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和昆腔(推荐)

时间:2019-05-14 16:3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牡丹亭和昆腔(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牡丹亭和昆腔(推荐)》。

第一篇:牡丹亭和昆腔(推荐)

《牡丹亭》和昆腔

徐朔方

内容提要 汤显祖自己的诗文说明他的戏曲创作由宜伶演出。宜伶是江西宜黄地方化了的一种海盐腔的分支。宜黄腔和汤氏的曲韵相邻韵部通协,如同宋元南戏一样。昆腔在南戏中脱颖而出,上升为全国首要剧种,它的年代比人们想象的要迟得多。《牡丹亭》的文学成就归功于作者本人,就它的表演艺术而论,昆腔艺人世代累积的表演程式的设计和制作,同样功不可没。

《牡丹亭》的《春香闹学》、《游园》、《惊梦》、《拾画》、《叫画》是昆腔中最受欢迎的一些折子戏。现代舞台表演艺术家梅兰芳(1894-1961)、韩世昌(1898—1977)、白云生(1902-1972)、俞振飞(1902-1993)都以昆腔《牡丹亭》折子戏的演出而饮誉海内外。

令人惊异的是汤显祖《牡丹亭》原本不为昆腔而谱写,而为海盐腔的一个变种即宜黄腔而谱写。汤显祖十来岁时,同郡宜黄人谭纶从浙江按察司副使任上“以浙人归教其乡子弟,能为海盐声”。四十年之后,“食其技者殆千馀人”,这就是宜黄腔艺人,他们在汤氏诗文中简称为宜伶。以上引文见汤氏《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卷帙浩繁的汤氏诗文集没有一个字提及昆山腔,提及演唱玉茗堂传奇的艺人都是宜伶:

一、《寄吕麟趾三十韵》:“曲畏宜伶促”;

二、《帅从升兄弟园上作》四首之三:“小园须着小宜伶”;

三、《寄生脚张罗二,恨吴迎旦口号》二首之一:“暗向清源祠下咒,教迎啼彻杜鹃声”(按,清源师是宜伶崇奉的戏神)

四、《送钱简栖还吴》二首之一:“离歌分付小宜黄”;

五、《遣宜伶汝宁为前宛平令李袭美郎中寿》;

六、《九日遣宜伶赴甘参知永新》;

七、《唱二梦》:“宜伶相伴酒中禅”;

八、尺牍《复甘义麓》:“弟之爱宜伶学《二梦》”。

只有一首诗提到宜伶之外的艺人,题为《临章楼闻越舸且别怅然二首》,首句云:“临章楼畔唱歌频”。由苏州乘船到江西南昌临章楼,远比由浙江乘船到江西近便,但应邀而来的是浙江艺人。按照当时情况,他们是海盐腔艺人的可能性大于昆山腔艺人。

只有了解玉茗堂传奇原为宜黄腔写作,才可能了解汤显祖答复湖州凌濛初(初成)信中所说的话:“不佞生非吴越通,智意短陋”,为什么那么悻悻不平。

同一封信说:“不佞《牡丹亭记》大受吕玉绳(胤昌,实际上是沈璟,本文作者另有考证)改窜,云便吴歌(昆腔)。”可见沈璟改《牡丹亭》为《同梦记》,冯梦龙将它改为《风流梦》,以及臧懋循、徐日炅的改本首先是为了便于《牡丹亭》以昆腔演唱。否则,它有那么多的改本,而又大都出于苏州人之手是难以理解的。

沈璟、冯梦龙、臧懋循、凌濛初都自以为是正宗吴语的传人,而以汤显祖“生不踏吴门,学未窥音律,艳往哲之声名,逞汗漫之词藻,局故乡之闻见,按亡节之弦歌,几何不为元人所笑乎?”(臧懋循《玉茗堂传奇引》)。其实正是他们自己囿于见闻,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晚明之前,南戏的各种本子,不同的声腔原都可以通用。杨炯之《蓝桥玉杵记》有万历三十四年(1606)虎耘山人序。它的《凡例》说:“本传词调,原属昆浙……词曲不加点板者,缘浙板昆板疾徐不同,难以胶于一定。”昆浙,指昆腔、海盐腔。

凌濛初《谭曲杂劄》指斥汤显祖“填调不谐,用韵庞杂,而又忽用乡音,如子与宰协之类,则又拘于方土,不足深沦……况江西弋阳土曲,句调长短,声音高下,可以随心入腔,故总不必合调,而终不悟矣”。他同臧懋循的吹毛求疵一样,他们所指斥的汤氏作品中歌戈与家麻韵、支思与皆来韵通押并不是什么江西土腔。他们数典忘祖,不知道宋元南戏《张协状元》和《琵琶记》中早有成例在先。除非有什么魔法把这些作品统统变成江西人的手笔。

