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必考古文及诗
关雎
2、蒹葭
3、观沧海
4、饮酒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次北固山下
7、使至塞上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9、行路难
10、望岳
11、春望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5、观刈麦
1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7、钱塘湖春行
18、雁门太守行
19、赤壁
20、泊秦淮
21、夜雨寄北
22、无题
23、相见欢
24、渔家傲
25、浣溪沙
26、登飞来峰
27、江城子密州出猎
28、水调歌头
29、游山西村
30、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31、过零丁洋
32、天净沙。秋思
33、山坡羊。潼关怀古
34、己亥杂诗
1.论语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邹忌讽齐王纳谏7.桃花源记9.马说 11.小石潭记 13.醉翁亭记 15.记承天寺夜游2.鱼我所欲也4.曹刿论战6.出师表8.三峡10.陋室铭12.岳阳楼记14.爱莲说
第二篇:10.木兰诗(古文)
10.木兰诗(古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千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第三篇:六年级必考: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虚词 +古文翻译汇总
六年级必考: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虚词
+古文翻译汇总!
通假字
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高兴。
0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0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知”通“智”,智慧。
0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止”通“只”。
0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坐”通“座”,座位。
06、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火”通“伙”,伙伴。
07、才美不外见
。(《马说》)
“见”通“现”,出现。
08、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
0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山市》)
“乌”通“无”,没有。
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2、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3、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4、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5、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常见文言虚词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之”作动词,“到”。
例句:送孟浩然之广陵。
3、“之”作结构助词,“的”。
例句: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例句:欲知其轻重。
这里的“其”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
也,语气词“呀”。
2、谬矣。
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乎,语气词“吗”。
古文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 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 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 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第四篇:备考2018中考复习指导:必背古诗词必考古文
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
(诗词默写)
1、(七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七上)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七上)秋
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七上)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5、(七上)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七上)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7、(七上)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和春住。
8、(七上)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七上)
水槛遣心二首(选一)
唐---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10、(七下)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1、(七下)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宋---
12、(七下)如梦令
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3、(七下)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4、(七下)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5、(七下)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6、(七下)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7、(七下)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8、(七下)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9、(八上)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0、(八上)无 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1、(八上)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2、(八上)鲁山山行
北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23、(八上)对酒
清末---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南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24、(八上)已亥杂诗
近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5、(八上)
相见欢
唐五代---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6、(八上)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7、(八上)
南园
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28、(八上)武陵春
载不动许多愁。
29、(八上)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0、(八上)
朝天子
咏喇叭
明---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31、(八下)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2、(八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唐---刘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3、(八下)
迢迢牵牛星
汉---两汉乐府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4、(八下)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5、(八下)渔家傲
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6、(八下)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7、(八下)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8、(八下)
望江南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39、(九上)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0、(九上)
龟虽寿
三国---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1、(九上)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42、(九上)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来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3、(九上)
书 愤
南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4、(九下)
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5、(九下)
卜算子
咏梅
南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46、(九下)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7、(九上)
汉江临眺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48、(九下)
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49、(九下)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中考语文必考的课内古文篇目
1.2.3.4.5.6.(七上)
两小儿辩日
(七上)
短文两篇(枭逢鸠
穿井得人)(七上)
宴子使楚
(七上)
世说新语三则(七上)
蜀鄙二僧(七上)
河中石兽
七年级下册: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0、心声
11、我的老师
12、散文两篇(春、春风)
13、夏天的旋律
14、唐宋诗中的物候
15、大自然的启示
16、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7、鲁提7.(七下)
《论语》八则 8.(七下)
寓言三则 9.(七下)
渡者之言 10.(七下)
黄生借书说
11.(八上)
故事三则 12.(八上)
少年中国说
13.(八下)
右溪记
14.(八下)
短文两篇(答
记)15.(八下)
湖心亭看雪
16.(九上)
孟子《鱼我所欲也》 17.(九上)
公输 18.(九上)
醉翁亭记
19.(九下)
左传《子鱼论战》 20.(九下)
李将军列传
中考语文必考的课内现代文篇目
七年级上册:
1、捅马蜂窝
2、望天树
3、散文两篇(蝈蝈、空山鸟语)
4、故乡的桂花雨
5、最后一片藤叶
6、长城万里行
7、你一定会听见的8、牧鹅散记
辖拳打镇关西
18、勇气
19、神奇的纳米
20、甘露的秘密
八年级上册:
21、滋味
22、散文两篇(走、第一次)
24、听潮
25、海洋忧思录
26、七根火柴
27、怀疑与学问
28、我的长生果
29、懒惰的智慧
八年级下册: 30、寻找理想
31、背影
32、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33、故乡
34、济南的冬天
35、最后一课
36、汉字的魅力
37、方块字
38、读联之悟
九年级上册:
39、骆驼赋
40、我的四季
41、热爱生命
42、白杨礼赞
43、托起草原
44、事事关心
45、最苦与最乐
46、小小说两篇
47、明湖居听书
23、社戏
九年级下册:
48、窃读记
49、论读书
50、求知善读
51、苏州园林
52、桥之美
53、我的叔叔于勒子
54、范进中举
55、差不多先生传
56、老王
第五篇:官职古文文学常识之骚体诗
古文文学常识大全之骚体诗
骚体诗,就是指《离骚》一类的诗。骚体,亦称楚辞体,在《汉书·艺文志》属“诗赋”一类。它起于战国时的楚国,是屈原创立的。屈原以及其他诗人用这种文体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较自由,句尾多带“兮”字。这也就是骚体诗的基本特征。
这种“骚体诗”,较之于屈原以前的诗歌形式,究竟有些什么不同呢?
