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4 03:0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渭河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渭河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小编推荐)》。

第一篇:渭河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小编推荐)

渭河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横贯陕西省中部。渭河安澜、流域兴衰,不仅关系着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国家战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国家着力推动西部大开发进程,水利部明确提出再掀新一轮中小河流治理高潮。在这种大背景下,反思渭河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得失非常必要,将有益于把渭河的事情办好,有利于渭河综合治理。

一、渭河中下游防洪工程基本情况

1954年洪水后,渭河两岸陆续修筑了标准各异的堤防工程,拉开了陕西省治理渭河的序幕。特别是从1997年开始,渭河中游治理、渭洛河下游治理、三门峡库区陕西返迁移民防洪保安等工程先后开工建设,加固了中下游一些堤防,新建、续建了大批河道工程,大大提高了渭河防洪工程的抗御洪水能力。2003年渭河发生了历史罕见的致灾性洪水,防洪工程受损严重,渭河下游灾害损失巨大。2004年中省投资4亿元,全力进行灾后重建,使受损工程抗洪能力迅速恢复。2005年渭河再次发生大洪水,临潼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5270m3/s、华县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4880 m3/s,洪峰流量均超过2003年洪水,防洪工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渭河下游没有发生决口致灾。

经过中省及沿渭各地市56年的治理,目前渭河陕西段共建成干流堤防长度590公里、控导坝垛4477座,临渭以下南山支流堤防124公里。干流堤防西安城区段按300年一遇洪水设防,宝鸡市区、咸阳市区段按100年一遇洪水设防,杨凌区、渭南市临渭区、华县和335米高程以上大荔段堤防按50年一遇洪水设防,西安市临潼、高陵堤防按20年一遇洪水设防,华阴市和335米以下大荔段堤防按5年一遇洪水设防,其余农防段设防标准为防御渭河“五四”型洪水。已成防洪工程在防洪保安澜、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专家对渭河下游防洪工程减灾效益进行了研究,1960年以来渭河下游防洪工程经济效益高达468亿元。

二、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防洪工程整体性差,防洪问题突出

黄河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渭河就始终处于上游洪水不断侵袭、下游黄河洪水倒灌顶托、中间河床淤积抬高的不利境况之中,洪涝频发,灾害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三门峡水库建库后,渭河下游干支流有18个年份出现决口,决口达74处之多。严重的洪涝灾害成为中省各级领导和沿渭各级政府的心腹之患。

渭河防洪问题之所以突出,有历史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一是干支流没有修建具有防洪减淤功能的控制性枢纽工程,应对大洪水手段不足,洪水来袭,全河上下只能严防死守。目前渭河中下游干支流有22座大中型水库,防洪库容仅有1.11亿立方米,调水调沙能力十分有限。因此,下游防洪压力巨大,严重的淤积始终得不到有效遏制。自建库初至2009年汛后,渭河下游淤积已达12.69亿立方米。二是堤防工程建设达不到设防标准。渭河中下游堤防是在群众集资投劳或国家补助加群众会战修建的低标准生产堤的基础上修建的,受当初施

工手段落后等条件限制,质量控制措施不足,堤防隐患严重。1997年以后中省加大对渭河的投资,对大部分堤防工程实施了加高培厚的加固措施,但由于采取堤防临水侧加培的形式,历史遗留的堤身内部和堤基隐患并未消除,堤防工程实际防御能力普遍达不到设防标准。2001~2002年黄委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对渭南以下113.52公里干流堤段的隐患探测结果显示:老堤防普遍存在夹沙层及松散夹层等隐患,隐患发育段长43.6公里,占检测堤段的38%;干密度满足要求的堤段15公里,仅占检测堤段的13.2%。三是重点河段河道工程布设密度不足、根基浅。黄河小北干流陕西境内现有整治工程长度近70公里,占黄河小北干流长132.5公里的53%,河势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中省仍在被迫修建控导工程或延长一些老工程,以达到以坝护弯、以弯导流、控制河势的目的。渭河下游现有河道整治工程长135公里,其中右岸长78公里,左岸长57公里,分别占下游河长208公里的37.5%和27.4%。可以看到,与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工程布设密度相比,渭河的重点河段——渭河下游左右岸河道工程布设密度小,难以调控河势。此外,渭河冲刷最大深度达滩下18米左右,由于投资限制,修建河道工程最大抛石深度为滩下14米左右,工程根基浅,极易出险。

(二)基本建设投入强度不够,规划实施滞后

为了根本解决渭河的防洪问题,2005年12月,国务院批复了《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计划用10年的时间,安排20.9亿元对渭河防洪工程进行加强加固,提高其防洪标准。为加快渭河防洪工程建设步伐,陕西省按照规划批复要求的项目立项审批程序,于2009年就基本完成了规划中的渭河中游治理工程、渭洛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和三门峡库区陕西返迁移民防洪保安近期工程三大项目审批前的立项准备工作,但由于多种原因,国家发改委至今没有审批立项,项目不能纳入国家计划大盘子,只能根据国家每年的资金情况给予适当安排,工程实施受到了严重制约。据统计,从《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批复以来,国家每年下达给渭河防洪治理的资金年平均只有0.66亿元,加上计划落实伴有大量地方配套资金,与规划要求年平均安排2.09亿元资金的差距非常大,造成规划实施进程滞后,治理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三)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投入不足,抗洪能力得不到保证