明清传奇和金元杂剧先后媲美,而传奇之盛,实际上集中于晚明。这样的概括由于过于简明扼要,容易引人误入歧途。民间南戏由于创作和流传的过程很长,难以确切指明它们的年代而被忽视。通常所称宋元南戏,实际上并不限于宋元,在整个明代它并未衰歇。创作和流传都以同样的规模在继续。只是由于文人传奇的兴起,它失去了昔日的垄断地位而使人误以为它已经衰落。杂剧的创作和演出在明代也不如人们想象中那么冷落。如果分散在浩如烟海中的明代诗文集中片言只语的记载难以让人留下深刻印象,那么小说《金瓶梅词话》所描写或提及的频繁的戏曲演出足以使人猛省,它们全部都是杂剧和南戏,没有一个字涉及昆腔,正如同汤显祖的诗文一样。《金瓶梅》即使偶尔提及苏州“戏子”,如第三十六回的苟子孝,第七十四回就点明他是“海盐子弟”。

昆曲原是昆山、太仓一带的民间小调,只供清唱用。后来经魏良辅等人的改造,梁辰鱼最早以它同传奇结合,成为昆山腔。山东李开先《词谑》记载魏良辅等“皆长于歌而劣于弹”,没有提及昆曲,可见在李开先生前它还没有盛行。梁辰鱼为昆腔创作《浣纱记》大约在嘉靖二十二年(1543),当他二十五岁前后。他采用的仍是南戏传统韵辙,如支思、鱼模韵(第二出)、寒山、桓欢韵(第十五出)、桓欢、先天韵(第十五、十九出)、庚青、真文韵(第十七、二十三出)、家麻、齐微韵(第三十五出)通押的情况不一而足。凌濛初《南音三籁》对梁辰鱼《羽调四季花·寒宵闺怨》的好评中反映出他对作者用韵不严是多么反感:“用庚青韵,无一字傍犯,伯龙之出色者。岂其晚年已知用韵乎。”比梁辰鱼略早的苏州曲家郑若庸的《王玦记》、陆粲、陆采的《明珠记》中,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

即使迟到万历中叶,相当多的苏州曲家仍然遵奉南戏的传统韵例。如顾大典的《青衫记》第五出鱼模、齐微、支思混用,第八出先天韵夹用寒山、廉纤韵。张凤翼《青衫记序》说:“中间有数字未协,僭为改定……君即欣然诺之。”可见张凤翼对迄未改定的这些混用并无异议。徐复祚(1560-1627)和他们同时而略迟,早就察觉顾和沈在曲律上的分歧。他在《南北词广韵选》所收顾大典《葛衣记·商调·梧桐树》①后指出:“独怪沈先生(璟)与顾(大典)先生同是吴江人,生又同时,又同有词曲之癖。沈最严于韵,不与顾言之何也?顾与张伯起(凤翼)先生亦最厚。岂其箕裘伯起而弁髦词隐也耶。”末句说顾大典用的是张凤翼所采用的南戏韵辙,而同沈璟异趋。这正是当时的事实。

徐复祚批评他妻子的伯父张凤翼说:“先天、廉纤随口乱押,开闭罔辨,不复知有周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矣。”令人不解的是他自己的《红梨记》传奇并不比张凤翼更加遵守《中原音韵》。可能创作《红梨记》在前,受沈璟影响的曲律见解形成在后。

臧懋循指斥汤显祖“生不踏吴门”,其实汤显祖在路过苏州时,曾访问了张凤翼,后者有一首诗可以作证:《汤义叔过小园夜谈赠之,因寄声孟弢诸君》。看来曲家之间的亲疏关系同他们对曲律的不同看法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孙柚(1540-1588后)的《琴心记》如歌戈和鱼模(第四、三十四出)、家麻和车遮(第十出)、真文和庚青(第十四、十七出)、寒山和桓欢(第三、三十二出)、先天和寒山(第二十八出)通押,第五、十三、十五、二十五、三十一出甚至齐微、支思、鱼模三部通押,第二十二出则先天、桓欢、监盐、廉纤四部通押。许自昌(1578—1623)的《水浒记》如先天、寒山、桓欢三部(第二出),或再加上廉纤四部通押(第十一、十五、十八出),歌戈和鱼模(第九、十二、二十九出)、庚青和真文(第三、十四、十六、十七出)、或又和侵寻三部通押(第八、十三、三十一出),齐微、鱼模和支思(第三出)也是三部通押。这两位苏州曲家“随口乱押,开闭罔辨”(借用徐复祚评张凤翼语)的情况,如果不超过,至少不亚于被他们指斥为江西土腔的《玉茗堂四梦》。沈璟被遵奉为格律派的刨始人,他也有“开闭罔辨”的情况,但比较少见,比他的后辈徐复祚、凌濛初等人的曲论宽和得多了。

另一苏州曲家王衡(1561—1609)是首相王钖爵的儿子。留有传记的早期昆腔艺术家赵淮(瞻云)同他们父子关系很深。陈与郊(1544—1610)在杂剧(义犬)中几乎全文引用了王衡的杂剧《没奈何》,并说以弋阳腔演唱。万历三十年,冯梦祯在王钖爵家作客,家乐演唱的是南戏《金花女状元》。情况表明江苏有数的前首相王钖爵、申时行家乐在演唱昆腔的同时,也演唱弋阳腔或海盐腔。

