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2014年我国煤炭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
浅析2014年我国煤炭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
报告大厅摘要:据中国报告大厅了解:2013年,煤炭市场的“黄金十年”彻底终结,煤炭价格回落,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环保压力增大、能源结构调整、进口煤冲击以及煤炭价格低迷。据中国报告大厅了解:2013年,煤炭市场的“黄金十年”彻底终结,煤炭价格回落,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环保压力增大、能源结构调整、进口煤冲击以及煤炭价格低迷。虽然当前市场的“复苏”行情给整个行业带来些许希望,但在抑制产能过剩毫无起色的背景下,业内预计煤炭价格今年仍将低位弱势运行。煤炭“黄金十年”的终结倒逼煤企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进入2014年,将有哪些大事影响煤炭市场,以下进行简要展望。
行业相关政策将进一步完善
在2013年煤炭市场化取得显著进展的情况下,2014年煤炭行业相关政策有望进一步完善。
煤炭资源税征收方式改革有望启动。2012年以来,随着煤炭市场供需形势快速转变,煤炭资源税改革时机相对成熟。但此时有关方面又担心资源税改增加煤企负担,因此,即便早已箭在弦上却迟迟不发。2013年11月国办下发的《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明确提出,“2013年年底前,要对重点产煤省份煤炭行业收费情况进行集中清理整顿,坚决取缔各种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并落实到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在清理整顿涉煤收费基金的同时,加快推进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从各方面消息来看,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已经势在必行,2014年实施从价计征只是时间问题。
虽然在煤价处于低位时推行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比较容易,但目前煤炭行业低迷,部分煤炭企业已经开始亏损,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对一些煤炭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从山西、内蒙古这两个产煤大省来看,目前吨煤附加的各种税费基金都在100元以上,如果实行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吨煤附加费用可能再增加5元至10元,这将进一步增加煤炭生产成本。
根据粗略统计,如果清理相关收费能够切实得到落实,2014年的煤炭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来说影响不会太大。但是,2014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恐怕会下降,受此影响,煤炭等产业的产能过剩会更加严重,煤炭企业面临的将是更加艰难的处境。不难看出,中央政策方向是一边清理收费基金,一边推进资源税改,促进资源税改革平稳过渡。
商品煤质量国家标准或将出台。今年5月份,有关部门曾拿出《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但由于存在限制煤炭进口之嫌,遭到用煤企业和贸易商激烈反对,最终不了了之。目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研究《中国商品煤质量评价指南》,相信在2014年还会有相应的限制劣质煤使用的政策出台。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大气环境快速恶化也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重视,而燃煤被一致认为是主要污染源之一,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被认为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环节和措施之一。9月份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止行动计划》提出“禁止进口高灰份、高硫份的劣质煤炭,研究出台煤炭质量管理办法。” 11月份发布的《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再次提出“按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要求,研究制订商品煤质量国家标准。”
另外,由于雾霾已经覆盖了大半个中国,大气环境引发的关注日益升温,新一年,碳税和环境税或将再度引发各界热议,其启动实施步伐也将加快。
煤炭需求或微增长
2013年下半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平稳增长,煤炭需求也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展望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仍将是决定煤炭需求的基础。
预计2014年GDP增速将继续保持在7.5%左右。一方面经济增速难以明显提升。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仍处于调整阶段,短期内消费难以实现大幅增长,出口增速再度回升难度较大,而受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提速同样乏力。另一方面,宏观政策将努力保障经济增速达到7%以上。为了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保持稳定,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重点工程项目政策支持力度,最终促使经济增速保持在一个各方可以接受的合理水平。因此,从经济发展形势来看,2014年煤炭需求具备继续小幅增长的基础。
通过对20多年来下游产品产量增速与GDP增速进行对比分析,再结合目前经济所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征,对2014年主要煤炭下游产品产量增速做出以下预测:预测发电量增速处于5-7%的概率较大,粗钢产量增速处于6-8%的概率较大,水泥产量增速处于7-9%的概率较大,合成氨产量增速处于 3-5%的概率较大。
火电发电量及发电耗煤方面,受2013年水电出力受阻和水电装机快速增长两方面因素影响,2014年水电出力大幅提高的可能性较大,再加上核电、风电、光伏等其他电源装机快速增长以及各地纷纷加大控煤力度,如果总发电量增长5-7%,火电发电量增幅很可能不足3%,发电耗煤增加量可能不足 5000万吨。其他行业用煤方面,受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不断加大,单位能耗不断下降,预计这些行业煤炭需求增幅将普遍低于产品产量增幅。
煤炭运输瓶颈犹在中国的煤炭资源和生产力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特别是山西、陕西、内蒙古地区,而煤炭需求旺盛的地区集中在华东、华南沿海地区,这也决定了我国“西煤东调”、“北煤南运”的运输格局。
在煤炭市场“黄金十年“中,铁路运费上涨带来的煤炭成本增加主要由下游用户承担,但随着煤炭产能的大量释放和进口煤的逐年增多,煤炭市场逐渐呈现出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特征。
据来自太原路局的消息,2013年,大秦线约完成发运量4.452亿吨,同比增长2000万吨,按4.5亿吨计划亏480万吨。据铁路部门的计划,2014年,大秦线运量目标锁定在4.6亿吨,比2013年实际完成数增运1480万吨,比2013年计划4.5亿吨增加1000万吨。在下游煤炭需求持续增长,北方运煤码头运能增加的情况下,大秦线运输能力明显不足,铁路瓶颈再次显现。
环渤海港口运量提高受制于铁路运输和下游需求。2013年,电力企业的刚性需求仍然支撑了沿海地区煤炭需求总量,保证了北方运煤港口煤炭吞吐量将同比增长4500万吨左右。2014年,在需求增量不大、铁路瓶颈仍在的情况下,环渤海各港口之间对有限货源、运力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2015年蒙冀铁路正式通车前,环渤海港口的运输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秦皇岛港、唐山港仍主要依靠大秦线供应煤炭。
2014年,大秦线新增能力太少,且迁曹线曹北-曹西段的复线建设和滦南-京唐港段机头机车调配问题将分别制约曹妃甸港和京唐港的运输增量,因此,大秦线新增货源向唐山港方向分流的数量有限。
此外,华中和华南的几条煤运通道预计今年9月份才能通车,因此今年有效铁路运能增长尚不大。据分析,铁路运输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将有助于建立公开透明的铁路运力交易市场,健全运力监管,减少铁路运输中的寻租行为,从而减少煤炭流通成本,使原来隐性的寻租费用变成显性的价格传导,煤炭价格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进一步推动煤炭市场化改革。总体来说,铁路运输市场化改革对煤炭行业是利弊共存,但利大于弊。
综合分析,2014年,北方港口能力增速高于下游煤炭需求增速,码头能力释放较铁路运能略显超前。而内外贸煤炭价格差成为决定北方煤炭发运港口发运数量增幅的关键因素。
在铁路运量难以满足用户要求,以及国内煤炭价格略高的情况下,用户纷纷将新增需求瞄准进口煤炭,大量增加进口,以遏制国内煤炭价格上涨,并补充货源的不足。随着煤炭进口数量超常增长,进口煤炭的流向和消费布局从以前的两广地区,向北扩展到上海、山东、东北,向西进入华中地区湖南、湖北、四川及安徽。进口煤用户也有贸易商扩展到煤炭企业、电力企业等。2014年,进口煤冲击不仅影响沿海地区,而且华中地区煤炭市场影响较大。通过内外煤并举,增加进口渠道等方式,满足用户的用煤需求,预计华东、华南地区用煤不会紧张。
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特征明显
2013年我国煤炭进口总量或将超过3.2亿吨,同比增幅约为11%。自从2009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煤炭进口量已经连续5年实现大幅或较大幅度增长,年增幅分别为225%、39.3%、20.4%、29.7%和10.9%。毫无疑问,我国早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我国国内煤炭市场和国际煤炭市场的关联度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特征日益明显。
