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状况

时间:2019-05-14 04:3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状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状况》。

第一篇:2014年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状况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

2014年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状况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中国煤炭工业同中国经济发展一样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这一论断主要基于改革转型所面临的形势和由此所带来的众多矛盾。

2012年6月至今所呈现的煤炭市场形势可概括为社会库存量大、供需宽松、价格下跌三个基本特征。之所以造成这一形势,应归因于煤炭市场机制建设缺乏有效的推动和规范,产能过剩的问题在大量进口煤的冲击下凸显出来,而产量却在煤企不挣利润占市场的指导思想下只增不减,造成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供需矛盾不断激化。目前,中国煤炭市场竞争机制处于严重失控状态,产销脱离,价格机制也处于非良性运行状态。

既立足于煤炭工业的长远发展,也统筹兼顾目前现状,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与市场化相关的改革,取消不合理税费,建立价格保障体系或价格调控机制,规范市场竞争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为煤炭企业在下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公平合理的政策支持。

结构转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中国煤炭工业同中国经济发展一样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这一论断主要基于改革转型所面临的形势和由此所带来的众多矛盾。2012年6月至今所呈现的煤炭市场形势可概括为社会库存量大、供需宽松、价格下跌三个基本特征。“十年黄金发展期”与市场理性回归的大反差让很多煤企感到措手不及,“冬泳论”、“抱团取暖”观点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煤炭企业的心态。薄利多销、不挣利润占市场等就是目前大多煤企的主要指导思想和运营策略。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出台政策进一步支持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已成为全国煤炭人的期盼。

煤炭是主体能源,是上游产业,决定其改革转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中国煤炭工业目前面临三大转型:第一个转型是由传统采矿业向现代化工业转变,以技术密集型取代劳动密集型。其转型要通过关闭、淘汰和兼并重组来实现,这要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群体,不但涉及面广,且容易引发一定的社会矛盾。第二个转型是由政府引领管控的经济体制向完全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种转型已经出现了现行的供需关系与长远战略发展的矛盾,供大于求的状况在快速增长的进口煤冲击下恶化,煤炭利润大幅下跌,2013年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亏损面已达41%,2014年前3个月形势更加严峻,企业亏损面在逐渐扩大。第三个转型是企业由产业单一型向多元化发展转变。煤炭深加工主要途径是发展煤化工,把煤炭由燃料转化为原料。这种转型带来的大投资及人力团队的供需矛盾正日益凸显。

现在的问题是煤炭工业在市场的驱动下,迫切需要这三个转型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完成,这对一个工作环境特殊、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受众多安全因素

影响的煤炭企业来讲,势必遭遇外部社会矛盾加剧和内部经济运营下行的双重压力。

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到本世纪中叶其主导地位不会改变。本世纪初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使中国煤炭工业得到长足发展,煤炭产量和煤企效益都有大幅提升,形成了“十年黄金”发展期。2012年以来中国GDP增速放缓,下降至7%至8%,产能过剩问题在大量进口煤的冲击下凸显出来。

目前中国煤炭工业的实际年产能约42亿吨,去年进口煤炭3.3亿吨。数据表明,按去年煤炭产量36.8亿吨计算,社会库存量已达4亿吨之多,供需关系不平衡或者说供大于求的状况已经形成。目前的煤炭工业状况是,不管市场情况如何,产量在煤企薄利多销的指导思想下只增不减,2014年前3个月的形势评估,库存仍高居不下,利润仍下滑不止,企业亏损面仍在扩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现在中国煤炭工业的状况是,市场机制并未建立,政府调控不见成效。煤企感到困惑的是,煤炭市场机制由谁来推动建设,政府哪个主管部门应发挥职能作用。

明确一个认识和处理六大关系

1、一个认识

对煤炭价格理性回归的认识是一个关键问题。把目前的煤炭市场情况看作价格理性回归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是理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理性回归可分为三个时期:

按供需关系分为市场宽松期、稳定期和紧缩期。市场宽松期的基本特征为价格大幅下跌,价格上下波动幅度大,规律性差。目前的市场现状属于典型宽松期。市场稳定期的基本特征为供需关系基本平衡,价格波动不大,是煤炭工业理想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必须在明确产需刚性系数控制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目前很难达到。市场供需关系紧缩期,也是煤炭工业高额回报期,从现在的煤炭行情看,市场拐点已经形成,后续出现供需紧张的概率低,即使形成也是多因素影响的短暂期。

按国民经济发展分为刚性需求降低期、稳定期和上仰期。这一划分主要趋从于国民经济发展趋势,部分专家认为,国家GDP超过9%以上,其刚性系数一般为GDP增幅的50%至60%,属上仰期;刚性需求低于30%为降低期;较为理性的发展期为30%至50%之间,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专家研究,从国际形势分析,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以上,其煤炭的刚性需求系数为零,甚至出现消费量下降趋势,预测这一阶段在2040年至2050年到来。

