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演讲和朗诵的区别
朗诵是一种艺术表演,朗诵的语言,多是规范化的书面语或典雅华丽的文学语言,讲求的是凝练、含蓄、深沉、优美,如歌似咏,讲求节奏的舒展、韵律的隽永,以 便给听众留下咀嚼的韵味,使听众陶醉和深思。朗诵者不必脱稿,也不一定与观众作更多的交流,完全沉醉在朗诵内容之中。
相反,演讲则有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干预而带有鲜明的实践性。演讲者利用真实、准确的生活事例,通过雄辩地论证和有力地鼓动,宣传自己对社会生活的分析和现实 主张,召唤听众和自己一起介入和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特别强调演讲者与听众的思想交流和感情思维的迅速融合,即情感共鸣。这就决定了听众不是演讲活 动被动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好的演讲,不仅可以使演讲者与听众成为相互交流的对象,而且可以引起人们一致的思维和行动。人们常说演讲具有“煽动 性”或“煽情性”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演讲是必须脱稿的。演讲所运用的语言,一般要求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形象准确、生动活泼,接近日常的口语,忌用复杂 的多重复句。语速随情感的变化而快、慢,注重自然流畅。简言之,朗诵更注重于艺术,而演讲更多的是交流与鼓动。
演讲是一门学问,同时又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手段。说它是学问,因为其本身具有可研究性,可学习性。说它是艺术,因为他本身具有可观赏性。又说它是一种传达手段,那是因为演讲中总是包含着演讲者要向听众传达的信息、内容。朗诵则与之既有共通之处,又有不同。
两者都具有上文提到的: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一种传达信息的手段。但是演讲首先是一门学问,而朗诵首先是一门艺术。演讲的产生不是为了给人以艺术的欣 赏。是要试图通过演讲向听众传达自己的见解。而朗诵不是这样。朗诵从一开始就具有观赏性这一特点。通过语言把自己的见解传达给人是一种学问。而首先具有观 赏性的行为,我将之称为艺术。所以,两者在基本的定位上,就有着他的区别。
两者都作为一门艺术的时候,它们也存在区别。朗诵作为一门艺术,主要目的是给人以享受,熏陶。是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文化的熏陶。例如,我们的朗诵对象 通常是诗歌,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被欣赏体。而演讲作为一门艺术,主要是体现演讲者的风范、演讲者的口才、演讲者的观点、演讲者的姿态。而这些是处于从属 地位的。例如:我们为林肯的演讲所折服。我们欣赏他的演讲风度,他的声音。但是林肯的演讲并不只是为了表现他的风度,他的声线而作。他是为了传播他的思 想、他的理念而进行演讲的。如果说他仅仅是为了前者而进行演讲,那么他的演讲就不可能流传并为人们认同。
演讲要传达信息,朗诵也要传达信息。两者在这一层面上似乎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并不完全相同。首先,演讲传达的主要是个人的见解,个人的看法!就算是统一 主题的演讲,也会因演讲者的不同而倾向于不同的侧面。朗诵则主要是朗诵别人的东西。在朗诵行为中。较少有朗诵自己东西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产生了我个人 理解中的演讲具有的“霸气”和朗诵中带有的“皇气”。所谓“霸气”是指演讲是要将自己的观点通过演讲让听众接受。这就需要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可 以说演讲是种很霸道的行为。而“皇气”则只显其雍容华贵,姿态万千。它可以用优美的曲调去感染听众。而对观众是否接受朗诵者的内容这一问题,则不是很注 意。
演讲和朗诵还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等待着有识之士去挖掘、去探究!
