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煤炭行业研究

时间:2019-05-14 04:3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煤炭行业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煤炭行业研究》。

第一篇:2013年煤炭行业研究

2013年:煤炭行业喜忧参半 价格趋于理性

2013-02-20 09:22:49 来源: 【大 中 小】 跟贴 0 条

2012年,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原煤产量保持整体较快增长,煤炭进口再创新高,煤炭行业告别“黄金十年”……接下来的2013年是十八大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煤炭价格逐渐趋向理性,实现煤炭总量控制有一定难度,铁路煤运紧张局面有待缓解,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工作提上日程。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和政策环境改变的形势下,本报记者对2013年煤炭行业发展进行展望。

2012年12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未来电煤市场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其中主要包括建立电煤产运需衔接新机制,2013年起取消重点合同,取消电煤价格双轨制,发改委不再下达年度跨省区煤炭铁路运力配置意向框架。

从2000年煤价开始一路高启后,煤电“顶牛”就成为了煤电市场长期存在的主要矛盾之一。对于煤电市场来说,每一次政策的出台,都会伴随着或大或小的市场震动。

业内人士认为,短期来看,此次改革对国内煤炭价格的影响有限。2012年年末为完成生产指标和销售任务,煤炭生产企业纷纷抓紧生产,贸易商们也开始清理库存,造成了煤炭供应量的爬升。截至12月26日,环渤海动力煤(5500大卡)平均价格634元/吨,较前期下跌1元,而这一价格比2012年年初降了163元/吨。对于多数煤矿和电厂而言,当前市场煤价格水平已与相同热值的重点合同煤相差不大。因此,电煤价格并轨对其经营效益的冲击有限,不会影响煤炭和电力的正常生产秩序。长期来看,取消重点合同煤后,2013年电煤价格将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从需求来看,尽管近期煤炭需求有了一定回升,但春节后的二、三月份是动力煤传统的需求淡季,市场情况并不会得到较多的改善。从供应来看,2013年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煤炭主产区将继续释放新增产能,原有产能在经历2012年停产、限产后也将重新投放。并且,包括电厂在内的各环节电煤库存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压缩了电煤价格上涨的动力和空间。

宏观经济形势对煤炭价格的走势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从国内看,2013年是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各级地方政府势必会把保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经济增长的政治环境无疑将优于2012年。为稳增长,2012年9月份以来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审批、核准通过了一大批基建投资项目,2013年将是这些项目的重要建设期,这必然会带动钢材、水泥、电力等能源原材料需求有所回升。另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3年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虽然中央明确要求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但在许多地方政府看来,城镇化意味着基础设施建设,意味着房地产开发投资。在进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双双回升的基础上,电力、钢材、水泥等能源原材料需求增加,各种煤炭需求有望整体回升。

第二篇:煤炭行业深度研究

煤炭行业深度研究:政策引导毁灭供给,中国煤炭去产能必由之路

供需错配是产能过剩的原因,创造需求与毁灭供给是产能去化的两条出路。产能过剩从根本上说是供需之间的错配带来的动态不均衡。因此,解决产能过剩只有两条途径:创造需求或毁灭供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存在两类不同的产能去化路径:一类是创造需求视角下,追求需求增速大于供给增速的相对去产能;一类是毁灭供给视角下,产能绝对规模收缩的绝对去产能。

美国煤炭行业产能去化经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导致供需短期错配,提升产业集中度收窄供给弹性,支持出口创造需求,实现供需关系修复。美国煤炭行业的产能去化具有阶段性特征,且产能去化阶段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阶梯型特性相互匹配。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期,燃气机组对燃煤机组的替代过程中,小煤矿逐渐退出煤炭行业,市场与政策的双重调节促使行业集中度提升从而降低了供给弹性,从中长期解决了需求略有好转情况下产能的过度释放。在平台期,受欧洲高气价影响,美国煤炭积极扩大出口欧洲市场,同时谋求向亚洲地区输送。创造出口需求承接供给弹性收窄,美国煤炭行业成功实现产能相对去化,ROE水平回升至15%。

美国钢铁与日本钢铁产能去化经验:经济转型导致长期错配,毁灭供给实现产能绝对去化。美国钢铁与日本钢铁业产能去化均以经济转型为背景,美国工业化的完成与日本的结构性萧条构成产能去化的趋势性条件,毁灭供给成为行业产能去化,修正长期供需关系的唯一路径。同时,美国钢铁行业面临的日本低成本钢材进口冲击与日本钢铁行业面临的石油危机和尼克松冲击,成为产能快速去化的催化剂。但产能去化过程中政府态度的差异性导致二者产能去化的效果差异:美

国政府采取阶段性贸易保护扶持钢铁,导致行业产能去化不彻底,行业盈利能力始终在低位徘徊;日本钢铁行业通过“减量经营”政策督促产能淘汰,日本钢铁行业盈利能力在产能的快速淘汰后很快出现回升。

中国长期经济转型叠加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双重压力推动煤炭行业去产能,进口煤冲击或为去产能的催化因素。我国经济面临长期转型压力,经济增速下台阶与投资拉动贡献的降低导致中上游供需长期错配。同时,本届政府对节能环保的要求导致能源消费结构进入调整期。经济结构转型叠加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导致产能面临绝对去化压力。

沿海大量进口煤的冲击将有望加速产能规模去化进度。

借鉴美国经验,我国产能去化需要政策干预,但各省方式略有差异。

1、我国煤矿投资回收期较长导致退出难度加大,产能去化需要政策推动。

2、供需区域半径影响去产能方式,距离消费地越近越需要使用行政手段。因此,安徽河南需强制小煤矿关停,内蒙可以更多通过市场手段。

3、温和税收政策仅能改变产量增速,不能改变产量变动方向,因此,行政命令与财税手段需要高力度,从而促进行业产能快速去化,从而实现盈利能力和景气度的回升

第三篇:煤炭行业初探

煤炭行业初探

(2012-07-16 11:11:59)转载▼标签: 股票 分类: 行业

作者:高勇

近日媒体多有报道,整个煤炭行业饱受高库存之苦,A股二级市场的股价也在羸弱的大盘下也一路直下。

“秦皇岛港码头煤炭库存直线上升,始于今年5月初,当时的库存量还只有560万吨,但过去两个月内,这里的库存激增到近900万吨。而在去年同期,港口煤炭的库存量仅在600万吨左右。

在煤炭积压的同时,煤炭价格也在一路看跌,两个多月来,同比下降了两成。去年还赚得盆满钵满的煤炭经销商们,如今无不在感叹日子难过。除了秦皇岛港外,北方七大港口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煤炭压港”现象,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下游市场需求的减少。此外,国际煤炭的流入,也是因素之一。专家指出,国内煤炭价格,主要还得依靠工业用电量的回暖。从近期经济走势来看,未来,价格短期内还将弱势运行。

煤炭市场的跌跌不休,吸引了多方关注,部分省份开始出台或变相出台限产报价措施,交通部也有意研究提出控制煤炭进口非正常增加的政策建议。比如,山东省应对煤价下跌,采取特殊时期实行临时性限产压库保市场等措施,平抑省内煤炭价格。而煤企也积极南下寻找出路。21世纪网也报道称山西、内蒙古、河南、等省已变相出台限产措施。”

从趋势理论的角度出发,目前整个煤炭行业的行情非常不容乐观,但是本文更想就长期走势谈谈煤炭行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分析方法。

一 总体框架

研究煤炭行业之前,我们在信息收集环节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个行业,哪些是长期因素,哪些是短期的,否则研究将会陷入到一种空洞的随市场大流的泛泛而谈中。

回到价值链上来讨论这个问题,首先煤炭行业大框架上隶属于能源行业,所以总体上的思路与研究整个能源行业是类似的。能源行业的发展质量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密不可分,一个国家在工业化的初期、中期以及后工业化时代对于能源的需求各有自身的特点。

