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动控制工程师要求
熟练应用LabVIEW、C/C++等编制设备控制程序。
从事处理机电一体化和液压系统的控制和实现,管理和实施工程项目的安排和成本计算,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相应的功能实现,软件的设计、实现和测试和设计系统结构,PLC编程、组态人机界面(HMI)并且胜任FAT工作(工厂测试)和现场调试任务。
具备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具有自动控制系统开发、编程、测试工作。
3、专业基础扎实,熟悉PLC语言,熟练掌握PLC,变频器、继电器等自控元件工作原理; 熟悉PLC的编程和维护(西门子,施耐德,三菱,AB中一种或以上);
4、熟悉组态软件编程和维护(WinCC,Intouch,组态王,MSCG中一种或以上);
5、熟悉自动化仪表、设备的维护与使用;
6、有团队合作的理念,工作积极主动,动手能力强。
2年以上自控行业工作经验,熟练掌握电气控制设计及现场调试;
3. 能够独立熟练编写进行西门子S7-200、S7300编程、调试,熟练使用CAD等绘图软件; 具有良好的数学、理论力学功底,熟悉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并能在实际项目产品中熟练应用,熟悉模拟控制和数字微机控制的具体实现,具有较强的跨学科自学能力;
3、熟练使用matlab软件进行系统的建模、分析、优化改进设计;
有SIEMENSS7-200系列PLC软件编程开发经验优先考虑;
第二篇:自动控制工程师岗位职责
1.对各种过程控制建立相关模型,提出解决方案和算法。
2.在研发部主任的领导下,猫准国际先进水平,负责仪表自动控制工艺技术的开发、完善和优化。
3.对仪表生产自动控制工序进行重点监控,随时排除工艺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
4.协助技术总监和部门经理,负责指导研发部其他工程师的工作,并经常性地对其进行技术培训和组织技术交流活动。
5.协助相关部门参与公司在仪表精度和耐用性方面的重大工艺技术改造。
第三篇:自动控制学习心得
以为主要工具研究多变量的理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航天等技术的发展和控制理论应用范围的扩大,经典线性控制理论的局限性日趋明显,它既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也不能解决理论本身提出的一些新问题。这种状况推动线性系统的研究,在1960年以后从经典阶段发展到现代阶段。美国学者首先把状态空间法应用于对多变量线性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和这两个基本概念,并提出相应的判别准则。1963年他又和E.G.吉尔伯特一起得出揭示线性系统结构分解的重要结果,为现代线性系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了开创性的工作。1965年以后,现代线性系统理论又有新发展。出现了、和等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线性系统为对象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机辅助设计问题也受到普遍重视。
主要特点
与经典相比,现代线性系统理论的主要特点是:
①研究对象一般是多变量线性系统,而经典理论主要以单输入单输出系统为研究对象。因此,现代线性系统理论具有大得多的适用范围。
②除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外,还着重考虑描述系统内部状态的状态变量,而经典理论只考虑系统的外部性能(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因此,现代线性系统理论所考虑的问题更为全面和更为深刻。
③在分析和综合方法方面以时域方法为主,兼而采用频域方法。而经典理论主要采用频域方法。因此,现代线性系统理论能充分利用这两种方法。而时域方法对动态描述要更为直观。
④使用更多的数学工具,除经典理论中使用的外,现代线性系统理论大量使用线性代数、矩阵理论和微分方程理论,对某些问题还使用泛函分析、群论、环论、范畴论和复变函数论等较高深的数学工具。因此,现代线性系统理论能探讨更一般更复杂的问题。
数学模型
在线性系统理论中,输入变量、状态变量和输出变量三者之间的数学关系被看作是线性的。系统数学模型具有标准形式。对于连续情况,线性系统由下列方程组描述:
[511-01]第一个方程称为状态方程,用以描述状态向量 =(,,„,)与输入向量=(1,„,)间的动态关系;第二个方程称为输出方程或量测方程,描述输出向量=(1,2„,)与状态向量和输入向量之间的线性组合关系。这里T表示矩阵转置。,和都是常系数矩阵。的维数(即系统的状态变量的个数)称为系统的维数。这个模型可用下面的框图表示。
[线性系统(,,)],,)“ class=image>
对于离散情况,线性系统的模型具有差分方程形式:
(+1)=A()+B()
()=C()+()(=0,1,2,„)为简便起见,常可把线性系统简记为(,,)其中或()表示从输入端直接传送到输出端的前馈作用,它与系统状态的动态行为无关在理论研究中常可假设D=0,这时系统可记为(,)。
学科内容
