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
一、基本印象
温州地处浙江省沿海南部,辖三区、二市、六县,陆域面积11783平方公里,总人口755.8万人。改革开放前的温州由于地处战略前沿,国家投入很少。从1949年到1978年,累计投入不到7亿元,加上资源贫乏,人均耕地不到0.4亩,交通闭塞,经济比较落后,197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3.2亿元,财政收入1.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13元。改革开放后,温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为支柱,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到2002年,全市GDP总量为1055亿元,财政收入1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91元。今年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75.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5%、18%。通过几天的参观学习,感到温州有许多经验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1、温州奇迹是思想解放造就的。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温州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始终走在全国前列,领先其它地方一步。当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在大抓农业,试图在黄土地上奔小康的时候,温州已经认识到无工不富的道理,在发展乡镇企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当其它地方坚持唯成份论,为姓“社”姓“资”争论不休的时候,他们坚持允许试、允许看、不争论,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办专业市场方面迈出了坚实的脚步;当其它地方醒悟过来,发展传统工业,启动工业化进程的时候,他们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开始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温州的决策者始终坚持一切从当地实际出发,敢闯敢冒,大胆创新。80年代初期,温州市委提出要灵活贯彻中央各项改革开放政策,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个私企业的税收征收上采取了先发展,发展后再征税补税的政策,藏富于民,鼓励民间投资。温州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抓好宏观规划、指导和服务,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从不干涉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政府机构精干高效,政务公开,审批程序简化,行政收费项目少,办事效率高;对市场实行封闭式管理,对企业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口收费,进入市场和企业检查,必须经政府批准;凡企业要办的事情,统一标准,公开办理,限期办结,没有哪个部门从中作梗、刁难企业的,体现了小政府、大服务的改革方向。思想的一次次解放,思路的一次次拓宽,群众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带来了温州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温州奇迹的出现。
2、温州发展是靠改革推动的。温州的经济发展不占“天时”、“地利”,惟在“人和”。温州人多地少,交通不便,资源缺乏,国家投资不多,其经济发展的奥秘是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靠改革起家。最为典型的是苍南县龙港镇的建立。1984年,龙港镇在6个小渔村的基础上开始成立运作,当时只有8000元开办费,其余一无所有。面对这种状况,龙港镇在县委、县政府给予“自费改革”的政策指引下,率先推出三大改革措施:一是在全国率先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敞开大门建设,联合农民造城,鼓励农民自理口粮进城,自建住宅落户,从而迅速实现了人口集聚。到1986年,就有周边县市的2万多农民进城。二是在全国率先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把土地作为商品来经营,按地段分为不同等级,以收取市政设施费的形式,进行土地有偿出让。到1985年底,征收了1000多万元市政设施费,基本解决了龙港“三通一平”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三是突破“唯成份论”,坚持不论成份论发展,不论比例论效益,不论数量论质量,不论主体论地位,积极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掀起了千家万户办工厂、千军万马闯市场的经济热潮。通过以上三大改革,解决了小城镇发展过程的人口集聚、建设资金和产业集聚问题,到1994年,龙港镇在温州市所有小城镇中综合经济实力位居第一。目前,全镇总面积80.7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人,其中外来人口5万人;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2万人;拥有各类企业1200多家,个体工商户11160多户,形成了以印刷、纺织、礼品为支柱产业,通讯、工艺美术、化工、食品等新兴产业的特色产业结构,其中印刷业一枝独秀,去年产值达35亿元,被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印刷城”。
3、温州繁荣是“小商品、大市场”带来的。温州在市场竞争中之所以能赢得优势,原因很多。温州人在区域支柱产业、主导产品的选择和培育上,看准自身的比较优势,乐于扮演“小角色”是很重要的原因。温州经济增长这么快,并没有多少高新技术产业、多少技术密集型产品,而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以一般的工业消费品为主。支撑温州经济的八大类工业产品是皮鞋、服装、打火机、眼镜、灯具、纽扣、低压电器、标牌徽章。可以说这些产品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商品和零配件。温州人正是发挥了善于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传统优势,着力突出了温州地方特色,扮演“小角色”,不因利薄而不为之,把小商品办成了大市场,把小行业变成了大产业。在温州,往往一个村或邻近的几个村是某一类或某一种产品的产销小基地,一个镇或邻近的几个镇是某一类或某一种产品的产销大基地。平阳县的萧江镇是全国最大的塑料编织袋生产基地,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六分之一,被誉为“中国塑编第一镇”。全镇现