同时煤炭行业相对于油气资源又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说在运输方面,显然煤炭难度更大,运输成本也更加高昂;总体上中国是一个贫油短气富煤的国家,所以在价格的国际联动上,煤价的反应相对要稍微迟钝一些;另外一个重大的转变时中国近两年已经正式成为了煤炭净

进口国。

总体上把握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离不开这样几个因素:经济的长期表现、煤炭种类和储量以及资源税收政策,而税收政策又不能简单的作为自变量去分析,前三者的变化很有可能导致政府立法改变税收政策。

二 行业发展

在行业的发展上,我们通过煤炭需求、煤炭供给、煤炭运输(合作伙伴)、潜在替代(新能源)、政府政策架构煤炭行业分析的框架。煤炭需求

煤炭下游三大行业,火电、钢铁、水泥加在一起占了2010年中国煤炭消费的82%。其中火电行业煤炭需求最大,约占了51%,钢铁占了18%,水泥占了14%。搞懂这三大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也就掌握了煤炭行业长期需求的脉络。

1)需求增长。火电煤炭需求增长和GDP高度挂钩,钢铁的下游是汽车、房地产,水泥的下游是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拿2007年至2010年这几个行业的煤炭需求增长数据和其下游行业的经济状况比照,一致性挺高。朝前看,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是否还能高速增长、保障房是否能如中央政府所愿快速发展、地方政府是否还能继续借钱完成新的一轮基础设施投资、煤炭下游需求增长的平均速度在未来是否会大幅下降、若经济继续形势恶化水泥行业是否会像2008年那样出现超过20%的需求负增长,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需求集中度。需求集中度越高,下游客户议价能力越强。火电行业被大型电力集团瓜分完毕、未来行业集中度变化不会太大,但钢铁和水泥行业未来都有较强的整合压力。

3)下游盈利能力。下游盈利能力越强,则越容易消化上游原材料成本的上涨。电价受到国家严格管制,煤炭是火电行业的主要可变成本,发电企业目前艰难盈亏平衡。综合这三点事实,得出的结论会是:电价不改革、国家不补贴、煤价很难涨。就算宏观经济周期向上,火电煤炭需求激增,国家也会通过合同煤限价、强调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等方式,减少火电行业面临的价格压力。煤炭供给

1)行业生命周期。想要长期投资行业,肯定得弄明白行业现在的生命周期,至少得了解清楚行业未来的成长速度和成长潜力,别把一个有增长前景的行业判断成夕阳行业。储量和年消费量是决定煤炭行业生命周期的关键数据。截至2010 年底,全国煤炭资源储量1.3万亿吨,就算以2010年煤炭产量32亿吨为基准,目前的煤炭储量也够整个国家用上百年有余。同时,煤化工和煤层气开发也在这几年迅速发展,这两个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总而言之,煤炭行业未来肯定还有成长空间。

2)行业整合与行业集中度。行业集中度决定行业内企业对下游的议价能力。2009年开始的煤改是影响煤炭行业供给的一件大事。获中央支持,山西、内蒙、陕西、河南等省陆续开始

了各省的煤炭资源整合。煤改的核心是关小放大、兼并重组,宗旨是提高国家对能煤炭行业的控制力,影响分为量和价这两层。随着煤炭行业的整合逐步完成,生产能力在亿吨和千万吨级的国有煤炭企业会成为市场的供给主体,煤炭厂商的数量会显著下降,大型煤企对行业产量的控制能力会一定程度的提升。市场走弱,大型煤炭企业可能会通过减产来影响煤价。

3)国际联动。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澳大利亚、印尼、蒙古和俄罗斯等国的煤炭供应能力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均计划增加煤炭出口。美国页岩气的广泛使用迫使该国煤炭出口量大增,加剧了国际市场的供应过剩。低价褐煤进口量大增,造成国内外煤价存在巨大差距。2011年,全国煤炭进口量为1.88亿吨,同比增长1%,其中褐煤进口量为3979.7万吨,增幅高达98.1%。今年1月至5月,全国煤炭进口量为11283万吨,同比增长67.7%,其中褐煤进口量为2193.8万吨,同比大幅增长113.8%。近年来,国内国际煤价联动日益明显,总体上,进口取决于主要煤炭出口国澳大利亚、印尼、蒙古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海运价格(波罗的海指数、昆士兰-日本海运费等)。煤炭运输

1)供需地理失衡。中国煤炭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内蒙、山西、陕西三省占了全国煤炭总产量的六成,算上新增的煤炭生产基地新疆,煤炭未来的生产重心还会继续向西北转移。中国经济中心位于东南沿海,煤炭生产和需求的地理失衡决定了运输在煤炭行业的重要地位。

2)煤炭运输。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是当前煤炭西煤东送、南煤北运的最经济的选择:内蒙、山西、陕西三省产煤炭先用铁路送至京杭大运河或环渤海七港,再通过水路一路运送南下送至中东部地区。当前主要煤炭运输铁路(大秦、朔黄、侯月、太焦)的运力已经接近饱和,新增铁路运力也只能在2015年前后才能陆续得到释放。若煤炭需求在未来2-3年走高,北方四省的新增产量只能通过公路运输得到释放、高昂的煤炭公路运输价格会进一步推升煤炭价格。另外,进口渠道的海运也越到也值得重视了,因为煤炭的国际联动越发加强,尤其是在海运较为便捷的南方诸省。潜在替代

当前中东部水电开发已接近饱和,西南水电开发环保压力骤增。风电、太阳能成本过高、且适宜发展的地区均在西北。受福岛核电站影响,核电建设迅速降温,目前核电审批尚未重新开闸,同时国家核电规划的整体容量趋于保守。即使按照可再生能源最为乐观的发展情况估计,2020年火电也依然会占据中国电力能源的七成市场份额。可再生能源对火电还不能构成致命威胁。政府政策

煤炭是诸多工业行业的上游行业,是我国经济当之无愧的命脉,因而煤炭产业受政府的控制将会持续增强。中央政府的动机主要有三条脉络,保证国有经济的绝对控制地位、防止行业产能过剩、增加政府收入;地方政府的动机有两层,增加地方煤炭企业资源储备、借煤炭充实地方财政。

前面说到的煤改就是中央政府为保证国有经济对煤炭行业的绝对控制所采取的措施。《煤炭

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降低了煤炭新增产能的预期。尽管资源税在2011年已经改革了一轮,但0.3-5元/吨的动力煤以及8-20元/吨的焦煤税率仍然偏低,煤炭资源税的进一步改革仍然势在必行。

从2009年煤改来看,地方政府会优先安排地方企业对中小煤矿进行整合;煤炭企业进行跨省扩张,也会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阻碍。以兖州煤业为例,兖州煤业在2006年与陕西省政府签订协议,收购榆树湾煤矿41%的股权,但地方企业认为资产处置价格过低而不予配合,时至今日榆树湾煤矿都未能为兖州煤业带来任何的经济效益。同时贵州、山西、内蒙、山东等多个省份都对煤炭征收了不等的煤炭价格调节基金。财政收入越疲弱,地方政府征收价格基金的动机越强。

总结以上五点,可再生能源对煤炭行业影响不大,煤炭行业未来仍大有发展。供需关系对比是煤炭价格景气程度分析的基础,下游需求带动煤价;长期煤炭企业产量调节能力逐步增强,供需增长速度对比决定价格走势。若想搞懂煤炭行业长期发展方向,不仅需要研究清楚现有政策对煤炭企业发展的影响,更要揣摩上层政策调节方向,提前做出预期修改估值目标。

