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2、留给孩子的记忆之灯花
留给孩子的记忆之“灯花”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元代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很能勾引少年的忧思,我没少记诵,但意义未必理解透彻了。什么是“落灯花”?在网上检索了很多的注解,好像都没有说清什么意思。
在上中学之前我老家江南的农村还没有电灯,一般家庭点的都是油灯,这种油灯都是玻璃做的灯盏,里面装着煤油,用纱线做灯芯,灯芯大部分浸在煤油里,一头穿在灯头上露出一小截,灯芯浸着煤油点燃后不会被烧掉,不过时间久了会结出黑色的灰烬球,这个灰烬球就叫灯花。灯花结多了灯光会变暗,通常要剪掉。那时村里人把煤油叫洋油,把火柴叫洋火,洋火和洋油这两样东西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那时村里人用的油灯一般有两种,其实就是大小的不同,家人叫大灯和细(小)灯,大灯灯头上可以装玻璃灯罩,装上灯罩灯光霎时会亮很多,但是大灯用的是扁灯芯,耗油量比较大,有的人家舍不得用,我家只在吃晚饭和学习时才用大灯。其实大灯也亮不了多少,我们姐弟四个坐在八仙桌i上看书,大灯放在中间看书还是有些费劲,我们总是把灯靠近自己挪。有的同学家更加困难,连小灯也不够用,只好自己动手做,用墨水瓶装煤油,瓶子盖做灯头,灯光昏暗,恨不得举着灯跟随目光一行一行移动才能看清楚书上的字,在农村四面透风的屋子里灯光总禁不住摇曳,这种灯对眼睛伤害很大,那时很多农家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油灯下苦读考上大学才得以跳出农门。当这些人在大城市过上了体面的生活,多年后看到煤油灯还倍感亲切,总能勾起小时候的回忆,那时点灯、剪灯花、装煤油、擦灯罩都是小孩子的事情,天黑了,点上灯盼着大人从地里干活回来做晚饭……
说到了灯花读者还是要问“落灯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我老娘也许知道,母亲常说结了灯花是有客人要来,灯花结在哪个方向,客人就从哪里来。老家现在还在用一种油灯,很简单的一个油碟放些菜油,灯芯直接搭在碟子边上,不过这种灯只在死人边上点,由此大约可以想象古代的灯。从考古发现来看,很古的时候就有了油灯,和煤油灯的原理是一样的,灯芯浸在油里,点燃后应当也会结灯花,灯花与客人的联系是不是一个很古老的说法呢?如果是这样“落灯花棋未收”就好理解了,意思可以解释为:深更半夜了,客人走了,棋子还没有收拾,作者寂寥的心情立刻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仅从字面上解释“灯花落了,棋还没有收”两个场景简单拼凑在一起,读者很难体味作者的心境。
小时候很盼望有客人来,客人来了家里至少要打两个蛋做成蛋花汤,多少还能舀一两勺打一下牙祭。不过我家的灯花经常结,客人却很少来,我习惯性剪掉灯花,好让灯稍微亮一些,从不指望它提示客人是不是要来。
作者:王瑜
2014年4月作于北京
i 一种四方桌,一般可以坐八人,江南农村常用来做饭桌。
第二篇:把思考留给孩子
把思考留给孩子,把课堂还给学生
沐川县实验二小:陈柏松
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机会,有机会参加了这次“成都2011年小学数学核心问题解决策略研讨会”,有幸亲临了全国教育名师华应龙、徐斌、张齐华、徐长青、吴正宪、潘小明和黄爱华的课堂,认真倾听了名师们的精彩讲座。正如主持人张齐华老师所评价的:“他们的课堂精彩而生动、细腻而大气,充满了教学智慧。”他们以个性的张扬,人格魅力的完全展现,轻松自然的体态,幽默的语言吸引着每一位学生和在座的每一位听课老师。尤其是华应龙、徐长青和黄爱华三位老师的教学艺术和全新的教育理念深深地感染了我。
一、课堂因融错而精彩
华老师的融错理念分为三层:容错,错是错;融错,错不是错;荣错,错还是错。融错教育”首先是“容”错,包容孩子错误。有容乃大,因为包容,课堂才会活起来,才能洋溢着生命力。错误是一种反证,对教师也是一种提醒和帮助。因此,对孩子“不同”的声音,他总是特别好奇。每当课堂上只有一种回答的时候,华应龙就会不停地去问,“还有没有不同的?”他说:“有时候我是有预设的,这个问题,还有着怎样的答案。更多的时候我只是给孩子一个空间,你会发现有时候孩子的想法很独特。”“融”错——差错是一种资源,对于数学来说,正确答案也许是唯一的,但是错误的回答却有它不同的故事。华应龙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计算上的错误,老师往往认为学生粗心,其实计算问题往往是一种综合的表现。比方说24乘3,学生常会得出92的结果。经过调查他发现,这有三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进了一等于三,三乘三,变92了;还有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四得八,进了一,得九;还可能是写成了23乘4。所以同一道题,错误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原因却可能不一样。“明白的学生明白的道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学生就各有各的困惑”。因此,“融错教育”的第二层含义是“融”错,把错误融化。“很荣幸,我错过,错是一种贡献。”这是“融错教育”的第三层含义。华应龙说:“很多老师认为学生不该‘错’,而我认为学生可以‘错’,学校、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犯错的地方。”何况爱因斯坦也说过:“失败就是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这对科学就是很大贡献。”在这样一种融错的教育中,积淀下来的就是孩子创新的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他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养成了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错了、失败了,他会去分析,然后再不断地探索。这种教育能帮助孩子磨炼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二、简单教数学