事实证明,《浣纱记》之后并不很快出现昆腔在舞台上独家称雄的局面。《金瓶梅》关于山东或淮河以北一带戏曲演出的描写可以为此作证。它至少记录或提及十四本戏的演出,其中多数是南戏。第五十二、六十、六十一口描写演唱南词、南曲。西门庆家正式宴请官员时,如第四十九、七十二、七十四、七十六、六十三、六十四等回,演唱的都是海盐腔,尤以上述最后两回的记载比较详细。全书没有一次提到昆腔。如果《金瓶梅》作为小说,情节虚构,难以尽信,不妨再举帅机(1537—1595)在万历三年(1575)写的诗为证:《舟次临清,有感故乡梨园之音》(见《阳秋馆集》卷四)。帅机是汤显祖的同乡友人,临清是《金瓶梅》写到的运河沿岸最繁荣的商业城市。只有宜黄腔或它所属的海盐腔才会使他看作是“故乡梨园之音”,使他感到“乍听南音泪欲涟”。

汤显祖的另一友人梅鼎祚(1549—l615)是宣城(今属安徽省)人。他有一首诗《酬屠长卿(隆)序章台传奇,因过新都寄汪司马(道昆)》。诗云:“金元乐府差快意,吴越新声横得名。少年填词颇合作,家部尚有清商乐。”他那时不喜欢新流行的吴越新声即昆腔。如果吴越新声兼指海盐腔,那就同后文矛盾。他的家庭戏班是清商乐。据他的另外二首诗,《夏日携宜伶蒲上》和《感旧寄吕玉绳江州》第十首,清商乐指的是宜黄腔,它已由江西传入皖南。他的《玉合记》也为宜黄腔创作(本文所说某剧为某腔创作,指的是创作时的情况,不是说该剧演唱限于某腔)。二十二年之后.当他编写《长命缕》传奇时才改宗昆腔,相邻韵部通押的情况大为减少。

如果在汤显祖、沈璟时代,昆腔已经在苏州及其附近地区占有牢固的优势,沈璟的努力就成为多此一举而难以理解了。

当时的事实只能是昆腔和其它地方剧种同时并存。同一戏曲既可以由昆腔演出,也可以由其它剧种演出,至多经过简单的适应性的增删或改编。这可以看作是由创作本到演出本所必经的步骤,即使现代话剧也不例外。可见南戏和传奇的区分并不取决于它们的唱腔。不是只有南戏为四大声腔所同时适用,而传奇则只适用于昆腔。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南戏是民间戏曲,而传奇是文人刨作,其它不同的属性都由此而派生。

昆腔从南戏中脱颖而出,上升为全国首要剧种,它的年代比迄今人们设想的要迟得多。与此同时,即使在万历末年,海盐腔、弋阳腔不仅没有在各地绝响,即使在昆腔的发源地苏州,它们有时仍然可以同昆腔争一日之短长。在竞争中同存共荣的局面可能延续到一二百年之久。这是晚明戏曲界最值得重视的现象,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下面是三条实例。

据明崇祯刊本《金钿盒》传奇第六出,许自昌《水浒记》传奇扮演张三郎的名角是弋阳腔演员,“苏州没有这样花面”。这是剧中人物的对话,同一般文献记载有别,但若没有丝毫真实性,不会出现这样的说法。

据冯梦祯《快雪堂集》卷五十九万历三十年九月二十五日日记,吴徽州班演员张三演唱沈璟《义侠记》阎婆惜,堪称绝技。他刚跟随降职官员从广东献艺归来,苏州没有人比得上他。另据潘之恒《鸾啸小品》卷三《酬张三》,他又曾是“申班之小旦”,申班指前首相申时行的家乐,可见他的家乐并不专演昆腔。

张岱《陶庵梦忆》记载兼擅本腔(昆腔)和当地剧种调腔的著名演员,乡音俗调的演唱艺术丝毫不亚于昆腔。

考察并研究南方各声腔的不同特点,国内外同行已经做了不少有意义的探索。在这样做的时候,不能只看到它们之间的差异,而忽视它们的共同之处。至少它们的曲调都由五声音阶组成,除装饰音外没有半音;语音有入声;曲牌体。正因为如此,曲家的创作可以供南戏的众多剧种同样演唱。

拙作《晚明曲家年谱》(三十九家)可以为上述看法提供充分的论证。请不要误会,以为我三四十年的努力只是为了贬低昆腔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崇高地位。我的主观意图仅仅为明代戏曲包括南戏和传奇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具体的事实以代替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一些不实之词。由于戏曲创作和演出情况很少见于记载,由于明代诗文集为数甚多而又分散于海内外,访寻和查阅都十分困难,我不敢自信所有重要的真实情况都已了解,所作的结论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晚明各种声腔异彩纷呈,昆腔同海盐腔和别的地方剧种在竞争中同存共荣,在同存共荣中昆腔汲取了海盐腔和其它剧种的长处,正如同海盐腔和其它剧种也汲取了昆腔的长处——这样一个真实的百花争艳的盛况显然比以前人们所设想的昆腔在隆庆万历期间(1567—1620)就已经占有绝对优势,而其它声腔都已经奄奄一息的情况更接近历史真实,也更显得当时戏曲艺术的繁荣昌盛。运动员在强手如林中夺魁,显然比鹤立鸡群,矮中见长更为难能可贵。