三 经济表现行业周期性

煤炭行业强周期,短期经济表现及股市流动性与煤炭行业的超额收益高度相关。这里借用一下申万的研究成果,股市流动性泛滥有两种可能:一是经济过热,煤炭下游需求旺盛,煤价上涨带动煤炭股的优异表现;另一种可能则是政府主动刺激经济,此时下游经济尚未复苏,煤价仍保持在低位,股票市场会因经济复苏、煤价上涨的预期而做出反应,拉动煤炭股票价格大幅上扬。前一种情况,可以通过观测煤炭行业重要指标加以判断;后一种情况,则需对宏观经济调控走向形成敏锐的预期。煤炭行业主要指标

煤炭行业指标繁杂,但可分为量、价、库存三大类。不同指标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这方便了煤炭行业研究。对于动力煤,火电发电量、水泥产量、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昆士兰-日本海运费是第一层面的信号,煤炭进出口量、库存变化(秦皇岛和最下游)是第二层面的信号,山西大同坑口含税价和秦皇岛大同优混平仓价是煤炭企业盈利能力的最终驱动力。对于焦煤,山西古交2号车板价是盈利驱动力,生铁产量(钢铁行业耗煤)、焦炭出口量和炼焦煤净出口量是第一层面信号,重点钢厂煤炭库存是第二层面信号。研究煤炭行业的短期板块表现,需要对上述指标保持高度的关注。尽管部分指标不具有领先意义,但指标的方向一旦与预期发生较大偏差,则意味着经济逆转的可能性的加大。

四 企业禀赋企业价值核心

不同种类动力煤、焦煤间的价格关联性较高,行业的不同煤炭企业在面对宏观经济的波动时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能源公司的价值一方面由当前产出(流量)和潜在产能(存

量)共同决定;另一方面部分能源也在积极拓展下游业务,如铁路运输、港口、发电以及煤化工等等,通过对于产业链的协调控制,有利于增强企业面对单方面价格冲击的能力。因而在分析煤炭企业有多少资源储备、有多少扩张潜能的同时,分析每个企业自身的战略也同等重要。资源储备

企业煤炭资源储备增长存在三种可能:获得探矿权探明新增储量;母公司资产注入;外部兼并收购。

三种方式中母公司资产注入的性价比最高,也最为简单。外部兼并收购分为国内、国外两种模式。国内收购由于历史沿革问题,大多数情况下煤矿资源归属于地方政府,所以以整合地方小型煤矿企业为主,省内煤炭企业获益最高,省外煤炭企业难以介入。直接受中央领导的煤炭巨头只有中煤能源和中国神华两家,央企在扩张中相对容易一些。另外在煤电项目上,中央政府也在大力鼓励电企参与新增煤炭资源的整合,以减缓电企受煤价上涨而导致的高成本压力。国外收购的价格较高,对企业的后期整合和经营能力要求较高,企业盈利也将受汇率和国际煤炭市场表现的双重影响,结合兖州煤业和五矿的案例,这里要特别注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对于当地法规、游戏规则的掌握程度,有些甚至还存在可变的政治风险。分析现存储量,则需理解清楚现有煤矿每层类型、煤炭开采水平及煤炭加工能力,这些都牵着到对煤炭行业基本面的深入理解。地理位置

煤矿地理位置对动力煤企业的盈利性具有双重影响(焦煤价格高,运输半径长)。首先产煤地越靠近东南沿海,则运输费用越低。同时根据现有的煤炭运输体系,煤炭企业获得的铁路运输份额与其合同煤协议量紧密挂钩。位于西北的煤炭企业为获得铁路运力,则必须更多的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电力企业供煤。这里还需要注意比如中国神华已经控制了部分铁路、港口,甚至目前的电力装机容量已经接近中电投,一定意义上打通了下游的供应渠道,未来铁道部能否开闸,让更多的煤企参与到煤炭运输通道的建设中来,这样内地的企业的供应触角实际是上已经伸向东南沿海。投资策略

综上所述,研究煤炭企业的估值,第一步先要明白公司当前产出(流量)和潜在产能(存量),这方面是所有煤炭企业估值的基础。然后进一步研究,我们还需要理解公司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就目前国家鼓励行业整合、推进结构调整的大环境看,显然在大企业的稳定性、议价能力更强,同时若是煤价上涨过猛,央企可能要背负更多的社会责任,比如说需要提供更多的计划煤。对于中小煤企的的估值,重组预期是必须研究的,买家的出价预期,重组的价值定位都会对企业的价值产生一定的影响。每个煤炭企业还有自身的发展战略,长期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于公司价值的提升也不可或缺。比如煤企通过向铁路港口渗透可以增强交通的话语权,并且一定程度上抚平运费波动的风险;通过向发电领域渗透可以弱化公司的周期性,更加有利于财务的稳健和战略的实施;下游的煤化工业务运作则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上述几个步骤均有利于企业降低对于客户的依赖,增加企业在价格博弈中的谈判筹码。

五 总结

总体上煤炭价格的决定机制大概有这样几个脉络:首先,宏观影响房地产、基础设施、工业生产,然后传导到电力、水泥、钢铁,最后又对煤炭价格产生重大的作用;其二,供给层面未来新的煤炭资源的探明和开采技术的提高和成本控制会影响煤炭的供给成本,进而影响能源企业的战略决策;其三,在国际联动方面,海运几个与外部市场的供给成本也会对国内市场形成一定的影响;其四,煤变气、煤变油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导致煤炭石油价格的相关性日益加强,当然这依赖于煤化工技术的发展程度。

第四篇:煤炭行业的现状 市场研究分析

我国煤炭行业产业集中度低是不争的事实,其结果是监管难以到位,资源浪费以及安全事故频发,行业整合将在结构调整大戏中唱主角。从长期来看,随着行业整合切实有效推进,煤炭行业将逐步形成大集团发展趋势,行业集中度大大提高,资源供给不断合理完善高效而稳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得以加强,行业和企业的成长发展更为健康。公司集团化、产能有序化、价格国际化、生产集约化,将是我国煤炭企业未来的发展潮流。

信息化是实现煤炭工业现代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提高工作人员劳动效率和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新型的煤炭工业化建设应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扬弃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煤炭行业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必须推进煤炭工业生产现代化、销售网络化、管理网络化、采购电子化与管理科学化。如果这样做,必将为新型煤炭工业化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美好前景。

ERP尚未深入

总体来讲,煤炭行业企业的整体信息化集成程度还不太高,集团总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情况不能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掌控。大型煤炭企业的网络建设一般都比较完善,多数企业建成了局域网,网络建设的光纤化率较高。多数企业运用了安全监测系统、生产调度系统、物资供应和运销管理系统。

大型煤炭企业信息化组织机构一般建立得比较早,有超过1/3的企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设立了计算中心或信息中心,这与当时的煤炭工业主管部门注重煤炭信息化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有直接关系。虽然近年来煤炭企业的信息化投入更趋理性,信息化建设更多地建立在企业自觉应用的基础之上,但健全的组织机构相信仍然是煤炭企业加速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有力保障。

部分煤炭企业或其下属厂矿已经或正在实施ERP或ERP的部分模块。这表明,虽然ERP理念源自传统制造行业,对于煤炭企业是否适合于应用以及如何应用ERP的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仍有分歧,但相当多的煤炭企业还是对ERP表现出了强烈的需求和兴趣。

从中国企业信息化历年的评比中,也能看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态,更能看出煤炭行业在中国企业信息化中占据的位置。

在参与2003年~2008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六次评比的煤炭企业中,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神火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焦化有限公司等历

次都榜上有名;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含其前身平顶山煤业集团)五次上榜;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含峰峰集团和邯矿集团,同一年计一次)四次上榜,这些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在煤炭行业是名列前茅的,当然也有部分信息化应用较好的煤炭企业没有参加评比。

涉及生产经营

信息化与煤炭工业化融合主要涉及三大领域。

矿井生产自动化 主要指生产现场的生产过程及所用设备控制的自动化,包括矿井生产自动化控制和生产设备动态管理。国有煤矿井下生产自动化程度一般较高,有些已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大多数矿井的生产过程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但在采、掘、运等各个环节上采用了不同的自动化系统,彼此独立,难以形成整体。如果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以改造,形成完整的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将大大提升矿井自动化水平,进一步实现”减人增效“的根本目标。这方面应该是“两化融合”的重点领域,也是效益体现最为明显的。

