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化学活动小组以酸碱盐的性质
)某化学活动小组以“酸碱盐的性质”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作为该小组成员一起来解决下列问题:
(1)小红同学从某一欠收农田里取回一份土壤样品,如果检测结果呈酸性,从经济和可行方面考虑,那么要改良此土壤的酸性,应向农田里施加
(填化学式).
(2)小红同学用下图总结了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即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
应). I.为了验证反应①,小红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成. II.依据反应④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III.为了验证反应③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
.
a.Na2CO3b.HClc.FeCl3d.Ba(NO3)2
(3)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除去FeCl2溶液中少量的CuCl2,写出主要操作步骤和化学方程式: 实验主要操作步骤:、,化学方程式:
.
第二篇:某化学活动小组以酸碱盐的性质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小编推荐]
题目:
某化学活动小组以“酸碱盐的性质”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请你作为该小组的成员来解决下列问题:
(1)小刚同学说:“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则盐溶液一定呈中性”。你认为这种推理(填正确或不正确),你的例证是。
(2)小丽同学从农田里取回一份土壤样品,请你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帮小丽测出该土壤样品浸出液的酸碱性(只写出试剂的名称即可)
①;②。
如果检测的结果呈酸性,那么要改良此土壤,应该向该农田里施加的化肥是。
(3)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能通过清晰可见现象,除去氯化钙溶液中的少量稀盐酸。你的实验方案是(写出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答案:
(1)不正确;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2)①pH试纸②紫色石蕊试液
(3)在混合液中加入足量大理石,立即产生大量气泡,至无气泡产生时说明盐酸已除尽。
第三篇:酸碱盐专题复习题
酸碱盐复习
一、常见的酸碱盐及其物理性质:
1、氢氧化钠、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使用时要注意;且它们有很强的吸水性,可用作气体干燥剂,例如氢氧化钠可以干燥,浓硫酸可以干燥等气体。
2、浓硫酸在稀释时会放热,且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因此正确的稀释方法是
例题
1、下列物质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变化而质量增加的是()
A.浓硫酸B.饱和氯化钠溶液C.氢氧化钙固体D.浓盐酸
例题2某同学在实验中由于违反了实验规则,皮肤上溅了一些浓硫酸,以下处理方法:①用较多的水冲洗②用氢氧化钠溶液冲洗③用布拭去皮肤上的浓硫酸④涂上3%-5%的NaHCO3溶液,你认为正确的顺序为()A、③②④B、③①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例题3下列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有①NaOH②Na2CO3③NaHCO3④肥皂水⑤Al(OH)
3A.①③B.②④C.①⑤
二、酸的化学性质:
1、酸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除K、Ca、Na)反应生成氢气:
3、酸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4、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和
例如:用稀盐酸出去铁锈:
例题1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A、组成中都含氢元素 B、组成中都含有酸C、水溶液中都有氢离子 D、水溶液都有酸味
例题2洗涤内壁附有难溶性碱的下列仪器的正确方法是()
A、用蒸馏水洗B、用稀HCl洗C、先用稀HCl洗,再用水洗D、用NaOH溶液洗
例题3检验某溶液是不是酸时,不能选用的试剂是()
A、无色酚酞试液B、紫色石蕊试液 C、碳酸钠溶液 D、锌粒
三、碱的化学性质:
碱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
1、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2、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和;
例如:氢氧化钠溶液放置在空气中会变质:;
例题1某一无色溶液具有如下性质: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可产生蓝色沉淀②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③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据以上推断,此溶液是()
A.氢氧化钠溶液B.澄清石灰水C.氯化钙溶液D.盐酸
四、盐的化学性质:
1、盐能与酸反应:例如:HCl+Na2CO3;
2、盐能与碱反应:例如: NaOH+CuCl23、盐能与盐反应:例如: BaCl2+MgSO4;
例题1热水瓶中有较多水垢时,某学生欲用家中现有物质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你认为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用热碱水浸泡后洗净B、用洗涤剂浸泡后洗净C、用食醋浸泡后洗净D、用食盐水浸泡后洗净
五、复分解反应:
1、定义:两两互换,价不变。
2、注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3、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
4、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常见的沉淀物有(9种):、、、、、、,其中 例题1下列物质中有一种物质能与其它三种物质发生反应,该物质是()A、石灰石B、稀盐酸C、硝酸银D、烧碱
例题2氯化钙溶液中含有少量盐酸,欲将盐酸除去,得到较纯净的氯化钙溶液,则应向溶液中加入()A、纯碱B、氢氧化钠溶液C、硝酸钾溶液D、石灰石 例题3已知某无色溶液里含有硫酸,则该溶液中还可能含有的物质是()A、硫酸铜B、氯化钡C、硫酸锌D、氢氧化钠 例题4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A氢氧化钠和氯化铁B硝酸银和盐酸 C碳酸钡和氯化钙D 碳酸银和稀硝酸
六、溶液的酸碱度—pH1、酸碱度示意图:
2、当7时,溶液显酸性,且pH越当7时,溶液显中性;
当7时,溶液显碱性,且pH越
3、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最简单的方法是用pH试纸:
思考: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其酸碱度怎么变化,用曲线表示?
