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这么点儿格式
“‘这么’+形容词+‘点儿’”格式
及相关的句法语义问题
〇 导言
本文讨论的格式“‘这么’+形容词+‘点儿’”(记作:这么A点儿),是现代汉语里一种比较有趣的格式。在这个格式里,形容词可以替换为它的反义形式,替换后形成的新句子,意思不但不相反,而且相同。例如:
(1a)这么大点儿,给他算了。=(1b)这么小点儿,给他算了。(2a)这么长点儿,给他算了。=(2b)这么短点儿,给他算了。等式的两边减去相同项,则:例(1)大=小;例(2)长=短。
一个词在句子中的意义与其反义词相同的“反义”现象,常见于古代汉语的“反训”和现代汉语的反语(反话)、反问中。但是,“这么A点儿”是现代汉语的口语性格式,再加上能进入该格式的积极义形容词都可表消极义(如a中的“大”和“长”分别表小和短),而消极义的形容词仍表原义。因此,所论格式中积极义形容词所体现的反义问题,既不属于反训所代表的词汇-语义层面,也不属于反语和反问一类反义所在的语气-功能层面。那么,这种反义究竟属于语言的哪个层面?在其所在的层面,其意义又是怎么产生的?这种语义和语形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在汉语语法中属于“特殊”还是属于“一般”?本文在格式结构构成描写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给以语言内的解释和回答,同时讨论语法-语义解释中的语言客观性问题与相关性问题。1
一 “‘这么’+形容词+‘点儿’”的格式构成1.0“这么A点儿”由前、中、后3段构成,进入这3段的词语,数量虽然不等,但都是封闭性的。并且这几部分成员的相互搭配,构成了本格式数量有限的几种言语形式。
1.1格式前段是指示代词。若把指示代词进一步分为指别词和代词,那么本格式的前 段是表示强调的指别词,其成员只有两个:“这么”和“那么”。“这么”近指,“那么”远指。除了指示的远近,“这么”换成“那么”,句子意思和格式特点基本没有变化。试比较例(1)和例(3),例(2)和例(4)。
(1a)这么大点儿,给他算了。=(1b)这么小点儿,给他算了。(3a)那么大点儿,给他算了。=(3b)那么小点儿,给他算了。
1.2中段是描写事物度量衡特征和数量的形容词,共有19个。其中描写度量衡特征的有18个,并且都是正反成对的,即:
长、短丨厚、薄丨轻、重丨深、浅丨高、矮丨宽、窄丨远、近丨 1
332本文曾在(1998年8月北京)第10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上宣读,本次刊出作了较大的修改。关于形容词指代度量衡,可参看邢福义:《谈“数量结构+形容词”》,《中国语文》1965(1)。“矮”有时说成“低”,“低”本文看作“矮”的变体。虽然在构成成员上“少”没有配对的,但是在表
大、小丨粗、细
这9对18个形容词中,积极义的9个词都能以定心结构的方式,描写事物的特征并指代度量衡。如:3尺长、两米厚、4斤重、5丈深、6米高、7寸宽、8丈远、1拳头大、两碗口粗等。
描写数量的,只有一个词:“少”,并且是挂单的。我们能说“那么少点儿,给谁都不够”,不能说“那么多点儿,给谁都不够”。这可能是“多”的语义直接和“点儿”相排斥所致,也可能与“多”能和描写度量衡特征的积极形容词组合构成度量疑问式“多X”(如:多长、多厚、多重、多深、多少,等等)有关。其消极意义的9个形容词只能描写特征和提示度量衡的类型,但不指代度量衡。
不论是“少”,还是其他形容词,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描写与数量有关的特征和状态,并且其特征和状态都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形容词进入该格式的可接受度形成一个序列,序列中的位次与其使用频率、使用分布及所在语境有关。使用频率越高,可视性越强,使用的范围越广,其构成的句子可接受性越强。
1.3后段只有1个成员:表微量程度的词“点儿”。其变体有“一点儿”“一点”“一点点”等。总体上讲,变体的换用,不影响格式的结构和句子的意义。
1.4格式前、中、后成员排列组合起来,从理论上讲,共有38个句子,即:“这么+A+点儿”和“那么+A+点儿”各有19个句子。但是,由于在所论格式中其积极意义的形容词都表其相对的消极意义,故由19个形容词构成的38个句子,只表10种消极意义:短、薄、轻、浅、矮、窄、近、小、细、少。4
二 “‘这么’+形容词+‘点儿’”的内部结构
2.0 “这么A点儿”内部有两种层次构造方式,这两种方式对应三种结构关系。A的表义类型不同,“这么A点儿”所对应的结构关系也不同。
2.1 消极形容词(A1)构成的 “这么A1点”,在层次构造上有两种切分方式,每一种切分所代表的层次构造对应一种结构关系。
第一种切分,是在“这么A”和“点儿”之间划开,“这么A1点儿”是切成“这么A1+点儿”。如:
(5)这么小/点儿那么薄/点儿这么轻/点儿那么短/点儿
这种切分的两直接成分之间是定心关系,把“点儿”换成其变体形式“一点儿”等,定心中间可插进“的”。如:
(6)这么小点儿→ 这么小的一点儿那么薄点儿→ 那么薄的一点儿这么轻点儿→ 这么轻的一点儿那么短点儿→ 那么短的一点儿 这种定心之间在表义上是互注性的,“这么A1点儿”就是:“这么A1”即“一点儿”的意思。定语可以代替整个定心结构。如:
(7)这么小点儿(,给谁都不合适)→这么小(,给谁都不合适)
那么薄点儿(,值不了多少钱)→那么薄(,值不了多少钱)义格式的构成上“少”也是配对性的,其配对的形容词是由“大”兼任的。如:这么大点儿(怎么够用?)=这么少点儿(怎么够用?)
4虽然在构成成员上“少”没有配对的,但是在表义格式的构成上“少”也是配对性的,其配对的形容词是由“大”兼任的。如:这么大点儿(怎么够用?)=这么少点儿(怎么够用?)
