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德华大夫 观后感
《爱德华大夫》读后感
2009481109 刘思宏
《爱德华大夫》虽然是以影片的女主人公,精神病院的心理大夫彼特森,这是个专心学术的美女。与新来的英俊不凡的爱德华大夫之间很快产生了彼此爱慕之情。但彼特森很快发现,他其实并不是爱德华大夫,而是一个被某些可怕的事困扰的失忆症病人约翰·布朗,而第二天赶来的爱德华的秘书更使他背上了谋杀爱德华的罪名。而在彼特森和其老师的努力下,终于与被无罪释放的约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然而,这一切的悲剧的出发点是什么?是嫉妒。莎士比亚说:“您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可是培根说:“嫉妒是人的第二天性,正是因为有了嫉妒人才会进步,社会才得到了发展。”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嫉妒,真正的爱德华不会被杀,假的爱德华不会背上杀人犯的罪名,但是,约翰和彼特森就不会相遇,不会相爱,不会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嫉妒是双刃剑,嫉妒中的人们处于嫉妒中的“争竞”,通过这些正当公平的竞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很多的“嫉妒”只要能将其正确得引导入敌对的目标与方向,或者因“嫉妒”而采取提升自己表现自己的措施,对自己和他人来讲可以说是有益的。然而,提到嫉妒,人们想到最多的还是恐惧,处于嫉妒中的人不能容忍发生在别人身边好的事情,会用各种手段去伤害别人,甚至采取十分卑劣的手段。不得不说,嫉妒的人又是可怜的,他们自卑、阴暗,他们享受不到阳光的美好,体会不了人生的乐趣,生活在他们的黑暗世界里。为了让自己活下去,不得不使用一个又一个谎言去掩饰,去伤害更多的人。
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嫉妒,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客观的考虑问题,这样,恶性的嫉妒说不定会减少。
第二篇:《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看了《爱德华大夫》的开头,原本以为这是一个老套的爱情故事,还是我认为不可能的一见钟情,但是作为一个女生来讲,饰演“爱德华大夫”的格里高利•派克,的确是那种能让人一见钟情的男人。因此,一见钟情就在这部影片中变得可能了,而女主人公彼特森也长得十分美丽,虽然开头似乎有些古板,但她并不古板,反而十分聪明,是一个非常好的心理医生。这两个人作为一对情侣,的确是非常养眼的、般配的。
但这个开头有些俗气的故事,却没有按照我的预想继续下去,比如说,刚开始对彼特森大夫表达了爱意的那位医生(很抱歉,我忘记他叫什么名字,因为他出场也不过几分钟)可能会对这两人的恋情多加阻挠,或者又出了什么事,而这两个人会齐心协力化解困难,最后奔向“他们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结局。虽然如果概括起来,大致也是这种走向,但剧情却完全超乎我的想象。
“爱德华大夫”来了没多久,突然为了彼特森用叉子在白色的桌布上划了几道这种小事,而表现出惊惧甚至是大发雷霆的情感。彼特森由此开始渐渐的对“爱德华大夫”作出更加细致的观察,却惊奇的发现,心上人其实不是爱德华大夫,而是一个患有她经常挂在嘴上的名词的患者。那就是“犯罪心理”。男主角说爱德华死了,并坚定不移的认为是他杀死了爱德华大夫。彼特森却认为“我不会对一个坏人这么做,我不会爱上一个坏人。”于是,她坚持要找回真相。
虽然男主角时常因为病情而表现地身体不适,或是有时会突然为了彼特森的某些言语,而不由自主地对彼特森说了出尖酸刻薄的话,但彼特森虽然伤心,却依然矢志不渝的陪伴在他的身边,这应该就是爱情吧。
剧中有句名言:“女人都是好的心理医生,但一旦坠入爱河,她就会变成精神病患者。”这话说的一点不假,彼特森放弃了一切,只为了陪伴治疗保护她爱的人,即使是被通缉,即使在爱的人也许随时会动杀机的情况下,甚至即使她被人用枪对准的情况下。这一切举动让常人来看都会觉得她是疯了,但这是剧中名言的最好诠释。
《爱德华大夫》中,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男主角,约翰.布伦特,小时候因为一场意外,而导致他的弟弟死去。也许是因为没有人为他疏导,所以那件事会在他的心里,一遍遍重放,直到他认为是自已杀了自己的弟弟。于是犯罪心理就此产生。
