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学前儿童游戏论1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学前儿童游戏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场依存性个体主要有哪些行为特征?(5分)
答:1.依赖于周围的感知场景。
2.倾向于对环境作出整体的把握,易受当时场景的影响。
3.相信权威。
4.把周围人的脸部表情作为一种信息来源。
5.对人有兴趣。
6.与相互交往的人有密切关系。
7.对他人很敏感,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社会性技能。
8.相互与人打交道的职业。
2、我国游戏与课程融合有哪几种形式?(5分)
答:
(一)分离型——游戏和教学在时间段上彼此是分离的、独立存在的。
(二)交叉型——教学的内容在游戏中得以运用。或在游戏中发现的问题又回到教学中来解决。
(三)融合型——教学追随和支持着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教学和游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以游戏为中心的学习”。教学活动在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
3、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有哪些?(15分)
答:儿童游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在一定的社会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必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游戏活动中外在的客观条件和游戏者自身条件的影响等方面。1.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1)游戏机会斯米兰斯基和克罗恩指出:在学前期缺乏 游戏活动机会的儿童会体验的学习各科的困难。(2)游戏时间游戏时间是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保证。(3)游戏场地游戏场地是儿童游戏的空间,低进行游戏不可缺少的条件。场地的大小、在室内还是室外、场地的结构、空间的密度等,都对儿童游戏产生影响。(4)游戏材料游戏材料是儿童用来玩的玩具和材料,它既是游戏的物质支柱,同时对游戏的性质、内容产生影响。2.游戏者自身条件的影响(1)同伴同伴主要是谈过直接参与、榜样和强化来影响儿童的游戏。(2)儿童自身的年龄、性别儿童游戏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儿童的自身条件。每个儿童的性别、年龄、气质、兴趣爱好能力等对其游戏具有一定影响,是每个儿童的游戏具有自己的风格。(3)健康状况儿童自身的健康状况,对其游戏也会产生一定影响。(4)认知风格个体的认知风格是指个体不同的理解、记忆和思维方式,它包括感知方式、个性、智力和社会行为的因素,其中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这两种认知风格对儿童的游戏行为有普遍影响。
4、对幼儿园游戏还存在哪些误区?(5分)
答:误区一:游戏就是指自由游戏,其作用就是让幼儿自己随便玩玩的。误区二:游戏是休息、闲暇,游戏中幼儿不能学到知识。这是对游戏的功能认识不足。误区三: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5、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应该避免那几种错觉?(5分)
答:应避免以下三种错觉:
1、给任何活动都冠以游戏的名称。
2、追求游戏活动的热闹场面。
3、以单一的游戏形式贯穿一日活动。
6、教师在儿童游戏中主要有哪些作用?(5分)
答:应避免以下三种错觉:
1、给任何活动都冠以游戏的名称。
2、追求游戏活动的热闹场面。
3、以单一的游戏形式贯穿一日活动。
7、在幼儿园里如何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10分)
答:
(一)生活活动在幼儿的生活活动中,用贴近幼儿生活的、满足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方法组织活动,让幼儿每天都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度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的现象。生活活动中要建立良好的常规,引导幼儿逐步将常规加以内华,并提供相应得情景诱导幼儿自律行为的出现,逐步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
(二)教学活动在对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将教学活动游戏化,将教学与游戏这两种互为补充的形式整合起来,模糊游戏与教学的界限,从活动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等几方面将儿童的经验统一整合在一起。(三)游戏活动在自由游戏的时间里,给幼儿以机会和许可;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及关怀、接纳、敏感地察觉到他们的需要,善于发现游戏活动中的教育价值,及时以适当的方式作出应答,形成合作式的师生互动。
8、1999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关于游戏的论述上,主要体现了哪几方面精神?(5分)答:第一,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第二,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第三,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9、举例说明教师指导语言的类型有哪些?(15分)
答:根据教师对幼儿 游戏中各种问题的提问目的和方式不同,可以把教师的语言分为七类。
1、询问式语言:询问式语言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将游戏进行下去,及时反馈幼儿 的游戏行为,启发幼儿的思维,培养多视角、全方位看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类似的语言有:“你跑来跑去的是在干什么啊?”等等„„
2、建议式语言:有些建议式的语言也是以询问的方式出现的,不同的是在于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还给予具体的暗示。如。当发现一个幼儿试图把娃娃放在堆满东西的桌上而又不方便摆弄玩具时,教师可以用这类语言指导“我觉得如果放在旁边会更好!”
3、澄清式语言:这种语言的运用要建立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可以当时就用,也可以在游戏讲评中运用。
4、鼓励式语言:教师用鼓励式的表扬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规则意识的形成。对于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及违规行为,教师不一定直接指出来,而是用一种激励的下面语言提出来,让他们知道怎么样做。如“如果声音再大些,我们就听得更清楚了!”