“这么A1点儿”的第二种切分,是把A分析为“这么点儿” 的中嵌成分。这种意义上的“这么A1点儿”,可变换为“这么点儿A1”(或互为变换式)。如:
(8)这么小点儿→ 这么点儿小那么薄点儿→那么点儿薄
这么轻点儿→ 这么点儿轻那么短点儿→那么点儿短
“这么点儿”是A1的描写性状语,状语可以代替整个状心结构。如:
(9)这么点儿小(,给谁都不合适)→这么点儿(,给谁都不合适)
那么点儿薄(,值不了多少钱)→那么点儿(,值不了多少钱)
2.2 积极形容词(A2)构成的 “这么A2点儿”,只有1种可能的切分方式,即A2是“这么点儿”的中嵌成分。但是这一种切分对应状心和主谓两种结构,即A2分别是状语中心语和主语,“这么点儿”分别是状语和谓语。
状心结构的“这么A2点儿”,可变换为 “这么点儿A2”。如:
(10)这么大点儿 → 这么点儿大这么长点儿 → 这么点儿长
那么高点儿 → 那么点儿高那么重点儿 → 那么点儿重
跟状心结构的“这么A1点儿”一样,其状语也可代替整个状心结构。如:
(11)这么点儿大(,给谁都不够用)→这么点儿(,给谁都不够用)
这么点儿长(,给谁都不够用)→这么点儿(,给谁都不够用)
主谓结构的“这么A2点儿”,可以变换为:A2(只有)这么一点儿。如:
(12)这么大点儿→ 大(只)这么一点儿这么长点儿→长(只)这么一点儿那么高点儿→ 高(只)那么一点儿那么重点儿→ 重(只)那么一点儿
2.3 由消极形容词构成的“这么A1点儿”,是一个定心结构和一个状心结构“异构共形”;由积极形容词构成的“这么A2点儿”,是一个状心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异构共形”。但是,不论其结构如何,“这么A1点儿”和“这么A2点儿”基本意思相同。从结构和意义相对应的角度看,严格地讲,“这么A点儿”为状心结构,是 “这么A2点儿”和 “这么A1点儿”同义的句式基础,“这么A2点儿”和“这么A1点儿”同义,严格地讲是在状心结构上的“同构换说同义”。(进一步看§3和§4)
三“‘这么’+形容词+‘点儿’”的格式语义
3.0 状心结构的“这么A点儿”,是现代汉语里强调描述对象直观性特征和状态之消极面的语言格式。格式的基本意思是表小或少。这种格式义的形成,首先与“点儿”的语法性质及其词义有关,同时也与“这么点儿”的语义限定及A的表义特点有关。
3.1 “点儿”是“一点儿”的变体。“一点儿”,《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473页列出的第二个义项是:“表示很小或很少”。通过观察我们可进一步看到,在这种用法上,“一点儿”有做状语和做定语中心语两种不同的用法。“一点儿”做状语,常取“一点点”的形式,其意思是表程度极低或很小,其中心语是形容词。对有些形容词而言,当形容词是A2时,“一点点”相当于“不怎么”和“不”,一点点A2=不(怎么)A;当形容词是A1时,“一点点”相当于“很”,一点点A1=很A。试比较:
(13)甲乙
一点点大=不怎么大/不大一点点小=很小
一点点重=不怎么重/不重一点点轻=很轻
一点点红=不怎么红/不红一点点薄=很薄
从(13)甲看,“一点儿”做状语对中心语有一种语义转化功能;“一点儿”的这种语义功能,和“只”类副词+“这么/那么”相当。可比较(13)的甲乙和(14)的乙丙:
(14)甲乙丙
这么大:表大只这么大=不大
这么小:表小只这么小=很小那么重:表重只那么重=不重
那么轻:表轻就那么轻=很轻 从(13)乙看,“一点儿”有语义强化功能。“一点儿A1”是构成A1的强调式。把(14)乙“(只)这么A1”和(13)乙的“一点儿A1”加起来,就是所论格式“(只)这么A点儿1”。
从(14)乙和(13)甲看,“这么A2点儿”的A2经过两度转化变成表A1。这种转化可表示为:不A2+不A2=很A1。如:不大不大=很小,不重不重=很轻。从(14)丙和(13)乙看,“这么A1点儿” 的A1经过两度强化变成A1的强调式。其强调可表示为:很A1+很A1=非常A1。如:很小很小=非常小,很轻很轻=非常轻。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么A2点儿”是“很A1”的意思,而“这么A1点儿”则是“很A1”的强调式。即:“这么A2点儿”=“这么A1点儿”,是语义上同义,语用上并不等值。即“这么A1点儿”多一个强调功能。
3.2 孤立地看,“这么A2点儿=这么A1点儿”是一种个别特殊的现象,但从3.1涉及的格式不难看到,现代汉语里存在一个使积极形容词具有相对的消极义,使消极义得到强调的格式群(或叫语法场)。这个场的成员据初步考察有5个:
(15)a.只(才/就)这么(/那么)Ab.一点点A
c.这么(/那么)一点儿d.这么(/那么)一点儿Ae.这么(/那么)A点儿
这5个格式成员中,后4个格式是前面隐含“只”类副词的格式,与第一个格式形成隐现对立。隐含“只”类副词的格式,补出副词,格式意义不变。可比较(16)和(17):
(16)牛大姐不解地:‚基隆?要么就是高雄,台湾那么大点儿的一个岛。‛
(17)牛大姐不解地:‚基隆?要么就是高雄,台湾就那么大点儿的一个岛。‛(王朔、冯小刚《编辑部的故事》,109页)
可以说,前面带有或隐含一个表不足或不够的“只”类副词,是上述积极形容词A2语义上转化为“不A1”,消极形容词A1语义上变成“很A1”的语法系统性特点和语法场特征。所论格式的成立及其表义,有一个系统(或语法格式场)作为它的背景支持和支撑。这种看似特殊5765 “红”没有“大”一类形容词一样的反义词,因而没有乙式。就是一些有反义词的形容词,如“热、冷”加“一点点”修饰都是构成甲类;而“好、坏”一类形容词加“一点点”修饰却是构成另外两类“有点A2”和“不怎么A1”。“一点点”加形容词的语义问题比较复杂。“这么/那么”+形容词,形容词取消极义与副词有关,《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401页)指出:‘那么’的强调作用同样适用于积极意义的形容词(大、高、多…)和
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小、低、少…)。但如句子里有‘只、就、才’等副词,‘那么’加积极意义的形容词跟加消极意义的形容词的意义没有什么两样:‘只
有那么‘大’等于‘只有那么小’。‛(引文中的下划线为引者所加,下同)
第661页又指出:‚‘这么’的强调作用同样适用于积极意义的形容词(大、高、多…)
和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小、低、少…)。但如句子里有‘只、就、才’等副词,‘这么’加积极意义的形容词跟加消极意义的形容词的意义没有什么两样:‘只有
这么大’等于‘只有这么小’。“一点儿”从做状语和定语修饰形容词、做中心语受副词性代词“这么/那么”修饰来看,它是形容词性的。的现象,其实是一个较小系统中的“一般”。
3.3“这么A点儿”格式所表的语义:短、薄、轻、浅、矮、窄、近、小、细、少,是10种消极义,其前9种都可用“小”来表达(如“短”是长度小,“薄”是厚度小,“轻”是重量小,等等)。因而,“这么A点儿”句式的意义可概括为表小或少。并且从语义角度看,上述10种消极义的A1,在汉语里形成一个一级“小-少”语义场。不仅如此,而且“一点儿”也是表小或少的。因此,“一点儿 ”可看作第11个A1,并且它们共同组成有11个成员构成的二级“小-少”语义场。“一点儿 ”与前10个A1之间,是一种上下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这么A点儿”是小少义“复用”的格式。
