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解析
初中化学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发布:佚名
时间:2010-10-12 9:45: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
录入:杨
人气:147
【文字:大 小】
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数据信息的分析比较,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炼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通过原子构成的认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设计与建议
1、展示原子构成实物模型图,分析原子构成。原子的发现史及原子学说的建立。
2、读一读、议一议表4-2,提问学生你有哪些发现?讨论争辨,提出猜想: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③④……
3、原子的体积。列数字,打比喻。力求形象生动。
4、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5、相对原子质量。查一查,想一想课后习题第3、4题。
6、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7、回忆本节课内容,先想一想,再看一看P70 “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
8、写一写:写一篇介绍原子构成的科普小文与同学们交流。
9、开拓视野,读一读——中子星、原子学说的起源
分页:第[1] [2]页
初中化学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发布:佚名
时间:2010-10-12 9:45: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
录入:杨
人气:148
【文字:大 小】
情景素材
原子结构规律的探究
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 1/1836。下表选自教材 P68 表4-2:几种原子的构成。通过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0 1 1 碳 6 6 6 12 氧 8 8 8 16 钠 11 12 11 23 铁 26 30 26 56
你还能总结出:
⑴
;
⑵
;
⑶
;
⑷。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不同原子结构中各种量之间的等量关系。解题时,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照表中所给的一组信息,分析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本题中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的相互关系;各元素的质子数或中子数或电子数或相对原子质量等数据规律,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本题解题思路如下:
1、由第一纵行以及纵行间对比、分析数据,整理后发现规律:第一纵行的不同原子,其质子数不同,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第二纵行,氢原子没有中子,其他原子中子数也不一定相同,即原子核内中子数≥0,或不是所有原子都含有中子。由纵行对比看:原子核内中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或原子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或一般说来:相对原子质量随质子数或中子数增加而增大。
2、由每一横行以及横行间对比、分析数据,整理后发现规律:
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答案:(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2)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3)原子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4)不是所有原子都含有中子(或原子核内中子数≥0)…
分页:第[1][2] 页
第二篇:初中化学 原子的构成习题及解析解析
默认标题-2011年7月31日
© 2011 菁优网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
2、液化石油气的燃料之一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图),下列关于丙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丙烷属于有机化合物 B、丙烷由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 C、丙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2 D、一个丙烷分子中含有26个电子
3、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 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构成一切物质的微粒 B、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C、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D、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极小,但所占原子的质量很大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
6、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一定不变
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当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时,二氧化碳分子间不存在间隔
7、(2011•滨州)乙醇的分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醇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 B、一个乙醇分子中含有28个质子
C、乙醇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2 D、乙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8、(2009•芜湖)以下四位同学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正确的是()A、分子运动而原子不运动 B、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C、分子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D、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9、(2001•上海)1999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得•泽维尔(Ahmed H•Zewail),开创了“飞秒(10﹣15秒)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现象()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10、如图为丙氨酸分子结构模型,下列关于丙氨酸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丙氨酸是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和氮原子多原子分子构成的化合物 B、丙氨酸分子中碳、氢、氧、氮原子的质量比为36:7:32:14 C、丙氨酸是形成蛋白质的一种氨基酸,分子中含有13个原子 D、丙氨酸分子中的质子数和电子数比为1:l
11、(2011•天津)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熔点高、密度小、抗腐蚀性能好等优良性能,因此被广泛用于火箭、航天飞机、船舶和化工等.已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中子数为26,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48 B、26 C、22 D、4
12、(2011•沈阳)下表列出了几种原子中的粒子数: 原子 氢 碳 氧 钾
质子数 1 6 8 19
中子数 0 6 8 20
核外电子数 1 6 8 19
分析表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B、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原子只有质子和电子构成 D、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13、(2011•南京)2011年3月,日本近海强震引发的海啸,造成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件,导致环境出现碘131超标,碘131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相对原子质量为131,碘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131 B、127 C、78 D、53