5、邀请式语言:对于游戏中的弱者或无从问津的区域,老师可以运用邀请的方式“我们一起去吧!”“人可以帮我理发吗?”等语言来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愿望。
6、角色式语言:当发现游戏情节总是处于停滞状态时,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如“我是超市送货的,需要帮忙吗?”不仅会使游戏的情节得以丰富,而且还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平等。
7、指令式语言:当幼儿在游戏中严重地违反规则或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指导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转移其注意;二是明确告诉幼儿这样做的后果,以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安全和健康,即“你不可以用玩具打小朋友的头,这样会很疼的!”这既讲明了道理,又达到约束幼儿不良行为的产生的目的。
10结合事例说明我国幼儿园游戏还存在哪些问题?(15分)
答:
(一)对游戏的功能认识不足对游戏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存在偏差。产生了幼儿园游戏中“自
由与规则”、“自主与指导”的两对矛盾。给幼儿充分自由,就忘记了良好的常规意识的培养;给幼儿自主权了,教师就不敢对幼儿的游戏加以指导,使游戏变成要么“导演”、要么“放羊”的局面。
(二)对儿童游戏的年龄特征缺乏认识:在游戏中,教师常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忽视幼儿的个别差异。在环境的布置、主题内容与数量、玩具材料的投放、指导游戏的方法程式化,按固定的模式去安排幼儿的游戏,忽视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阻碍了幼儿自由地将其自身的知识经验在游戏中反映出来。
(三)对儿童游戏的分类认识不清造成游戏时间的浪费、游戏机会的流失,幼儿在不感兴趣的游戏时间里,由于缺少可选择的机会和条件,这段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浪费,同时还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游戏空间及场地的闲置。
(四)对游戏评价的内容把握不清由于对游戏的评价的含义、内容、具体操作等缺乏了解,致使大部分教师对游戏评价流于形式,或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幼儿的品德、常规等方面。这样不仅与游戏评价本身的做法大相径庭,而且不利于幼儿的发展,挫伤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对儿童游戏缺乏系统的观察缺乏观察,教师不能充分理解和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对游戏中究竟该怎样指导、指导什么存在疑惑,对幼儿游戏行为不能给与针对性的具体指导,是游戏效果不了了之,影响教师开展游戏的积极性。
11、在为儿童选择玩具时应注意什么?(15分)
答:在为儿童选择玩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不同年龄班幼儿提供相适宜的玩具材料。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 发展水平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提供游戏材料。
(二)为幼儿提供成套的,比例恰当的玩具及游戏材料。生产厂家生产的玩具是给孩子玩耍的,好的玩具应该能促进幼儿的发展,让幼儿能通过玩具将游戏顺利进行下去,而不是因为玩具的材料,比例不合适而阻止游戏的开展。比例恰当的成套玩具有利于儿童游戏的顺利的开展。
(三)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要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游戏材料要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熟悉的材料与新异的材料都需要。二是成型的和未成型的玩具材料都要准备。
(四)把大自然的、社会的材料引进游戏领域。幼儿喜欢可活动的、可操作的 玩具,这是一种游戏过程的体验,满足了幼儿好奇、好探索的特点。,我们不妨把眼光投向我们生活的自然的社会,让幼儿通过游戏与自然对话,通过游戏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总之在为儿童提供游戏材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的作用,来使游 戏材料发挥其功效,到达预期的效果。
第二篇:学前游戏论作业
第八章 幼儿园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一、名词解释
角色游戏:是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借助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其生活环境、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的游戏。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各种故事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用对话、独白、动作、表情等进行表演。
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建筑游戏,是幼儿使用各种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沙石、泥、雪、金属材料等,通过想象构造物体形象的游戏。
规则游戏: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创编的,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
二、选择题
1.老师问一个在玩“娃娃家”的男孩:“你在做什么?”男孩回答:“我煮它吃过了。”老师说:“哦,你把饭煮好,还喂娃娃吃过了。”这种语言指导策略属于(D)A.建议 B.评论 C.描述 D.重述
2.发展幼儿角色游戏的基础是(ABCD)A.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B.提供适合的游戏场所 C.选择合适的游戏材料 D.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3.指导幼儿表演游戏中,选择的文艺作品要符合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便于幼儿理解,并富有教育意义;二是(D)A.情节性
B.戏剧性 C.娱乐性
D.表演性
三、简答题