虽然在结构上“这么点儿”是修饰A的,而在语义上A是在提示或指代“一点儿”所描述的“某个方面”。具体地说,积极形容词 A2 指代度量衡,消极形容词A1是提示“这么点儿”所陈述的度量衡。比如在“这么大/重点儿”的“大、重”分别是指代体积、面积、数量和重量,而其反义词(小、轻)则只是有提示度量衡的作用,即“这么一点儿”所陈述的对象是体积、面积、数量和重量,而不是别的度量衡。从信息的角度看,形容词A都是表旧信息,在句中是一种话题,与之相对,“这么一点儿”是述题。
四 “‘这么’+形容词+‘点儿’”的格式语用
4.0 所论格式“这么A点儿”的表达功能,主要是比况和强调某种消极状况。
4.1 “这么A点儿”用手势比划的,和前面带比较的事物的,一般是比况。例如:
(18)由中子组成物质的密度非常大,芝麻那么大一点的中子星物质,就有
几百万吨重。
(19)像手指头这么大点儿,就卖1千多元。
例中的“大”换成“小”句子意思和用于比况的性质都不变。又如:
(20)从小城到矿上,才30里路,这么近一点,不用派车了。
(21)九真山相对高度才200多米,那么高一点儿,一个小时就爬上去了。
《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如果前面没有带“用来比较的事物”,又不是当面用手势比况,“这么”和“那么”就是虚指,有略带夸张、使语言生动的作用。(增订本第400页、660页)这里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这么A点儿 ”无论有无比况的事物和用不用手势,都带有一种夸张的意味。并且,手势比况,一般只适用于“这么A点儿”,不大适用于“那么A点儿”。就是能用手势比况的“这么A点儿”,其中的A也只能是可用手比的几个词:大、小,厚、薄,高、矮,宽、窄,长、短,远、近,粗、细等。就是说,语法格式的成立受实际语用的制约。
4.2在3.1中,我们说“这么A1点儿”和“这么A2点儿”语用上不等值,在语义上表现为:一个是表“很A1”,一个是“很A1”的强调式。而在语用中则表现为非强调式的“这么A2点儿”,可在其后续上一个强调句,强调式的“这么A1点儿”则不然。试比较:
(22)只这么小一点?太小了。(-)只这么大一点?太小了!(+)
(23)只这么薄一点?太薄了。(-)只这么厚一点?太薄了!(+)
把(22)(23)的问号换成逗号,情况不变。从这里可以看到,语义和语用是相互印证,或互为因果的。
4.3 这里还应指出,“这么A1点儿”和“这么A2点儿”语义相同,严格地讲限于状心结构的换说同义,并不只是表现在内部结构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结构分布中。我们可看“这
么A点儿”做宾语的句子。例如:
(24)你穿这么薄一点,不冷吗?(+)
(25)你搬这么轻一点,好意思吗?(+)
可是,这样用的句子,其“这么A点儿”,只能是定心结构的“这么A1点儿”,不能用状心结构的“这么A2点儿”,即A1不能换成A2。可比较(24)和(24’),(25)和(25’):
(24’)你穿这么厚一点,不冷吗?(-)
(25’)你搬这么重一点,好意思吗?(?)
“这么”换成“那么”,情况不变。可见,结构和语用也是相互印证,或互为因果的。
五 结语
本文讨论,可小结如下。
5.1 “这么A点儿”格式,是一种构成词和句式成员都具有封闭性的格式。其层次构造有“这么A/点儿”和A嵌于“这么点儿”中间两种。前一种构造是定心结构,后一种对应状心和主谓两种结构。定心结构的A是消极形容词A1,主谓结构的A是积极形容词A2,状心结构的A是A1和A2两者。不同结构的“这么A点儿”意义上基本没有差异,但语法分布不尽相同:定心结构的“这么A点儿”能做宾语,其他结构的则不然。
5.2 本格式是表小和少的格式。“这么A2点儿”和“这么A1点儿”同义,严格地讲,是在状心结构上的“同构换说同义”。“这么A1点儿”和“这么A2点儿”语义相同,语值不同:“这么A2点儿”是表“很A1”,“这么A1点儿”是 “很A1” 的强调式。这种语值差异表现在小句连用上为:非强调式的“这么A2点儿”可续接“太A1”的强调句,强调式“这么A1点儿”则不然。
5.3 由积极形容词构成的“这么A2点儿”表消极义的“很A1”,就其成因看有内外两种支撑。从内部看,是“一点儿”和“只这么”两度语义转化使然;从外部看,是带有和可添加“只”类副词的格式构成的语法场作为系统支撑。即个体可在系统中找到联系和解释。
第二篇:汉语言,中文专业毕业论文
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文化对语言有影响,这是一般人都赞成的,并且其影响突出地反映在词汇和文字上。但是对语法的影响究竟怎样,有影响还是没有影响,看法就不同了。就是说有的,其看法也不尽一样的。语法是语言的要素,说文化对语言完全没有影响,恐怕不客观,平心而论,应该说,文化对语法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文化对语法究竟有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应该回答的问题。
语法一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语言规则,一个是指语法学。因此文化对语法的影响,包括对语法规则和语法学的影响两个方面。语法规则,在不同的时期和学派那里,它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从现在比较开放的视角来看,语法规则包括词语、句子和篇章的构成、理解和表达的法则。语法规则是人类长期抽象思维的成果和社团约定。作为抽象思维的成果,它具有极大的人类共性;作为社团约定,它具有民族、区域和团体的个性。因而,我们认为,文化对语法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两方面:人类文化对其语言语法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总体性影响,不同社团所使用语言的语法差异反映出的人类文化的异同,折射出的具体影响。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包括语言,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按照这种理解,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产物,不同语言的差异都是文化的差异。讨论文化对语法的影响一定是取狭义文化论,即语言和文化是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确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必须要发掘出文化的理据,或发掘出语言与文化在类型和特征方面的共性。文化对语法的影响,简言之,是一种相似性影响、特征性影响和类型性影响。
一文化对语法的总体性影响
从总体上看,几乎可以说人类的文化和人类语言的语法是同时产生的。文化的发展特点和语法的发展特点,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文化对语法的总体影响,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