线性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与系统结构有关的各种问题,例如系统的结构分解问题和解耦问题等。系统结构的规范分解(见)是其中的著名结果。②关于控制系统中反馈作用的各种问题,包括和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和反馈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等问题。是这方面的主要研究课题。③状态观测器问题,研究用来重构系统状态的状态观测器的原理和设计问题。④实现问题,研究如何构造具有给定的外部特性的线性系统的问题,主要研究课题是问题。⑤几何理论,即用几何观点研究线性系统的全局性问题(见)。⑥代数理论,用抽象代数方法研究线性系统,把线性系统理论抽象化和符号化。其中最有名的是模论方法(见)。⑦,是在状态空间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频域方法,可以用来处理多变量线性系统的许多分析和综合问题,也称现代频域方法。⑧时变线性系统理论,研究时变线性系统的分析、综合和各种特性。数值方法和近似方法的研究占有重要地位(见)。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很多实际系统(工程系统、生物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等)都可用线性系统模型近似地描述,而线性系统理论和方法又比较成熟,因此它的应用范围十分
广泛。在航空、航天、化工、机械、电机等技术领域中,线性系统理论都有应用实例。在科学领域中,线性系统理论的研究不但为控制理论的其他分支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对数学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新问题。
参考书目
凯拉斯著,李清泉等译:《线性系统》,科学出版社,北京,1985。(T.Kailath,Linear Systems,Prentice-Hall,Inc.,Englewood Cliffs,N.J.,1980.L.Zadeh and C.A.Desoer,Linear System Theory:AState Space Approach,McGraw-Hill,New York,1963
经典控制理论
在20世纪30到40年代,奈奎斯特、伯德、维纳等人的著作为自动控制理论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次大战以后,又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在总结了以往的实践和关于反馈理论、频率响应理论并加以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频率法理论。1948年又提出了根轨迹法。至此,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基本完成。
这种建立在频率法和根轨迹法基础上的理论,通常被称为经典控制理论。&经典控制理论以拉氏变换为数学工具,以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变换到复数域中,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并以此作为基础在频率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确定控制器的结构和参数。通常是采用反馈控制,构成所谓闭环控制系统。经典控制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突出的是难以有效地应用于时变系统、多变量系统,也难以揭示系统更为深刻的特性。当把这种理论推广到更为复杂的系统时,经典控制理论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是因为它的以下几个特点所决定。
1.经典控制理论只限于研究线性定常系统,即使对最简单的非线性系统也是无法处理的;出描述方式,这就从本质上忽略了系统结构的内在特性,也不能处理输入和输出皆大于1的系统。实际上,大多数工程对象都是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尽管人们做了很多尝试,但是,用经典控制理论设计这类系统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2.经典控制理论采用试探法设计系统。即根据经验选用合适的、简单的、工程上易于实现的控制器,然后对系统进行分析,直至找到满意的结果为止。虽然这种设计方法具有实用等很多优点,但是,在推理上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效果也不是最佳的,人们自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对一个特定的应用课题,能否找到最佳的设计。综上所述,经典控制理论的最主要的特点是:线性定常对象,单输入单输出,完成镇定任务。即便对这些极简单的对象、对象描述及控制任务,理论上也尚不完整,从而促使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对经典理的精确化、数学化及理论化。
现代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中首先得到透彻研究的是多输入多输出线性系统,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对刻划控制系统本质的基本理论的建立,如可控性、可观性、实现理论、典范型、分解理论等,使控制由一类工程设计方法提高为一门新的科学。同时为满足从理论到应用,在高水平上解决很多实际中所提出控制问题的需要,促使非线性系统、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辩识与估计理
论、卡尔曼滤波、鲁棒控制等发展为成果丰富的独立学科分支。