有企业198家,年产值500万元的塑编规模企业40多家,超亿元的2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欧美等国家。去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6.2亿元,财政收入9272万元,外贸出口达1.1亿元。乐清市柳市镇被誉为“中国电器之都”。该镇的正泰集团已形成低压电器、输电设备、仪器仪表等六大产业,拥有50多家分公司和子公司,有员工1.3万人,近千家协作厂,2000多个国内外营销网点。去年企业产值81.4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0.58亿元,企业规模列全国民营企业综合实力500强第4位。
4、温州产品是从“假”到“优”走过来的。遍布温州城乡的家庭工业,形形色色的小商品,曾经为温州经济发展,为人们的治穷致富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九十年代初,温州一度“假冒伪劣”现象严重,成为“假冒骗”的代名词,成为全国打假的重点。温州的经济也走向了低谷,滑向了衰落的边缘。但温州人没有消沉,没有气馁,而是发扬百折不挠的温州人精神,痛定思痛,转变观念,提出了“二次创业质量立市”的口号,展开了一场“打击假冒骗,保卫温州”的生命之战。近年来,温州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科技进步和人才引进,舍得花钱搞技改,把技术改造与产品开发、结构优化、规模扩张结合起来,加大技改投入,主动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攀亲结缘,建立了科研所、技术开发中心、产品设计院,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步伐,有力地推动了区域性产业向全国性产业直至国际性产业发展。如正泰集团与上海理工大学联合创办了正泰学院,培养储备人才;投入5亿元,兴建正泰科技工业园;在北京和上海设立高科技信息企业,在美国硅谷注册成立了科研机构,形成了以温州为开发基地,以上海为科研中心,以北京中关村和美国硅谷为龙头的多层次、开放式技术开发体系,实现了从中低档产品向领先产品、专利产品的转变,形成了具有正泰自主知识产权的N系列新产品。目前,全市产品合格率和主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95.9,上规模的企业普遍取得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二、主要收获
本次考察活动,时间安排紧凑,考察内容丰富,接触人员广泛,学习收获很大。短短几天时间,考察团足迹遍布半个温州,先后考察访问了温州市的鹿城区、乐清市、平阳县、苍南县等县市区,既听取了所到之处党政领导关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介绍,又实地考察了温州挺宇集团、乐清市正泰集团工业园、中国塑编之都-萧江工业园和苍南县的灵溪镇、龙港镇的部分企业。同时,考察团一行积极同各路客商密切接触,广泛洽谈,邀请温州的有识之士来投资开发,共谋发展。
一是解放了思想,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温州之行使我们深刻感受到,我们同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苍南县一个人口仅20多万人的龙港镇的经济总量和我们一个县差不多,去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88亿元,财政收入3.02亿元;今年上半年迪止谏苤?ANlang=EN-Ugt;21.3亿元,财政收入1.9亿元。目前全镇股份合作企业已发展到1247家、私营企业281家、个体工商户11163家;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8家,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74家,超亿元的有5家。可以说,当前我们面临一个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不发展要落后、慢发展也要落后的逼人形势。如果我们还自我感觉良好,不发奋追赶,那就不仅难以消除固有的差距,还可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远远落伍。我们只有承认落后而不甘落后,看到优势而不妄自菲薄,把发展缓慢的责任感转化为弥补欠帐的强大动力,把干部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潜能释放出来,才能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二是宣传了,推动了我县在温州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我县考察团在温州考察期间,每到一地,都努力寻求合作项目,先后与上百家企业家接触交流,向他们积极宣传的优越条件,吸引他们到来投资兴业。7月19日,我县考察团在苍南县的龙港镇与温州客商举行了恳谈会,30多名温州客商应邀参会。会前,大家观看了全面介绍的电视专题片。会上,县委书记尚洪立向客商们介绍了在投资的优越环境,代表县委、县政府热忱欢迎温州企业界朋友到走一走、看一看,检验一下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在投资兴业,发展壮大自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我县的经济项目和有关招商引资的政策向客商们作了详细说明。会上,我县带来的20多个对口合作项目引起了客商们的浓厚兴趣,一些客商表示争取早日到我县考察,寻找项目进行合作开发。
三是加深了了解,找到了两地合作的结合点。当前,国内资本正蓄势北上,制造产业正向内陆转移。通过此次考察,我们深刻认识到,近些年随着我县的软硬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温州等沿海地区企业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同时,我们看到,近年来温州等沿海地区因土地、电力、人才紧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其产品、技术、设备向北部梯度转移已呈自发和自觉之势,北进意识强烈,给我们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考察团所到之处反复宣传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区位优势以及近年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了温州企业家们的极大兴趣。考察团所到各地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热烈欢迎,他们热情介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表示两地经济有互补性,过去有不少经济联系,今后双方要多往来,寻求更多合作机会,谋求两地关系进一步发展,实现双赢共赢。
