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三化学寒假复习
初三化学寒假复习:酸、碱、盐十大知识点(2)
六、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七、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
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八、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
黑色———CuOC粉MnO2Fe3O4
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
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 CuSO4·5H2O
绿色———Cu2(OH)2CO32、溶液(多为无色)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溶液、FeSO4
溶液、Fe(NO3)2
溶液黄色溶液———(铁盐溶液)FeCl3
溶液、Fe2(SO4)3
溶液、Fe(NO3)3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
溶液、CuSO4
溶液、Cu(NO3)2
溶液蓝绿色溶液-CuCl2
溶液(较浓)
第二篇:初三化学寒假复习
初三化学寒假复习:酸、碱、盐十大知识点
2006-02-05 17:37:12 来源: 奥数王网友评论 6 条结束了第一学期的化学学习任务,下一阶段的化学学习主要内容就是有关酸、碱和盐的知识了。这方面的学习是建立在前面学习了单质O2、H2和碳单质后,开始比较系统地学习化合物,实际上初中阶段除了有机化合物之外,我们所接触的化合物一定属于氧化物、酸、碱或盐,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主要是学习这几类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规律。而在掌握反应规律之前,一定要将这部分知识的知识点全部全面地掌握,达到融会贯通。
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知识点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掌握:
一、化学用语
1、电离方程式H2SO4=2H++SO42-NaOH=Na++OH-Al2(SO4)3=2Al3++3SO42-
2、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生石灰??CaO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石灰石、大理石??CaCO3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纯碱、口碱??Na2CO3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胆矾、蓝矾??CuSO4.5H2O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氨水??NH3.H2O
二、化合物的分类
三、金属活动性
1、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四、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3、四个微溶物:
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所谓的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五、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后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即有不在溶液中存在或在水溶液中不易电离的物质)(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六、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七、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
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八、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
黑色---CuOC粉MnO2Fe3O4
紫黑色---KMnO
4红色---CuFe2O3
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CuSO4.5H2O
绿色---Cu2(OH)2CO32、溶液(多为无色)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
溶液、FeSO4
溶液、Fe(NO3)2
溶液黄色溶液---(铁盐溶液)FeCl3
溶液、Fe2(SO4)3
溶液、Fe(NO3)3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
溶液、CuSO4
溶液、Cu(NO3)2
溶液蓝绿色溶液-CuCl2
溶液(较浓)
九、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
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十、酸与碱的通性和盐的性质
1、酸的通性(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3、盐的性质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4)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第三篇:初三化学寒假辅导
初三化学寒假辅导:分析考试易错点
1、(42%)下列用量不正确的是
A、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2mL—4mLB、酒精灯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
C、加热时,液体不超过试管的1/3D、洗涤试管时,注入半试管水
2、(2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食盐水B、冰水混合物
C、净化后的空气D、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剩余物
3、(32%)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
A、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B、食盐溶解在水中
C、食盐和蔗糖混合均匀D、等质量的氧气和液氧,氧气体积比液氧大