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以前的诗歌句式,基本上是四言体。这种句式,比起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传说中尧舜时代的三言句式,无疑是一大进步。就它所具有的艺术表现力来说,《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民歌,可以说是达到了它的高峰①。
但是,这种四言句式,毕竟节奏短促、单调呆板,容量也有限。在表现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时,它的束缚和局限,就突出地显露出来了。倒是国风中的那些杂言体,如《伐檀》、《行露》等,以及楚国、吴越民间流传的《徐人歌》、《越人歌》、《沧浪歌》等,由于字句参差、节奏自由,在抒发思想感情上显出了长处。
屈原在早期写作《橘颂》时,所采用的还是这种四言体。但到了他受谗被逐,胸中积满了悲愤和痛苦,想要将它化为诗涛喷注的时候,他就再也不能忍受这种四言体的束缚了。他大胆地学习民间的“俗歌俚句”“不拘于四言”②的经验,有意识地采用民歌中常常出现的五言、六言、七言的新句式,保留咏唱中的语气词“兮”,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七言的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惜诵》就是屈原突破四言体式而创造的第一首“骚体诗”。
初看起来,“骚体”句式只比四言句式多了二、三个字,但它的作用却是小看不得。这二、三字的增加,使全句的容量一下扩大了许多。而且正如前人在分析七言长于五言时说的那样,由于“每句多两字,故转折而不迫促”,更适宜于“言情出韵”③。因此,屈原“骚体”长句句式的创造,实在是对四言体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以前的诗歌,如《诗经》里的国风,一般都采用分章叠唱、反复咏叹的形式;许多诗,只在每章中变动几个字,来表现场景的推移或感情的递进(如《芣苡》、《将仲子》等)。这种形式,与诗歌合乐有关,是乐章形式的反映。它有便于记唱和加强情绪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一个缺点,就是使全诗的容量相应缩小了。
屈原所创制的“骚体诗”,虽然也合乐,但章法却已大为不同。他放纵自己的思涛,在诗中自由奔泻;或陈述,或悲吟,或呼告,或斥责;情之所至,笔之所到,全不拘古诗的章法。正因为如此,后世有些注楚辞者,想要按说《诗》的办法,也给屈原的诗分一下章次,结果都不免碰壁④。宋人钱果之就看出了屈原的这一革新,明确指出:“古诗有节有章”,屈原之赋却“有节无章”。
屈原“骚体”不拘于古诗的章法,却有自己的章法。他的诗,有发端,有展开,有回环照应,甚至还采用“乱曰”的形式结尾,对全诗内容或主旨进行概括和总结,其脉理是极其分明的。这显示出屈原诗歌既具有“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的创造精神⑤,又具有“以意运法”、“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的“神明变化”的特点⑥。
三是体制上的扩展。屈原以前的诗歌,一般都是直抒己怀的抒情诗。它们往往即眼前景,就身边事,述胸中志,表现一时、一地的某种感触和心境。反映在诗歌体制上,大多只是十多行、数十行的短章。《诗经》中也有一些表现王朝先祖建功立业的史诗(如大雅《生民》、《绵》,鲁颂《阔宫》等),或反映当代政治、军事重大事件,表现朝廷近臣忧虑国事的抒情诗(如大雅《桑柔》、《抑》、小雅《六月》、《正月》等),以及某些农事诗(如豳风《七月》等),在体制上出现了向中、长篇演进的趋势。但总的来说,诗三百篇以短章为其基本体制,即使是规模最宏伟的《閟宫》,也只九章一百二十一句,四百八十四字。