三、几点启迪和建议
通过到温州学习考察,我们既看到了差距,又学到了经验,更加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我们要以温州经验为指导,结合实际,坚持走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思想必须进一步大解放。当前,正处在一个大追赶和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温州之行告诉我们,前几年只是低水平、低总量上的增长,增长速度远远谈不上“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当前,发展势头良好,县委、县政府决策正确,这为我县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挑战是严峻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要看到,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不思进取、墨守陈规的现象还随时可见,五花八门的形式主义还大有市场,夸夸其谈的“口头改革”,甚至打着改革的旗号阻挠改革的行为也屡见不鲜。对比差距,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就一定要在思想观念上来一个大转变,“超常规”发展必须配以“超常规思维”,“创奇迹”的速度必须得有“创奇迹”的观念。墨守陈规、小富即安、画地为牢、自我封闭、患得患失,不可能实现“超常规”;整体素质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传统产业、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不可能实现“超常规”。我们必须正视发展差距,找准落后症结,进一步增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紧迫感,穷则思变,打好翻身仗,实现新跨越。
(二)必须继续坚定不移走“工业兴县”之路。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落后在工业,差距在工业,难点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这一点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温州之行给考察团印象最深的就是工业经济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高比例及其在经济发展的绝对核心地位,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促成了“温州奇迹”。一、二、三产互动的核心是工业,互动的条件是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互动的根本是工业化对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现代化首先是工业化,沿海发达地区是如此,亦是如此。除了走“工业兴县”之路,别无选择。所以,我们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兴县”之路,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努力实现工业经济新突破。
(三)必须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考察温州的经济发展,无论怎样高度评价温州民营经济的贡献都不为过。温州是民营经济的汪洋大海,温州的民营经济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占了80%多,在整个工业产值中占了90%多,在全市财政收入中占了70左右,在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主体性作用。不仅如此,民营经济不仅成功地解决了温州的经济增长,还为劳动力过剩、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再就业提供了途径。实践无可辩驳地一再证明:凡是国有经济比重大的地方,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就多,发展也就缺乏活力;凡是民营经济比重大的地方,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就少,发展就充满了后劲。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来说,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力进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国有经济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步伐,把有限的国有资本向关键产业、关键企业、关键产品集中,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要大力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使不同所有制企业能够公平竞争,不搞歧视,真正把非公有制经济当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
民营经济的发展没有先例可借鉴,自身难免会存在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及科技含量低、相互之间无序竞争等不足,必须适时加以引导。“中国塑编第一镇”--平阳县的萧江镇,在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镇编织协会发挥了关键作用,各企业在协会的指导协调下,有序竞争,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反观我县,在九十年代初,也有10多家塑编企业,并达到了一定规模,后来因经营不善逐渐消失。究其原因是没有形成很好的产业链,无序的市场竞争,遇到客户大家互相恶意压价造成的。现在我县的草柳编、厨房设备、明胶等行业在经营中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尽管也成立了几个行业协会,但协会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为此,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对民营企业管理和引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努力创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民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必须推出力度更大的招商引资新举措。