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与牡丹亭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04:5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汤显祖与牡丹亭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汤显祖与牡丹亭读后感》。

第一篇:汤显祖与牡丹亭读后感

邂逅《牡丹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北京爱情故事》里,沈冰的妈妈说的。年轻时,沈冰的妈妈为了沈冰的爸爸留在一个村子里教书育人。在沈冰小时候,爸爸为了救落水的沈冰淹死了,她妈妈受不了刺激,结果痴情成疯。这是一句很美的古语!因为爱情,活着的人可以思念成疾;因为爱情,所以我们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因为爱情,我们即使平凡,也要超越生死轮回;

第二次听到这句话,是在汤显祖与牡丹亭的课上老师说的。老师的语言并不华丽,不过,很好听。那时,语言也不能表达这一句话里面所饱含的至情至性,或许只有用一生的勇气去尝试一次后,才会体会里面的坚决与不灭的希望。

我们一生都在寻找真情。或许每个人都有那么一段时间,那段时间里,我们毫不放过别人一个小小举动所带来的善意,突然间,又会怒不可遏的谴责对方偶尔的冷落。在现实面前我们却一次又一次的置疑,又一次一次的等待,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我们却又一次又一次把它推开,然后再去寻找所谓的美好与向往。在寂静的深夜,我常常会想,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真诚相待,以情换情,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开心或者不公平;了。如果是这个样子,那我的好朋友不也会将关心和爱护分给无数个别人,我也就不会对他很重要了。过去我知道真情是美好的,但是在看了《牡丹亭》后我更意识到,真情是可遇不可求的。真情不能强求,真情不能滥竽充数,真情更不能在我们都心浮气躁的时候降临于斯人。生命过于短暂,人生又过于冗长。我能做的,就是安静的静守在心灵的原地,简单的做人,用心的做事,简单的日子里面自由有我最真实最纯真的快乐。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传成佳话。但是,每个成功背后否会有那么一段绝望荒唐的往事,尤其是爱情。其实,我不相信,在21世纪还会有像杜丽娘一样刚烈痴情的女子,也不相信有像柳生为没有结果的人鬼之恋海誓山盟的男子。这种爱情太不平凡,以至于荒唐。不过,却给了我,不,还有我的同学门相信爱情的机会。对于那些恋爱过或者不敢尝试爱情的同学,杜柳的生死爱情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录了。再过两年,我可能就得单独生活在一个城市里机械的做着某一件事,又或者会去爱一个不怎么对的人,久了,就会有一种想要逃离的冲动或者自暴自弃。那我希望自己可以回想起,回想起现在的拥有的那份感动和执着。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如果能爱,请深爱!

有位旅行者,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经意的夜晚?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我问佛,为什么别处下雪而我这里不下?佛说:不要羡慕别处的风景,你身边的才是最美的……呐,《牡丹亭》里有它的至情至爱,刻骨铭心。但是小小的我,平凡的我,也可以活出自己本色。与其像杜丽娘小娃一样的伤春悲秋,我倒是希望自己可以像,舒婷的《致橡树》所写,作为一株木棉,对爱情或者其他的感情保持一种相敬相依的姿态。在如果生活太过平凡,那就不要刻意的追求不平凡;如果生活惊涛骇浪,舟再小也会有自己的帆。生活里,你我都可以走远,保持本真,不要走偏。记得有个好友发表过一条心情所:“生活,每天都是一场浩劫“。那个时候,我有挺深触动。现在再看,却多了些颓废伤感之意。只能说是以前我一直自认

为觉得自己过得不好,所以就喜欢寄托感情在这些伤怀之词里面罢了。其实,生活呢,其实就是一碗杯水,没有那么多汹涌。我们每个人都在透过它看世界,角度对了,彩虹也就出现了。杜丽娘在伤春写真之事,也算属于少年时期的多愁善感,现在看起来她也应该再乐观点儿的不要因为相思而死,不过,为了汤显祖的剧情,为了杜柳生死爱情的佳话,丽娘还是必须得伤感下的。这样的说法也没有批评杜丽娘的意思,调侃一下,活跃气氛。不过,我必须承认,并大声的说,至情至性之人,无人能及丽娘梦梅二人也。

在这里一 一细数《牡丹亭》给我哪些体会了。至情我想自己并不能全懂,只要略懂就好了。因为至情至性太沉重,所以我明白有这种东西就好。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至情,所以至情才会让人乐此不疲,她才会独有那隽永之美。我在平凡生活中能体会到至情,就是像我们每个人的爸爸妈妈,为了爱情,敢用一辈子来承诺对方,就算生活不再似青春那会儿激情四射。至情,人生之重!面包会有的,这份情也会有的。现在,我希望做一个爱笑的女孩,做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孩,简单并温暖。我希望得到快乐并让让快乐感染身边的人。偶尔任性,却不犀利;偶尔敏感,却不神经质。乐意和大家分享所有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情。高兴,就笑,让大家都知道。悲伤,就哭,然后当做什么也没发生。仅此而已,试着爱上自己O(∩_∩)O哈哈~

在此附上一首自己喜欢的爱情诗:

我推开窗门

迎向风中的一个早晨

我静静地等待

等待着你的柔情的眼神

看日落月升,看黎明黄昏

看风儿吹过每个早晨

看日落月升,看黎明黄昏

看不到你柔情的眼神

只听见永恒的潮声

永恒的潮声

迎着风中的早晨

迎着风中的每一个早晨

学院XXX专业XXX

姓名 XXX学号XXX

时间XXXXXX

第二篇:《牡丹亭》读后感

《牡丹亭》读后感

《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文中女主人公杜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带着无限的伤怀杜丽娘回到了自己的闺房,不一会就觉得乏了,伏于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为这一睡,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梦中他梦见了一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两人情意绵绵,私下定了终身。在那之后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丽娘死后葬于梅花树下,虽在冥界仍不忘寻觅梦中情郎,历经千般苦难,终得大团圆。

《牡丹亭》是一部催人热泪的爱情小说。凸显出了杜丽娘为爱情极力地挣脱封建枷锁的勇敢形象。杜丽娘是个封建官僚的女儿,她的父亲杜宝因膝下无儿,就对杜丽娘格外看重,竭力把她培养成标准的“淑女”,在家是个敬父母的温顺女儿,出嫁是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因此,杜丽娘从小受着严格的封建教育,她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自由思想,绝不允许有个人的意志和感情。她被严密地关在家庭里,同外界社会是完全隔绝的;她同时被严密地关在闺房里,同外界自然也是完全隔绝的。杜丽娘的内心深处却积压着长期的郁闷最终在读了《关雎》诗以后引发了出来。弗洛伊德说过:“梦是被压抑的愿望以一种隐藏的方式实现,是人们对于现实不满的一种宣泄,是最真实的自我的内心表现。女主角梦中大胆放肆的行为正说明了这一点,为了幸福纵是死亡也无所惧,反映了其不屈于世的大无畏的反抗精神。小说也正是巧妙的借女主角的行为表达了一种反抗封建压迫的思想,从而也宣扬了女性解放。表现了杜丽娘的坚持精神和执着态度。

第三篇:汤显祖和莎士比亚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

——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

作者:廖奔 刘彦君《光明日报》(2016年07月15日 13版)

汤显祖(1550—1616)

莎士比亚(1564-1616)

塞万提斯(1547—1616)

话剧《李尔王》剧照

青春版《牡丹亭》宣传画

【高峰耸古今 星光耀中西①——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

编者按“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每个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人,不仅能够感受到他卓越的才华,而且能够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2015年10月访英期间,总书记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对莎士比亚的剧作如数家珍。他同时提出,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2016年是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中西戏剧史上的并峙双峰: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是时代的扛鼎之作,将中国戏曲带向了高深的哲学思考层次,享有不朽盛誉,成为中国文学史、戏曲史上的经典作品,汤显祖因而成为中国戏剧史的天空中那颗最为耀目的明星。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则托举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理想,其戏剧遗产被欧洲戏剧全面继承,几百年来不断发扬光大,莎士比亚也成为西方文学和戏剧的集中代表,尤其成为英语文学的鼻祖。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携带着各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美学密码,巍然屹立,遥相呼应。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时代或可谓之中西方戏剧的“轴心时代”——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中,雅斯贝尔斯将影响了人类文明走向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定义为“轴心时代”,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千山万水,重重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却各自创造了极其灿烂的文明。与之相类,400年前的同一时期,在中国,除了汤显祖,还产生了屠隆、梅鼎祚、叶宪祖、徐復祚、王骥德、沈璟、周朝俊等一大批重要剧作家;在英国,克里斯托弗·马洛、本·琼生等剧作家,与莎士比亚共同开创了一个戏剧极为多产的时代;在西班牙,诞生了塞万提斯和“西班牙戏剧之父”维加,塞万提斯虽以小说名世,却亦是一位创作了大量戏剧的剧作家。而相当巧合的是,汤显祖、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三位文学巨匠均逝世于1616年,这一巧合背后的历史文化意蕴发人深思。

回望400年前,文学天幕之上星汉灿烂,不免引人追慕。400年后的今天,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我们将刊发一系列专题文章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与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并期待一个新的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再次降临。

16世纪中西戏剧都有一个强劲突破,一个象征性符号是它们代表性剧作家的谢幕年份相同:汤显祖、莎士比亚甚至塞万提斯都是1616年,当然塞万提斯不以戏剧而以小说著称。中西戏剧16世纪的突破形式、方向和内涵有着很大的不同,后世更是遇到了完全不同的历史遭际,因而造成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文化命运的极大差异。400年后的今天,中西携手纪念这两位文化伟人、16世纪的戏剧双星,颇有耐人寻味的文化意味。

16世纪中国戏剧的突破,一方面体现在继元杂剧之后第二轮创作高峰和演出高峰的到来,另一方面,与当时新兴社会思潮相鼓荡而获取了时代的审美聚焦。此前流行的杂剧样式,拥有关汉卿、王实甫等众多代表性剧作家和作品,已经走完它300年的辉煌历程,进入衰竭期。而新兴戏曲样式——昆曲恰值方兴未艾,吸引了越来越多士大夫文人为之从事剧本创作,产生了屠隆、梅鼎祚、叶宪祖、徐復祚、王骥德、沈璟、周朝俊、陈与郊、顾大典、汪廷讷、王玉峰、许自昌、施凤来等一大批重要剧作家,汤显祖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和旗手。恰值其时,新兴商业经济的崛起带动了文坛摆脱礼教束缚、倡导个性自由的强劲社会思潮,人的性、情、欲在哲学范畴内得到新的阐发,作家们开始在作品中“独抒性灵”,提倡张扬个性、肯定自我和回归人性。昆曲创作作为表达新型社会理想、折射时代文艺思潮的利器,成了当时精英文化的重要代表,吸引了广泛的社会聚焦。昆曲因而借助时代风潮勃兴,获得如日中天的影响力、普及率和覆盖率。

