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水利体制改革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03:5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国水利体制改革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国水利体制改革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我国水利体制改革的思考

关于我国水利体制改革的思考

“水利体制改革”,难!我国地大物博,大江、大河、大湖,比比皆是:灌区、水库、塘坝,星罗棋布。怎么改?还真有点“剪不断,理还乱”的劲儿,关键是要寻找改革的突破口。

变“大锅水”为“商品水”

前不久,记者辗转江苏里下河地区采访。说起三河闸的管理状况,一位工程师面露难色———管理处百十号职工,现在吃饭都吃不饱,“一方面,蓄水成本逐年增加,吃饭人数逐年增多,而国家水利资金有限,水价极低,坐吃山空。另一方面,管理上缺乏水商品意识,遇到浇灌时节,政府通知放水我们就放水;放多少,怎么放,很少考虑。两面夹击,日子难过呀!”

由于是“大锅水”而不是“商品水”,水毁工程在全国相当普遍。记者今年回安徽老家探亲,儿时钓鱼、嬉戏的深沟早已淤塞;昔日水流潺潺、纵横阡陌的渠道杳如黄鹤。

水利部计规司司长陈雷分析,由于农村水利体制改革滞后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部分水利工程设施处于建、管、用相脱节,有人用、无人管或乡、村“松散”管理的 状况,水利工程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利资产或闲置或流失,工程老化失修和效益衰减的问题十分突出。必须变“大锅水”为“商品水”,才能“以水养水”!“以水养水”,就是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把水推向市场。通过市场养水,壮水,造福于民。“以水养水”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观念。

河南省方城县副县长李守强说到这个问题时,态度严肃。前年,他在农村调研时,遇到一个农民讲:“水库是俺爹修的,水是天上下的,渠道占了俺的地,水费我不应该交。”

应该说,李副县长遇到的这种情况在全国有相当的普遍性。改革的困难,不仅来自用水者,还来自水利部门。记者走访过安徽、江苏等地一些灌区及具体的渠、闸管理处。大大小小的负责人一见记者,大叹苦经。可事实上,他们却手捧金子一般的“水”等饭吃……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以水养水”,要有措施。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水改,工程浩大,头绪繁多,从水利设施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的角度切入,体现了改革的循序渐进。

我国水利工程,多数由国家和集体投资、群众投劳兴建,随着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业生产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家庭经营,原来属于国家、集体所有的水利工程管理的难度,制约了工程效益的发挥。水改,就从这里入手。

河北省元氏县晏庄村处于太行山山前平原极度贫水区,1985年以来,由于持续干旱,浅层水枯竭,机井大部分报废,全村近2000亩土地因缺水而变成“望天 收”。专家考察后断言,解决该区水源的根本办法只有打深井,但该地深水层在300米以下,成一眼井少则30万元。这对一个集体收入年仅1.05万元,农民 收入人均不足1000元的村来说,不啻天大的困难!1996年4月,村支部书记齐胜川站出来牵头,联户以股份合作制形式筹建深井工程,不久,国家的一部分 投资也进入了这个公司,工程有效浇灌面积达到1500亩,并实现了喷灌。

如今,晏庄股份制供水工程成了“国家—集体—个人”联合型股份制供水工程。供水的公司化运作,国家受益,集体受益,农民也受益。

不仅河北省在探索水利工程的改革,而且黑龙江、山东、河南等省在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等方式,明确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盘活了存量资产,调动了工程所有者的积极性。

“农民用水者协会”,水改的新衣

相伴着水改的脚步,1999年河南省南阳市鸭河口灌区的农村大地上,冒出了“农民用水者协会”。呼啦啦,灌区一共冒出了14个农民用水者协会,选举产生用水户代表309名,他们代表灌区44612户用水户,灌区用水户成为灌区田间水利工程设施管理的真正主人。

“农 民用水者协会”的成立,是鸭河口灌区管理局精心策划的结果。他们对灌区内水利设施配套比较齐全,村级领导班子健全,发展水利信心足的地方,把支渠以下田间 管理工程的经营权、管理权完全交给用水户,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独立核算。协会作为社团组织由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新变化出现了。改制前,“一年建,二年毁,三年浇地不通水”的状况不见了,农民把水利工程当作自己的财富,精心管护,工程完好率由原来的85%上升到 97%。过去是农民用水,政府报水,管理单位放水,而灌溉无人管,秩序混乱,强水霸水,时有发生。现在,“上游咽,下游涸”的局面不见了。农民用水开始自 己

申请水票,持水票抽水。农民满意地说,“协会好,协会好,有了协会有水浇,庄稼丰收不愁了。”