这是一部深层次的关于心理的影片,虽然彼特森与约翰的爱情那么引人向往,但是它并没有纯粹描写爱情。想看爱情片的观众,或者想看深层次影片的观众,都可以选这部来看。
虽然我是向往那种美好爱情的女孩,但是生活是现实的。世界上只能存在纯白和暗黑,以及它们的交织体。比如人的内心,而人的内心是受环境掌控的。我很庆幸,我可以说我是个心理健康的人,否则,我会作出许多让人不齿的事情。
《爱德华大夫》的背后是黑暗,而我向往的是光明,虽然我本身并不是纯白无暇的,但最复杂的是人性和人心。莫奇森是凶手的结局
恐怕谁都没想到吧。
第三篇:观后感爱德华大夫
梦的解析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潜意识的精神过程是一个确定的事实。
——弗洛伊德马哲课堂上我们观看了希区柯克的精神分析片《爱德华大夫》。这部影片虽然是一部老片,画面是黑白的,没有高超的特效技术,但当我真正地融入到演员所演绎的故事里,直感受益良多。影片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为主线,暗含着丰富的哲学观点,下面谈一下我对这部影片的认识。
《爱德华大夫》原名是《迷魂咒》,又名《意乱情迷》,是电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第一部悬疑片。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爱德华大夫接任某精神病院疗养院的院长一职,新走马上任的爱德华院长以其个人魅力吸引了年轻漂亮的彼特森医生,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但彼特森很快就发现爱德华的异常,直至确定“爱德华大夫”并非真正的爱德华大夫。当她知道自己的爱人竟然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时,面对着这个可能是杀害真爱德华大夫的疑凶,彼特森坚信自己深爱着的人是无辜的,她以自己的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智,借着恩师埃里克森教授的倾心帮助,巧妙地帮助情人从警察眼中逃脱,并通过分析情人的梦幻,终解开了情人的心结,将真正的凶手揭露出来。
看完这部影片,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精神分析非常强大。这是一部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去表现人物,探讨任务隐秘的内心世界的影片。本片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作了形象图解,主要包括无意识论、本能论、泛性论、梦论和人格论等。影片中男主人公的犯罪情节是故事的主要线索,彼特森大夫的一段话揭示了犯罪情节的原因:“人的行为深受童年早期经验的影响,人们往往对他们并没有做过的事情感到内疚.有负罪感。”正由于约翰· 布朗儿时的不慎造成弟弟的意外身亡,使他受到严重精神创伤而产生强烈的内疚和罪恶感。这种罪恶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因此当他面对爱德华大夫被杀这个事件时,潜意识起作用了,认为自己就是杀人凶手。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结构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组成,潜意识在人的精神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验证了这句话,潜意识的精神过程是一个确定的事实。
在某种程度上,心理学从哲学中划分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心理学和哲学是从不同方面来研究认识问题的。因此,在心理学影片《爱德华大夫中》,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些哲学原理。影片中的约翰的其弟弟意外死亡后,产生了强烈的内疚感和罪恶感,认为是自己杀死了弟弟。在爱德华大夫死后,约翰患有失忆症,连自己是谁也不知道,甚至还妄想自己是谋杀爱德华大夫的凶手。影片进行到这,仿佛事情很明了,即约翰杀死了爱德华大夫。然而掌握观点要全面,切忌孤立记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基本原理,都全面地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个方面的联系,任何人都不能妄下结论。