昆腔是我国金元杂剧和宋元南戏以来传统舞台艺术的集大成的继承者。人类历史所有美好的创造都不会失传,虽然它可能在被改造之后得到新生。北曲在以水磨腔处理以后成为昆腔的重要组成之一,它并没有销亡。现存《刀会》的表演艺术应是当年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的遗响,而杂剧《风雨像生货郎旦》和清初《长生殿》的“不提防”(《弹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先后因袭的脉络。我想用不着论证,《琵琶记》和《荆》《刘》《拜》《杀》四大南戏都不为昆腔而创作,但是它们的表演艺术只有在昆腔中才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并在昆腔的传统剧目中保存得最为完整。

(请允许我在这里提醒几句,一种流行说法认为昆腔在本世纪中叶几乎陷入绝境,苏州的传宇辈艺人有如晨星寥落,所剩无几,昆腔艺术不绝如缕。这句话至多说对了一半,说得不那么恰当的一半是它无视苏州昆剧传习所之外的广大昆腔艺人的存在。人们不应当低估苏州昆剧传习所对保存和发扬昆腔舞台艺术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看作只此一家,别无分出。囿于见闻,单就个人所知而言,湘昆的《琵琶记》、永(嘉)昆的《荆钗记》、婺(金华)昆的《白蛇传》、北昆的《钟馗嫁妹》以及其它剧目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特色。同苏州的正宗昆腔相比,它们可能会有所走样。走样是一种损失,另一方面各自的特色也正好由此而产生。)

在《琵琶记》和四大南戏之后,甚或迟到梁辰鱼(1519—l591)之后,所有的明代剧作家也不是都有意为昆腔而创作。梁辰鱼在嘉靖二十二年(1543)前后创作的《浣纱记》是昆曲和舞台艺术相结合的开始,从此以后可以正名为昆腔。一种新腔的产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剧作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浣纱记》的韵辙在后辈昆腔艺术家看来,就不那么完美,它并未同南戏截然相异,在它问世半个世纪之后,沈璟(1553—1610)还得为建立完善的昆腔曲律而大声疾呼;另一方面声腔本身也需要一个提高的过程。曾经师从魏良辅的早期演唱家如过云适、张新、赵淮都活动于万历年间。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所记的“张进士新”,可以推想这正是他万历五年(1577)刚中进士还没有出任官职时。即以苏州曲家而论,也并非从梁辰鱼之后一律改宗昆腔。比沈璟略早的张凤翼(1527—1613)、和沈璟同时的顾大典(1542—1596)都是明显的例外。不比梁辰鱼迟,而又远离苏州的曲家如山东李开先(l502一1568)、杭州高濂(1527—1603后)那就更不必说了。这样的事实并不妨碍李开先《宝剑记》的《夜奔》、高濂《玉簪记》的《琴挑》成为家喻户晓的昆腔保留剧目,如同《牡丹亭》一样。

本为宜黄腔创作的《牡丹亭》,居然成为昆腔最受欢迎的保留剧目之一,这需要作进一步解释。汤显祖诗《七夕醉答君东二首》说:

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这是怎样的声调,现在难以想见。江西现存的哪一种地方戏可能是宜黄腔的遗留或它的后身,现在无从判断。但是有一点确凿无疑,尽管《牡丹亭》脱胎于话本《杜丽娘记》,尽管《牡丹亭》曾从多种金元杂剧得到借鉴,它的文学成就归功于汤显祖本人;就《牡丹亭》的舞台表演艺术而论,默默无闻的昆腔艺人世代累积的唱腔和表演程式的设计和制作,他们对此所作的贡献绝不亚于汤显祖本人。

《牡丹亭》在明清之际演唱之盛,很少有别的剧作可以同它相比。但从它的问世,“自掐檀痕教小伶”到它表演艺术的最后成型,现在都缺少资料可以探其源而溯其流。乾隆年间的两种曲谱冯起凤的《吟香堂曲谱》和叶堂的《纳书楹四梦全谱》之间就存在着微细的区别,可见那时演变的过程还设有终结。试以《游园》《皂罗袍》首句为例:

如舸斋谨案:由于网络环境的限制,以下所引《吟香堂曲谱》(1789)、《纳书楹四梦全谱》(1792)和《集成曲谱》的工尺谱比较,只能遗憾地割爱,请有兴趣深究的网友检读原刊。谨向徐朔方先生及各位网友致歉!

昆腔在师徒授受之间极为严格,可以想见就是要作出如上那么微细的改动,并且得到同行的认可,那是多么不容易。然而这只是乾隆年间基本上定型前后的事,更早的草创阶段的嬗变已经无法查考了。

以《玉簪记·琴挑》为例。高濂原本:潘必正唱了第一支《朝元歌》,他的挑逗招惹了陈妙常几句抢白,讨了一场没趣,只得告辞。这时妙常却说:“潘相公,花阴深处,仔细行走。”潘必正不放过这一点启示,回答道:“借灯一行如何?”弄得陈妙常只得关门相拒。下接潘必正独白:“陈姑十分有情。不免躲在此间,听他里面说些什么,便知分晓。”妙常接云:“潘郎,潘郎!”接唱第二支《朝元歌》(“你是个天生后(一作俊)生”)。应该说这样描写已经很不错了。后来演出本在“听他里面说些什么”之后,增加了几句妙常的独白:“呀,听寂然无声,想是他进书馆去了”,然后如自叹,又如低唤:“咳,潘郎,潘郎!”这就把少女的娇羞和装腔以至欲言又止的狡狯心理都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了。实际上却只增加了十多个字,这是名副其实的点铁成金的妙手。

