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营销渠道管理经典案例:格力
[案例2] 格力“利益共同体”:共担风险,控制渠道
格力虽然也采用了所有权的形式建立自己的渠道,不同的是经销商必须承担一定的渠道资产投资,或采用“区域股份制销售公司模式”的渠道结构形式,或采用零售商主导的渠道结构形式。格力联合有实力的经销商采取共同出资、各占股份、年底分红的方式组建销售公司,这样,形成以利益为纽带、以格力品牌为旗帜的“利益共同体”。对这种以股份制为基础的销售公司,格力公司具有一定的所有权(控股),渠道的合作方注资形成了专用性抵押投资,此时,渠道价值链的上下游不仅因为所有权相互依赖,而且由于专用性投资“专用此处,别无他用”的胶结作用,使得渠道结构相对稳定,并最终成为格力空调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杀手锏”。
本土企业渠道管理模式的演进路径
纵观本土企业渠道模式的变化与发展,其演进路径主要依赖两条主线:一是渠道长度维度,基本上是遵循从“多层级”到“扁平化”的趋势;二是渠道战略维度,大体上是遵循从“单一渠道”到“多元渠道”的方向。
从单一渠道到多元渠道
营销渠道战略是企业为了实现特定的营销渠道目标而制定的一整套系统化的指导方针,营销渠道战略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渠道多元化战略是满足不同细分市场、尽可能覆盖多元市场的需要。多元渠道战略在快速消费品、消费类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视、数码产品)等领域尤其明显。企业采取多元、复合渠道模式,同时有多种流通模式并存:如既有直营,亦有分销,甚至包括直销等。多元渠道模式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消费以及零售业态的丰富者细分程度的提高,单一的渠道模式不足以覆盖大部分消费群体以及零售卖场、网点;二是厂家在渠道变革的过程中,原有渠道体系和新导入渠道体系同时存在,从整个渠道体系的横截面看,呈现出多元、复合的特征。当然,企业渠道战略的转变,还决定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发展阶段。
格力电器在销售渠道开发中的优势:
格力电器采用区域股份制销售公司模式”的渠道结构形式,或采用零售商主导的渠道结构形式,从而具有一定的所有权(控股),渠道的合作方注资形成了专用性抵押投资,在资金专用性的情况下,保障了渠道结构的相对稳定。
第二篇:当代营销渠道管理经典案例:销售模式
W通路模式:大批发商经销商主控的渠道
R通路模式:超级零售商改变了通路的大格局
M通路模式:制造商主控的渠道
1、长虹模式(1996-1997):掌控经销商诸侯
2、三株模式(1996):半军事化的人海终端:联络处+分公司+子公司+工作站
3、TCL模式(1997-1998):自控的营销网络;自建分公司
4、海尔渠道(2000):多渠道(工贸公司-办事处)
5、爱多模式(1998):经销商入股-共同股份公司
6、格力模式(1998-2000):经销商大户政策;类似有长虹
7、联想模式(1999、2003):从分公司到特许专卖店:通路短链+客户营销
8、三九模式(2001):自建连锁零售店,类似有双汇模式(千店连锁模式)与台湾的统一,既做供应商又做零售商
9、长城模式(1997-2000):1+1终端掌控 每一经销商由厂家配备一名驻点业务员,业务员与当地经销商同吃、同住、同工作。在中国很有实效,困难是业务员腐败
10、江铃模式(1998):汽车区域买断专营
11、商务通模式(1999-2000):小区独家代理
12、统一模式:制造+销售 自己的终端
13、戴尔模式:直销。类似有安利模式
14、中国移动超级终端模式:合作网络(与手机商合作)打造超级终端模式
第三篇:营销渠道管理——案例分析
经济管理学院
营销渠道管理——案例分析
班级:工商管理100
2姓名:孟祥涛
学号:100130212
宝洁公司的4P策略
一、产品策略
1.多品牌策略
首先,宝洁公司的营销策略与其目标市场紧密相关,并且在这些目标市场大量投资以建立自己的品牌。