由于长期以来重建轻管的思想一直未得到有效扭转,制约了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等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是渭河防洪工程建设时很少考虑工程运行管理与维护设施和相关费用,个别工程设计和预算即便有所考虑,由于受工程投资限制,运行管理与维护设施及相关费用在设计审批时往往被砍掉,形成了工程建成就失管的现象。二是渭河中游防洪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一直未落实, 沿渭各地政府每年从财政中挤出有限的资金用于工程维修养护,但是对于点多、线长、面广的防洪工程而言,只能算是杯水车薪,形成工程面貌差、部分工程不完整的不利局面。三是渭河下游除高陵以下干流防洪工程的维修养护经费由中央财政落实外,陕西省目前已落实了渭河下游咸阳、西安干流及耿镇桥以下部分支流防洪工程的维修养护经费,但时多时少,投入极不稳定。2008年、2009年陕西省财政落实的费用仅占全部工程足量维护经费的23%左右。四是投资渠道和投入资金不稳定,带来工程维修养护标准多样化,造成渭河防洪工程维修养护水平参差不齐。由于以上原因,渭河中下游防洪工程现有抗洪能力难以保证,很难满足严峻的防洪形势的需要。

(四)河道管理条块分割,不利于渭河综合治理

渭河管理目前呈现条块分割管理的格局。渭南以下干流由省级专管;渭河下游上段及二华南山支流河道实行省级专管统一规划和业务指导下的市县分区管理;中游河道主要由市县分区管理。由于各市区、单位或部门职责不同、工作目标不同、利益趋向不同,在防洪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形成了工程建设标准有差异,工程质量标准不统一,堤防建设或堤防加固接茬多,市县区的管理投入有差别,管理的标准不相同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有限资金的优化利用,不利于防洪体系统一布局,将影响渭河综合治理规划的实施。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经国家批准后,渭河的重要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对防洪工作提出了“渭河健康、环境改善、安澜惠民、持续发展”的新要求。解决渭河问题需要一个漫长过程,需要上马东庄水库、建设引汉济渭工程、优化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等多种措施并举。在东庄水库、引汉济渭等工程前期工作任务重、建设周期长,进一步优化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还有争议等现实条件下,急需在短期内采取措施确保渭河安澜。

(一)优先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防洪减淤项目中三大工程,提高全河工程抗洪能力

渭河是陕西防汛重点区域之一,渭河防洪的主要问题是工程抗洪能力整体较差。在“上拦、下排”等措施到位前,加大“中固”措施的建设力度是非常现实和紧迫的选择。《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中渭洛河治理、移民防洪保安、渭河中游治理三大工程的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我省应当加大与水利部、发改委的沟通联系力度,加强项目攻坚,促成项目尽快立项,优先实施,迅速弥补工程建设历史欠账。应尽快在中游新修干流堤防24公里,加固干流堤防158公里, 新修护基坝1184座,新建、加固支流河口堤防19公里。下游加培、加固干流堤防155公里,续建、加固河道整治工程21处,坝垛108座,新建、加固支流堤防36公里。通过大规模、高强度实施这些工程,迅速提高渭河防洪工程整体抗洪能力。同时,作为纯公益性工程建设,国家应切实加大投资力度,取消或减少配套资金,特别是对受历史影响巨大的渭河下游而言,其防洪工程建设资金国家应全额投入。

(二)积极推进淤背固堤工程建设,增强下游工程抗洪能力

淤背固堤能有效加大堤身稳定性,保持堤身土壤含水量,消除堤防裂缝等隐患,同时可将“悬河”变成相对地下河,确保堤防在设防标准下不决口,是得到认同的多泥沙河流治理措施。黄委把引洪放淤作为减缓河道淤积、减缓“悬河”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并在黄河河南河段、山东河段取得了成功经验。1970年至2008年,黄河下游已累计完成放淤固堤土方7.85亿立方米,加固黄河大堤790公里。渭河下游同黄河下游一样“悬河”问题突出,是黄河的缩影,治黄经验值得借鉴。2002年渭河华县南解2公里堤段实施了淤背固堤工程。“03.8”洪水期间,该堤段经历了长达50多天高水位洪水冲击,没有发生任何险情。因此,渭河下游堤防应大力实施淤背固堤工程,在短期内完成144公里堤段的淤背,减缓“悬河”发展速度,提高堤身稳定性,消除裂缝等隐患,增强下游堤防抗御洪水能力。

(三)全面开展工程维修养护,保持防洪工程抗洪能力

工程维修养护是保持工程抗洪能力和保证工程健康运行的必需手段。近年来,经济社会

发展对防洪工程提出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等要求,渭河防洪工程管理工作必须调整传统管理观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渭河是一条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深刻影响的河流,防洪工程维修养护资金应足额纳入中省财政预算。通过建立健全投入机制,每年投入3825万元,以解决渭河中游及下游除高陵以下干流外的防洪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统一标准,常态化开展防洪工程维修养护,保证工程完整,及时修复工程小型水毁,合理提高工程面貌,适度建设生态景观工程,保持渭河防洪工程整体抗洪能力的有效发挥。应利用五到十年时间,全面恢复渭河中游防洪工程完整,促使中游工程面貌发生质的提升;在渭河下游建设120公里省级示范标准化堤防、31处河道示范工程,使渭河防洪工程:线条顺直分明、堤顶路面硬化、堤坡草皮覆盖、坝坡整洁、防浪林行道林四季有绿。