应当指出的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也是影响煤炭需求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治理雾霾首先应从减少煤炭使用量开始。另外,随着多元化能源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水电、风电、太阳能、地热、页岩气等多元化能源的发展也会影响煤炭需求量。从节能减排上来讲,日本和美国的发电热效率已达50%以上。洁净能源、环保能源地位的日益提升已成世界发展趋势,美国2013年电力用煤仅占电力能源总需求量的39%(1990年为55%)。

2、六大关系

(1)供需关系。从目前发展趋势看,宽松的供需关系或供大于求的煤炭市场将是长期的,因为产能过剩已成现实。目前中国煤炭工业设计年产能40亿吨,实际产能达42亿吨之多。2013年在部分矿井停产的情况下,产量36.8亿吨,进口煤3.3亿吨,社会库存已达4亿吨之多。另外,在宽松的供需关系下,大多煤企采取薄利多销的措施,宁可降价也不减产。以内蒙自治区为例,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生产原煤10.3亿吨,实现产值3945.5亿元,实现利润639.4亿元,利润比2012年下降23.8%,实现税金总额348.8亿元,比2012年下降10.6%,企业亏损面达24%。全国其他地区形势更加严峻,产值、利润、税金都有大幅下降。因此,处理好这一关系是实现中国煤炭工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

(2)盈与亏的关系。企业的盈亏是市场所决定的,企业的发展要在满足市场的条件下,立足于三个优化,即成本、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从规模上要效益,从高效集约化上降成本、提效率。煤炭企业只有采取关闭、淘汰落后产能,现有矿井转型升级的方式才能谋得长远发展。

(3)进口煤限与放的关系。2013年中国进口煤量已达3.3亿吨,大量进口煤炭已成为影响中国煤炭市场和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合理、有效地把控进口煤量,已成为处理好中国煤炭供需关系的关键。电力部门从提高企业利润考虑,谁价格低就买谁的,其杠杆作用不容忽视。煤企一直呼吁坚决限制劣质煤进口,合理把控优质煤进口量,目前成效甚微。

(4)煤与电的关系。煤与电的关系说到底是供需关系,价格是关键。中国煤电发展的实践证明,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盈亏多变,并有长期往复非良性发展的趋势,双方都不能实现稳定持续发展,彼此都感到很无奈。究其原因,既有政府干预行为也有市场价格机制没建立起来等因素。

(5)矿井关闭与准入的关系。国务院2013年99号文件明确规定,关闭年产9万吨以下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据统计这部分矿井涉及年产能

3.5亿吨。一律停止新建年生产能力低于30万吨的煤矿。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准入好控,不批就行了,但关就难了,因为关闭年产9万吨以下小煤矿的条件还有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这一前提,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年产9万吨小煤矿是关还是放,不明确。另外还涉及到赔偿问题等社会问题,实施起来难度很大。

(6)市场经济三大机制的相互关系。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是构成市场经济的三大要素,三者之间通过互相制约、互为条件的循环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目前中国煤炭工业市场三大机制均未很好地建立起来。首先是竞争机制,现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确立了四加一体系,即神华集团、中煤集团、同煤集团、伊泰集团加协会运销部门,但从2012年至今,市场话语权主要还是由个别大企业把控,其他企业只能跟随,造成中国煤炭市场竞争机制处于严重失控状态。其次是供求机制明显出现产销脱离,煤企不管市场需求如何,放量生产,抱团取暖难以实现。价格机制在上述两大机制混乱的情况下,肯定处于非良性运行状态。

建议与对策

开展与市场化相关的改革。一是税费制度改革,以取消不合理的收费和降低企业税负为目标。二是建立价格保障体系或价格调控机制。按目前市场情况,把吨煤价格限定在0.1元/大卡至0.15元/大卡范围内是适宜的,低于或高出此范围时,发挥政府作用采用价格调节机制进行调控。三是合理规范竞争机制,在协会或相关主管部门的引领下,推行联动机制,扭转一家或少数企业说了算的局面。四是建立稳定的供求机制。我们把产量与需求之比称为产需刚性系数,在需求准确测定后,产量要以产需刚性系数来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煤炭经济的平稳运行。

建立煤炭产能防控体系。既立足于煤炭工业的长远发展,也统筹兼顾目前现状。对此应建立专门研究队伍和机构,实现准确预测需求量,有效控制煤炭产量,为政府实现有效把控产能提供科学依据。

煤电联营要统筹兼顾。据统计,中国五大发电企业2013年煤炭年产能已达7.62亿吨,实际产量已达7亿吨。目前的状况是发电企业办煤矿容易,煤矿要办电厂太难,即便是已建成的电厂也是以低价并网后再高价使用,这就从政策层面上出现了不公平。国家应从全局高度统筹兼顾,鼓励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联合办电,使双方在煤电联营中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

第二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2008-10-13 10:30:12|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中国货物贸易发展状况