1、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有哪些? 答:
一、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
二、借助游戏材料介入
三、借助语言介入
四、应用题
观察幼儿游戏,分析各类游戏开展过程中游戏材料的投放情况,并对教师的指导进行分析。答:P65 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好的材料承载着教育者的期望和智慧,是吸引幼儿注意、帮助幼儿学习、引导幼儿互动、延续幼儿兴趣的媒介。
一、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角色游戏材料投放成为活动的颈瓶,根据对幼儿角色游戏的追踪观察记录和分析,我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困难和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种:
1.来自幼儿的“争抢玩具”现象、无人问津”现象、“游离游戏”现象、“喜新厌旧”现象、“无序活动”现象。
2.来自教师的“适时调整”问题、“取舍材料”问题、“盲区指导”问题、“无从下手”问题。
二、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从幼儿问题分析出的原因。表现为材料投放不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投放不够形象生动、情景性不够,不能激发幼儿活动的愿望;材料投放数量不够,无法开展平行游戏;材料投放简单划一,没有层次性,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幼儿;材料投放混乱,各种材料混合摆放,造成幼儿活动中的混乱。
2.从教师问题分析出的原因。表现为材料投放没有及时更新,致使幼儿没有兴趣参与活动或是活动无法深入开展;材料投放从教师考虑的角度出发,缺乏幼儿角色材料选择的参与度;材料投放源自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教师要从游戏的角度出发投放材料,但也要考虑高于生活;材料投放缺乏隐性指导作用,不能较好的促进幼儿游戏中的发展;材料投放没有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帮助幼儿形成角色意识,确立角色行为责任。
三、角色游戏材料投放的对策
对策一:投放足够多数量的游戏材料,避免游戏中“争抢玩具”的现象。对策二:投放材料前要学会先和幼儿的沟通,避免“无人问津”的现象。
对策三:投放材料前捕捉孩子的游戏兴趣点,避免“游离游戏”的现象。
对策四:投放材料应根据幼儿认知发展水平,避免“喜新厌旧”的现象。对策五:投放材料重视材料角色的标示作用,避免“无序活动”的现象。
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中出现的问题,也使我们看到,有些问题不是马上就能迎刃而解的,甚至有些问题还是一直在困扰着我们的老师。怎样培养教师在游戏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等,需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积累经验。
第三篇: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学前儿童游戏论2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学前儿童游戏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场依存性个体主要有哪些行为特征?(5分)
答:1.依赖于周围的感知场景。2.倾向于对环境作出整体的把握,易受当时场景的影响。3.相信权威。4.把周围人的脸部表情作为一种信息来源。5.对人有兴趣。6.与相互交往的人有密切关系。7.对他人很敏感,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社会性技能。8.相互与人打交道的职业。
2、我国游戏与课程融合有哪几种形式?(5分)
答:
(一)分离型——游戏和教学在时间段上彼此是分离的、独立存在的。
(二)交叉型——教学的内容在游戏中得以运用。或在游戏中发现的问题又回到教学中来解决。
(三)融合型——教学追随和支持着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教学和游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以游戏为中心的学习”。教学活动在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
3、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有哪些?(15分)
答:儿童游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在一定的社会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必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游戏活动中外在的客观条件和游戏者自身条件的影响等方面。1.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1)游戏机会斯米兰斯基和克罗恩指出:在学前期缺乏 游戏活动机会的儿童会体验的学习各科的困难。(2)游戏时间游戏时间是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保证。(3)游戏场地游戏场地是儿童游戏的空间,低进行游戏不可缺少的条件。场地的大小、在室内还是室外、场地的结构、空间的密度等,都对儿童游戏产生影响。(4)游戏材料游戏材料是儿童用来玩的玩具和材料,它既是游戏的物质支柱,同时对游戏的性质、内容产生影响。2.游戏者自身条件的影响(1)同伴同伴主要是谈过直接参与、榜样和强化来影响儿童的游戏。(2)儿童自身的年龄、性别儿童游戏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儿童的自身条件。每个儿童的性别、年龄、气质、兴趣爱好能力等对其游戏具有一定影响,是每个儿童的游戏具有自己的风格。(3)健康状况儿童自身的健康状况,对其游戏也会产生一定影响。(4)认知风格个体的认知风格是指个体不同的理解、记忆和思维方式,它包括感知方式、个性、智力和社会行为的因素,其中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这两种认知风格对儿童的游戏行为有普遍影响。3.家庭的影响(1)父母家庭的生活气氛、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对儿童的抚养方式、家庭结构以及家庭居住环境对会对儿童产生影响。(2)电视A看电视的时间影响游戏行为B电视能促进儿童的想象和游戏。C电视妨碍或干扰儿童的想象和游戏。D看电视是否伴随玩玩具对游戏的影响。当电视节目内容的可理解性降低时,儿童游戏活动就增加。
4、对幼儿园游戏还存在哪些误区?(5分)