感染着新颖的社会风潮,作为时代精英的汤显祖开始用戏曲创作来表达政治抱负、寄托人生理想、传达审美见解。受到当时王阳明心学左派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形成超越时代认识高点的创作思想。他的代表作《牡丹亭》,高祭起“以情反理”的旗帜,歌颂爱情超越生死界域的伟大力量:“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剧中抒发了闺阁女子杜丽娘出自本性的热爱自然、热爱青春、追求幸福、追求美好的纯真情感,憧憬了人的生命的完美实现,传达了传统社会中被长期束缚和压抑的女子的心声,成为对桎梏人性千年的专制坚冰的一声响亮爆破。汤显祖的《牡丹亭》因而产生超越前人的光亮,形成穿透历史的辐射力,在中国戏剧史上取得如同牡丹花般堂皇富丽、雍容华贵的国花位置。汤显祖的《南柯记》《邯郸记》,更是透示出他对传统文人的人格理想、人生价值实现与社会体制合理性的深入思考,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秩序的批判意识和否定精神。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是时代的扛鼎之作,将中国戏曲带向了高深的哲学思考层次,享有不朽盛誉,成为中国文学史、戏曲史上的经典作品。汤显祖因而成为中国戏剧史的天空中那颗最为耀目的明星。

16世纪西方戏剧的突破既体现在戏剧样式的转型与再造,更体现在人文思潮对戏剧价值的重视与发掘。其时发生的欧洲文艺复兴使得戏剧从中世纪宗教剧、神迹剧中跨越出来,直接接续早已断绝了的古希腊、古罗马悲剧和喜剧传统,形成更为成熟而现实化的舞台演出方式,走出教堂,走向广阔的巡演天地,成为都市和乡镇民众广泛喜爱的艺术宠儿。而作为文艺复兴的重要舆论阵地,戏剧的题材实现了由神到人的范围转变,内容转为关注普通人的社会生活,把当时新兴市民阶层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文艺复兴的戏剧与小说、绘画一道深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审美观念,推动着欧洲历史从古代走向现代。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历史变革,西方戏剧发生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转型,重新成为古希腊、古罗马悲剧和喜剧那样万众瞩目的文艺样式,它的结果甚至决定了今天世界戏剧的面貌。

其间莎士比亚的出现,犹如欧洲戏剧天空中升起一颗无比璀璨的明星。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戏剧巨匠,莎士比亚把观察与捕捉生活真谛并将其搬上舞台的才能融于一身,以形象的感染力和思想的穿透力锻铸戏剧作品,建造了宏伟的戏剧大厦和琳琅满目的人物性格画廊,用剧作回答了时代所面对的众多历史与现实问题。莎士比亚通过娴熟的结构技巧大大提升了舞台演出的戏剧性,使得戏剧成为结构紧凑、组织精巧、内涵丰富、引人入胜的艺术样式,受到公众的热烈拥戴,极大扩展了其普及率。莎士比亚剧作涵盖了广阔的生活内容,把处于新旧制度交替之际社会矛盾动荡的图景一幕幕展现在舞台上,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其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理想和鲜明时代色彩,至今令人赞叹不已。而意识到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自己完成这个使命的无力,促成了莎士比亚著名的哈姆雷特之问:“生存,还是毁灭。”它成为对人类与人生际遇的普遍拷问。在大的历史转折关头要克服犹疑不决立即付诸行动,则成为莎士比亚奉献给文艺复兴及一切时代的历史答卷。莎士比亚的遗产被欧洲戏剧全面继承,戏剧从此成为欧洲文艺的正宗,几百年来不断发扬光大,莎士比亚也成为西方文学和戏剧的集中代表,尤其成为英语文学的鼻祖。

两位戏剧家的文化背景、历史环境和时代认知完全不同,人生价值追寻的方向和实现的方式也不同,因而其人生道路迥异。

汤显祖是一位对封建社会有着多种贡献的士大夫文人,并非只是一位剧作家。汤显祖有着忧国忧民、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并在为官从政的实践上作出自己的建树:减免苛政,扶助农桑,兴教劝学,纵囚放牒,上《论辅臣科臣疏》条陈时政、切指利弊而震动朝野,显现了被儒文化塑造的典型士大夫情怀。他更在人生理想上有自己的追寻,在思想领地里有自己的卓绝见解,在文艺创作中有自己的独特观念。汤显祖一生作诗为文,高倡其“情”的理论,也都有独辟蹊径的闪光,在文学界独树一帜,而剧本创作只是他业余为之的个人爱好。尽管写戏给汤显祖带来名声,却无法改变他仕途蹭蹬、晚景凄凉的命运。莎士比亚则是一位职业戏剧家兼诗人。他以戏剧为安身立命的工具,终生从事戏剧事业,从演出到导演到创作都进行过丰富实践。他从戏剧获得自己的价值认可与荣誉,同时也获得生活来源和社会地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戏剧家。