正因为国内外煤炭市场的关联度不断提高,日趋一体化,2014年我国煤炭进口既难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也不大可能出现明显下降。
我国煤炭进口难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首先,由于煤价快速下滑,而国际海运费出现恢复性上涨,部分远距离的海运煤炭竞争力明显下降;其次,由于2012年以来国内外煤价持续下滑,全球煤炭行业投资普遍降温,新增产能增长放缓;再次,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煤炭进口需求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因此,综合来看,如果2014年国内外煤价不出现较大幅度增长,我国煤炭进口量很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事实上,即便国内外煤价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我国煤炭产能会很快释放,从而填补需求缺口,煤炭进口量也还是难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另一方面,我国煤炭进口也不大可能显著下降。在国内煤价经过快速反弹之后,到了2013年年底,国内外煤市已经重新趋于平衡。作为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如果中国煤炭进口量显著下降,其结果必是国内煤价回升,国际煤价将进一步回落,最终受价差影响,我国煤炭进口还是会再度回升。从下游用户进口煤实际需求情况来看,我国沿海地区对进口煤已经有了一定依赖,部分进口煤已经成为刚性需求,与此同时,国内用煤大户还在不断将更多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做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机会合适的情况下,增加煤炭进口。另外,我国煤炭进口市场竞争度较高,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只要国内外存在价差,我国煤炭进口就会持续。
2013年,由于国内煤炭市场长时间弱势运行,再加上煤炭进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很长时间内下游用户采购积极性普遍不高,煤炭企业销售难度加大,部分企业纷纷停产、减产,煤炭产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在2013年三季度煤价整体出现恢复性上涨之后,煤炭企业的盈利状况得到改善,停产、减产企业恢复生产的积极性快速提高。
进入2014年,随着煤炭需求继续小幅回升,如果煤炭进口不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下游用煤企业对国内煤炭的采购需求势必会逐步增加。在既有煤炭产能充足的情况下,国内原煤产量势必会逐步回升。
另外,除了既有产能之外,还有新增煤炭产能等待产量释放。2011年之前,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速长期保持在20%以上,即便2012年以来煤炭市场急剧降温,2012年和2013年1-11月份,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仍然分别增长了7.7%和1.1%。而煤炭行业投资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型煤炭企业的新建矿井,另一方面则是大型煤炭企业在兼并重组中小煤炭企业之后,进行的扩能和技改投资。在价格出现回升的情况下,随着需求小幅增加,预计2014年新增产能产量释放将会加快。
综合来看,2014年国内煤炭产能仍然较为充足,随着煤价回升和需求形势进一步好转,煤炭产能将进一步得到释放,煤炭产量将逐步回升。
煤炭价格将呈牛皮震荡走势
2014年伊始,国内动力煤市场便以“跌势”开局。日前,神华集团公布的最新报价显示,5500大卡动力煤季度长协价格为590元/吨,月度长协煤和现货价格均为614元/吨。其中,现货价格较前一期下跌了17元/吨,跌幅达2.69%。
据悉,虽然目前中煤集团的煤电合同谈判还未展开,但也给出了一月份长协价。其中,5500大卡动力煤FOB秦皇岛港报价为590元/吨,较上周现货市场报价低41元/吨,跌幅达6.49%。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大集团给出的长协煤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给市场造成了强烈的下跌预期。此轮煤炭价格大幅下跌,主要是由于煤电订货会结束,大型煤企人为制造的峰值效应也逐渐淡出,导致煤价重新回归市场。
煤炭行业专家指出,动力煤龙头企业神华、中煤拟采用月度调整的模式,计价基准将参照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月度均价,对煤炭价格将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避免出现2013年暴涨暴跌的局面。
相对于近几年煤炭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大力推进,电力体制的改革显得相对滞后,然而随着煤炭市场结构性过剩的出现,电力改革滞后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也有专家认为,电价下调在理论上成立,但2014年年初,按照煤电联动机制下调电价的可能性不大。这主要是由于2013年9月,上网电价已经进行过调整,再度下调势必引起火电企业的不满。同时,当前在全国治理雾霾的环保压力下,电厂在脱硫脱硝方面的投入将会大幅增加,煤电联动很可能让道环保。
在煤电联动机制尚未理顺的情况下,电力企业将通过更多使用进口煤等方法进一步降低煤炭使用成本,在国内外煤炭市场相对宽松的情况下,国内煤炭市场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同时,煤炭价格的下跌,使得很多中小型煤矿停产减产,在2013年5月份开始,鄂尔多斯地区煤矿出现大面积停产、减产,并且持续到现在仍有很多煤矿未复产;煤炭价格的下跌,也挤出很多煤炭贸易商,减少煤炭物流中间环节,更多资源涌向大型企业。
2014年煤炭需求有望继续小幅增长,但由于国内煤炭产能较为充足,煤炭价格很难再现持续上涨。受需求季节性变化、煤炭行业相关政策调整、节能环保力度的加大以及国内外煤市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2014年国内煤价有望整体呈现震荡走势。
第二篇:我国塑料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塑料模板发展现状及趋势
http:///newcirclemodule/article_viewEntry.do?id=1797934&circleId=103080
评论:3 条查看:1881 次gqgmzhang 发表于 2008-05-18 17:05
近几年,塑料模板在国外工业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塑料模板的品种规格越来越多,我国塑料模板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目前在建筑工程和桥梁工程中也已得到大量应用,取得很好的效果。塑料模板是一种节能型和绿色环保的产品,推广应用塑料模板是“以塑代木”,节约资源的重要措施。塑料模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采用塑料模板应该是模板行业今后发展的方向之一。
塑料模板的发展概况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模板。1982年宝钢工程指挥部和上海耀华玻璃厂联合研制成“定型组合式增强塑料模板”,于1983年通过鉴定。这种模板选用聚丙烯为基材,玻璃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采用注塑模压成型,模板结构和规格尺寸与组合钢模板基本相同,通过上海宝钢10多项建筑工程应用,取得较好效果,受到施工人员的好评。
砂塑和木塑板模板。1988年昆明工学院研制了以废砂、炉渣、矿渣、石英砂等为主要原材料,以废塑料为黏结剂的复合材料,主要用作地砖、装饰板、包装箱板和排水管等,昆明建筑安装公司曾用来试制钢框塑料板模板。上述几种塑料模板由于模板的承载力和刚度较低,耐热性较差,板面易产生蠕变,不能满足施工的要求。另外,当时聚丙烯材料的价格也较高,因而没能得到大量推广应用。
强塑PP模板。1995年唐山现代模板股份合作公司在清华大学、中科院化学所、河北理工大学、唐山塑料研究所等单位的技术支持下,研制成功了改性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简称强塑PP),是以聚丙烯树脂为基材,添加防老化、阻燃等助剂,采用SiO2纳米材料改性。玻璃纤维增强的结构性板材,一般是两层玻璃纤维布复合聚丙烯,其中有机材料占60%,无机材料占40%.强塑PP板的物理力学性能已能达到混凝土模板的施工要求,用于做素板施工可以周转50次以上,用于钢框塑料板模板可以周转150次左右,模
板价格也接近胶合板模板,因而在许多建筑和桥梁工程中大量应用。
竹材增强木塑模板。2004年湖北石首鑫隆塑业有限公司研制成功了竹材增强木塑模板,这种模板是以聚丙烯树脂为基材,添加木屑和阻燃剂,以竹筋为增强的结构性板材,采用层压机热压成形。这种模板的特点是采用竹筋增强,材料的强度和刚度较好,能达到有关标准的要求;树脂内添加了木屑,减少了树脂的用量,减轻了产品的重量,降低了产品的成本。素板使用次数可达30~50次,用于钢框塑料模板可以使用100次左右,这种模板在许多桥梁工程中得到大量应用,效果很好。
塑料模壳。上世纪80年代初,在北京图书馆等一些密肋楼板建筑的模板工程中,吸取了国外的经验,采用了塑料模壳,进行密肋楼板的施工,取得较好效果。这种模壳以改性聚丙烯塑料为基材,采用模压注塑成型。其优点是生产效率高,重量轻、韧性较好。缺点是模具费用高,刚度、强度和耐冲击性能较差,损坏率高,周转使用次数少,因而没有大量推广应用,逐渐被玻璃钢模壳替代。
塑料模板的发展前景及趋势塑料模板优点显著。
塑料模板板面平整光滑,可达到清水混凝土模板的要求,脱模快速容易;板面平整度误差可以控制到0.3mm以内,厚薄均匀度好,厚度公差可以控制到±0.3mm之内。用作钢框组合的模板比竹胶板模板更适合。
耐水性好,在水中长期浸泡不分层,材料吸水膨胀率小于0.06%,板材尺寸稳定。可以耐酸、耐碱,耐候性也好,温度在-60℃~130℃都能正常使用,耐久性强,使用6年的衰老度仅为15%,能正常使用8年以上。在沿海地区、地下工程、矿井、海堤坝等工程中应用比钢模板更适宜。
可塑性强,允许设计者有较大的设计自由,能根据设计要求,通过不同模具形式,生产出各种不同形状和不同规格的模板,模板表面可以形成装饰图案,使模板工程与装饰工程相结合,这是其他材料模板都不易做到的。
加工制作简单,制作工序和生产设备都较单一,板材用热压机即可快速模压成形。施工应用简便,塑料板材可以钻孔,钉、锯、刨等具有与木模板一样的加工性能,现场拼接很方便。
可以回收反复使用,塑料模板施工使用报废后可以全部回收,经处理后可以再生塑料模板或其他产品。对生产厂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对施工企业无需支付处理报废竹(木)模板的费用,还可以得到塑料模板10%的残值。施工应用整个过程中无环境污染,是一种绿色施工的生态模板。