说白原来就比曲文自由灵活,即如《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所写,大观园里演唱《西楼记》时,演员即景生情,随口添上有关荣国府夜宴的几句说白,那只会博得满堂喝彩。《红梨记》第二十出从差人的几句独白,随意生发,积少成多,以至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一出折子戏《醉皂》。以上是昆腔艺人以自己的创造性艺术手腕把剧作家的原作丰富提高为昆腔演出本的并非仅见的手法。《牡丹亭·游园》在《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前,演出本让杜丽娘加了一句说白:“好天气也”,这就使得《步步娇》和前面的《绕池游》天衣无缝地呵成一气了。汤显祖死而有知,他将如同唐人齐己尊奉郑谷为一字师一样引以为知己。

昆腔对《牡丹亭》的锦上添花式的改编以第十出《惊梦》为极致。演出本将原作一分为二,分别命名为《游园》和《惊梦》。《游园》以《隔尾》为殿后,本来可以告一段落,可是改编并不到此为止。第十出是全剧的精彩篇章,当仁不让,敢于在它上面动手,可见改编者成竹在胸,否则是不敢轻率行事的。杜丽娘的青春觉醒了,她怀着难以克制的春心,和一位异性青年在梦中幽会。幽会以别开生面的手法表明她对爱情的渴望只能在梦幻中得到满足。作者要把她的春心写得强烈动人,要使违反人性的封建教条在相形之下显得虚伪可笑,另外也由于作者自身的弱点,幽会的描写如《鲍老催》的曲文不免有一些刻露的词句。不如此似乎不足以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题旨,而如此描写却又未必细致准确地、无过或不及地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题旨。昆腔改编者毅然在原作《山桃红》之后插人《出队子》《画眉序》和《滴溜子》三曲,在《鲍老催》之后增加《五般宜》和《双声子》二曲。不是上面所指的说白的增改,而是曲文本身加上了大段续貂之作。不在一般曲文上,而在非同小可的点睛之处。这在昆腔演出本中是少见的例外。以曲文而论,它们同汤显祖原作相比,可说如同小巫见大巫,并不值得赞美。但是如《出队子》所写:“娇红嫩白,竞向东风吹第开。愿教青帝护根荄,莫遣纷纷点苍苔。把梦里姻缘发付秀才。”伴唱的群舞恰到好处而又有余不尽地烘托出幽会的欢乐气氛以及人们对这美满良缘的珍惜和厚爱,又免除了不那么必要的刻露描写。汤显祖的原意在这里得到比原作更美更好的表达。为了表示对原作的尊重,《鲍老催》还是原样未改。我说不准尊重是不是已经变得保守,反正大多数观众未必看得明白,也许无伤大雅。后来这五支曲子和群舞组成相对独立的折子戏,名为《堆花》。② 花神自述他掌管的范围只是南安府后花园,原作描写他的穿戴:“束发冠,红衣,插花”,后世演出有的用九龙冠,有的用唐帽,显得不太符合原意。也许这是表扬他成全杜丽娘柳梦梅的良缘而给予过分的荣宠,那倒是情有可原了。

没有《牡丹亭》,昆腔很难找到曲和白、表演和声腔,内容和形式如此珠联璧合的保留节目;没有昆腔,汤显祖的杰作恐怕难以在戏曲舞台上成为如此演唱不衰的不朽之作。

① 拙编《沈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附录五《评论》引徐复祚此段文字,“徐复祚”三字被误排在第933页第十一行之后,应改排在同页第一行。否则选本编者就错成吕天成了。谨此更正。

② 最早见《吟香堂曲谱》附录(1789)。

第二篇:《牡丹亭》读书笔记

《牡丹亭》读书笔记

《牡丹亭》这部作品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离奇遭遇为主脉,着重展现了它反礼教、反理学的核心思想。

《牡丹亭》的创意来自于一个传说。传说广平太守冯孝将男马子,梦一女人,年十八九岁,言:“我乃前太守徐玄方女,不幸早亡,亡来四年。为鬼所枉杀,按生箓乃寿至八十余。今听我更生,还为君妻,能见聘否?”马子掘开棺视之,其女已活,遂为夫妇。说广平太守冯孝将的儿子名叫马子。一日,马子梦见一个约摸十八九岁的女子前来跟他说:“我是前太守徐玄方的女儿,不幸早亡,死了到现在已有四年。可是我是被鬼枉杀而死的,不是正常死亡,若按生死簿上的记录,我能活到八十多岁。现在,冥间准许我再重生一次,返回阳间作你的妻子,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娶我?”马子说:“我愿意。”第二天,马子就前往梦中女子所指引的地方,掘开女子的棺材,那女子还真就活了过来。从此二人便结成了夫妻。