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作为一个正统的士大夫文人,他的表现对象只是他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和时代脉动,是士大夫文化的深入拓展,他的影响力因而也局限于文人圈。混迹市井的莎士比亚则代表了市民文化,他的戏剧题材包罗万象,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军事、外交、商业、民俗……那个时代所拥有的一切,几乎都可以在莎士比亚剧作中找到投影。在他的戏剧大厦中,拥挤着帝王、贵族、富商、平民、流浪汉社会各色人等,他们一起工作着、努力着、挣扎着,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完整性。莎士比亚剧作从而成为当时英国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注目与喜爱。

汤显祖遵循曲牌体戏曲规范进行创作,运用的是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投注精力的重点是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他娴熟驾驭传统的文言曲词技巧,在诗词曲创作方面达到了历史高峰,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然而,他毕竟只是士大夫高雅文化的代表,广大普通民众缺乏理解其曲词并产生共鸣的基础。莎士比亚有着熔铸生活词汇的天赋,他的剧作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的市井民间语言,把民谣、俗语、俚语、古谚语、滑稽隐语大量吸收进来,其语词中运用的比喻、隐喻、双关语集当时英语之大成。他运用的词汇量高达两万多个,远超一般人数千常用语词的范围。莎剧语言影响了当时和后世的语言习惯,其用词和语句许多成为后世成语、典故和格言的来源。因而,莎士比亚戏剧用语可谓开现代英语之先河,影响深远。

上述种种,决定了汤显祖剧作属于中国古典艺术的范畴,而莎士比亚戏剧则成为西方现代文学艺术遗产。

16世纪同时出现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英国、在各自戏剧突破中形成高峰的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尽管都是人类宝贵遗产,都不只属于他们的时代而属于所有的时代,也不只属于他们的国家而属于全人类,后世却遭遇了不同的文化际遇,构成其文化命运的反差。

汤显祖身后,演出“四梦”的昆曲由于只流行在士大夫文人中,脱离平民趣味,不被“下里巴人”欣赏,很快被后起的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所取代。《牡丹亭》成为文人手中把玩的雅物,其中倡导的“至情”观念更非普通人所易于理解并产生共鸣,因而从清代开始就不能进行全本演出,只有《春香闹学》《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零散折出流传在舞台上,成为小众的昆曲舞台上的保留剧目。经历了20世纪初年的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现代文化直接承接了西方文化而与自身传统脱节,中国戏曲遭到时代的轻视和忽略,昆曲成为遗响,汤显祖则成了中国传统戏剧的残存记忆。

莎士比亚戏剧不同,应和着文艺复兴的声势,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对欧洲各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不可忽视的是,莎士比亚戏剧还卷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际遇:随英语世界扩张和世界文化的西潮东渐之风浸润到各大洲,最终传遍了全球。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后的欧洲殖民热潮,携带着欧洲戏剧开始向美洲、亚洲、大洋洲、非洲播散,形成全球范围的西方戏剧文化圈,莎士比亚戏剧也随着英语覆盖地域的剧增,迅速膨胀为世界性的戏剧遗产。而印度、中国、日本和南亚这些有着自己古老戏剧传统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上其他语种的国家,也都逐步在自己的舞台上引进了西方戏剧样式,并用本国语言来演出,同时也按照西方式样建造起众多的剧院供使用。于是,西方戏剧尤其是英语戏剧在20世纪成为全球性文化现象,莎士比亚则成为其共同的标杆。几百年来,莎士比亚剧作成为世界戏剧舞台上最为盛演的内容,可以说有剧院就有莎士比亚,各国剧院也都以上演莎士比亚剧作为荣。莎士比亚成为被各国专家学者研究最多的戏剧家,“莎学”成为国际“显学”,莎士比亚的剧本则进入大、中、小学教科书而成为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和文学艺术积淀。

新文化运动的硕果之一是中国剧坛引进了话剧样式和莎士比亚戏剧,以后莎士比亚戏剧又被中国戏曲诸多剧种反复移植,改编上演。而汤显祖剧作翻译到西方和在西方演出,只是近若干年的事情。由于现代教育的西式格局,也由于现代汉语与文言曲词的距离过大,今天我国民众了解莎士比亚的人比了解汤显祖的还多,接受莎士比亚剧作也比接受汤显祖剧作更为便捷容易。

然而上述文化趋势正在得到扭转。20世纪,西方强势消减,东方弱势回升。首先,西方科学主义与技术至上原则虽然孕育出强大的工业文明,但无法解除现代人的精神焦虑,西方文化陷入新世界困境后出现自省意识,其思维中惯性保持的西方视点受到撼动,开始主动倾听和接近和谐宁静的东方文化,西方舞台上的现代派戏剧实验也从东方和中国戏曲汲取了灵感,获得了动力。20世纪30年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出访欧美,在西方剧坛引起一片惊叹之声是其表征,它表明西方戏剧开始接纳并关注东方戏剧。

新世纪伊始,随着中国的强劲崛起,东方以稳重而快速的上升态势有力扭转了世界格局,全球文化流向开始发生逆转。于是,东西方文化艺术将有希望重新进入平等对话与彼此静心倾听的心境。这种新的社会氛围为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提供了合宜条件,用高下来区分文明的势能型思维被每一种文明都有其存在合理性的理解所代替。于是,中国戏曲不必再用西方的眼光来对位,它将彻底摆脱自身一百多年来的心理尴尬而平静地走向未来。