2001年,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极其困难的国际经济形势。美国经济结束了长达10年的增长,进入了调整期;日本经济连续多年衰退,复苏步履维艰。受美、日经济拖累,欧盟经济微弱增长。“9.11”事件更使已经疲弱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全球经济进入全局性调整和景气低迷状况。国际贸易增速急剧下降,中国周边的许多亚洲国家出口出现了负增长。不断恶化的国际环境给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压力。面对不利的外部环境,2001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逆势而上,出口和进口贸易实现了均衡、稳定增长。进出口总值突破5000亿美元,达到5097.7亿美元,同比增长7.5%;其中出口2661.5亿美元,增长6.8%;

进口2436.1亿美元,增长8.2%;贸易顺差225.4亿美元,下降6.5%。

同2000年进出口增长31.5%、出口增长27.8%的高增长速度相比,2001年进出口尽管增速明显放缓,但全年发展情况比年初预计的要好。一是2001年进出口贸易达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外贸年均增长7.5%的速度,并略高于当年国民经济7.3%的增长速度,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二是中国进出口远高于当年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更高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增速,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三是贸易顺差继续

保持较高水平,为国家外汇储备突破2000亿美元提供了坚实保障。

2001年中国货物贸易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对外贸易前高后低,年终出现增势。全年出口和进口月度增长情况是:出口呈U字型或马鞍型走势,发展速度不平衡。前4个月每月出口均达到10%以上的较高增长(1、2月份消除节日因素影响合并计算月均增长13.4%),从5月份开始转入低速增长,其中6月份甚至出现负增长,11月、12月则连续大幅回升,分别达到8.4%、11.5%的增长速度。进口增长速度则从2月份开始逐步回落,10月和11月还出现

了负增长,12月份则实现了4.6%的增长。全年进口和出口基本上保持了均衡发展。

2.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改善,高附加值商品出口比重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64.6亿美元,进口641.2亿美元,分别增长25.4%和22.1%;占进出口总值的21.7%,比2000年上升2.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比重上升2.6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1187.9亿美元,进口1205.2亿美元,分别增长12.8%和17.2%;占进出口总值的46.9%,上升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比重上升2.3个百分点。上述两类商品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不仅拉动了全国对外贸易的增长,而且使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传统大宗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尽管绝对值仍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乏力,服装、鞋出口分别仅增长1.5%、2.5%,玩具出口则下降7.4%。进口方面,国内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短缺原材料进口保持较快增长。成品油进口2145万吨,增长18.9%;原木进口1686万立方米,增长23.9%;铁矿砂进口9231万吨,增长31.9%。受国际市场价格走低的影响,成品油、木材、粮食、钢材等进口数量增加较多,但进口金额增幅相对较低;高新技术产品进口641亿美元,增长22.1%。长线商品、敏感商品和机电产品进口规模得到初步控制,进

口增速过快的压力有所缓解。原油进口明显减少,进口数量和金额分别下降14.2%和21.5%。

3.对俄罗斯、非洲及拉美出口增幅显著,对美国和香港地区出口增幅较低,市场多元化取得进展。受各贸易伙伴进口需求变化的影响,我国出口市场结构有所调整。美国经济滑坡对我出口的影响最为明显,全年对美出口542.8亿美元,对香港地区出口465.5亿美元,分别仅增长4.2%和4.6%,均低于平均增速,在总出口中的比重分别下降0.5和0.4个百分点。但是,对俄罗斯、非洲、拉美出口增幅显著,分别增长

21.4%、19.1%和14.6%,出口比重分别上升0.1、0.3和0.2个百分点。另外,对韩国、日本和欧盟出口

保持了平稳增长,分别增长10.9%、7.9%、7.1%。

4.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同步增长,进口增幅高低不一。一般贸易出口1119.2亿美元,增长6.4%;加工贸易出口1474.5亿美元,增长7.1%,两者增幅差别不大;占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2.1%、55.4%。一般贸易进口1134.7亿美元,增长13.4%;加工贸易进口939.8亿美元,仅增长1.5%。由于进口关税调整

和进一步规范加工贸易,加工贸易进口增长持续低迷,这可能将影响加工贸易的出口后劲。

5.各类企业出口发展不平衡,民营企业增势强劲,国有企业出口下降。国有企业出口进一步萎缩,全年出口1132.3亿美元,下降2.8%;占出口总值的42.5%,同比减少4.2个百分点。非国有企业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332.4亿美元,增长11.6%,占出口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50%;民营等其他企业出口持续强劲增长,全年出口196.9亿美元,增长47.8%,占出口总值的7.4%,上升了

2个百分点。

6.沿海主要地区出口增长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浙江、山东两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增长18.2%和16.7%,比全国增幅分别高11.4、9.9个百分点。江苏、天津、上海和福建出口增幅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出口大省广东经过积极努力,下半年出口形势出现好转,从8月份开始连续5个月保持回

升势头,全年出口增速达到3.8%,为扭转全国出口增速下滑的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中西部地区出口发展差异较大,其中青海、山西两省在全国增长最快,分别增长33.1%、18.7%;而