其实,改革带来的新变化又岂止发生在鸭河口灌区呢?实施水改的地区,都出现了新的面貌……

水改,改变了人们的水观念;水改,改出了水利的效益;水改,改出了农民的节水意识;水改,还改出了农民的增收。

第二篇:我国水利投融资方式及体制改革研究

我国水利投融资方式及体制改革研究

李 栋,褚春超

天津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07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利建设任务将更加繁重,如何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取向,改革并完善水利投资制度,建立灵活有效的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水利投资渠道,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A 我国水利投融资现状分析

A1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取向对水利投融资的影响

水利建设投融资受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取向的影响很大。这两年中央水利投资中国债资金的比重超过60%,为水利建设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但是如果没有新的水利建设投融资渠道,随着长期国债的逐减,水利建设甚至是水利事业的发展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从我国推行税费改革的情况看,“两工”政策取消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的主渠道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A2 水利本身自身融资能力差,财政又很难到位

水利工程建设一般经济效益显现滞后,但社会效益巨大,水利建设很难在资本市场中进行有效的融资。既然水利建设很难进行有效的投融资,而中央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又很难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利的发展。A3 水利投资未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随着改革深入,经济转轨,国家对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费的减少,水利行业效益又低下,又缺乏市场吸引力的投融资政策,使水利投资机制很难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A4 水利投融资政策不健全

在水利产业中,存在大量的综合利用多功能水利工程,既有非经营性资产,又有经营性资产;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由于水利产业政策的模糊,使得操作有诸多的困难。水利建设中有部分属于经营性项目,如供水供电项目都能吸引民间和外商投资,但缺乏吸引民间和外商投资的激励政策和完善的基金等措施,影响了水利的投融资。

B、国外的水利投融资经验

国外的水利投融资经验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投资政策。在美国,首先明确划分投资主体及其事权。水利项目和建设与开发,政府占60%绝对的投资主体,其次按水利事权的划分实施投资主体分摊投资。在日本,水利资金投入以国家和政府的资金注入占主导地位。

(2)融资政策。美国和日本政府通过提供优惠贷款、向社会发行债券、建立政府基金、社会团体捐赠、向受益区征税等多元化方式进行融资,资金融通方式与使用结构多样化,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存。政府投资只有一小部分资金是无偿的,绝大部分资金是通过市场化进行借贷的有偿使用行为。水利资金的使用,防洪工程较多地依靠政府拨款,而水利和城镇供水项目较多地依靠发行债券。

(3)补偿政策。一些发达国家家非常重视水利项目的运营成本的补偿,如美国,防洪与改善生态环境等公益性项目的运行维护管理费主要由各级政府财政拨款或向保护区内增收地产税开支。日本则实施分摊补偿政策,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费用的补偿一般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负担50%~80%,农民负担其余部分。

C、我国水利投融资方式研究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来源,除了政府拨款以及政府政策授权收费的基金外,主要融资方式有以下几种。

C1 TOT融资方式

TOT是转让经营权。它是指水利主管部门一次获得转让经营权的投资,而投资方则在经营期限内收回投资并获得收益。对于政府来说,在一个特定时期,转让经营权利大于弊,这主要表现在:(1)TOT融资方式与我国现行经济体制改革者相适应,符合国有企业改革大方向;(2)TOT融资方式可以减少国家外债,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分散政府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风险;(3)TOT融资方式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的技术管理水平,中快我国水利现代化步伐。

C2 BOT融资方式

BOT是建设——经营——转交。其基本含议是由政府和项目发起人签订特许权授让协议,再由项目发起人组织成立的项目公司承担水利工程的融资、设计院、建设、营运和维护的任务。在规定的特许经营期内,项目公司拥有该公司的收益权和经营权,弥补经营开动并获得预期的回报;在特许经营期结束后,再将项目无偿移交给水利主管部门。BOT融资在国内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融资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据引资方和投资方的不同情况和需求又演变出各种变形。

C3 证券融资方式

目前,国际金融主要包括三大趋势:证券化的趋势、国外业务重要性日增的趋势以及金融市场日益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而证券融资是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发行各种股票、债券等证券筹集资金的一种直接融资方式,已成为资本运动的主流。从中国的情况来看,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筹集资金的规模已越来越大。

C4 ABS融资方式

ABS是资产证券化,它是以待建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该项目的未来收益为保证,通过在国内外资本市场发行高档证券来筹集资金的一种证券融资方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其特有的提高信用等级的方式使原来信用等级较低的项目照样可以进入国际高档证券市场,利用该市场信用等级、债券安全性和流动性高、债券利率低的特点,大幅度降低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成本。

D、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建议

(1)健全水利的投资机制。一是划清水利项目的类属,明确市场与政府以及各级政府投资分摊比例。二是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政府财政投入机制包括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财政补偿机制和财政信贷机制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水利建设的投入水平必须保持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水平的协同性,从而需要水利财政投入稳定增长。