4、(66%)决定元素种类的依据是
A、质子数B、中子数C、核外电子数D、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5、(49%)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属于单质的是,属于化合物的是,属于混合物的是。
①洁净的空气②二氧化碳③高锰酸钾④铜⑤自来水
⑥硫燃烧后的生成物⑦液氧⑧电解水后的生成物
6、(53%)某原子的质子数为26%,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则该原子中粒子总数为。
7、(57%)已知铁、铜、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64、65,现有相同质量的1g铁、铜、锌,其中含有原子数从多到少的顺序是。
8、(42%)日常生活中,与肥皂水作用容易起泡沫的是
A、珠江水B、矿泉水C、煮沸的水D、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9、(55%)27克铝箔在充足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燃烧后的生成物的总质量是
A、约等于27克B、一定小于27克C、一定大于27克D、一定等于27克
10、(61%)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都是我们学习过的粒子,试回答:(4分)
(1)水是由聚集而成的;(2)氧分子是由结合而成的;
(3)铁是由结合而成的;(氢原子的原子核是由构成的。
11、(56%)下列各组物质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分类正确的是
A、空气、糖水、一氧化碳、铁粉B、空气、水、金刚石、氯酸钾
C、空气、氮气、氢气、澄清石灰水D、空气、矿泉水、红磷、高锰酸钾
12、(49%)如图所示,气密性良好的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往长颈漏斗中加入 稀盐酸,长颈漏斗下端的出口必须,原因是。
13、(40%)下列物质不可能与水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A、酒精B、熟石灰C、二氧化碳D、硝酸钾
14、(35%)在①碘酒 ②糖水 ③70%的酒精 ④稀硫酸等几种溶液中,溶剂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5、(10%)用浓盐酸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实验时必不可少的一组仪器是
A、量筒、烧杯、漏斗、玻璃棒B、托盘天平、玻璃棒、药匙、烧杯
C、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烧杯D、玻璃棒、量筒、烧杯、胶头滴管
16、(54%)在相同温度时,食盐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A、前者大于后者B、后者大于前者C、两者相等D、无法比较
17、(52%)下列物质中铁的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A、FeOB、Fe2O3C、Fe3O4D、FeS18、(50%)许多化学反应都可在溶液中进行的原因是()A、操作简便,设备简单B、用料节约,减少成本
C、可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D、固体物质间不能直接反应 19.(60%)二氧化碳气体通人石蕊试液后,再加热溶液,最后溶液的颜色为()。A.紫色B.红色C.蓝色D.无色20、(50%)将铁片投入下列溶液当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溶液质量减轻的是()A、稀盐酸酸C、硫酸铜D、氯化亚铁
21、(62%)不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是()
A、温度B、溶剂质量C、溶剂种类D、溶质种类
22、(42%)使两份等质量的碳酸钙,一份与稀盐酸完全反应,一份高温煅烧所产生的CO2的质量()
A、一样多B、跟稀盐酸反应的多C、煅烧的多D、无法判断
23、(46%)久置的盛有澄清石灰水溶液的试剂瓶,其瓶塞附近往往有一层白色粉末。取该粉末于表面皿中,滴入盐酸,有气泡出现。产生气泡的原因是这种粉末中含有(填物质名称)_______,请写出氢氧化钙溶液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24、(15%)在硫酸铜、硫酸锌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使之充分反应后,铁有剩余,过滤。则滤液中一定没有的溶质是,所得固体残渣中一定含有。(共2分)
26、(40%)在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KNO3溶液中加入3g KNO3和12g水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分)
27、(12%)下列说法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50g高锰酸钾加热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小于高锰酸钾的质量B、100g冰溶解后得到相同质量的水
C、10g食盐完全溶解在50g水中,得到60g食盐溶液
D、一杯水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水分蒸发了,质量减少了
28.(25%)实验室里将白磷放在水里保存,据此对白磷性质作出如下推测,不准确的是
A.它易与氧气反应B.它遇水不反应C.它难溶于水D.它比水重
29、(62%)小明在实验室中找到了三包已经失落标签的白色粉末,已知是CaCO3、Na2CO3、CaO,请从下面的试剂或方法中选择一种来确定该三种物质A、稀盐酸B、水C、加强热D、CaCl2 溶液 30、(44%)为了防止小包装食品受潮,在一些食品包装袋中放入干燥剂是A、生石灰B、氢氧化钠C、苏打粉D、无水硫酸铜
31、(54%)20、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CaCO3、Na2SO4、BaCl2、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把少量该粉末放入足量水中,搅拌、静置、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滤
液。向所得固体中加入稀硝酸,固体溶解并有气体放出。向所得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有白色固体生成。该粉末中肯定没有的物质是
A、CaCO3B、Na2SO4C、BaCl2D、NaCl32、(53.6%)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跟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请按以下化学反应选择合适的反应物质,各举一例,要求有铁参加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化合反应;
