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芜湖市育红小学科学老师李震:《点亮小灯泡》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经历用1-2根电线、1节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2、学会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进行观察和画出连接图;
3、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
4、了解安全用电的一些常识。
教学重点:
1、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2、排查简单电路故障。
教学难点:
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一份材料:2根导线、1个电池、1个小灯泡、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电的很多知识,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怎样点亮小灯泡?
二、探究过程。
1、让小灯泡发光。
(1)第一次连接活动。
(2)认识电池和灯泡。
(3)为什刚才没有亮?
(4)为什么后来又亮了?
2、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3、分享发光和不发光的原因。
(1)短路
(2)断路
4、用一根电线解决问题。
5、安全用电的教育。
第二篇:《点亮小灯泡》教学设计
《点亮小灯泡》教学设计
信海凤 吉林省小学科学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新课程提倡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本课的教学设计遵循探究式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以问题为核心展开活动,了解儿童对概念的初始认识,提供充足的时间及材料,尊重儿童的差异,力求在课堂上然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即观察——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从结论中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点亮小灯泡》一课来自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单元的第二课。本课承接《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中提出的电荷持续流动形成电流的观点,引导学生连接最简单的电路,为后面的《简单电路》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为凸显其作用,本课主要采用独立学习与课堂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独立学习: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后,对如何点亮小灯泡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独立完成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正确与否。“独立学习”将使学生经历一个有思维过程的探究活动,是一种自主学习的体现。
2.课堂分析: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全班同学共同分析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有哪些共同点,找到回路、断路、短路的特点,了解电流流动的必要条件。因为有独立学习做基础,课堂分析将进行的高效、有序。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非常丰富,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动手能力稍弱,思维快于语言,因此会常常出现表达不清楚、跳跃性强的现象。
教学目标
1.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时,小灯泡才会发光;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2.能对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进行假设,并用实验进行验证。
3.对电路初步认识,并产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当电形成回路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手电筒,提出问题
1.学生观察手电筒的构造,尝试解释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
2.提出问题:你能用这些材料点亮小灯泡吗?
(二)提出假设,实验验证
1.PPT出示学习任务一:
(1)在学习卡片上画出你认为能够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
(2)实验验证你画出的连接方式能否点亮小灯泡。
(3)时间:12分钟。
2.分发材料,学生进行学习任务一。
3.PPT出示学习任务二:统计小组内有几种能够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和几种不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注意:重复的算一种)
4.汇报展示:选择一个小组,将组内统计出来的连接方式分别用放大的小灯泡和电池图片展示在黑板上,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三)分析现象,了解电路
1.分析能够点亮小灯泡的各种连接方式,找到相同点,了解“回路”的特点。
2.PPT出示电流动的路线及小灯泡的剖面图,解析回路及小灯泡内部构造。
3.教师演示去掉金属外壳的小灯泡连接在电路中的方法。
4.分析不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认识短路及断路现象(PPT出示)。
(四)课堂小结,安全教育
在本单元的研究中,我们使用1.5伏干电池作为电源,发电厂发出的电,通过导线传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伏的交流电,这是非常危险的电!
第三篇:小学科学《点亮小灯泡》参考教案
点亮小灯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知道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知道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会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光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1只小灯泡,1节1.5 v的干电池,1根导线,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双面胶。
教学重点:
认识小灯泡的结构;知道多种点亮小灯泡电路的共同点。
教学难点:
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
教学过程:
一、活动体验,发现问题
1.谈话:老师给大家带来三个小礼物,(出示小灯泡、电池和导线三种材料)认识它们吗?
看到这三个小礼物你们最想做什么?(预计学生会说想连一连,把小灯泡点亮)
2.讲解:好,那老师就满足你们的这份兴趣,你们一会可以去连一连、做一做。在你们做的过程中要把你们的做法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做的过程中注意安全,不要被导线伤到眼睛。
3.提问:你们是怎样做的,有什么样的发现?(学生的发现可以归纳为两类:小灯泡亮了,小灯泡没有亮)
4.提问:在活动中,我们使用的是同样的材料,可有的小组点亮了小灯泡,有的小组没有点亮小灯泡,这是什么原因呢?能谈谈你们的想法吗?
5.学生交流各自的看法,教师不做任何评断。
谈话: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各自的看法。那么究竟哪一种想法正确呢?大家认为我们有没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出示课题——点亮小灯泡)
二、探索研究
1.谈话:科学研究中进行严谨、准确的记录非常的重要,在我们刚才的活动中,你们记录单上画的各种实物图对吗?你们对三种实验材料的构造非常的了解吗?同学们认为我们需不需要对三种实验材料进行一次仔细的观察,再统一确定它们的记录方法?