在50年代蓬勃兴起的航空航天技术的推动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支持下,控制理论在1960年前后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在此期间,贝而曼提出寻求最优控制的动态规划法。庞特里亚金证明了极大值原理,使得最优控制理论特得到极大的发展。卡而曼系统地把状态空间法引入到系统与控制理论中来,并提出了能控性、能观测性的概念和新的滤波理论。这些就构成了后来被称为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起点和基础。
现代控制理论以线性代数和微分方程为主要的数学工具,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状态空间法本质上是一种时域的方法,它不仅描述了系统的外部特性,而且描述和揭示了系统的内部状态和性能。它分析和综合的目标是在揭示系统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系统在一定意义下的最优化。它的构成带有更高的仿生特点,即不限于单纯的闭环,而扩展为适应环、学习环等。较之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要广泛得多,原则上讲,它既可以是单变量的、线性的、定常的、连续的,也可以是多变量的、非线性的、时变的、离散的。
现代控制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1.控制对象结构的转变 控制对象结构由简单的单回路模式向多回路模式转变,即从单输入单输出向多输入多输出。它必须处理极为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的优化和控制问题。
2.研究工具的转变
(1)积分变换法向矩阵理论、几何方法转变,由频率法转向状态空间的研究;
(2)计算机技术发展,由手工计算转向计算机计算。
3.建模手段的转变 由机理建模向统计建模转变,开始采用参数估计和系统辨识的统计建模方法。
现代控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控制理论的发展同其他学科一样,依赖于工业、科学、技术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现代控制理论"这一名称是1960年卡尔曼的著名文章发表后出现的。而在此之前,钱学森教授在五十年代就已发表了《工程控制论》的专著,并为当时几乎所有论文以突出形式加以引用。工程控制论,从广义上看,是控制学科最具远见卓识的科学预见与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只是其一分支。
2.自动控制基本理论(经典部分)的发展简史
2.1 稳定性理论的早期发展
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稳定性的问题。牛顿可能是第一个关注动态系统稳定性的人。1687年,牛顿在他的《数学原理》中对围绕引力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质点进行了研究。他假设引力与质点到中心距离的 q 次方成正比。牛顿发现,假设q>-3 ,则在小的扰动后,质点仍将保留在原来的圆周轨道附近运动。而当 q≤-3时,质点将会偏离初始的轨道,或者按螺旋状的轨道离开中心趋向无穷远,或者将落在引力中心上[26]。
在牛顿引力理论建立之后,天文学家曾不断努力以图证明太阳系的稳定性。特别地,拉格朗日和拉普拉斯在这一问题上做了相当的努力。1773年,24岁的拉普拉斯“证明了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在一些微小的周期变化之内是不变的”。并因此成为法国科学院副院士[28]。虽然他们的论证今天看来并不严格,但他们的工作对后来李亚普诺夫的稳定性理论有很大的影响[26]。
直到十九世纪中期,稳定性理论仍集中在对保守系统研究上。主要是天文学的问题。在出现控制系统的镇定问题后,科学家们开始考虑非保守系统的稳定性问题。Clerk Maxwell是第一位利用特征方程的系数来判断系统稳定性的人[26]。
James Clerk Maxwell是第一个对反馈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进行系统分析并发表论文的人[8]。在他1868年的论文“论调节器”(Maxwell J C.On Governors.Proc.Royal Society of London,vol.16:270-283,1868)中,导出了调节器的微分方程,并在平衡点附近进行线性化处理,指出稳定性取决于特征方程的根是否具有负的实部。麦氏在论文中对三阶微分方程描述的Thomson s governor, Jenkin s governor 以及具有五阶微分方程的Maxwell s governor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系统的稳定性条件。Maxwell的工作开创了控制理论研究的先河。[9][10]
同一时期在俄国,1872年И.А.维什聂格拉斯基(1831-1895)也对蒸汽机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И.А.维什聂格拉斯基的论文“论调整器的一般原理”1876年发表在法国科学院院报上。И.А.维什聂格拉斯基同样利用线性化方法简化问题,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由调整对象和调整器组成的系统。这使问题大大简化。1878年И.А.维什聂格拉斯基还对非线性继电器型调整器进行了研究。И.А.维什聂格拉斯基在苏联被视为自动调整理论的奠基人。[23]