14、(2011•娄底)2011年3月,受里氏9.0级地震影响,日本福岛县第一核电站反应堆震后发生异常导致核蒸气泄漏.其中放射性元素碘﹣131数月后才会完全消失,通过受污染食品在甲状腺内聚集,引发甲状腺疾病甚至甲状腺癌.已知碘﹣131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3,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131,则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子数为88 B、核外电子数为53
C、核电荷数为131 D、1个该原子的质量为131g
15、(2010•重庆)核能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氘和氚都是未来生产核能的燃料.氚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氚原子的核电荷数是()A、1 B、2 C、3 D、4
16、(2010•湛江)最近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的,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称为“零号元素”.有关这种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易失去电子 B、相当于一个氢分子的质量 C、不显电性 D、在周期表中可与氢元素占同一位
17、(2010•泸州)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原子由原子核和中子构成 C、原子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D、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18、(2010•乐山)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核外电子数为34 B、核电荷数为79 C、质子数为34 D、中子数为45
19、(2010•广安)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首先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后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据此推断放射出的粒子一定是()
A、电子 B、中子 C、原子核 D、质子
20、(2010•常州)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原子呈电中性 B、原子是实心球体
C、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21、(2009•南京)原子序数为94的钚(Pu)是一种核原料,该元素一种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239,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145 B、核外电子数为94 C、质子数为94 D、核电荷数为239
22、(2008•益阳)我市桃花江核电站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开展前期工作.核电站常用的某种核原料的原子中含一个质子二个中子.对于该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原子核电荷数为2 B、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
C、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 D、该原子核带3个单位正电荷
23、(2008•青岛)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实验.在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3)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错误的是()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带正电
C、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D、原子是实心的球体
24、(2008•江西)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A、质子、中子、电子 B、质子、电子 C、中子、电子 D、质子、中子
25、(2008•来宾)锂电池具有质量轻、容量大、不含有毒物质等优点,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知某种锂原子中含有3个质子和4个中子,则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A、3 B、4 C、5 D、7
26、(2008•广州)在原子的原子核里,质子数等于()
A、核外电子数 B、中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差 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27、(2007•台州)1934年,卢瑟福等科学家通过核反应发现氢的同位素原子﹣﹣氚.氚可用“表示(其中“l”表示核电荷数),氚原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的粒子是()
A、原子核 B、质子 C、中子 D、核外电子
28、(2007•上海)化合物MCl2中,M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可能为()A、1 B、10 C、11 D、12
29、(2004•天津)1991年,我国化学家张青莲与另一位科学家合作,测定了铟(I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115 B、49 C、66 D、164
30、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产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水的组成;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概念关系型。
分析:A、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B、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C、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D、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解答: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正确.
B、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正确
C、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并且它们都是纯净物.正确
D、氢氧化钠含氧元素也是化合物,但却是由Na、O、H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错
故选D.
点评: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不至于犯下把概念扩大或缩小的错误.氧化物是化合物中的一种,所以定义氧化物时使用的是“化合物”而非“物质”这一概念.
2、液化石油气的燃料之一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图),下列关于丙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丙烷属于有机化合物 B、丙烷由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 C、丙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2 D、一个丙烷分子中含有26个电子
考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元素质量比的计算。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
分析:由图可写出丙烷分子式:C3H8.丙烷分子中含有碳、氢原子,属于有机物.1个丙烷分子由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丙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8=9:2.一个丙烷分子中含有的电子数为:6×3+1×8=26. 解答:解:A、多数有机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丙烷分子中含有碳、氢原子,属于有机物.故正确;
B、1个丙烷分子由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丙烷由大量的丙烷分子聚集而成的,但是不能说丙烷由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故选项错误;
C、丙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8=9:2.故正确; D、一个丙烷分子中含有的电子数为:6×3+1×8=26.故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图中信息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3、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 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考点:物质的微粒性;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元素与化合物。
分析:抓住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及原子的结构.