各种新型塑料模板正在不断开发和诞生。木塑复合刨花板模板。这种模板是将木质材料与塑料混合,铺装后再热压复合成新型复合材料。其所用木质材料主要采用木材加工剩余物,枝桠材及人工林小径材。塑料原料为废弃的塑料膜、塑料袋等。塑料品种可以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也可以是不同塑料的混合物,这对充分利用废弃塑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塑料废弃物形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困扰人类生存环境与人类自身发展的问题之一。在“白色污染”中,农用地膜、一次性废弃餐具及一次性塑料袋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我国年农用膜生产量已超过100万吨,对于塑料膜、袋废弃物基本没有良好的回收利用途径。新型木塑复合刨花板模板的开发和应用将是解决废弃塑料膜、袋回收利用的新途径,并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木塑复合刨花板模板是采用木材加工剩余物、枝桠材和废塑料为原料,因而模板的生产成本很低。其物理力学性能也较好,据有关研究所的测试资料,静曲强度为97.1MPa,静曲弹性模量为9809MPa,胶合强度为3.26MPa,都高于木胶合板模板和竹胶合板模板,完全达到有关标准的要求。另外,这种模板使用报废后,也可以全部回收利用,不但可以降低产品成本,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目前,这种模板还没有正式批量生产,但是将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前景和社会环境效益。
GMT建筑模板。GMT是玻璃纤维连续毡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GlassFiberMatReinforcedThermo鄄plastics)的英文缩写,它是用可塑性的聚丙烯及其合金为基材,中间加进玻璃纤维和云母组合增强而成的板型复合材料,它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复合材料之一。它具有钢材、玻璃钢等材料的共同优点,如重量轻、强度高、耐疲劳、耐冲击、有韧性、防腐性好、耐磨性和耐水性好等。
GMT在国际上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发,90年代广泛应用的“以塑代钢”新型复合材料,目前国际上年产量约15万吨左右,主要生产地在美国、德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主要用于中高档汽车结构材料和零配件、建筑模板、包装箱和集装箱的底板与侧板、家用电器、化工装备、体育场馆的座椅和运动器材、军工产品等。韩国和日本的GMT建筑模板已大量用于建筑工程中。
我国在九五期间将“汽车用GMT复合材料的研究应用”列为国家“863”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现已通过验收。最近,江苏双良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在复旦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的技术支持下,采用国家“863”计划GMT项目的科研成果,设计和开发生产了GMT建筑模板,通过试制和试验已获得成功。现已建成国内第一条连续化GMT片材生产线,一期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年,2007年GMT建筑模板正式投产用于建筑工程中。
工程塑料大模板。2002年北京天冠伟业工程塑料模板公司经过几十次的工艺配方试验、模具加工、生产设备改造、模板试制和试验、大模板工程试用等一系列工作,克服了许多困难,经历了三年多时间的努力,研制成功了工程塑料大模板系列产品。这种模板是在GFPP塑料中,添加十几种辅助材料,经混合搅拌后,用专用造粒机制成混合料粒,再由挤出机加工成板材、异型材、管材等部件,在车间内加工组装焊接成工程塑料大模板。
工程塑料大模板的面板为PP增强塑料板,板厚为10mm~12mm;模板边框为专用PP增强塑料异型材,截面为不等边角形状;模板竖肋、横肋为专用双腹工字型PP增强塑料异型材。模板支撑为专用PP增强塑料圆形管材。经组装焊接可以加工成各种规格、形状的模板系列,如组拼式墙体大模板,以及阴角模、阳角模、梁模、楼梯模、阳台模等。
作者简介:糜加平长期从事建筑模板脚手架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20多年来,曾主持完成“组合钢模
板”等11项国家级和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主编9项国家级和部级技术标准;申报两项国家专利。先后荣获10多项国家级和部级科技成果奖;主持撰写了“建筑模板与脚手架研究及应用”等书籍;参加编写了“建筑业10项新技术及其应用”等书籍;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重要论文30余篇,完成科技研究报告10多篇。
第三篇:我国银行卡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银行卡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我国银行卡现状
银行卡由银行发行、供客户办理存取款业务的新型服务工具的总称。银行卡包括信用卡、支票卡、自动出纳机卡、记账卡和灵光卡等。因为各种银行卡都是塑料制成的,又用于存取款和转帐支付,所以又称之为“塑料货币”。
1985年3月,“中银卡”在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这是我国内地发行的首张信用卡,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银行卡产业正式起步。2010年4月5日,四大行信用卡发卡量破亿:中行、工行、建行和交行已公布的年报中显示,四大行2009年新增信用卡贷款576亿元,其中中行增幅最高,同比增长132.4%。截至2009年末,四大行信用卡发卡量达11110万张,比2008年底增32.26%。
对于银行卡业务如火如荼的发展,繁荣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隐藏着的危机,粗放型的业务增长模式以及滞后的银行卡理论研究水平,使得各种银行卡问题日益凸显;盲目的竞争、超速的发展、持卡人的过度集中、服务水平低下、管理技术滞后,使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极大地影响了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成为制约银行卡业务健康发展的“瓶颈”。总体而言,我国银行卡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用卡的消费日益活跃
(2)银行卡市场品牌格局逐步形成(3)银行卡风险管理日益加强
二、我国银行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银行卡发展的主导权面临丧失危险
银行卡市场的主导权主要体现在标准制定权和品牌影响力上,在银行卡市场发展初期,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创建自主品牌、掌握银行卡产业主导权的战略价值认识不足,选择了依靠跨国银行卡公司的全球网络来实现银行卡受理的道路,其后果是境内银行卡产业的标准和市场主导权完全被跨国公司所控制。银联数据显示,2008年1至5月,银联标准卡的发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其中,银联标准信用卡的发卡量同比增长62.3%。另外,截至5月底,银联标准公务卡发卡量超过50万张。同时,银联品牌国际化取得重要进展。同年,银联卡境外ATM受理网络已延伸至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持卡人可在境外27个国家和地区刷卡消
费,已有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家金融机构累计发行银联标准卡超270万张。
(二)缺乏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导致银行卡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支撑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最基本的两项传统业务是ATM交易和POS交易。ATM交易主要又分为取款和查询。在ATM交易中,银行主要成本包括ATM机具的投入、场地使用、加钞成本、相关银行卡系统成本等。POS交易中,银行主要成本是信用卡发卡银行的资金成本、相关银行卡系统运行成本、收单机构的POS机具等。
目前,我国银行卡产业中产业的供给方存在了诸多的免费服务,但产业需求方仍然持续不断地要求免费或降价。如果对降低费率不能进行理性分析,一味迁就消费者的暂时利益而忽视供给方,必将影响产业供给方的发展动力,对银行卡产业而言,就会影响到ATM机具和POS机具的投资布放,影响受理市场的建设,最终影响对持卡人的服务质量。
(三).监管体制不顺,“多头管理、无人负责”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银行卡产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成为我国个人使用最为广泛的非现金支付工具。银行卡的支付领域已由传统的商户消费,逐步扩展到水电煤、电话、物业、保险、交通等与广大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支付领域,剔除批发性的大宗交易和房地产交易,银行卡支付的消费交易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比2005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正因为银行卡产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加以有效监管和适当调控,就有可能引发比较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我国自1993年提出启动金卡工程以来,政府高度重视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人民银行、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和规范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但目前还存在着监管主体职责分工不明、相关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滞后以及受理市场建设不规范等问题。
(四).银行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约为20.7亿张,较2008年末增加2.7亿张。各类银行结算账户共计28.1亿户,较2008年末增长17.2%。其中,个人银行结算账户27.9亿户,单位银行结算账户2191万户。与国外相比,持卡消费比例、用卡频率、商户普及率等指标与国外成熟的银行卡市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银行卡的支付功能还未充分发挥,银行卡的服务内容还有待开发。