答:误区一:游戏就是指自由游戏,其作用就是让幼儿自己随便玩玩的。误区二:游戏是休息、闲暇,游戏中幼儿不能学到知识。这是对游戏的功能认识不足。误区三: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5、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应该避免那几种错觉?(5分)
答:应避免以下三种错觉:
1、给任何活动都冠以游戏的名称。
2、追求游戏活动的热闹场面。
3、以单一的游戏形式贯穿一日活动。
6、教师在儿童游戏中主要有哪些作用?(5分)
答:教师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为游戏的顺利开展作好准备工作,创设包括游戏经验、游戏时间、游戏环境等几方面的条件。第二、观察游戏,了解游戏的发展情况。第三、视游戏需要参与游戏,促进游戏的发展,参与介入的方式有平行式介入、交叉介入、垂直介入。第四、根据游戏开展情况,引导幼儿分享、提升幼儿游戏经验,并为下次游戏做好准备。
7、在幼儿园里如何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10分)
答:
(一)生活活动在幼儿的生活活动中,用贴近幼儿生活的、满足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方法组织活动,让幼儿每天都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度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的现象。生活活动中要建立良好的常规,引导幼儿逐步将常规加以内华,并提供相应得情景诱导幼儿自律行为的出现,逐步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
(二)教学活动在对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将教学活动游戏化,将教学与游戏这两种互为补充的形式整合起来,模糊游戏与教学的界限,从活动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等几方面将儿童的经验统一整合在一起。(三)游戏活动在自由游戏的时间里,给幼儿以机会和许可;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及关怀、接纳、敏感地察觉到他们的需要,善于发现游戏活动中的教育价值,及时以适当的方式作出应答,形成合作式的师生互动。
8、1999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关于游戏的论述上,主要体现了哪几方面精神?(5分)答:第一,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第二,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第三,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9、举例说明教师指导语言的类型有哪些?(15分)
答:根据教师对幼儿 游戏中各种问题的提问目的和方式不同,可以把教师的语言分为七类。
1、询问式语言:询问式语言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将游戏进行下去,及时反馈幼儿 的游戏行为,启发幼儿的思维,培养多视角、全方位看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类似的语言有:“你跑来跑去的是在干什么啊?”等等„„
2、建议式语言:有些建议式的语言也是以询问的方式出现的,不同的是在于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还给予具体的暗示。如。当发现一个幼儿试图把娃娃放在堆满东西的桌上而又不方便摆弄玩具时,教师可以用这类语言指导“我觉得如果放在旁边会更好!”
3、澄清式语言:这种语言的运用要建立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可以当时就用,也可以在游戏讲评中运用。
4、鼓励式语言:教师用鼓励式的表扬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规则意识的形成。对于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及违规行为,教师不一定直接指出来,而是用一种激励的下面语言提出来,让他们知道怎么样做。如“如果声音再大些,我们就听得更清楚了!”
5、邀请式语言:对于游戏中的弱者或无从问津的区域,老师可以运用邀请的方式“我们一起去吧!”“人可以帮我理发吗?”等语言来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愿望。
6、角色式语言:当发现游戏情节总是处于停滞状态时,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如“我是超市送货的,需要帮忙吗?”不仅会使游戏的情节得以丰富,而且还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平等。
7、指令式语言:当幼儿在游戏中严重地违反规则或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指导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转移其注意;二是明确告诉幼儿这样做的后果,以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安全和健康,即“你不可以用玩具打小朋友的头,这样会很疼的!”这既讲明了道理,又达到约束幼儿不良行为的产生的目的。
10结合事例说明我国幼儿园游戏还存在哪些问题?(15分)
答:根据教师对幼儿 游戏中各种问题的提问目的和方式不同,可以把教师的语言分为七类。
1、询问式语言:询问式语言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将游戏进行下去,及时反馈幼儿 的游戏行为,启发幼儿的思维,培养多视角、全方位看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类似的语言有:“你跑来跑去的是在干什么啊?”等等„„
2、建议式语言:有些建议式的语言也是以询问的方式出现的,不同的是在于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还给予具体的暗示。如。当发现一个幼儿试图把娃娃放在堆满东西的桌上而又不方便摆弄玩具时,教师可以用这类语言指导“我觉得如果放在旁边会更好!”
3、澄清式语言:这种语言的运用要建立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可以当时就用,也可以在游戏讲评中运用。
4、鼓励式语言:教师用鼓励式的表扬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规则意识的形成。对于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及违规行为,教师不一定直接指出来,而是用一种激励的下面语言提出来,让他们知道怎么样做。如“如果声音再大些,我们就听得更清楚了!”