(2)建议灵活有效的融资机制。一是调整水利融资政策,形成新的有效率的水利融资政策;二是改善融资环境,规范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三是创造新的融资方式,以独资、合资合作、BOT等多种方式参与水利建设;四是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利用外资,鼓励国内外投资者以多种方式参与水利建设。

(3)培育规范化的水利市场主体。一是转变水管主体的性质与职能,建立水利经营管理的法人实体;二是加快水利产权制度的改革,对现有水利资产实现经营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的分属,然后将水利资产的法人财产权赋予给水利经济实体,使水利经营实体真正承担起保值增值的责任。

(4)完善投资回收补偿机制。对属于产业部分的水利项目,关键是要理顺水价,同时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手段,使供水收入达到弥补运行费用和水利设施投资的水平;对防洪等公益型项目的运行维护管理,各级财政要足额支付。

(5)加强水利投融资法制建设。各级政府和投资主体之间的投资分摊、权责利的保障要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水利工程的立项、审批程度、水利价格政策、节约用水政策、水污染防治政策等,也要通过立法予以明确。

E、结语

水利投融资问题事关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提出水利工程投融资方式及体制改革思路,旨在为制定水利发展战略提供相应的依据,从而建立起国家投资主体为主,社会投资主体逐步加强,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资金,实行制度创新、资源与资金置换机制和企业化水利工程投资机制相结合的水利投资新体制的框架。

第三篇:对我国检察体制改革的思考

对我国检察体制改革的思考

检察体制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就检察体制改革的有关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以期抛砖引玉。

一、现有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实际施行的双重领导体制,检察机关的人员管理、经费来源、职务任免等等受制于地方党委、行政部门和权力机关以及自身机构设置的不合理,使检察机关难以独立、高效地行使检察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管理地方化。

检察机关在人员管理上更多的受制于地方党委和权力机关。检察机关的上下级领导关系实际上只是一种业务指导关系,有时候甚至出现了检察机关自己的人员上级检察机关调不动的奇怪现象。

2、经费来源本地化。

现在检察机关经费主要来源于本地区的财政部门,当地财政直接控制着检察机关的经费,“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导致了检察机关对所在行政区域的强烈依赖性。一旦检察机关触及到本地区的利益时,本地区的行政部门有可能会打着“为本地区经济发展保架护航”等旗号,以检察机关经费相威胁,出面干涉。

3、管理集权化。

检察机关各机构办案均实行首长负责制,权力过度集中,办理案件的各个环节,从立案、侦查到决定起诉不起诉或撤案; 层层请示汇报,层层审批把关。因而案件的请示汇报等待过程比调查取证的过程要长得多,造成办案期限超过法定期限。层层把关中有的因无法定程序依据,处理意见难以载入诉讼法律文书,不仅影响了下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且导致责任主体不明晰,一旦案件办理质量有问题,由于责任权利的分离、分散,根本也找不出最终决定的直接责任者。

4、机构设置不科学,行政色彩过浓。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检察机关的机构设置没有从突出法律监督的特色上进行系统化的设置,与职能不相吻合,部门过多,分工过细,检察权配置不合理,重复劳动大量存在,工作效率低下。现有的检察体制完全将自侦、批捕、公诉、法律监督等检察权割裂开来,导致案件在不同部门之间反复流转,相互扯皮,既浪费了司法成本,又不利于工作开展。(2)职能与事权划分不合理,侦查监督和公诉部门案件多,权力也相对集中;而渎职侵权和监所检察部门则是工作量不大,人浮于事。这种现象在基层检察院尤为突出。(3)机构设置上行政与业务不分,行政色彩过浓。检察机关行政部门与业务部门定位不明确,部门之间人员可以自由流动,造成了部分具有法律职称的人员在从事行政工作,而某些不具备法律职称的人却在业务部门从事检察工作。这种混乱的现象既损害了检察官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形象,又违反了法治原则。

二、现有检察体制造成的弊端

1、不利于实现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

当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发生冲突时,检察机关往往维护的是地方利益,导致检察机关执法日益地方化。同时,一旦涉及到查办地方重要党政领导干部的案件,检察机关往往受到各种堂而皇之甚至强制命令等不正当的干扰,其结果就是导致案件的不了了之,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成了一句空话。因此,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执法的公正性越来越显示出疑惑。

2、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现在的许多案件,尤其是经济案件越来越复杂,而由于机构设置的不合理,除了法定程序,案件的办理还需要经过更多的内部环节,这无疑是对司法资源的浪费;加上受领导精力、水平、作风等因素的制约太多,更容易使案件的期限无端拖长。在现实的双重领导体制下,检察机关还要执行地方上的各种与其职责不相称的任务,而部门设置的行政化也使得一部分业务骨干“不务正业”,牵扯了检察机关的大量精力。