环境安全信息化 煤矿生产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煤矿的信息技术应用要把对矿井环境安全的监测和监控作为另一重点。在发生突发事件情况下实施抢救和救援更需要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包括灾害情况下快速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各种方式组建的通信系统、视频系统以及各种探测技术设备等;以及煤矿安全生产调度和煤矿安全作业规程管理等。

企业管理信息化 在矿井生产和环境安全广泛采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地面中央调度控制室可实现对全矿井各生产环境和设备的监视和控制。管理人员通过计算机即可随时了解安全、生产、人员、运输等各种信息,对全矿生产经营进行统一调度及统一管理。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统计、优化,可以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从而实现煤炭企业“管、控、营”的一体化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金、生产、物资供应、设备和运销等核心业务管理信息化,以及决策信息化、办公自动化、煤炭企业内部和外部门户网站。煤炭企业网上销售、煤炭企业网上采购等电子商务是今后煤炭企业营销的发展方向,矿山地质测量管理和基本建设管理等是煤炭企业建设方面的信息管理系统,也许加强建设步伐。

煤炭企业对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建设都比较重视。另外,企业对财务、销售、物资供应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劳动工资这些能够很快对企业发挥明显效益的单项应用系统也比较重视,而对于大型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一般都较慎重,因为这类系统一上马就需要几千万元资金,而且实施难度大,系统的成功难以保证。这就造成了各系统之间难以进行信息集成与共享,形成了以各子系统为单元的信息孤岛,缺乏对生产现场采集的安全生产数据进一步分析与融合处理的能力。

第五篇:关于煤炭行业去产能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煤炭行业去产能问题的研究综述

2012年以来,我国煤炭产能过剩矛盾愈来愈突出,煤炭价格持续下滑,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行业经济运行形势急转直下。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煤炭产能严重过剩问题。2016年7月份煤炭行业加速去产能政策执行后,煤价加速上涨,截至10月30日,秦皇岛5500大卡低硫动力煤平仓价格涨至每吨660-670元,为2012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关于是否应该加大煤炭产能释放,增加煤炭市场供给的问题又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下面就将我国专家学者对于煤炭行业去产能问题的观点做一综述。

一、正确认识产能过剩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产业经济学学科带头人李江涛认为, “产能过剩”是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过程中,所出现的市场上产品实际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有效需求能力的状态。[1]

;并且只有当供过于求的产能数量超过维持市场良性竞争所必要的限度、企业以低于成本价格进行竞争、供过于求的正面影响超过负面影响时,超出限度的生产能力才是“过剩”的生产能力。[2]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研究所周劲认为,特定时期内,当某行业的实际产出数量(或产值)在一定程度上低于该行业的已实现生产能力(不包括规划能力等未实现能力)时,并且超过了行业的正常水平范围,表明该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3]

吉林大学的何彬认为“产能过剩”(excess capacity), 是指等产量线出现后弯的转折点连接而成的脊线以外非经济区域所反应的要素之间不再发生替代, 而是表现为同时增减的要素配置状态。现代厂商理论和管理科学领域将其称之为要素拥挤现象。[4]

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院长王立国认为,对于产能过剩概念的界定应从其产生原因入手,对产能过剩的概念可以理解为: 由于周期性结构性及体制性原因,而造成的实际产量和消费量与一定技术水平下全要素投入的最佳产出的严重偏离现象。[5]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曹建海、江飞涛认为 ,“产能过剩”是指企业提供的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超过了均衡价格下的市场需求。“产能过剩”与过去耳熟能详的“重复建设”、“过度投资”、“恶性竞争”以及“过度竞争” 所指的是同一现象。[6]

二、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郑锐锋认为需求侧刺激效应、供给侧“潮涌现象”和周期性过剩加剧是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表层现象,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还有着深刻的体制背景,在转轨经济体制中,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是我国产能过剩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一,4万亿刺激计划本身就是政府利用“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经济的行为。第二,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绩观导向。我国经济发展以重工业拉动为主导,且煤炭国有企业占比重。地主政府主导的唯GDP发展观,以及国有企业领导人的政绩观,都导致煤炭企业经营决策首先基于短期的政治利益,而非更改的长期经济利益。在这种推动力量下,优势资源以不合理的经济价格集中,某种程度会加剧“潮涌”现象。第三,政府行业管理的经验不足。首先是政府为市场提供的信息服务有限,如未能提供有效的产能及产能利用率等,预期信息指导意义不强,从而影响企业决策。其次由于市场经济调控经验不足,政府对行业发展也可能和企业存在同样的良好共识,因此造成行业管理的措施容易滞后。如国务院直到2013年底才出台了《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衡运行的意见》,指出要坚决遏制煤炭产量的无序增长。[7]

中国保利集团保利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的周广启、姜艳庆认为煤炭产能过剩问题的产生由多种因素共同引起,但大致可归结为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就煤炭产业而言,产业投资过度、产业集中度过低和市场需求疲软是本轮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其中煤炭产业投资过度是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2000年以来,在市场利好形势的刺激以及国家优惠政策导向下,煤炭企业强控资源,快速投资扩建新矿。伴随煤矿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和投资效益持续上涨,电力、石油、冶金、化工等具备一定实力的非煤企业也进入煤炭领域,各类投资主体开办煤矿的积极性高涨,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煤炭产业集中度过低是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比较高。但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煤炭行业逐渐向民营企业开放,为了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解决长期以来我国煤炭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不断降低,不同产业、不同规模的资本不断涌入煤炭产业。整个20世纪90年代,各采矿区兴建煤矿,导致煤炭产业集中度不断下降。煤炭市场需求疲软是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随着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以及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煤炭需求上升空间有限,煤炭需求的增长将长期趋于平缓。[8]

中国矿业大学王迪、聂迪等认为产能过剩的致因机理应基于煤炭产能过剩的因果关系!从压力驱动(企业逐利行为、地方发展冲动)、状态体现(市场供需变化)及其响应措施(政府行政干预、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等)3个层面对中国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成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并概括如下图:

煤炭企业是微观厂商主体,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作为监管机构!与煤炭企业既存在合作博弈关系,又有利益同盟关系,无论产能扩张还是落后产能淘汰都必须在市场机制中进行!煤炭产能波动必然会受到国内市场供求关系与国际进口冲击的影响。因此,分析煤炭产能过剩致因机理应基于不同的利益主体视角,分析煤炭企业逐利动机、地方政府发展冲动造成的投资过度对产能过剩的作用机理。地方政府对煤炭新增投资项目和落后产能治理的介入方式与行为机理,分析进口冲击下国内煤价波动对产能扩张的投资性与投机性行为及其市场预期形成过程。与此同时,煤炭产能过剩势必会对其下游的主要耗煤行业产生传导和动态冲击,下游耗煤行业非理性增长也会对煤炭产能过剩形成反向的诱导作用“。总而言之,有必要建立煤炭产业与下游行业产能的协同治理机制,通过对煤炭行业发展态势的定量刻画,为煤炭企业的生产运行、投资经营等决策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也为下游行业的市场预期及产能规划提供决策依据。[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睿认为中国煤炭产能出现过剩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从煤炭行业的微观主体进行分析,煤炭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引发全行业的产能过度投资。煤炭行业作为对投资额度要求较高的行业,普遍存在着规模效益,在我国现阶段煤炭相关技术较为低下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企业盲目投资的现象。煤炭企业是煤炭行业最小的经济主体和单元,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追逐投资回报率是决定企业投资的标准依据。近些年尤其是2008年以来,我国煤炭工业整体效益好,行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利润率更高,资本逐利的需要引发煤炭产业下游的电力和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大量社会资本争相进入,同时由于门槛设置相对较低,整个行业出现无序竞争,形成社会投资的大量堆积。资本积累给煤炭产业带来生产规模的提升,然而由于大量缺乏高新技术的小微企业存在,对于行业总体生产效率的提升却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与此同时,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资本的大量简单重复堆积使得资本有效利用率较低,无法适应国际竞争和冲击,难以提高生产效率。第二,从煤炭企业所在的当地政府发展角度进行分析。追求GDP的提升是地方政府的重要目标,在该目标的指引下,当地政府往往会采取多种补贴性政策以扶持地方煤炭企业的发展,这种补贴降低了煤炭企业的成本,推动了煤炭产量的大幅增加,然而却保护了落后的小企业,保护了部分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扭曲了煤炭市场价格,最终导致我国煤炭产能的相对过剩。第三,从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机制角度来看,违反市场规律的行为直接破坏了市场的自由竞争,导致了煤炭行业产量的过剩”。例如部分地方政府急于在任期内将所有资源转化为地方的经济发展优势,从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干预当地煤炭企业的投资策略和经营管理,不科学地提高企业的生产规模,导致全国煤炭行业的总体产量过高。同时,我国煤炭产业在产权界定、价格形成机制、所有权结构上均未能建立完善成熟的市场机制,因此也无法利用市场的力量对于煤炭产量进行总体的调控。[10]