新疆、内蒙在全国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44.5%和35.4%。

7.贸易顺差保持较高水平,国别地区构成略有调整。2001年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仅为80.1亿美元,但因进口调控和出口反弹,下半年实现顺差145.3亿美元,比上半年增长81.4%。全年顺差225.4亿美元,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维持了较高水平。

与主要国别地区贸易平衡的基本格局未发生大的变化。香港地区和美国仍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贸易逆差主要来自台湾省和韩国。与上年相比,顺差增加的主要国别地区有香港地区、英国、日本等,对美国的顺差有所减少;逆差加大的主要有台湾省、俄罗斯、德国等,对韩国的逆差有所减少。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2001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保持快速发展,但依然呈现逆差局面。其中,对外服务贸易出口额333.4亿美元,进口额392.7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6%和9.0%,服务项下逆差达到59.3亿美元,同比增加6%。从2001年我国服务贸易构成看,运输和旅游仍然是我国涉外服务贸易的主要项目,其合计规模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量的65%,与上年持平。此外,从2001年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的具体情况看,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咨询、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同比增速均超

过了20%,高于其它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预计2002年我国服务贸易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但由于目前我国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较大,近期我国服务贸易项目进口增长速度仍将快于出口的增长,服务贸易项目逆差将呈扩大趋势,逆差局面在短期内将不会改变。(《经济参考

报》)

第三篇:资料14-我省煤炭工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我省煤炭工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作者: 安徽能源技术学校 程钢 钱保健

为了适应我省经济发展特别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对四大矿业集团和铜陵、宣城、巢湖、安庆等市煤炭管理部门所辖的地方煤炭企业进行了调研。针对我省煤炭工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对中等技术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采取区域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对四大矿业集团、4个市6家地方煤炭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掌握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基础资料,对我省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和需求状况有了进一步认识,对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如何适应行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

一、我省煤炭行业发展及部分煤炭企业人才状况和素质分析

煤炭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对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保障人民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煤炭工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通过一批现代化的大中型矿井的投产,我省煤炭工业生产集团化程度大为提高。尤其是集中了全省90%以上原煤生产能力的四大煤炭生产企业,单井平均规模已达136.3万吨,大大超过全国国有重点煤矿平均90.1万吨的水平。

目前,我省煤炭行业已经具备设计、施工、装备及管理400万吨级矿井和千万吨级大中型矿井的能力,煤炭工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这不仅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证,而且有力地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我省煤炭工业总体上还不能够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国有煤炭企业历史上形成的人员多、包袱重、效率低和竞争力差等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人才结构性短缺和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的状况不容忽视,严重制约了我省煤炭工业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发展。虽然我省是煤炭工业大省,但综合采煤机械化程度不高,在洁净煤技术开发和应用上比较落后的情况尤为突出。2000年全省原煤入洗率仅为45%,煤炭伴生产品利用率低,导致洁净煤技术开发和应用落后,型煤、煤气化发展缓慢,水煤浆刚刚起步,亟待加快步伐。

从调研的情况分析来看,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现有的人才状况已不能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四大矿业集团中的谢桥一矿、二矿、潘三矿、刘二矿等企业,从2000年至2002年情况统计,没有招聘到本科学历以上毕业生,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也较为缺乏。70%的企业高级人才调出大于调入,48%的企业中等专业人才调出大于调入,这些企业拥有大学本科学历人才占职工总数的平均值为2.64%,拥有中等学历人才占职工总数的平均值为7.6%,职工队伍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据调查,这几家企业受过高中以上文化教育的人数只占职工总数的17.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职工总数的3.2%,职工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为8.7年,大大低于全省职工文化素质的平均水平。

为此,许多企业虽建立了人才工程,采取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但因力度不大,收效甚微。随着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煤炭市场供需关系的剧烈波动,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和精简机构裁减人员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每一个企业都十分关注的大事。与此同时,随着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人才分配指令性计划的逐步取消和人才供需的市场化,人才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企业在用人观念上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千方百计地吸纳各类人才特别是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的人才,另一方面,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则不感兴趣。而愿意进入煤炭企业的高校毕业生却越来越少,即使在煤炭企业内部也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外流动,使得煤炭企业人才情况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许多企业领导层的重视与担忧。尤其是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煤炭行业经济状况普遍下滑的情况下,煤炭企业不再被高校毕业生看好,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使得

企业接纳高校毕业生的计划,往往成为一相情愿的事情,尽管企业对此做出很大努力,也难以如愿。在煤炭企业不仅缺乏工程技术人员,医务、教育人才也极为缺乏,主要原因是煤矿条件艰苦,留不住人才。我们在调查某矿一所中学时,该校校长告诉我们:学校缺老师,连排课都困难了,从师范类大专院校进人有两难,一是人家不愿来,二是集团公司不愿意接受,学校和企业领导层双方都能勉强接受的是从下岗人员中选调教师,质量得不到保证。