屈原的“骚体诗”,特别是《离骚》,虽然仍属抒情诗,但其所表现的,就不是一时、一地的感触和心境了。他要在极其广阔的规模上,展现自己大半生追求理想美政的历程,和在这一斗争中所经历的欢乐、忧虑、痛苦和失望。这样繁复的生活内容和丰富的思想感情,在短短十几句、几十句的篇章中,是怎么也容纳不下了。为此,屈原一面从《诗经》中那些已经突破了抒情短章体制的诗歌吸取成功的经验,一面又将战国以来纵横家们铺陈排比、恣肆不羁,非把所思所虑说得云诡波谲、淋漓尽致才罢的游说之辞的特点,运用到抒情诗的创作中来,从而把旧诗的体制大大扩展,造出了一种气势宏伟、有着极大容量的长篇体制。屈原的主要诗作《天问》,虽还采用四言句式,体制上却已实现了对于古诗的大突破⑦,达到了三百八十多句、一千五百余言。而此后的《离骚》,则长达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九字,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的长篇体制。
四是多种形式的交互为用。“骚体诗”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已如上述。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这种新的诗体,在屈原手上并不是凝固不变、单调划一,而是极其灵活、极富于变化的。屈原适应不同内容的表现需要,无论在句式上,还是在体式上,都不断有新的变化和创造。
从句式上来说,《离骚》所用的就是“骚体诗”的基本句式,即六言长句,但又掺合了五、七言甚至八言,使之参差多变,在节奏上比较舒徐,适合于抒发诗人那沈郁顿挫、悱恻缠绵的感情,表现出回肠荡气的情韵。而《九歌》,则直接采用了民歌中常见的半句加“兮”(如《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句式,节奏轻快、跳跃,适合于表现娱神歌舞的欢乐、婉转的情调。在《怀沙》以及《抽思》、《涉江》的“乱词”中,屈原又采用了四字一顿、句末加兮的短句句式(××××,××××兮),节奏短促相承,语气劲捷有力,表现出强烈感情的突然迸发。
从体式上说,屈原不仅有“长篇抒情体”《离骚》,表现他那时间上跨度较大、空间上又无往而不及的身世遭际和浪漫主义神游;并在情节结构上创造了客主诂难、问答的形式(“女嬃”劝告、“灵氛占卜”等),使之在“铺叙中有峰峦起伏”、“长而不漫”⑧,有如“黄河百里一曲、千里一直”⑨。而且还创造了《天问》这样“瓖琦卓诡”、一问到底的“问难体”,《招魂》这样排比铺张、“艳绝深华”的“赋体”,《九歌》这样由多首短章串联而成的“组歌体”,《橘颂》这样托物寄兴的“咏物体”。如此多变的体式,交互为用,使得屈原的诗歌,呈现出“变动无常,淜浡不滞,体既独造,文亦赴之”⑩的缤纷多姿的奇特景象,真是云蒸霞蔚、璀璨夺目,毫无汉代效颦者的那种板滞、沉闷和单调。
正是由于屈原这富于革新勇气的创造,我国文学史上一种既区别于先前的《诗经》,又有别于后起的五、七言诗的诗体出现了。它的出现,给春秋以来的诗歌体式带来了一次大解放。明人吴景旭说:“经之后、赋之先,天地间忽出此一种文字”,“总览斯文风格,凿空不经人道,自应别名一体,以„骚‟命之可也。”⑾李维桢也称赞屈原“以一人之手,创千古之业。”⑿对屈原来说,这样高度的评价,可谓当之而无愧!
①后世曹操四言诗较之于《诗经》,颇有创新。
②⑤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③见施补华《岘佣说诗》。
④如朱熹说《楚辞》,即每首分章。其《楚辞集注·离骚》说开首四句曰:“此章,赋也……”即是一例。
⑥沈德潜《说诗晬语》。
⑦笔者以为《天问》之作早于《离骚》。拙作有《对〈天问〉写作年代的推测》,载《争鸣》82年4期;《离骚作于顷襄八、九年考》,载《复旦学报》82年1期。
⑧沈德潜《说诗啐语》。
⑨刘熙载《艺概·诗概》。
⑩陈第《屈宋古音义》。
⑾吴景旭《历代诗话》。
⑿《楚辞集注》明李维桢《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