解答:解: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但在非化学变化中,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了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及有关原子的结构的指示,培养学生的微粒观.
4、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构成一切物质的微粒 B、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C、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D、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极小,但所占原子的质量很大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可以根据原子的特征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A、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或离子构成的.
B、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C、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D、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极小,但所占原子的质量很大.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原子的特征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A、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并不是都由分子构成; B、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说法正确;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以再分;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解答:解:A、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说法错误,有些物质由原子或离子构成,故A错误;
B、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说法正确,故B正确;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说法错误,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以再分,故C错误;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说法错误,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离子.
6、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一定不变
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当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时,二氧化碳分子间不存在间隔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分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本身还能分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可能变可能不变.物质的三态中都存在间隔,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分子、原子、离子.
解答:解: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本身还能分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以原子是最小粒子是错误的;
B、中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可能变可能不变,一定不变是错误的; C、因为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所以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C是正确的;
D、物质的固液气三态中都存在间隔,所以D也是错误的; 故答案选C.
点评: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7、(2011•滨州)乙醇的分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醇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 B、一个乙醇分子中含有28个质子
C、乙醇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2 D、乙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物质的元素组成;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乙醇的分子结构模型,可知乙醇的分子由2个C原子、6个H原子和1个O原子所构成,乙醇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2H6O;根据乙醇的化学式,完成对该物质的判断.
解答:解:A、根据乙醇的化学式C2H6O,可知该物质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而非无不含C元素的无机物;故A不正确; B、每个乙醇的分子由2个C原子、6个H原子和1个O原子所构成,每个C原子含6个质子、每个H原子含1个质子、每个O原子含8个原子,则每个乙醇分子中含有26个质子;故B不正确;
C、乙醇C2H6O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12×2):16=3:2;故C正确;
D、由乙醇C2H6O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2×2):(1×6):16=12:3:8,可判断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而非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分子中所含的质子数为分子中每个原子所含质子数的总和.
8、(2009•芜湖)以下四位同学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正确的是()A、分子运动而原子不运动 B、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C、分子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D、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解答:解:A、分子和原子都是在不断运动的.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C、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 D、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的特征及其原子的构成方面的内容.
9、(2001•上海)1999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得•泽维尔(Ahmed H•Zewail),开创了“飞秒(10﹣15秒)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现象()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本题要弄清分子和原子的内部构成.
解答:解:由于该题中观测到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可观测到分子和原子,而看不到原子的内部结构.故选D 点评: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构成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0、如图为丙氨酸分子结构模型,下列关于丙氨酸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丙氨酸是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和氮原子多原子分子构成的化合物 B、丙氨酸分子中碳、氢、氧、氮原子的质量比为36:7:32:14 C、丙氨酸是形成蛋白质的一种氨基酸,分子中含有13个原子 D、丙氨酸分子中的质子数和电子数比为1:l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
分析:根据丙氨酸分子结构模型,找出构成丙氨酸分子的原子的种类及数目,再根据原子的种类及数目进行各种原子的质量比的计算,判定质子数与电子数得出关系.
解答:解:A、丙氨酸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和氮原子,A正确;
B、丙氨酸分子中碳、氢、氧、氮原子的质量比为:(12×3):(7×1):(16×2):14=36:7:32:14,B正确; C、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极为复杂的化合物,丙氨酸是氨基酸中的一种,每个分子中含有13个原子,C错;
D、丙氨酸分子是由不同种的原子构成的,在每种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所以丙氨酸分子中的质子数和电子数比为1:l,D正确. 故选C
点评:在判定丙氨酸分子中的质子数和电子数比时,不需要将每个原子的质子数或电子数加起来求和,这样就麻烦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每个原子中,质子数都等于电子数,分子中质子数的总和一定等于电子数的总和,所以,质子数和电子数比为1:l.