当听完徐老师的讲座《我的简约教学》后,更是让我产生思想震撼,他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他提出“三不讲”,即学生会的教师不讲,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而言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这里强调的是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权;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突出的是以人为本。对呀!简约教学,我们天天说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如果我们的数学教育走向简单,不因形式的复杂与繁琐而让学生远离学习,这不正是一种真实、自然、以人为本的学习吗?正如徐老师那节课那样,徐老师仅仅借助一支粉笔、一张白纸和一张嘴就把课上的如此棒,这不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吗?
简约教学追求的是朴素灵动、反璞归真,以真实的呈现突出核心目标。徐长青老师所提出的简约教学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约思想,“化繁为简”、“博观而约取,厚积薄发”,这一理论的追溯,恰恰体现了简约教学的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的实践特征。在思考和梳理的过程中,一个崭新的理念在我的脑海形成:“数学课堂迫切需要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就是走向简约教学。
三、好课,从倾听开始
毋庸置疑,倾听首先是一种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它不是教学的某一个环节,它是而是至始至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是倾听和探究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折射出我们的教育品质。
其一是尊重。以学生发展为本,首要的就是尊重学生。尊重不妨从倾听学生的倾诉开始,教师的倾听,就能给学生以尊重、鼓励、赞许。
其二是期待。尽管学生发言时结结巴巴不够不流畅,或表述的意义不够明确,甚至会有有错误,教师总是耐心地、专注地倾听,用期待的目光和神情去感染学生、感动学生。这是一种乐观的期待。
其三是互动。倾听是接收和输出相融合、相交替的过程,倾诉者在倾听者情绪感染下也会成为倾听者。这种倾听、倾诉的互置,形成了互动的平台,这个平台是用民主、平等的砖石搭建的,它使教师更像学生的知心朋友、可信赖的伙伴、值得尊敬的长者。
倾听的核心是思考。教师倾听时,总是伴随着观察、辨别、判断、选择。倾听中,教师的外表是从容的,而脑海里是不平静的,在最短的时间内,甚至在瞬间必须作出教育的决定,或是肯定后的点拨,或是以此展开的议论,或是片刻沉静中的回味、思索,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借题发挥,总之,无不闪现着教师的教育敏感、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的光彩。有时,倾听本身就是处理教育事件的艺术和智慧。
那么,我们倾听什么?(1)倾听学生的妙想。
课堂教学,有交流才有价值。有时学生在阐述其见解时,会不经意带出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副产品”,这时,作为说者的学生可能是“无心”的,但作为听者的教师一定要“有意”,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从错中见对,从无中见有,要“于无声处”谛听即将响起的惊雷。(角的认识)
(2)倾听学生的童心。(教学百分号)
(3)倾听学生的错误。
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要求学生说出面积计算的方法;接着教师在图旁出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学生有两种答案,一种是用数小方格的方法来计算面积,另一种是和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式一样。很显然,第二种想法是错误的。我没有评判对错,去讲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而是肯定了这位同学运用了“类推”的数学思考方法,然后,从这位同学的错误想法引导出发,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教师巧妙地将平行四边形移到长方形的图上,引导学生比较,学生发现图中两个图形的面积并不是一样大,那么证明刚才那位同学的想法是错误的。教师继续引导:“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将长方形外的小直角三角形平移进来,然后计算长方形面积的道理,师生共同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除了要倾听那些准确无误的回答,更要耐心倾听孩子的错误。如果我们机智地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的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抓住错误延伸,诱发思维,开启心智,得出的结论反而印象深刻。我们不仅要倾听成功的孩子的快乐,更要倾听暂时失败的孩子的心声,我们耐心地等待,我们热忱地帮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4)倾听“弱势”学生的声音。