人类要了解自己的传统基因和共同文化来源,认识到汤显祖“四梦”和印度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日本世阿弥的传统能剧,都与莎士比亚戏剧一样同属于全人类的文化和戏剧遗产。中国戏曲从而受到世界日渐提升的重视,昆曲则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代表。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它把东方哲学精神与美学趣味相结合,经过悠久的过程逐渐蒸馏、凝结,成为纯美的舞台艺术产物,是中国古典艺术的极致。人类现代艺术寻源,必须经过这里。汤显祖由此受到历史的重新瞩目,有希望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信使而获得重生。

在新世纪东西文化交流的双向努力中,世界共同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这两位戏剧大师逝世400周年,这促使我们从他们的剧作都关心人类的情感和命运的角度,体味其经典作品的深刻人文内涵,重新认识人类智慧和人类情感的本源,也品味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各自审美特征,了解我们共同和不同的历史传统,把握中西戏剧不同的样式品性与美学原则,从而确立人类文化艺术丰富性、多样性和异质性的认识。未来世界文化的前景,将取决于当下的这种努力。

(廖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彦君,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第四篇:汤显祖与贵生书院诗歌

你被迫从黄河的源头跋涉到大陆最南端:半岛雷州

你把最早中国文明种子播种大陆最南端

为这里的孩子送来第一间学校:贵生书院

也许杜丽娘就在这里

等着你来为她建筑爱巢

你就是柳梦梅

你的到来就圆了一对有情人之梦

你来得匆匆,去也悄悄

还没有喝够梦泉之水

却把柳梦梅与杜丽娘圆房

真正的黄河文明尚未完全种下

你就借“风“驾“雨”又回到黄河边

现在你已经站在历史的另一端

贵生书永远居住在戏剧的东方

我与贵生书院(外一首)

小时候总是在汤翁的身后找蟋蟀

印象中汤显祖是我的玩物,一种玩具

上了初中明白汤显祖的真正意义

又跑到他的面前久久地端详

觉得自己一无所知,无地自容

读高中时感觉语文老师就是汤显祖

尤其是老师在与我们共享《牡丹亭》时

经过贵生书院门口时,一个人久久凝望那座雕像

那是一座中国古代戏剧的高峰

正如历史老师所说东方“莎士比亚”

大学毕业回家,行李未放就去瞻仰我小时候的“玩物”

在我面前的“汤显祖“似乎越来高大

而我觉得自己比孩提时小很多

一生喜欢古代戏剧的我路子也觉得越来越遥远

第五篇:从《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形象看汤显祖的人生理想

从《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形象看汤显祖的人生理想 摘要:汤显祖倾尽一生,寻求“有情之天下”,情与理不同,“情”是生命力的张扬与显现,而“理”是对人性的深深约束。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权力的高度集中,人性备受压抑,科举制度越发显得腐朽,成为统治阶级奴隶仕途阶层的工具,汤显祖正是对这样的社会感到极度的愤慨,对这样的科举选拔极度排斥,而让他的为官仕途之路格外艰难,步履蹒跚。社会的极端黑暗,并没有让汤显祖暗自神伤,在腐朽的社会,在污浊的环境中,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而傲视四围。汤显祖在人生理想中,自我塑造了一个美的意象世界,在人生理想中去审美,去体验生命。汤显祖的一生是审美的一生,是爱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他的《牡丹亭》便是杰出的代表之作。后人的目光过多的停留在女主人杜丽娘的形象上,男角柳梦梅的形象极少被人关注,其实在柳梦梅的身上有着巨大的价值,他的形象是汤显祖对社会现实反抗的依托,他的身上有着汤显祖蔑视礼教的深深印痕,柳梦梅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是汤显祖的人生理想的生动显现,同时对于诠释那段特定时期的仕途阶层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分析柳梦梅的形象对于把握汤显祖的人生理想,对于研究汤显祖其它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对于研究那个时代的仕途阶层的心理都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字:牡丹亭汤显祖柳梦梅人生理想

人生理想支撑起人类的信念,理想不同,人生境界也是迥然相异,当社会现实极度黑暗,抹杀了人们对的世界的探索和欲望,作家往往用手中的“利剑”创造一个美丽人生理想,而作品中的人物也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依托,寄予着作者一番希望。汤显祖的人生理想在他的众多作品中都有深刻的反映,汤显祖对“情”的追求,对给个性压抑的反抗,对理学的深切痛斥,对美的境界的寻觅,在戏剧《牡丹亭》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汤显祖的人生理想同样受到当时社会的环境的强烈影响,社会变迁,人生流转,都会不同程度的在作者的作品中得以显现,这也让作家阶层的人生理想成为当时特定社会的缩影,这也正是对汤显祖人生理想分

析的重要性之所在。

汤显祖渴盼社会的风气有所变化,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备受理性的束缚,已经不知道活出自己的真正的个性,表面活泼的社会实际上是死水一滩。“情”得到尊重,个性得到解放,自由的生命力得到最大化的张扬,这是汤显祖一生都为之击节赞赏的。《牡丹亭》中的柳梦梅无疑是作者苦心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他的率性赢得杜丽娘的钦慕,他的痴情与疯狂又让人不得不爱,对情的至死不渝以及苦苦坚持又怎能让人不动心?“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柳梦梅的那份“情”可以与天不老,万古长青。同时,柳梦梅对礼教的排斥,对压抑理性的控诉都发人深省,柳梦梅的可爱与美也让这部作品异常动人。