(2)有无色气味气体生成的反应。
33、(4)(39%)小明同学想测定此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他取出4g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并滴加两滴酚酞试液,再往试管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当加入到7.3g稀盐酸时,他认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请你分析他是凭借什么现象判断反应恰好进行完全:;
根据他的数据,请你计算出此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34.(59.6%)食用下列方法处理过的食品,不会危及人体健康的是
A、用干冰冷藏的食品B、牛奶中添加氧化钙以补充钙质C、用甲醛浸泡的海鲜D、用工业用盐腌制的肉类食品
35.(48.1%)小明学习化学后,在家里想用化学方法来鉴别碱面(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和食
盐,你认为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各取少量通过尝味道区分B.各取少量分别倒入水中观察是否溶解 C.各取少量分别倒入食醋D.各取少量溶于水,再分别加入石灰水 36.(23.1%)现有Fe、CuO、MgCl2、Ca(OH)
2、稀H2SO4等五种物质,在常温下它们两两相互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A.7个B.6个C.5个D.4个 答案:
1、A,2、B
3、C,4、A,5、2、3、4、6、7,4、7,2、3、6,1、5、8。6、827、铁、铜、锌
8、C,9、C,10、(1)水分子,(2)氧原子,(3)铁原子(4)一个质子
11、B,12、伸入液面以下,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13、A,14、D,15、D
16、A,17、D,18、C,19、A,20、C,21、B,22、A,23、碳酸钙,方程式略。
24、CuSO4、H2SO4,Cu、Fe.26、20%
27、A,28、A,29、B,30、A,31、B,点燃32、1)4Fe+3O22Fe3O4(2)Fe+2HCl=FeCl2+H2↑
33、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4、A,35、B,36、D
第四篇:初三化学复习教学计划
2015届中考化学复习计划
根据2014年中考化学考试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了把握好中考方向,提高教学法效率,特制定化学总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化学《新课标》为指导,紧紧围绕益阳市中考化学考试说明,全面落实和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在教学上努力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应考能力;争取在2015年中考中人平分、及格率、优秀率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届我带的学生共2个班,其中158班整体成绩较好,而157班的学生学习习惯很差,后进生有好大一部分。两个班整体及格率约为55%,优秀人数8人,优秀率约为15%.这还只考到了第八单元,后面越来越难,特别学到下册时,不及格的会更多,所以要想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成绩压力很大,困难重重。
(二)、教学状况分析
1、化学是九年级新开设的学科,学生完全没有基础,教学进度不能太快,今年这学期时间较长,要求学到下册第二个单元,根本没有复习时间,会影响教学效果,给总复习带来了压力。
2、明年上学期时间短,只有3个多月,新课还有三个单元,《酸碱盐》的知识是学生最难学的,所以总复习时间也不是很多。
三、教学目标
有困难也要迎难而上,我们一定要化压力为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己的智慧,争取在去年的基础上上升五个名次。
四、复习时间安排
我们制定的中考复习计划,分三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4月中旬到5月中旬(争取在4月上旬前完成新课的教学)
第二轮复习:5月中旬到5月底
第三轮复习:6月上旬~中考前
第一轮复习以教材为主让学生先熟读教材,抓实基础。每一单元,按照“学生看书—考试—讲评”三步骤进行复习,估计每个单元要3节课。估计用一个月时间。
第二轮复习是专题复习,准备分元素化合物,计算,化学用语,实验与探究,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分类,热点题型等六个专题。每个专题用2课时,共用12课时。
我们力求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有所突破,力求在知识整合程度上、在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能力难度上有所提高。以专题复习,系统培养学生专项解题的能力,紧密收集信息,把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第三轮复习:分析研究模拟考卷,全面提高应试水平。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复习模拟考卷,达到使学生看到试卷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培养学生的中考应试能力,努力从考试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去全面提高学生。
考前让学生回归书本,查漏补缺。
五、具体措施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放下包袱,树立自信心,让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考好。
2、用好三本书。重视《指导丛书》,把握《课标》和教材,做好相关练习题。研究好中考试题。
对于《指导丛书》,教师要细心研读,明确考试的要求,对于《指导丛书》中的样题,要认真推敲,明确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和难易程度。把握《课程标准》,积极贯彻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对于复习资料上的练习题,要精讲精练,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整理