11、(2011•天津)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熔点高、密度小、抗腐蚀性能好等优良性能,因此被广泛用于火箭、航天飞机、船舶和化工等.已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中子数为26,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48 B、26 C、22 D、4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分析比较法。
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判断.
解答:解:已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由于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2. 故选C.
点评:物质的结构是化学考查热点之一,明确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原子内部各种粒子间的质量、电荷、数目关系,是解题的基本要求.
12、(2011•沈阳)下表列出了几种原子中的粒子数: 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碳 氧 钾
19
0 6 8 20 6 8 19
分析表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B、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原子只有质子和电子构成 D、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此题可通过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对相关选项做出判断即可,可用相关的反例进行说明.
解答:解:A、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氢原子,故此选项错误.
B、氢原子内无中子,故此选项错误.
C、绝大多数原子内既含有质子与电子还含有中子,故此选项错误. D、由信息可知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电子数,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图表的数据对选项进行分析.
13、(2011•南京)2011年3月,日本近海强震引发的海啸,造成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件,导致环境出现碘131超标,碘131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相对原子质量为131,碘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131 B、127 C、78 D、53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利用此知识解决即可.
解答:解:由于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及核外电子数,所以碘131的核电荷数是53时,其核外电子数也等于53. 故选D
点评:此题是对原子内部微粒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利用了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14、(2011•娄底)2011年3月,受里氏9.0级地震影响,日本福岛县第一核电站反应堆震后发生异常导致核蒸气泄漏.其中放射性元素碘﹣131数月后才会完全消失,通过受污染食品在甲状腺内聚集,引发甲状腺疾病甚至甲状腺癌.已知碘﹣131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3,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131,则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子数为88 B、核外电子数为53
C、核电荷数为131 D、1个该原子的质量为131g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相对的质量,不是实际质量.
解答:解:A、已知碘﹣131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3,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131,则中子数是78;故A不正确;
B、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再根据题意知其核外电子数是53;故B正确;
C、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再根据题意知其核电荷数是53;故C不正确;
D、由题意知1个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31.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较大,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分析、提炼、加工、运用的能力.
15、(2010•重庆)核能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氘和氚都是未来生产核能的燃料.氚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氚原子的核电荷数是()A、1 B、2 C、3 D、4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由题意“氘和氚都是未来生产核能的燃料.氚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则氚原子的核电荷数应和氢原子的一样.
解答:解: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由题意“氘和氚都是未来生产核能的燃料.氚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则氚原子的核电荷数应和氢原子的一样,则为1. 故选A.
点评: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6、(2010•湛江)最近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的,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称为“零号元素”.有关这种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易失去电子 B、相当于一个氢分子的质量 C、不显电性 D、在周期表中可与氢元素占同一位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元素与化合物。
分析:根据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该粒子只由四个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因此该粒子不显电性;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7、(2010•泸州)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原子由原子核和中子构成 C、原子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D、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因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解答:解:因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则可知正确答案.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叙述正确,故A正确;
B、原子由原子核和中子构成,叙述错误,应原子核和电子,故B错误;
C、原子由质子和电子构成,叙述错误,应原子核和电子,故C错误; D、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叙述错误,应原子核和电子,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18、(2010•乐山)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核外电子数为34 B、核电荷数为79 C、质子数为34 D、中子数为45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由题意可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再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可知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等信息.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再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可知
核外电子数为
34、质子数为
34、中子数为79﹣34=45,核电荷数为34. 故选B.
点评: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熟记规律“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19、(2010•广安)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首先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后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据此推断放射出的粒子一定是()
A、电子 B、中子 C、原子核 D、质子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由题意可知“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后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而元素种类的改变与核内质子数有关.故可知答案.
解答:解: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由题意可知“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后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而元素种类的改变与核内质子数有关,则据此推断放射出的粒子一定是质子. 故选D.