Maxwell是一位天才的科学家,在许多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他同时还是物理学中电磁理论的创立人(见其论文“A dynamical theory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1864)。目前的研究表明,Maxwell事实上在1863年9月即已基本完成了其有关稳定性方面的研究工作。[10]
Maxwell在他的论文中还催促数学家们尽快地解决多项式的系数同多项式的根的关系的问题。由于五次以上的多项式没有直接的求根公式,这给判断高阶系统的稳定性代来了困难。[9]
约在1875年,Maxwell担任了剑桥Adams Prize的评奖委员。这项两年一次的奖授予在该委员会所选科学主题方面竟争的最佳论文。1877年的Adams Prize的主题是“运动的稳定性”。E.J.Routh在这项竟赛中以其跟据多项式的系数决定多项式在右半平面的根的数目的论文夺得桂冠(Routh E J.A Treatise on the Stability of Motion.London,U.K.:Macmillan,1877)。Routh的这一成果现在被称为劳斯判据。Routh工作的意义在于将当时各种有关稳定性的孤立的结论和非系统的结果统一起来,开始建立有关动态稳定性的系统理论。[26]
Edward John Routh 1831年1月20日出生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他父亲是一位在Waterloo服役的英国军官。Routh 11岁那年回到英国,在de Morgan指导下学习数学。在剑桥学习的毕业考试中,他获得第一名。并得到了“Senior Wrangler”的荣誉称号。(Clerk Maxwell排在了第二位。尽管Clerk Maxwell当时被称为最聪明的人。)毕业后Routh开始从事私人数学教师的工作。从1855年到1888年Routh教了600多名学生,其中有27位获得“SEnior Wrangler”称号。建立了无可匹敌的业绩。Routh于1907年6月7日去世,享年76岁。[25]
Routh之后大约二十年,1895年,瑞士数学家A.Hurwitz在不了解Routh工作的情况下,独立给出了跟据多项式的系数决定多项式的根是否都具有负实部的另一中方法(Hurwitz A.On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an equation has only roots with negative real parts.Mathematische Annelen,vol.46:273-284,1895)。Hurwitz的条件同Routh的条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9]因此这一稳定性判据现在也被称为Routh-Hurwitz稳定性判据[1]。
1892年,俄罗斯伟大的数学力学家A.M.Lyapunov(1857.5.25-1918.11.3)发表了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博士论文“运动稳定性的一般问题”(The General Problem of the Stability of Motion,1892)。在这一论文中,他提出了为当今学术界广为应用且影响巨大的李亚普诺夫方法,也即李亚普诺夫第二方法或李亚普诺夫直接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可用于线性系统而且可用于非线性时变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已成为当今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之一。[11][12]
Lyapunov在稳定性方面的研究受到Routh和Poincare等工作的影响。[12,14]
Lyapunov是一位天才的数学家。他是一位天文学家的儿子。曾从师于大数学家P.L.Chebyshev(车比晓夫),和A.A.Markov(马尔可夫)是同校同学(李比马低两级),并同他们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共同在概率论方面做出过杰出的成绩。在概率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矩的马尔可夫不等式、车比晓夫不等式和李亚普诺夫不等式。李还在相当一般的条件下证明了中心极限定理。[11][13]
和他的硕士论文一样,Lyapunov的博士论文被译成法文并在Annales de l Universite de Toulouse(1907)上发表,1949年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重印了法文版。1992年在Lyapunov博士论文发表100周年之际,INT.J.CONTROL以专集形式发表了Lyapunov论文的英译版,以纪念他控制理论领域的卓越贡献。[11][14]
2.2 负反馈放大器及频域理论的建立[15]
在控制系统稳定性的代数理论建立之后,1928年-1945年以美国AT&T公司Bell实验室(Bell Labs)的科学家们为核心,又建立了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频域方法。
1928年8月2日,Harold Black(1898-1983),在前往Manhattan西街(West Street)的上班途中,在Hudson河的渡船Lackawanna Ferry上灵光一闪,发明了在当今控制理论中占核心地位的负反馈放大器。由于手头没有合适的纸张,他将其发明记在了一份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上,这份早报已成为一件珍贵的文物诊藏在AT&T的档案馆中。
