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1(小编推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拍手歌》大家会唱吗?
2、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听到哪些声音呢?
3、大家还想知道声音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回答。
(在这么多的问题中,你们觉得哪个问题是最基本的,只有把这个问题研究好,才能研究有关声音的其他问题。)
4、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制造声音
1、我们每组桌上有许多发声的物品,一起看一下。
(塑料瓶、尺子、橡皮筋、三角铁、锣、鼓、烧杯、音叉、水、纸条、黄豆、泡沫小球等)
这些物体你不动它时,它会发出声音吗?
你能使它们发声吗?你能用不同方法使同一物体发声吗?
下面,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材料用不同的方法使其发声,比比看谁制造声音的方法多。
2、学生利用不同的物体制造声音,分组实验。
3、引导学生汇报结果。追问:“在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4、分别汇报,说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三、作出假设
1、提问:你觉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请预测相同的同学组成一组,推选出组长,并将你们的预测在研究记录单上填写好。
3、学生说出自己的假设(拍打、敲击、摩擦、碰撞、拨动、振动等)。
四、实验验证 A、从正面探究
1、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材料,有塑料瓶、尺子、橡皮筋、烧杯、纸片、米粒、黄豆等。请每个小组根据现有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假设。
(提醒:因为声音是看不见的,所以请你们在设计实验时注意既使声音能听见又能让大家看见产生声音时的现象。)
2、请组长带领组员讨论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3、请设计好的小组派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其他小组的同学请你们注意听,帮助汇报的小组纠正错误的地方。
4、请每个小组根据刚才的交流完善你们自己的实验设计。
5、选取材料进行实验。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根据你们小组的需要来选取材料,依照你们设计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填好研究记录单上相应的部分。
6、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7、刚才实验时,你们是怎么做的?你们有什么发现?请每组派两位代表一个介绍,一个演示。
(提示:物体快速地来回反复地动叫振动。)
8、提问:你们看到物体振动了吗?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我们能观察到物体的振动?
(说出物体的振动可以通过在鼓上放纸屑、黄豆等,可以将敲击过的钹和音叉等放入水中)(1)演示实验:鼓振动发声。(2)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
(敲打水杯,水面起波纹;说话时用手摸喉咙,喉咙在振动;吹纸条时,嘴唇有点麻„„)B、反面验证
1、讨论:你能让一个物体发声,但不振动吗?(想办法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观察发生的现象。)
2、汇报讨论结果。
3、学生实验验证。
4、汇报实验结果:物体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
五、得出结论
1、提问:根据刚才正反两方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2、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第二篇: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
(2)能借助物体来设计观察物体的振动。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2)培养细致观察、积极探索的学习科学的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音乐素材、鼓、试管、尺子、纸张、橡皮筋、音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感受声音
1、动物声音歌曲导入,谈话: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学生汇报。
提问:你能记住哪些动物的声音?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做铺垫。)
2、小组合作,纸张发声
谈话:请试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纸张发出声音。学生实验,交流方法。
3、小结
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
提问: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物体之间产生振动)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假设。科学研究都是从先假设到实验到结论的过程。)
(三)、设计实验、制造声音,观察现象,猜想原因
1、请你按要求使它们发出声音,完成记录表。(1)橡皮筋
同学合作,一人拉长橡皮筋,另一人用手指拨动橡皮筋。(2)尺子
一只手在桌子边缘按住尺子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尺子的另一端,松开。(3)音叉 一只手按住音叉盒,另一只手用小锤敲击音叉,用带线的小球靠近音叉顶部。(4)教师演示实验——鼓
将小碎片纸撒在鼓面上,轻轻敲击鼓面。学生实验,完成记录表一。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不同的材料去找共同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问:经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2、明确物体的振动的定义。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的运动,科学上叫做振动。
(设计意图:对于四年级的同学,定义不是很强调,关键是让他们能够找出问题的根本。)
3、反证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谈话: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用实验证明。