点评: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0、(2010•常州)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原子呈电中性 B、原子是实心球体
C、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原子的构成和带电情况,原子和分子的联系来回答本题. 解答:解:A、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所以原子呈电中性,故A正确; B、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核外电子在核外高速运动,所以原子不是实心球体,故B错误;
C、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以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故C正确;
D、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原子可以构成分子,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要知道原子的构成,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分子和原子的联系.
21、(2009•南京)原子序数为94的钚(Pu)是一种核原料,该元素一种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239,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145 B、核外电子数为94 C、质子数为94 D、核电荷数为239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分析比较法。
分析:A、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以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判断.
B、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判断. C、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判断. D、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判断. 解答:解:A、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钚的原子序数为94,则其质子数为94,又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其中子数为239﹣94=145,所以正确.
B、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钚的原子序数为94,则其核外电子数为94,所以正确.
C、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钚的原子序数为94,则其质子数为94,所以正确.
D、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钚的原子序数为94,则其核电荷数为94,所以错误. 故选D.
点评:日本核泄漏事件和朝核问题成了国际焦点,因而对原子结构和核反应的认识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会对中考有导向作用,对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及其原子内部构成粒子间的数目和电性、电荷关系的考查将会成为热点中的热点.
22、(2008•益阳)我市桃花江核电站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开展前期工作.核电站常用的某种核原料的原子中含一个质子二个中子.对于该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原子核电荷数为2 B、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
C、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 D、该原子核带3个单位正电荷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根据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解答. 解答:解:A、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因此该原子核电荷数为1,故A错误;
B、根据含有一个质子必定是H元素,所以说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故B正确;
C、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该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故C错误;
D、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该原子核带1个单位正电荷;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知识理解与与应用.
23、(2008•青岛)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实验.在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3)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错误的是()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带正电
C、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D、原子是实心的球体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标签图示型;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金原子中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原子不是实心球体;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内含有带正电荷的微粒;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金原子中有体积很小,质量大的原子核.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根据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金原子中有体积很小,质量大的原子核;故A正确;
B、根据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内含有带正电荷的微粒;故B正确;
C、根据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金原子中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故C正确;
D、根据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金原子中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原子不是实心球体;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理解原子的构成,及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24、(2008•江西)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A、质子、中子、电子 B、质子、电子 C、中子、电子 D、质子、中子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原子的组成,原子核的构成解答本题.
解答:解释: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只有一种氢原子不含中子.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质子和中子. 故选D.
点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一个原子核中一定由质子,不一定有中子.
25、(2008•来宾)锂电池具有质量轻、容量大、不含有毒物质等优点,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知某种锂原子中含有3个质子和4个中子,则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A、3 B、4 C、5 D、7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原子结构中各量之间的关系回答本题,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是相等的且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解答:解:在原子中存在以下关系: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由于锂原子中含有3个质子,所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3. 故选A.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要知道在原子里: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等于核内质子数;熟记并能灵活运用它们.
26、(2008•广州)在原子的原子核里,质子数等于()A、核外电子数 B、中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差 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分析比较法。
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判断. 解答:解:在原子中,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对原子来说,对外不显电性,所以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故选A.
点评:日本核泄漏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原子结构和核反应的关注,这会对中考有导向作用,对原子结构及其原子内部构成粒子间的数目和电荷关系的考查将会成为热点中的热点.
27、(2007•台州)1934年,卢瑟福等科学家通过核反应发现氢的同位素原子﹣﹣氚.氚可用“表示(其中“l”表示核电荷数),氚原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的粒子是()
A、原子核 B、质子 C、中子 D、核外电子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表示的意义考虑,1表示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3表示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解答:解:因为3表示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所以中子数=3﹣1=2,核内质子数为1,核外电子数也是1,由图可知最外层运动着的是一个电子,由前面的推断知道了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在图中原子最里面黑圆圈有一个,白圆圈有两个,所以图中“●”表示的粒子是质子. 故选B.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元素左下角数字是质子数,左上角数字是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28、(2007•上海)化合物MCl2中,M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可能为()A、1 B、10 C、11 D、12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由题意“化合物MCl2”,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M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
解答:解:由题意“化合物MCl2”,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M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再结合选项中的质子数,结合“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画出各原子的电子层排布,故知质子数为12. 故选D.