例题1:某种消化药片的有效成分是氢氧化镁,能减缓胃酸过多引起的疼痛。在氢氧化镁与胃酸作用的过程中,胃液pH变化的情况是()
例题2 使用pH试纸测试醋酸溶液的pH时,若先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再将待测溶液滴在试纸上,则测得的pH 与实际值的关系为()
A、变大B、不变C、变小D、不能确定
例题3不同物质的溶液的酸碱性不同,根据下表PH的情况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pH<7一定是酸的溶液B.pH>7 一定是酸的溶液C.pH=7一定是酸的溶液D.盐的溶液可能显酸性、碱性或中性
例题1一无色溶液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了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此无色溶液为()A、一定是硝酸银溶液B、一定是稀硫酸 C、一定是可溶性的含SO42-的物质D、无法确定
例题2查阅资料知道,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同学为了验证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设计了右图的实
验。
(1)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是。
(2)小明认为该实验方案不完整,还需验证鸡蛋壳的主要成分属于钙盐,方法是取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加入(填字母)。
A.Na2CO3溶液B.AgNO3溶液C.NaCl溶液D.Ca(OH)2溶液
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
盐酸
中考题型训练
碎鸡蛋壳
1.下列物质属于碱的是
A.CO2B.HClC.NH3·H2OD.K2SO4 2.下列物质能共存于同一溶液中,且无色透明的是
A.NaOH、NaNO3、K2SO4B.CuSO4、MgSO4、KClC.Ba(OH)
2、H2SO4、NaClD.NaCl、AgNO3、HNO
33.“NaCl+CO2+NH3+H2O=NaHCO3↓+NH4Cl”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的重要反应之一。以下对该反应的部分见解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B.NaHCO3不属于盐C.反应物中只有一种氧化物D.该反应可获得氮肥
4.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见右下图。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A.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7
B.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C.酸与碱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该微观图还可说明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5.6.以下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①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色,证明该溶液呈碱性②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该溶液是硫酸溶液
③ 某白色固体与熟石灰混合后加热,产生可使湿润的pH试纸变蓝色的气体,证明该固体是铵盐④ 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的集气瓶中,火焰熄灭,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A.①③B.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 7.化学反应要符合一定的原理和条件,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一定有单质参加或生成B.置换反应只能发生在金属与金属的化合物之间C.复分解反应要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D.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8.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共存,而且加入酚酞显红色的是()
A.NaOH、CuSO4、H2SO4B.NaCl、Na2SO4、NaHSO4C.NaCl、Ba(NO3)
2、HClD.NH4NO3、NaOH、NaSO
49.按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下列各组物质属于同一类别的是()A.氯化钠和碳酸钙B.氢氧化钠和硝酸钾C.氧化镁和氯化氢D.氧化钙和氢氧化钙
10.只用一种试剂就能把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鉴别开来,这种试剂是()A.氯化钡溶液B.碳酸钠溶液C.酚酞溶液D.石蕊溶液
11.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农民有时会向农出撒些熟石灰,以调节土壤的pH。这些地区土壤的pH可能是()A.=7B.>7C.<7D.无法确定
12.向结有水垢的热水瓶中加入稀盐酸,水垢溶解脱落;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Na2CO3溶液,又有白色沉淀出现,这种水垢可能含有
A.BaSO4B.CaCO3C.K2CO3D.AgNO3 13.下列各组溶液,相互能发生反应的是()A.碳酸钾和硝酸钡B.硝酸钡和盐酸 C.氢氧化钠和碳酸钾D.硫酸钠和碳酸钾
14.下列方法能够将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区别开的是()A.分别滴加紫色石蕊溶液B.分别通入CO2C.分别滴加氯化钠溶液D.分别滴加稀盐酸
15.按要求完成以下化学方程式:
(1)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2)Ag、Al、Na2SO4溶液、稀H2SO4两两混合后能发生的某个反应:。(3)FeS2与空气中的O2在高温条件下生成Fe2O3和一种刺激性气体的反应:
16.通过海水晾晒可得粗盐,粗盐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以及泥沙等杂质。以下是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各步操作流程如下:
BaCl2NaOH①
过量
过量
Na2CO3过量
粗盐
②③④
HCl
⑥
蒸发、结晶、烘干
⑦
精盐
(1)在第①步粗盐溶解操作中要用玻璃棒搅拌,作用是。
(2)第②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粗盐中的(填化学式,下同),第⑥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滤液中。
(3)第⑤步“过滤”操作中得到沉淀的成分有:泥沙、BaSO4、Mg(OH)
2、(填化学式)。
(4)在第③步操作中,选择的除杂的试剂不能用KOH代替NaOH,理由是
17、有三瓶无色透明的液体,分别是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水。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把这三瓶液体区分开来,并将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填写在下表中。提示:碳酸钠俗称“纯碱”,其水溶液显碱性。
第四篇:酸碱盐-教案设计
酸碱盐-教案设计
一、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二、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
黑色CuOC粉MnO2Fe3O4
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
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 CuSO45H2O
绿色Cu2(OH)2CO3
2、溶液(多为无色)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 溶液、FeSO4
溶液、Fe(NO3)2
溶液黄色溶液(铁盐溶液)FeCl3
溶液、Fe2(SO4)3
溶液、Fe(NO3)3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
溶液、CuSO4
溶液、Cu(NO3)2
溶液蓝绿色溶液-CuCl2
溶液(较浓)
三、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第五篇:酸碱盐教学策略
酸碱盐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中,酸碱盐之间关系密切,因此是初中化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中考的主要内容,更是初中与高中教学衔接的重要知识。
如何搞好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呢?我认为,在酸碱盐的教学中,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应既要符合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要符合新课程的目标要求,辅之以恰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正确把握好课标要求
老师对酸碱盐这一部分的教学要求把握偏差是最大的。虽然实施新课程已经有些年头了,但是听课过程中还是发现一部分老师还是要求过多、过高。有一部分是无意的——平时不能认真学习“教学要求”,教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跟教着辅走,跟着经验走;有一部分是故意拨高难度——新课程教材因为兼顾学生中心,学科系统性没了,上了几年下来,效果不好,干脆就回到老教材的路子上。这种过多、过高的要求,其结果是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学习负担,而且对基本的内容没强调到位,增加的部分又把学生搞混了。因此,应注意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认真按照《课程标准》备课、开展教学,进一步明确教学要求,清晰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有机重组,夯实基础
酸碱盐的学习能否顺利进行,要看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学生学习中需要书写大量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因此首先要强化训练化学式的书写,为学习酸碱盐时书写大量的化学方程式夯实基础。由于在探究酸碱盐反应规律时要考虑物质的分类和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因此需要把教材重组,提前学习物质的分类,特别是酸碱盐的分类。使学生能从酸碱盐的组成特征来区分物质类别,并通过顺口溜、口诀等强化记忆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只有强化了这些知识,夯实了基础,才有可能学好酸碱盐。
三、重视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知识
教师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好演示实验,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要重视学生的探究实验,尽可能多地创设学生实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归纳酸碱盐的反应规律,掌握酸碱盐的性质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等能力。如在学习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时增加实验:请同学用导气管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吹气,观察能否反应。由于没有明显现象,学生都以为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此时老师向溶液中慢慢地滴入稀盐酸,让同学们注意观察,发现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已经变了质,并得出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方法之一是加入稀盐酸。通过这些实验的直观现象,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这个知识点,并且由于学生对这些实验有较浓的兴趣,印象非常深刻,知识掌握非常牢固。