一、柳梦梅的形象是汤显祖的“至情论”的生动诠释。

(一)柳梦梅的痴情体现汤显祖对“情”的肯定。

汤显祖的一生都充斥着“情”,充斥着爱与美。汤显祖这样说:“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游幸,率以才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从阶开,娱广寒,令白(李白)也生今之世,滔荡零落,尚不能得一中县而治。彼诚遇有情之天下也。今天下大致灭才情而尊吏法,故季宜(李季宜)低眉而在此。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拭面,岂足道哉。”汤显祖追求的是“有情之天下”,“情”到深处,便是至情的境界,那样的社会才是拥有美与才情的社会,而现实中遭遇波折,怀才不遇的汤显祖面对着文坛的冲击,目睹着官场黑暗的束缚,无情的人生,无情的社会让汤显祖痛心疾首,将一往情深倾注于冷冷的文字,让痴情的柳梦梅——一个多情公子、绝代情痴,去展开汤显祖至情的画卷。

1、改名换字的李梦梅流露出痴情的天性。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自己的名字也是父母给予,又怎能轻易废置?中国传统的思想在炎黄子孙的心中早已是根深蒂固,不可轻易撼动。柳生在《牡丹亭》第二出《言怀》中,先于杜丽娘出场,并因痴情而进入梦境,梦有梅花树下一美女向他款款倾诉——“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于是柳生果断抛弃旧我,改名梦梅,表字春卿,作为一介书生,本义饱读诗书,报效苍生为己任,传统的思想柳梦梅又怎能不知,他是为情而明知故犯,忘却古训,一意孤行,改名换字,痴情的梦梅也是一往情深,情深而动人,让人无法抗拒

2、状元及第前后更显痴情绝代。

《牡丹亭》中,因情成梦,因梦而亡,因情而生,在杜丽娘还未重返人间之时,柳梦梅

顶着巨大的压力,因情而痴,终让杜丽娘于坟中还生,他一心相信有情人终成美眷,对于丽娘,柳梦梅只有痴痴的缠绵,甚至在杜丽娘要求柳梦梅必须夺得状元时,柳梦梅也是傻傻地接受,并且觉得是理所当然,为心上人又怎能有推辞之言,羞怯之心。他与杜丽娘厮守,从而导致耽误了科考时期,更见其是个绝代情痴。

而在李梦梅状元及第后,这种痴情依然有增无减,这恐怕是世间男子少有的一种品质。柳梦梅被杜宝误解,招来一番痛斥和拷打之苦,当柳梦梅正被杜宝愤怒审问时,恰逢官员进前来宣布自己高中状元,听到这样的动人的消息,他想的不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也不是迅速脱离肉体的痛苦,更不是借机羞辱杜宝一番,而是在痛苦中说:“真个的,快向钱塘门外报杜小姐喜。”身处险境之中、面临无限尴尬的柳梦梅永远都心系着自己的“西施”——杜丽娘,这一份痴情恐怕常人少有。

(二)柳梦梅的为情而狂是汤显祖追求情的解放的象征。

1、拾画前后的柳梦梅为情而“狂”。

柳梦梅因梦而多情,那一场梦境中,他与杜丽娘相会,于是自此痴痴不忘。汤显祖在描写杜丽娘的梦境中,我们看到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柳梦梅的大胆、痴狂,“小姐,咱爱杀你哩”,柳梦梅这句近似今天青年男女的内心独白,着实让我们震撼。“见了你紧相偎,慢厮连,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也,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这样的甜言蜜语,如果不是为情狂到一定地步,又怎能从柳梦梅的口中大声的说出。

在柳梦梅拾画之后,他的这份情好像得到了某种确定,他对这份情也来得更加痴狂。当他拾到杜丽娘的画像,为杜丽娘的美丽深深倾倒,第二十六出《玩真》中,拿到杜丽娘画像的柳梦梅吐露真言:“咳,俺孤单在此,少不得将小娘子画像,早晚玩之,拜之,叫之,赞之。”并且从此后的柳梦梅整天“美人!美人!姐姐!姐姐!”的叫,此时柳梦梅心中流露的又岂止是简单的痴情,不!那是为情而“狂”的眷恋,一心想要在这现实世界中与美人相见。而当杜丽娘真的出现在他的面前并诉说自己与柳梦梅的姻缘时,柳梦梅更是深信不疑,他心中所想只是与美人长相厮守,哪怕只是一时一刻,也要享受这云雨之欢的美好光阴。

2、为情反抗的个性尽显“狂”的坚决。

《牡丹亭》第五十二出《硬考》中,杜宝对于眼前这位女婿即恨又骂,而且绝不承认他们之间的这段情感,“丽娘还阳”在杜宝看来更是一派胡言,这让柳梦梅的处境甚是凄凉,杜宝依仗自己的权势,本想教训眼前的这位白面书生,谁知柳梦梅却一反常态,与自己的老丈人——一位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与教教徒,争锋相对,唇枪舌剑,寸步不让,作殊死性的搏

