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号称“世界最绚丽舞剧”的《潘多拉传奇》在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进行了3场演出,吸引了数万观众。《潘多拉传奇》的走红,与前不久迪斯尼音乐剧《狮子王》在上海大剧院的连演百场,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在全球演出业的自由贸易中,西方文化产品因拥有品牌、销售网络等优势而在演出市场上占尽风光。相形之下,坐拥“五千年文化资源”的我国文化产业如何走向海外市场,更加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演出面临“贸易逆差”
作为第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系列演出之一的《潘多拉传奇》颇有观众缘。但其并非完美,无论从舞美、服饰或是灯光效果上,它都远不及我国最近推出的一些剧目,如山西舞剧《一把酸枣》。不过,这丝毫不妨碍《潘多拉传奇》被誉为“世界最绚丽舞剧”,令观众趋之若鹜。
在演出舞台上,“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成为不争事实。上海国际艺术节超过半数的演出剧目都来自海外,且上座率都比较高。
各国的文化产业无论从生产规模、在GDP和进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来看,都愈显重要。据统计,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的18%至25%;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如时代华纳、迪斯尼等;美国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位居出口的第二位。与此同时,大量传统行业也正由于文化要素的注入而悄悄改变了其原有生态。品牌、设计等非物质因素在商品的价值构成中愈益凸显,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精神经济时代的特征是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文化一改过去赞助的接受者和被施舍者的面貌,迅速成长、摇身一变,成为新兴产业的支柱。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一向是文化艺术赞助的大国,1997年工党上台后,破天荒地提出了“创意兴国”的治国方针,力图以创意重写新世纪英国的复兴之旅。其后,西方各国竞相效仿,先后将创意的生产、积累和应用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乃至我国台湾、香港以及日本、新加坡、韩国也不甘落后,争相提出振兴文化创意产业的纲要和白皮书。
和出版、电影等行业相比,中国的演出贸易堪称是与国际市场接轨得最早,开放程度最高,因此也面临着最为激烈的“文化贸易之战”。而统计显示,我国演出业贸易逆差一直严峻。
2005年,上海引进海外演出451批,派出项目215批;今年4月至6月,北京市出访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项目共37批,而引进的则有83批,仅对俄罗斯一个国家,我国演出输出和输入的比例就为1∶10。
一位演出业内人士表示,更令人忧虑的是,引进中国的演出几乎全是商业演出,国外演出商赚走了大把真金白银。而我国输出海外的则多为“友情出演”,往往是赔本赚吆喝。我国演出商在海外市场的收获,只是西方演出商所得的“零头”。
酒香也怕巷子深
“中国文化很有吸引力,只是在国际市场上的宣传、亮相太少太少了,所以几乎没有人知道她有多么精彩!”首次来到中国的法国演出商蒂姆·皮尔斯对记者说。尽管从事这一行业已有10多年,他却说不出任何一部中国剧目的名字,只能好意而抱歉地微笑。
在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上,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内蒙古剧目成为外商你争我夺的“香饽饽”。这再次说明了,中国文化是好酒,怎奈酒香却怕巷子深!
上海文化广播管理局影视剧涉外处处长贝兆健认为,尽管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渐渐繁荣,但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企业,更缺乏通晓国际文化贸易规则又有品牌意识的文化商人。
“中国的京剧、杂技在海外市场已经闯荡了几十年,至今只能沿街卖艺,互相压价竞争,就是因为我们极度缺乏打造中华文化品牌的意识,浪费了老祖宗留下的丰厚遗产。”
上海大剧院院长方世忠也表示,我国文化企业与海外同行从综合实力到文化产品生产、营销以及塑造维护文化品牌等方面都存在惊人差距。“我国何时才能出现像迪斯尼那样的‘百年老店’?”
打造品牌非一日之功。不过,要推动中国文化尽快“走出去”,政府应在资金、税收方面对文化企业提供更多优惠。
文化部近几年制定了促进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已经给民营企业出口文化产品初步打开了政策通道。而上海城市舞蹈公司孙明章认为这还不够,他建议,对于缺少固定资产的文化企业来说,真正在开拓海外市场上的帮助,应当是政府在贷款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或者建立中国文化外贸基金,而不是事后退税返还的机制。
《云南映象》的启示
中国文化在海外市场的“缺席”,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所催生的一批年轻且具备国际视野的文化企业,尤其是民营演出商,正在迅速向国际进军,成绩斐然。尽管它们还很稚嫩,却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舞蹈家杨丽萍制作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在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的前一天,正式启动声势浩大的全球巡回演出:从深圳出发,将走遍欧洲各地。
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说,《云南映象》在未来一年时间里,将在全球8个国家10个城市演出200余场,预计票房收入达1700万美元。
丹增说:“云南省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对海外市场具有强烈吸引力,因此云南的文化企业要敢于把国际市场当成主战场!”