对于演讲与朗诵,人们虽然可以通过自己的主 观感觉把它们区分开来,但不少演讲者(特别是初学者)在具体演讲实践中,还是自觉不自觉地混淆了二者的界限,以至使计划中的演讲活动变成了朗诵比赛。因 此,要想真正地解决问题,只凭主观感觉是不够的,还应当注意探求那些不易表述的差异。
一
从表现方式来说,朗诵是一种艺术表演活动;演讲则是一项带有艺术色彩的社会实践
活动。这就是说,虽然演讲与朗诵的表现形式都是运用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进行 的一种艺术审美活动,但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方式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作为表演艺术,朗诵对生活的反映带有强烈的艺术色彩。它注重和强调运用各种典型 化的手法来体现朗诵者(也包括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概括。演讲则由于它对社会生活现实的积极干预而带有鲜明的实践性。演讲者利用真实、准确的生活事 例,通过雄辩地论证和有力地鼓动,宣传自己对社会生活的分析和现实主张,召唤听众和自己一道介入和参加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演讲对生活的反映必须 是现实的真实,而朗诵(包括其它的艺术表演形式)所反映的是艺术的真实。另外,演讲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应该是“讲”、述、论,追求的是“情、事、理”的 “ ”“ ”融合,而朗诵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咏”和“诵”,追求的是“表演效果”。虽然演讲中可以运用到朗诵、评书、快板、相声、戏剧、唱歌等艺术表演形式,但这些 都是处在演讲活动的辅助地位上,必须要服从于“讲、述、论”的需要,既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以“演”代“讲”,否则就会使之发生质的变化。
二
在演讲活动中,演讲并不仅仅是演讲者个人的事情,因为演讲是一项与社会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的、以宣传鼓动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强 调演讲者与听众的思想交流和感情思维的迅速融合,即情感共鸣。这就决定了听众不但不是演讲活动 被动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好的演讲,不仅可以使演讲者与听众成为相互交流的对象,而且可以引起人们一致的思维和行动。人们常说演讲具有“煸动性” 或“煸情性”就是这个意思。而朗诵则不然,它的听众基本上是被动的欣赏和品味朗诵者的艺术表演,并在欣赏和品味中陶冶情操。与演讲相比,朗诵更多的是朗诵 者个人的事情,虽然这些朗诵者的 表演也需要得到听众的理解和响应,但这种需要显得比较平和,更多的是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
一次演讲,虽然可以事先确定题目和要讲的基本内容,但这些内容在实际演讲的过程中往往可能发生各种变化。这在一些内容比较多、时间比较长的中表现的尤为突 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一次演讲的成败几乎完全依赖于演讲者的现场创作和即兴发挥。为了获取最佳的演讲效果,最大限度地完成自己与听众的情感交流 与融合,演讲者需要根据现场的各种情况,如听众的构成,文化素养、政治态度、经济情况、思想情绪等,随机应变,生动活泼地地调节自己的话题和内容,以适应 听众的需要,讲听众关心的话题,讲容易打动听众的内容。这样,讲前所准备的讲稿和演讲者实际讲的内容往往会出 现很大的差异。即便是相同的题目,由于演讲环境 不同,听众不同,演讲过程和具体内容就会有所变化。相反,朗诵的篇目和内容一般都是事先确定的,而且一经确定便不会出现大的变化,最多在表演的 手法、技巧上做一些小的调整。另一方面,朗诵的内容可以来自朗诵者本人所写,也可以选自某位著名人物的文稿;可以是一段戏剧台词,也可以是一首隽永的诗 篇。而演讲的内容可以取自他人的观点,但 最终必须完成于演讲者自身的创作。有人说,一篇 经过事后整理的演讲辞可以成为优秀的朗诵词,但再好的朗诵词也不能成为演讲的依据。
四
演讲所运用的语言,一般要求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形象准确、生动活泼,接近日常的口语,忌用复杂的多重复句,语速随情感的变化而快、慢,注重于自然流畅。朗诵的语言,多是规范化的书面语或典雅华丽的文学语言,讲求的是凝炼、含蓄、深沉,优美,如歌似咏,讲求节秦的舒展,韵律的隽永,以便给听众留下咀嚼的韵 味,使听众陶醉和深思。
另外,演讲与朗诵,在语气语调的运用和态势语的运用上也有区别。演讲中,语气语调的运用比较随机,可弱可强,声音可大可小,以听众的反映为变化的契机。态 势语的运用讲求自然、大方,朗诵中,主要以朗诵者个人的情感体验为依据,语调语气的运用着重于张扬和渲染朗诵作品中的情感蕴涵和表现作品的主题。态势语的 运用也注重优美、大方。这些都是需要 在实践中细细体会,并注意二者的区别。
总之,演讲与朗诵虽然具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本质上分属不同的范畴。因此对两者