故事非常的简短,汤显祖在利用这个创意时,为《牡丹亭》添加入了更多的浪漫情节,使得故事更加丰满,更加浪漫,更加精彩。故事中对应徐玄方女儿的人物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杜丽娘,而对应马子的人物则有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柳梦梅。说南宋时期,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杜丽娘一日午睡,梦见一名青年书生——柳梦梅来到牡丹亭与她幽会,二人如胶似漆,十分相爱。梦醒后,物是人非,一派凄凉,从此杜丽娘也再没有梦见柳梦梅。由于相思之苦,杜丽娘日渐憔悴,最终一病不起,于中秋之夜死去。临终前,她请求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牡丹亭边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压在太湖山石之下。其时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战事紧急,杜宝也只能匆匆埋葬了女儿,并造了一座梅花庵供奉她,便举家前往前线。三年后,柳梦梅赴京赶考,走到南安借宿于梅花庵中,偶游花园,恰在太湖石边,拾到杜丽娘的画像,发现杜丽娘正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晚上,柳梦梅梦到杜丽娘再度前来与他相会,二人诉说了多年的离别之苦,最后杜丽娘让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妻。后受杜丽娘之托,柳梦梅前去寻找丈人杜宝。杜宝却认定柳梦梅一派胡言,便将其打入牢狱。直到后来朝廷发榜,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肯认柳梦梅为女婿。最终闹到金銮殿上,事情才得以完美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也有情人终成眷属。

杜丽娘反封建的叛逆性格并非天生,有一个成长过程,并包含着一定的复杂性。汤显祖一方面通过人物关系提供杜丽娘的生活环境,一方面通过剧情发展揭示杜丽娘的内心活动,从而表现了杜丽娘叛逆性格的成长过程及其复杂性。

杜宝这些人代表封建势力,代表礼教观念,代表理学思想的统治。杜宝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正派的官僚,他忠君爱国,也还注意民生疾苦。但他除了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古板面孔以外,什么才能都没有,显得极为平庸。他奉命御敌,临阵对敌却是束手无策,只好使用贿赂方式、欺骗手段来解围,可以看出除了八股文章,真是可谓一无是处。对自己唯一的女儿,他不是像普通百姓那样疼爱有加,而是逼着她学习她并不想学的《四书》,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护他“名儒”的称谓。而对他的妻子,他也是居高临下的态度,呼来唤去,督促妻子对女儿严加管教。杜母虽然比杜宝懂得疼爱女儿,她说过“宛转随儿女,辛勤做老娘”的话,但她还是标榜自己娘家“世出贤德”,要给女儿做个“贤德”的楷模,凡事由杜宝做主,说是“但凭尊意”,一切照您的意见办。她要把杜丽娘关在闺房里,认为“凡少年女子,最不宜艳妆游戏空无人之处”。她被封建礼教毒害了,却又拿封建礼教去毒害自己的女儿。陈最良作为“腐儒”,也是被封建礼教毒害了的。汤显祖对他有批判,又有同情。他从小攻读儒家经典,但乡试考了十五次,整整耗费了四十五年,仍然没有功名,最后连廪生的膳食都给取消了,教书糊口也靠不住,被人称为“陈绝粮”。他生活没有着落,还迂腐得近乎愚昧,陷于不能自拔的境地。他教杜丽娘念书,就只知道“孟夫子说的好,圣人千言万语,则要人收其放心”。这跟杜宝说的“拘束身心”是同样的意思。汤显祖正是通过杜宝、杜母、陈最良

等人物写出杜丽娘的客观处境,一个使人窒息的客观处境。

杜丽娘从小受着严格的封建教育,她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自由思想,绝不允许有个人的意志和感情。她被严密地关在家庭里,同外界社会是完全隔绝的;她同时被严密地关在闺房里,同外界自然也是完全隔绝的。她完全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活力。生长在这样家庭里的杜丽娘,礼法、家规、女诫、妇道等等像一重又一重的枷锁,紧紧地套在她的身上。她因为疲乏,白天稍为睡一会儿,都被认为是行为放纵,有失检点,就连她在裙子上面绣了成双成对的花鸟,也要引起封建家长的大惊小怪,被看作是了不得的邪思妄念。

杜丽娘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循规蹈矩,唯父母之命是从。在新春时节,她跪着给父母敬酒祝寿,表示她的孝心。杜宝要她在刺绣女工之外,应该“知书知礼”,她答:“从今后茶余饭饱破工夫,玉镜台前插架书。”于是就在梳妆台前摆上书册,认真读古圣先贤的典籍了。拜见塾师陈最良之前,她曾自夸“儒门旧家教”,“女为君子儒”,她甚至要求丫环春香跟她一同学习古代贤达妇女的榜样。她对春香说:“你便略知书,也做好奴仆。”意思是春香略微读点书,就会懂得尊卑长幼的关系,好侍候主子,当个忠实的奴仆。这些情况都表明能背诵《四书》的杜丽娘,的确像春香说的那样“老成尊重”。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梦而死”这种“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作品还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残害,逼得活生生的一个妙龄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丽娘的死,也是封建时代千万个女子命运的悲剧的缩影和典型代表。杜丽娘的父亲杜宝只知道用封建礼教苛求自己的女儿。虽说当官他是个清官,好官,劝农民种桑麻,但是之后遇到金兵围城之时,虽有保护城中百姓之心,但无破敌之力。最后不得不靠老学究陈先生写给前来围城金兵头领的夫人的信,用反奸计破围。当柳梦梅前来认岳父,杜宝居然把中了头名状元的柳梦梅抓进牢中吊打,不肯承认女儿能够还魂的现实。直到皇帝亲自考问杜丽娘和柳公子,才使得一家团圆。杜丽娘的母亲是一个不明事理的母亲,只知道女子要守封建妇道,不知道这种封建礼教残害的正是自己的亲骨肉。作品还用大量的篇幅,展现了社会的动荡,民不聊生,战火不断,生灵涂炭。这种现实主义的手法,使作品赋予了活生生的时代现实基础。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汤显祖是明代戏曲作家,他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而他的这部《牡丹亭》便是他名副其实最好的证明。