(五).银行卡风险比较突出,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市场参与主体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够,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与风险防范制度尚不健全。商业银行发放银行卡后,对持卡人具体的使用行为缺乏监管,单单依靠中央银行的征信管理系统还不足以对银行卡的使用进行监控,容易产生休眠卡,使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产生影响。
(六).银行卡发卡的覆盖面不广
我国现有的银行卡持有人大多数在城市,由于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商户、银行网点很少,ATM机、POS机只有零星布放,导致大多数农民使用银行卡困难,即使宣传再到位,没有设施支持,农民的办卡积极性还是调动不起来,从而造成农村银行卡市场的搁置,使银行卡在农村的发行量降低。
三、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学习国外先进的银行卡服务经验,增加银行卡的服务内容
我国银行卡业的发展比国外晚,受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和国情国力的制约,我国银行卡的服务内容远小于国外的银行卡业务。在我国,使用最多的是借记卡,与集消费、借贷、结算于一身的信用卡相比,借记卡的功能主要以存取款为主,信用卡的大多数功能借记卡无法使用。发卡机构应不断提高银行卡经营管理能力,利用现有科技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丰富银行卡品种和功能,为持卡人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服务,满足持卡人多样化的需求。研发适合我国发展形势的银行卡服务业务。
(二)完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
提高银行业务水平,提供高品质的银行卡服务。一是加强银行卡的售后服务,满足持卡人多样化的需求,改善网络运行质量,提高差错处理速度,提高持卡人的满意度。二是加强内控管理,完善银行卡业务处理技术安全系统,建立发卡机构、收单机构、转接机构联合风险防范体系,同时,加强与银行卡监督部门、公安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和案件预警合作机制,形成多渠道、多方位的风险防范体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三)开发农村市场,增加银行卡发卡量
我国现有银行卡持有群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农村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努力扩大银行卡在农村的受理范围,积极推动银行卡在农村的推广使用;加快经济活跃、有发展潜力的城镇的特约商户的发展;增加ATM机、POS机的数量,加强对商户的引导,提高机具利用
效率;加强与工商、税务、公共事业单位合作,促进银行卡在与农民生活密切的相关领域的使用;加大银行卡使用知识的宣传,增强农民的用卡意识;按照农村银行卡的使用情况,制定适用于农村银行卡使用的收费标准,按照物美价廉的营销方式,增加农村银行卡的发卡量。
(四)充分认识银行卡普及使用的积极意义
银行卡的普及及使用对货币政策、经济发展、税收征管以及方便百姓生活、增进社会文明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应积极采取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以弥补产业需求方的付费意愿不足,保障银行卡产业具有足够的发展动力。
(五)依法经营,加强管理,降低经营风险
明确各部门对银行卡产业监督管理的职责。银行卡产业专业化程度高,涉及主体多,管理协调难度大,应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建立跨部委的银行卡工作协调机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立推动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常设机构,通过广泛的多方协商,立足行业高度,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制定银行卡产业发展规划,落实日常监管职责
第四篇:我国模具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2012年我国模具产业市场发展前景调查分析
行业:制造机械 信息来源:中华机械网 发布时间:2012-02-09 打印 转发 关闭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被称为“工业之母”。75%的粗加工工业产品零件、50%的精加工零件由模具成型,绝大部分塑料制品也由模具成型。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模具涉及机械、汽车、轻工、电子、化工、冶金、建材等各个行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常务秘书长罗百辉介绍,模具工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模具产业发展迅速,模具工业已从过去依赖进口的附属产业走向独立的新型产业。世界模具生产中心也正在向我国转移,我国已成为模具生产和消费大国,模具企业新增投资中,加工设备的投入要占80%。据统计,2010年我国模具总销售额达到112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4%以上,而全国的模具设备市场已超过40亿元以上,而且每年还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这说明我国模具行业在后危机时期获得了较好的恢复性增长,增长速度又重新迈上了二位数。
目前我国模具生产总量虽然已位居世界前列,模具企业众多,依据2008年我国工业普查资料,全国共有模具生产企业厂、点约3万个,从业人员近100万人,其中模具制造行业主营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全国共有2800多家,从业人员40多万人。但模具设计制造水平在总体上要比德、美等国家落后,具体表现为:技术含量低的模具已供过于求,而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高档模具还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诸如精密、复杂的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轿车覆盖件模具、电子接插件等电子产品模具等高档模具仍有很大一部分依靠进口。而上海市模具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德普先生在其《中国模具工业的现状和发展》一文中也曾指出中国模具落后的9个原因。
一是总量供不应求,缺少中高档模具;
二是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进出口结构不够合理;
三是模具产品水平低于国际水平,生产周期却高于国际水平;
四是开发能力较差,经济效益欠佳;
五是国家对模具工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六是人才严重不足,科研开发及技术攻关投入太少;
七是工艺装备水平不高,配套性不好,利用率低;
八是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程度低,协作能力差;
九是模具材料及模具相关技术落后。
面对问题与不足,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副秘书长王金玲认为,中国的模具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分工合作,共享资源,实现技术水平的飞跃。她表示,如果企业分工明确,实施行业自律和建立价格体系进行公平竞争,而不是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就可以集中力量解决某一领域的问题,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可降低产品开发难度。如果企业能够共享研发成果,就会减少巨额投资,而且研发速度也会有所提升。
中国的模具制造作为一个产业起步的时间不算早,但是经过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如今也初具规模,并且涌现了一些具有竞争力的模具制造企业,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模具工业最为发达、科技含量最高的区域。
专家预测,随着全球加工业重心加快向我国转移,这一地区有可能在10年内发展成为世界模具生产中心。但是无可否认,对于整个中国模具制造业而言,应当充分利用中国模具业迅速崛起的契机,通过提供相关服务达到整合资源,互相配套的目的。这样才有可能使模具业走出目前的不利境地。
工业要发展,模具须先行。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秦柯表示,模具是工业生产中极其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特殊基础工艺装备。由于模具生产过程集精密制造、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和绿色制造为一体,因此既是高新技术载体,又是高新技术产品。由于使用模具批量生产制件具有的高生产效率、高一致性、低耗能耗材,以及有较高的精度和复杂程度,因此已越来越被国民经济各工业生产部门所重视。
绝大多数模具都是针对特定用户单件生产的,因此模具企业与一般工业产品企业相比,数量多、规模小,多为中小企业。模具产品技术含量较高,活化劳动比重大,增值率高,生产周期较长,因而模具制造行业就有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均衡生产和企业管理难度大、对特定用户有特殊的依赖性、增值税负重、企业资金积累慢以及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由于模具产品品种繁多,大小十分悬殊,要求各异,因此模具企业发展适于“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行业发展适合于集聚生产和集群式发展,以建立较强的协作配套体系。这也是模具行业的重要特点之一。秦柯表示,过去模具的生产加工主要依赖钳工,或以钳工为核心的粗放型作坊式的生产管理模式,现在则逐渐被以技术为依托、以设计为中心的集约型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所替代;模具产品的传统概念也正被模具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概念所替代,比如智能模具等。