4、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正确处理知识和技能的关系。
5、立足“双基”,提高运用能力,努力全面提高全体学生成绩。
我相信,只要齐心协力,朝着共同的目标不懈努力,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2015年的我们化学科的中考是一定能打胜仗。
五珠乡初级中学校
第五篇:初三化学复习策略
浅谈初中化学总复习的策略与方法
——2012年初三化学复习研讨会发言稿
开县西街中学张龙权
各位领导、专家,所有同仁: 在紧张而忙碌的复习阶段,作为毕业班的任课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静下心来理清我们的复习思路,以便更好的的指导我们的学生在中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怎么认识复习,怎么安排复习,在这里我将我们化学教研组确定的复习思路与方法抛给大家,以期能够抛砖引玉。
一、2012年中考命题思路预测我个人认为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命题将紧扣课标和中考考试说明,但不会拘泥于单一的课本内容。情境化、生活化、信息化可能会成为命题考查的新方向。
2.命题更趋向于科学素养的全面考查,在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
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关注过程与方法。
3.学以致用,一直是化学学科教学的注意点,所以注意考查学
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估计会成为2012中考继续延续的一个方向。
4.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最新科技、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以及初高中的衔接知识,仍然会是命题的热点之一,情境中再现知识的简单原理将会是中考的考查方向。
二、复习思路与建议
今年化学总复习我们采用的是四轮复习法。第一轮依据教材按章节纵向复习,从本期开学后的第二周开始,到四月月底结束,即新课结束,第一轮复习结束。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每天老师合作确定复习内容,编写好复习学案,给学生明确复习要求,指出复习方法和程序(即把课本中每天复习的部分从头到尾认真的看一遍,我们把它叫做沙场点兵,把相关的知识点画下来,认为重点的要用红笔做记号。把过的知识进行唤醒,拾起忘记的知识。要做一些相应的习题来帮助理解和记忆。)学生自主复习教材,准确理解并熟 1
记重要知识点,完成学案基本作业,并接受老师或者家长或者同学的检查。力求让绝大多数同学过好三关:即记忆关,基本方法关,基本技能关。这一轮复习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基础,全面,系统,扎实。即立足基础,全面覆盖,建立体系,抓好落实。
第二轮依据知识点横向专题复习,即将所学知识分为化学基本概念、常见的物质、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化学与生活五个专题,目的在于提高综合能力,增强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的程度,突出综合能力的提升,这轮复习从五月初开始,用时大约二十天;我们这一轮复习的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即巩固基础,完善体系,综合训练,全面提高。这一轮复习我们按照:体系构建—典型辨析---应用训练这个程序进行。我们这一轮复习的重点主要包括金属材料,溶解度曲线,科学探究,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
第三轮为模拟训练阶段,我们这一轮复习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回扣,强化,调节。即指导学生的不良答题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和技巧,回顾教材,回顾知识点,回顾方法,通过训练强化重点,强化解题规律,调节学生的迎考心里情绪,提高信心和斗志,使学生处于应考的最佳状态。旨在增强应试能力,用时大约十天;
第四轮回归教材,错题回忆,安排在六月考前的这几天进行。
三、复习策略
为了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复习时我们争取做到以下几点。
1.研读课标和今年中考考纲,以不变应万变。
《课程标准》和考纲是中考命题的依据。通过研读《课程标准》和考纲可以把握复习重点,增强复习效果,也可以把握知识脉络,防止知识点缺漏。还可以把握各个知识点的目标层次,不盲目地拔高、追新,一味追求高难度,从而把握复习的大方向,提高复习的效率。研读考纲要注重修订的内容。比如 今年的考纲与去年相比,就有一些调整,我相信大家做了比较。研读课标和考纲,也不要空对空,要结合中考试题。
2.研究中考,总结考点规律。
研究中考试题、感悟中考试题,可让学生消除对中考题的陌生感、神秘感、畏惧感,可让教师准确把握当前中考的结构、特点、规律和
2方向以及在复习应考中亟待加强的环节。通过对近几年中考命题思路变化,研究 “以能力立意”在试题方面的体现,从而增强应考复习的方向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高频考点就是常考点,易考点,必考点。研究近年来各地中考化学试卷的新题型,命题的新角度、新思路,分析我市中考化学的考点、重点、难点及热点,明显地看出高频考点的规律性表现。在复习过程中重点落实高频考点,可以显著提高复习效益。
3.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知识。
中考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据课本内容编制而成的,课本中的习题、例题、实验、插图、阅读资料等常被用作编题的素材。如果没有完整系统地看课本,没有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没有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的复习等于没有复习。通读课本,特别要注意课本中的图表、活动、探究、讨论等。重要的内容,如单元及课题小结中的内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读图时要看懂图例意思,是展示物体的形状、结构、用途,还是提供实验操作规范,或是揭示事物的性质关系、变化的规律等等。精读教材时,要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学生在考前一定要仔细通读课本,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载体学好,不在基础题上出错,不在送分题上丢分。这是获得高分的必经之路。