也就有着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演讲作为人们介入社会生活实践的工具,更多 地表现出演讲者以敏捷的思维和口才为标志的社会活动能力的高下;朗诵则以其艺术特征体现出朗诵者对社会生活的理想和追求,从而显示其艺术修养和表演才能的 优劣。所以,我们在进行演讲实践活动中,只有认真地、自觉地把它们在理论与实践上真正地区分开来,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 作为语言艺术,演讲语言和朗读语言都必须达到很高的的要求,它们在遣词造句方面都必须做到准确简洁,并力求生动形象。但两者又有区别。演讲所运用的语言,一般要求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形象准确,生动活泼,接近日常的口语,尽量不用生僻词语,文言词语,是一种介于日常口头语言与书面语之间的高级语言。忌用复 杂的多重复句,语速随情感的变化而快,慢,注重于自然流畅。朗读的语言,多是规范化的书面语或典雅华丽的文学语言,讲求的是凝练,含蓄,深沉,优美,如哥 似咏,讲求节奏的舒展,韵律的骏永,以便给读者留下韵味,使听众陶醉和深思。如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中的“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使用短句,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矛头直接志向反动派和特务走狗。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语言优美,富于节奏性,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二.演讲语言注重在融“说理,抒情,鼓动”于一体,而朗读语言则偏重于抒情。“说理”,是说演讲者要通过语言来阐明观点和理由说服听众。“抒情”,是说演讲者通过语言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听众,并引起其共鸣。“鼓动”是说演讲者注意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起来。
如《最后一次演讲》中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象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就是为了鼓动千千万万的有志青年要有随时为民主,为国家牺牲的精神!而朱自清的《匆匆》开头写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运用三个排比句式把时光的匆匆写了出来,只带有“抒情”,而没有“鼓动”和“说理”。
三,演讲语言的词句还可以做临时变动,而朗诵语言的词句则不允许变动。一次演讲,虽然可以先确定题目和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由于紧张而忘记演讲词,由于 场内的环境发生意外,或者突然来了灵感等等,演讲的内容可能会发生变化。而朗读就不同了,其内容一般都是事先确定的,或是演讲者自己所写,或是来自名家的 篇章,不能改动,如果改动了,就会失去了作者原来的韵味。如朗读《再别康桥》中的句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就不能将“轻轻”改为“悄悄”。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中的“悄悄”又不能改为“轻轻”。如果改动了,就使作者的创作意图变了,也就失去了作者诗歌的确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味道就变了。
第二篇:演讲和朗诵的概述和对比
演讲和朗诵的概述和对比
演讲:
1.演讲重在讲,呈现的是本人,阐发自己的思想、信念、感情,有较.
强的自我色彩; ..
2.着重传达自己的观点,努力使听众接受并有所感有所动,注重听众接受与否,所以要时刻考虑听众的接受心理
3.场地上,演讲无界限,位置稍突出即可
4.目的上,传达思想引起共鸣,有所知,有所感,有所动 ...........
国王、蜘蛛
朗诵:
1.朗诵重在演,扮演角色是作品的角色,传达的是作品的思想感情,要求融入语境,扮演好自己的作品角色
2.以全身心进入作品,着重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越感觉不到现实的自我就越好,自己与角色的融合度越高就越成功。
3.偏重表演和抒情,可以是戏剧化的,夸张的,超越生活的场地上,独立于“听众席”之外,务必保持有与听众相对分离的“表演区”,要求忘我,忘记听众,进入作品的意境之中。
4.目的上,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和语言艺术,是一种表演艺术,所以务必展现艺术美感。
第三篇:演讲和表演
演讲和表演、作文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演讲是演讲者就人们普遍关注的某种有意义的事物或问题,通过口头语言面对一定场合的听众,直接发表意见的一种社会活动。
其次,作文是作者通过文章向读者单方面的输出信息,演讲则是演讲者在现场与听众双向交流信息。严格地讲,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的三角信息交流,演讲者不能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绪为满足,他必须能控制住自己与听众、听众与听众情绪的应和与交流。所以,为演讲准备的稿子就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主要特点