(四)切实加强河道管理,推进渭河统一管理

渭河是一条跨省、跨市、跨县的河流,已经成为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五市区的城中河,防洪一旦出现问题将关系到陕西省社会稳定大局,因此实施统一管理十分必要和迫切。渭河统一管理有利于《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顺利实施,有利于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渭河统一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当前应重点做两方面工作,一是应积极开展渭河流域立法调研,在立法机构的指导下,按照“事权划分明晰、区域服从流域,行业服从流域、专业服从综合”的原则,研究、制定渭河流域综合性法规或渭河管理条例,从而促进渭河水效能的充分发挥和水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造福流域人民群众。二是进一步落实渭河流域管理机构职能,由渭河流域管理局统一管理和实施渭河中下游防洪工程规划编制、防洪工程建设及维修养护等工作,确保渭河防洪建设统筹左右岸、兼顾上下游、有步骤、有计划、高标准、高质量实施,确保渭河防洪工程维修养护工作全面有效开展。

治理渭河是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渭河管理机构的神圣义务。尽管目前渭河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建设与管理任务异常繁重,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和相关厅局的正确领导,沿渭各级政府的全力配合,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呼吁,治渭人的不懈努力,渭河的明天一定会安澜惠民。

第二篇:水头辖区防洪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水头辖区防洪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作者是:朱善督

1、防洪现状

水头,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是国家级风景区南雁荡山的东大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以山水秀丽、腹地广阔和经济活力强劲而闻名。全镇总面积 3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5672 亩,人口9万多人。现以水头为中心的北港是鳌江流域洪涝最为严重的地区,由于水头处于鳌江中游,在地理上属于四面环山的河谷小盆地,并且汇聚平阳西部的诸多水流,区内有岳溪、青街溪、顺溪、怀溪、闹村溪、凤卧溪等支流汇入。因此常常受到上游下泄的洪峰威胁,再加上区内无控制性工程(水头城防工程目前为止还未发挥作用,上游顺溪水库还处在初级阶段),抗旱防洪能力差,河道弯曲淤积,排泄不畅,又加上受潮水的顶托,每逢台风暴雨就积涝成灾,80年12号台风,就水头一个镇经济损失达2000多万元,94年17号台风直接经济损失已达8000多万元,2005年5号和13号两次特大台风,分别给水头镇带来11亿及6亿的重大损失。近几年来洪水灾害日益频繁而且越发严重,每年因水患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多达数亿元,现已严重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存在的问题

2.1 建设起点低、标准不高,工程老化严重。

虽然本辖区这几年防洪工程造得也比较多,由于受当地的经济条件和观念限制,已建工程建设起点大部分都比较低,标准不高,样式和格局陈旧,未构筑城市风景(在北港片唯有腾蛟镇前防洪堤可称算有城市风景的味道)。防洪堤大部分采用毛砌石形式,河道堤岸未护衬,堤坡未绿化、美化、亮化,整个堤坝杂乱不堪,与城镇建设很不相称;城镇中心河道和水域未能很好地开发利用,成了垃圾河、死水沟和臭水塘,并且淤堵严重;未建设规范完善的排水与防污体系;防洪大堤未与城市干道形成顺畅的交通网络;现有蒲潭洋大坝和北港引水工程经过多年运行,已存在病险、老化和功能退化现象;管理设施不配套及管理手段落后等。

2.2 由于受财力的制约,导致防洪资金的投入率不高。

防洪工程,特别是流域防洪工程,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防洪工程建设是一种社会公益性建设,理应有法定的渠道和稳定的投入。由于我县财力不足,防洪建设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建设的需求。再加上乡镇不是努力用好有限资金,而是拼命向上级部门多要一点,有时还不惜虚报灾情多要补助,另做它用。乡镇治水思路还停留于表面治理,做不到未雨绸缪,往往是农民群众有反映了,或是等发生水利险情了,到了不得不建了,才给予修建,而且基本上是在原有的堤坝上加以反复修筑加固。防洪是一项公益事业,社会各方面、各行业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其进行必要的投入。而多年来形成的单靠国家投入的意识已使当地政府背的包袱日益沉重,延缓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到防洪建设事业。

2.3工程的目的比较单一,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现在的防洪工程往往只考虑防洪要求,而很少考虑景观和生态的要求。因此护岸工程一般都采取比较简单、坡面比较光滑坚硬。常见的护岸形式主要有浆砌石或干砌石护岸、现浇或预制混凝土护岸及土工模块混凝土护岸等。虽然这些硬质型护岸能够稳定河道、防洪排涝、有效地抗冲刷、防止水土流失。但是这些护岸却破坏了水土之间相互作用的通道,隔断了水土之间的联系,因些给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如硬质型护岸所采用的浆砌条石、混凝土砌块等形式的坡面一般设计得较为光滑,使得鱼类、两栖类、昆虫类等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动物和微生物失去了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各种水生植物也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水体的自净能力也被大大削弱;除此之外,硬质型护岸人工痕迹过于明显,目的比较单一,它隔离了人们对“亲水、近水、入水”的要求,与当前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大大相违背。

2.4水环境未得到合理规划和治理,水环境管理工作仍没有进展。

由于城镇建设日益扩张,从而大大缩小了城市水面率,原先水头镇麻园村和上店村的蓄滞洪区现已到处建了房屋。保留的部分城镇内河道,又因排水体系不完善和无配套的防污措施,成了污水和垃圾的集散地,不堪重负,污染严重,水质基本上处在Ⅳ~Ⅴ类的水平,部分处在劣Ⅴ类的水平,大大超过了Ⅲ类水质标准要求。整个水头城镇水环境未得到合理规划和治理,水环境管理仍处在无序状态,防洪堤河滩地或保护范围内存在违规建房,水环境状况十分恶劣,令人堪忧。