教师演示实验,敲击音钹,然后一学生迅速按住钹面。学生做喉咙发声的实验。学生实验、完成记录表二。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时间原因只能做演示实验,但效果明显。反证声音的产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四)归纳结论
以上实验现象可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出声音。(设计意图:教师启发学生想办法让振动发声现象显性化,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充分表达、交流实验方案与实验结果,体现了个性的张扬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五)、应用:应用所学,升华认知,感受快乐
1、教师击锣、锣声发出的声音很长,怎样去做才能使锣声立即停止呢?(用手摸锣面或用其他物体的接触锣面。)
2、。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集体说话:我爱科学。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
3、欣赏歌曲(幸福拍手歌):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歌声,用心体会振动发声带给我们的快乐。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生活,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能使学生有用所学知识去改变生活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
声 音 是 怎 样
产 生 的\
/
由物体振动
第三篇: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合作学习。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将《声音是怎样产生》作为探究的主题,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感官感受、体验并观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因为学生每一天都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能听见并感受到声音的存在,学生对声音有初步的了解和感知。依据新的《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的原始观念为起点,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进行认识声音的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使学生建构起对声音世界的新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听声音、找振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结合生活中乐器的使用,分析乐器发声的原理。
3、通过阅读资料知道人和动物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听觉、视觉、触觉、借助物体等方法观察物体发声时的振动。
2、将观察到的现象或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通过分析乐器的发声原理、阅读动物发声的资料获得更多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重点:
通过猜想、实验、交流、阅读故事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借助物体可以看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
教学准备:
皮筋、扬声器、黄豆、粉笔头、纸团、音叉、木块儿、长弓、尺、水、餐巾纸、带线的乒乓球、不带线的乒乓球
教学动画:乐器如何发声,声带发声原理;
文字资料:动物怎样交流发声的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皮筋游戏引入,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和我一起把皮筋拉起来,用手往下拉,松开。
2、你们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
3、你们是在什么时间听见了皮筋发出的声音?是吗?让我们再来感受一次。
4、请你们想一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皮筋发声的游戏,进行第一次方法指导,教会孩子观察、怎样观察、观察什么,突出听声音、看振动。(突出视觉的作用)使学生知道不仅仅是让物体发出声音,更重要的是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通过听、看到的信息初步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正确的方向。]
二、通过观察喇叭发声时的振动,学会用听觉、视觉、触觉、借助物体的方法进行观察。
1、喇叭发声时是不是摩擦了? 振动了? 让我们用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观察一下。
(板书:听觉、视觉)
2、我把喇叭接通电流,仔细听、认真看。
3、喇叭发声时你们看见它振动了吗?摩擦了吗?
4、怎样做就能知道喇叭在振动?(板书:触觉)
5、大家都想到了借助物体的振动观察发声物体的振动。这真是一个好的观察方法。(板书:借助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喇叭发声时的振动进行第二次方法指导,尤其对借助物体间接观察发声物体的振动的指导。(突出触觉的作用)使学生知道利用触觉、借助一些物体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发声物体的振动。]
三、分小组用学到的方法去寻找物体发声时的振动。
1、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去寻找物体发声时的振动。
2、怎样做就能让尺子发出声音?
3、介绍长弓的使用:这是一个长弓,是用线把杯子和衣架连接起来的。使用时把杯子贴近耳朵,用木棒敲击衣架、线、杯子,听听声音。使用时不能用力过大,否则会损坏仪器。
4、谁能使音叉发出声音?
5、这三种物体发出的声音都比较小,所以要尽量保持室内的安静。
6、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我还给大家准备了水、乒乓球、纸,如果需要,组长可到前面来取。
7、当小组研究完一个物体后,请及时把看到的现象记录到表中。
下面给你们十分钟的时间,比比哪个组配合得好、想到的方法多,能很快地找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开始。
8、交流、分享。
你们找到了尺子、长弓、音叉发生时的振动了吗?