通过比特森大夫的不懈努力,她最终找到了杀死爱德华的元凶。这就告诉了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切忌理论空对空。哲学理论尽管很抽象,似乎远离实际,但它都是实际生活的反映,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它更是实际生活的真实反映。终上所述,影片《爱德华大夫》与其说是一部反映精神分析心理学作品,不如说是一部体现马克思哲学的作品。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同时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加深对马克思哲学理论的理解。总之,影片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的结合.体现了真善美的结合与统一,因而成为电影史上永恒的经典。
第四篇: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爱德华大夫》这部影片虽是上世纪的一部老片,可我看完之后,仍觉得是电影中的不朽佳作。其故事情节,演员以及对爱情的诠释和对病人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堪称经典。
影片是以一段关于心理分析的语句“心理分析是现代科学处理健康人的情感问题的一种方法。分析者只要求引导病人谈出他潜藏的问题,使其敞开心扉。一旦围绕病人的情结被揭示出来并加以解释,病人的痛症和混乱就会消失。”和一句莎士比亚名言“非理性的恶魔就会被逐出人类的灵魂。”表明了这将是一个始终贯彻弗洛依德理论的有关心理分析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英俊年轻的“爱德华大夫”的出场让大家觉得其年龄与其资历并不相符,事实的确如后面的故事所讲述的。而专心学术的美女心理大夫彼特森在见到这位“爱德华大夫”时一见倾心,很快两人便产生了爱慕之情。随着故事的发展彼特森渐渐发现,“爱德华大夫”并非真正的爱德华大夫,而其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精神病行为,让女主角认识到这位“爱德华大夫”只是一个被某些可怕的事情困扰着的失忆症病人,这未免让女主角心寒,可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女主角决心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挽救她的心上人。
故事总是那么具有戏剧性,第二天赶来的爱德华大夫的女秘书便使他背上了谋杀爱德华大夫的罪名,彼特森为了爱情和 一同潜逃,并在逃亡的路上,帮助 恢复意识.在警察的严密搜捕下,万般无奈的彼特森带着 来到了自己恩师阿历克斯的家中,慈祥的老人收留了他们,并帮助自己的学生一同治疗 的病。
屋外的白雪、明亮的强光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可以强烈的影响到 的情绪并且在梦中常常会梦到这些可怕的东西。弗洛依德认为人具有两种心理机能——即原发过程,以做梦为代表和继发过程,以日常清醒的思维为代表。前者是以凝缩、移置和象征为特点,毫不顾忌时空规范,并用睡眠时满足欲望的幻觉来缓解本能的冲动;而后者即继发过程,则严格遵循语法和形式逻辑。做梦就代表着在压抑下拼命寻找幻觉满足的原始欲望尚未消失,因而从根本上说,梦是一种精神病症状。所以,从梦入手,渐渐的,师徒二人找到了病情的根源,若把一切的来龙去脉都弄清楚了,解开那些梦魇般的情结,病症就会减轻,甚至可以痊愈。
经过治疗,说出了自己的梦境,为了让 彻底噩梦,彼特森和他来到滑雪场,在两人的危急关头,终于想起了儿时的痛苦回忆,原来 在很小的时候与他的弟弟玩耍,一不小心把弟弟推下屋顶摔死了。当时是大雪纷飞的寒冷的冬天。尽管这只是一件偶然的意外事件,但它给 幼小的心灵所造成的伤害却是无比震撼而强烈的,从此噩梦开始伴随着他。而当爱德华大夫被枪杀时,雪地,白光等一些特殊条件触碰到了他的潜意识,与他同年时的经历有太多的吻合,所以 混乱地以为自己就是凶手,为了逃脱法律,就开始扮演爱德华大夫的角色。而事实上 并无法真正摆脱这么大的精神压力,而最终导致了整个故事发生,警察按 提供的线索找到了爱德华大夫的尸体,但却从尸体中找到了子弹,仍然无法摆脱谋杀的指控。彼特森为了 多方奔走没有结果,只能回到医院。然而没想到的是默庆森大夫一句失言让故事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原来真凶是默庆森大夫,在他的阴谋败露后,心理已经完全崩溃的他选择了饮弹自尽,其实这也不失为一种明确的选择,因为这样的精神负担,即使能过活着,也会压的喘不过气。