我省煤炭工业结构调整确立煤炭工业技术进步目标已是大势所趋。一是关闭非法开采和布局不合理以及浪费资源严重、没有起码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充分发挥国有大矿生产能力,调整煤炭生产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二是积极发展与煤炭配套的非煤产业和煤炭深加工,大力发展煤矸石、高岭土等煤炭伴生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三是限制和淘汰高灰高硫煤炭生产,调整煤炭产品结构,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煤炭工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职工的整体素质也要有所提升。一个年产煤炭近400万吨的煤炭企业要有一定数量的高、中级人才,在许多技术岗位上,尤其需要相当数量的中等专业人才,如采煤、地质、测量、通风、机电、防突等合计约需要250—260名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否则企业将很难运转。

二、我省煤炭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从调研情况看,煤炭企业的经济状况越是一般,接纳招收毕业生越是困难;行业发展前景越好,对各种层次人才的需求就越大。煤炭企业的发展需要科技进步,科技进步需要人才,而目前我省绝大部分煤炭企业却面临人才短缺或是人才断层现象。就我省煤炭企业目前的情况看,不要说企业在发展非煤产业过程中需要的公共专业人才,就是目前急需的机电、采矿、地测、安全管理等专业人员,随着大中专院校专业的调整,单靠正常的学校毕业分配已难以满足煤矿的需求。因为,这些院校设置专业的应用范围不再像过去那样局限在煤矿,而可以到其他行业就业。但是煤炭企业除一方面仍需要一些传统专业的人才,如采矿、勘探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选煤、地质、安全、矿物加工、矿井建设、土木、测绘等;另一方面,由于煤炭科技与多项科技交叉以及市场化的客观需求,一些新的交叉专业也成为煤炭企业的新宠。如工民建、会计、计算机、电气自动化、环境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地理信息工程、工程监理、机电一体化、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再加上现在煤炭市场好转,煤炭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开始好转,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有所增加,特别需要一些复合型人才,对中等专业技术人员则更注重实用性、操作性。煤炭行业的人才需求既有量的需求不足,更有人才结构性的短缺,尤其是缺乏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三、适应新形势,及时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校扩招和毕业生分配计划由指令性分配变为指导性分配,中等职业教育形势不容乐观。2003年安徽省有关部门提出,继续坚持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方针不动摇,坚持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不动摇,确保中职教育不再滑坡。按照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之比、招生数量必须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根据我省煤炭行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实际状况,我校制定了煤炭行业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在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上,按照政策规定,继续实行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的招生办法,实行“五个全放开”的政策,即放开招生计划限制,根据我省煤炭行业的需求和学校培养能力自主确定招生规模,取消初中升学预选考试,实行免试入学、推荐注册入学;放开地区限制,走出安徽招生。

在专业课设置上,按照“巩固传统专业,发展优势专业,创新复合专业”的思路,实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的办学方针,结合我校师资结构状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解决新型专业课师资问题。

对采矿、地质地测、安全管理、通风、机电、防突等传统专业继续巩固,但也要注重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的一致性,加大操作技能培训的课程比重,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能很快适应工作的需要。对我校部分优势专业,如会计、计算机、电气自动化等专业,一方面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几年来我校已安排12人次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院校深造学习,更新了知识结构,了解了教学动态,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师资力量配备上,注重向优势专业倾斜,采煤、矿业机电、电气自动化等课程均有高级讲师职称的教师任教,教学水平能够得到保证。

为了适应社会和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校积极采取对策,安排专人负责掌握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变化的最新动态。与此同时,我校还积极与安徽理工大学联合办学,利用高校丰富的人力、智力、信息资源优势,组织本校优秀教师集中攻关,丰富新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校企联合会,“定单式”为企业培养人材。2004年我校与淮南矿业集团,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1350人的定向委培协议,为江南地方煤矿培养了近300名在职工程技术人员,以解决这些企业用人的燃眉之急。

面对煤炭行业发展的新形势,煤炭行业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新环境。通过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和专业课程结构性调整,按照市场和我省煤炭企业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进一步调整与优化教学体系和专业课程布局结构,为安徽煤炭行业的再次腾飞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第四篇: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全国煤炭工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主要发展目标

(一)煤炭生产。“十二五”末,全国煤炭生产能力41 亿吨/年,煤炭产量控制在39 亿吨左右。

(二)煤矿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开工建设规模7.4 亿吨/年,建成投产规模7.5 亿吨/年。

(三)企业发展。“十二五”末,形成10 个亿吨级、10 个5000 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

(四)技术进步。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

(五)安全生产。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重特大事故起数比2010 年分别下降12.5%和15%以上,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8%以上。