“十五”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模具行业投入较大,企业装备水平和实力有了很大提高,生产技术长足进步,CAD/CAM技术已经普及;热流道技术和多工位级进冲压技术得到较好推广;CAE、CAPP、PLM、ERP等数字化技术已有部分企业开始采用,并收到较好效果;高速加工、并行工程、逆向工程、虚拟制造、无图生产和标准化生产已在一些重点骨干企业实施。
技术的进步促使模具产品水平近年来也有了很大提高,向高端发展趋向较为明显。一些模具产品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单套模具重量达到120吨的巨型模具,加工精度达到0.3~0.5μm的超精模具,使用寿命达到3亿~4亿次的长寿命模具,能与2500次/分钟高速冲床配套的高速精密冲压模具,实现多料、多工序成形的多功能复合模具,能实现智能控制的复杂模具等等。
但从模具产需情况看,中低档模具已供过于求,而以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为主要代表的高技术含量模具自给率还较低,只有60%左右,有很大一部分仍依靠进口。目前模具总销售额中塑料模具占比最大,约占45%;冲压模具约占37%;铸造模具约占9%;其他各类模具共计约9%。
2010年模具行业的运行特点说明行业过去5年的结构调整已取得了成效,从协会了解的情况来看,可以明显看到大型、精密、高效、高性能模具为主要代表的中高档模具比例继续上升,产品水平有较大提升。在2010年第13届国际模具技术及设备展览会上,获得“精模奖”的模具共有181项,其中一等奖55项、二等奖64项,不但数量上比以前有较大增加,而且水平也有较大提高,达到国际水平的项目越来越多,创新明显,专利增多。模具进出口平均单价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也反映了我国模具行业总体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的情况。
2010年我国人均塑料消费量约为46公斤,仅为发达国家的1/3,这预示着“十二五”期间我国塑料制品行业仍将会保持高速发展;在“以塑代钢”、“以塑代木”的必然趋势下,工程塑料制品业在“十二五”期间预计也会维持年均15%的市场增长率。由此可以想见,在模具总量中占比最高的塑料模具,“十二五”期间也将会以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
此外作为模具使用量最大的汽车行业,预计“十二五”期间将会以年均10%左右的增长速度发展,加上我国庞大的机动车保有量2009年底为1.86亿辆,其中汽车7619.3万辆,摩托车9453万辆所带动的维修配件市场和出口市场,我国汽车零部件也将在1.5万亿元的庞大市场基础上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由此预计“十二五”期间汽车模具的年均增速不会低于10%,包括汽车轮胎模具在内的橡胶模具年均增速将达到10%以上。
电子及信息产业也是模具的大用户,“十二五”预计将有20%左右的年均增速。
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医疗器械、建材等行业也将为模具带来庞大的市场。例如医疗器械,目前我国只占全球2%的份额,药品与医疗器械消费比只有2.5∶1,而发达国家是1∶1;美国在医用塑料方面的人均年消耗费用为300美元,而中国只有30元人民币,可见发展潜力之大。
在国际市场方面,由于工业发达国家人工成本的持续提高,迫使他们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不断把模具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我国这样有较好技术基础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跨国公司到我国来采购模具的趋势尚在发展之中,国际新兴市场的开拓也大有可为。但市场在发展中对模具的要求日益提高。比如汽车轻量化、智能成形、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航空航天、生物医学、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都是“十二五”期间国家的发展重点,围绕这些重点所需的模具自然也是模具行业的发展重点,其中有许多是需要新开发的,许多技术有待突破。要以此为突破口带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我国模具使用寿命低精冲模寿命一般只有国外先进水平的1/3左右,生产周期长,质量可靠性与稳定性较差等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问题下一步亟待解决。与此同时,我国在研发能力、人员素质、对模具设计制造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造成在模具新领域的开拓和新产品的开发上较慢,高技术含量模具的比例比国外也要低得多国外约为60%左右,国内不足40%。
模具出口突破1亿美元我们用了10多年时间,从1亿美元发展到10亿美元用了7年时间,现在出口已接近20亿美元了,可以说我国模具行业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但底数大了,要实现“十二五”五年出口翻番的目标,必须积极培育出口基地和重点出口企业。当然扩大外贸,发展出口,不单是为了达到40亿美元的出口目标,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一任务的完成来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来促进我国的模具技术及行业综合水平的提高。
中国民营模具企业管理思考
目前我国民营模具企业规模不大,如何坚持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专业化生产道路?在王金玲看来,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技术、资金、设备等条件,确定企业的产品和市场定位,集中力量逐步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在我国模具行业中,民营企业的数量占有很大的比重。据不完全统计,仅浙江省的民营模具企业就有6000多家,一年的模具产值高达60亿元人民币。随着模具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装备条件的改善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国内外模具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民营模具企业的经营管理,王金玲提出有五个问题值得在实践中研究探索。
第一,民营模具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需要改革。
企业的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变化的。过去这些模具企业的生产设备是几台普通的车、铣、刨、钻床,老虎钳加砂轮机,一个钳工师傅带几个徒弟,实行从头到尾的“包工制”。欧、美等国家模具企业大部分也是30~50人的小企业,但CAD/CAM应用水平高,数控加工设备多,模具零部件的精度靠先进的加工设备保证,工人严格按工艺操作,每个模具零件的加工都很到位,最后钳工的装修工作量很小,一个50人左右的模具厂,装配钳工一般只有2~3人。模具企业要发展,硬件是关键。国内很多企业为了迅速发展,购买了很多先进昂贵的设备。投入很多,但不一定会有人用。先进设备的使用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为了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还要有足够的订单,否则进口设备会被闲置成为“累赘”。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模具企业没有必要投入太多成本在购买设备上,设备够用就可以。CAD/CAM应用好的模具企业,可以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对现有的包工式的生产管理模式逐步进行改革。目前很多企业在购买ERP系统,但是这些企业都是具备一定规模的模具企业,例如南京南汽模具装备有限公司、苏州汇众模塑有限公司等,并不是所有的模具企业都需要这样的系统。无锡国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就曾学习外资企业先进管理理念,结合企业实际,与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联合开发,研制出以PDM为核心的CAD、CAE、CAM、CAT的C4P集成系统,进一步实现了CAD、PDM、ERP的集成,提高模具设计与制造的速度和控制能力,提高产品的研发能力。
第二,民营企业的家庭式管理方式和用人机制需要改革。
过去靠艰苦创业积累资金,买设备,建厂房,有了一定的规模,这是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到现在许多企业仍然是老公当总经理,太太当董事长或总会计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新环境,面对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设备条件的改善,面对企业规模的扩大,再沿用过去的“家族式管理”和“任人惟亲”的用人机制,看来已经是过时了。因此私营企业也要“任人惟贤”,“惟才是用”。要让有才能的人负责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和营销管理。要真正做到,只要有本事,只要能为企业创效益,不是亲属也要“委以重任”。商场如战场,把有经营管理才能、有技术本领的人放在重要的岗位上,让他“在其位,谋其政”企业才能办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模具企业如何把人才留住,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人才不流动,“一潭死水”,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作用的发挥。但人才流动过于频繁,“朝秦暮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也不利于员工经验、技能的积累和企业的发展。从当前情况看,模具企业的经理、厂长,应该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上动脑筋,想办法,把真正有本事的人留住。
第三,模具企业要坚持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专业化生产道路。