看完这部心理分析影片《爱德华大夫》,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情境,就是“爱和直觉”。影片虽然是在向人们讲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但我的感觉
却是:最终是“爱与直觉”洞悉了心灵深处的幽暗,启发出假爱德华大夫迷失了的记忆,治愈了困扰他内心的多重创伤,包括误杀弟弟,战火,坠机,目睹谋杀等,并帮助侦破了凶案。英俊潇洒的“假爱德华大夫” 前来接替院长职位,无疑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这同样也影响到剧中人物的内心。老院长心怀鬼胎,男大夫充满醋意,以及女主人公情意萌动,等等,都表现得惟妙惟肖!男主人公其实是因受真爱德华大夫被杀的刺激而失去记忆,并在精神防御机制作用下,把自己幻想成爱德华大夫的一名医生。一开始,年轻的假爱德华大夫风度翩翩,身上笼罩着其个性魅力,很能打动异性的心。于是男、女主人公迅速地坠入爱河,但在随后的具体工作中,在与男主人公接触时,以及对一些场景,比如看到条形被子的反应里,假爱德华的出现失态,让女主人公察觉出了异常,并断定男主人公的假身份.但是这丝毫也不影响她对“爱德华大夫”的爱。用影片中女主人公的老师老艾利克斯的那句话来说就是,“女人能成为最出色的心理分析专家,但一旦坠入爱河,就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病人。” 在爱情中,自我让位于博大与利他,思索让位于感受与直觉。正是爱情促成了女主人公职业生涯中最精彩的一场心理分析!从中我们应能感悟到,爱是治愈心灵创伤,以及提升生命的最佳途径。在爱中,紧闭的心灵之门能够一扇扇打开。这里所指的爱不光是爱情。虽然影片对心理分析过程表现在过于简化的诠释,《爱德华大夫》仍然是一部表现弗洛伊德理论的优秀作品。1944年的这部影片,已体现了某些行为主义的色彩,透射出正反辨证的思维,以及后来人本主义意识的萌芽。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应当注意,情感和直觉也是影响咨询成功的因素,作为每个人,也应该敢于面对爱情、亲情、友情、家乡情。
故事节奏紧凑,演员的演绎功底也是非常深厚,电影始终贯穿着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此片可以说把心理学进行推广至专业水平,我认为我们能够从此片中获得心理学教科书上不曾记载的知识,它将巩固我们现有的知识,又激发我们要积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纵观整部电影,直到目前也没几部描写心理上电影可以超越,可谓经典,真不枉此观。
第五篇: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这是我第一次看有关犯罪心理学的电影,总体感受可用八个字简单概括:耐人寻味、启发颇深。
显而易见,电影《爱德华大夫》以爱德华大夫为主线,而实际上爱德华大夫始终未曾露面,真假爱德华给人以一种神秘感。它讲述的是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院长默奇逊大夫即将退休,新走马上任的年轻英俊的爱德华大夫,与年轻漂亮的女大夫彼德森一见钟情。然而,新来的爱德华大夫的一些行为另人费解,他总会时不时产生一种不安的心理,或是情绪的变化很大甚至晕厥。不久,聪明的彼德森发现自己的情人竟然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面对着这个可能是杀害真正爱德华大夫的疑凶,彼德森坚信自己深爱的人是无辜的,她以自己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聪明才智,巧妙地躲过警察的追捕,并找到自己的老师,通过分析情人的梦境,终于解开了情人的心结,将真正的凶手绳之以法,并使自己深爱的人摆脱了心理的阴影。
故事一开始,精神病患者的种种反常举动和话语迅速地把观众带入到电影设臵的环境,即存在大量心理问题的世界。一位经历过被未婚夫抛弃的女患者,对所有男性的报复与伤害、对任何人的不信任以及对企图进入其内心世界的人的恶语相向;一位怀疑自己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而产生负罪感,难以释怀的男患者,并间歇性地产生杀人的冲动,这些场景的设臵都向观众展示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而后一个场景其实是整个电影的伏笔:JB的情况与男患者的经历极其相似。当男患者对着假爱德华大夫讲述自己内心困扰的问题时,假爱德华大