二、生产开发布局

全国煤炭开发总体布局总要求是“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即:东部(含东北)控制开发强度,维持现有供应能力。中部放缓开发增速,保障稳定供应。西部开发潜力大,提高供应能力,增加调出量。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全国煤矿企业数量控制在4000 家以内,平均规模提高到100 万吨/年以上。鼓励煤、电、运一体化经营,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二)有序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保障煤炭稳定供应。加快陕北、黄陇、神东、蒙东、宁东、新疆煤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晋北、晋中、晋东、云贵煤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大型矿区。

(三)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提升小煤矿办矿水平。晋陕蒙宁甘新重点建设300 万吨/年及以上煤矿。停止新建30 万吨/年以下的高瓦斯矿井、45 万吨/年以下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项目。

(四)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坚持安全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加强职业健康监护,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五)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促进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在内蒙古、陕西、山西、云南、贵州、新疆等地选择煤种适宜、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重点支持大型企业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升级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

(六)推进瓦斯抽采利用,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重点建设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产业基地,建成寺河、潘河、成庄、潘庄、赵庄等项目,加快建设大宁、郑庄、柿庄南等重点项目,配套建设沁水盆地南部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产业基地的集输管网。

(七)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矿区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结合新农村规划建设,做好村庄搬迁。

(八)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新技术推广应用、重大成套装备研制,提高煤炭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煤矿技术装备水平。

(九)发展现代煤炭物流,建立煤炭应急储备体系。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煤炭物流服务体系,提高煤炭物流效率,降低煤炭物流成本。加快建立全国煤炭应急储备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多元发展、互利共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境外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深入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技术服务,进一步拓展煤炭国际贸易。

第五篇:榆林煤炭工业发展概况

榆林煤炭工业发展概况

www.xiexiebang.com

2006-09-0来源:榆林市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朋友们、同志们:

今天隆重举行的“煤炭科技万里行——走进榆林”活动,是我市煤炭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市煤炭工业实施科技兴煤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此,我代表榆林煤炭工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向前来榆参加活动的各位领导、专家、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榆林煤炭工业的发展情况,分三个层面:资源概况、发展现状、需要解决的问题,向各位做一简要介绍。

一、榆林煤炭资源概况

榆林是煤炭资源富集区,是国家规划13个大型煤炭建设基地之一。全市含煤炭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54%,煤炭资源的预测储量为2800亿吨,探明储量为1460亿吨,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86%,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2%,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按照规划分为神府矿区、榆神矿区、榆横矿区和吴た笄?BR>

榆林煤炭的形成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过程中,经历了三次聚煤作用,从而形成了三个不同地质时代的煤系,即石炭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煤田。石炭二叠纪煤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府谷、吴堡一线,探明储量70.49亿吨,可采煤层11层,单层最大厚度15.47米。煤类主要为气煤、肥煤、焦煤。三叠纪煤主要分布在子洲、米脂一线,总储量为0.33亿吨。侏罗纪煤主要分布在榆、神、府、横四县区,含煤面积24561平方公里,探明储量1357.33亿吨,主采煤层5层,煤层单层最大厚度12.5米,每平方公里地下平均储煤1000多万吨。煤类主要为长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煤质具特低灰(7-9%)、特低硫(小于0.8%)、特低磷(0.006---0.035%)、中高发热量(6800---8200大卡/千克)的特点,是优质低温干馏、工业气化和动力用煤,是理想的环保用煤,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竟争力。

二、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我市煤炭工业从“七五”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努力,煤炭工业的开发与建设已具雏形,已形成1亿吨/年的生产规模。“八五”以来,煤炭工业产值和实现的税利一直占到全市GDP和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市煤炭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了具有转折性、标志性和历史性的五大突破:一是全市煤炭产量突破亿吨大关,2005年煤炭产量达到1.06亿吨,同比增长30%,占全省产量1.55亿吨的68.5 %;二是煤炭工业产值突破百亿,达到115.56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5 %;三是全行业实现税利费突破50亿,达到54.78亿元,纳入财政部分为42.43亿元,占财政总收入62.69 %;四是全市煤炭铁路发运煤炭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达到1102万吨;五是地方国有煤炭运销企业实现税利突破5亿,达到 5.21亿元,同比增长13.5%。

回顾煤炭工业发展的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煤矿建设成效显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在神府煤田的开发带动下,国家和地方共投入资金近300亿元用于我市煤炭资源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以大柳塔、榆家梁、榆树湾等现代化矿井为代表,大中小矿井齐全,国家、地方和个人联合开发的格局。目前,全市境内共有各类生产矿井395处,其中中央企业矿6处、省属企业矿2处、地方煤矿387处。“十五”期间,我们抓住西煤东运、西电东送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有利时机,按照“高起点、新机制、大规模、现代化”的煤矿建设方针,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了榆树湾、锦界、冯家塔、拧条塔、何家塔、三道沟、南梁、海湾、中能榆阳、杨伙盘等一批现代化矿井。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前期1000万吨,后期4000万吨榆树湾煤矿,年底可建成投产。南梁煤矿和中能煤矿,为地方煤矿的技术改造树立了榜样,成为榆林煤炭工业发展史上璀璨明珠。