点评: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了解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9、(2004•天津)1991年,我国化学家张青莲与另一位科学家合作,测定了铟(I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115 B、49 C、66 D、164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本题,并要结合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对这些关系要灵活运用. 解答:解:由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可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 故选B.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要知道在原子里: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0、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产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氢原子是由一个带正电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反氢原子的结构中粒子所带的电荷正好相反.
解答:解: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这是正常氢原子的构成,故错误.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符合反氢原子的构成,正确.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不正确,因为原子不显电性,不能都带正电荷.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不正确,原子不显电性,不能都带负电荷. 故选B
点评:要排除定向思维模式,善于改变课本上一些定性的知识. 菁优网 版权所有
仅限于学习使用,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第三篇: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反思
原子的构成 教学设计反思
一、课题内容:
本课为人教版课改教材(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第一课题的内容,本课题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题是在前面已经学过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基础上展开的,继续探索构成原子的更小微粒以及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是前面相关的内容的深化和扩展,因而难度也会相应加大。重点: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 难点: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性质。
2、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关于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的,内容比较抽象,虽然有了前面微粒相关内容的铺垫,但仍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由于没有了宏观实验的辅助,学生们只能靠想象来学习,学习方法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因而需要老师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形象的语言描述来帮助。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的可分性。2)了解原子的构成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来学习有关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直观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像力,增加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结构及粒子间关系的学习,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了解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张青莲教授事迹,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设计思路:
本课题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又无法通过宏观实验加以展示,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加强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五、教学资源:
电教资源:水分子分解的动画,金刚石的结构的flash动画; 图片: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复习提问
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动画演粒子。
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那么 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带着问题思
考并继续听讲
创设情景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图片展炸成功了,原子弹何以得名?原子弹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威力爆炸时的呢?
蘑菇云的图片。
认真观察、思3 自的见解 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学生发言)5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个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示)原子弹考并发表各
导入新课
原子弹爆炸过程中原子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子内部到底是
什么样的结构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原子的构成。
(讲解)根据刚才的动画演示,我们可以看到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想像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动画演示)金刚石的构成的动画。
引导和讲解 虽然原子核很小,但是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投影展示继续观看动画,大家仔细观察原子核的构成
引导学生动手用大括号的形式将原子的结构表示出来
原子核的构成的动画
重放整个动画
知识巩固 以碳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提出问题 思考并回答。3 子的?