当时的Black年仅29岁,从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获得电子工程学士毕业刚六年。是西部电子公司工程部(这个部后来成为1925年成立的Bell Labs的核心)的工程师,正在从事电子管放大器的失真和不稳定问题的研究。Black首先提出了基于误差补偿的前馈放大器,在此基础上最终提出了负反馈放大器并对其进行了数学分析。同年Black就其发明向专利局提出了长达52页126项的专利申请,但只到九年之后,当Black和他在AT&T的同事们开发出实用的负反馈放大器和负反馈理论之后,Black才得到这项专利。
反馈放大器的振荡问题给其实用化带来了难以克服的麻烦。为此Harry Nyquist(1889-1976)和其他一些AT&T的通讯工程师介入了这一工作。Nyquist1917年在耶鲁大学(Yale)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有着极高的理论造诣。1932年Nyquist发表了包含著名的“乃奎斯特判据”(Nyquist criterion)的论文,并在1934年加入了Bell Labs。Black关于的负反馈放大器的论文发表在1934年,参考了Nyquist的论文和他的稳定性判据。
这一时期,Bell实验室的另一位理论专家,Hendrik Bode(1905-1982)也和一些数学家开始对负反馈放大器的设计问题进行研究。Bode是一位应用数学家,1926年在俄荷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获硕士;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University)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40年,Bode引入了半对数坐标系,使频率特性的绘制工作更加适用于工程设计。
1942年,H.Harris引入了传递函数的概念。用方框图、环节、输入和输出等信息传输的概念来描述系统的性能和关系。这样就把原来由研究反馈放大器稳定性而建立起来的频率法,更加抽象化了,因而也更有普遍意义,可以把对具体物理系统,如力学、电学、等的描述,统一用传递函数、频率响应等抽象的概念来研究[22]。1925年英国电器工程师O.亥维赛把拉普拉斯变换应用到求解电网络的问题上,提出了运算微积。不久拉普拉斯变换就被应用到分析自动调节系统问题上,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传递函数就是在拉普拉斯变换的基础上引入的。[27]
至1945年,控制系统设计的频域方法,“波德图”(Bode plots)方法,已基本建立了。
在这同一时期,苏联科学家也在控制系统稳定性的频域分析方面取得了进展。1938年和1939年,全苏电工研究所的米哈依洛夫以柯西幅角原理为基础,发表论文给出了闭环控制系统稳定性的频域判别法。[21-23] 米哈依洛夫还提出了把自动调整系统环节按动态特性加以典型化来进行结构分析的问题。
米哈依洛夫有关稳定性频域判据的论文虽然正式发表较晚。但他的研究成果在1936年由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召开的青年学者科学家工作成果竞赛会上曾荣膺奖金。[23] 米哈依洛夫的方法现被称为“米哈依洛夫稳定判据”。[22-23]有些学者又将“乃奎斯特判据”称为“乃奎斯特-米哈依洛夫判据”[23-24]客观地讲,在频域稳定性判别研究中,乃奎斯特不仅在时间上领先,其工作也更完备。现在我们所使用的也主要是乃奎斯特的开环稳定判据。
除了偏差负反馈控制,扰动控制是另一种重要控制策略。第一个试图制造一个不反映被调量偏差,而反应扰动作用的调节器的人是庞赛来(Понселе)。他在1829年曾提出一种有关蒸汽机轴转速自动调节器的线路,利用的就是扰动控制的原理。可是由于当时蒸汽机本身不稳定,他的建议遭到了失败。采用扰动调节原理且在实际上能够工作的第一个自动调节器是1869年由契可列夫所发明的弧光灯光度调节器。这种调节器同庞赛来(В.Н.Чиколев)应用纯扰动的调节不同,它实际上建立了闭环,所以调节器在这里也影响系统的稳定(纯扰动补偿控制不影响系统稳定性)[21]。
2.3 根轨迹法的建立
在经典控制理论中,根轨迹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同时域法,频域法可称是三分天下。
美国电信工程师W.R.Evans在这里包打天下,他的两篇论文“Graphical Analysisof Control System, AIEE Trans.Part II,67(1948),pp.547-551.”和“Control System Synthesis by Root Locus Method, AIEE Trans.Part II,69(1950),pp.66-69”即已基本上建立起根轨迹法的完整理论。[18,19,27]
Evans所从事的是飞机导航和控制,其中涉及许多动态系统的稳定问题,因此其已经又回到70多年前Maxwell和Routh曾做过的特征方程的研究工作。但Evans用系统参数变化时特征方程的根变化轨迹来研究,开创了新的思维和研究方法。Evans方法一提出即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1954年,钱学森即在他的名著“工程控制论”中专用两节介绍这一方法,并将其成为Evans方法。[8,19]
2.4 脉冲控制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诞生和发展,脉冲控制理论也迅速发展起来。
在这方面首先作出重要贡献的是乃奎斯特和香农(Shannon)。乃氏首先证明把正弦信号从它的采样值复现出来,每周期至少必须进行两次采样。香农于1949年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香农由此被成为信息论的创始人。