招商引资是增加投入、加快发展的重招、捷径。温州年财政收入120多个亿,但还在不惜血本搞招商引资,新招迭出,大动作不断。现在,我们有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沿海地区都具备,甚至比我们更优惠。我们必须进一步反思招商引资的各项政策,认真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对现有招商引资政策进行修订完善,在土地、税费等方面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增强吸引力,并注意操作技巧,实行一企一策,有政策按政策办,没政策争取政策,争取不到变通处理,变通不了商量办,千方百计把事情办成。要充分调动企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国有企业要带头主动出击,赴外招商引资。要强化领导责任,落实目标责任制,形成全党、全社会都来抓招商引资的大好局面。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对招进来的企业要留得住、能赚钱、长得快,不要招进来就了事;对找上门来的企业、客商要认真对待,热情接待。
(五)必须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我县的城市建设与温州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街道的拓展、建筑造型、城区绿化、美化、广场建设、绿化管理、市民城市意识上。下一步,我们要重点做好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的文章,使城市规模大起来、功能全起来、环境美起来、品位高起来。城市建设,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拓展城市空间;着眼于协调发展,改善投资环境;着眼于以人为本,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着眼于科学规划,坚持市场运作。对县城的重新规划必须尽快实施,规划一经制定,就必须不折不扣执行,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城市建设要还权于政府,集权于首长,坚持一把手主管、一支笔审批、一个部门把管的原则;要把绿地留出来,把空间腾出来,该限制的限制,该从严掌握的从严掌握;旧城改造可适当放慢,先把新城区骨架构建起来。要进一步做好经营城市文章,除工业用地外,全部纳入政府储备,高度垄断一级市场,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以地生财,以地建市,为城市建设积聚财力,使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
《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
第二篇: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推荐)
赴 温 州 培 训 的 几 点 感 受
2012年5月7日至11日,我参加了由区教育局组织的在温州实验中学举行的“初中学校德育培训班”,在此之前,区教育局已经派出两批干部赴温州实验中学参观考察,据去过的同志讲,温州有很多办学经验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通过一周的亲身体验,我感到不虑此行,我觉得本次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思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颇受启发。
感受之一:信任
在温州实验中学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字是“信任”。
相信教师。何校长向我们介绍,学校教职工并不坐班,这在我们这里的中小学校中是没有的。而温州实验中学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这个制度只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我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高度信任,相信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坐不坐班,教师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都会把无私的爱献给每一位学生;二是学校具有干事创业的优良传统。学校文化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境界和水平,好的学校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影响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教师。温州实验中学在学校文化建设上是不遗余力的,形成了强大的“教师文化力”,在这样一个具有浓厚的“干事创业”的氛围中,教师们比学赶帮超,坐不坐班,还有那么重要吗?三是健全的评价机制。在学校所有制度建设中,“评价”可以说是一个难点,温州实验中学在这方面是成功的,通过良好评价的机制,激励人、发展人、提高人。
相信学生。在温州实验中学,到处都可以见到图书角,学生不仅可以随手翻阅,还可以不需要任何手续自由借阅。我们的疑惑是,这样图书不会丢失吗?何校长告诉我们,让图书在图书馆里睡大觉,就失去了其本来的价值,让图书漂流起来,让学生没有任何约束的接触图书,即使是图书有所损失,也值了!况且我们要相信学生!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明显的,不仅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了学生的读书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爱护图书的责任感,难道这不是育人为本的最好体现吗?这只是学校相信学生的典型例证之一,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学校将一台三角钢琴放在校园之中,不管你会与不会,你都可以旁若无人的在那里去尝试、去陶醉,难道这不是对学生最好的陶冶与教育吗?再比如:学校每年都举办“班主任节”,在“班主任节”的这一周时间里,所有班主任老师不插手班级的任何事物,可以尽情享受无官一身轻的快乐,班级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据学校有关同志介绍,在这一周里同学们想尽一切办法把温馨、关爱回馈给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们一次次的感动着,许多班主任老师都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成长了,班主任老师也在这样的活动中收获着做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喜悦,难道这不是最好的德育渠道和教育方式吗?