2.5非工程措施不完善,管理和维护经费无保障。

突出的问题有:乡镇防汛机构不完善,参与的部门虽多但职责不明确,业务人员少;防汛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装备基本空白;没有水、雨情观测设施,防汛方式落后;水库还是靠人为监管,住库人员安全得不到保障;管护及水行政执法力度太弱;防汛经费及工程管理、维修经费无固定渠道,保障不足,水毁工程及病险工程得不到及时修复等。

2.6人们对河道的认识还处在初步认识的阶段,有待提高。

河道多为复式断面,大部分河滩地是季节性或不定期地行洪,有的甚至是几年才漫滩一次。这种常不上水的滩地,使人们对河道的认识逐渐淡薄,因此往往成为当地百姓盲目垦殖、占用的对象;再加上水利建设一直以来都是落后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往往是围绕经济开发和形势的需要;没有合理的安排,土地开发建设与水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河道水系被成片填埋,有的变成断头沟、死水沟;如建于南宋嘉定年间的朱官堰,随着城市的发展,现基本上已丧失其功能。因此造成河网的调蓄、排水能力大大降低,内河水位攀升,加重了区域内涝的威胁。

3、对策

3.1 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分期实施。

鉴于现有防洪工程的规模不大,保护面积太小,不能满足城市建设迅速扩张的要求,根据新一轮水头城镇总体规划,以水头镇城市防洪工程为起点,通过对原有老河道清障及拓宽疏浚,拆除改建阻水建筑物等措施,使原穿过镇区的老河道得到拓宽,并在两端建节制闸;自蒲潭洋下游按规划轴线新开河道至小南桥与鳌江主干道交汇,小南桥至显桥河段局部裁弯取直外全线拓宽拉直,并修建防洪堤。现一期工程已完工,目前泄洪能力为每秒380立方,二期工程完成后泄洪能力为每秒1183立方,三期工程完工后泄洪能力可达到每秒2028立方。按照城镇新规划的城市建设状况,近期应急需开展上店、麻园防洪圈,以尽快拓展防洪保护范围,适应城市建设需要。急需开展滨江大道规划建设,形成总长2km的景观轴心,打造江岸风景,极大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并可拿出部分土地换取建设资金用于建设防洪工程。

3.2充分考虑城镇水利特点,规划与城镇建设相协调。

防洪工程布置要与城镇人文、商贸、交通、景观、休闲等各方面有机结合,协调统一,积极构建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要对城镇河道、水域、湖泊进行重新规划布署,适当开挖引进新河道和湖泊,增加城镇中心水域面积,扩大城镇水面率,恢复部分死水沟以及朱官堰坝其功能,增强城镇水面调蓄洪水能力和改善城镇水体调节功能,改善城镇中心气候和空气环境,充分兼顾城镇建设功能与防洪功能,使防洪工程与城镇建设融为一体。

3.3水利工程要与回归自然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

水利工程既是改造自然,也是保护自然。整治过程中,要与回归自然相结合,不仅要考虑人类的需求,也要考虑生物的需求。如河道护岸工程,首先是把混凝土护岸改为天然材料,接近自然、减少污染;其次是改变断面砌筑形式,水上断面的砌筑考虑到两栖动物的活动空间,水下断面的砌筑要留给鱼类等水生动物的活动空间。在开发建设城镇水域和水岸,一定要贯彻生态和环保理念,切实把城镇滨水地带建成适宜居家生活、休闲娱乐、观河赏景、饮食购物之理想场所,形成人水自然和谐空间,建成对外展示城镇滨水风情特色之窗口,构成城镇人文景观闪亮的风景,极大地改善城镇的总体环境和提升城镇品位,促进地方建设和经济发展。

3.4规划建设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

虽说这几年,水头辖区也做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防洪能力;但大部分的防洪建设仍未改变过去那种灰头土脸的形象,防洪标准仍然没有做到高标准、高起点。这要求我们规划建设观念要新、要实,既要承认现实状况,又要大胆创新,眼光放远,思想放宽;规划布局要体现现代化城镇建设要求,借鉴园林特色,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不能因为个别原因使工程降低防洪标准,造成洪水隐患而因小失大;还要做到整治工程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相适应,既要安全、可靠,又要美化、亮化城镇;城防标准应达到100年一遇,堤岸最好要形成一条旅游观光带。在工程建设管理方面,要依据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工程设计、建设、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实施招投标,同时要落实业主责任制、工程监理制、质量监督制等,强化质量监管,为高标准、高质量奠定基础。

3.5协调好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健全管理和经费保障体系。

城市防洪工程涉及到多个行政部门,矛盾较多,现行体制又是分灶吃饭,水利与城建对防洪、除涝、排水、排污和环卫各自为政,使矛盾难以协调解决。因此要立即着手各部门之间分工负责,加强对防洪工程重要性的认识,从整体出发,统筹兼顾,要以大局为重,搞好防洪保障。要健立健全防洪工程措施,建立防汛信息系统、预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构建现代化防汛管理体系。要健全防洪工程管理措施和制度,加大城市防洪工程水行政执法力度,整治违规建房等严重违法行为。要从财政拨款、防洪基金和受益单位收益等方面建立正常的管理、维护经费来源渠道,以及时修复病险或水毁工程,确保防洪工程的正常运行,为地方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防洪保障。