线性脉冲控制理论以线性差分方程为基础,线性差分方程理论在三、四十年代中已逐步发展起来。随着拉氏变换在微分方程中的应用,在差分方程中也开始加以应用。利用连续系统拉氏变换同离散系统拉氏变换的对应关系,奥尔登伯格(R.C.Oldenbourg)和萨托里厄斯(H.Sartorious)于1944年,崔普金(Tsypkin)于1948年分别提出了脉冲系统的稳定判据,即线性差分方程的所有特征根应位于单位圆内。由于离散拉氏变换式是超越函数,又提出了用保角变换将Z平面的单位圆内部转换到新的平面的左半面的方法,这样即可以使用Routh-Hurwitz判据,又可将连续系统分析的频域方法引入离散系统分析。
求得离散型频率特性后,乃氏稳定判据和其他一切研究线性系统的频率法都可应用,但由于Bode图的应用大受限制,频率法在离散系统研究中也受到限制。(库津(1961)曾试图用Bode图来表示离散型频率特性,但过于繁复而无法应用。)
在变换理论的研究方面,霍尔维兹(W.Hurewicz)于1947年迈出了第一步,他首先引进了一个变换用于对离散序列的处理。在此基础上,崔普金于1949年,拉格兹尼和扎德(J.R.Ragazzini 和 L.A.Zadeh)于1952年分别提出了和定义了Z变换方法,大大简化了运算步骤,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脉冲控制系统理论。
由于Z变换只能反应脉冲系统在采样点的运动规律,崔普金、巴克尔(R.H.Barker)和朱利(E.I.Jury)又分别于1950年、1951年和1956年提出了广义Z变换或修正Z变换(modified Z-transform)的方法。对同一问题,林威尔(W.K.Linvill)也于1951年用描述函数的方法进行了有效的研究,不过这一方法目前已较少使用。
回顾脉冲控制理论的发展,尽管俄国的崔普金及英国的巴克尔等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建立脉冲理论的许多工作都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拉格兹尼和他的博士生们完成的。他们包括朱里(离散系统稳定的朱里判具,能观测性与能达性,分析与设计工具等),卡尔曼
(离散状态方法,能控性与能观性等。是自控界第二位获IEEE Model of Honor者(1974)),扎德(Z变换定义等。是自控界第五位获IEEE Model of Honor者(1995))。五十年代末,脉冲系统的Z变换法已臻成熟,好几本教科书同时出版。[16,17]
[1][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天学第二分册.北京: 科学出版社,336-341,1975 [2]同上,340-377.[3]同上,439-446.[4]同上,446-459.[5]钱伟长.我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48-50.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3 [6][英]亚.沃尔夫.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707-714.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7]同上,730-753.[8]杨位钦,谢锡祺.自动控制理论基础,3-5.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9]Clark Robert N.The Routh-Hurwitz Stability Criterion, Revisited.IEEE Control System Magazine,Vol12(3):119-120,1992 [10]Fuller A T.James Clerk Maxwell s Glasgow manuscripts:extracts relating to control and stability.INT.J.CONTROL.VOL.43(5):1593-1612.[11]Smirnov V I.Biography of A.M.Lyapunov.INT.J.CONTROL,Vol.55(3),775-784,1992 [12]黄琳,于年才,王龙.李亚普诺夫方法的发展与历史成就.自动化学报,vol19(5):587-595,1993 [13]周概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74-278,410.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14]Fuller A T.Guest Editorial Issue.INT.J.CONTROL,Vol.55(3):521-527,1992
Lyapunov
Centanary [15]Kline Ronald.Harold Black and the Negative-Feedback Amplifier.IEEE Control System Vol.13(4):82-85 [16]Astrom K J, Wittenmark B.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Printice-Hall, Inc.,1984
[17]王新民等.自动化技术进展(1),52-74.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3 [18]Ogata K.Modern Control Engineering.second edition.Prentice Hall,1990