第三篇:牡丹亭名句摘抄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牡丹亭》

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

——汤显祖《牡丹亭》

原来这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汤显祖《牡丹亭》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汤显祖《牡丹亭》

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怨、便凄凄惨惨无人念,待打并香魂一片,守得个阴雨梅天

《牡丹亭》

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汤显祖《牡丹亭》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汤显祖《牡丹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牡丹亭》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付与了断瓦残垣

——汤显祖《牡丹亭》

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汤显祖《牡丹亭》

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汤显祖《牡丹亭》

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汤显祖《牡丹亭》

天意秋初,金风微度,城阙外画桥烟树

——汤显祖《牡丹亭》

情由心生,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情非之至也!——汤显祖《牡丹亭》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牡丹亭》

沉鱼落雁鸟惊暄,羞花闭月花愁颤。

——汤显祖《牡丹亭》

砧声又报一年秋。江水去悠悠。

——汤显祖《牡丹亭》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汤显祖《牡丹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汤显祖《牡丹亭》

忙处抛人闲处祝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汤显祖《牡丹亭》

本待要送春向池塘草萋,我且来散心到荼蘼架底,我待教寄身在蓬莱洞里。

蹙金莲红绣鞋,荡湘裙呜环佩,转过那曲槛之西。

《牡丹亭》

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汤显祖《牡丹亭》

西风扬子津头树,望长淮渺渺愁予。

——汤显祖《牡丹亭》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见。不提防沈鱼落雁鸟惊喧,只怕的羞花闭月花貌

《牡丹亭》

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道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

——汤显祖《牡丹亭》

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汤显祖《牡丹亭》

越王歌舞今何在?

时有鹧鸪飞去来。

——汤显祖《牡丹亭》

第四篇:读牡丹亭有感

读牡丹亭有感

翻开这书前,我还一直没有分清主角是杜丽娘还是杜十娘,就像幼时把《长门赋》当成《长恨歌》一样。但待我读后感叹同为佳人,杜丽娘的命诚然比陈阿娇和杨玉环好些,柳梦梅没像汉武帝那样因鬼神之事冷落丽娘;杜丽娘纵然因感伤柳生离魂,总好过马嵬坡赐死。纵观丽娘游园、离魂、惊梦、还魂„„这系列多舛的经历,才子和佳人到底求成正果,至最后柳生高中,杜宝阖家团聚,也算个完满的结局。戏曲的编者在安排人物角色时就隐隐决定了最后结局。柳生才华横溢,风流随意,以致张榜报喜的人们找状元郎左右不得,却发现他正被杜相吊起痛打,令人忍俊不禁。陈夫子腐朽村儒,降于敌寇又以宋使身份招降敌寇,彻头彻尾尴尬好笑;杜老相顽固倔强,痛打状元女婿,抵死不信女儿死后还魂;杜老妇人仁慈爱女,早早与女儿团聚,共享天伦。万事皆因丽娘游园因春感思,花神引柳生入她梦境开始,以二人佳偶天成做尾,环环相扣。

死后复生这种事在古代戏曲小说中并不少见,《长生殿》中就可见一二,它看上去就像网络小说里的穿越。两种创造出这类奇特情节的作者都有他的无奈,试想杜丽娘作为一位侯门绣户,连后花园都不让逛的千金小姐;柳生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岭南秀才,纵使他们缘定三生,二人相识、相会,以及后来喜结良缘都是不可能的事。在封建礼教的层层束缚下,除了这种特殊情况,发展出来的极端产物(死后还魂),一个作者无论再怎么妙笔生花,也无法让柳生和丽娘的爱情深得人心。如红楼梦里史老太君看戏时曾批道:那些故事原本滥俗,满纸富贵人家,书香门第的小姐,知书达理,才貌双全,如何见了人家男子便不顾父母,私奔而去。况何曾大户小姐,身边只一个丫头,便是我们这样人家也不至如此。