第一、针对性。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它为了以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晓喻听众,打动听众,“征服”群众,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首先是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听众所关心的问题,评论和论辨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其次是要懂得听众有不同的对象 和不同的层次,而“公众场合”也有不同的类型,如党团集会、专业性会议、服务性俱乐部、学校、社会团体、宗教团体、各类竞赛场合,写作时要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为听众设计不同的演讲内容。
第二、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能讲为前提。如果说,有些文章和作品主要通过阅读欣赏,领略其中意义和情味,那么,演讲稿的要求则是“上口入耳”。一篇好的演讲稿对演讲者来说要可讲;对听讲者来说应好听。因此,演讲稿写成之后,作者最好能通过试讲或默念加以检查,凡是讲不顺口或听不清楚之处(如句子过长),均应修改与调整。
第三、鼓动性。演讲是一门艺术。好的演讲自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鼓动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依靠演讲稿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见解精辟,有独到之处,发人深思,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如果演讲稿写得平淡无味,毫无新意,即使在现场“演”得再卖力,效果也不会好,甚至相反。
主要功能
第一、“使人知”演讲。这是一种以传达信息、阐明事理为主要功能的演讲。它的目的在于使人知道、明白。如美学家朱光潜的演讲《谈作文》,讲了作文前的准备、文章体裁、构思、选材等,使听众明白了作文的基本知识。它的特点是知识性强,语言准确。
第二、“使人信”演讲。这种演讲的主要目的是使人信赖、相信。它从“使人知”演讲发展而来。如恽代英的演讲《怎样才是好人》,不仅告知人们哪些人不是好人,也提出了三条衡量好人的标准,通过一系列的道
理论述,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旧观念。它的特点是观点独到、正确,论据翔实、确凿,论证合理、严密。
第三、“使人激”演讲。这种演讲意在使听众激动起来,在思想感情上与你产生共鸣,从而欢呼、雀跃。如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说》,用他的几个“梦想”激发广大的黑人听众的自尊感、自强感,激励他们为“生而平等”而奋斗。
第四、“使人动”演讲。这比“使人激”演讲进了一步,它可使听众产生一种欲与演讲者一起行动的想法。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在二战期间的英国伦敦作的演讲《告法国人民书》,号召法国人民行动起来,投身反法西斯的行列。它的特点是鼓动性强,多以号召、呼吁式的语言结尾。
第五、“使人乐”演讲。这是一种以活跃气氛、调节情绪,使人快乐为主要功能的演讲,多以幽默、笑话或调侃为材料,一般常出现在喜庆的场合。这种演讲的事例很多,人们大都能听到。它的特点是材料幽默,语言诙谐。
第四篇:演讲和感想
伟大的演讲产生伟大的力量,它能够让人觉醒催人奋进,它能够震撼人们的灵魂,它能够粉粹人世间的丑恶,它能够将激扬人世间的美善,它能够改变人们的精神风貌,它甚至能够改变历史的进程。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让横行了美国200多年之久的种族隔离制度土崩瓦解;约翰·肯尼迪的《想想你能为国家做什么》激励一代代美国人前赴后继为国奉献;巴拉克·奥巴马的《无畏的希望》把一个默默无闻的政治家变成了世界舞台上的超级政治明星;史蒂夫·乔布斯的《我生命中的三个故事》质朴感人而又催人奋进,道明了他成功的真正秘诀……
伟大的演讲不仅会对政治家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我们这些普通百姓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2008年11月3日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照常打开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一个历史性的画面映入我的眼帘——奥巴马在发表胜选演讲!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诞生了!透过互联网,我注视着万里之外的奥巴马的眼神,聆听着他的声音,我仿佛忘记了我现在置身于太平洋此岸的中国大陆,仿佛就在彼岸的演讲现场。奥巴马的声音如同神奇的手拂过我的心弦,那流利的英语表达,抑扬顿挫的演讲,幽默的方式,和观众的互动都让我十分感叹。我看过奥巴马的演讲并不多,但是却很喜爱他的演讲。他并不是一个演讲家,只是一名国际舞台上的政客,而他的演讲并不比演讲家的作品逊色。政治家的演讲必然要谈到政治,谈到社会,谈到世界局势。这些都是一般人并不关心,也不热衷于关心的方面,因为这些内容枯燥无聊,套话繁杂冗长。奥巴马的演讲却不缺乏笑声,他会用自己的经历阐述个人和社会甚至世界的联系,比如他在2010年在密西根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我们就是政府》,就谈到了一个“一个小女孩寄给他一封信,问他是不是住在火山旁边”的事情,把现场的毕业生带入自己的气氛当中。
我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上述都是我的一些小小的经历和感想,读奥巴马的演讲或者其他国外名人的演讲,既可以学习英语,又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学习西方人们对事对人的看法,开拓视野,何乐而不为呢?