3、不利于发挥出检察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现实中,业务骨干不一定能够成为某一部门的负责人,而部门负责人则不一定都是业务骨干。在个案的最终处理上,办案人的个人见解可能被融入集体意见中,也可能被放置在一边。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真正意义上调动起广大检察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检察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1、实行“检察一体化”的垂直领导体制。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检察机关实行的是垂直领导体制,这种体制的主要表现是:(1)各级检察机关对外是一个整体,每个检察机关和检察官的活动都是整个检察系统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2)上下级检察机关和上下级检察官之间实行上命下从制。(3)地方各级检察机关和检察官不受任何权力机关或政府部门的约束。实践证明,这种体制对保证法律的统一实施,有效打击犯罪,防止地方势力保护主义的不正当干扰,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和改善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将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权交由中央统一行使,地方各级党委只对同级人民检察院党组实行监督;(2)改变现行的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和检察官的产生方式,使检察官的任免、晋级、奖惩与地方脱钩;(3)检察机关经费由中央财政作为专项支出实行单列,由上至下逐级下拨,保障检察机关经费独立;(4)重新划分司法管辖区,使其不与行政辖区重合一致。

2、大力推行主诉检察官、主办检察官制度。

这是检察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其核心是将检察机关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化为司法业务运作模式,将集体负责制转化为检察官个人相对负责制。主诉、主办检察官制度的施行,使得真正能办案、能独立出庭的检察人员走上第一线,而不从事或不能从事办案工作的人员则成为行政、后勤或司法辅助人员。实践证明,主诉检察官、主办检察官制度的推行对有效解决当前我国检察体制层面存在的权力配置不适当,内部管理行政化,检察队伍非职业化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完善检察机关的机构设置。

机构的设置需要遵循下列原则:(1)符合检察职能整体格局的原则,使机构设置更为协调、合理,进一步突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最终形成结构合理、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精干高效的检察体制。(2)精简、统一、效能原则。通过精简机构,将职能相近的机构整合为一个部门,以提高工作效能,改变官多兵少,人浮于事的现象。如将现存的按诉讼环节而设立的审查批捕、审查起诉部门统一于同一机构,让同一检察官行使,避免以往因重复劳动而造成人力及时间上的浪费。(3)检察同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的原则,要按照司法机关建设检察机关,逐步减少业务管理工作中的行政色彩,增强检察机关的司法属性。

4、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从我国实际出发,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对检察权行使的监督:(1)切实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和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活动的监督。(2)通过建立专门的监察机构,负责对办案人员执法情况和办案的质量进行监督,加强对不起诉制度的监督制约和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监督制约制度等加强内部监督。(3)完善检察机关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既要发挥检察官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加强制约,作到权责分明。首先要加大对检察人员违法、失职行为的惩戒力度;其次,实施错案责任追究制,以促进检察官严格、公正执法。

当然,我国检察体制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立足于司法现状,循序渐进。但是,改革势在必行,毕竟,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检察机构设置是依法履行检察职能,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石。

(作者系靖宇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作者简介:高峰,男,汉族,研究生学历,1960年11月1日出生。1977年7月参加工作,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89348部队服役。先后在吉林省抚松县公安局任民警、交通警察中队中队长、办公室主任、副局长、局长等职务,2005年1月至今任吉林省靖宇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职务。1990年10月2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7月吉林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毕业。

第四篇: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张元坤

(武汉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 湖北武汉430060)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弊端日益明显,高等教育体制已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自1999年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进行了种种探索和改革,为高教体制的改革打下了良好地基础。在以往改革的经验和研究的基础上,我对改革我国高校考试录取、招生、贷款还贷、就业与评估等制度,有如下思考,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考录取;招生;贷款还贷;就业与评估制度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体制则是决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三十年前,恢复高考、中国高等教育体制重新启动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三十年后,继续改革、完善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既是一项突出而紧迫的时代任务,也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大业的需要。基于这一战略性考虑,仔细反思、规划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是一个十分关键和重要的问题。

从1999年以来①,我国在高等教育考试科目、高考形式、保送生制度、考生录取手段、报考对象、高校收费、毕业生就业等等方面进行了种种探索和改革,为高教体制的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以往改革的经验和研究的基础上,我对改革我国高校考试录取、招生、贷款还贷、就业与评估等制度,有如下思考,内容如下。

一、改革高考录取制度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几乎各项事业的管理模式都有了质的变化,唯独高考招生的管理方式基本没变。即使在个别地区有所改善,也仅仅是增加了高校的一点自主权。僵化的高考招生模式的核心,是完全以一次高考总分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除个别保送生、特长生),这种科举式做法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公平公正及素质教育相距甚远。因此,我建议:

1、在落实以上改革、使高校成为能够自主负责、自主办学机构的基础上,实行真正的自主招生。国家除组织统一的资格考试之外,录取标准、人数由各校自主规定。但其录取应该考虑到平等、公开,照顾少数民族与弱势群体等原则,1

接受教育主管部门与社会的监督。从长远看,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选择不同的生源,因此,逐步扩大高校自主考试录取权是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

根据全国高校统一考试录取为主,高校自主考试录取为辅,逐渐扩大高校自主考试录取权的基本原则,可以采用以下具体的操作方案 :

一是高考内容的改革,应当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普通高校考试录取,以着重考察学生的学术发展潜力为主。在现有的高考科目基础上,分文理两类,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再另外指定其他考试科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参加不同高校指定科目的考试,增加学生与高校间的双向选择机会;二是逐步试行计算机网上阅卷和实行网上录取,有利于公平公正且大大节省人力物力;三是探索一年两次高考的改革,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其改革的原则,是要有助于高校选拔高质量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2、改革录取模式,向老、少、边、穷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适当倾料。目前我国的教育在城市之间、乡村之间、城乡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要改革当前高考的录取模式,应适当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向少数民族聚居地倾斜,增加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二、改革高校招生制度

在国家教育政策向义务教育倾斜,不增加国家财政投入的前提下,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使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真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不仅仅是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

2、充分、合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加大招收走读生的力度,走学校后勤社会化的道路,逐渐实行教学与管理的分离;

3、加大远程高等教育的力度②。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开展远距离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高等教育的普及。

三、改革贷款还贷制度

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贷款还贷制度在调整高等教育地区不平衡和就学人口不平衡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解决贫困学生学费交纳和日常费用开支等困难,保证其平等地享有高等教育机会的根本方法和途径。但目前我国的助学贷款还贷制度,在政策和实施上,都存在着很多漏洞和不足。因此我建议:

1、进一步积极鼓励各大商业银行对学生实行贷款外,同时建立国家助学担保基金,为助学贷款提供风险担保;

2、丰富学生的贷款种类,建立国家贷学金制度。国家助学基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考虑除国家助学贴息贷款提供风险担保外,还可以直接发放国家贷学金;

3、建立全国联网的高校学生诚信系统,加强大学生信用意识教育和信用指导。另外,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照法律,对恶意欠贷者,给予严厉的惩罚;

4、制定有差别的还贷制度,对于愿意到大中小城市的第三产业、社区服务岗位、中西部贫困地区、国家、省级贫困县、农村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可减少其还款或取消其还款,以此作为鼓励。

四、解决高校扩招后就业问题

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的改革仍然是一个重大任务。深化改革的重点,是坚持市场导向,破除一些体制性障碍,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探索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机制,调动各方面包括毕业生本身的积极性,以引导正确的就业方向,使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能得到大学生,也使大学生能到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地方去,充分发挥大学毕业生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好这一宝贵的人力资源。

1、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一方面可以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指导》等课程供大学生选择。同时以“互动”、“互补”、“互融”三原则作指导来进行课堂规划,使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缺点和不足,扬长避短,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社会职业技能。此外,还可以开展大学生就业援助计划,邀请社会成功人士、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作客大学,为大学生开设讲座,进行亲身交流指导;

2、不断调整社会产业和职业结构,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无论产值比重还是就业比重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为高校毕业生在第三产业中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政府应积极引导本科生、研究生到大中城市的第三产业工作,特别是到城市社区服务岗位就业;

3、改变高校毕业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大众化”的趋势下,大学毕业生首先是一个普通劳动者,而不是精神贵族。因此,在新的就业压力形势下,高校毕业生首先必须树立普通劳动者的正确的就业观。

4、改革专业与课程结构,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重大变化。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和革新与职业界及社会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必须对劳动市场和新的就业领域和形式的出现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改革专业与课程结构;让学生和教师有更多地利用与国内和国际上的劳动者一起学习的机会,增强高校毕业生对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

5、培养毕业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不应仅仅是求职者,而且还应该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加大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力度,克服关系就业,用人庸俗化的影响,力求减少人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受户籍管制的影响;

6、据有差别的贷款还贷制度,对到中西部中小城市的第三产业、社区服务岗位、军队、农村基层岗位等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酌情减免其还贷数额,并对其提薪、晋级等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对到中西部贫困地区、特别是到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工作的高校毕业生,除了免除其还贷、享受提薪、晋级等相应优惠政策外,国家可实行月补贴制度,毕业生除了每月的固定工资以外,可另外获得国家专项补贴。

五、改革高校评估制度

建立有效、合理的高等教育评估系统,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重要环节,为此我建议:

1、建立评估中介机构,不断提高评估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学位和研究生教育评估所、本科高职教育评估中心,逐步建立政府、高校和社会有机结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通过评估,推动学校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办学思想,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独立运作的中介性评估机构,是国际高等教育的通行做法,它在政府和高校间起缓冲作用;