我们的孩子由于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智力水平等存在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一些“弱势群体”,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将我们的目光关注在这些孩子身上,去倾听他们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声音。
在2007年的一次公开课上,教师出示这样一道应用题让学生解答:一个车间要装配288台洗衣机。工人们每小时装配36台,经过5小时,还剩多少台没有装?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般的解法是:288-36×5=108(台)。
可是,一位“后进生”好不容易说出自己的答案,却把算式错误地说成“288÷36”。坐在下面的学生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几个胆大的孩子窃窃私语,“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来”。说错了的孩子“手足无措”,脸涨得通红。
这位有经验的上课老师,先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转过身对那位发言的“后进生”说:“这道题你没有做错,只是没有做完。”老师这样一说,全班的学生都愣住了,一个个瞪大了眼睛。在老师的启发下,这位“后进生”明白了:288÷36=8(小时),这一步求的是这个车间完成装配任务所需的时间,现在装配了5小时,还要装配8-5=3(小时)才能完成任务。还剩下没有装的是36×3=108(台)。这样,得出了这道题的又一种解法:36×(288÷36-5)=108(台)。
这位老师还引导他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鼓励他选择比较合理、简便的方法。这个同学高高兴兴地坐了下去。
在学生“脸涨得通红,手足无措”的时候,这位老师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机智,想方设法把学生的错误想法引导到正道上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面”地坐下去,这是非常难得和值得大力提倡的。
一个具有倾听意识的教师不会满足于听到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听到言辞背后的情绪、希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尽管学生发言时结结巴巴不够不流畅,或表述的意义不够明确,甚至会有错误,教师总是耐心地、专注地倾听,用期待的目光和神情去感染学生、感动学生。这种乐观的期待能够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让他真正感受到作为一个独立生命而受人尊重、爱护的喜悦之情。
(5)倾听学生的一字之差。
在我们的数学教材中常有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想混淆的概念,还有一些是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的问题。如何才能准确掌握学生的知识上的盲点呢?自然要依靠于我们的倾听了。当从学生的发言中意识到这些模糊点和盲点时,就可设计对比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梯形的认识)
(6)倾听学生的离经叛道。
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的时候,一位教师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总结商不变的规律,她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猴王国运来一批桃子,老猴叫小猴拿6个桃子去分给3只猴子,小猴子连连摇头;老猴又叫它拿60个桃子去分给30只猴子,小猴得寸进尺,挠挠脑袋,请求老猴再多给一点;最后,老猴慷慨地叫他拿600个桃子去分给300只猴子,这次小猴开心地笑了,老猴也笑了。讲到这里老师问学生谁的笑使聪明的笑。全班十有八九的同学都说老猴的笑是聪明的笑,因为它懂得商不变的规律。这时坐在墙角的一位很不起眼的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认为小猴的笑是聪明的笑。”老师一愣,赶紧问:“为什么?” 那个学生大声说:“因为小猴想到了其他的猴子。如果只拿6个桃子去分给3只猴子,其他的猴子一定会过来争夺,猴子们就会打架的。” 瞧,他一副振振有词的模样,这个问题可真够“刁钻古怪”,遇上急躁的老师,不骂个狗血淋头,也会被老师视为莫名其妙,即便是遇上能爱护学生好奇心,机智的老师,最多就这么说:“你很会思考,但是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商不变的话题!” 其他学生听了他的回答哈哈大笑,以为老师会很快否定他的答案,因为大家都明白,这节课讲的是商不变的规律,和猴子们打架没有任何关系。
非常难得的是我们的老师在耐心地听完孩子的回答后,并没有粗暴简单地否决了孩子,反而觉得这个答案非常难得可贵地表现出孩子的求异思维。老师马上说:“你真了不起,能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同学们,你们认为他讲得有道理吗?我们来讨论讨论吧!”于是全班同学立刻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教室里充满了研究探讨的气氛。有的同学认为没有道理,因为小猴不懂商不变的道理;有的同学认为有道理,因为他看见过动物园的小猴们为了一个苹果你争我夺,打成一团。还有的学生认为既有道理又没有道理,如果从商不变的规律来看,小猴不懂,所以老猴的笑是聪明的笑;如果从实际来看,小猴能为别的猴子着想,它的笑才是聪明的笑。这时老师顺势一转:“同学们说的太好了,老猴、小猴的笑都可能是聪明的笑,就看我们站在什么角度来看了。”