斗,第五十三出《硬考》中,有一曲《折桂令》描述的极为深刻:

你道证明师一轴春容。(外)春容分明是殉葬的。(生)可知道是苍苔石缝,迸坼了云踪?(外)快招来。(生)我一谜的承供,供的是开棺见喜,挡煞逢凶。(外)圹中还有玉鱼、金碗。(生)有金碗呵两口儿同匙受用。玉鱼呵和我九泉下比目和同。(外)还有哩。(生)玉碾的玲珑,金锁的玎冬天。(外)都是那道姑。(生)则那石姑姑识趣拿奸纵,却不似你杜爷爷逞拿贼威风。

柳梦梅义正辞严的呐喊:“谁敢打?谁是贼?”为情而守卫的坚决反抗确实让杜宝吃惊异常。

二、柳梦梅形象展现封建礼教、腐朽科举与新思想的矛盾。

(一)柳梦梅形象寄托了汤显祖对腐朽取士制度的反叛。

身处明朝的汤显祖,出生书香世家,精通诗文,对医药、天文、地理、卜筮之书亦有很深的造诣,祖父汤懋昭、父亲汤尚贤均崇尚黄老之说,老庄之学,在他们的影响下,汤显祖在收获严谨治学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观念。伴随明代科举制度的愈加腐朽,选拔官吏的机构成为权力的附庸,选拔官吏的官员也变得腐败不堪。汤显祖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产生大胆的怀疑,并最终走上反叛的道路。

《牡丹亭》中的柳梦梅本为河东旧族,原系唐朝柳州司马柳宗元之后,留家岭南,但日久年长而家道衰微,柳梦梅在第二处《言怀》中出场,因一梦而对梦中女子念念不忘,朝思暮想,到第三十一出《缮备》均为重点描写柳梦梅的仕途求学之路,他的仕途之路已经成为爱情的附庸。在第三十二出《冥誓》中,柳梦梅在杜丽娘的“聘则为妻奔则妾”的思想观念下,平生第一次难么乐意、心甘情愿的求取功名,并希望自己高中状元。在杜丽娘由死转生后,柳梦梅似乎比杜丽娘的反抗束缚、渴望个性自由来得更加明显与坚决。柳梦梅与杜丽娘厮守,让他耽误了科举考试的时间,对于读书人来说,这样的误期行为真是天大的笑话,最终,迟迟赶到的柳梦梅简单将自己的一卷文章策论呈给主考官,这更是汤显祖在柳梦梅身上寄托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的讽刺。

在第四十一出《耽试》中,有这样的一段有趣的描述:“下官苗舜宾便是。圣上因俺香山能辨番回宝色,钦取来京典试。”并且苗舜宾自己吐露真言:“想起来看宝易,看文字难。为什么来?俺的眼睛原是猫八睛,和碧绿琉璃水晶无二,因此一见真宝,眼睛火出。说起文字,俺眼里从来没有。”而柳梦梅正是在这样的主审官审核下高中状元,与其说柳梦梅凭借自己的满腔抱负与一身才学斩获状元,不如说是因为情的需要使汤显祖让柳梦梅捡得了一个

状元头衔,这是尝尽科举考试心酸的汤显祖对腐朽取士制度无情的鞭挞,当年,汤显祖便是不愿附庸当朝权贵张居正而深陷困境,李梦梅得到状元推动了剧情的进一步发展,更深深刺痛了落后的、不合理的取士制度的神经,展现科举制度“丑恶”的一面。

(二)柳梦梅身上凝结着汤显祖反抗封建礼教、以真心而活的情结。

汤显祖少年时学于罗汝芳,罗汝芳是泰州学派的三传弟子,这一学派继承了王守仁哲学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受其影响,汤显祖对束缚的程朱理学、压抑的封建教条更是深恶痛绝,同时,汤显祖还受到李贽绝假纯真的“童心说”的熏陶,“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一旷世思想对汤显祖产生不小的冲击。

因此,在男主人公柳梦梅身上,对封建礼教排斥的痕迹显而易见,而我们也为柳梦梅的真诚、真心、率性而为——即李贽说的“童心说”,而感动不已。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三纲五常,尊卑等级种种压抑人性的封建教条在柳梦梅的脑海中几乎烟消云散,他与杜丽娘梦中的相依相偎,云雨之欢,“和你把领扣松,衣袋宽,袖稍儿揾着乐儿苦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柳梦梅的眼中,封建礼教来得很轻,但是那份情却显得格外的重。

而在《冥誓》一出中,杜丽娘还魂复生,柳梦梅大胆、率性、真情、真性,直言道:“姐姐费心,因何错爱小生至此?”“姐姐,敢定了人家?”杜丽娘的回复“并不曾受人家红定回鸾帖”,让柳梦梅喜出望外,柳梦梅这样说:“喜个甚样人家?”“小生倒是个有情的。”“姐姐,嫁了小生罢。”“小生未曾有妻。”柳梦梅在心怡女子面前,毫无遮掩,一腔真情尽洒无遗,并且他真实地希望与杜丽娘在现实生活中美满生活,而不是单单寻求爱情的童话世界,真心的生活——“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在三十六出《婚走》中,柳梦梅曾这样说:“便好今宵成配偶。”面对杜丽娘重生之后对二人的婚姻的犹豫,面对杜丽娘“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说法,柳梦梅显得更为直接:“日前虽不是钻穴相窥,早则钻坟而入了,小姐今日又会起书来。”由此,柳梦梅身上有着与封建礼教决绝的痕迹,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情、为爱的痛斥呐喊,让我们看到真实而有个性的人生,这有何尝不是汤显祖的人生理想?