三、煤炭行业去产能面临的挑战

国泰君安宏观经济院任泽平、张庆昌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认为去产能的挑战中产权改革是核心,价格信号是关键。具体有以下四点:

(一)国企机制存在出清障碍

民企出清快于国企。加入WTO之后,非但没有出现像市场预期的冲击,反而制造业得到快速成长,出口大增在2014年之后,受国内国际因素影响,出口大幅下滑,相关的出口部门基本出清。国企涉及就业政绩等利益方较多,较难出清在产能过剩行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国企和央企在煤炭企业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的市值占整个煤炭上市企业市值的90%以上钢铁行业,国企产量约为45%中央和地方责权不清导致做大是地方政府最优的策略中央与地方责权不清易引发道德风险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甚至会出现鼓励扩张的行为因为,历次去产能的过程,中央一般遵循淘汰落后产能上大压小的原则,地方则以做大做强做优的策略相应对,大而不倒的倾向较为严重,地方一旦把企业规模做大,由此可能产生的地方债务等风险,也可以不同程度的转嫁给中央。

(二)部分行业价格扭曲

结构改革也是价格改革和价格调整某些产能过剩行业为结构性过剩,需要通过价格信号进行调整周小川行长在50人论坛上提到,从结构性问题来讲,在产品市场,应该说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市场是有效的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变动也决定供求关系结构的调整也需要价格信号提供激励,没有激励的结构调整也是很困难的例如,化工行业,越是上游价格越是垄断。

(三)地方政府保护

产能过剩行业牵涉地方财政收入税收就业及社会稳定等利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内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竞争决定生死存亡但是由于产能过剩行业对地方的财政收入就业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地方政府为保证就业税收等,并无动力推动去产能有些政府采用各种措施阻碍市场化的竞争淘汰,强制落后企业或僵尸企业继续运行,恶化了行业竞争环境,加剧了产能过剩问题例如,2010年,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要求推动水泥稀土等行业内企业的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等但是兼并重组步伐可能缓慢一些地方政府不乐于将本地区企业兼并到其他地区,利益错综复杂阻碍了兼并重组的进程

(四)企业面临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迫使企业扩大产量在钢铁煤炭等典型产能过剩行业,企业面临囚徒困境,都希望其他企业和地区去产能而保全自己,但结局是大家都进行继续生产抢占份额边际成本低,沉没成本高,前期留有的利润仍可以坚持近些年在钢铁行业,还出现了越调控越过剩,越过剩越生产,越生产越亏损的困境在钢铁行业中,钢材价格虽然低廉但是未跌破生产边际成本但若停产,投资均变为沉没成本,损失更大因此继续生产比停产的损失更小同时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将会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一些企业为了摊薄单位产品成本,甚至继续扩大生产,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局面而水泥行业,属于一开张吃三年的行业,2014年之前水泥行业有较高的利润,可以再坚持几年。

(五)去产能可能引起金融就业和社会稳定风险

去产能会引起银行不良上升在产能过剩行业中,低效高负债的企业占用了大量的信贷资源,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形成银行不良资产,挤占银行的盈利空间,减少放贷量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系统性风险上升多数产能过剩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众多若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僵尸企业,将会导致大量人员失业,社会将面临大量职工转岗和安置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361.2万人若去产能比例与失业人员比例为1:1,去产能8%则会引起钢铁产业28.9-43.3万人失业处置不当容易导致企业内部和社会不稳定。[11]

山西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西铭矿的乔旭江指出,由于如下原因,虽然企业已意识到煤炭企业产能过剩,但仍不得不加大煤炭的生产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得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越来越严重。(一)煤炭生产的固定成本较高。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在相关机械设备的购置以及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普通工人的人力资源上消耗了过多的资金成本,其占比高达85%,而且这些资金成本消耗是必须的,即固定成本消耗;对于技术创新、工艺改善、产品质量、品牌效应等其他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小,这部分为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变动成本。但由于过高的固定成本导致煤炭利润空间有限,一旦减产,有限的煤炭产量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低下,导致煤炭企业入不敷出。为了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多数煤炭企业只能选择加大力度搞产能,生产量越高,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煤炭的交易量,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二)技术落后。由于机械设备未能及时更新,工人生产技术落后等方面的影响,导致煤炭企业生产的煤炭产量、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在对国内或对国外输出时无法占据优势地位,煤炭价格压低进一步缩减了煤炭企业的有限利润空间。在许多煤炭企业中,在采取相应措施时,由于成本结构中变动资金成本所占比已经寥寥无几,无法压缩资金。在固定成本上采取了提高生产量的办法,在同样资金成本投入下,压榨机械设备和工作人员的生产力,通过让工人加班加点搞生产,生产更多的煤炭保证更大的利润,间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出现亏损的现象。(三)煤炭价格持续走低。在2002年至2011年这十年期间,乃是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煤炭行业利润增长了将近10倍,巨大的利润促使更多资本涌入煤炭行业,引发全民挖煤现象,煤炭产量逐年攀升,然而我国社会建设发展中所消耗的煤炭能源量和出口量有限,生产量远远大于需求量,导致煤炭企业在销售煤炭产量过程中竞争压力过大,不得不通过调整煤炭的价格以顺利销售煤炭,尽管降低价格压低了煤炭企业的利润空间,但若是任由生产的煤炭堆积而不采取销售措施的话,企业难以回笼资金链,造成煤炭企业负债过高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状况,许多中小型煤炭企业难以生存,最终只能宣布破产。有一定能力的煤炭企业为了保证发展,不得不一再妥协压低煤炭价格,并为了保证在极低的利润下企业顺利发展,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更多的煤炭,来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导致了整个煤炭行业走向煤炭降价便继续增加生产量的恶性循环的怪圈。[12]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叶旭东处长认为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面临着如下挑战:

1)去产能决心不坚定。化解过剩产能是促进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重大举措,但一些思想意识可能导致去产能决心不坚定。一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煤炭需求的长期趋势认识不足,把当前需求下降归属于周期性波动,甚至认为与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时短暂的产能相对过剩一样,对未来煤炭需求增长抱有侥幸和乐观心理,仍然存在储备煤炭产能以等待煤炭市场逆转、东山再起的幻想。二是对于以煤为支柱产业的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去产能的影响在短期内更是雪上加霜,从而存在积极性不高、等待观望、被动应付等情绪。三是随着煤炭行业去产能进程不断推进和煤炭市场季节性供需关系变化,一些地区或企业可能将煤炭价格恢复性或短期性上涨误判为长期趋势,从而出现去产能工作力度松懈,对去产能目标打折扣或者弄虚作假。