感受之二:快乐
在温州实验中学,我感受到这里是一所快乐的学园,这里的学生阳光、进取、自信,我想这应该源于学校的办学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那里大小商铺、企业作
坊遍布大街小巷,许多家长都是企业老板。这样的社会形态对温州教育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家长们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不仅仅是要学知识、拿文凭,更重要的是培训孩子具有快乐的心态、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人格、智慧的头脑和创新的思维。温州实验中学适应社会需要,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独树一帜,如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尊重、选择、等待”。尊重学生,给学生以选择权,等待孩子慢慢成长,这是何等深远的办学眼光,何等胸怀的办学境界,在这样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孩子们岂能不快乐成长?在这所学校每年为学生设立的各种“节”贯穿全年,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提供广阔舞台;在这所学校设立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种校本课程,给每一个学生搭建可自由选择的学习的平台,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你很难想像,这样一所学业成绩非常优秀的学校,竟然是温州市体育运动成绩十九连冠,许多体育项目夺得浙江省乃至全国冠军。
感受之三:效率
我们初到温州实验中学,首先学校安排我们市南区一行十九人在学校综合楼前进行集体合影,而后由校办的何主任带着我们参观学校的校园,介绍学校的办学概况。约二十几分钟后,一张带有我们合影的印制精美的学校“贺卡”就交到我们每一个学员的手中,我们有的同志惊呼“这是什么效率!”。确实,在温州实验中学,“高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温州实验中学实行集团化办学,现拥有广场、南浦两个校区和国有民办的绣山中学,以及由温州市教育局委托管理的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共有132个教学班,6500余名学生,550
余名教师,可学校只有九名校级领导干部,如果不讲求科学、高效管理,是很难把这么大规模的学校管理好的。我们参加的“初中学校德育特色班创建策略培训班”,是由温州教育院委托温州实验中学举办的市级培训项目,参会者来全市各所学校,还有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学员,可组织者竟然只是广场校区德育处的干部,培训者有分管校长、德育副主任,还有班主任,甚至还有一名学生,培训安排得井井有条,令人十分钦佩。
参加本次培训还有许多感想,如学校的生态建设、课程建设等问题,还需要慢慢的体会。当然参加本次培训也有些遗憾,本来想了解一下温州第二外国语学校在九年一贯制办学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但没有达到目的。当我到“二外”时,学校办公室的一名负责同志接待了我,但每当我提及九年一贯制的问题时,他都有意回避这个话题,后来我才知道,这所学校原打算办成九年制学校,但受到政策方面的影响,已经取消原计划,今年开始也停止招收小学生。但来到“二外”,还是有些意外收获的,如学校的初中学生有“五四制”、“六三制”两种学制的学生,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还有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也有大胆尝试,除英语特色外,学校还开设了法语、德语等小语种,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第三篇: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
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
高台县安信运输公司 周晓珍
2008年9月下旬,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组织企业管理人员赴浙江温州就温州模式,民营经济及温州精神进行了学习考察。此次考察学习,通过专家教授讲课,到企业现场观摩的方式,不但让我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路,也使我们转变了思想观念,温州民营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的经验对我们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现就简单谈点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温州,以气候温和而得名。全市总人口777万,市区人口200万,是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地处东南沿海一隅,东临大海,三面为大山所环抱,交通闭塞。温州人多地少,单靠农业温州边温饱都难以维持,加之温州地处对台海防线,建国后国家对温州投资很少,温州少有国有大中型企业,反而为民营经济的成长提供了空间。这样的背景下,温州人不等不靠,以商带工,自己创业养活自己,温州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冒险,能生存的地方就有温州商人的足迹。现在,温州以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温州模式” 也成为各地发展民营经济学习效仿的对象。温州民营经济也对促进全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值得学习的地方
我们考察组在考察过程中,通过听课学习了温州模式,温州精神,了解了当地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还实地参观了大虎打火机公司,康奈集团,报喜鸟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我们通过温州党校牵线还去了对口单位,温州长运集团进行了座谈交流,在考察过程中,我觉得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是温州模式的本质
所谓温州模式,实质上就是温州人的思维模式,说到底就是温州人的观念、温州人的精神。经济学家钟朋荣将温州人精神概括为四句话: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温州市委书记李强也对温州精神进行了总结概括,一是敢闯敢冒敢试,敢吃第一口螃蟹。温州人胆大包天,胆大包海,胆大包地,民营企业还敢打洋官司(应对欧盟打火机反倾销案)二是恋乡不恋土,走南闯北筑码头、打天下。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市场。温州货、温州城、温州人在全国遍地开花,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三是不断进取,永不言败。温州的许多老板、企业家出身于修鞋匠、裁缝、供销员,吃苦耐劳精神和进取心都很强。温州流行着这样几句话:“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宁当鸡头,不做凤尾”,是温州人艰苦创业,永不满足的真实写照。四是自主意识强,善于创新。温州土地少,资源少,国家投入少,城市居民就业难,农村农民生存难,老百姓不靠政府靠亲友,不找市长找市场,自主谋生、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一切靠自己。