2.学生活动:观察三种实验材料,并统一3种材料实物图的记录方法。
此活动中重点进行灯泡的观察活动。
在学生明确了灯泡的构造后,教师提问:大家知道小灯泡亮了是它的哪部分发光了呢?(灯丝)那现在老师手中的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呢?(因为没有电)确实,只有电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能亮。那么小灯泡亮时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呢?学生猜测。用课件来明确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3.讲解:同学们对三种实验材料的构造以及记录方法已经比较清楚了,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同学们要注意把小灯泡亮时的连接方法与不亮的连接方法都记录下来。
4.学生活动。
5.交流汇报:用电灯和小灯泡的图片在黑板上粘贴,按照小灯泡亮与不亮的方法分两类粘贴。
6.活动:同学们能说一说电流在这些点亮小灯泡的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吗?尝试画出电流在电路中流动的方向与路径。
7.谈话: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点亮了小灯泡,建立了完整的电路。请你们分析这些点亮了小灯泡的电路的共同点,看看你们会有哪些发现。
8.小结: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与电池的正负极分别相连,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用电器,流向电池的另一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闭合回路,小灯泡能亮。
三、回顾与解释
1.谈话:同学们现在对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不是比课前要清楚了许多?同学们现在能不能根据这堂课你们的收获来解决一些问题,找一找这些小灯泡不亮的连接方法的原因?
2.学生寻找小灯泡不亮的原因,解决问题。
教师适时讲解短路的原因及危害:当电池的两端被导线直接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流和导线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小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很会就会被损坏。大家要避免短路现象出现。适时向学生讲解断路。
四、安全教育,拓展延伸
1.安全教育: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
2.讲解:我们今天用电池、小灯泡和导线点亮了小灯泡,建立了简单的电路,这也是我们生活生产中的照明电路中最基础的连接方法。我们可以在今天学习的基础上去进一步的了解研究较复杂一些的电路。课后尝试着同时点亮两个小灯泡,看看你们会有哪些发现,会遇到什么问题。
第四篇:《点亮我们的小灯泡》教学设计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教学设计
江苏省徐州矿务集团中心小学 曾宪宇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连接小灯泡的图例和验证实验,引出学生探究的兴趣和问题。(2)观察一根电线、一个电池,一个小灯泡的特点,明白哪些地方是可以连接的。
(3)通过实验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学会画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4)观察和画出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线,初步建立电路的概念。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环行电路可以点亮灯泡。
(2)观察电线、电池,灯泡的特点,能通过不同的方法连接灯泡,组成不同的连接方法。
(3)用图画的方法表示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动手实验探究的科学精神,初步建立电路的概念。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电路连接方法,认识环行电路。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1根导线、1个电池、1个小灯泡、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利用图示,引起认知冲突,创设探究情境。
谈话:给你一根导线、一个电池、一个小灯泡你能不能将小灯泡点亮?
1、学生画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连接方法并做验证实验。
2、学生汇报讨论实验结果。
3、小结,质疑。
师:刚才的实验有的组连接的小灯泡没有亮,这说明电流没有通过灯丝,因此小灯泡不会亮。怎样连接才能够让电流通过小灯泡里的灯丝呢?看来我们应该进一步的观察了解手中的材料。
二、探究正确的连接方法,点亮小灯泡。
1、学生观察手中材料的特点。
教师提示:看看这些材料一共有多少可以使电流通过的“接触点”。
2、学生汇报。①通过汇报使学生认识电池的电压、正、负极;导线的材料,灯泡的基本结构。②明白一共有6个可以通过电流的“接触点”。
3、根据研究的结果,小组探究可以正确连接的方法。比一比哪个组发现的正确的连接方法多。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指导、巡视。)
(学生汇报结果。)(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其他学生质疑补充。)(1)请同学们整理一下桌面,看哪组整理的最好,哪组愿意说说你们的发现。
(2)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随机进行评价。)
4、小结:我们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发现了四种正确的连接方法,大家的小灯泡都点亮了。这说明灯丝里有电流通过,也说明这个连接装置里有电流流动。那么,电流是怎样流动的呢?