2)去产能煤矿情况复杂。从产能结构看,按生产建设阶段,可分为生产产能和在建产能,在建产能又包括合法在建产能和违法违规在建产能;按煤矿产能规模,可分为大型煤矿、中型煤矿和小型煤矿;按实际产出与产能对比,可分为有效产能和无效产能,无效产能包括停产停建煤矿产能、整合改造煤矿和资源枯竭煤矿登记产能超出实际最大产量的部分,如贵州、云南等资源赋存条件较差的地区,部分小煤矿为逃避关闭淘汰而进行整合改造,其实际产量远远达不到登记产能。另外,还有一批上一轮政策性破产过程中遗留的目前仍在生产的煤矿。从2015年产能利用率地区分布看,山东、陕西、安徽、内蒙古产能利用率相对较高,山西、新疆、贵州、河南、宁夏、黑龙江、河北、云南产能利用率较低,实际产量远低于其产能,即存在很多无效或在建产能,产能富裕空间较大,是去产能的重点地区。

3)去产能方式有待考量。煤炭属于资源性开采行业,不同于其他加工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兼并重组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技术水平、调整产品结构来改善生产经营状况,煤矿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煤炭产品特性和市场竞争力,区位差、煤质劣、成本高、竞争弱、长期亏损的煤矿不具备持续生存的能力,若勉强推行兼并重组方式予以淘汰,只能增加主体企业的负担。2006年以来,各地按照“整顿关闭、整合技改、管理强矿”三步走战略,在淘汰落后煤矿的同时,通过煤矿兼并重组进行资源整合,截至2015年年底,经过前期各项审批、履行了法定手续而尚未验收复产的资源整合煤矿规模达7.4亿t/a,占全部合法在建煤矿总规模的64%,其中很大一部分由于资源匮乏、不具升级改造潜力等原因长期搁置,成为兼并重组主体企业的沉重包袱,至今仍没有很好的处理办法。因此,通过兼并重组方式退出过剩产能或淘汰落后产能,主体企业愿望不强,积极性不高,完成减量重组5亿t产能的目标任务压力很大。

4)行政干预过度。煤炭行业长期处于行政过度干预、国企占据主导、调控机制失灵的畸形市场环境,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市场反馈调节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我国煤炭产业当前产能过剩程度,单靠市场已经无力化解,但在去产能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可能会继续出现行政干预过度,不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一是去产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格局调整的过程,必然会触动各种既得利益,特别是对一些以煤炭为地方经济乃至财政收入重要支柱的地区,有可能出现对去产能目标实际完成情况弄虚作假现象。二是随着去产能不断推进,煤炭供需关系逐步改善,一些地区有可能对企业生产实施行政干预,以增加煤炭产量。三是276个工作日制度作为去产量促进供需平衡的阶段性手段,若长期执行,客观上将造成制约先进保护落后的后果,不仅不利于去产能顺利推进,也有悖于去产能的初衷。

5)职工安置任务重。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涉及到职工具体情况、分流安置方式、劳动关系处理、经济补偿支付、偿还拖欠工资及社会保险费、安置资金来源渠道、促进再就业等方方面面,因此在去产能过程中特别是进入到实际操作层面后,将面临职工安置的诸多挑战。一是煤炭属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去产能不断推进,全国约有130万名煤矿职工将陆续离岗或转岗,数量庞大,安置任务艰巨,特别是在一些产业单一的地区,压力更大。二是大多数煤矿地处偏僻,就业范围相对封闭,且职工技能单一,行业外再就业选择空间有限,尤其是对于一些年龄偏大的职工,再就业机会更少。三是近十几年来煤炭行业吸纳了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大多已成长为煤炭企业或行业的中流砥柱,如果去产能过程中进行“一刀切”,会面临核心人才流失和断档,不利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四是企业与职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拖欠的工资、社会保险费、退养费用、经济补偿金等应由企业或所属集团公司解决,一些亏损严重、资产负债率较高的煤矿企业短期内难以筹集到足额资金,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工安置效果和去产能进度。

6)债务处置难度大。近年来,煤炭市场需求低迷,煤炭产量和价格持续下滑,大部分企业现金流急剧恶化,被迫举债维持经营,出现负债高企且不断新增的局面。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煤炭行业负债总额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70%左右,处于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据报道,2015年年底,山西省7大国有煤炭企业总体资产负债率已高达80%,负债总额超过1万亿元,相当于全省全年的GDP。煤炭行业去产能涉及大量负债,而且企业债权债务关系非常复杂,既有对银行的负债,也有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应付账款以及企业之间的担保等,这些错综复杂的“三角债”致使企业破产清算、兼并重组难度增大,存量债务处置及银行不良资产上升都将在去产能过程中会充分显现出来,处理不好会引起连锁反应。另外,鉴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大部分资产投入到了井下巷道和设备,在煤矿破产清算时,巷道将报废且基本无法回收,这些资产及债务很难通过市场化手段处置。[13]

四、关于推进煤炭行业去产能的建议

观点一: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柏强认为促进煤炭行业去产能需要通过加快煤炭供给侧改革,包括行业体制改革和国企管理改革,真正政企分离,使煤炭企业可以更加市场化和灵活的去产能。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来提高行业集中度,使得煤炭价格可以得到有效维持而不会出现进一步大幅度下滑。[14]

观点二: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的张言方、聂锐等基于SD模型的构建,综合考虑煤炭进口量、煤炭资源税改革、煤炭落后产能淘汰和投资结构优化对煤炭产能过剩的调控影响机制,通过利用系统动力学思想和情景分析方法得出如下政策启示:

(1)降低煤炭进口量对煤炭产能过剩有正向调控作用,应以“稳增长、调结构”为进口煤炭调控的总体目标,制定差别化煤炭进口关税政策。对优质动力煤等资源保持现有关税政策不变,煤炭企业根据煤炭价格竞争力选择国内煤炭或国际煤炭,对褐煤、高硫煤、高灰煤等劣质煤炭设定较高关税政策;在减少低质煤进口的同时,提高国内电厂的发电排放标准,从流通和使用两个环节全方位减少低质煤的进口,制定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在主要煤炭进出口港口设置进口煤炭品质检验,严格把控进口煤炭质量。

(2)现阶段是政府进行资源税改革的一个契机,树立正确的资源税观念,选择试点推行从价计征的煤炭资源税率,实行差别化税率,统筹兼顾煤炭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合理收益,在考虑煤企负担能力的同时,政府还应考虑税负转移的问题,避免出现将成本压力单向转移给下游产业;制定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降低煤炭资源税改革阻力。

(3)淘汰落后产能是缓解煤炭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明确落后产能判别标准,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利用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来自我调节,让落后产能及时退出市场,先进产能顺利参与竞争;细化淘汰方式,不同落后产能处理方式不同,对于改造升级和兼并重组的落后产能,应充分发挥大型煤炭企业资源整合的优势,鼓励其自主参与小煤矿的兼并重组,对于安全基础条件差且难以改造的小煤矿,要加强政府监管,逐步引导其退出煤炭市场;在降低退出壁垒的同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有利于提高煤炭行业机械化程度,保证煤炭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4)优化投资结构,让企业和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构建以市场融资平台为基础、以煤炭企业投资为主体、以地方政府融资为辅的多元化融资模式和煤炭投资约束机制;重点建立和强化资本预算约束机制,均衡划分投资权利,完善地方政府财税体制;逐步构建绿色GDP的政绩考核体系,从过度追求GDP数字转向注重经济-环境-资源的协同发展,同时,注重新制度的过渡与衔接,从根源降低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15]

观点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曾湘泉等认为我国煤炭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为此,要坚持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的策略。