2、建立分层、多元的评估体系,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类型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价、认可机制;

3、制定相应规划、政策、工作重点。中国拥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要建立国际认可并实现这一质量保证机制的有序转换,必须制定出建立健全这一机制的分步实施规划,根据不同学校群体,确定出不同工作重点;同时,对这一体系的分工,人员素质要求、招聘、培训,评估专家的条件、使用、待遇、评估收费、国家补助、评估结果发布、使用、奖惩等方面制定出明

确的政策;

4、研评价体制改革。从以行政评价为主转变为同行评价为主,取消各级行政部门的学术评奖,鼓励各种专业学会开展各种学术评奖。

5、一步加大高校评估制度的透明度,真正的做到公正、公平、公开。总体来说,二十多年来我国关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多有创新之处,不乏理论意义,但也存在目标偏移、对象模糊、路径不明等弱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应坚定不移地定位于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21世纪对全球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人类的发展将比今日更加文明、更加进步。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随着21世纪人类社会的继续发展,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持续、有效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①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②我国的远程教育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上海等电视大学的建立, 开创了国际上应用电视媒体实现远程高等教育的一代先河。第二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亲自批准成立面向全国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使我国远程教育抓住了一次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 为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争得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础。第三次是在世纪之交。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远程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国际教育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朱先奇.《制度创新与中国高等教育》[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3]叶忠.论当前我国大学生资助制度的功能[J].教育与经济.2000.作者简介:张元坤(1991—),男,河南永城人,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本科生,学号2009301580316,研究方向水利类。

第五篇:关于深化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目录

内容摘要„„„„„„„„„„„„„„„„„„„„„„„„„„„„1 正文„„„„„„„„„„„„„„„„„„„„„„„„„„„„„1-6 序论„„„„„„„„„„„„„„„„„„„„„„„„„„„„„„1

一、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1(一)布局不合理,机构重复设置,资源浪费严重„„„„„„„„„„„„1(二)功能定位不清,造成政事不分、事企不分 „„„„„„„„„„„„2 1.事业单位成为政府的附属物„„„„„„„„„„„„„„„„„„„2 2.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行政倾向明显„„„„„„„„„„„„„„„„2 3.现有事业单位分类界定不清„„„„„„„„„„„„„„„„„„„2(三)机构人员臃肿,财政负担过重 „„„„„„„„„„„„„„„„„2(四)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普遍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3

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3(一)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隔,着力调整布局结构 „„„„„„„„„„3(二)对事业单位进行重新定位、分类,给事业单位消肿 „„„„„„„„4(三)着眼于体制创新,深化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 „„„„„„„„„„„4 1.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管理制度。„„„„„„„5 2.推行全员聘用制,在管理模式上创新。„„„„„„„„„„„„„„5 3.以目标管理为突破口,在考核方法上创新。„„„„„„„„„„„„5 4.要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6 结束语„„„„„„„„„„„„„„„„„„„„„„„„„„„„„6 参考文献„„„„„„„„„„„„„„„„„„„„„„„„„„„„7

关于深化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摘 要] 建国以来,事业单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许多严峻的问题:布局不合理、机制不活、效益不高;机构重叠、条块分割;事政不分,事企不分等,改革势在必行。事业单位改革既是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公共服务体制创新,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途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应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依据政事!事企分开的原则,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改革。

[关键词]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思考

我国正处在从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社会过渡、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统一安排调度资源的事业单位,已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事业单位改革已经严重地滞后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事业单位是我国各类人才的重要集中地,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主要领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阵地。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是新阶段解决社会矛盾的内在要求。因此,搞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健全,与之相适应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复杂性,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布局不合理,机构重复设置,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在管理方面虽然正在由原来的政府主办并主管的指导思想逐步转变为政事合作的指导思想,但是由于没有相关的法规制度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方面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自我封闭的局面,导致许多同一领域的社会事业单位,分属不同层级政府,并分属不同部门,而且各个事业单位之间缺乏必要 的了解,一些职能相近或职能交叉的事业单位互不沟通。对本来可以共享的资源或本来可以相互利用的设施设备等实行封闭管理,从而造成了事业单位在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上的重复投资。加之各类事业单位, 喜欢自成系统,自我满足,追求本部门的大而全或小而全,从而带来了突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难以配合协作、公共事业资源浪费严重等弊端。

(二)功能定位不清,造成政事不分、事企不分

1.事业单位成为政府的附属物。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大都由国家投资兴办,政府直接管理。在庞大的事业组织体系中,政府充当着经营者、所有者、管理者等多重角色,使各类事业单位不得不接受国家机关的领导,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物,从而造成了政事一体化。