人类早期最能反映文化的是部落的标志――图腾。从中国的情况看,随着文化的演进,民族的融合,这种图腾文化标,渐渐消逝了,代之以文化无标,或者少标(服饰、国旗等也应算一种文化标)。人类语言的语法也有相似的历史表现,形态十分发达的印欧语,总体走向是形态越来越趋简化,从形态繁标走向语法约标和无标。比如英语的第二人称代词you 原来主格单数为thou,宾格为thee,主格复数为ye,而在现代英语里合成了1种形式(you)了。罗伯特·麦克拉姆等著《英语的故事》(秦秀白等译,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第87页在谈到中古英语时写道:“诺曼底人征服英国时,古英语大多数屈折形式(即词尾变化)已在口头语言中消失,„„古英语发生的最为重要的简化或许就是词尾形式的消失”。同样,被有些汉学家看作汉语的一种形态的声调,也是显现出从多到少的发展趋势。一般认为,现代汉语的方言是古汉语的历史投射,或者说现代汉语方言的声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古代汉语的状况。我们知道现代汉语方言的情况是,有的方言声调有5个6 个,广西玉林方言多到10个,但是代表现代汉语共同语的汉语普通话却只有4个声调,算上轻声也只5个。这种情况明显表现出形式标志从繁趋约的发展趋势。
到了近代,随着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别国和征服世界,文化接触几乎是以一种强制的方式,把一种文化和一种语言强加给别的国家和别的民族。但是,由于文化的排他性和语言的排他性是十分顽固的,最后其文化接触、语言接触及较量的结果,是殖民者文化和语言的妥协――
形成一种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语(creole)。简单地说,洋泾浜语几乎是用母语的语法说一种外语,克里奥语则是用大大简化和异化了的外语语法讲的外语。一般认为,洋泾浜语是一种临时性的语言,而克里奥语被看作是一种新型的语言,这种语言的使用者,不仅用它作口头交际,还以之作书面语书写官方文件,把它作为母语传授。克里奥语的语法,是文化接触和语法妥协的表现。就是说,不论一种语言的推行是强制的还是自愿的,最后的结果常常是以文化妥协和语法妥协为结局。这和殖民主义者的文化推行一样,在他们推行的产品文化、科学文化、制度文化和信仰文化中,他们是非常希望把他们的信仰文化乃至制度文化,传给已经或将要被它们占领的国家及其人民的。可是他们越希望推行的东西,对方接受起来却越困难;他们越强硬,对方接受就越难。后来,为了让对方接受,推行者不得不放宽很多要求。所以,可以说,殖民地时期,中国人民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大众,所说英语的语法,和他们所信奉的洋教、所实行的某种制度一样,都是两种文化两种语法妥协的产物。
文化妥协和语法妥协,经过较为漫长的历史演变,其结果是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和语法系统的诞生。这种妥协的文化和妥协的语法,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一种中和文化与中和语法,或者说是几种文化和几种语言的融合(因为妥协是双方的)。
如果从语法种类和文化种类的角度看,文化融合和语法中和,是文化发展带来了人类文化和语言语法的增容。不仅东西方两种大文化大语言之间,就是次文化和方言共同语之间,也是如此。就拿疑问句句式来看,在袁家骅等的《汉语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年第2版第55页)列出汉语疑问句式中,“V不V?”“A不A?”是普通话的句式,“V不?”“A不?”是方言句式,其举例是:
普通话是不是?好不好?
云贵是不?好不?
可是到了现在,在很多人的“普通话”语感里,它们几乎全都是可以接受的普通话句式了。如范继淹《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语法研究和探索(2)》,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89页)所列的普通话动词问句句式就包括“V不”这种形式:
a.你买不买?b.你买不?c.你买吗?
a.他来不来?b.他来不?c.他来吗?(该文没有讨论形容词构成的问句)不过,从文化和语言接触的包容性来看,两种语言和次语言使用者共享的语法系统,其包容性不是均等的,往往是弱势的一方包容强势一方,而不是相反。在人们的直觉里,好象很多时候是在外国生活的殖民者能接受殖民地的文化,而殖民地人民不太能接受殖民者的文化。同样,方言区操普通话的人,在语言上是处于一种弱势,因而其“语法系统”往往会大于老北京人的普通话系统。比如:非北京人操普通话可能会说“你吃不吃饭?”“你吃饭不吃饭?”这两种句式,而北京人可能只说后一种。
文化对语法学的影响,是把她越来越具有的包容性和越来越丰富的特色,投射到语法学的各个方面。从语法的内涵和外延看,本世纪初,它还主要限于词语屈折变化的狭义形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汉语被认为“没有语法”;接着,形态越来越不发达的英语,在语法学中较先把语法扩展到句法,在这个意义上,汉语有语法了,70年代以前的一些汉语语法书,常常是把语法定义为“组词成句的规则”;最近一二十年来,语法概念的丰富和差异简直让人激奋:如用结构主义理论写的语法书,其语法定义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其语法,则又是人脑中世代遗传的一套言语生成能力。在中国,语法学的主流,是在不断地扩大着其规则的对象内容,语法由词、短语(词组)、句子的构成规则,扩大到句群直至篇章的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则。不仅如此,有的汉语语法学研究,还涉及到投射在语言结构中的交际规则和信息传递规则。汉语语法学的语法分析,也由50年代60年代用逻辑、形态、词类、结构关系分析句子、修改病句,发展到用结构层次、语义关系、语用价值、交际传息功能,来解释句子的语形构成、语形和语义的对应关系、句子容入信息和释放信息的规则等等。汉语语法学体系,也在经历了30年代――60年代黎锦熙为代表的“词本位”、70年代――80年代朱德熙为代表的“词组本位”的一统体系阶段,进入到邢福义提出“小句中枢”、徐通锵提出“字本位”、马希文提出“语素本位”的多元体系纷呈的探索争鸣阶段。与此同时,各具特色的语法研究也得到较快的发展。
总的来说,从以上一些个方面看,文化对语法的总体性影响和制约,体现为文化和语法较深层次上的一种特征相似性。
二多种语言的语法所反映的人类文化异同
多种语言的语法所反映的文化异同,是不同文化对语法的局部影响或组成部分的具体影响。在这方面,不同语言的语法有时反映出文化的共性,有时则是反映着文化的个性。这里的多种语言,既包括不同种族的语言,也包括一种语言的方言。因而其“种”有的是逻辑上的“属”。为了讨论文化的方便,我们可以在不同层次上给语言分“种”划“属”。
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分属印欧语和汉藏语两大体系,但是两种语言的语法,在体现男女身份的表达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英语有好些表女人身份的词是在表男人相同身份的词上面加一些词缀(如:神god /女神goddess, 皇帝emperor/女皇帝empress, 男主人host/女主人hostess, 英雄hero/女英雄heroine),汉语也有好些表女人身份的词,也是在表男性相同身份的词语的基础上,加上“女”字或相当的词语。例如:他是一个司机丨她是一个女司机;他是一个作家丨她是一个女作家;他是一个英雄丨她是一个巾帼英雄。但是称说男人一般不说“男”字。