(二)煤炭产销趋于合理。我市通过铁路外运经营煤炭始于1982年,当年由2万吨起步,经过20多年努力,出口煤计划增加到120万吨,内销煤计划增加到565万吨。发运线路由过去的在山西庄阴线发运到现在的神朔、包神、西包三条线路发运。发运站点由过去在山西庄阴线借站上煤到现在的在神朔线上的新城川、黄羊城、孤山站;神延线上的凉水井、大保当、牛家梁、鱼河;包神线上的大柳塔石圪台、瓷窑湾等站上煤装车发运。全市经省政府批准的公路煤炭计量站点36处,其中出省、出市地界站点24处,县乡公路12处。截止2005年,全市国有重点煤炭运销企业通过铁路外发运经营煤炭计划量为3145万吨,实际发运煤炭4228.5万吨,实现税利费16.44亿元,出口煤创汇2.67亿美元。

(三)安全状况基本平稳。各级政府、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重视安全程度普遍提高,深化煤矿专项整治,强化监管,加大投入,综合治理,促进全市煤矿安全状况总体稳定。2001年至2005年,全市地方煤矿原煤百万吨死亡率远低于全国全省水平,分别为1.72、1.23、1.16、0.81和0.90,总体呈下降趋势,未发生5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煤矿安全生产走在全国、全省前列,连续十六年被评为安全生产先进集体。

(四)结构调整有重大突破。“十五”期间,煤炭工业逐步实现了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由初级加工向深度加工、综合利用的转变,由资源粗放型管理向严格保护型管理的转变。

一是“三个转化”进程稳步推进。2003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推进三个转化,加快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开发与转化并重,把转化放在首位的方针,突出煤炭主业,实施项目带动,推动了一批涉煤转化项目的建设。着力走科技创新、项目带动、转化为主的路子。

二是标准化矿井建设成效明显。从2003年起,我们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施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累计投资2.04 亿元,建成标准化矿井68处,初步改变了地方煤矿小而散、脏而乱,无序竞争、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局面,促进了资源与生产、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产品结构明显改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三是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十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1.53 亿元,完成3549.67 km2的煤田地质勘探任务,为后续规划发展创造条件。完成了神府、榆神、榆横矿区的总体规划,并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组织的评审。积极实施资源整合,关闭516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对45处地方煤矿实施了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对86处乡镇煤矿进行了联并。全市累计投入2亿多元,用于小焦化厂的清理整顿,共关闭兰炭企业49户、焦炉78 台;累计投入1.6亿元,用于煤矿生产、生活区绿化,矿容矿貌得到了改观;共投入1.5亿元资金,对煤矿开采已形成的地表塌陷、水体泄露,植被破坏等进行了补偿和治理;累计矿区植树种草面积400多万亩,林草覆盖率较2000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组织专家开展因采煤造成地面沉陷的治理调查研究,制定了榆树湾矿井保水采煤实施方案;规划了六个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中发展,环境集中保护,资源综合利用;新建煤矿实施环境保护与建设项目“三同时”;新建电力项目都采用空冷装置,同步建设了脱硫设施,并完善了节水环保工艺和设备。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榆林是煤炭资源的禀赋条件,特别适合大规模开采和就地转化。我市煤炭企业要实现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有利时机,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按照“三个转化”的方针,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过程中,把发展大型、特大型煤电化、一体化项目作为主攻目标,打破产业界限,以多种形式推进煤电联营、煤焦化联营、煤路运联营,延长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循环经济的格局。

当前,我们要着力处理好以下我市煤炭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系和问题。我市煤炭工业尽管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一些自身内部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直制约着我市煤炭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由于我市地方煤矿技术人员缺乏,科技含量低,从而形成盲目开采,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比如在我市,集矿、路、港、电、航于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的中央大型煤炭企业神华集团,单井单面产量、全员工效等多项指标创世界记录,是世界煤炭工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与地方煤矿落后的采煤方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们深信通过这次“煤炭科技万里行”活动,为我们榆林煤炭工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为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下面,我就榆林煤炭工业发展中,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供各位领导、专家进一步研究。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跨越式发展和适度开采之间的关系。我市地方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市场需求旺盛拉动的结果,并不完全是行业自身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产量的增加很大程度是靠煤矿超能力生产;企业效益的增加主要还是依靠产量增加和价格提升。因此,要正确处理好跨越式发展和适度开采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榆林煤炭”、“平安榆林煤炭”。

二是正确处理开采与塌陷的关系。煤炭开采必然造成地表塌陷,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底,全市因煤炭开采形成的采空区面积达320平方公里,仅神木县采空区面积达99.12平方公里,现已塌陷44平方公里。煤炭开采造成的塌陷,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我们绝不能熟视无睹,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持在开采中治理,在治理中开采,力求把塌陷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绝不能再走山西、东北等老工业区的曲折道路。