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技术、资金、设备等条件,准确确立自己的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是当前模具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我国模具企业多数是自产自配的工模具车间分厂,专业模具厂也大多数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形式。为了达到经营的目的,什么样的模具订单都可能接。外资模具企业大多围绕汽车、电子、医疗等产业的模具需求,确定自己的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每个模具厂家都有自己的优势技术和产品,并都采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许多小企业,由于坚持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专业化生产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王金玲秘书长认为,现在国内模具企业的发展要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不要盲目发展,也不要注重形式主义,要做“小而专、小而精”的企业。
第四,模具企业要在做强的基础上适当做大。
这些企业,过去都是靠自己一点一滴地积累,今年买几台设备,明年盖几间厂房,逐步滚动发展起来的。但现在时代不同了,现在是商务信息时代,互联网已走进千家万户,可为什么只是被年轻人接受,而不被中年企业家认可,为什么不利用电子商务来进行与国际性的接轨呢,让我们的企业老板不出家门就能接到国内外订单,让老外或想和你合作的厂家在网上就能找到你,何乐不为呢?我们整个台州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对网络的意识还是很薄弱,这是阻碍我们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我们要打破这个绊脚石,我们的企业老板就应该开始学习计算机,掌握互联网,这是成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捷径。
第五,注重联盟的力量。
在竞争日趋同质化的今天,产品的配套服务是企业软实力的体现,模具企业更要注重销售人员培训,注重售后服务,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创造美誉度,巩固开发市场。进入一个地域前应更多地了解市场。很多外资模具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前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以科学的数据作基础,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跟风。他们企业的选址、价格的设置都非常的科学,由此可见,成功的企业不是跟着感觉走,而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中国很多企业喜欢单打独斗,但在当下的竞争环境下,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的能力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要扩大生产,要规模化,就要构筑全球化的网络,扬长避短,与供应商、渠道商、同行联盟。这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已在目前产业集群模具产业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印证。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企业做得很好,例如葡萄牙的模具企业,通过和波音公司的合作,借此提升整个国家模具品牌的传播力,同样,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也是可以借鉴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让国外出订单和图纸,由我国模具企业来完成设计及加工制作的具体操作,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理念,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改造,努力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国内模具制造企业相比外资模具企业的优势主要还是体现在成本优势上,但这种优势会越来越不明显。国内模具企业的劣势主要体现在管理水平的落后、技术水平的落后、生产设备的落后、人才培训机制的落后等。近年来随着模具企业对先进设备的引用、先进观念的实施使得自身发展速度大大提高,但还存在不足。国内的模具企业多数存在安于现状的想法,并没有意识到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还必须不断学习,坚持创新。这就要求企业快速、标准化并且制造流行。而要达到这些就需要企业能够建立快速的反应链,进行企业的优化管理,并能以客户为导向实现对市场的敏锐把握,练好内功,达到内外兼修。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新农村建设,中国的模具市场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随着我们在寻求差异化的路上不断创新,中国模具的价值和影响力将会不断增强。
模具制造信息化智能化路径解析
模具行业发展最关键的还是用信息技术带动和提升模具工业的制造技术水平。目前,CAD/CAE/CAM技术、快速模型制造技术在模具工业中的应用,使模具的设计制造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另外,数控精密高效加工设备在模具的开发和制造水平的应用,如五轴加工机床、高速铣等也大大提高了模具行业的发展水平。
企业的信息化是指企业如何与周围环境条件相协调、开发并利用好信息资源,使生产经营活动借助信息的及时处理、顺畅流通而高质量、高效率的运作。对模具制造行业而言,其信息化内容主要包括模具制造的数字化、集成化、柔性化、智能化、制造过程的虚拟化以及制造过程的网络化和全球化。
众所周知,模具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从手工作坊式的企业成长而来,在国内模具行业目前仍有许多模具企业采用作坊式的的管理方式,在模具的交货期、成本、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层出不穷,因此使订单延期或者丢失订单失去客户的情况屡见不鲜。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落后的企业管理手段和水平,使模具企业中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只能忙于应付,企业投巨资引进的CAD//CAE/CAM系统和高档数控加工设备也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率和水平,因此多数模具制造企业缺乏与其生产硬件相当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当然这些问题也已经引起了许多旨在进军国际模具市场的国内模具企业经营者的高度重视。毫无疑问,如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我国模具制造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因此,模具制造企业要想进一步提高其管理水平,具备快速反应和及时调整的能力,没有一套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是很难做到的。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模具制造企业的集成化管理,是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与其他制造行业不同的是模具是典型的按订单进行单件生产的行业,每一个订单或者说每一个模具都需要与客户进行详细的业务和技术方面的沟通,否则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损失难以估计。因此,从本质上说,模具产品是模具企业的最重要的活动对象,而生产过程是从属于模具产品并且随着模具产品的发展而变化。这样一来,模具企业信息化的根本则转化为模具本身的信息化。
而采用模具制造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共享的、一致的、忠实的进程监控平台。在信息化系统中,通过项目计划与进程监控,可以对模具的整个生命周期从确定订单到模型设计、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首次试模一直到模具修改并按时交货进行实时管理。处在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可以直接在该系统中反馈模具生产的实际进度,系统忠实地监控该项目进程的每一个任务,当某一控制点出现延期时,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邮件给相关人员,以便及早发现并予以解决。而且,对于一些关键任务,还可以让系统提前预警,以使有关人员及早准备和安排。而且模具制造企业推广信息化在提高其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高产品品质等方面有着意想不到的收益。
通过国内一些模具企业的信息化实际进程可以了解到,模具制造信息化如果能与管理改进有效结合,可以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把企业的管理人员从繁杂的、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对高层管理人员而言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关注企业的发展方向,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开拓广泛的市场。市场人员则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客户资源的管理,寻找新的客户。技术主管可以有时间关注模具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强行业内技术的交流,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主管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进一步提高工效,提升质量和降低成本,并不断改善。因此,模具企业应该把握住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便利与机遇,结合自身特点为己所用,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优先发展智能模具。何谓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模具?所谓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决策和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智能模具也是有感知、分析、决策和控制功能的,具有传感、温控功能的冲压模具、压铸模具,具有温控功能、注塑参数及模内流动状态等智能控制手段制造的注塑模具等等都是智能模具。