3.6加大水利规划,提高人们对水利的认识。

及早制定水利规划,及早划定保留范围或规划河道红线,并将其纳入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实施,避免重复拆建,达到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利作为一项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在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重视其发展,水利规划应与道路、土地、城建进行同步规划,互相协调,水利规划最好能超前其他建设项目实施。因为,现代水利不仅仅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支撑,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品质。附:

朱官堰来历:嘉定间,平阳水头因三桥阻山带溪,水潦为患,朱元升筑堤以泄水,引北山秃涧水至湖门,并建水渠长5公里,使周围变为良田,受益农田1万余亩。地方人纪念他为故乡做好事,称其朱官堰。后因灌溉用水发生纠纷,将朱官堰坝三七分水,三份分给后垟村七份分给三桥村,所以又称三七分水坝。

第三篇:供电所规范化管理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供电所规范化管理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国家电力公司决定2002年在全国开展农村供电所(以下简称供电所)管理年活动,全面推进供电所规范化管理,是继开展“电力市场整顿和优质服务年”活动,进一步落实国务院[1999]2号文件精神,巩固“两改一同价”成果,全面提升供电所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实现“职责到位、管理规范、工作高效、服务真诚”又一重大举措。并制定了《农村供电所规范化管理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机构、岗位设置、工作任务、岗位职责、人员分工、安全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专业管理、优质服务和基础管理等进行了系统地规定。对加强供电所建设,维护农村供用电秩序和开拓电力市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产生深远影响。同时要求“到2002年底,各省要有40%的供电所达到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争取再利用二、三年时间,使农村供电所工作普遍达到规范化管理水平”。鉴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用电水平、供电所规模、管理水平、人员结构、素质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省、市、县也存在区别。必须认真对待,正视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并赋予实施,才能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供电所规范化管理建设任务。

一、改制后供电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员素质偏低。改制后的供电所人员主要是原电管站乡村电工和“子承父业”电工组成。虽通过人员精简和择优录用,年龄结构下降,文化素质提高,但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技术业务素质普遍较低。同时“子承父业”电工,工龄短,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低。特别是成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管站,长期以来是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方式,即行政属当地政府领导,业务受供电部门指导,实质上是一种松散型管理。给他们养成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等都将不自觉的影响供电所规范化管理建设。现在已是市场经济时期,充满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的思维方式还没有从计划经济转入到市场经济,没有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造就“优质、高效、快捷、真诚”的服务观念不强;积极开拓电力市场、增供扩销的认识不足。在管理上,虽然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但许多电工尚未签订正式聘用合同,电工不稳定,抱着临时观点,积极性难以调动。一方面造成学习技术业务氛围不浓,另一方面造成管理制度不全,监管不严,还处于粗放型经营,对向集约型转变,强化管理,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理念不适应。在工作方法上,由于乡村电工过去长期实行承包(村对乡,乡对供电部门)管理方式,没有严格制度约束,养成组织松懈、纪津涣散的不良习气,对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有一个适应过程。在思想上工作不安心,由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特别是趸售县局经营维艰,多数地方都没有给电管站人员办理养老保险,在这次乡站体制改革中,精简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为农电事业干了几十年的老电工,经济条件较好的发了几千元钱辞退回家,经济条件差的甚至两手空空,怨气较大。现在竞争上岗的电工,当心步上辈后尘,影响工作积极性。

2、受到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用电水平的制约。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经济发达地区或较发达地区,电管站改制成供电所,“三权”收归县级供电企业所有后,对其影响不大。因为经济条件好,都盖有自已的办公、休息、生产生活场所。同时用电水平高,供电量大,供电所人员多,在人员岗位设置能保证满足《标准》中岗位设置要求。对经济发展中的平原、圩区,虽然乡镇企业欠发达,但人口集中,密度大,总用电量大。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农村推行承包责任后,多数县供电局实行以变电所出线开关为计量点,由电管站承包管理,经营效益较好,一般都盖有办公、休息、生产生活场所,在岗位设置上能基本满足《标准》要求。但对山区特别是贫困山区县难度就比较大,由于山区面积大,人口少,住户分散,交通不便,几乎没有乡镇企业,用电量小,经济条件差,如全国贫困县之一的石台县七井乡面积80km2,人口3000多人,800余户,7个行政村,36个村民组,111个自然村,全部分散住居在海拔750m以上的高山上。现有配电变压器16台,合计容量为280kVA,2001年全乡供电量17万kWh,根据编制乡供电所应配6名工作人员,实际到位4人,2001年仅人员工资亏损2万元。不仅人员无法按《标准》要求设置,而且也无办公场所。现借用的办公场所只管睛天不管雨天的危房,而石台县全县2001年供电量仅2000万kWh,电管站改制成供电所后生产成本上升,负债经营,2001年亏损180万元,靠贷款维持日常工作,根本无能力投资供电所房屋建设。同时山区村民住居分散,大的自然村有20来户居民,小的只有三五户居民,而且一般相距2~3km。经农网改造高压配电线损能达到《标准》要求,但低压线损、电能质量多数自然村要超过《标准》规定。若改为单相三线制供电,虽然低压线损、电能质量能达到《标准》要求,但需延长高压配电线路、增加配电变压器台数,不仅要增加投资数万元,而且也加大了变损和高压线损,同时小型农村产品加工和农民制茶使用的三相电动机无法运行。