4:关注实验,总结规律,突破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化学实验已成为中考化学命题的热点,除实验基本技能如仪器辨别、基本操作、气体的发生与收集、混合物分离、常见物质的检验等仍为必考的内容外,探究型实验题已成为近几年中考的热点,我们将充分挖掘课本上的探究题材,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按假设或猜想,设计验证方案的思路,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期熟悉解答要领。装置的变通性最能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我们在复习中将借鉴近几年外省市的同类题目,认真分析此类题目的特点,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规律,熟悉此类试题按“猜想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结论”的探究型试题命题方式,让学生举一反三。而不将思维固化在那些“经典”的答案上。
5:联系实际,关注热点,强化思维
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都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问题,包括大气污染、臭氧空洞、酸雨、温室效应、白色污染;能源危机与开发新能源问题;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知识;流行疾病的预防;维生素、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等知识,以及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等。这类题目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用性,既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灵活应用,又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品质,还体现了化学这门学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时代主题。所以,密切关注这些方面的信息,经常与所学化学知识联系,适当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做到应对自如,得心应手,这是复习必须做到的。
6:适当训练,实战模拟,应试成功
调整状态,模拟中考,就是要求考生要坚持不懈地做适量的练习,但不采取“题海战术”,不能拿难题为难自己。同时最后阶段做一些练习是必要的,但是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练习力求讲求效率,题量不太大,题型具有典型性。练习的目的一方面是要保持解题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再次查缺补漏的过程。准备一个纠错本,把错题再过一遍,对自己在前期复习中暴露出来的弱点和知识上的漏洞进行及时补救,吸取教训。只有查漏补疑深入扎实,才能有效地减少薄弱环节,才能真正提高应试水平。在做过大量习题后,通过反思发现不同的题目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通过归类整理,找出规律,跳出题海,当这种类型的题再出现时你就会很快做出,这对提高速度和正确率很有帮助。
在最后冲刺阶段,我们打算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提醒学生“理一理”
毋须置疑,初三学习的任务是繁重的,复习中,化学的练习已做得不少,但我们应当静心地整理一下基础内容,因为考试中基础知识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主要的基础知识大致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含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的判断;各种液体中哪一种是或不是溶液;溶液、溶剂和溶质的区分;原子和元素的区别以及各自适用的背景;原子和分子的共性和区别;一些化学物质(氧气、、炭、二氧化碳、石灰水、碳酸
4钙、铁、溶液等)在发生变化时所伴随的现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规范问题(量筒的读数、固体的取用、液体的倾倒和滴加、天平的物码位置、加热操作、气体收集装置等);溶液的酸碱性及pH;一些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等。
对于这些问题,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更应该引起重视,因为考试无论怎样变革,考前整理一下这些基础内容,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些化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在考试中自信心得到提高,有利你顺利通过考试。
第二、提醒学生多“想一想”
除了上述的“理一理”,我们将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如果学习中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就会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是生吞活剥,这样反而加重了学习的负担,使学习变得苍白无趣。因此,在复习时我们会提醒 学生在整理知识时,一定要注意知识网络的建立,并要多想想“为什么”。如在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方面,要让我们的学生建立这种思维,即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性质;有什么样的性质,就有什么用途。经验告诉我们:从物质的用途也能推断出其性质,再推断到物质的结构。
还有,我们让学生建立实验探究的思维模式。一项探究活动,往往包含着这三个层面的问题:假设;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手段或采用什么化学试剂和由此而可能出现的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或应当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当然,这些思维模式,都离不开化学基础知识,所以,只有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变得有血有肉,我们的综合能力也才能得到增强。如果在复习中让我们的学生做到这些方面,就有希望在考试中获得相对理想的成绩。
当然,复习中我们可能还会遇到各种问题,我相信大家有更多的经验与方法,希望能够与我们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