三、探究灯泡构造,认识环行电路。
1、猜测:灯泡亮了,说明灯丝内有电流通过,根据这个现象猜测一下灯泡内部的结构。
学生利用图画,表达他们的猜测。
教师展示灯泡内部结构图,肯定学生正确的判断。
2、根据上面的结果,讨论并说出电流在连接装置里的流动过程。(学生回答,教师随机对学生进行评价。)
3、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连接装置图,通过形状给它们起个名字。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探究活动建立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之上,大家发现了好多“O”形装置,科学的发现和创造就源于今天这样的探究,让我们对电的探究从今天起继续下去。
第五篇:《点亮小灯泡》教学设计与反思
《点亮小灯泡》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思路:
本课通过“认识小灯泡”,“怎样使小灯泡发光”两个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小灯泡、电路,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怎样使用电线、电池和小灯泡形成通路,使小灯泡发光。
1、认识电路。以身边用电池、小灯泡的物体为例,介绍一些电池的种类和用电池的物品。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电池的两端,发现电池两端的不同:正极和负极。再让学生进一步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要用到电池的物品。
2、探究活动:怎样使电线、电池和小灯泡连接起来使小灯泡发光。先认识小灯泡的结构,观察电线,了解小灯泡和电池的连接点。然后试着用所给材料进行连接。试着用简单图形画出连接方式。再此基础上减少导线再连接,并画出连接方式。
本课的重点是探究如何使小灯泡发光,为学生创造动手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进一步研究串、并联电路打好基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常见电池,了解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了解一些电器需要电池才能工作。
2、知道用导线正确连接电池、小灯泡能使小灯泡发光。
3、正确连接简单电路。
4、培养动手进行简单实验的能力。
5、激发学生初步探究电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材料准备:
1、学生分组材料:两根导线(两端金属丝裸露),一节电池,一只小灯泡,一些胶带纸。
2、教师准备:常见1、5、7号电池,电动玩具,遥控器等使用电池的物品。教学过程
一、研究对象直接引入,开门见山
1、小朋友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在哪些物品中见过?
2、老师出示一些用电池的物品:如遥控器、电动玩具等。看一看,它们用的都是同一种电池吗?
二、了解实验器材
1、观察不同的电池和同一电池的两端
(1)出示不同型号的电池,观察外表有没有共同之处。(2)发现电池有正负极(即两个接点),分别用不同符号来表示。
(3)说一说:还有哪些物品需要用到电池?这些物品和用插头的物品用电量相比如何?
2、观察小灯泡的构造
(1)出示小灯泡发光的连接电路。想一想:小灯泡怎么会发光呢?
(2)观察小灯泡的构造,想一想:小灯泡会不会和电池一样也有两个连接点?分别在哪里?
3、观察电线,注意两端和中间有什么不同?
三、探究活动:连接简单电路
1、分小组将小灯泡和电池用电线连接起来。
2、请最先使小灯泡发光的小组上台展示他们的连法。请没有使小灯泡发光的小组说一说可能失败的原因。
3、已经连好的小组再尝试别的方法,并把电路图简单地画下来。没有成功的小组针对原因再尝试。
4、减少一根电线,你也能使小灯泡发光吗?请先设计方案,再进行连接。
5、小组间相互交流:有没有更多的方法?也把方案记录下来。
四、总结延伸,激励创新
1、今天我们自己连接了简单的电路,回忆一下电路里包括了哪些部分?
2、假如你要使两个小灯泡都发光,你还需要什么?你打算如何连接?画下你的方案。
要点板书
点亮小灯泡
小灯泡
学生实例(图略)
电池
电路
并联:
串联:
其它:
教学反思:
1、激发兴趣,创设探究的条件
学生看到小灯泡发光的那一刻都很兴奋,没想到用一节电池和两根电线就能使小灯泡发光了。所以当老师任务一布置,都有强烈的尝试的欲望。老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创设氛围,让学生自己去研究使小灯泡发光的连接方法。而并不需要把如何连接先告知学生。要鼓励不同的连接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2、允许差异的存在,失败也是一种体验 不同的小组能力是有差异的。能力强的小组可以大胆地拓展他们的思路,让他们去尝试更多的连接方式。能力差一点的小组需要更多的鼓励和锻炼的机会。一次不成功可以再试。在多次的尝试中找到失败的原因并去解决。结果不是最重要,体验才最重要。这也许是最能体现“探究”精神的地方。
3、探究实验也有规范
这节课前半部分老师是收紧的,为后半部分的放开打了基础。如果实验前学生没有对实验器材有一定的观察和认识,那实验探究一定会茫目进行,失败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如有些小组没有使小灯泡发光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注意到小灯泡在电路中也有两个连接点。
4、安全用电、短路的提示讲述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