在国外,这个剧目被改名为《香格里拉》。因为在西方人眼中,仅仅这个脍炙人口的名字就足以带来浓郁的东方情调。这部本已精雕细琢的舞台作品再三改动,整整压缩了一个小时,以适应外国观众的欣赏习惯。
敢于投入巨额资金并承担国际市场的风险,也是《云南映象》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云南映象》选择了欧美一流的演出商作为合作对象,采用共同投入、收益分账、保底分成的形式,这就需要中方投入巨额资金。出品人孙健君说,在美国和欧洲,仅试演阶段,除了美国演出商投入的70万美金和欧洲演出商投入的200万欧元外,推出《云南映象》的我国派格公司也投入了1200万元人民币,这种大胆的投入,为《云南映象》最终进入国际演出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于丹 中国文化走出去 要靠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
于丹 中国文化走出去 要靠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回首中华文明浩浩五千年的历史,历次鼎盛时代莫不是与文化的繁荣昌盛相关联。在打造文化强国的道路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时代传承与文化传播,文化创意与商业产业之间如何保持平衡也是一道待解的难题。中央台记者专访十八大代表、文化学者于丹,为破题寻找灵感。
背诵古文经典是很多小学生的必修课。在有些小学,孩子们早读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背诵《论语》和古代诗歌。对于儒家经典,于丹认为小孩子背或者不背皆可,因为《论语》的关键是理解与践行。不过于诗歌,于丹却力主应该背下来,因为其中蕴含了中国人的节奏和意向。
于丹:我给你们重新断句背一下它就会是一首词,它就不这么整齐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全都变了吧,所以你们不觉得吗?我们今天这种表达有时候哎呀心里有好多好多话都说不明白,为什么呢?就是没有找到中国人的节奏,没有找到好的意向,所以小朋友别觉得诗歌这个东西枯燥,小孩只要会背儿歌就能背诗歌。
文化的影响力不仅仅以时间为轴,一代一代传承,也在地域维度里向四方传播。在过去三十年,中国文化搭乘这全球化的翅膀,撒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影响力剧增的今天,学习中文成为了一种职业需求。
作为文化学者,于丹的建议更进一步,教授中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诠释,必须让外国人理解蕴含在中文里的中国文化。当然,中国文化想要走出不仅要依靠文字和典籍,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
于丹:我认为中国文化不光是传播纸上的文化,典籍的文化,更重要是生活方式,“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件俗事,是开门每个老百姓的事,所以人在草木之间,这是中国人的生活,如果能够给西方人泡壶茶,我们能够喝着茶品着聊着这种文化的传播是有力量的,所以我更认为,我们要用生活方式去进行沟通。
茶与咖啡曾经被作为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象征。茶讲究品茗和天人合一的规律,而咖啡讲究烘焙和拼配的比例,两相比较,体现出两种文明不同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于丹认为想要让不同文明里的人了解中国的生活方式,比较是一种好方法。
于丹:我们要在比较的坐标中呈现我们的文化,也就是说用西方文明所熟悉的体系来跟我们的文明形成细节的参照,呈现差异和而不同。
在中国人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努力中,文化产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不同的声音也开始冒出来,有人认为文化被过度商业化,我们弄丢了文化,只剩了一身浮躁。于丹坦诚,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创新。假以时日,文化创意产业将给予我们丰厚的回报。
于丹:文化创意产业中真正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创意含量,也就是说用创意链接起来文化含量和产业规模,但它的结合点是在创意上,现在就是有好多做的时候就是过分强调它的商业的回报率,但是它并没有一个饱和的创意空间,所以文化跟产业就变成了两张皮。
我觉得我们还得回到本初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层面上,因为创新的能力才会让我们真正有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自信心,所以在当下大家都不要着急,文化的产业跟其他的产业有本质的区别。它不是急功近利的,它不是当下回报的,而是尊重行业规律持之以恒,把创意含量发挥到最大效能的。
2012年11月09日 来源:中国广播网
第三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一):《中国文化“走出去”》试题及答案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一):《中国文化“走出去”》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10 道)
1.艺术历来是了解一个民族内心生活的一面镜子。
正确
2.中国文化“走出去”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外交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正确
3.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如今美国人对中国的流行文化认知度相当高。错误