不过,王实甫写的就比网络小说一干人等想过百倍,游园感伤,斯园,斯柳,无可奈何之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逝水流年,是答儿闲巡遍,在闺阁中自怜”,比之“一道闪电,当XX再度睁开眼睛,她的世界已完全颠覆”何其太韵,同为男女主角相逢做引(一离魂,一穿越),但前人丝毫不应付读者,寥寥数笔,带出千古绝句。今人却只想草草交割,赶紧进入正文。细节决定成败,在开头,已大势已去。词句纵妙,但原本认为元戏曲杂剧,明清小说已过了它的朝代鲜有人问津,不过,看众篇穿越文,都少不了都套用《牡丹亭》、《红楼梦》原句,为人物润色,他们文章好坏还在其次,看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喜爱,甚是开心。

经典不管过了多久,仍是风华正茂,如秋霜中一枝傲菊,独立不败之地。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寒假里,我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不禁备受启迪。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饱尝人间疾苦,二十岁参加了共产党员,因积劳成疾导致全身瘫痪,后双目失明,辗转病榻长达九年,然而卧病期间,在令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他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把笔作为武器,把文学创作当作自己新的工作岗位,开始新的奋斗,并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这部不朽的名著。文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同样也鼓舞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保尔·柯察金——一个双目失明,身体瘫痪的人,在重重的人生道路障碍前,凭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及亲友的鼓舞,勇敢地与疾病搏斗,终于创作了《暴风雨利索诞生的》这部著作。

我被保尔的坚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试想一下,一个人若双目失明,他便看不到周围的朋友,看不到这个多彩的世界。他,只能靠耳朵来生存,一个意志平凡的人怎么可能做到?.更何况保尔双腿瘫痪,且左手不能动弹?!

保尔是正直的,十几岁的他,因为正义,敢出手教训市里的无赖;

保尔是机灵的,身处牢中的他,能抓住机会,轻而易举地使愚昧的敌人中计而躲过魔爪;

保尔是勇敢的,刚参军的他,纵马挥刀地向前猛冲,完全进入奋不顾身和忘我杀敌的精神境界‘

保尔是坚强的,作战的他,在头部严重烧伤后,在坚定的革命信念的支持下,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以继续抗战;

保尔是伟大的,他几次与死神进行生死搏斗,最终以胜利而回到亲人的身边,回到战友的身边;

„„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勤奋进取、不怕挫折的精神;

在劳动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

„„

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应该以保尔为榜样,分析原因,鼓起勇气,重新开始;当我们成功时,我们应该以保尔为榜样,严肃认真,谦虚谨慎,继续努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英雄在岁月的风雨中成长,生命在时代的洪流中放歌。愿生命永远都能放出核能,愿生命永远都光芒闪烁,愿生命焕化为友谊的磁场,愿生命放射出情感的电波。英雄的灵魂永不朽,生命的歌声永不落!

第五篇: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牡丹亭》之美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昆曲表演。没想到第一次就可以看到李鸿良等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参与演出的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走进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曲词的整饬,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好似一个大家闺秀在娓娓道来一段欲说还羞的往事。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为何独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其唯美的艺术。汤显祖曾说: “一生四梦, 得意处惟在牡丹。”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 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

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 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 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哪个少女不善怀春? 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 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满园春色,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内敛、含蓄、腼腆的特性没有遗漏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她作为一名养在深闺的少女所拥有的伤春的神态更是迷乱了我们的双眼。“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如此凄美的唱词道出了柳梦梅与杜丽娘之间的苦恋。阴阳相隔,柳、杜二人无可奈何,丽娘便许下了“梅根相见”的诺言。配上婉转、柔美的唱腔,二人凄美却又神圣的爱情被展示的淋漓尽致。

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主题美——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主人公杜丽娘不同于比她早几百年的刘兰芝和崔莺莺,也不同于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黛玉。她并不像崔莺莺那样,不满包办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不像林黛玉那样,要求男女双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刘兰芝那样以死而殉情。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要,换言之,就是认为女人天生要有爱的权力。杜丽娘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牡丹亭》中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真是相得益彰,剧情曲折,架构恢宏。

下载牡丹亭和昆腔(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牡丹亭和昆腔(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牡丹亭》有感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

    读《牡丹亭》有感

    读《牡丹亭》有感 在上国学精粹课的时候,读到一篇戏曲,《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一共五十五出。故事是说一名贫寒书生柳梦梅,有一次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

    牡丹亭j演讲稿

    牡丹亭赏析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

    《牡丹亭》文学语言分析

    《牡丹亭》讲稿 戏曲语言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宾白,用于对话和独白;二是曲词,用于歌唱。戏曲语言虽有白、曲之分,但基本上属于诗词化语言,因为宾白也是讲究声律和节奏的。《牡丹......

    牡丹亭教学设计

    《牡丹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汤显祖以及《牡丹亭》,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以此作为进一步鉴赏的基础。 2.品味戏曲语言,体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汤显祖与牡丹亭读后感

    邂逅《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北京爱情故事》里,沈冰的妈......

    出自牡丹亭的成语

    1 【成语】: 流年似水 【拼音】:liúniánsìshuǐ 【解释】: 流年:光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 【出处】: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2 【成......

    昆剧《牡丹亭》观后感5篇

    昆剧《牡丹亭》观后感 很荣幸能够在学校欣赏到上海昆剧团表演的《牡丹亭》,这是我第一次如此完整的看一段戏曲。以前总觉得国内的剧种很多很繁复,咿咿呀呀听不懂,可是这一次,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