四、在重点知识的教学上要把握好“度”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酸碱盐教学的度呢?这是所有初中化学教师十分困惑的问题,一方面,平时的教学辅导书和考试在酸碱盐方面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如果教得简单,学生在一次次练习中与考试中常常会“碰壁”,信心就会消磨殆尽,学习的兴趣也会无影无踪。如果教得“到位”一部分接受能力比较差、理解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就会感到很痛苦,听不懂,甚至遇到酸碱盐题目就发晕。那么,准确把握酸碱盐的教学的难度至关重要。下面举部分例子进行说明:
在探究酸碱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时,可以通过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每组的实验药品不同,每组做四个实验,其中两个实验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另两个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从实验事实中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最后安排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掌握该规律。
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对于判断酸碱盐之间能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非常重要。从反应物来看,碱与盐反应,盐与盐反应时要求反应物都是可溶的,从生成物来看,要生成气体、沉淀或水。这一部分知识,对于高中学习离子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因而,对于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按照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我们可以这样处理:一是务必要教会学生怎么使用溶解性表;二是在实验中尽量多地展示常见酸碱盐的样品和对应的溶液,让学生感知它们的颜色、状态,再仔细观察教材中的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分组讨论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指导学生结合规律去感知,而不要死记硬背;三是编顺口溜记忆溶解性表。如:钾钠氨盐硝酸盐,都能溶于水里面;氯化物除氯化银,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碱溶钾钠铵和钡,碳酸只溶钾钠铵;微溶只有三四个,悄悄记在心中间。讲授元素化合物知识要尽量利用实物和实验。以物质的性质为线索,把有关物质的制法、用途、保存方法等知识串联起来。教师在讲解酸碱盐知识时,在新授课中须要通过实验,结合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概括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在复习课中,须要指导学生联系已知的事实和理论进行演绎推理,得出酸碱盐性质的知识网络图。在习题课中,通过难度适中的多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
五、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学科,与生活实际有较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生活事例出发,引出化学知识,并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或社会中存在的现象。如炒菜时在铁锅中加食醋有什么好处?蚊虫叮咬后又痛又痒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在学习盐酸时用家庭用品洁厕净中含有盐酸,它能除去厕所中的水垢,引出盐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学了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氯化银后,立刻引入:自来水中存在盐酸,有些不法分子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骗人,你能揭开不法分子的骗人勾当吗?当学习了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硫酸钡时,马上引入:已知可溶性钡盐有毒,在医院做肠胃透视检查身体时,要服用“钡餐”—— 硫酸钡,但误服碳酸钡会引起中毒,解毒方法之一是服用一种泻盐硫酸镁,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加深对酸碱盐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寓学于乐。
六、教学要循序渐进,阶梯式螺旋上升
酸碱盐知识难度较大,在新课进行中不能追求教学进度,不求量,但求质。可适当放慢进度,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给学生消化吸收练习巩固的时间。新授课练习时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课要起点低,小坡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实际上,以上补救知识缺陷、补充同类反应等多种措施,都会使教学进度慢下来。如果教学进度过快,学生还未理解巩固就向下进行新课,做成了夹生饭,即使再回锅也不容易蒸熟。学生尚未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又会产生新的认知障碍。
七、适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通过实验,可指导学生归纳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在复习中,可归纳物质或离子共存的条件、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必须记住的常见沉淀、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的判断方法等,这些归纳,可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形势在不断变化,教学策略也要相应变化。只有因时制宜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总体成绩,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