指导阅读
引入新内容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1.67×10-27 kg 请大家看几种原子的质量数值:
屏显几种原子的质量
即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167 kg
学生感知得出:原子的质量很小,书写、记忆、使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0的表4-2;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比较和指导阅读 认真阅读表讨论。
①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②核内质子数就是核电荷数。
③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但很接近。(注意氢原子内无中子)。
格并进行比较和讨论,得出结论。
仔细观看动画并积极讨论,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设计。
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约为:1.993×10-26 kg即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1993kg
用很不方便。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2.657×10-26 kg
总结讲解
深入探讨 原子中的几个数量关系
(屏幕显示)
原子种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类 氢 碳 氧 钾 1 6 8 19
0 6 8 20 6 8 19
(近似整数值)1 12 16 39
表格如左 相对原子质
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巩固练习
原子 质子
中子
核外电子相对原子数
质量
表格如左
(屏幕显示)
巩固原子中的几个数量关系的知识。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 师生一起得出:科学上一般不直接使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使用(展示图相对质量介绍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 = 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它是一个比,是一个相对质量)
学生学习化即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2657 kg
片)介绍院学及学习科士张青莲 学家的科学
精神的热情高涨,种类 氮 镁 磷 铁 数 7 12
数 7 30
第四篇:初中化学《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
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某些常见的现
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
理能力。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
学探究的欲望。
1、教学重点: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教学难点:(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2)如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
分析、推理能力。实验用品和教学器材
多媒体电脑、投影仪
烧杯、试管、试管夹、品红、无水酒精、浓氨水、酚酞溶液、药匙 教学过程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们用学生的亲身经历,如到花园里去闻到了花香,在加油站的气味,在公路边的感觉,并用酒精和氨水给学生闻,先不告诉他们是什么,闻了后让学生说出来是什么或者什么气味。
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这些气味?因为这些物体的微粒进入了我们的鼻孔。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这些气味而看不见这些气味呢?引出课题:物质由我们看不见的微粒组成的——分子、原子等
2、分子的特性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我们能闻到这些气味而看不见,并展示两张放大后看见的分子和原子图片。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用数据来介绍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x 10-26 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 x 1023个。可能学生对数据还是看不出有多大。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这也是一个数目的大小。再比喻:分子与乒乓球比较就相当于乒乓球与地球比较。(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演示实验:
(1)品红在水中是如何进行扩散的?它的扩散方向怎样?
(2)氨分子与酚酞小液滴之间的反应,表面看来它们之间并没有相互接触又怎么会发生反应呢?它的扩散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分析总结。分子在不断的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 问:1+1=?
老师今天给大家做个实验证明一加一不等于二。
20ml水与20ml酒精混合.让两三学生来做这个实验,并让下面的学生观察,看看上面的学生有没有操作错误和实验现象。
再比喻举例:一碗豌豆和一碗芝麻混合后的现象。分析总结。分子间有空隙
性质的练习
3、展示图片:水能解渴,油不能解渴,为什么?
水能解渴,冰糕也能解渴.因为水和油的分子不同,水和冰的分子相同。
结论: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所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展示几个化学反应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①反应前后分子发生变化了吗?怎么变化的? ②反应中组成分子的原子发生变化没有? ③最后一个反应最后,汞原子构成分子没有?
分析总结:化学反应中,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而组成分子的原子没有变化,原子也可以直接够成物质。
结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5、原子的性质:(与分子相似)
(1)原子很小
(2)原子在不断的运动(3)原子间有间隙
6、原子与分子的关系:
(1)都可以构成物质,都很小,都在不断运动,之间有间隙。(2)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3)分子由原子构成的。小结,练习作业 板书
第五篇:[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 “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趣味实验》── 铁树开花来推进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二、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案 主讲教师
付启贵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 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方法:实验探究
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多媒体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由多媒体展示)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
(6)、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讲授新课: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实验3-2] 品红溶于水
图3-5品红在水中扩散
如图3—5品红在水中在扩散,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在静置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这样的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以解释上述这类现象。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
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
组成的设想。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思考:1: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分子吗? 2:用普通的显微镜能观察到分子吗? 3:那怎样才能看见分子呢?
阅读:用肉眼和普通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
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跟乒乓球相比,就好象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 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
分钟数一百个,日夜不停,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出示:图3-6和图3-7
图3-6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图3-7通过移动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说明: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也证实了科学家的 设想。
板书: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
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 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
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分子虽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结论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探究活动1:
图3-8 A、B烧杯中的溶液会发生变化吗
操作:
1、向盛有约40 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现象:溶液仍为无色
操作:
2、在试管中加入浓氨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操作: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结论
2、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温度越高,运动的速度越快。接着设计并指导学生完成下列实验:
[实验1]取4条长15 cm的细铁丝,下端拧在一起,插在胶塞上,放在玻璃片上,上端分开成树形,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绑在树枝上制成“花树”,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浓氨水,罩上大烧杯,如下图1,观察现象。
图1
学生清楚地看到,过一会儿,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色,犹如一株开满红色花朵的“铁树”。
[实验2]如图2 图2
棉花上浸有浓氨水,玻璃片上滴几滴酚酞试液,我鼓励学生预测实验现象后,完成该实验。学生将实验现象和已知知识相结合进行深入的、积极的思维,并通过讨论总结出结论:①分子在不停地运动;②氨水能使酚酞变红;③氨水具有挥发性,酚酞试液不具有挥发性。
解释:(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图
4中的水
为
什
么
会
减少
图3-9不同温度下水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同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为什么温度越高减少得越快?这是由于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水分子在不停运动,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分子运动的速率也加大
(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思考: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你能解 释这是为什么吗?