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思维的空间本来就是无限广阔的,科学探索的兴趣往往是在所谓的离经叛道的答案中培养出来的。当学生的答案和我们预想的答案不同甚至离题万里时,我们当老师的是否想到这可能是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之光呢? 最后,我要用我们这次学习时会场中的一句标语来结束我今天的发言:成功不是听别人说,而是要靠自己去体验。
第三篇:教养笔记—把机会留给孩子
把机会给每一位孩子
每一天早操和户外活动前的排队真让人头疼。我发出“站队”的口令后,孩子们就会疯狂的向站队的地方冲去。有的孩子连小椅子都顾不上放好,就迅速跑过去,你推我,我挤你.经常会听到:“老师,他插队”、“我站在这儿”。站在前面的几个孩子,有的抱着我的腿,有的抓住我的手,有的拉着我的衣服,我只能用更大的声音盖过他们,或者一一把他们的手拿开,批评他们一顿,可效果不大。我琢磨老这么乱可不是事儿,于是着手调查其中的原因。
我把几个总爱挤的孩子叫到身边问:“你们为什么排队时总爱挤?”“我想当排头!”“你们为什么想当排头呢?”“当排头多好,当排头在前走,离老师最近,能帮老师干活,还能得到表扬„„”。我又把经常当排头的幼儿叫到身边问:“你们钟爱当排头吗?”有的孩子说:“钟爱。”有的孩子说:“有时钟爱,有时不钟爱。”在每次的活动中,每位幼儿都争着去做,但教师只是选取几个平时潜质比较强的幼儿担任。时刻长了,潜质强的幼儿只能被动的理解,潜质弱的只有羡慕的眼光。
怎样才能使每一位幼儿得到锻炼,又能让他们互相谦让着排好队呢?我决定和孩子们一齐讨论一下,听一听他们的意见。于是,我说:“那咱们一齐来想个办法吧!”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我又来问孩子:“大家都想当排头,可排头只能有一个,咱们怎样办才能让大家都能当上排头呢?”陈天赐说:“能够看谁的表现好,就让谁当排头。”其他孩子立刻反对:“不行,这样还是有很多人当不上的。”马亦心说:“能够轮换着当,这天你当,明天我当。”孩子们争论不休。最后咱们确定“轮流当排头”。每一天选两名小兄弟姐妹当排头。当排头时要聚精会神。
新的轮流当排头建立后,孩子们都很高兴,他们再也不去挤着当排头了。我也归纳反思了自我的不足。咱们总是请潜质强的孩子帮老师做事,只注重孩子的义务而忽视了孩子的权利,只注重孩子的服从而忽视—了孩子的自主。日久天长,咱们就剥夺了潜质强的孩子选取的权利,也剥夺了潜质弱的孩子自我锻炼、自我发展的权利。孩子们都只是在人生最出的起跑线上,作为教师有必要把锻炼的机会分给每个孩子。不是吗?
第四篇:留给孩子一片成长的天空
百佳“教子有方”家长事迹材料
为孩子创造发展的空间
留给孩子一片成长的天空
--寿阳县松塔镇里思村六年级学生胡文静家长典型事迹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现在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家里,人人都宠得爱不释手,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命运,关系到家庭将来的喜乐哀愁。古往今来的有关儿童成长教育篇中都告诉我们家长,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人成才,很大程度上,要受家长的影响。因此,做家长的平时必须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我和大多数家长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开心快乐,有个快乐的童年。现在就来谈谈有关孩子的教育的心得体会。
1、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孩子从小跟在我们身边,对于他们的脾气,对于他们的习性,我们要有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的对她进行教育和引导。我的孩子胡文静在学习方面是比较自觉的,基本不用我们管,因此,我们掌握的原则是,只要老师教的,孩子会了,我们就不再要求她再另外进行学习。
2、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孩子童年时期的好奇心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作为家长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期的特点,让他们多读点书,增加一些知识的积累,这样对他们以后的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胡文静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孩子,一方面是因为她小时候认字比较早,比较多,因此,没事的时候就自己拿本书坐那儿翻,基本上不用大人读,因为她喜欢看书,所以我们给她买的书也就多,以致现在家里书橱里的书大部分都是她的。另一方面就是书的内容要广泛,对于她读的书的内容,我们一般不加以限制,只要她愿意看的,而我们认为也适宜的,就让她去读,因此,胡文静现在的知识面要比同龄孩子多,而写作也比较得心应手,基本上不会为写作犯愁。
3、加强与孩子间的交流 作为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年龄小、就想当然的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孩子有时所说的话、所知道的事往往出乎家长的意料。与孩子除了学习上的交流,更应有思想上的交流。关于班里的事,关于她看的书,关于她做的梦,可以无所不谈。其实孩子的事对于大人来说,都不能算大事,但对他们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对此,你可以表现出惊奇、叹息或者遗憾等,让她感觉到您和她有共同语言。