4.孔子学院已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受到了全球许多国家的好评与肯定。
正确
5.《朝鲜日报》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
错误
6.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正确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国际文化交流。
正确
8.文化建设问题是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点研究问题。
正确
9.事实表明,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接受度几乎是一样的。
错误
10.经贸合作并不能解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和文化互信问题。正确
二、单选题(20 道)
1.从舆论上来说,西藏问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呈现出的是(A)的局面。A.西强我弱
B.我强西弱
C.中西势均力敌
D.难以比较
2.(B)于1999年荣获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成为中国文化界在国际上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艺术家。
A.陈丹青
B.蔡国强
C.王广义
D.叶永青
3.孔子学院由(D)承办,总部于2007年设在北京。
A.教育部
B.外交部
C.国务院
D.国家汉办
4.截止到2010年底,全球已建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共计(C)所。
A.421
B.523
C.691
D.768
5.国家形象与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声誉资本”之间的关系是(A)。A.直接关系
B.间接关系
C.无关系
D.不确定
6.党的(D)报告中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理念。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7.1983年,(A)同志指出:“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正确的,要长期坚持,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
A.邓小平
B.陈云
C.刘少奇
D.叶剑英
8.2004年,美国学者雷默把中国模式概括为与“华盛顿共识”相对立意义上的(C),拉开了世界各地对中国模式高度关注的序幕。
A.“亚太共识”
B.“中华共识”
C.“北京共识”
D.“上海共识”
9.中法文化年的春节期间,埃菲尔铁塔被染成(B)。
A.金色
B.红色
C.黄色
D.紫色
10.为在世界各地推广汉语,中国政府于(C)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汉办”。
A.1978
B.1983
C.1987
D.1992
11.美国学者雷默在(D)中提到:“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难题。”
A.《中国思想的底线》
B.《中国学研究:现状、趋势与意义》
C.《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D.《淡色中国》
12.(C)是指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来实现目标的能力,是无形力量。A.国家实力
B.硬实力
C.软实力
D.巧实力
13.中国经济是世界上第(B)大经济体,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却与经济的影响力很不相称。
A.一
B.二
C.三
D.四
14.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B)成立。
A.日本
B.韩国
C.新加坡
D.马来西亚
15.文化“走出去”的四个基本元素分别是政府、民间、送出去、卖出去。其中,(A)是最佳选择。
A.民间+市场
B.民间+送出去
C.政府+卖出去
D.政府+送出去
16.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农奴》是新中国第一次在(A)拍摄的故事片。
A.西藏
B.新疆
C.内蒙古
D.宁夏
17.“中国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今天中国向外输出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此话出自(C)。
A.克林顿
B.布莱尔
C.撒切尔
D.默克多
18.《说文解字》记载:(C)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A.伏羲
B.大禹
C.仓颉
D.祝融
19.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D)提出了软实力理论。
A.保罗·克鲁格曼
B.托马斯·萨金特
C.克里斯托弗·西姆斯
D.约瑟夫?奈
20.“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B)。”
A.硬实力
B.软实力
C.巧实力
D.硬实力和软实力
三、多选题(10 道)
1.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会对(ABCD),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
A.政治
B.经济
C.社会
D.科技
2.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国家力量的运用的基本形式包括(BCD)。A.接受
B.强制
C.援助
D.吸引
3.国家形象是指国际社会公众对一个国家的(ABD)的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