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常务秘书长罗百辉曾指出,随着我国低成本人力资源难以为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自动化和智能化制造必然要成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智能模具也必将随之快速发展。用智能模具生产产品可使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更加节材、实现自动化生产和绿色制造。因此,智能模具虽然目前总量还不多,但却代表着模具技术新的发展方向,在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智能模具发展好了,必然会对促进整个模具行业水平的快速提升起到有力的带动作用,因而,在行业发展中优先发展智能模具尤为必要。
1、为新兴战略性产业服务的智能化模具:为节能环保产业服务的节能环保型模具。这类模具主要有为汽车节能减排轻量化服务的模具、通过注塑参数及模内流动状态等智能控制手段制造的高光无痕及模内装配装饰模具、叠层模具和旋转模具、多色多料注塑模具、多层共挤复合模具、多功能复合高效模具、LED新光源配套模具和高效节能电机矽钢片冲压模具等。
2、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服务的具有传感等功能的精密、超精密模具。这类模具主要有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精密多工位级进模、多腔多注射头引线框架精密橡塑封装模具、电子元器件和接插件高精密高速多工位级进模、新一代电子元器件高效多列精密多工位级进模和多功能复合高效成形模、新一代电子产品塑料零件智能成形模具、高精密多层导光板模具和物联网传感器超精密模具等。
3、为生物产业服务的医疗器械精密超精密模具。这类模具主要为通过塑料注塑参数及模内流动状态等智能控制手段制造精密超精密医疗器械注塑模具、生物及医疗产业尖端元件金属不锈钢等粉末注射模、生物芯片模具等。
4、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服务的智能化模具。这类模具主要有为大型数控成形冲压设备配套的大型精密冲压模具、为重型锻压设备配套的精密锻压模具、为清洁高效铸造设备配套的大型温控精密铸造模具、为非金属成型设备配套的大型精密塑料模具和高等级子午线轮胎及巨型工程胎模具、为大型数控折弯机和智能折弯机配套的大型精密数控可调试无压痕折弯模和智能折弯模具、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特殊材料成形模具及快速模具、用于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的特殊铸锻模具和特种有色金属冲压模具、动车组齿轮箱模具和超高速>300公里/小时精密轴承模具、军工产品的光学非球面镜片和特种镜片成形模具、塑料金属等材料超薄超精和微特零件的成形模具、为高端制造服务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快速高效智能成形模具等等。
5、为新能源产业服务的模具。这类模具主要有兆瓦级风力发电机新型浆叶模具和主轴模具及电机模具等。
6、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服务的模具。这类模具主要有新能源汽车电池模具、新能源汽车变速装置模具、新能源汽车以塑代钢和轻金属代钢模具、节能型汽车混合动力装置模具、汽车覆盖件热成形模具及多工位自动化冲压模具等。
据罗百辉介绍,“十二五”期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模具制造装备发展总目标是以发展智能化模具来带动高效、精密、高性能模具总体水平的提高,以满足“智能制造”配套要求来带动模具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总体水平的提高,使智能模具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为我国模具行业到2020年步入世界模具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为:
1、以智能化模具为主要代表的高效、精密、高性能模具的水平,中长期目标是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十二五”期末首先要使智能化模具水平能基本满足智能制造所需。具体目标为:汽车零部件多工位自动化冲压模具占其全部冲压模具的比例从目前的10%左右提高到“十二五”期末的20%左右,进而达到30%左右的中长期目标;具有智能功能的热流道注塑模具占全部注塑模具的比例从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十二五”期末的40%左右,进而达到60%左右的中长期目标。
2、以智能化模具为主要代表的高效、精密、高性能模具占模具总量的比例从目前的约35%,达到“十二五”期末的40%以上,进而达到50%以上的中长期目标。
3、不断缩短模具生产周期、提高模具使用寿命和稳定性,首先达到“十二五”期末生产周期比现在缩短20%~30%,使用寿命比现在提高20%~30%,用模具制造精细化来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
4、不断提高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十二五”期末使生产高效、精密、高性能模具的企业基本实现CAD/CAM/CAE/PDM一体化,并有40%以上企业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
5、模具自动化生产是重要的发展方向,目前尚处于试验实践阶段,到“十二五”期末争取有5家以上的模具企业可实现模具自动化生产,并在模具智能网络化制造技术、管理方面有重大突破。
三项重大工程
1、智能化冲压模具创新工程该工程主要内容集中在冲压模具的智能化上,工程目标是迅速提升这类模具的智能化水平,通过模具的智能化控制来实现产品的智能化生产,从而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适应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尤其是要适应智能制造的需要。
2、智能化型腔模具创新工程该工程主要内容集中在型腔模具的智能化上,工程目标是迅速提升该类模具的智能化水平,通过模具的智能化控制来实现产品的智能化生产,从而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适应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尤其是要适应智能制造的需要。
3、智能化模具产业化工程项目为使模具装备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必要组织实施智能化模具产业化工程项目来推进智能化模具的发展。智能化模具产业化工程主要是以一些技术先进、实力雄厚、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骨干企业为依托,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将智能化模具方面的创新成果应用于实际产品之中进行研发,并通过企业技术改造来实现智能模具的产业化,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完成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配套服务的重大任务。
“百变模具”研制成功
从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传来喜讯,该校以宋爱平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经过两年科技攻关,终于研制出杆系柔性成形新型模具。此套模具因为可以方便、快速地重构成百种形式的模具成形面,可以替代若干套模具。
据介绍,制造汽车、船舶、航天、航空、军工等产品中板料覆盖件时,需要大量的冲压成形模具。传统模具通常成本很高,且制造周期长。现在有了此类“百变”模具,便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开发与制造周期,并减少模具材料消耗,降低产品成本,特别适用于中小批量的曲面板件成形加工。
快速原型制模只需三天
模具制造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以前制造一个模具需要3个月左右,而南汽集团新技术造出模具只需3天。据了解,南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最近研发的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利用激光扫描,机器中的液体材料在三天之内可以把模型拷贝出来。这套技术价值40万美金,在华南汽集团就拥有4台。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将更多地运用到第二代,第三代名爵汽车的研究制造上。
第五篇: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摘要
交通运输业指国民经济中专门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部门。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联系交往的手段,也是衔接生产和消费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交通运输业在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综合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扬长避短,使得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 交通运输业存在的问题; 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
1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
1.1铁路运输
铁路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又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虽然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在总量上尚处于短缺状态,路网结构对国土的覆盖性尚有较大的差距,但在各种运输方式组成的交通运输体系中,铁路运输始终处于骨干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2009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8.6万公里,2009年全国铁路共完成新线铺轨5461公里、复线铺轨4063公里;投产新线5557公里,其中客运专线2319公里;投产复线4129公里、电气化铁路8448公里。