5、邀请式语言:对于游戏中的弱者或无从问津的区域,老师可以运用邀请的方式“我们一起去吧!”“人可以帮我理发吗?”等语言来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愿望。
6、角色式语言:当发现游戏情节总是处于停滞状态时,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如“我是超市送货的,需要帮忙吗?”不仅会使游戏的情节得以丰富,而且还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平等。
7、指令式语言:当幼儿在游戏中严重地违反规则或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指导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转移其注意;二是明确告诉幼儿这样做的后果,以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安全和健康,即“你不可以用玩具打小朋友的头,这样会很疼的!”这既讲明了道理,又达到约束幼儿不良行为的产生的目的。
11、在为儿童选择玩具时应注意什么?(15分)
答:在为儿童选择玩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不同年龄班幼儿提供相适宜的玩具材料。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 发展水平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提供游戏材料。
(二)为幼儿提供成套的,比例恰当的玩具及游戏材料。生产厂家生产的玩具 是给孩子玩耍的,好的玩具应该能促进幼儿的发展,让幼儿能通过玩具将游戏顺利进行下去,而不是因为玩具的材料,比例不合适而阻止游戏的开展。比例恰当的成套玩具有利于儿童游戏的顺利的开展。
(三)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要满足不同儿童的 需要,游戏材料要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熟悉的材料与新异的材料都需要。二是成型的和未成型的玩具材料都要准备。
(四)把大自然的、社会的材料引进游戏领域。幼儿喜欢可活动的、可操作的 玩具,这是一种游戏过程的体验,满足了幼儿好奇、好探索的特点。,我们不妨把眼光投向我们生活的自然的社会,让幼儿通过游戏与自然对话,通过游戏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总之在为儿童提供游戏材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的作用,来使游 戏材料发挥其功效,到达预期的效果。
第四篇:学前游戏论
名词解释
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感知运动发展阶段出现的,主要是两岁前,即还不会说话的婴儿进行的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带有“好像”和“假装”的特点。象征性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建构物体的游戏。
规则游戏:是两个以上的孩子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往往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如下棋、拔河等。规则游戏是以规则为中心摆脱了具体情节,用规则来组织游戏。
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儿童无所事事,独自发呆,不参加游戏。主要花费时间于自发行为、无休止的随机活动。(不是游戏)
袖手旁观行为:儿童在近处观察同伴的活动,听他们谈话或向游戏的参加者提出问题和建议。(不是游戏)
单独的游戏:具有专心地、独立地操作玩具的特点,且使用的玩具与其他儿童的不同。(非社会性游戏)
平行的游戏: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的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相类同的活动。(非社会性游戏)
联合游戏:和同伴一起做游戏,谈论共同的活动,但没有围绕具体目标进行组织,也没有建立起集体的共同目标。(社会性游戏)
合作游戏: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社会性游戏)
机能游戏:针对婴幼儿好动、好奇、爱听音乐等特点,以刺激婴幼儿各种感官、机能发展为主的游戏形式。这种游戏多出现在婴儿期和幼儿前期。(主动游戏)
想象游戏:儿童根据自己的想象,以再现模仿成人生活、劳动为主要内容的游戏。又叫角色或象征性游戏。(主动游戏)制作游戏:利用积木、泥团、插塑、纸、沙等物品为制作材料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的结构游戏。(主动游戏)
接受游戏:又称鉴赏游戏,是儿童作为受众以理解为主的游戏。如听童话故事、看图画、欣赏卡通片等。(被动游戏)角色游戏: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结构游戏:利用积木、积塑、沙、泥等结构材料进行建造的游戏。
表演游戏: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智力游戏: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幼儿在自愿和愉快的情绪中,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游戏。体育游戏:以发展基本动作为主的游戏。
音乐游戏: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所进行的游戏。
娱乐游戏:以娱乐为主的游戏。本体性游戏:指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或者说游戏本身即目的,所以也称为目的性游戏。这种游戏强调的是游戏本身的内在价值。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自由游戏等。
工具性游戏: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戏,亦称手段性游戏、教学游戏,其直接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形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任务(或目标)的顺利完成。这种游戏强调的是游戏外在的工具价值即教学价值。
情景转变:情景转变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以物代物: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以人代人(角色扮演):以人代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
角色行为: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角色意识:是指能区分自我与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别人,即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角色认知:是角色意识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指的是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是对一种社会生活现实逻辑的理解和认识,并与孩子的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有关。独自游戏阶段:独自游戏是指儿童在游戏中自己玩自己的,单独地玩。学步期或其前后。这一阶段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大觉察其他人的存在,独自玩着自己的玩具,不理会他人。没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平行游戏阶段:大约从3岁左右开始,游戏的性质发生变化,逐渐具有社会性。这个阶段游戏的特点是相互模仿,形成了初步的玩伴关系。联合游戏阶段:大约4岁以后,幼儿能够留意身旁其他幼儿的活动,有时会互借玩具,有时会加入到对方的游戏,并且互相交谈。但没有共同目标,没有真正的组织者或领导者。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社交行为。合作游戏阶段:合作游戏是社会性程度最高的游戏。幼儿在5岁以后开始出现较多的合作游戏。
游戏内容是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
游戏主题是指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常表现为游戏的题目。