然后,它试图将每个品牌进行不同定位,比如飘柔的“柔顺头发”,潘婷的“健康且富含维生素B5”,海飞丝“有效祛除头屑”,维达沙宣的“使头发柔亮润泽”。通过这种将一个品牌和一种特殊产品的特性和功能联系起来的方式,宝洁不仅成功地加强了其品牌在顾客心中的印象,而且在洗发水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这将有助于将来引进新产品的推广。
多品牌产品策略已经成功地帮助了宝洁公司在以下方面获得成功:
首先,多品牌产品吸引了不同市场分区的顾客并且满足了顾客的多种需求。以洗发水为例,追求任何一种洗发效果的顾客都能在宝洁产品中找到需要的类型,如祛头屑,柔顺,润泽,营养,二合一等。
其次,多品牌产品可以在超市占据更多的货架。总的来说,一种产品的销量与它占据的货架量密切相关,但是零售商往往给一个品牌的产品分配有限的货架。因此,如果公司的某类产品只拥有一种品牌,产品的销售量就会受到限制。由于宝洁的产品拥有多个品牌,其产品的上架率就比其它公司的产品高得多,结果宝洁产品的销量上升很快。
最后,使用单一品牌的缺点在于,如果这个品牌受到高度威胁或开始下滑,公司将面对该类产品后继无人的困境。与之相反,在不同市场分区定位不同品牌则有助于公司分散风险,因为一个品牌的失败也不会影响到其它的品牌。
2.新产品开发
首先,通过持续的新产品开发,宝洁公司致力于开发和制造特别为中国市场设计的产品。宝洁公司重视产品质量和本地化。1998年,宝洁与清华大学在北京合作建立了一个技术中心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设计产品,为中国市场服务。
宝洁在中国推出的第一个产品是海飞丝。当时,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宝洁发现许多中国人有头屑,而且,没有一家中国公司生产含有祛头屑技术的洗发水。因此,宝洁决定推出海飞丝进入中国市场,很快成为中国头发护理生产商中祛头屑洗发水的代表。
二、价格策略
宝洁进入中国以来一直采用的是市场撇脂的价格策略,也就是高价策略,以高价体现消费者价值,这对宝洁迅速实现在中国的盈利以及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居功至伟。但在进入1990年代中后期以后,产品稀缺变成产品供给过于充分,宝洁的高价策略给市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市场缺乏中低档价位产品。而正这是众多本土企业成长的空间。
面对残酷的竞争局势,为了有效的回应对手,挽留顾客,宝洁陆续对自己各品类的产品进行了降价。
首先,在与联合利华的洗衣粉竞争中,最终把大众化包装的汰渍洗衣粉的价格,从5.9元一直降到突破了3块5的价格底线,价格竟然卖到了3块、2块
5、甚至2块2 的超低价位,直逼纳爱斯的“雕牌”和南风“奇强”等品牌。随后,宝洁的舒肤佳、玉兰油沐浴液也加入了降价阵营,与汰渍洗衣粉一起降价20%以上。04年宝洁又推出了9.9元的飘柔日常
护理洗发液,以占领低端市场,应对竞争对手的价格攻势。
三、促销策略
(一)定位策略:
产品定位策略的决策是一个关键性、核心性的环节,产品定位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广告运动最终的效果,而产品定位的内容,则决定着广告的诉求重点。
(二)诉求策略:
宝洁公司的产品广告有着明确的一致的诉求对象,诉求重点和诉求方法。
宝洁的诉求方法偏重于理性的诉求。“理性诉求”指的是广告定位于受众的理智动机,通过真实、准确、推理等思维过程,理智地作出决定。[4]宝洁的广告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消费者如果购买宝洁产品会获得什么样的利益,以达到劝说消费者购买的目的。
(三)表现策略:
广告多运用示范式,采用消费者的现身说法。广告片一般采用现身说法,让经常使用该产品的人,一般为家庭主妇,来直接了当的用平实而熟悉的语言向消费者进行诉求,向消费者提供一个或多个利益点,来直接阐述商品的特点,用产品的特殊功能来理智的打动消费者。
(四)媒介策略:
主要采用电视广告,打开电视,几乎每天都可以看见宝洁公司商品的广告片。虽然宝洁公司在报纸、杂志等主要媒体都投入广告费,但鉴于其主要生产大宗低利的家庭用品,它把大部分广告费投放在电视这一最大众化的媒体上。它的这一媒体策略在中国也十分明显。同时电视媒介的可视性也更能充分展示宝洁产品的功能。
四、分销策略
其一,宝洁在国内市场上第一个建立起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分销市场体系,包括如何分销,如何让产品摆上货架,如何助销,海报以及其他终端宣传,等等。
其二,在经销商的选择上,最初宝洁在一个地区通常会选两个经销商。因为有两个经销商,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竞争,这样一来在服务终端客户时表现就会更好。同时两个经销商又不致出现过度竞争,导致终端混乱。
其三,在付款方式上的创新。为了鼓励早付款,宝洁出台了一项政策,假如7日之内付款,就可以得到3个点的优惠;假如过了30日不付款,就将被取消代理宝洁产品的资格。由于3个点的优惠比银行的贷款利率还要高,这就使得许多经销商自己贷款都要提前付款。这项政策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上大量存在的拖延付款并形成三角债的现象,效果非常突出。其四,建立了一套叫做分销商生意系统的网络信息交易平台。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分销效率。由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很差,大多数经销商没有电脑,宝洁就亲自派人上门帮助安装并教会经销商怎样使用。同时向经销商解释上这样一套系统的好处,对其生意将有怎样的帮助,可以减少多少无效的库存,提高多大的资金和仓库利用效率等等;另一方面,是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告之假如不上这套系统,就会将其从宝洁的客户中除名。最终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基本完成了用这套分销商生意系统治理所有经销商的工作。
其五,将宝洁原先的经销商、供货商转变为服务商的革新,宝洁因为其提供的仓储物流方面的服务而对其支付一定的服务费。这项政策主要是针对当时大卖场崛起导致经销商的利润越来越微薄,其经销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的情况下制定的,是为了给这些经销商一定的物质补偿。
五、加强对分销商管理
由于发现分销商过多带来的控制力下降及区域串货现象,1999年7月,宝洁着手对分销商进行整改,只留下与宝洁配合最好、最密切的大型分销商,同时推进分销商转型。分销商的角色将由以前靠低进高出、以获取产品销售差价为导向的传统商人角色,向现代专业服务提供商转变,以服务佣金为导向,提供市场分销覆盖、实施补货、保证物流供应及帮助生产商进行零售终端店内管理和资源争夺。
在20世纪90年代末现代零售终端,特别是大卖场在中国出现并普及后,宝洁的渠道政策便开始从以分销为中心,转向分销、直供并驾齐驱,目前则有进一步削弱分销的趋势。“宝洁的分销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销商,他们更像宝洁渠道政策的执行者,宝洁公司内部也专门设立了分销商管理人员,加强了对分销商的管理和有效掌控”。
第四篇:格力渠道建设
2010年,是格力空调畅销的第15个年头。这一年,格力空调以销售收入600亿元的成绩,继续领航国内空调业。在家电领域,很多品牌都踌躇不前,而格力却能逆势而上,并且保持较高的利润率。总结格力电器取得的这些成就,总裁董明珠认为应该归功于其20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分销网络,“我们创造出‘格力专卖店’这一独特的渠道模式,通过多年经营,逐渐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以地县为基础、以乡镇为依托的三级营销网络,从而保证了在空调市场格力自建渠道提升了对供应链终端的掌控能力。竞争激烈、家电渠道商挤压厂家利润的形势下,销售连年增长。”格力建立起的渠道优势成为其他竞争对手难以追赶的关键所在。通过区域性销售公司形成渠道利益共同体