我们先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找到尺子发声时的振动的。可以演示、可以出示报告说。哪个组愿意说长弓、音叉......9、小结:
通过同学们这么多的实验,用了这么多的方法,我们找到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可见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板书: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
[设计意图:学生寻找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活动前教师先进行操作方法的指导(第三次指导)。学生通过利用前面学到的观察方法,寻找尺子、长弓、音叉发声时的振动,通过交流、分析,归纳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了解乐器发声的原理。
1、在生活中,人们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乐器,让我们来看一看。出示乐器演奏录像
2、这是什么乐器呀?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小号、大号是用嘴吹,使空气振动发声的。
鼓是人敲动鼓皮,鼓皮振动发出声音。
小提琴是用弓毛摩擦琴弦使弦振动发出声音的。
古筝是用手指拨动琴弦,琴弦振动发出了声音。
钢琴是用手弹琴键,琴键就会打击琴弦,琴弦振动发声。
人们在使用乐器时采用不同的演奏方法,都是为了使乐器的某一部位产生振动就产生了美妙的声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各种乐器的发声方式以及乐器某个部位发声时的振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人和动物发声的方法
1、人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让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声带发声的动画
2、动物又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呢?
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资料,在托盘下,拿出来读一读。
通过读资料你们知道了什么?
3、看来动物和人也是靠振动才发出声音的。
[设计意图:学生首先用手感受自己说话时的声带的振动,然后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动物发声的方法。使学生知道生物也是靠振动才能发出声音的。]
六、延展:
在刚才听声音时,有的同学还提出了有关声音其他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第四篇: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听了刘老师的课,有这么几点启发。
从教学设计方面,导入引出课题——实验——练习——拓展延伸——作业本,其实这堂课基本教学思路应该稍作修改:导入——引出课题——预测——实验——实验总结——课外拓展。小学科学一般不提倡把练习融入课堂,除非是复习课。
从师生互动方面,本节课刘老师选的实验是很好的,可惜她只给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其他都自己演示了。其实可以都放手让学生做,学生去观察、讨论、总结,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然后小结。
从教学中的细节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在这方面还落实不够。难点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刘老师一直强调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可是难点上还是未突破,振动是什么意思,这个还是个难点,这方面缺少解释。
建议,在课上尽量放手给学生观察、实验、讨论、交流、总结。
第五篇: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第一节课中已经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身边的声音,比较了不同物体产生声音的不同,并说出了一些特点。本节课则继续深入探索,从上一课中激发学生兴趣,从敲和压、静止与振动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并逐步引导学生发掘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五、分组材料: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三)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四)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七、板书:
2.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八、课后反思
在上课前,首先需解读教材,分析所教内容在整个科学教材中的地位,以及课程标准对此知识的要求,把握各知识间的承接。如:声音在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世界的部分,与光、电、热、磁一样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后解读声音这一概念,如: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只是声波通过固体或液体、气体传播形成的运动等。再次分析学生,思考本课需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在这节课中,应教会学生归纳与反证的能力,如:在让学生描述振动式一种什么样的运动时,可通过比较摆动、晃动、振动的运动特点归纳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在思考是否所有的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时,可将正在发声的物体(锣、)停止振动,看看是否还有声音,从而反证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使结论更具说服力,起到完全归纳概念的作用。做好以上准备,最后才是制定出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对于本课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课题导入部分,设计得不够巧妙,感觉只是为了导入而加上的,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导入是为了本课的教学而做准备的。此外,在提问时存在问“假问题”,给学生设置“回答圈套”的现象,如: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此类提问意义不大。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脉络性不够明晰,如:让学生想办法使锣、鼓、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实验中,没有提醒学生带着目的做实验,边做边思,使得教学目的体现得较模糊。另外,教师可以在此实验中“由扶到放”的让学生思考物体发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