游戏情节指贯穿于游戏过程的富有故事性或艺术性的具体细节,是构成游戏内容的基本要素。
行为动机:行为动机是人的需要与行为之间互动作用得以实现的心理中介或桥梁。
社会性的定义:一般而言,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形象玩具:又称主题玩具,是模仿物体(物品、动物、人物等)原形而制作的玩具。技术玩具:也称为科学玩具,属于形象玩具,它是借助于发条、惯性、电池、无线电遥控、声控、光控、磁控、温控等而活动的玩具。这些玩具有助于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智力玩具:主要有拼图、魔方、棋类、纸牌等。侧重于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在智力游戏中较为常用。
结构造型玩具:主要指积木、积塑、橡皮泥、粘土、沙等各种结构造型材料,既有人为的,也有天然的。
体育玩具:主要是指在体育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设备、器械、材料等。这类玩具有助于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运动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发育。音乐玩具:指各种能发出悦耳声响的玩具。如小铃铛、喇叭、铃鼓等。
娱乐玩具:是模拟动物和人的滑稽造型和动作的玩具,可逗儿童发笑,使其产生愉快情绪,从而使大脑得到充分的放松。专门化玩具:根据儿童游戏的需要,专门设计制作的,可直接充当游戏的成员或设备。(即模拟实物的玩具,其构型精美逼真,功能的确定性强,游戏的主题也比较固定,在性质上具有专门化的特点)
非专门化玩具:由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或一些天然材料,以及某些结构造型材料组成,无固定的用途,其玩法确定性不强,可称为非专门化玩具。父母的育儿方式:指父母的行为特点和个性品质造成的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有无伙伴:儿童在游戏时有无伙伴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游戏行为。游戏时有无伙伴也会影响到游戏的社会性行为水平,玩伴会增强游戏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伙伴的熟悉程度:儿童与熟悉的伙伴一起游戏更倾向于合作、分享,且象征性游戏的发生频率和时间均显著较高。伙伴的熟悉与否影响到儿童游戏的状态和过程。
伙伴的不同年龄:让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合作、分享、谦让等社会性行为的发展,能够使年长的和年幼的学前儿童都能在跨年龄的情景中整合自己的行为。可使年长儿童更好地发挥和发展游戏活动的组织能力,年幼儿童可以学到开展合作游戏的更多方法和经验。
伙伴的性别:幼儿与同性别的孩子游戏时,更多尝试探究,更多地选择新颖的玩具或物体,在熟悉的玩具上注意持续的时间较少;与异性的伙伴游戏则有助于性别角色互补,是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一个因素。
教育的游戏化是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游戏的教育化是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以教学方式来组织儿童的游戏,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这种游戏实施的组织,实质上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即教学的游戏化。也称手段性游戏。活动组织方式:教学游戏的开展是以集体形式为主。
游戏类型:以成人编定的、有一定规则的有规则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 游戏常规的含义:游戏常规是指在学前教育班集体中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它主要包括使用玩具的常规以及对其他游戏行为的规定。
平行游戏:教师通过模仿学前儿童的游戏来对学前儿童游戏施加影响。它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指导成为干扰的可能性。共同游戏:教师直接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与儿童一起共同地游戏,如和幼儿一起下跳棋,和幼儿一起捉迷藏,到娃娃家做客,同时进行游戏指导。平行游戏策略:教师接近儿童,并与他们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一同玩一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与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合作游戏策略:当儿童专注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身份加入到游戏过程,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行。
建议:教师通过言语试探地或协商性地要求或暗示儿童去做什么和如何做,重在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的引导。
评论:教师通过言语,自己或与儿童共同评论游戏中的儿童及行为,表扬和肯定正确的,也可以指出不足或提出建议。评论以鼓励、表扬为主。描述:教师用语言描述儿童的行为,使儿童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的意义有更明确的意识,同时,教师的语言也为儿童描述自己的行为提供了范例。
询问:指教师鼓励婴幼儿用言语描述自己的行为或所发生的事情。
重述:指教师在与学前儿童的交谈中,采用有变化的句子结构,重述儿童刚才所讲的话,为儿童提供正确的句子结构,或不同的句型,使儿童了解到可以用不同的话说同一件事。提问:是指教师采用问题的形式,鼓励和引导儿童探索、思考与表达。所提问题以开放性问题为宜。
活动性游戏:侧重于培养小儿各种基本的动作操作的技能,促进婴儿眼手协调能力的发展,是婴儿游戏活动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也有助于婴儿增强体质和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此类游戏主要通过基本动作和机体运动表现出来。游戏实例:抓抓蹬蹬、练爬、走小路、上楼梯取物、跳高高、球出山洞、打狐狸、写写画画、假装活动、撕纸放风筝等
发展语言的游戏:婴儿的发展语言游戏是发展儿童口语能力的有效形式。它主要训练小儿正确的发音能力、理解语言的能力,使儿童随年龄的增长,逐渐能较清晰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游戏实例:模仿乐器声、指五官、找玩具、儿歌或绕口令、说反义词、语句对答或猜谜、看图说话等 感官游戏:婴儿游戏中的感官刺激及婴儿感官的运用及训练,可促进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能力的综合发展,也为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较单纯的感官的游戏,多在婴儿的早期进行。如:寻找声源、看镜子、猜动物的叫声、试冷热、尝一尝什么味、摸一摸是什么等。智力游戏:婴儿的智力游戏重在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练习。游戏中给孩子设置简单的与其智力相适宜的问题情景,让其积极地动脑、动手,在探索和创造活动中,提高婴儿的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智力游戏多在婴儿后期进行,且应注意婴儿兴趣的激发和引导。游戏实例:拼图、训练记忆的游戏、穿珠子、粘贴小动物、搭建房子。
音乐及娱乐游戏:包括听音乐、玩带响的玩具和乐器玩具以及玩造型滑稽的形象玩具等。这些游戏可以初步萌发婴儿对节奏和旋律的感受力,丰富婴儿快乐的情感体验,培养婴儿对美的感受和情趣,促进其良好个性的发展。游戏实例:摇摇拍拍、玩不倒翁、捉迷藏、客人来了等。
模拟构造:指模仿结构实例的构造活动,目的在于使幼儿学习建构技能与造型技能,培养模仿能力与操作能力。包括结构物的模拟,图纸中结构物的模拟,实物、玩具等形象的模拟,绘画等平面形象图的模拟。命题构造:是有指定主题的造型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结构的目的性,发展幼儿构思
能力。包括单一结构命题,主题结构命题
自由构造:是指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创造活动,其目的是发挥幼儿的独立性、自由想象与创造性。
表演者游戏的概念: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儿童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创造性游戏。