格力掌控渠道终端,是被逼无奈的结果。1997年,格力湖北的四大经销大户,在整个行业空调大战中,为了抢占地盘、追求利润,搞竞相降价游戏,结果导致格力在湖北的市场价格体系被冲得七零八落。格力和经销商两败俱伤。情急之下,时任格力销售总经理的董明珠,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成立以利益为纽带,以格力品牌为旗帜,互利双赢的联合经营实体,由此,湖北格力空调销售公司诞生。区域销售公司由企业与渠道商共同出资组建,各占股份并实施年底共同分红。它的核心理念是渠道、网络、市场、服务全部实现统一,共同做市场共同谋发展。在这其中,格力只输出品牌和管理,在销售分公司中占有少许股份。湖北格力空调销售公司在成立后的第二年就使销售上了一个新台阶,增长幅度达45%,销售额突破5亿元。此后三年,格力空调的销售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销售额从1997年的42亿元增长到1999年的60亿元,2004年时已达138.32亿元。
凭借这些区域公司的支撑,格力对零售终端的掌控力度越来越大。2004年3月,格力电器与国美在格力空调的销售上发生争执,格力电器认为成都国美擅自降价破坏了格力空调在市场中长期稳定统一的价格体系,决定停止向国美供货。国美则称由于格力电器在价格上不肯让步,与国美“薄利多销”的原则相违背,要求各地分公司将格力空调的库存清理完毕。争执最终导致格力电器脱离国美的销售渠道。不过,格力销售额并没有就此受到太大影响,那时他们的专卖店已近万家,遍布全国。
格力渠道体系自上而下分工明确,组织严密。格力空调省级合资经销商由省内最大的几个批发商同格力电器合资组成,负责对当地市场进行监控,规范价格体系和进货渠道,以统一的价格将产品批发给下一级经销商;各地市级批发商也组成相应的合资分公司,负责所在区域内的格力空调销售,但格力在其中没有股份。此外,格力公司负责实施全国范围内的广告和促销活动,而当地广告和促销活动以及店面装修之类工作则由合资销售公司负责完成。格力专卖店体系是区域渠道联营体直接管理,由区域联营体或下级经销商自建而成。格力先后在32个省市成立了区域性销售公司,这些多分支机构开拓了近万家专卖店。
格力的“股份制区域销售公司”模式,通过相对清晰的股份制产权关系,很好地解决了利益的创造和分享的问题。同时培养了各经销商对格力品牌的忠诚度,统一价格体系,成为利益共同体。
用资本的方式控制经销商
2000年之后,格力各地经销公司的实力壮大,控制权也随之增强,与格力的“磨擦”又多起来。
为此,格力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
2001年,格力先后在湖北和安徽清理了原有的经销商。2003年8月,格力开始主动对渠道动手术。第一步,格力首次向广州和深圳分公司注入资金,增持两个分公司的股份,达到控股目的。第二步,格力直接从总部派驻董事长和销售主管,总经理也由新股东担任。其三,重新划分销售区域,将从化、番禺、花都和清远等分公司直接划入广州分公司,惠州、东莞等分公司被划入深圳分公司。由此,广州和深圳销售公司势力范围得以加强。此后,在湖北、安徽、广西也采取类似方法。
格力渠道简单说来是“三级体制”规划,厂家—厂商联营体—渠道体。这里面,厂家是决策层,厂商联营体是执行层,渠道体是格力到达最终消费者的平台和桥梁。格力以专卖店作为主导的零售形态,是想让格力专卖店未来的服务走向专业化、标准化。这种专业化、标准化的要求按照董明珠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某一个消费者在格力专卖店买一台空调,格力全国营业网点都知道他在哪一家专卖店买了什么型号的空调、什么时候装的机,该消费者所购的空调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质量问题,只要打个电话,格力的服务就能即刻到位。
第五篇:营销渠道管理案例分析
营销渠道管理案例分析项目实训一
案例一:新燕藤器厂
问题1.什么是分销?
答:
分销是指生产商利用外部组织实现产品销售的行为。
案例中是指李先生利用乡里的小商店、土产公司来销售藤器产品。
问题2.分销与一般的销售活动有何不同?