第五篇:致辞、演讲和讲话的区别和联系
致辞、演讲和讲话的区别和联系
含义
讲话稿也称“发言稿”,是在某种特殊场合要讲话前所拟定的书面稿子.其作用是节省时间,集中,有效地围绕议题把话讲好,不至於走题或把话讲错.用途
讲话稿的使用范围很广,多用於各种大小会议,广播录音,电视录像等口头表达;也可以登报印发成“书面发言”.讲话稿和发言稿的区别
“讲话”和“发言”本是同义语,但由於约定俗成的原因,现在多数是把领导和主持人的发言称为“讲话”,其他个人或与会人员所说的,统称为“发言”.讲话稿一般应由讲话人自己写.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可经过授意由别人代写,或由秘书,干亊等代劳.讲话稿有详稿,略稿和腹稿之分.详稿准备较充分,只消拿到会议上去念就行了;略稿是个提纲,要点,在发言时要再作发挥;腹稿,仅仅在头脑里酝酿一下,考虑个大概,到时即席发言,然后根据别人的记录整理成书面的东西.这里,我们不讨论第三种.“讲话稿”除“发言稿”这个别名外,还有演讲稿,演说稿,谈话稿,会议报吿稿等.其性质与特点,都大同小异.特点
文章是给人看的,讲话则是给人听的.看起来顺眼的文章,听起来不一定顺耳;看起来清楚明白的句子,说给人听,别人不一定听得懂.文章可以反复看几遍,哪句看不懂,就看哪句;听别人在会议上讲话,就不可能让别人说了一遍,又说一遍,老重复一个内容.讲话是一句接着一句的,弄不清前句的意思,后一句就难於理解了.结果,话讲得越多,别人越不听.因此,写讲话稿,就是要抓住讲话的通俗化和日语化两个特点.讲话要通俗,就是要适合人的听觉的需要,适合听众的接受水平,容易叫别人理解和接受.我们知道,听报吿时,听众只能发挥其听觉的作用,他们看不到实物与环境,难以知道具体的形象,只有靠讲话人的描述或讲解,才能使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或逻辑上的说服力量.所以,通俗的讲话,可以补充视觉之不足.另外,通俗,不能理解为庸俗.它要求语言朴素,自然,不堆砌概念,不装腔作势.讲话要口语化,就是写的稿子,别人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它的语言简短精练,形象,生动,具体,别人不仅听得明,而且印象深,记得牢.注意亊项
1.要看听众.讲稿的效果好不好,不是撰稿人个人或少数人坐在办公室里评定的,而是要由广大的听众来打分,因此讲稿首先要考虑听讲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说服他们;同时,亊先要尽可能估计到,可能有人产生什么样的怀疑,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或有什么不同的议论,以便能够及时予以回答.这就要求演讲者把想和讲有机地统一起来.2.要讲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这就要求撰稿人吃透两头.一是了解上面的方针政策,二是了解听众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两头吃透了,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心中就有数了.这样讲起来,有针对性,听众也会觉得受益匪浅,听得全神贯注.3.态度明朗,观点正确.讲话人,对所讲的问题,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表掦还是批评,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举例要恰当,引用材料要准确,对於有些材料要进行辨伪考信的工作,不能拿来就用.看问题要持客观态度,实亊求是,不夸大,不缩小,不曲从附和,不任意上纲.4.主题要単一.一次会议总有一个主题,讲话者也往往不止一个.所以讲话,首先要围绕会议主题讲,不能离开会议主题,信口开河.现在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因此,要尽量把话写得简明扼要,干净利索.话讲长了,不仅会影响讲话的效果,而且会引起人们的厌烦,不得人心.因为人持久或过度地听讲,会因听觉器官的疲劳而造成全身不舒服,必然精力分散.俗话说“话多如水”.因此,讲话要克服一种坏习惯,即一讲就长篇大论,胡拉乱扯,重复罗嗦,没完没了.要合乎口语
写讲话稿,要像说话一样简短亲切.绝不要乱抄文章上的一些洁屈聱牙的句子.具体来说,写讲话稿要从下列几方面做到口语化:
1.用句要短,修饰语要少;文言句子和倒装句要尽量避免使用,以免造成听众的错觉或分散注意力.2.一些书面语言的词汇,要改用口语词汇.如“迅速”可改成 “很快就”;“立即”可写成“马上”;“从而”可改成“这样就”;“连日来” 可写成“这些天来”;“地处”可改成“位置在”;“备定”可写成“准备好了”等等.3.一个意思有几个词都可以表达的,要尽量选择其中一听就懂的词,如“对垒”“交锋”, 就不如“比赛”通俗易懂.4.不该省的字不要省.如“同期”最好写成“同一时期”,以免发生误会.5.要分清同音的字和词.比如“全部”容易错听为“全不”;“喉头”跟“猴头”分不清,应写成“喉咙头” 就好.6.方言土语要少用.听众一般都来自五湖四海,如果用方言土语多了,有些人听不懂,或者窃窃私语,也会影响会场秩序.如“假茶叶”是贵阳的土话,外地人很难知道它是指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东西.7.用引号表示相反意思的词,在其前面要加上所谓二字,以表示否定.用括号作注释的,要改为直接叙述.8.有些难懂的,文绉绉的成语,最好不用.但是早已口语化了的成语,还是可以用的,这样才能使讲话稿的文字生动,雅俗共赏.总之,讲话要收到良好的效果,最根本的是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思想感情同听众一致.那种“打官腔”式的讲话,只能是官僚主义的表现.“讲话稿”与“发言稿”