三是正确处理煤炭开采和水资源保护的关系。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属重度缺水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省的7.3%。现有的开采方式,已造成了水体泄露,这就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因此,在煤炭资源开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煤炭开采和水资源保护的关系,积极探索保水采煤新技术。

四是采煤方法落后,资源浪费严重。全市现有地方煤矿普遍以炮采为主。高档普采、轻型综采和综采等先进的采煤方法没有得到普遍应用。落后的采煤方法,不仅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不相适应,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必须应用煤矿先进适用技术,改革现有的采煤方法。

五是采空区治理已成为煤矿亟待解决的问题。受采煤方法限制,房柱式硐室开采导致工作面无法实现全负压通风,工作面空顶作业,顶板事故频发。随着开采力度的加强,采空区面积范围越来越大。近年来大面积冒顶次数不断发生,已经成为我市煤炭安全生产的心腹之患。

六是煤层自燃发火倾向严重,矿井防治水任务艰巨。我市榆神矿区、神府矿区属侏罗纪煤田,煤类主要为长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煤层自燃发火自燃发火指数低,极易自燃。近年来,全市有多处煤矿发生井下煤层自燃,虽然没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但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榆神矿区大部分煤矿采用竖井开拓方式,工作面离涵水层较近,极易发生透水。

七是煤炭产品结构单一,转化率低。我市现有给类煤矿395处,2005年共生产原煤1.06亿吨,原煤生产和输出的比重过大,大量原煤以直销为主。受资金、技术、人才诸多因素限制,全市原煤就地转化1330万吨,转化率仅为12.5%,煤炭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煤焦化、煤电铝、煤气化、煤液化等优势产业和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洁净煤项目建设和劣质煤、煤矸石、与煤共生伴生物的综合开发利用等接续产业的培育更是滞后,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经营粗放,煤炭产业经济运行质量水平和综合效益不够理想。

八是煤矿安全欠账多,技术装备落后。受历史条件限制,我市地方煤矿起点低、先天不足,矿井采、掘、机、运、通以及排水、供电系统等普遍缺乏先进技术装备,井下采用非防爆车辆运输,没有实现矿井全程电子监控,整体技术装备落后,安全基础薄弱,矿井防灾抗灾能力较差,影响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

同志们,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我国能源政策的调整,煤炭作为一次能源的作用、地位在今后会进一步加强,市场需求会进一步推动产量逐年提高。榆林作为全国产煤大市,既要做到产量有序增长,又要避免走过去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装备煤炭企业,逐步提高我市煤矿安全技术装备水平。

这次煤科总院前来我市,秉承“立足煤炭、服务煤炭”的基本宗旨,坚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和优化煤炭产业,不断创新煤炭开采、洗选和安全防范技术、安全保障能力。这对于我市煤炭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是一次极好的机会,“煤炭科技万里行—走进榆林”,为我们加强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我们应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重点在资源勘探、采煤方法改革、中小煤矿技术改造、煤矿安全、洁净煤技术利用、产业延伸转化、保水采煤技术、采空区治理、环境保护、煤矿信息化、矿井标准化等领域加强合作交流。请参加会议的代表,要针对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寻找与煤炭科研单位对接的切入点,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为榆林煤炭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建设西部经济强市,携手合作,共同奋斗!

衷心祝愿“煤炭科技万里行”活动在榆林这块圣洁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谢谢大家!

榆林市煤炭工业局局长——刘乃儿

下载2014年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状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状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浅析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浅析 管理工程系工程管理专业赖秀萍20080770110 摘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分析。农村金融结构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村金融机构设置单一、农村金融组织结构......

    近几年中国快递发展状况

    近几年中国快递发展状况 近几年,中国快运速递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在中国东部地区形成了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4大区域性快运速递圈。同时这4大快运速递圈又以滚动式、递进......

    中国奶牛业发展状况

    中国奶牛业发展状况 摘要 奶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奶牛业的发展是改善人民的食物结构、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措施。奶牛饲养业是现代国家农业的核心行业,大......

    中国自闭症发展状况报告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 (概要) 意义: 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研究、有......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读后感

    通过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的细心研究以及揣摩,我得出了一些结论:A.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读后感。1.中国互联网网民的规模。我国总体网民的数量虽然在......

    中国建筑行业发展状况(中英文)

    中国建筑行业发展状况 从1997年开始,中国建筑业总产值进入一个稳定增长期,增速小幅增加,直至2004年。从2005年开始,增速降低到20%以下。究其原因,是因为国家针对我国建筑业的情况......

    中国百货商场发展状况调查

    1 绪论近1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在中国各大城市中,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百货商场;这些商场以其直观的营销方式和多样化的产品在服务业中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也被越来越......

    中国极限运动的发展状况

    中国极限运动的发展状况 姓名:徐涛班级:工商201002 学号:20103181 摘要: 极限运动,是结合了一些难度较高,且挑战性较大之组合运动项目的统称,例如:直排轮、滑板、极限单车、攀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