2.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行政倾向明显。事业单位普遍套用行政级别,这种管理办法极易造成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等同,在管理上使事业单位成为行政机关的延伸。

3.现有事业单位分类界定不清。从管理权属看,有中央、省、市、县、乡(镇)从主办主体看,有党委部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下属、还有企业办的;从经费来源看,有财政全额拨款、财政拨补、自收自支;从类型上看,有行政管理型、生产开发型、公益型,不少还是一所两制或扮演多种角色;产业与事业混杂,分类界定十分复杂,政企不分和事企不分,导致事业单位角色的混乱,从而很难使其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应该做什么,进而影响到工作的效率。

(三)机构人员臃肿,财政负担过重

据2004年的统计资料,全国各类事业单位的总数为130多万家,从业人员总数大约为3000万人“其中:教育系统机构数31万多家,从业人员为1368万人;农林牧水技术推广与服务系统机构数28万多家,从业人员为321万人;医疗卫生系统机构数10万多家,从业人员为392万人”另外,文化系统机构数5万多家,广播影视系统机构数4万多家,科研设计(含勘探)系统从业人员为118万人,交通系统从业人员为104万人,新闻出版、城市公用、社会福利等系统也占有相当比例。事业单位拥有国有资产近3000亿元,拥有全国人才总量的60%,拥有全国科研人员的70%,拥有全国教师、医生的95%,占国家财政预算开支的1/3。

我国的事业单位,大部分由政府主办主管并直接财政拨款,实行事业经费供 2

给化,国家财政成为事业单位经费的唯一来源。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大学生分配、军转干部分配时又有大量人员分流到事业单位,造成事业单位财政供给不堪重负,公共服务面临紧缺尴尬场面:一方面,公民对事业单位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政府必须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面临着人员增多,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这就限制了事业的发展和人的积极性的发挥。这种状况在县乡两级政府表现得更为突出,很多县乡财政收入的70%--80%要用于事业单位的人头费,真正用于发展的费用很少,矛盾已经越来越尖锐。

(四)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普遍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

目前,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还很不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形成;在一些事业单位,既没有政府部门的进入门槛,又没有企业的退出机制,在政府机构精简的过程中,它们接纳了很多被政府机构裁减下来的人员,成了次品收购站。而人员的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退,造成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同时又由于缺乏科学化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事业单位被人的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出现了富余的人员不出去,需要的人才进不来,有本事的人才留不住,没本事的棒打不走,这样一种尴尬局面。在这样情况下,它们无法顾及自身的社会公共服务任务,也就无法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我们要积极做好相关基础性工作,要在总结经验、反思过去、保持改革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抓住关键所在,区别不同情况,统筹规划,有序进行。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隔,着力调整布局结构

鉴于长期的条块分割所带来的社会事业机构重复设置、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在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同时,应同步实现社会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要针对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各地各类事业单位重复设置、规模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进行撤并调整,该集中的集中,该强化的要强化,该撤并的要撤并,该实行行业管理的要进行全行业管理,从而清除部门分割带来的弊端“其次,坚持分级负责、区域协调的原则,增强各级政府在事业单位规划与发展中的统筹规划与信息协调能

力。另外,对一些专业部门所办事业机构,要将其纳入事业服务体系之中统一管理,加强事业单位发展规模”(二)对事业单位进行重新定位、分类,给事业单位消肿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内容丰富,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涉及部门多。突破口和前提是分类,要以分类为基础,积极稳妥地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对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接待服务、技术开发和勘探设计等活动,并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进入市场。通过这种形式,将以生产经营为主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构建新型的产权关系和企业制度,形成富有活力的内部运行机制,使其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将科研、设计单位,转为科技型企业,并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其面向市场经济主战场,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创新优势,进行研发生产;将原按事业单位管理的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也全部改为企业,使其重新定位,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对事业性质的经济、鉴证类中介组织进行改制,与主管部门脱钩。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房地产评估事务所和土地估价事务所等单位进行改制,与政府部门在人员、财务、业务等方面彻底脱钩,改为合伙制或有限责任制性质的经济组织,实行独立、客观、公正执业,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自律性运行机制“三是对多年不出成果、没有效益或职责任务基本消失的、以及机构批准设立后一直没有组建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对部分职责任务单薄,但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结合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也予以撤销,其行政管理职能划归市政府有关部门承担。四是对规模不大、效益不高、业务相近的事业单位进行合并,盘活资源;对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调整布局,推进资源重组。从而优化资源结构,精简机构和人员,为财政节约经费。五是对确有必要存在,但业务日趋减少、任务不饱满的事业单位,压缩编制,重新定编定岗;对政府委托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如畜牧局、房管局等,参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的做法,重新界定职能,精简人员编制”六是对部分事业单位的职能和管理方式进行调整,体现政事分开原则,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着眼于体制创新,深化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