在语法学里,一般称带有表示区别的多出部分的语言形式,为“有标”或“有标式”,没有带的为“无标”或“无标式”。无标一般是在生活中占文化主导地位的,如我们吃的肉通常是猪肉,单说“肉”时,一般就是指猪肉,即猪肉可以是无标的。但是说“牛肉”“鸡肉”“兔子肉”时,其“牛、鸡、兔子”一定不能少,必须是有标的。就是说,用无标表主、表众、表常用,用有标表少、表从、表不常用,这是语言的语法共性。这种共性是文化主从众寡的观念的一种折射和反映。男女身份词的有标和无标,是由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来,妇女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社会地位一直处在男人之下,这种人类社会发展形成的共同特点,造成了人类社会共同的文化心理:男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和主体,女人是社会生活外围和附庸,这种特点反映到语言上就反映为表男性的词成了同类词语的构成基础,表女性同类角色的词只能是在男性相同角色词上派生。反过来,如果一个地方的一种社会角色是以女性为主体,即其职务一般是由女性来担当的,那么该词就是指女性。如果偶尔有个男性充当其“职”,“男”字就是必须出现。如“保姆”一词通常是从事家庭服务工作的女性,但是男士要出任这种工作,必须称他“男保姆”;同样,“护士”通常是由女性担任的,男士做护士一般得说成“男护士”,“媒婆”和“男媒婆”称呼也是同样的道理。这种情况下,女性身份就成为无标的,男性身份就变为有标的了。
接触过英语和汉语的人,或比较过英语和汉语的人,可能有一个感受是共同的:汉语和英语有些句子成分的语序是倒过来的。例如:当我们说到年、月、日的时候,当我们说到国家、省、市、区、街、门栋和某个人的时候,汉语都是从大到小,最大的放在最前面或最上面,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而英语则刚好相反。这是不同语言语法反映的思维文化差异。
同样,当我们说“教堂的医院”的时候,这个医院是属于教堂的;当我们说“医院的教堂”时,则这个教堂是属于医院的。可是英语相同的语序所表达的所属关系,却刚好和汉语相反。1988年《国外语言学》第1期上刊载美国学者戴浩的一篇文章《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该文列举了许多事实说明“汉语语法的基本手法仿佛是按照某些具体的概念原则把句法单位编织在一起”,“把动词作为中心参照点,按时间顺序来排列跟动词有语义联系的成分”,“它的顺序跟思维之流完全自然合拍”。例如:
汉语 他从旧金山坐长途汽车经过芝加哥到纽约。
英语 He came to New York from San Francisco through Chicago by greyhound bus.(他来纽约 从旧金山 经过芝加哥 坐长途汽车)
很显然,上面所举的英语句子,从时间先后看,英语的语序是看不出与逻辑的联系的,或者说,英语的语序有与逻辑不一致的纯语言结构顺序。
把上述两种语序现象综合起来,是否可以说,汉语的语序,是逻辑事理的顺序,这种语序的选择,可能与汉文化“尊天理、重长幼”的文化心态有关,汉语的语法好像是在把逻辑事理看作一种天理,语法跟着天理走;英语语序可能与他们的文化“尊后天地位、重主仆关系”的社会价值观有关,语言结构的主从,被看作后天地位尊卑的一种类型?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们经常爱讲这样一个笑话:某留学生汉语学得相当好,一天他对一位中国姑娘说:“你很漂亮。”姑娘友好地说:“哪里哪里。”可是这位留学生一听可紧张了,一紧张母语也就出来了:“every where, every where..”(每一个地方都很漂亮)。这种笑话的产生,从一方面看,是留学生不懂“哪里哪里”的非疑问用法。很可能他学汉语时,老师一般只教了与外语肯否对应的应答和回答。从另一方面看,是留学生不了解汉民族文化所致,因为中国人听到赞扬是用谦虚的方式应答,否则就会被看作比较轻浮。
不仅如此,就是肯定和否定的简单应答,汉语和英语也不尽一样,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否定问句所问内容的肯定回答上。例如:
汉语你不是从美国来的?
对,我不是。
英语Aren't you from America?
No, I'm not.(不,我不是)
同样的信息内容,汉语是用“肯定”(对)+“间接引用”回答,英语是用“否定”(No)+“间接引用”回答。
如果从语言的角度看,两种语言的简答方式都由两部分构成:(1)前导性的总说简答(是,不;Yes, No);(2)后续性的具体回答(细说)。就其前导性的简答看,英语的肯否是跟着细说(的语法形式)走,是“据后”决定答句“形式”的“定形”性回答,后面是肯定形式,总答用Yes,后面是否定形式,总答式用No。而汉语的总说,其肯否则是跟着细说的句子的性质走的定“性”回答,即若细说句是肯定对方的讲法的,用“是”,否定对方讲法的用“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英语是崇“法”的遵“形”语法,汉语是尚“理”的守“意”语法。
从文化的角度看,肯否回答和对赞扬的应答,都涉及到应答的肯否问题:在受到赞扬时,英语常常是用谢谢来回答,是一种礼貌的肯定;而汉语则是以谦虚来对待,属于一种文化否定。同样,上面的前导性简答,汉语用肯定的,英语用的是否定。即两种语言是用相反的语法方式,表达了相同的语言交际功能,并且在各自的语言里都表现出出色的“服务”功能。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问题的答案也可能只能从文化中来找:可能是英语文化是大写己方I(我),汉语文化是大写对方(你和他人)。因为英语回答赞扬,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简答句也是采取标明自己答句语法性质的形式,而汉语受到赞扬时则是怕对方和他方有失落感,是通过否定或贬低的方式,使自己屈居他人之下,求得大家心理的平衡。总之,汉语母语者的语法思维方式,是以对方为中心的,对问句的回答,其简答句也是以对方为中心,针对对方问句所阐述的命题,来进行肯否的评判。
不过,从很多情况来看,语法差异是跟着文化走的,但是语法差异并不一定总是跟着语言的区划走。比如我国在种植上有一个传统的特点:南方是以种稻为主,北方是以种麦为主,因而就形成了跨越方言的稻文化区和麦文化区。两个不同文化区的人,在制造表“粉末状”
物质的词语时,他们都是站在各自文化的角度,选用了其认为最传“形”的语素构成相关词语。1稻文化区的人,是用“粉”(“米粉”一词的词根)来构成下面的词:胡椒粉、药粉、白粉(海洛因);而麦文化区的人却是用“面”(“麦面”一词的词根)来构成这几个词:胡椒面儿、药面儿、白面儿。2我们知道,在我国,稻文化区和麦文化区与方言区划是不对应的:北方方言的一部分是麦文化区,而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区和下江官话区以及吴方言区、赣方言区、湘方言区、闽方言区、粤方言区,都属稻文化区。就是说,文化差异有跨语言区划的一面,或者说,文化差异和语言区划有错位的一面。
总的来说,文化对语法的具体影响,是一种特征性影响和类型性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不同语言的语法异同和文化特征与类型的内在联系方面。但是语言类型、语法差异和文化差异,不是简单一一对应的,语法文化差异与其所属语言区划有错位性的一面。
2造词或词语的构造,是跨越词汇和语法两个平面的语言现象。参看刘丹青:《科学精神: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紧迫课题》,邵敬敏主编《文化语言学中国潮》,语文出版社1995,屈承熹:《怎样为“中国文化语言学”定位》,《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5。