在短期要是严控新增产能、治理不合规产能并淘汰落后产能。首先,政府严格控制土地和煤炭资源审批权限,对于新建煤矿和扩增产能,原则上应不再批准。其次,对于环保、安全、技术等方面达不到标准的违规煤矿和不具备政府审批生产权限的煤矿,要停产并依法进行治理,对无法达到标准的企业,责令关闭、撤销和退出。

中期要积极引导企业产能退出、促进市场化兼并重组等方式化解产能过剩。第一,对于安全生产条件复杂,质量标准低、技术与规模化水平低、长期亏损、停产的企业,从人员分流、信贷等方面予以支持。第二,积极推动市场化兼并重组。在当前各省实施的化解产能过剩的兼并重组中,政府应减少直接干预兼并重组,让市场发挥决定土地、矿产等要素价格的作用,尊重市场交易主体以自愿方式开展重组,促使一些落后、过剩产能企业退出。

在长期要促进完善政府职能,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高经营自主性。一方面要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定位。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通过制定政府干预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清晰界定政府维护市场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防止各级政府官员为了政绩刺激经济增长,扭曲市场资源配置机制行为的不断发生。另一方面,要切实推进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基于预算硬约束的经营机制。吸取1998年改革和一次次国有企业产能过剩的教训,切实推进国有企业分类管理,对于公益性行业,国家需要垄断的行业直接由国有企业控制和经营;对于市场化的行业彻底放开,政府不再干预经营性国有企业的市场运营,国有企业以独立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推进股份制改革,建立并完善真正意义上的董事会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实现国有企业向完全竞争市场主体转变。通过改革,走出国有企业周而复始的产能扩张和产能过剩的困境,彻底摆脱国有企业“盲目扩张——隐性失业——职工下岗——盲目再扩张——隐性失业——职工再下岗”的恶性循环。[16]

观点四: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张士强、曾宪迪认为煤炭产能调控应以经济调控为主,市场调控、法律调控及行政管理市政为辅。

(一)经济调控手段

经济调控手段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使用的重要调控手段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综合考虑煤炭、发电、输电3个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一套完善的、结构合理的、设计严密的煤炭资源税费、奖罚和价格体系,实现政府通过对煤炭生产成本和价格的调整来调节煤炭投资,达到调控产能目的。

(二)市场调控手段

煤炭能源市场发展有其自身的经济规律,要解决煤炭产能过剩或产能不足,不能靠行政命令式的“有保有压”,而应该由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来自我调节。煤炭产能的市场调控手段主要是通过对煤炭生产和消费规律的研究,分析煤炭消费的周期性和季节性特征,通过调控煤炭储备和进出口来调节煤炭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以应对煤炭供需的周期性和季节性波动。在煤炭需求淡季、价格下跌时,国家煤炭储备基地从市场大量购入煤炭,以增加煤炭的需求,这样再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以抑制煤价下跌,而在煤炭需求旺季,价格上涨时,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则释放煤炭储备、同时可以扩大煤炭进口,实现平抑煤价和稳定市场的功能,发挥应急、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这种直接的调控手段往往比行政干预更快、更准、也更合理。此外,煤炭储备调控在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有力的工具的同时,客观上还能够通过煤炭低进高出的价差,为政府带来财政收入。

(三)法律调控手段 要想大力加强我国煤炭资源利用和保护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与煤炭产能调控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依靠法律的强制力保障国家能源调控目标的实现。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控制煤炭能源的消费总量等战略提供法律支撑。

法律调控手段是用法律规范来调整煤炭产能供需关系,使煤炭产能控制的制定、调整、实现、争议及裁决等行为法制化。对煤炭资源产能调控,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对已出台的煤炭产能调控的法律政策,强化并督查落实效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尚未出台的,抓紧制定和完善,尽快出台。

(四)行政管理调控手段

调控煤炭产能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行为,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充分行使各自的指导、监督、协调、服务职能,在保障经济和环境“双约束”的条件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维持煤炭市场供需均衡。[17]

观点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刘虹认为此次煤炭去产能,目的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总量控制,而是通过去掉落后淘汰、结构调整,重建煤炭行业的新生态。把握好此次去产能给煤炭行业产能优化带来的历史机遇,应重点做好三方面。一是要铲除形成过剩产能的根源,二是去产能要界限清晰和精准发力。三是去产能要弱化行政干预强化市场化与法制化引导。[18]

观点六:中国能源报的于孟林认为要彻底解决我国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的同时,还需要政府和企业做好以下工作:

政府层面:首先要控制煤炭产业投资规模。其次,对煤炭落后产能应直接淘汰。企业层面:首先要主动转型。其次,大型企业应基于自身优势开展并购,提升行业集中度。[19]

观点七: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局长乔乃琛将去掉非法产能作为煤炭去产能的关键,乔乃琛认为,2013年我国煤炭的实际产量就突破了46亿吨,而现在的实际产量不会低于50亿吨。很显然这是一种结构性过剩,但是符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手续齐全的、严格按照安全规定来办的、核定能力之内的这部分产量一点也不过剩,过剩的是主要是非法产能,这些非法产能安全隐患较大、手续不全、严重超能力生产,多是应该停产整顿的产能,这部分产能大约有14亿吨。不要说这14亿吨非法产能全部关掉,哪怕只关掉10亿吨,煤炭市场马上就能反转。[20]

观点八: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叶旭东处长针对煤炭行业去产能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 1)加强中长期煤炭供需趋势预测与引导。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应组织有关研究结构,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主要耗煤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温室气体减排等因素,有理有据、客观科学地预测我国中长期煤炭供需趋势,并及时发布,引导社会各界站在促进煤炭持续健康发展的全局高度,提高全社会对煤炭行业去产能战略性、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动力。

2)透彻分析煤炭产能构成及拟淘汰退出煤矿情况。一是按照生产产能、在建产能、无效产能,对各地区煤矿构成情况及产能利用状况,摸清底数。二是加强对拟淘汰退出煤矿和停缓建煤矿情况进行分析,鼓励企业在必要时结合开采条件、煤类煤质、生产成本、区位市场等因素,对其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进行评估,确保去产能的科学合理性。三是结合区域资源特点、煤炭供需关系和调运平衡,兼顾近期和中长期,合理确定各地区去产能目标和标准。

3)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各地区应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处置的原则,合理确定去产能目标和标准。对于区位差、煤质劣、成本高、竞争弱、隐患因素多和长期亏损而主动停产停运的煤矿,坚决予以关停退出。根据去产能效果和煤炭供需状况,适时取消276天工作制,充分发挥先进产能对淘汰落后产能的市场机制作用。严格控制煤炭新增产能,对于合法在建煤矿,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停建缓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建设。对于下游产业已经建成而煤矿尚未核准的大型一体化配套项目,适时予以补办手续,以降低财务成本,发挥投资效益。

4)厘清政府与市场在去产能中的边界。在去产能过程中,应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决定的都交应给市场和企业。政府对产能进行科学引导,防止在抑制产能过剩问题上“一刀切”,疏堵结合,既考虑产能调整全局,又要顾及地方资源优势和发展经济的合理诉求,通过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去产能中的问题。

5)把妥善安置职工作为去产能工作的重中之重。职工安置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职工的生计与家庭的命运,关系到去产能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应因地制宜做好职工安置方案,通过多种方式,确保职工安置渠道通畅,全力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确保中央奖补资金和支持创业就业各项资金补贴政策落到实处,让去产能企业和分流职工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6)多渠道处置去产能企业债务。一是发行特别国债,以退出产能煤矿所欠集团公司债务为限,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支持集团母公司贷款银行核销去产能涉及的债务。二是参照20世纪90年代实施债转股的做法,支持金融机构将退出产能煤矿债务实行“债转股”,待煤炭市场形势好转时,再采取约定回购或股权置换等方式偿还借款,以降低财务费用负担。三是研究出台配套政策,鼓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发行债券和支付现金,剥离收购部分银行债务。四是应进一步支持煤炭企业扩大股票、债券等发行规模,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有序替代其他高成本融资。[21]