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和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难以适应改 4

革的需要,不论是在管理机制,还是在经营规模、人员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与形势发展和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因此,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在管理创新上下功夫。

1.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管理制度。在管理体制上创新,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富有活力的人事管理和运营机制。竞争是最好的管理,如果失去激励机制,管理便丧失了活力。在事业单位内部实行优化组合、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待岗等制度,在工人上岗、管理人员职务升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等方面,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切实解决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弊端,促进人才脱颖而出,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形成人人奋发向上、人人具有危机意识、竞争意识的良好氛围。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员合理有序地流动和配置,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政府指导、咨询仲裁、监督服务上来,改革现行编制管理体制,实行编制立法,放活事业单位用人择人权,减轻财政负担,将经营类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只有在管理体制上创新,才能使事业单位改革真正到位,才能使人才进口市场化,员工管理社会化,人员出口有序化。

2.推行全员聘用制,在管理模式上创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通过推行全员聘用制,逐步建立起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分类管理体制。推行聘用制,是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实现事业单位自主用人,保障工作人员自主择业,维护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通过聘用制,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法制化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要允许用人单位按岗位、按职务、按业绩定报酬;允许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允许在人员进出、工资基金的管理上实现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管理模式。只有在管理模式上创新,才能更进一步调动事业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主改革、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3.以目标管理为突破口,在考核方法上创新。创新事业单位考核方法,需要根据单位不同性质、不同岗位的特点进行分类考核,打破长期以来单一的考核模式,形成以目标管理考核为突破口,以量化指标为基本手段,条块结合、各具特色、多种考核模式并存的良好局面。一是对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实行工作实绩动态考核 5

制。就是以目标管理为依托,以实绩为中心,以月度考核为方法的考核机制。对管理人员的工作目标,按时序分解到月,采取每月自评、互评、群众评议、组织考察等多种方法,确定考核等次,并及时与奖金福利挂钩。二是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岗位绩效考核制。就是根据岗位职责,设置考核指标及对应分值,对被考核人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评价。逐月考核后公布考核结果,年底综合月考结果确定年终考核等次。三是学年考核制,是指学校等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以教学为考核时间段的考核模式,改变过去教学单位统一按照机关事业单位要求实行考核的做法。四是综合指标考核制,是指将效益指标、质量指标、行为指标捆绑在一起进行考核。诸如此类考核方法的创新,必将极大地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事业单位事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4.要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管理者应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尊重、理解和关心员工,以激发员工的上进心和积极性。让广大员工事业有奔头、工作有干头、经济收入有想头。通过构造共同的目标体系和价值观念,将全体员工的潜在智慧充分发挥出来,成为事业发展与创新的强大动力。总之,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改革开放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明显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不断推进社会的全方位改革。只有在全面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结合行政机构、国有企业的改革,才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使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1年4月10日,有消息称: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以确定,这项涉及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4000万“事业人”的改革,终于正式开闸。事业单位改革将分类进行。所谓分类改革,即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起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未来的10年,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具体实施的十年,最终会使我国事业单位成为廉洁、高效、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的公共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景朝阳 《中国事业单位的概念考察》.《生产力研究》 2007(24).[2]张敬荣 《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原因探析》.《山东社会科学》 2007(1).[3]许洋洋 《事业单位改革问题研究》.《当代经济》,2007(3).[4]李春林 《事业单位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思考》.《中国行管理》,2007(2).[5]蒋明倬《深圳创新事业单位改革》.《中国新闻周刊》,2007(9).[6] 《重庆晚报》.网易新闻中心 2011年4月10日

下载关于我国水利体制改革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国水利体制改革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

    课程名称论文题目授课教师姓名学号系别日期成绩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摘要:综观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体制改革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改革进程:第一阶段是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财政......

    浅谈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改革

    浅谈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改革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行政权力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权力,随着我国社......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范文大全)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探索平塘县委党校莫 彬自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浪潮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猛烈冲击着传统的国际秩序,包括西方世界的所有国家的政府管理和公共......

    浅谈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浅谈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内涵 1.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包含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两部分。其中,教育机构包括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实施机构。教育管理机构主要指各......

    云南省水利体制改革实施办法

    云南省出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2004-1-6 2003年10月19日,云南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以云水管改[2003]1号文件印发了《云南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

    浅谈三台县水利管理单位体制改革

    浅谈三台县水利管理单位体制改革 杨 娟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三台县近几年来水利管理单位体制改革情况,分析了改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三台县......

    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初探

    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初探2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猛提高,使得机动车辆急剧增加。与此同时,道路交通管理中存在的体制问题也日益凸......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巨大成就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巨大成就 内容摘要:20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就巨大,已经基本摆脱了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束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行政管理体制正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