二是特色鲜明的群体规模经济
温州群体规模经济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相结合的,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专业生产加工群体,是地域相对集中和产业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就出现了著名的十大专业市场和十万购销大军。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温州各地通过户帮户,村帮村,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加工群体,成为当时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大景观。经过多年发展,温州已形成了较完整的市场体系,各类商品市场繁荣活跃,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市场配套齐全,这些“专业市场+生产加工基地”已发展成为区域性规模经济。围绕各种主导产业和产品,温州形成了高度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产品群,产业群和行业群。如在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等明星企业的周围就拥有数百家协作企业,这种依靠市场机制运作社会化分工协作,效率高,产品新,成本低,市场竞争力非常强。
三是高度发达的市场营销网络
温州民营经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市场营销在温州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营销观念的逐步形成,温州民营企业不断创新市场营销实践,形成高度发达的市场营销网络。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以商带工”,10万购销大军架通了温州产品与各地市场间的桥梁;而到如今,温州有百万购销大军在外营销温州产品。温州民营企业利用在外温州人实行代理销售、采取链锁专卖、在国内建立专业市场、在国外建立专业市场、开展电子商务和在国外设立营销机构等多种方式,形成了传统销售方式和现代营销方式并存的市场营销网络。
四是与时俱进的企业组织制度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从家庭工业起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前期,温州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经历了以股份合作制为典型形式的过渡阶段。随着公司制条例和《公司法》的先后贯彻实施,温州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逐步向公司制转变。在温州民营企业组织制度的变迁过程中,尤其值得说明的是,家族制的管理形式发挥着巨大作用。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资本的不断扩张,有不少企业已意识到家族式管理带来的封闭性、排他性、不规范性等负面影响。近年来,温州规模型民营企业纷纷从家族制企业向现代公司转变,表现为“两大趋势,三大变革”。“两大趋势”,一是股份化趋势,二是集团化趋势。“三大变革”一是产权制度变革,企业产权由一元化、封闭型向多元化、开放型变革,产权的大门不仅向有钱的人开放,而且向有知识、有技术、有管理决策能力的人开放,在民营企业中出现了“打工”的百万富翁;二是董事会制度变革,主要趋势是由合二为一的董事会、经理班子改变为董事和经理相对分离,外部专家董事与内部执行董事互补结合;三是企业家制度变革,许多企业向社会重金聘请总经理,实行企业家职业化、市场化变革,形成了新的管理决策机制。
五是全力打造产业品牌
温州市把提高全市产品质量,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把“质量立市”提升到“品牌立市”的新高度,走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道路。开展了品牌战略的宣传和研究,各新闻媒体开辟品牌战略专栏,大力开展打造产业品牌宣传,引导全社会重视品牌,争创品牌,共同维护品牌的创品牌环境。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还积极扩大对外宣传,精心包装现有“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积极组织市名优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博览会和展销会,有选择地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展“温州制造”系列推介活动,增强温州区域品牌、行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整体宣传效果。各部门制订了品牌培育规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列入规划的企业和行业开展创品牌工作。政府还实施积极的品牌激励政策和经费保障制度。对首次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的企业给予100万元的奖励;对获得“国家免检产品”、“浙江名牌产品”等的企业给予奖励。
三、得到的几点启示
通过学习考察,我结合运输企业的经营管理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一是因势利导,理顺管理体制和机制。
因温州产业链的启发,我公司生产经营应继续走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路子,做精做强客运主业,兼顾三产同时发展。客运管理上应采取以“客运管车站,车站管车辆”的路子,充分发挥东、西、南三站和南华车站的职能作用,形成车辆由客运科主管,各车站具体负责实施落实的格局,将各线路车辆的组客、服务、卫生交由车站统一管理,并实行车站中层管理人员包挂线路管理,以便及时掌握经营者思想动态和线路客流情况及班线运营情况,及时处理线路中存在的矛盾纠纷,并把好车辆经营的源头服务、安全关口。客运科人员集中精力搞策划,协调和动态管理。
第四篇: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
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
按照昆明市人才协会的统一安排,我们赴温州学习考察组,于7月4日对正泰电器集团、奥康集团、康奈集团、报喜鸟和大虎打火机厂5户企业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组的同志一致感到启发很大、收获很大、震动也很大。透过这5户企业,我们切身感受了温州思想观念之新、思路打法之实、发展变化之快、目标气魄之大,对温州经验确实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根据公司考察组讨论的意见,现将这次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温州的地理、人文环境:
1、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北临台州,西接丽水,南与福建接壤,东临东海。全市国土面积1178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78.2%、平原面积占17.5%,江河面积占2.8%,海岛面积占1.5%。全市辖三区二市六县;总人口750万,其中市区人口180万。乡镇286个,其中建制镇有130个,农村人口32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51%。有4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33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已有“中国鞋都”等26个国字号生产基地;鞋革、服装、电器等10
重点行业的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三;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的产值比重达到45%。
2、历史上温州人多地少,穷山恶水,资源匮乏,交通
不变,缺少政策扶持,倚山面海的温州人既开放又保守。恋家不守土,做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重商,勤劳吃苦,重实践,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
二、温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温州是全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起步较早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依靠老百姓的自主创业,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大力培养和发展非公有经济,弘扬温州人精神,从家庭工业起步,创建和完善市场体系,不断试验体制创新,推进乡村工业化,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依靠内生性民营化和自发性市场化来不断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制度创新的发展模式。形成两大板块,产权清晰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
三、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1、改革开放初期的“游商阶段”: 个体经营、人格化
推销,行走全中国,推销温州货。从市场中发现商机,从政府政策中发现商机。企业发展不怕本钱小,就怕脑袋空。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2、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商阶段”:初步完成工业化原
始积累,企业规模化,产业园区化,经营扩张化,市场跨区化。组织化派出机构,稳定的营销网络,集约化的营销渗活动。不怕起点低,就怕境界低。人退我进。
3、九十年代以来的“热商阶段”:大规模的走出去,广区域的投资办市场,商业化的组织,商会成为政府招商引资的手。不怕没空间,就怕没创新。
4、世纪之交以来的“投资经商阶段”:企业规模化,产业外扩化,市场全球化。不怕出不去,就怕没胸怀。多品牌经营,多元化投资,国际化发展。
四、温州民营企业制度与管理创新。
1、大多数民营企业产权清晰,产业结构合理,社会化
分工,专业化生产。经历了合作制---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在发展中经历了胆量---数量---质量---信用---品牌。以质优取得顾客,以价廉取决竞争对手。
2、大多民营企业管理历程都经历了人管人----制度管人
---文化管人。管理要懂人性,先有目标后有方法,先瞄准在射击。把握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统一员工思想,行动,做允许与不允许做事的空间就是创新。在企业中做简单人,学会复杂的事情简
单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什么事情都要去做,而不是去讲。
五、思考与研究
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从社会分配的角度看,确实存在着分配不公的问题,贫富过分悬殊,但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只有这样民营企业才能迅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做大做强企业,在世界竞争中获胜。如大虎打火机厂就击败了日本、韩国和台湾的同行企业,没有销售员,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以知识性和国际性为品牌提升重点的报喜鸟集团,从“家族企业”到“企业家族的正泰集团,企业的成功在于他们有不一样的眼光,不一样的胆识,不一样人脉,不一样的创意。学习先进地区的有益经验,更要注意从公司实际出发;既不能无所作为,唯条件论,更不能盲目照搬,鹦鹉学舌,一定要弄清自己的情况,按照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办事,干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发达地区今天所走过的路,将是我们明天要走的路。我们对发达地区的研究,不仅要了解它们的现状,同时要考察它们的历史;不仅要看到它们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要注意发现它们走过的弯路,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它们,使我们能真正认识它们,能取得真经,使我们避免因自己没有经验而走弯路,也避免没有弄清情况
重走它们走过的弯路。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重在学思想、学精神、学方法、学制度、学机制。但我们决不能丧失信心,甘愿落后,而要知耻后勇,认真反思自己,看到我们不仅天时、地利不如发达地区,更重要的是人和也不如发达地区;不仅我们人口的客观素质不如发达地区,而且我们的主观努力更不如发达地区。不管发达地区的天时、地利条件有多么好,但必须承认所有的成就是靠他们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取得的。通过学习考察,我们应该借鉴温州人的创新精神和先进理念,从自身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自己发展路子,敢担风险的精神,学习他们不唯书、不唯上,只以发展论英雄的先进理念,认真研究自己的具体情况,弄清自己的发展条件,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包括准确地认识面临的机遇是什么?机遇到底有多长时间?如何才能抓住机遇而不是丧失机遇等一系列问题。政绩突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把他们用在最重要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业绩;在选准品质好、有本事的优秀干部要有博采众长、敢于创新的强烈意识。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新,才能走出新路。