三、柳梦梅的形象寄托着汤显祖对美的世界追求。

汤显祖生性豁达,他的一生是美的一生,是爱的一生,如光辉霁月,照亮自己的生命,也照亮后人的耳目,汤显祖一生对美的世界的苦苦寻觅,让作品中美的人性、人情也烛照了后代人。

柳梦梅的美在于他身上张扬的个性,以及自身完整的生命,在于他如风如月的才情,春

色如许,繁花似锦,在这明媚的春天,他有情有爱更率性而为,让他与杜丽娘的相遇营造出美的意象世界,美的春色带来一个美的意象世界,在这意象世界中,杜丽娘的美在于那份和谐,在于那份优美,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美,只是这一句便抒发了紧闭深闺十多年的丽娘小姐内心的声音。而柳梦梅梦中于杜丽娘相遇,以及与身为鬼魂的丽娘相倾相诉相缠绵,他真心的流露,率真的坦诚,生动诠释了这个美的意象世界,而非现实的世界。

当柳梦梅面对爱情带来的考验,当杜宝的拷问、怒斥如洪水般向柳梦梅涌来,他以刚烈的性情,决绝的人格魅力,痛斥杜宝的虚伪,在《闹宴》一出中,柳梦梅大胆放达,心中毫无羁绊,敢说敢言,当面指出杜宝的三大罪状:太守纵女游春,一罪;女死不奔丧,私建庵观,二罪;嫌贫逐婿,刁打钦赐状元,可不三罪?这让我们收获酣畅淋漓的快感,仿佛我们的心也被压抑许久,在这一刻得到瞬间的释放,让平坦的戏剧中流露出崇高的的美的影子。这更是一种美的存在。《硬考》一出中,柳梦梅从冷静开始到激动地抖落出事实,再到深情回望来之不易的情感,这更让我们享受到快感与人性释放的美感,在那样的社会,这样的举动毕竟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要带着极大的热情与勇气。

汤显祖对“情”的价值的肯定,对“情”的解放的追求,对率真、有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封建礼教、腐朽科举制度的反叛,对美的世界的追求,对美的人生的寻觅,让我们看到汤显祖光辉霁月般的人格和他动人、惊人的人生理想。而汤显祖的人生理想、人生追求,在《牡丹亭》中的男主角柳梦梅身上得到完美的上演。对柳梦梅的形象的分析,我们看到一部戏剧中的人情与人性,率真与个性,柳梦梅的生命有着汤显祖的影子,柳梦梅对“情”的肯定与追求,对“情”的痴迷于痴狂,他压抑的人性寻求个性的解放而获得自由,这样的人物形象与汤显祖的人生理想遥相呼应,或者说柳梦梅就是汤显祖的化身,是有情、有个性、充满着爱与美的化身。把握柳梦梅的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对我们分析汤显祖的人生理想与精神诉求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对分析那个时代的封建士大夫、仕途阶层的心理有着重大的价值,同时对研究那个时代的人物风貌、精神欲求也有着极大的参考启迪。

参考文献:

[1] 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吴天宇:解析《牡丹亭》中柳梦梅形象的意义,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9月号中旬刊。

[5]徐朔方,汤显祖和他的时代,见《徐朔方集》曲论稗论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下载汤显祖与牡丹亭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汤显祖与牡丹亭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牡丹亭和昆腔(推荐)

    《牡丹亭》和昆腔徐朔方 内容提要 汤显祖自己的诗文说明他的戏曲创作由宜伶演出。宜伶是江西宜黄地方化了的一种海盐腔的分支。宜黄腔和汤氏的曲韵相邻韵部通协,如同宋元南......

    《牡丹亭》读书笔记

    《牡丹亭》读书笔记 《牡丹亭》这部作品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离奇遭遇为主脉,着重展现了它反礼教、反理学的核心思想。 《牡丹亭》的创意来自于一个传说。传说广平太守冯孝将男......

    牡丹亭惊梦范文大全

    牡丹亭·惊梦 【教学目的】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理解杜丽娘形象的特质,认识《惊梦》一出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及其在全剧中的地位,体现本单元所涉及的人类共同的永恒情感内容,......

    《牡丹亭》与《红楼梦》爱情观之比较

    第 1 页 共 7 页 《牡丹亭》与《红楼梦》爱情观之比较 自古以来,爱情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爱情从来都是文学作品的不二主题,随着时代和人们意识的发展对于爱情的观念认识也越......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牡丹亭》之美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昆曲表演。没想到第一次就可以看到李鸿良等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参与演出的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走......

    读《牡丹亭》有感

    读《牡丹亭》有感 在上国学精粹课的时候,读到一篇戏曲,《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一共五十五出。故事是说一名贫寒书生柳梦梅,有一次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

    《牡丹亭》观后感(含5篇)

    《牡丹亭》观后感《牡丹亭》中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真是相得益彰,剧情曲折,架构恢宏。《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

    读《牡丹亭》有感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