[19]Tsien H S.Engineering Cybernetics,42-49.1954 国内影印本:工程控制论.英2-3/2 [20]钱三强.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北京: 知识出版社, 1980 [21]波波夫.自动调节(基本概念).陈以一,王朝馥译.北京:国防出版社,1962 [22]项国波.ITAE最佳控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 [23]索洛多夫尼柯夫主编.自动调整原理.王重托译.北京:电力工业出版社,1957 [24]刘豹.自动控制原理.上海: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54 [25]Fuller A T.Edward John Routh.Int.J.Control,1977,Vol.26,No.2,169-173 [26]MacFarlane A G J,Fuller A T.Routh Centenary Issue.Int.J.Control, 1977, Vol.26, No.2, 167-168 [27]《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28]贝尔 E T.数学精英.徐源译.宋蜀碧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9]布斯 A D[英].自动化与计算技术.吴怡,莫莎译.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65
第四篇:工程师申报要求
申报要求:
1、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2、作为主要完成人,主持并完成2项大型工程,或1项大型工程和2项中型工程,或4项中型工程的施工。
3、省(部)级优质工程奖1项以上,或市(厅)级优质工程奖2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4、刊登的论文3篇以上。
5、不能有安全事故记录。
一、个人资料:
1、1寸照片电子版(小于300KB)
2、毕业证书
3、现专业技术资格证书、4、现专业技术资格聘书
5、计算机证书
6、工作总结(2000字以内)
7、考核表
8、有关继续教育方面的材料
9、获奖项目获奖证书、业务成绩材料
10、论文、专著情况
11、档案所在部门出具委托评审函
12、简介表
13、在岗证明
14、申报高级工程师公示
15、职称申报社区证明
二、工程资料
1、中标通知书
2、施工合同
3、公司关于成立项目部任命书
4、任职证明书
5、单位工程竣工验收证明书
6、优质工程证书(优质工程才参与计算,文明工地、优质结构、QC成果均不算,但是可以附页在内)
7、分部工程质量验收报告
8、经济效益证明
9、施工组织设计
10、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参与施工主要人员表”单独列出
第五篇:工艺工程师要求
1.根据每月的生产计划合理安排各班组的生产任务,确保所有的人能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并认真实施、检查、记录、分析、改进,确保按时完成生产任务;
2.组织或安排各种工艺规程和安全规程的培训,提高作业工人的操作技能,并对其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做到优胜劣汰;
3.对各岗位的工艺控制指标和关键设备关键工序运行情况做好巡回检查,对生产中产生的不正常现象及时正确的处理,并根据情况及时向生产经理报告;
4.认真做好WIP的管理工作,对物料损耗与能源消耗进行统计与控制;
5.督促作业工人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本部门的生产设备;
6.负责工艺变更和设备运行检修,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设备问题及时联系维修部解决;
7.确保各种安全制度的认真执行,负责厂区内检修、施工等工作许可证的安全控制,负责督促使用合适的安全防护用具进行操作,做好STOP卡和安全检查表的完成情况;
8.搞好环境卫生管理,贯彻执行5S确保工作环境满足产品的要求,特别注意废水、废气排放的监督检查,绝不允许有危害工人健康和环境的事故发生;
9.负责对产品进行抽检和计量,保持记录,特别注意成品的包装质量,外观的整洁,不允许粘有粉尘,对包装电子称的校准;
10.负责生产调度晨会报告:生产进度、主要设备生产负荷和运转情况、设备检修进度、提请解决的生产问题、急需解决的有关生产技术问题;
11.负责做好交接班的检查工作:生产任务、工艺变更和设备运行检修等生产动态,安全生产、上级交待之任务、下一班工作重点和注意事项;
12.分析数据,对班组中产生的问题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实现持续改进;
13.认真做好生产报表,及时准确的体现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工艺指标的执行情况,并做好现场报表的收集和整理;
14.控制客户投诉、解决客户投诉带来的相关问题:投诉的调查,投诉的分析,投诉问题的解决改善改进;
15.负责本岗位的安全、健康、环保及相关的问题。
任职资格:
教育背景: ◆化学、生产管理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培训经历: ◆受过现代生产技术、生产法规、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训。
经验:
◆五年年以上生产管理相关工作经验。
◆熟悉板框压滤生产工艺。
◆有涂料、颜料、染料行业工作经历者优先。
技能技巧:
◆熟悉公司的工序、工艺流程设计及工作原理;◆熟练掌握生产流程以及计划编制过程;
◆具备生产作业管理知识;◆熟练使用办公软件。
工作态度: ◆工作态度认真细致,爱岗敬业,工作原则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