1.1.1铁路路网
干线铁路是铁路网络的关键部分,是铁路发挥骨干作用的坚实基础。目前,我国铁路主要干线共有22条,根据其发挥作用和地理位置分布的不同,可大致分为能源运输干线、南北铁路干线、华东地区干线、西北地区干线、西南地区干线和东北地区干线。
1.1.2铁路客货运输
2009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5.25亿人,同比增加6321万人,增长4.3%。货物发送量完成33.2亿吨,均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加6113万吨,增长1.9%;总换算周转量33118.06亿吨公里,同比增加233.17亿吨公里,增长0.7%。
1.2公路运输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公路运输,比起水运和铁路起步晚,直到19世纪末才有了第一批汽车。这种新型交通工具问世后,在实践中显示出其突出的优越性,即机动、灵活、方便、快速、直达,因此,它的发展速度远快于水运和铁路。截止2006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345.70万公里。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公路运输发挥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1公路网络
我国公路网络由国道、省道和县乡道路构成。国道为我国公路的主骨架,起着
连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城市、港口、车站、工农业生产基地等作用。省道和县乡道路是国道的支线,起着省区范围内城乡之间联系和通过国道与省外联系的作用。全国公路总里程中,国道13.34万公里,省道23.96万公里,县道50.65万公里,乡道98.76万公里,专用公路5.80万公里,村道153.20万公里,分别占公路总里程的3.9%、6.9%、14.7%、28.6%、1.7%和44.3%。高速公路的出现,有效地改善了干线公路的交通状况,使干线公路在全国公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1.2.2公路客货运输
近些年来,公路客货运输发展较快,特别是公路客运,现已在客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我国公路运输需求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其中公路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17.3%,客运周转量同比增长13%,增速基本为近5年之最。
1.3水路运输
我国水路运输发展很快,特别是近30多年来,水路客、货运量均增加16倍以上,目前中国的商船已航行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中国当前已基本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水运体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水路运输对经济、文化发展和对外贸易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3.1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2005年底,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33万公里。其中,等级航道6.10万公里,占总里程的49.5%;三级及三级以上航道8631公里,占总里程的7.0%;五级及五级以上航道23659公里,占总里程的19.2%。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5242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034个,比上年净增90个。
1.3.2客、货运输
2008年,全国公路、水路运输分别完成客运量16.2亿人次和187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1.5%和16.2%;全国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和水路运输货运量分别为12.9亿吨和
2.1亿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0.4%和增长11.5%。
1.4航空运输
航空运输可以适应人们在长距离旅行时对时间、舒适性的要求以及快速货物运输需求,是我国正在快速发展的一种运输方式。全国开通民航航线的城市达150个,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重要经济城市及边远地区不易通行其他运输方式城市均开通了民航班线。2007年中国民航运输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行业全年运送旅客约1.84亿人次,同比增长约15.0%,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约3.84亿人次,同比增长约15.6%。展望2007-2010年,相信中国民航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民用机场业将得到同步发展。
1.5管道运输
管道运输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运输方式,目前我国采用管道运输的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2006年末,全国输油(气)管道里程为48226公里,比2002年增长62%,年均增长12.8%。其中输油管 24136公里,输气管24090公里,分别比2002年末增长61.3%和62.7%。2006年底,管道输油(气)能力为66948万吨/年,比2002年增长 68.4%,年均增长13.9%。其中输油能力57530万吨/年,输气能力9418 千万立方米/年,分别比
2002年增长59.3%和158.9%。管道输送所涉及货物品类较少且较单一,因此,其在综合运输系统中的影响力小一些。但由于其安全性、稳定性较高,输送成本较低,而且占用土地较少,对环境基本不造成污染,因此,是今后许多输送量较大的气体、液体物的较佳输送方式,煤等亦可转换成液体——煤浆进行输送。2交通运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我国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尚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交通运输设施的区域布局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交通运输业的能耗高、污染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较低的交通运输技术和装备水平影响着运输效率的提高。各种运输方式分工不尽合理,市场竞争不规范,不利于优势的发挥。交通运输业承担着过多的社会责任,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壮大。政企不分,阻碍了交通运输业的健康发展。
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对交通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应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加快交通现代化步伐,从被动适应逐步转向对国民经济的先导促进作用。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当代运输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它是增强有效运输生产力,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的途径之一,也是经济地发展运输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
4结论
在现代社会中,运输发展的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达水平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重要的基础结构之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决条件。同时,交通运输推动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担负着社会产品的流通任务以及在国防建设与防务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对人民生活、政治和国防建设以及国际的经济发展和合作都有着重要作用。
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必然趋势,因此应该配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统筹考虑经济布局、人口和资源分布、国土开发、对外开放,以及国防建设、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交通运输的要求。充分体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比较优势,合理配置、集约利用运输线路资源,衔接优化各种运输设施空间布局。建设综合运输大通道与扩大交通网覆盖面相结合,提高网络承载能力与增强运输机动性相衔接,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及与城市交通系统相协调。以人为本,强化枢纽衔接和一体化运输设施配置,促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满足便捷、舒畅、高效和安全的运输服务需求。注重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节能减排,整合既有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交通安全。以发展为主题,全面提升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以体制改革为保障,促进运输市场体系的完善;以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为主线,加强综合运输大通道和枢纽建设;以协调发展为基本立足点,进一步改善区域交通和农村交通条件;以科技应用创新为动力,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