可以直接够成物质。
结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5、原子的性质:(与分子相似)
(1)原子很小
(2)原子在不断的运动(3)原子间有间隙
6、原子与分子的关系:
(1)都可以构成物质,都很小,都在不断运动,之间有间隙。(2)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3)分子由原子构成的。小结,练习作业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