4、不要苛求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为他们的特点不同、学习方法不同,可能学到的知识就不一样,当然考试的成绩也不一样,作为家长不要一味的苛求孩子的分数,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对其进行教育,当孩子考的好的时候,可以鼓励,当考的不好的时候,也不要对他蛮加指责、更不要和别的孩子进行对比,现在的孩子自尊心都比较强,慢慢的也都懂事了,当考的不好的时候,她自己的心里已经忐忑不安了,这时如果再对他进行指责,只会增加他的厌烦情绪,打击他的积极性,对此可以根据她的考试情况进行一下分析,比如,因粗心造成的丢分,可以对他说,你看这不是你不会,而是太粗心,如果细心一点的话,就可能多考好多分了,而孩子对此也比较乐于接受。让孩子知道父母不仅关心她的生活还关心她的学习,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一定要努力,要听老师的话,完成好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知道老师对每一位同学都是出于爱,理解老师的做法。
总而言之,孩子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可以说是家庭的一项重大工程。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一个孩子一个样,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位家长也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独特方法,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以上只是我们家教育孩子的一点经验。今后,希望在学校、老师和我们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把我们的孩子教育的更好,更棒。
第五篇:教育叙事 把宽容留给孩子
把宽容留给孩子
登上讲台,不知不觉已经近三年了。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不仅是学生成长了,连我自己也成长了许多。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粒沙子就是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能够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花叶尚且如此,何况是人,更何况是一个个还没有成熟、还没有稳定个性的孩子。
无意中看到以下两则寓言让我的心灵激起许多的涟漪。寓言一:我牵蜗牛去散步
有一天,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可是蜗牛爬得实在太慢了。我不断地催它,唬它,责备它。它却用抱歉的目光看着我,仿佛在说,“我已经尽全力了!”
我又急又气,就去拉它,扯它,甚至踢它。蜗牛受了伤,反而越爬越慢了,后来干脆趴在那里不肯向前爬了,而已筋疲力尽的我也只好看着它干瞪眼。
无奈之余,我不禁有些奇怪:上帝为什么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呢?
寓言二:蜗牛牵我去散步
又有一天,上帝还派我牵那只蜗牛去散步,看着它那蜷缩的身体、惊恐的眼睛,我不禁起了怜悯之心,我不忍再催它、逼它,干脆跟在它后面,任蜗牛慢慢地向前爬。
咦,这时候,我突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里是花园。接着,我听见了鸟叫虫鸣,感到了温暖的微风,还看见了满天的星斗。陶醉之余,无意中向前一看,呀!蜗牛已爬出了好远。等我跑步赶上它时,它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来迎接我。未等我开口,它已经带着自信,奋力地向另一个“驿站”爬去了„„
我忽然明白了:原来上帝不是叫我牵蜗牛去散步,而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呀!
由寓言中的蜗牛我想到了我的一个学生,所谓的后进生。他不聪明,做事速度很慢,字也不漂亮,一开始他常常在我的“催促”与高期望下做事,得到的结果是他很累,而我也很累。一次,无意间给了他机会让他帮我查卫生情况,他认真地做着这项工作,虽然速度并不快。于是第二次他又成了我的小助手,渐渐地,班级的卫生工作因他的这份认真仔细大有改观,再后来他做了小组长,慢慢他的成绩一点一点向前进,虽然很细微,现在每次有什么需要认真细致的事他都能很好完成。
“我牵蜗牛去散步”和“蜗牛牵我去散步”有什么不同呢?细细品味,似乎这里要我们对蜗牛多一点“宽容”,多留给它们一点“自己爬行”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不仅使自己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景,愉悦了身心,更主要的是使那些“无可救药者们”又有了获得“新生”的机会。一声“夸大其词”的赞扬,一句“言过其实”的评价,也可以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官职”,也可以是一颗在我们眼里一点也不起眼的“红星”,也可以是我们“糊涂”后的“弄假成真”,还可以是„„ 一句话说得好“拨开满天的乌云,背景也是一片湛蓝的天空。”我的孩子们又何尝不是呢!
我知道这样想容易,但要这样做却很难,那就用这样一句话勉励自己吧:学生是可爱的,微笑是免费的,进步是常常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