有规则游戏的概念:是由成人创编,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手段或形式。
智力游戏:有规则游戏的一种;智力游戏是成人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而设计的有规则游戏。体育游戏:有规则游戏的一种;体育游戏是指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协调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游戏。
音乐游戏:有规则游戏的一种;是在音乐或歌曲伴唱下进行的游戏。具有音乐和动作相配合的特点。
亲子游戏的概念: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它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同化: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机能。
第五篇:江南大学2018年大作业学前儿童游戏论答案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 学前儿童游戏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场依存性个体主要有哪些行为特征?(5分)答:1.依赖于周围的感知场景。
2.倾向于对环境作出整体的把握,易受当时场景的影响。
3.相信权威。
4.把周围人的脸部表情作为一种信息来源。
5.对人有兴趣。
6.与相互交往的人有密切关系。
7.对他人很敏感,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社会性技能。
8.相互与人打交道的职业。
2、我国游戏与课程融合有哪几种形式?(5分)
答:
(一)分离型——游戏和教学在时间段上彼此是分离的、独立存在的。
(二)交叉型——教学的内容在游戏中得以运用。或在游戏中发现的问题又回到教学中来解决。
(三)融合型——教学追随和支持着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教学和游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以游戏为中心的学习”。教学活动在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
3、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有哪些?(15分)
答:儿童游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在一定的社会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必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游戏活动中外在的客观条件和游戏者自身条件的影响等方面。
1.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
(1)游戏机会
斯米兰斯基和克罗恩指出:在学前期缺乏 游戏活动机会的儿童会体验的学习各科的困难。
(2)游戏时间
游戏时间是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保证。
(3)游戏场地
游戏场地是儿童游戏的空间,低进行游戏不可缺少的条件。场地的大小、在室内还是室外、场地的结构、空间的密度等,都对儿童游戏产生影响。
(4)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儿童用来玩的玩具和材料,它既是游戏的物质支柱,同时对游戏的性质、内容产生影响。2.游戏者自身条件的影响
(1)同伴
同伴主要是谈过直接参与、榜样和强化来影响儿童的游戏。
(2)儿童自身的年龄、性别
儿童游戏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儿童的自身条件。每个儿童的性别、年龄、气质、兴趣爱好能力等对其游戏具有一定影响,是每个儿童的游戏具有自己的风格。
(3)健康状况
儿童自身的健康状况,对其游戏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4)认知风格
个体的认知风格是指个体不同的理解、记忆和思维方式,它包括感知方式、个性、智力和社会行为的因素,其中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这两种认知风格对儿童的游戏行为有普遍影响。3.家庭的影响
(1)父母
家庭的生活气氛、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对儿童的抚养方式、家庭结构以及家庭居住环境对会对儿童产生影响。
(2)电视
A看电视的时间影响游戏行为B电视能促进儿童的想象和游戏。C电视妨碍或干扰儿童的想象和游戏。D看电视是否伴随玩玩具对游戏的影响。当电视节目内容的可理解性降低时,儿童游戏活动就增加。
4、对幼儿园游戏还存在哪些误区?(5分)
答:误区一:游戏就是指自由游戏,其作用就是让幼儿自己随便玩玩的。
误区二:游戏是休息、闲暇,游戏中幼儿不能学到知识。这是对游戏的功能认识不足。误区三: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5、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应该避免那几种错觉?(5分)答:应避免以下三种错觉:
1、给任何活动都冠以游戏的名称。
2、追求游戏活动的热闹场面。
3、以单一的游戏形式贯穿一日活动。
6、、教师在儿童游戏中主要有哪些作用?(5分)答:教师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为游戏的顺利开展作好准备工作,创设包括游戏经验、游戏时间、游戏环境等几方面的条件。
第二、观察游戏,了解游戏的发展情况。
第三、视游戏需要参与游戏,促进游戏的发展,参与介入的方式有平行式介入、交叉介入、垂直介入。
第四、根据游戏开展情况,引导幼儿分享、提升幼儿游戏经验,并为下次游戏做好准备。
7、在幼儿园里如何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10分)
答:
(一)生活活动 在幼儿的生活活动中,用贴近幼儿生活的、满足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方法组织活动,让幼儿每天都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度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的现象。生活活动中要建立良好的常规,引导幼儿逐步将常规加以内华,并提供相应得情景诱导幼儿自律行为的出现,逐步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
(二)教学活动 在对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将教学活动游戏化,将教学与游戏这两种互为补充的形式整合起来,模糊游戏与教学的界限,从活动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等几方面将儿童的经验统一整合在一起。
(三)游戏活动 在自由游戏的时间里,给幼儿以机会和许可;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及关怀、接纳、敏感地察觉到他们的需要,善于发现游戏活动中的教育价值,及时以适当的方式作出应答,形成合作式的师生互动。8、1999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关于游戏的论述上,主要体现了哪几方面精神?(5分)
答:第一,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第二,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第三,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9、举例说明教师指导语言的类型有哪些?(15分)
答:根据教师对幼儿 游戏中各种问题的提问目的和方式不同,可以把教师的语言分为七类。
1、询问式语言:询问式语言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将游戏进行下去,及时反馈幼儿 的游戏行为,启发幼儿的思维,培养多视角、全方位看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类似的语言有:“你跑来跑去的是在干什么啊?”等等……
2、建议式语言:有些建议式的语言也是以询问的方式出现的,不同的是在于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还给予具体的暗示。如。当发现一个幼儿试图把娃娃放在堆满东西的桌上而又不方便摆弄玩具时,教师可以用这类语言指导“我觉得如果放在旁边会更好!”