观点九: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郑锐锋提出化解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的如下建议:

(一)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的基本认识。第一,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看,煤炭行业的转型发展、清洁发展势在必行。第二,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仍要慎用行政措施。第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议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等行业管理部门要更加注重改善外部条件,优化市场环境,建立一套服务于长期战略、市场竞争的体制机制。第四,要充分依靠市场的力量。

(二)政府要基于长期战略,优化市场竞争环境。

1、完善产能利用率测算相关工作;

2、以能源安全战略角度实施进出口政策

(三)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优化资源配置能力。

1、基于资源禀赋优势开展并购,努力提升行业集中度;

2、基于边际效益优化产品决策,提升市场竞争力。[22]

观点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睿认为我国煤炭产能过剩的根源在于建立市场机制时,各行为主体的非理性行为,因此,我国现阶段的煤炭产能过剩治理,应将煤炭产能调控中的各主体行为作为整体来进行综合分析处理,脱离片面的行政指令安排方式,形成多措施的解决方案。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应使用经济手段规范其行为,为部分中小企业落后产能建立良好的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对于政府来说,应拓宽自身的视野,从全国甚至全世界煤炭行业的角度进行分析,转变不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以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保证煤炭产业市场机制的稳定!对我国煤炭过剩产能进行调控和干预,保证煤炭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均衡,保障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第一,针对煤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使用经济调控手段是各个国家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在现阶段产能过剩的条件下!,应尽早建立完善煤炭税费、奖罚机制,通过调控煤炭企业生产成本以调整煤炭行业的投资方向和数量,从而进一步达到去产能的目的。可以对煤炭生产方和使用方采取双向征税的方法,提前对不同煤炭开采量、回采率、煤炭综合利用程度设定相应税费标准,同时使用累进税的方式,加大对落后产能的打击力度。与此同时,部分小型煤炭企业也应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加快转型升级速度和力度,脱离以往简单生产制造的模式,依托人才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对于部分效益较好的大型煤炭企业,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大力进行并购,提升产业集中度。

第二,要改变部分地方政府的非理性行为,应及时改变不正确的政绩观,明确政府在经济行为中“守夜人”的职责,使用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方式,引导我国煤炭产业过剩产能及时退出。完善的法律是保证煤炭行业去产能的重要依据,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我国煤炭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在现有法律基础上,加快完善煤炭去产能法律法规。使用法律手段调整煤炭产能供需关系,真正让煤炭去产能政策的制定、实施等步骤实现法制化,为煤炭产业的市场化保驾护航。

第三,为保证煤炭产业市场机制的稳定,各级政府仍需使用部分行政手段,在保障经济和环境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消化淘汰优化落后多余产能,维持煤炭市场供需均衡。首先,为各煤炭企业做好信息提供者,利用自身具备的巨大信息资源,进行归纳汇总,及时进行分析形成相关报告,引导企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有序进行退出!保证煤炭产能供需平衡;其次,在现阶段关键时期,在产能过剩严重地区实施相应的更严格的制度,直接淘汰煤炭落后产能,严格执行整合升级。与此同时,对于当地煤炭的长期规划要有清醒的认识,严格按照市场规律行政,协调好煤炭产销的各部门工作。[23]

资料来源:

[1]李江涛:《产能过剩——问题、理论及治理机制》,载于《产能过剩——问题、理论及治理机制》,2006年

[2]王岳平:《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特征分析及对策》,载于《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6期 [3]周劲:《产能过剩的概念、判断指标及其在部分行业测算中的应用》,载于《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 9 期

[4]何彬:《基于窖藏行为的产能过剩形成机理及其波动性特征研究》,载于《基于窖藏行为的产能过剩形成机理及其波动性特征研究》,2008年

[5]王立国:《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的双向交互机制研究》,载于《企业经济》,2010年第5期 [6]曹建海,江飞涛:《中国工业投资中的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问题研究》,载于《中国工业投资中的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问题研究》,2010年

[7][22]郑锐锋:《当前我国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及对策简析》,载于《煤炭经济研究》,2015年第12期

[8]周广启,姜艳庆:《我国煤炭产能过剩的原因及对策》,载于《煤炭经济研究》,2014年第3期

[9]王迪,聂锐,刘平,刘玥:《中国煤炭产能过剩致因机理与治理政策研究评述》,载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10][23]李睿:《浅析中国煤炭产能过剩原因及治理对策》,载于《中国煤炭工业》,2016年第5期 [11]任泽平、张庆昌:《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的挑战应对风险与机遇》,载于《发展研究》,2016年第4期

[12]乔旭江:《煤炭产能过剩的成因及防治研究》,载于《财经界(学术版)》,2016年14期 [13]叶旭东:《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载于《煤炭经济研究》,2016年第6期

[14]林柏强:《供给侧改革促进煤炭“去产能”》,载于《煤炭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 [15]张言方,聂锐,刘平,王迪:《基于SD模型的我国煤炭产能过剩调控机制研究》,载于《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2期

[16]曾湘泉,杨涛,刘华:《兼并重组、所有制与产能过剩——基于山西省煤炭去产能困境的案例分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17]张士强:《煤炭产能调控机制初探》,载于《中国煤炭》,2013年02期 [18]刘虹:《煤炭行业去产能要有新思维》,载于《煤炭经济研究》,2016年07期 [19]于孟林:《煤炭去产能化需政企合力》,载于《化工管理》,2016年07期

[20]王高峰,郑遥:《乔乃琛:非法产能是煤炭去产能关键》,载于《能源》,2016年04期 [21]叶旭东:《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载于《煤炭经济研究》,2016年第6期

[22]郑锐锋:《当前我国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及对策简析》,载于《煤炭经济研究》,2015年第12期

(陈如意整理)

下载2013年煤炭行业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煤炭行业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小编整理]

    中国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李斌郑天亮张凯(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江苏 徐州 221116)摘要:本文根据目前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针对煤炭行业发展中的人口、环境及资源的不平......

    煤炭行业管理处

    煤炭行业管理处 1.研究拟定全市煤炭工业发展战略,组织编制审批全市煤炭产业发展规划、矿区(矿井)开发建设规划。 2.负责全市煤矿建设项目管理。依法审批煤矿建设项目立项、初步......

    煤炭行业分析

    煤炭行业分析:供需失衡 国内外煤炭价格猛涨居高不下的国际原油价格正给全球经济带来越来越多的麻烦。每桶130美元的国际油价,正在使全球煤炭供求紧张的形势日趋升级??国际国内......

    煤炭行业管理办法

    某某县国税局煤炭行业管理办法(小规模纳税人)为加强煤炭行业管理,堵塞管理漏洞,特制定本管理办法。一、煤炭行业按照行政区划实行属地管理。所有煤炭经营户必须办理税务登记,没有......

    煤炭行业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煤炭开采及洗选加工现状与发展 趋势 曹攀 (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化学与化工学院,陕西西安,710600) 摘要:在总结分析我国煤炭开采及洗选加工技术及设备的技术上,对我国煤炭......

    煤炭行业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张树蓬走过2011,再回首,思考亦多,感概亦多,“忙并收获着,累并快乐着”,成了心曲的主旋律,常鸣耳盼,对我而言,11年的工作是最难忘,印记最深的一年,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

    煤炭行业研究报告

    煤 炭行业研究报告近期煤炭板块表现非常强势,属于目前这波反弹上涨行情的主流板块。本博在《B浪调整提前结束》一文提到煤炭股又2只涨停,1只涨了7%多,不少 朋友问到我是如何选......

    煤炭行业“两化融合”模型的研究现状

    煤炭行业“两化融合”模型的研究现状 前言:最近几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经历较大转折。我国煤炭供给一度处于紧张状态,各地煤矿企业要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增加电煤的生产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