第五篇: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
一、基本印象
温州地处浙江省沿海南部,辖三区、二市、六县,陆域面积11783平方公里,总人口755.8万人。改革开放前的温州由于地处战略前沿,国家投入很少。从1949年到1978年,累计投入不到7亿元,加上资源贫乏,人均耕地不到0.4亩,交通闭塞,经济比较落后,197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3.2亿元,财政收入1.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13元。改革开放后,温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为支柱,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到2002年,全市GDp总量为1055亿元,财政收入1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91元。今年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75.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5%、18%。通过几天的参观学习,感到温州有许多经验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1、温州奇迹是思想解放造就的。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温州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始终走在全国前列,领先其它地方一步。当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在大抓农业,试图在黄土地上奔小康的时候,温州已经认识到无工不富的道理,在发展乡镇企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当其它地方坚持唯成份论,为姓“社”姓“资”争论不休的时候,他们坚持允许试、允许看、不争论,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办专业市场方面迈出了坚实的脚步;当其它地方醒悟过来,发展传统工业,启动工业化进程的时候,他们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开始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温州的决策者始终坚持一切从当地实际出发,敢闯敢冒,大胆创新。80年代初期,温州市委提出要灵活贯彻中央各项改革开放政策,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个私企业的税收征收上采取了先发展,发展后再征税补税的政策,藏富于民,鼓励民间投资。温州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抓好宏观规划、指导和服务,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从不干涉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政府机构精干高效,政务公开,审批程序简化,行政收费项目少,办事效率高;对市场实行封闭式管理,对企业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口收费,进入市场和企业检查,必须经政府批准;凡企业要办的事情,统一标准,公开办理,限期办结,没有哪个部门从中作梗、刁难企业的,体现了小政府、大服务的改革方向。思想的一次次解放,思路的一次次拓宽,群众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带来了温州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温州奇迹的出现。
2、温州发展是靠改革推动的。温州的经济发展不占“天时”、“地利”,惟在“人和”。温州人多地少,交通不便,资源缺乏,国家投资不多,其经济发展的奥秘是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靠改革起家。最为典型的是苍南县龙港镇的建立。1984年,龙港镇在6个小渔村的基础上开始成立运作,当时只有8000元开办费,其余一无所有。面对这种状况,龙港镇在县委、县政府给予“自费改革”的政策指引下,率先推出三大改革措施:一是在全国率先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敞开大门建设,联合农民造城,鼓励农民自理口粮进城,自建住宅落户,从而迅速实现了人口集聚。到1986年,就有周边县市的2万多农民进城。二是在全国率先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把土地作为商品来经营,按地段分为不同等级,以收取市政设施费的形式,进行土地有偿出让。到1985年底,征收了1000多万元市政设施费,基本解决了龙港“三通一平”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三是突破“唯成份论”,坚持不论成份论发展,不论比例论效益,不论数量论质量,不论主体论地位,积极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掀起了千家万户办工厂、千军万马闯市场的经济热潮。通过以上三大改革,解决了小城镇发展过程的人口集聚、建设资金和产业集聚问题,到1994年,龙港镇在温州市所有小城镇中综合经济实力位居第一。目前,全镇总面积80.7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人,其中外来人口5万人;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2万人;拥有各类企业1200多家,个体工商户11160多户,形成了以印刷、纺织、礼品为支柱产业,通讯、工艺美术、化工、食品等新兴产业的特色产业结构,其中印刷业一枝独秀,去年产值达35亿元,被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印刷城”。
3、温州繁荣是“小商品、大市场”带来的。温州在市场竞争中之所以能赢得优势,原因很多。温州人在区域支柱产业、主导产品的选择和培育上,看准自身的比较优势,乐于扮演“小角色”是很重要的原因。温州经济增长这么快,并没有多少高新技术产业、多少技术密集型产品,而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以一般的工业消费品为主。支撑温州经济的八大类工业产品是皮鞋、服装、打火机、眼镜、灯具、纽扣、低压电器、标牌徽章。可以说这些产品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商品和零配件。温州人正是发挥了善于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传统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