3、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经济发达地区及经济发展地区中的平原、圩区,人口住居相对集中,交通方便,人口管理面积小,但年均摊供电量可达10多万 kWh,甚至几十万kWh到上百万kWh。如池州市贵池区乌沙圩,圩内有5个乡镇,人口15.7万人,占全区总人口近1/4,总面积279km2,约占全区面积1/9,年供电量1200万kWh左右,5个乡镇供电所人员达100人。人均管理面积不足3km2,但年均摊供电量却达到12万kWh左右。而山区是“开门是山”,出门工作就要靠两条腿。如七井乡,平均每个自然村只有7户村民,有的自然村住居在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上,如果村民不在家,当天上山有时当天还不能返回供电所。人均管理面积是乌沙圩区的7倍,而年均摊供电量只有圩区的1/3。

4、二期农网改造任务与供电所规范化管理建设时间相冲突。国家根据一期农改的经验,在二期农改资金投放上重点向中西部倾斜,并要求2002年基本完成农改任务。因此,中西部地区供电所目前主要精力抓农网改造,一时顾不上抓供电所规范化管理建设,而影响到该项工作开展进度。

5、多层次,多部门重复调研多,严重干扰供电所日常工作。上级电力公司为掌握第一手资料,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组织调研是完全必要的。同时,上级也要求基层不要搞迎来送往,但基层单位难以把握。多层次、多部门带着同一课题重复调研,有时且同时间,不仅严重干扰了供电所日常工作,而且也加重了供电所经济负担,有的供电所每月只有200元或每月每人50元办公费用(包括出勤、出差、交通等费用)。上面来人就餐开支,县供电公司不得不将发票带回报销。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根据调研,上述存在的问题带有普遍性,特别是山区供电所反映较为突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树立“三农”的高度责任感,坚持以人的本,加强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建设供电所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以建设供电所规范化管理为载体,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国家应在政策上、资金上支持,发挥两个积极性,确保供电所规范化管理建设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电管站改制成供电所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蕴有丰富的内涵。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反复教导要重视农业、重视农民、重视农村经济。但由于电管站长期以来是实行条块结合管理方式,造成管理不到位,规章不全、考核不严、组织松懈、纪律涣散,侵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供电所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影响着供电企业形象。通过开展供电所规范化管理,就是要彻底摈弃电管站遗留下来的不良习惯,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下的新的管理模式,达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巩固“两改一同价”成果,使电力更好地“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服务,开拓电力市场,增供扩销,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塑造“政府放心、客户满意”的供电所,使“尽心服务,尽力先行”的品牌形象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扎根于农民心目中,是供电所责无旁待的职责,也是县级供电企业当前加强供电所管理的首要任务。

2、加强技术业务培训,引入人才竞争,不断提高人员素质。人才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供电所规范化管理建设。各级电力部门都要加大培训力度,结合各供电所人员岗位设置、人员素质状况,有计划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做到有的放矢,缺什么补什么,特别是“子承父业”的青年电工,要加强技能现场培训。在供电所人员设置上,在已核定的定编基础上,实行工资总额考核,在不违背会计、安全管理等制度前提下,按照“高效、满负荷”工作原则,允许一人身兼多岗多职。如所长可兼安全、业扩管理,会计可兼线损管理,出纳可兼仓库保管,专责电工可兼设备运行、计量管理。各供电所应根据管理范围和各人工作量合理安排,集中统一办公。做到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调动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性。要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制,进行待岗待业。允许人才合理流动,打破部门、单位的界很,积极引进社会上懂技术,会管理的急需人才,特别是大中专学校毕业的专业学生,如计算机、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提升供电所人员素质结构,促使人才向技术型、管理型、复合型转变,以适应供电所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发展需要。

3、加大科技经费投入,提升管理水平。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技术时代,而供电所管理仍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平,营业管理、抄表收费、开票结算几乎都是人工操作。农村推行一户一表后,必须挨家逐户登门抄收,不仅增大了抄收人员劳动强度,造成人海战术,而且逢雨雪天气不能按时抄表,影响电费及时回收和线损统计考核的准确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机应用的普及,远程抄表系统的开发,光纤为主的通讯网络的建立,为提高供电所现代化管理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各级供电部门应加大对供电所科技经费的投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供电所管理,逐步做到管理微机化,抄表无笔化,信息管理网络化。从而实现供电所人员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扭转人海战术被动局面,减人增效,调动供电所人员工作积极性。充分利用无笔抄表系统、通信网络化系统,从而实现供电所工作重点转移到安全和设备运行管理上来,确保安全可靠供电,满足用户用电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提升供电量增长水平。

4、加强指导,规范管理。经改制的供电所是隶属于县级供电企业的基层管电机构,按《标准》要求,建立管理规范化的供电所,是县级供电企业的职责,必须确定专人负责。根据省电力公司制定的实施细则,结合本县实际制定的统一规章制度,由县级供电企业统一印制,通用部分由省公司统一印制,尽量降低印刷成本。各类记录、图表、台账等基础资料的建立、填写、绘制应举办培训班,在填写、绘制记录、图表、台帐过程中,应上微机和制成软盘,以利今后建立网页(站)时上网。同时应派专人到现场指导,确保基础资料填写、绘制规范、整洁、准确、可靠。

5、完善供电所人员劳保制度,提高工资待遇。供电所人员是县级供电企业成员一部分,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有关聘用的合同工、临时工保险的规定,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办理养老保险和人身伤害保险。同时通过科技投入,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减人增效,提高工资待遇,逐步过渡到与县级供电企业同工同酬。有条件的供电所应创办多种经营或承包工程安装,争取多渠道创收,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三、建议