夫表现出十分亢奋的情绪。
不得不承认,英格丽褒曼是个具有独特气质的女人。戴上眼镜的严肃,摘下眼镜的时尚与可爱,使彼德森的形象更富魅力和立体感,也为彼得森身处精神病分析师这样严肃庄重的职位,为了爱情摆脱世俗的陈规,就算是牺牲自我也要为爱人争取自由和身心健康做铺垫。当彼德森整理行囊踏上寻找JB的路,她已经做好付出一切的准备了。在帝国饭店相见的他们,非常激动,也开始了精神分析之路。帝国饭店—彼德森老师—大天使滑雪场—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精神分析逐步递进,揭开纷纭谜团。
最动人的还是贯穿整部电影的JB与彼德森的爱情,虽然一见钟情在如今社会已渐渐失去了可信度,然而他们的爱情经得起考验。彼德森没有在JB最失意的时刻抛弃他,JB也为了两个人的爱情和彼德森的信任坚持与自己的心魔抗争。穿插在精神分析之中的是两个人轻松幽默的小琐事。
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是影片中对于J.B梦境的经典解析。在奇怪的梦中所出现的每一件物品、摆设,每一个人,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对话都仿佛具有特定的含义。弗洛伊德说梦是一种象征。那么每一个象征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就是一个破译和重组整合的关键。彼德森与自己的老师爱礼克斯分析了J.B的梦。在一个天花板上全是眼睛的赌场,有个人在不断的用剪刀剪那些眼睛,他在玩21点,对手是一个满络腮胡的家 伙,当J.B出了一张梅花7牌,对方就说J.B赢了,梅花7已是21点。这时出现一个看场的场主,说
这个地方是他的地盘,要赶他们走。梦的画面接着转到一个山谷,那个长着胡腮的人站在一个带斜坡白色屋顶的下方,脚穿雪橇,上方是那个赌场场主,他站在一个冒烟囱旁边,这时那个长着胡腮的人从屋顶往下掉,那个场主把一个变形的轮子扔在屋顶……聪明过人的彼德森对这个梦境进行了解析从而解开了爱德华大夫被害的经过并找出真凶,原来凶手是该医院的院长默奇逊大夫!正是那次高山滑雪中,默奇逊为保住自己的位臵,他跟踪爱德华大夫,从21点俱乐部一直到滑雪的度假地,并用左轮手枪杀害了爱德华大夫,而正好这个过程让想找爱德华大夫看病的J.B看到,以致本身患有犯罪情结的J.B认为是他杀了爱德华大夫,而梦中的裁剪眼睛情景就是就J.B的本我不想看到这个过程的念头。
这就是有关《爱德华大夫》梦的部分。而梦是一个人生活最鲜明的语言,其词汇是梦中的景象,其语法是生存的逻辑。许多年前的经历潜藏于他的无意识中,那些自我认为不重要,或已经遗忘的经历,往往在梦中景象里重现。分析好一个人的任何一场梦,就完全可以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治疗他的病能走哪条路。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潜意识反映,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是:梦是愿望的满足,所有梦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我们的本能愿望、消除烦恼,让我们不受烦恼的干扰好好睡觉,在睡梦中得到我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那些愉快。研究梦的另一位大师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他认为梦的作用是补偿,是潜意识对意识的补偿。理解梦的本质的第一步是认识到这些梦境来自潜意识的不同层面。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思维由两个层面构成:层
面1“前意识”和层面2“潜意识”。层面1的梦 围绕日常事件,一般来说,它的象征意义对做梦者来说具有个人色彩;层面2的梦与长期遗忘的记忆以及某个问题有关,它们常常是某些异于清醒时的生活的场所和事件。做梦者可能发现自己扮演一种奇怪的角色或处于一个不熟悉的环境。在看影片《爱德华大夫》时,就能看到这关于梦的分析,而通过对梦的分析帮助一个人走出生活的阴霾。
若将“梦”与本我、自我与超我联系起来看,个人觉得“梦”其实也就是自我调和本我与超我的结果!
不管是从艺术层面还是心理层面看,《爱德华大夫》都不失为一部好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