第三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李白诗风浅析
姓名:学校:学号:指导教师:日期:
李白诗风浅析
李二营
摘要:“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诗圣杜甫的这首诗,寥寥数语,将诗仙太白的诗风表露无遗。提起太白,紧随而来的想必就是人人都熟稔于心的那一首首飘逸不群,狂放不羁的诗篇!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从“将进酒,杯莫停”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太白的诗,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见证了盛唐的繁荣与千古诗仙的成长,纵横驰骋、腾挪变幻,展现出一往无前的吸收与创造。诗中的理想主义、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得到了全面的表现和进一步的发展,浪漫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并且诗人将浪漫主义精神渗透于各种题材,基调奋发向上,以他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无可比拟的手笔极大地开拓了中国诗歌的艺术境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视野。可以说李白的诗歌是中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千古,永彪史册。关键词: 李白诗风飘逸浪漫
在中国,李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白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峰,是中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李白就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是成就其浪漫主义诗风的源泉。可以说,李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用古人之言,飘逸就是“落笔生云烟”(欧阳修),“万象奔走于笔端”(范传正);就是“飘飘有凌云驭风之意”(李调元);就是雄伟瑰丽,奔放豪迈,清新俊朗,自然率直,无拘无束,变化万千。读者得到的美感则是鼓舞振奋,轻松舒畅,超脱开阔,浮想联翩。他生活的时代,既有《诗经》《楚辞》、三曹二谢、陶潜、陈子昂等诗作可以直接借鉴,又有诸子百家、《史记》等文化的滋养,特别是儒、佛、道世界观的广泛传播,加上唐王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一百多年来的稳定发展,造就了富于创新、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盛唐气象,等等。因此说,李白飘逸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并非偶然所得。
一、李白飘逸诗风的构成话说回来,到底什么是飘逸呢?李白流传至今的诗作,无非是一些文字材料,所谓飘逸,也就是读者读了这些文字材料之后产生的一种美感了。飘逸这种美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古人有不少论述,稍加综合、分析,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范传正、晁公武、欧阳修、徐积等感觉到李白诗歌“万象奔走于笔端”;“手下忽然片云飞,眼前划见孤峰出”;“李白笔下生云烟”;“盖自有诗人以来,我未尝见大泽深山,雪霜冰霰,晨霞夕霏,千变万化,雷轰电掣,花葩玉洁,青天白云,秋江晓月,有如此之人,如此之诗”;“笔锋缥缈生云烟,墨骑纵横飞霹雳”;“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古人叙述的这些感觉,在美学上可以归之为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李维桢、李调元、李纲等则感到读李白的诗“如餐霞饮露,欲脱骨冲举”,“使人飘扬欲仙”,“遗篇凛凛有生气”,“飘飘有凌云驭风之意”,“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他们得到的美感则是鼓舞、轻松、振奋、超脱、舒畅、开阔、浮想联翩。从美学角度说,这些感觉既具有壮美的特点,又具有优美的特征,可以说是壮美与优美的完美结合。任华、元稹等,还感到李白的诗“多不拘常律。振摆超腾,既俊且逸”、“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若飞将军,用兵不按古法,士卒逐水草自便”。他们感到的则是诗歌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无拘无束,活泼、自然。前人的这些论述,道出了读李白诗歌的共同感受:好像被一阵清风吹进了蓬莱仙境,铺在你眼前的是前所未见的雄奇景色,到处是壮美,遍地是奇丽,你顿时会觉得自己就像已经被“超度”了一样的愉悦,一身是正气,五内是舒畅,胸襟开阔,思路开朗,超脱解放,振奋坚强。这种美感,概括起来就是前人所说的“飘逸”。
这种飘逸,分开来讲,应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其诗平易自然又多奇想
细看会发现,李白诗很少生僻字,所用典故大部为人熟知,组句口语化,思路清晰,使大家容易理解。不刻意雕琢,不随意扭曲,语不牵强,韵不险怪,情真意切,真如“出水芙蓉”,天然可爱。完全是直抒胸臆,无所隐避。那些句子的组合,给人毫不费力的感觉,那些话就该那样说,那种感情,就应那样表达。就连押韵也不肯汲汲以求,怎么合适便怎么押。这就使得读者读李白诗,就好比和一个胸怀坦荡、率真质朴又远见卓识、文采飞扬的老朋友谈天,无拘无束,如坐春风,不觉壮思飞动,飘飘欲仙。
同时,自然之中穿插奇特的想象,使人读李白诗就仿佛进入了神山仙境,处处使人耳目一新,浮想联翩,产生“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云”的感觉。其感情可以打破任何界限,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空间千里万里,挡不住诗人的深情。“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时代不同,仙凡远隔,李白都能精诚所至,招之而来。其奇想,无论用于布局谋篇,还是用于写景、抒情、记人、叙事,都能异想天开,涉笔成趣,使人读来妙思泉涌,意兴盎然。
(二)夸张与对比巧妙运用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海水直下万里深”、“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昔时红粉照流水,今日青苔覆落花”等等,读来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让人感觉或酣畅淋漓,痛快无比,或悲愤交加,触目惊心!不可一世的气势,跃然纸上!