1、政府应出台政策,妥善解决县级供电企业当前面临的困难。电管站改制为县属供电企业供电所后,县级供电企业成本上升,中西部地区县级供电企业普遍存在经营困难,特别是山区贫困县供电企业面临亏损经营,靠贷款维持日常运营。虽然县级供电企业通过体制改革,改制为省电力公司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公司,享受直供直管县级供电企业同等待遇,但以县级供电企业独立核算为主的法人地位并来改变。同时电管站改制为供电所后,各省电力公司既接收了原电管站移交的巨额债务不良资产,又要承担着农网改造资金还贷任务,根本无能力支援县级供电企业。鉴于电力虽是商品,但既具有公益性,又是先行官,在国家提出重?三农"工作中具有重要位置。建议国家在政策上支持,在资金上扶植中西部经济发展地区,特别是贫困县,一是让税,如增值税由17%调到6%,腾出11%的空间;二是在购网电价上给予优惠,根据购网电量总量的下幅给予一定下降幅度,以维持供电公司的基本支出和适当发展,加速供电所规范化管理建设,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2、供电所规范化管理建设与二期农网改造任务时间冲突,特别是中西部农网改造任务较大。为做到两不误,建议将辞退的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电工临时请回来,负责农网改造,其报酬在农改施工经费中列支。

3、为解决多部门、多层次调研的矛盾。建议省公司在布置调研任务时,农电、行协等部门应相互通气、联合发文、统一布置。市公司在落实调研任务时,农电部门、行协应相互通气、密切配合,以农电部门为主统一组织。除特殊情况,一般一年组织一至两次,一个县每次调研一至两个乡镇。在调研中发生的问题能在现场解快的应在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应专题汇报,争取早日解决。防止为了完成任务而走过场。虽然电机学会,行协主管单位不同,但工作人员都是电力企业人员,鉴于我国体制现状,都不能离开挂靠单位独立运营,是否能参照国电公司成立省电机工程学会农电专委会,省电力行协农电专委会(或农电分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避免调研等工作重复。同时有利于行协抓好会员单位行业管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

第四篇:浅谈新农村建设内涵及存在问题与对策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3、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4、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三)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五)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六)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七)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五、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3、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

4、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5、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6、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7、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根据“三个代表”的内涵和现实要求,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我认为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挥:

1、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当前,广大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就是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而对于怎样才能致富,却显得很茫然。广大农村党员作为农民中的先进分子,就要敢为天下先,通过了解市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有前景的设施农业、林果及畜牧养殖业,或外出务工经商,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真正使党员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一面旗帜。

2、心系群众,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农村党员是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必须注意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党员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服务作用,通过传授致富好经验、好做法,热心帮助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学会经营,积极主动地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对于那些较困难的农户,吸收他们作为自己经营组织中的一个成员,通过自己带动帮助他们致富。我区现在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一种带领农民致富的有效形式。这些组织的带头人大部分都是农村党员干部,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发挥帮、扶、带作用,带领大批农民走向了富裕,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农村党员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要因地制宜,积极寻找致富门路,为广大农民致富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普通党员可采取“发挥特长、分工联系、突出帮带”的办法,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别在参政议政、农业生产、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和带领群众奔小康。

3、崇尚科学文明,争做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榜样。农村多年的改革发展,使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总的来讲,广大农民逐步树立起崇尚科学,破除旧传统、旧礼教,树立讲民主、讲法制的新观念。但是,一些封建迷信和社会陋习在农村根深蒂固,.组织的出现和蔓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广大党员要努力成为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的表率;在一些利益问题上,广大党员要处处想着群众,时时为了群众,不与群众争利益,争实惠,始终为农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代表先进文化为己任,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并身体力行,在农民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总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为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第五篇:实验室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实验室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廖 耘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研究加

强实验室建设的措施与办法。

关键词 实验室建设 问题 对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总则的精神,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论述,标明了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学好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具备“实践能力”。高等学校必须站在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这一高度,进一步深化改革,全力推进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奠定良好基础。1.目前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建国50年来,国家在高等教育实验室建设和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的全国统一考试,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资的逐步加大,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稳步发展,一大批综合性的、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的实验逐步建立起来,为国家工业、农业、国防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不看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实验室建设难以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

(1)对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在高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些学校的领导和二级单位的负责人,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在一些科研比较薄弱的单位,这种现象更为普遍。他们片面的认为:学校是教学单位,只要搞好教学就行,没有必要过分地强调实验室建设。由于这种认识不同程度的存在,以致影响到了实验室的投资建设。据笔者向几所工科大学的实验室管理部门调查,结果表明,除个别实验室建设资金得到保证外(这部分实验室大多有省、部科研项目或横向科研资助项目),大部分实验室建设资金匮乏,有的实验室连设备基本维修费都难以到位,整个实验室建设处于停滞状态,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影响了培养人才的质量。

(2)实验室建设缺少整体规划。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一般都是以实验室(包括教研室)为主体进行规划的。这种模式存在的弊端较多。一是缺少长远规划,匆忙决策,仓促上马,实验室建设类似于小生产的小作坊,小而全,制约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二是缺乏整体性,各实验室之间不能整体协调,各自为政,设备的利用率低,投资效益差,结果是学校有限的资金不能集中使用,有限的资源不能合理配置,制约了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

(3)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参差不齐。由于实验室管理体制、实验室建设投资体制不合理性,使得许多有较高学术水准的人在实验室留不住,又加上环境、待遇、设备等诸因素的影响,实验室难以引进比较优秀的人才,以致无法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特别是有时将实验室人员的安排视为照顾性措施,致使实验室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无法较好地配合教学、科研来完成实验任务,更没