摘要 本文举例阐述了“讲话稿”与“发言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着重从体裁、认识问题的角度、体现主题的侧重点、语气、处理方式等方面论述了“讲话稿”与“发言稿”的不同。
关键词 应用文 事务文书 讲话稿 发言稿 文种辨析
讲话稿是指人们因工作需要以组织或个人名义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亦可简称讲话。我这里所说的讲话稿主要是指领导同志在各种会议上,或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发表讲话的书面材料,是狭义的讲话稿,以下简称“讲话”。
发言稿是指发言人在公众场合为了自己或代表部分群体发表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亦可简称发言。常见的发言稿有先进典型发言、向会议介绍经验的发言、与会代表发言,以下简称“发言”。
在非规范文种中,“讲话”与“发言”两者容易混淆。因为“讲话”与“发言”属于两者相近的非正式公文,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较大区别,所以在教学和写作过程中,也常见把两者混淆起来的情况。两者相比,有下列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相同之处
(一)两者都具有行文口语化的特点,是口头表达的附属文字材料,有口语的思维和逻辑表达方式。
(二)两者都有标题,不需要读出来;除电视电话等会议中的部分领导讲话外,两者一般都有称谓,需要读出来,如《×××在××省庆祝2006年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志们,同学们:”。而教师代表的发言则为:“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以上两者称谓虽不完全相同,但却是都必须有的,且都必须在此教师节庆祝大会上读出来。
(三)两者的使用,都是在一定范围的公开场合(公共集会)上发表。
(四)在同一个会议(集会)上,两者都对同一对象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研讨或发表意见。如上例,都是针对“庆祝教师节”这个主题,发表个人或所代表的群体的意见。
二、不同之处
(一)体裁不同。“讲话”是属于会议上领导者使用的体裁,而“发言”则是属于被领导或其他非领导人使用的体裁。
(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讲话”体现会议的中心思想,一定意义上讲是总体性的,一般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认识问题,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系从宏观方面考虑和认识问题。如《终身学习追求卓越——在2005年第一次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清华大学校长 顾秉林 2005年1月20日)“„„同学们顺利毕业并不是学习过程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学习阶段的开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古人所云,恰可以用来概括当今的终身学习理念,那就是把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使学习成为一种个体发展的必然需要,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理工科的毕业生,要多了解社会科学、人文与艺术学科是如何认知和影响世界的;人文社会学科的毕业生,也要了解自然科学、生命科学是如何认知和影响世界的。最终,每个人通过对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的契合,更全面、更均衡地认知世界、认知自我,从而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生活。在你们未来的征程上,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产生动力。我殷切希望同学们充分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终身学习理念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该讲话谆谆教诲广大的莘莘学子,不能满足于已经获得了博士、硕士学位,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成为终身学习理念的实践者和传播者”。用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提出了“不是学习过程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学习阶段的开始”,在未来社会中,国家的兴旺发达,最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知识的高水平人才。而“发言”体现的是局部性的,一般是站在个人或部分群体的立场上有针对性地去认识问题,系从微观方面考虑和认识问题。如《在××大学××××年开学典礼上作为新生代表的发言》“„„今天,我们将不仅仅是北大新生,更将是北大学生。喜悦过后,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们更要珍惜,更要努力。珍惜青春,珍惜时代,珍惜我们拥有的所有幸运;努力学习,努力奋斗,坚忍不拔,不辜负苍天厚土对我们的眷爱。在这里,燕园点亮梦想,青春放飞希望。北大,同样是我们这一届同学梦想开始的地方。„„”该发言站在北大新生的立场上,针对入学后新的学习生活,从微观上提出看法,阐述观点——这只是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奋斗,„„梦想开始的地方”。