3、澄清式语言:这种语言的运用要建立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可以当时就用,也可以在游戏讲评中运用。
4、鼓励式语言:教师用鼓励式的表扬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规则意识的形成。对于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及违规行为,教师不一定直接指出来,而是用一种激励的下面语言提出来,让他们知道怎么样做。如“如果声音再大些,我们就听得更清楚了!”
5、邀请式语言:对于游戏中的弱者或无从问津的区域,老师可以运用邀请的方式“我们一起去吧!”“人可以帮我理发吗?”等语言来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愿望。
6、角色式语言:当发现游戏情节总是处于停滞状态时,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如“我是超市送货的,需要帮忙吗?”不仅会使游戏的情节得以丰富,而且还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平等。
7、指令式语言:当幼儿在游戏中严重地违反规则或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指导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转移其注意;二是明确告诉幼儿这样做的后果,以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安全和健康,即“你不可以用玩具打小朋友的头,这样会很疼的!”这既讲明了道理,又达到约束幼儿不良行为的产生的目的。
10结合事例说明我国幼儿园游戏还存在哪些问题?(15分)
答:
(一)对游戏的功能认识不足 对游戏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存在偏差。产生了幼儿园游戏中“自由与规则”、“自主与指导”的两对矛盾。给幼儿充分自由,就忘记了良好的常规意识的培养;给幼儿自主权了,教师就不敢对幼儿的游戏加以指导,使游戏变成要么“导演”、要么“放羊”的局面。
(二)对儿童游戏的年龄特征缺乏认识:
在游戏中,教师常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忽视幼儿的个别差异。在环境的布置、主题内容与数量、玩具材料的投放、指导游戏的方法程式化,按固定的模式去安排幼儿的游戏,忽视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阻碍了幼儿自由地将其自身的知识经验在游戏中反映出来。
(三)对儿童游戏的分类认识不清 造成游戏时间的浪费、游戏机会的流失,幼儿在不感兴趣的游戏时间里,由于缺少可选择的机会和条件,这段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浪费,同时还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游戏空间及场地的闲置。
(四)对游戏评价的内容把握不清 由于对游戏的评价的含义、内容、具体操作等缺乏了解,致使大部分教师对游戏评价流于形式,或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幼儿的品德、常规等方面。这样不仅与游戏评价本身的做法大相径庭,而且不利于幼儿的发展,挫伤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对儿童游戏缺乏系统的观察 缺乏观察,教师不能充分理解和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对游戏中究竟该怎样指导、指导什么存在疑惑,对幼儿游戏行为不能给与针对性的具体指导,是游戏效果不了了之,影响教师开展游戏的积极性。
11、在为儿童选择玩具时应注意什么?(15分)答:在为儿童选择玩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不同年龄班幼儿提供相适宜的玩具材料。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发展水平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提供游戏材料。
(二)为幼儿提供成套的,比例恰当的玩具及游戏材料。生产厂家生产的玩具是给孩子玩耍的,好的玩具应该能促进幼儿的发展,让幼儿能通过玩具将游戏顺利进行下去,而不是因为玩具的材料,比例不合适而阻止游戏的开展。比例恰当的成套玩具有利于儿童游戏的顺利的开展。
(三)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要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游戏材料要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熟悉的材料与新异的材料都需要。二是成型的和未成型的玩具材料都要准备。
(四)把大自然的、社会的材料引进游戏领域。幼儿喜欢可活动的、可操作的玩具,这是一种游戏过程的体验,满足了幼儿好奇、好探索的特点。,我们不妨把眼光投向我们生活的自然的社会,让幼儿通过游戏与自然对话,通过游戏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总之在为儿童提供游戏材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的作用,来使游戏材料发挥其功效,到达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