有办法来进行科技项目开发。

(4)实验室对外开放交流不够。由于实验室经费和人员方面的原因,实验室无法做到全天候开放,较难让学生在实验室里人人动手,体验实验过程,锻炼实验技能,提高实验动脑动手能力。由于实验室本身条件的诸多限制,很难接纳高水平的学者来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换言之,学科建设、学术领域的最新信息知识不能及时地引入到学生的实践环节中。

2.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面临的形势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科的传播、进步和发展依赖于教育发展的基础,尤其是作为教育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关系更为密切。高等学校的实验室是出人才、出成果的重要基地,毋庸置疑,在当前的经济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一观点,已被诸多事实所证明,并在很多人的心中形成共识。

(1)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临近世纪之交,展望21世纪,我们生活的空间,无一不是被瞬息万变的信息所包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日趋复杂化、集体化、国际合作化,特别是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趋势,预示着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从全球范围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最终走向产、学、研一体化。如日本的株式会社、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国内的海尔集团等。高等学校的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其特殊地位决

定了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作用。

(2)科教兴国促进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关键。“科教兴国”的战略是振兴国家经济的根本措施。高等学校是“科教兴国”的主力军。新型科学技术的创造与发明,都从实验室开始做起。因而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实验室建设必须面对和适应科技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3)社会理性化发展给实验室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社会的发展时,一个重大的决策,都要经过一系列科学分析过程,其中包括目标假定与建立、信息综合、数据采集、科学论证、决策实施,所有过程监控必须是智能化、自动化、网络信息化。可以这样说,实验室既是高度物质文明的探索基地,也是高度精神文明的实践基地。可以断言,实验室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国家和地区的决策,在发展经济和推动社会进步上成为领导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研究基地,最有力的佐证便是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决策实施之前,各方专家、学者运用实验手段,从技术、经济、生态、水文地质、人文、社会政治等多个侧面进行系统地分析比较,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可见,现代社会理性化的发展,为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3.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实验室建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从现在起到2000年,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办出特色”。“本科教育要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要重视培养社会主义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使实验室建设进一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临近世纪之交,面向21世纪,我们必须对实验室建设在高等教育、科技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地位和作用重新认识,更新观念,用改革的精神抓好实验室建设,以保证培养人才的需要。

(1)强化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对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首先,一定要克服一种不良倾向,即认为实验教学是理论课程教学的附属,或淡化、或认为可有可无。要提高思想认识,要清醒地认识到实验教学是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科研成果向生产转化雏形;是工农业、国防工业新产品诞生的基地。其次,要不断深化实验教学的改革。侧重点改善那种验证性实验,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逐步增加独立性课程实验课。要充分体现出整个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这两条不同的但又平等的教学途径,改变实验教学的附属地位。只有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从思想上重视实验室建设,把实验室建设摆到应有的位置。

(2)理顺关系,建立有效的投资体制。《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实验室逐步实行以校、系管理为主的两级管理体制,并由一名院(校)长主管全院实验室工作。”这种工作规程,改变了过去那种实验室附属于教研室、小而全、各自为政、投资效益低、设备利用率低的状况。为了加强实验室建设,高等学校应该着手建立一批院(校)直管或系主管的实验中心或重点实验室,从而逐步达到所有实验室的校、系二级管理,使实验室管理过渡到更高的层次。另一方面,对实验室建设的投资体制应考虑,一是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保证正常的运转;二是根据学科学位建设和发展,重点扶持部分实验室,促进学科学位建设不断发展;三是力求投资效益,对那些涉及到国民经济生产实际问题研究的实验室或实验项目,要有目的地进行投资,保证资金到位。总之,对实验室建设的投资要克服那种没有重点、撒糊椒面的投资方式、甚至不问其投资效果的倾向,要在保证实验室基本运转情况下,围绕学科学位建设,有计划、有目标、有效

益地进行投资。

(3)造就一支业务水准高、奉献意识强、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实验室工程技术人员队伍。鉴于当前大多数实验室工作人员学历、水平、能力偏低这一状况,必须采取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办法,培养一支好的实验室工作人员队伍。一是要积极引进一些高层次人员来实验室工作,包括博士生甚至博士后,坚决克服那种轻实践的陋习陈规。事实上,国内、国际上一些重大发现、重要科研成果的取得,几乎都是在实验室里研究出来的,实验室是成才的沃土。二是要有良好的政策激励机制,打破实验教学人员和教学人员的人为界限,鼓励双向交流,即实验教学人员和教学人员可互换工作岗位,并在职称晋升等方面一视同仁,不允许在政策上存在厚此薄彼现象。三是加强实验人员的素质训练,对不适合在实验技术岗位上工作予以调离,对学历层次达不到要求

者限期达到要求,对实验技

作者单位:长沙铁道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410075

下载渭河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渭河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汇编)

    文章标题:农村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制约农村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农村市场发......

    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的问题与对策

    文章标题: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的问题与对策干部作风建设是我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团结务实的作风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个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巩固我党的执......

    农村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制约农村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农村市场发展的对......

    农村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文章标题:农村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制约农村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农村市场发......

    农村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文章标题:农村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制约农村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农村市场发......

    机关效能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机关效能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是确保政令畅通、依法行政、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举措,是推进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的基本保证。下面结合机关实际,就认真......

    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

    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发布时间:2008-03-18 作者:梁旭 朱光金 张雪 访问次数:177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各地应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

    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我市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初步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运行体制。尤其在2001年全市党政机构改革后,市编委在通过调查研究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