(三)构思上超凡脱俗
比如,《蜀道难》中用“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写蜀道行路之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虎鼓瑟”、“鸾回车”来写梦境之瑰奇都是非凡构思的好例子。又比如,李白和杜甫写过同一个场面:亲人送子弟远征。杜甫的《兵车行》写的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是实写,而李白却是这样写的“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开始是“长号”,比杜甫的“哭”,更加激烈,后来是泣尽以血,嗓子已经“号”哑了,哭不出声来了,比杜甫的人物更惨烈。这样一比,不能不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四)文学修饰丰富多彩
比如其活用对偶,“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上有无花之 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不避重字,不管平仄格律,合适就用,读来活泼顺口,又有巨大的气势,等等。
综上所述,可以把李白的飘逸诗风的构成归纳为率真豪放的情志,平易自然的句子,巧妙的夸张与对比,超凡脱俗的构思,鲜明强烈的修辞等。
二、李白飘逸诗风的成因
对李白诗风的认识,要本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因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也有其必然的因素。也只有对形成的原因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感受李白诗风的精神内涵。本人认为李白的创作风格的形成主要有以下重要因素:
(一)唐朝政治、经济的繁荣和繁荣景象是李白诗风形成和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切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于意识,存在决定于精神。研究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及文学现象,首先就要考察其依赖的物质基础,因为任何文学流派的产生、发展,都归根于一定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
唐朝是我国封建时代最强盛和统治时期最长的王朝,前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其疆域之大、民族之多都是空前的,甚至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特定的时代孕育着特定的风气。政治上的开明、文化上的兼容并包性,使得大唐帝国逐步的形成并孕育着一种乐观、自信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人们富有生气、胸襟开阔。而这种骄傲自豪、乐观奋发、继往开来的精神无疑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历史的表达。
李白生活在一个文化交流与繁荣的时代。作为被这个时代孕育的诗人,李白像一颗巨星从大唐的大地上冉冉升起,俯视天下。他在盛唐时期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正所谓 “时世造英雄”,当时的文化氛围,也正是他得以成长的沃土。他那追求理想、反抗权贵、争求自由的精神,便形成张扬的个性,高亢的性格,飘逸的诗风。特别是他那吞吐天地、囊括寰宇的豪迈气势。无疑就是唐朝政治、经济全面繁荣昌盛在文化精神领域的真实反映和淋漓的写照。
特定的时代必会有特定的文化,风格是时代的产物。李白乘时代之风,翱翔于诗坛,因而他的诗风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的格式,没有依傍,笔法不定,便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境地,也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积极向上的所富有的时代精神。可以说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正是盛唐气息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当时诗歌是在南北、中外文化交流下所形成的新产物,而李白也正是在这种文化影响下步入了巅峰,成为这种新诗歌的杰出代表。
(二)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善于总结时代的营养
李白诗风的形成不仅靠唐朝经济的繁荣沃土,也有经济因素的影响,不然也结不出如此丰硕的成果。李白飘逸诗风的形成与唐朝特定的文化大背景就有着必然的深刻联系。
初唐的辉煌带来了文学的繁荣,而作为封建正统的文学的主要形式的诗歌更是迅猛的发展着,并且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景象,也造就了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的繁荣不但表现在数量上,三百年间诗作近五万首,比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百年间遗存总和还多出两三倍。这一时期的诗人更如璀璨群星,这使得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达到较高的境界,诗作的形式和流派也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唐朝诗歌思想倾向的表现、不同题材的发展、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以及手法技巧的革新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盛唐文化以中国本土文化为载体,广纳域外精华而蔚为大观,这种广阔的文化空间和自由的文化气氛对盛唐诗人的心理和气质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促使了盛唐诗人对新生事物、气象的追求不断进步。而李白正是在这种时代风气的熏陶和浸润下,很快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代表。
李白怀着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创作诗歌的态度,继承了以往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时代的进取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社会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描写手法。同时他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大胆创新,善于从多方面学习并汲取精华,这不仅对他诗歌思想内容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对他诗歌的语言风格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陈子昂扫荡齐梁诗风的文学改革对李白影响极大,李白在《赠僧行融》中曾赞扬陈子昂“峨眉史怀一,独映陈公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文学主张正是陈子昂文学革新的深化。所有这些已有的文学成就李白都是兼收并容、广为接纳,也一一加以批判地继承,并转化为自身积极浪漫主义诗风的营养。因而他便形成脱口而出的诗歌情怀,他的诗里有一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的豪迈气概,也呈现出透明纯杰而绚丽的光彩,从而反映出他自身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格,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人格魅力。
(三)李白受儒、道、侠思想的影响,便使他独特风格的最终形成,还使他成为积极浪漫主义诗风的伟大代表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商人家庭。他从小“诵六甲,观百家”,喜欢击剑、游侠。他少年时代生长于道教气氛浓郁的蜀中,环境对他的儒道信仰影响极大,后来他又学习纵横术。也就是因为他少年时代受到的各种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也使他的诗中有了那种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奋发昂扬的气势。
从26岁起,李白就踏上游历的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但屡遭失败。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这一时期是就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但好景不长,没多久就被权贵们诋毁,仕途再受打击,使他对朝廷充满愤懑和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
安史之乱起,李白以为报国时机已到,入永王幕,慷慨从军,后却被定为反叛罪,被迫离开长安。虽然他觉得极端痛苦,总是在那里挣扎、抗议、奋斗,但仍然表现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在这一时期他揭露现实的作品越来越多,反抗精神也愈演愈烈。李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使他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远大抱负。
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但“穷则独善其身”思想不免与道家厌世的思想合流,游侠的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养成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和豪迈旷达的作风。
李白深深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的“无为”,庄子 “无用” 的思想,厌世、孤傲的风格在李白身上可找到影子。这种道家思想影响又有着双重作用。积极的一面是狂放不羁、大胆追求、热切的寻求个性自由与洒脱。森严的封建礼节和庸俗的社会关系使他窒息,黑暗的社会中找不到出路,所以便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急切地追求着个人自由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消极影响是表现颓废避世的一面,一味地求山访道、饮酒作乐、脱离现实,将道家那种人生如梦及其行乐的消极因素带到了他的诗中,无形中削弱了他的浪漫主义表现力和感染力。独特的经历也造就了他独特的思想,而独特思想又造就了诗人独特的性格。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李白身上以不同程度地体现着。这就导致李白思想的积极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求仕与隐居思想行为的交织与融合。天地之道,得之于心,然而吐之于文章,这就是李白的诗歌特有的特点。儒、道、侠三种思想奇妙地统一于李白思想性格和气质中,这种独特的思想使他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极大地批判现实主意力量。
总而言之,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是诗人一生思想经历的真切表现,也是盛唐时代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的必然反映,这就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
李白的壮丽诗篇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典范,它把艺术家自身的人格精神与作品的气象、意境完美的结合起来,达到浑然一体,并洋溢着永不衰竭和至高无上的创造力!因此李白的诗风影响也极为深远,他的诗也便广为传颂,其他各种流派的的诗人也极为仰慕。
韩愈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评价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陆游、李
贺、辛弃疾、龚自珍乃至郭沫若等大家无不是从李白那里汲取了养料、丰富了自己,从而使浪漫、豪放、飘逸的诗风不断形成、发展,最终成为李白诗风的典范,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及精神不愧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 萧本雄.《诗坛奇才李白》.吉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8年01月.[2] 程韬光.《大唐诗人三部曲·太白醉剑》.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01月.[3] 李白.《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李太白全集(上中下)(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04月.[4] 王运熙.《李白精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07月.[5] 周勋初,匡亚明.《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李白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04月01日.