A.有形表象
B.精神内涵
C.政治模式
D.国家行为及其结果
4.法国“中国文化年”的主题是(ABD)。
A.古老的中国
B.多彩的中国
C.复兴的中国
D.现代的中国
5.科学发展迫切需要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BCD)。
A.生产力
B.吸引力
C.竞争力
D.影响力
6.下列选项中,对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乌里·希克的情况描述正确的是(ABCD)。
A.改革开放后第一位来中国投资的西方商人
B.曾任瑞士驻华大使
C.自1985年开始持续收集中国当代艺术品
D.于1998年创立“中国当代艺术奖”
7.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ABCD)。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
B.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
C.文化产业发展问题
D.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
8.中法文化年的主要特点包括(ABCD)等。
A.时间跨度长
B.文化活动多
C.覆盖区域广
D.参与人员多
9.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艰难,其中关键原因是中外存在着(ACD)。A.历史文化差异
B.经济结构差异
C.话语系统差异
D.意识形态差异
10.下列选项中,对孔子学院的情况描述正确的是(ABCD)。A.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B.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
C.一般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
D.分布在全球96个国家(地区)
第四篇:中国文化软实力之走出去演讲稿(配合中国文化软实力之走出去课件使用)
小组成员:金君英课件制作、后期制作
雷强收集资料、课件设计
陈庆超收集资料、演讲稿、演讲
演讲稿
两条腿走路:
任何国家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会用两条腿走路。如果文化软实力这条腿不行,这 个国家可能不推自倒,不打自败。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显示了在经济建设的“硬实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中国领导层在文化建设的“软实力”上将进一步加强构思布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十二五”期间,文化系统将围绕 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国际力、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坚持政府交流和文化贸易两手抓,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着眼长远、整体谋划、加大投入,不断增 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表现:
(接下来从这六部分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1.孔子学院 2.中国文化年、文化节 3.中国影视剧在外热播 4.中国家形象宣传片5.2008北京奥运会 6.2010上海世博会
孔子学院:
提升中国软实力孔子学院是起步。自2005年正式启动该项目以来,国家汉办与各驻外使领馆和教学机构紧密合作,迅速地推动了孔子学院在全世界的建立。(看幻灯片分布图)孔子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
中国文化年、文化节:
2003—2005年,中国与法国互办文化年,这是我国首次与外国互办国家级文化年。此后,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此起彼伏。最近几年,我国陆续在美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西班牙、韩国、瑞士、印度、澳大利亚举办中国文化年、节。这些中国年、中国节不仅在展现我国形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影视剧在外热播:
《后宫•甄嬛传》热播美国,《三国》热播日韩,《步步惊心》热播东南亚。习主席上月出访在坦桑尼亚尼雷儿国际会议中心演讲时说到:“一些非洲朋友活跃在中国的文艺舞台上,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随后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中国家形象宣传片塑造和提升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是在新时期探索对外传播新形式的一次有益尝试。
2008北京奥运会:
一场奥运盛宴也是国家软实力的胜利,北京奥运会为中国树立了四大形象,开放自信的形象、诚信守诺的形象、文明进步的形象、友好合作的形象。
2010上海世博会:
上海能够举办世博会以及世博会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不但惠及经济层面的硬实力,也会带来间接效益,尤为突出的便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上海世博会为展示中国文化、增强人民的文化自觉提供了宝贵的契机。世博会的价值有四个“大”,即大展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它对于中国的展示,既是国家形象的宣传,又是中华文化的传播。我国借这次世博史上规模最大的博览会为载体,充分展示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改革开放以来的光辉成果和中国城市的美好生活,为未来带来信心,给未来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第五篇:走出去作文