[实验](1)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2)1升黄豆和1升面粉混合
活动探究
2、酒精与水混合
操作:用100毫升的量筒分别量取100毫升水和酒精,相混合后,观察所 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毫升?
现象:100毫升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毫升。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释:(1)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3)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4)铁路上的铁轨之间为什么留些空隙? 分子可分 提出问题:
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巩固与提升
氢气(H2)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H2)和氧气(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水(H2O),试用图示表述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情况。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总结: 板书内容:
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点(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2)分子是不停的运动 的;(3)分子间是有间隔的;(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作业:
1、p53第二题和第三题。
2、复习本节课的内容,预习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当堂检测:
1.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的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 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
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要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则不能再分
3.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A.铁矿石磨成粉末
B.碘受热升华
C.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 D.加热氧气汞生成汞和氧气 4.构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子与构成液态二氧化碳的分子具有()A.相同的质量
B.不同的质量 C.相同的化学性质
D.不同的化学性质 5.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酒精的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的运动而扩散到空气里去的缘故 B.相同体积的冰和水含有相同数目的水分子
C.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氧气分子和高锰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分子性质相同 D.1体积的水与1体积的无水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6.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保持不变的粒子是
和
,生成的新粒子是
和
。该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
可再分,而
则不能再分。7.盛酒精、汽油的瓶子为什么要塞紧瓶塞?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改变,但分子的数目不变 B.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C.分子能构成物质,有些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D.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9.由分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A.分子种类
B.分子数目
C.原子种类
D.原子数目 10.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1)为什么人们常把湿衣服晾在太阳晒着的地方?(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但不能保存在敞口容器中。
课后教学反思: 课题《分子和原子》教学需要2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存在;重点理解其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本次课堂教学设计意图是:由老师巧设悬念和问题,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师生讨论形式总结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实施当中,主要采用探讨、研究、教师演示实验等参与教学,效果较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师生共同讨论形式进行尝试教学。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和动力。师生在共同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就自己努力发挥,参与到其中来。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初中学生毕竟是很好强的。
(二)是采用探讨、研究和学生参与实验来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自行研究和解决有关问题,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能力及结论。向“民主化”方向发展。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施行合作学习,交流探讨。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和增强其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对“分子基本性质”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探讨,自己动手去参与实验得出结论,会比老师讲解和演示来得容易接受和掌握。因为学生的实验和讨论发自自己的努力和发现而得到的。老师应从原来的扮演“演员”的角色向“导演”发展。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能亲身体验并学会方法,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才是所谓的“素质”教育。
探讨方式教学在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拓展及联系实际运用方面也有很大发展。本次教学在联系实际生活方面也有所突破,能联系“臭味”微粒运动等环境问题展开,并有机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热爱美的环境和积极保护环境。
(三)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能巧设伏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存在,让学生发现问题的同时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更深刻。
当然,本次课堂缺点和漏洞很多。比如由于化学实验的成分较多,导致时间把握不好。对知识的传授有些零乱,深、广度不够等等
总之,此次教学还不是设想中的理想课堂。只因本人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有限,有待提高。因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真正做到“激趣、求异、探法、迁移”这一创新基本理念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有待加强教师素质和基本功。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