第四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选题范围
说明
1.所列选题均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老师提出,涵盖了中文专业各个学科;
2.所列选题有的是具体题目,有的只是选题范围,学生应在此范围内确定具体题目,以利于形成观点;
3.专题写作教材中有论文范文,可作参考;
4.毕业论文还有更具体安排。
一、语言学方面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说汉语的音节说同音词说同义词说汉语的词类划分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汉语的借词
二、现代汉语方面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普通话语音研究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网络汉语研究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词典释义研究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汉字和汉文化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部件研究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如何整理异体字如何整理异形词规范汉字的研究汉字的前途“修辞与语境”浅谈“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谈词语的“巧妙配合”谈“成语的活用”谈“叠用句”谈“四音节语音段落”谈“比喻”
三、古代汉语方面对汉字性质的认识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论穆旦的诗论钱钟书《围城》论贾平凹的散文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论余秋雨的散文论余华的小说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舒婷诗作简析王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意义评王安忆的《长恨歌》评铁凝《玫瑰门》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论王朔的《动物凶猛》论韩东的诗歌写作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东、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
我读海子的诗
重读寻根小说
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王曾祺笔下的昆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
五、中国古代文学方面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论《诗经》的婚恋诗论《诗经》的妇女形象论《诗经》中的战争诗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论《诗经》的讽刺艺术孔子与《诗经》《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诗经》与楚辞比较论楚文化与楚辞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论屈原的人格美论《离骚》的艺术构思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出山水、田园)中唐山水田园诗(可任选某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李白山水诗研究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刘禹锡咏史怀古诗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种对比研究)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琵琶行》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汪道昆之短剧徐渭的《四声猿》汤显祖孟称舜
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地塑造论《水浒》的人物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论孙悟空形象)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论王熙凤形象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六、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论《日瓦戈医生》中俄罗斯精神
七、中国古代文论方面“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先秦儒家文论研究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发愤著书”说综论“文学自觉”说新探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李渔戏曲理论研究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论亚里斯多德的“净化”说贺拉斯《拾遗》与亚里斯多德《诗学》比较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价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比较
八、西方文论方面
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议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论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论泰纳的文艺思想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从叔本华到尼采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学评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论战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李白咏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研究钱钟书论“通感”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
九、比较文学方面
十、美学方面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美感特征简析论审美想象论悲剧与崇高论艺术的美学意义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论审美鉴赏的创造性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一、语言学方面:
1、“对立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
2、“互补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
3、说汉语的音节
4、说同音词
5、说同义词
6、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7、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述补式也可以,任选一种)
8、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9、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10、汉语的借词
二、现代汉语方面:
1、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
2、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
3、ΧΧ作家(或 ΧΧ作品)语言研究
4、网络汉语研究
5、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6、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7、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8、词典适意研究
9、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10、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三、汉语的优点和缺点:
1、汉字和汉文化
2、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
3、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
4、部件研究
5、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6、如何整理异体字
7、如何整理异性词
8、规范汉字的研究
9、汉字的前途
10、“修辞与语境”浅谈
11、“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12、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
13、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
14、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
15、谈词语的“巧妙配合”
16、谈“成语的活用”
17、谈“叠用句”
18、谈“四音节语音段落”
19、谈“比喻”
四、古代汉语方面:
1、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2、学习音韵学的心得综述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4、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它关系)的看法
5、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6、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篇幅不宜过大)
7、古代汉语“之”
(三)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8、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9、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10、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五、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2、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3、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4、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5、论穆旦的诗
6、论钱钟书《围城》
7、论贾平凹的散文
8、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
9、论余华的小说
10、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
11、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
12、舒婷诗作简析
13、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
14、评王安忆的《长恨歌》
15、评铁凝的《玫瑰门》
16、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
17、论王朔的《动物凶猛》
18、论韩东的诗歌写作
19、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20、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
21、《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
《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
三、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
22、《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23、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24、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
25、我读海子的诗
26、重读寻根小说
27、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汪曾祺笔下的昆明”、28、“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
六、中国古代文学方面:
1、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
2、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
3、论《诗经》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5、论《诗经》中的战争诗
6、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7、论《诗经》的讽刺艺术
8、孔子与《诗经》
9、《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
10、《诗经》与楚辞(词)比较论
11、楚文化与楚辞
12、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
13、论屈原的人格美
14、论《离骚》的艺术构思
15、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
16、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
17、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
18、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
19、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山水、田园)
20、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某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
21、李白山水诗研究
22、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
23、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
24、刘禹锡咏史怀古诗
25、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中对比研究)
26、宋人咏物词(诗)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
27、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
28、《琵琶行》
29、关汉卿的杂剧创作
30、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
31、《西厢记》
32、《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
33、汪道昆之短剧
34、徐渭(谓)的《四声猿》
35、汤显祖
36、孟称舜
37、沈自徵(徽)之剧作
38、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
39、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
40、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41、论《水浒》的人物(任务)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
42、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
43、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
44、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5、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魁)形象的艺术特色
46、论王熙凤形象
47、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48、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七、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
1、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2、《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
3、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
4、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
5、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
6、《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
7、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
8、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
9、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
10、论《日瓦格医生》中俄罗斯精神
八、中国古代文论方面:
1、“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2、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3、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4、“发愤(奋)著书”说综论
5、“文学自觉”说新探
6、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
7、《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
8、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9、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10、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
九、西方文论方面:
1、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
2、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
3、论(译)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
4、贺拉斯《诗艺》与亚里士多德《诗学》比较
5、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述
6、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比较
7、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
8、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
9、译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
10、论黑格尔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11、论泰纳的文艺思想
12、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
13、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
14、从叔本华到尼采
15、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
16、精神分析学和艺术学
17、评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论战
18、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
十、比较文学方面:
1、李白咏(泳)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
2、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
3、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
4、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取和研究
5、钱钟书论“通感”
6、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
7、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
十一、美学方面:
1、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
2、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3、美感特征简析
4、论审美想象
5、论悲剧与崇高
6、论艺术的美学意义
7、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注意)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
8、论审美鉴赏的创造型
9、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
10、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