答:
分销是指由若干个一次性销售活动连续接来的过程,是有“卖”和“买”的从生产商到最终顾客的连续性行为。
销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A.狭义----销售是指一次性的“卖”行为。
案例中指李先生把藤器产品卖给小商店,由其经销。所以分销的范畴远大于狭义的销售。
B.广义----销售指与产品销售有关的一切活动,它包括了狭义的销售和促销。所以,分销的范畴部分小于广义的销售。
案例二: 欧莱雅收购小护士
问题1.跨国巨头依仗资金、品牌实力,通过整合,不断地向中国中、低端市场渗透。本土品牌的渠道优势就成为首选目标,为什么?
答:
1.收购小护士可以站到舆论制高点占有中国市场的渠道。案例中2003 最引人注目的并购案。
2.竞争者带来的威胁和自身销售业绩不佳。案例中宝洁公司、SK-Ⅱ、蜜斯佛陀等在亚洲颇受欢迎,2002年占有率还不到2%
3.本土品牌国际化。案例中欧文·林德赛的品牌经营之道最擅长在全球各地收购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品牌,而小护士的定位和品牌形象是最符合的。
4.小护士完善的大众化渠道。案例中小护士覆盖全国的280 000 个销售网点。拥有500多个品牌,而小护士的营销渠道将可以让美宝莲等大众产品进军中国二、三级市场迅速打通渠道;销路成倍地扩大。
5.小护士是高品质的象征,有很高的顾客忠诚度。总之:市场细分、品牌定位和集团渠道细分与欧莱雅收购小护士是完整结合在一起的。
问题2.TCL 斥巨资与阿尔卡特组建手机合资公司,联想也以 12.5 亿美元收购了 IBM PC 业务,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答:
A.TCL 斥巨资与阿尔卡特组建手机合资公司分析:
1.主要是想打开国外市场。
2.阿尔卡特手机业务主要包括客户关系网络,相关知识产权和固定资产,600多名研发专业人才,相当部分经验销售与营销管理人员,以及手机业务管理团队等,将同时进入合资公司,这给TCL的效益无疑是巨大的。
小结:TCL 斥巨资与阿尔卡特组建手机合资公司的主要原因是利用.阿尔卡特开阔海外市场
与提高企业竞争力。
B.联想也以 12.5 亿美元并购IBM PC的动机、整合分析:
1.IBM就是高品质的象征,有很高的顾客忠诚度。联想可以在国际市场上推出Lenovo的中低端品牌。
2.国际化始终是联想的长期战略。PC是联想国际化战略的继续,是联想高层在合适的时间做出的一个合适的决定。
3.联想控制成本能力很强。可以使成本大大减少,并很快实现盈利。
4.联想缺少的是品牌和技术。通过收购,联想得到了需要多年积累的资产:高端品牌、核心技术。
5.联想今后可以在IBM搭建的平台上从事业务。
6.联想可以获得IBM在日本和美国的两个研发中心,并可以获得相关专利,这与当初的目标“贸工技”更接近了一步。
7双方互补性强(1)IBM业务是在全世界的,而联想以前的业务是集中在国内的;
(2)IBM最好的产品是高端笔记本,联想是台式机;(3)IBM服务的多为高端客
8.联想通过收购可以站到舆论制高点 占有外国市场的渠道
小结:
阿尔卡特、IBM的品牌和国际销售渠道以及对国际市场上的了解和员工的经验是TCL与联想收购的最大因素。
作业总结:
在产品、广告、促销等营销手段泛化和同质化的今天。渠道则以本质化、排他性、独特性以及持久性为亮点,是企业能够继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从2000开始,掀起渠道革命,品牌成为竞争的焦点,生产企业积极构造和调整自己的营销渠道,流通企业则大力并购扩张自己的终端零售网络。因此渠道在如今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次实训作业,使我了解了许多国内外的重要企业的兼并、收购,本土文化品牌企业的状况等知识。
姓名:朱玲斐
学号:10301101
班级:市营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