走出去作文
(一)走出屋子,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走出大山,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容纳我们的天地毕竟很是狭小,不走出去,无疑是在悄悄筑起了束缚自己的围墙。
走出平静的日子,才能澎湃起激情;走出习惯了的生活,才能捕捉到鲜活的生机。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被安稳的时空所麻痹,不走出去,无疑是亲手给自己的手脚勒上了一个套子。
走出令人陶醉的花园,才明白凄凉的地方更需要播撒绿意;走出欣喜万分的成功,才知道更多的陌生原来是令人心动的诱惑。
我们不免被满足所说服而空得懒惰,不走出去,那我们其实是在用曾经来之不易的资本为自己打造了一具只会享受的温柔之床。
走出漫漫长夜,才能拥抱灿烂的阳光;走出险恶的沼泽,才能快步迎接远方的呼唤。
我们有时被磨难和困惑板着面孔阻挡,不走出去,那我们的日子会更苦并且毫无亮色
既然江河东去,时光流逝,我们的脚步就不能停下,也不能原地打转。
所谓走出去,就是告别满意,摒弃满足,向不可知的方向追寻,向不好攀的高度挺进。所谓走出去,就是摆脱已成教条的模式,就是冲破已在萎缩的领地。
或许我们走不出自己的小屋。但我们的目光应该穿透陈腐的隔膜而有见识;或许我们走不出自己的家乡,但我们的心胸应该如头顶的蓝天跨越山河阻隔而有境界;或许我们走不出这片土地的种种局限,但我们的头脑应该自觉地挑战僵化的侵蚀而保持最大限度的超越。
脚步走不出去,放飞了年轻的梦想也美丽;走不出一道风景,跌倒爬起也有不俗的收获;没有走出撼人的传奇,走出感人的小故事也会隽永。
走出去,不让感情沉睡,不让思想灰暗,不让心灵死寂。生命在行走中才有高度。
只是,不要等到没有立足之地时才想着往出走,毫无准备的乱撞其实还是没有走出鲁莽冲动的自戕。
也不要等到走不动之时才想走,丧失了所有的实力其实也就丧失了所有的良机。
如果我们身陷戈壁,走出去,应该寻找绿洲;如果我们身处绿洲,走出去,应该见见大海;如果我们身落大海,走出去,应该到达彼岸;当然,上了彼岸就成了此岸。
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地走着并且走出去。
走出去作文
(二)窗外的天,阴沉沉的,终于耐不住这寂寞,逃离这死寂的空气。
外面已如雨倾盆,站在屋檐下,却始终不敢接受春雨的滋润,看见路上人们惊慌乱窜的样子,我不禁感到可笑,不知不觉中,我漫步在雨的抚慰里,脑海中浮现着一幅幅下雨天的景„
小时候,我没有淋雨的机会,我也不会让自己淋得浑身是雨。幼儿园时,没下课就会有两三个家长拿着雨伞在窗外观望,而我,却总是等到爸爸妈妈把我“包装”好才敢上路,原本的自己是多么可笑。
三年级的一天,天空阴黑了,而我们则坐在教室里上课,窗外雨打树干,风吹树枝的情形时不时得引起我们的注意,突然闪电把天照亮,雷鸣把天际打响,我们情不自禁一同发出了尖叫,老师也十分生气,要同学把电灯关上,问我们有什么可怕的。窗外的那一幕幕时不时的发生,()闪电也时不时的把我们的教室照亮,也偶尔间看到,同学们个个把耳朵捂上,趴在课桌上,什么都不敢说,怎么也不敢动,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可笑。
如今的我依旧走在这条熟悉的小道上,抬头望望儿时的母校,也只能用微笑回应,现在的我,不再那么幼稚,那么天真„„
我的确长大了,我不会再和小伙伴们捉迷藏、丢手绢„我不会再因为一颗糖果或高兴或沮丧,下雨天,再不会只躲在屋里,而是亲近那雨冰冷却无邪的抚摸。
走出了幼稚,我已慢慢长大。
走出去作文
(三)放假了,忙碌了一学期的我如今却不知要干些什么。过惯了“两点一线”的生活,现在有“一点”消失,我便又过上了“一点一线”的生活,整天呆在家中,无所事事。
早上,没有了时间的约束,日上三竿之时,我昏昏沉沉的从床上爬起,透过窗户,凝视着外面的天空:“天气不错,好久没有过这么好的天气了。”我自言自语。“出去逛逛吧,你好久没出门了。”妈妈走过来帮我收拾床铺。
“出去?为什么要出去呢?”我茫然的摇摇头,“出门太麻烦,我才懒得出去。呆在家里多舒服啊!”妈妈没说什么,走开了。
我习惯的向电脑房走去,边走边想:“我到底多长时间没出门了?好像放假以来就没出去过吧?„„”
我关上房门,关紧了窗户,周围一切喧嚣声都消失了,变的冷冷清清。这个密封的“混凝土块”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我的心中突然感到有些孤独,空无。我慌忙打开电脑,似乎只有上那精彩而又虚无的世界才能填补我心中的空白。聊天、游戏„„忙忙碌碌中,我的心里又变得“充实”。
不知不觉在这个密闭的空间里待了好几个小时。充足的暖气让整个房间变得燥热不堪,昏昏沉沉中,我突然感到头晕眼花,胃里难受的似乎要把吃下去的东西都吐出来。
妈妈闻讯而来:“怎么啦?”“恶心难受啊。”我呻吟着。
“出去散散步啊!整天待在家里哪能不难受啊!”
真的要出去吗?我凝望着外面的世界„„
走出家门,我惊叹原来家中的空气竟然那么浑浊,我同时惊叹我竟能在房屋中待上四五天。冬日和煦的阳光洒在我的身上,暖洋洋的,帮我驱散了从房子里带出的阴湿的气息。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享受着来之不易的阳光,大街上人来人往,不时传来几声小孩快乐的叫喊。漫步在街上,这才发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热闹非凡。看着一张张笑脸,我心中的孤独无影无踪。
向东望去,青山依旧。多久没爬山了?我微笑着向青山绿水跑去。一路的绿色,我疲惫的双眼感到无比的舒适。一路欢笑跳跃着,贪婪的呼吸新鲜的空气。来到山顶,劲风袭来,我的头脑忽然变得清醒,再也没有昏沉的感觉。站在山顶,凭栏远眺,隐约看到远处的高楼大厦,屋宇轩榭,亭台楼阁„„不知何时,我们以被这些钢筋混凝土包裹。我们待在其中,与自然隔离,与社会隔离,与人们隔离,但我们却无知的感叹:“待在家里真舒服啊,待在家里真安全啊„„”这不是莫大的悲哀吗?
“房屋是囚人的。”我突然想起了贾平凹说的这句话。现在,我终于领悟到了它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