(三)体现主题的侧重点不同。“讲话”一般是领导者代表组织或领导者个人、上级领导机关的工作人员代表上级领导机关,对下属所作的具有提出希望、要求、安排之类的意见,下行文的特征因素较多,因而,体现主题的侧重点一般是对一件事情讲应当做什么,如何去做。如《温家宝总理在全国煤电油运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1月27日)中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充分估计当前煤电油运面临的严峻形势,增强做好保障工作的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力做好煤电油运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狠抓各项措施落实”。该讲话即对下级机关提出了希望、要求和具体安排,并要求下级机关认真贯彻执行,落实各项具体措施,具有下行文的明显特征。“发言”一般是发言人代表个人或部分群体在公共集会上向与会同志或领导所作的工作、思想等方面的汇报,平行文和上行文的特征因素较多,因而,体现主题的侧重点一般是对一件事情讲现有的客观情况和工作情况,今后怎样做得更具体、更好。如《××市在全省政务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市地处陕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无论在经济总量上还是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与兄弟市区相比都缺乏优势。地方经济落后、地域条件限制,加上前些年对政务信息工作的定位不够准确,信息工作一直处于被动状态。2004年办公厅(指省政府办公厅,进一步体现口语化的特点)领导亲临××,就政务信息工作开展调研,组织培训,在办公厅领导的关心和业务处室的具体指导下,我们逐步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自身定位,政务信息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现在,我就××信息工作的开展情况和一些体会简要作以下汇报。„„”该发言即对××市政务信息工作的现有情况及开展情况向大会上作了汇报,具有上行文的明显特征。
(四)语气不同。特征不同,因而两者使用的语气也就不同,讲话一般用表示期望、交待、勉励(大家)、关心、慰籍等的语气,如《×××在××省庆祝2006年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首先,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受表彰的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省‘人民教师’、‘特级教师’和‘教学名师’表示热烈地祝贺!向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工作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该讲话代表的是上级机关,主要表达的是上级领导对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关心和慰籍。再如《在公安地税联络办公室成立暨揭牌仪式上的讲话》“„„公安、地税部门要从维护国家利益和税法尊严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履行职责,共同打击各类涉税犯罪活动,为全区的社会治安和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该讲话既是要求公安、地税部门要“做什么、怎么做”,更是表达了领导对公安、地税部门的殷切期望。发言则一般使用陈述、恳请、自勉、表示决心一类的语言。如《国际护士节发言稿》“„„最后,愿我们全省的护士姐妹们携起友谊之手,奋发有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省卫生厅的正确领导下,继承白求恩精神,脚踏南丁格尔的足迹,一如既往地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谱写出一曲曲不平凡的天使之歌,为保障人民健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该护士代表的发言,主要表达了自己以及全省的护士姐妹们今后要团结奋进、进一步做好护士工作的决心和信心。虽曰前后两例都提出了“做出更大的贡献”,但前者是要求“别人(即公安、地税部门的同志)”“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后者则是勉励自己及同行们“做出更大的贡献”,因而语气是不同的。
(五)处理方式不同。领导讲话往往被下级机关列为“白头文件”来贯彻执行(如上例温总理的讲话),会后往往还要认真组织学习,重要的领导讲话还要印制成学习资料或红头文件,下发各级。而发言则只能作为今后工作的参考,即使是先进典型发言,也需要经领导肯定认可并制发公文后,方可参照执行。
总之,“讲话”与“发言”,虽然极为相似,但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我们不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写作中,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不应将其混为一谈。同时我们也期待所有的教学、写作工作者,严格区别各类文体,以求达到“泾渭分明”,教好、写好、使用好每一个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