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煤油灯的记忆
煤油灯的记忆
春节回老家,在和父亲收拾库房时,偶尔在一个旮旯里看见了一盏沾满灰尘的煤油灯,灯捻已经不在了,煤油干涸了,显而易见是多年没有使用了。把我一下子带回了煤油灯的时代。
我们的老家是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山村,只有十户人家,祖祖辈辈全靠油灯照明。煤油灯自然肩负起了主要的照明工具之一,直到1999年12月份,在国家实行村村通电工程的大力资助下,村里通了电,安装了电灯,进入了电灯、电话的“新时代”,煤油灯光荣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人们的记忆。偶尔,在停电的时候,人们再用它照照明。煤油灯大都十分简易,制作也非常简单。人们通常用使用过带盖的墨水瓶作为灯身,用软且薄的铁皮或牙膏袋卷成灯芯,用棉白线折叠七八根作为灯捻穿入灯芯内,灯捻要比灯芯长一段,用以汲取煤油;在灯盖正中穿一个比灯芯略粗的眼,将灯芯插入灯盖,并将其固定一下。这样,一个简易的煤油灯制作而成了,加入煤油就可以照明了。
煤油灯那如豆般的火焰与电灯光比起来,要逊色多了,渺小多了,但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一盏盏油灯还是给清静的乡间夜晚送来了温暖和天伦欢乐。
在我的记忆中,我爷爷在村子里是排老大,在人们中的威望也挺高,每家每户婚嫁丧娶等大一点的事都要和我爷爷
1商量。因此,在农闲时节的晚上,特别是冬季夜长的晚上,人们吃过晚饭后,都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我爷爷家,特别是年长一点的男人们围着一盏煤油灯,轮流抽着旱烟,吐出一缕一缕的烟圈,共商每家的大事,那家的孩子该娶媳妇了,那家的姑娘该出嫁了等等,全村成了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村里没有电,人们更不知电视是何物,家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文化生活也就更单调了。人们能看一场电影是很高的奢望,特别是年轻人、小孩子,提着马灯(比较高级的一种煤油灯)有时要跑几十里路。在我的记忆里,我看的第一部电影是《妈妈再爱我一次》,同时也朦朦胧胧地懂得了“世上只有妈妈好”。
我们小时侯,父亲有病,不能劳动,母亲一个人在爷爷、奶奶、叔叔、姑姑等亲戚的互助下,勉强维持一个幸福的家,家境十分贫寒,连最基本的缝纫机都没有。全家五口人的衣服和鞋几乎很少买新的,全靠母亲缝补改制,母亲常常白天下地干农活或者喂养牲口,把缝补衣服的事统统放在了晚上。每天晚上,特别是冬天较长的晚上,母亲在安顿住一切之后,借助那盏小小火焰的煤油灯,开始了缝制工作,我们也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谁觉,个别时候把头发和眉毛都烧焦了。由于我们家十分穷困,亲戚们经常把人家穿旧的衣服“救济”给我们。母亲将这些救济的衣服洗干净后,根据衣服和我们每个人的尺寸,一针一线地为我们缝补改制,大的改小,变成我们合身的“新衣服”。这样,母亲凭借一盏煤油灯,将我们每个人打理的干净整洁。
后来,我们兄弟三个渐渐长大了,相继上学了,背着母亲在煤油灯下为我们缝制的新书包,无比自豪。煤油灯,同时也成了我们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每天放学后,我们都是先帮家里干活,晚饭后,开始写作业,复习功课,有的时候,为了一盏煤油灯,兄弟之间竟然吵起来,为此,父亲就多为我们准备一盏煤油灯。
我们学习都比较努力,成绩也比较优秀。1994年8月,我家迎来了特大喜讯,哥哥考上了大学,父亲和母亲尤为高兴,哥哥是我们家也全村第一个大学生。是那煤油灯微弱的灯光将哥哥送出了大山,送向了远方。在哥哥的影响之下,我们相继考入大学,走向了金碧辉煌的城市。
煤油灯的时代,虽然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是那微弱的火焰照亮了我们的前程,煤油灯将永远扎深我们的记忆中。
第二篇:煤油灯的记忆
说到煤油灯,人们只能从反映那个时代的影视剧中见到。它是上个世纪的特殊产物,现在虽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对于我们这代人,以至于我们的父辈、祖辈来说,煤油灯曾经陪伴着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那如豆般的光亮,始终长明在记忆里,鲜活明亮。
历史的记忆永远难以抹去。小时候,村里还没有用电,家家点着简易的煤油灯。这种自制的简易煤油灯
很是好做,先是在一瓶口大小的圆铁皮上钻一小眼儿,小眼儿里插一薄铁皮卷成的细铁筒儿,几股线一搓,从铁筒儿里穿过,上面只留出一小截儿灯芯,继而往玻璃瓶里一戳,一盏煤油灯就做成了。小油灯点亮时,橘红色的火焰一荡一荡地亮着,把屋里的人影映照在墙壁上,晃晃悠悠,变幻莫测。小油灯时而爆出一个透红的灯花,嵌在火苗里,美丽得叫人心动。
那个年代,像蜡烛蜡烛这样的照明用品,在今天来说,已经不是生活必需品的年代,也只能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用上一回。当然,那时也有高档一点的煤油灯,除了玻璃瓶的底座外,还有一个鼓肚形的透明灯罩,并且可以方便地调节灯火的大小,这种煤油灯不但增强了防风性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亮度,而且也卫生了许多,不至于在灯下坐不了多大一会,就把人的两个鼻孔熏的像烟囱一样。但那时一般人家不用罩子灯,因为它费油,一斤煤油点不了多少天,所以,大多是找一个玻璃瓶来自制简易的煤油灯。然而,正是这种自制的简易煤油灯,成为我童年最温馨的记忆。
在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很紧张的那个年代,煤油也和其他商品一样匮乏。因此,买盐打油成了各家各户最重要的事,打油不光是指吃的豆油,还包括用来点灯的煤油。记得那时一斤煤油一毛多钱的样子,但是,即便如此,不少家庭也还是非常计较的。为了节省灯油,有的人家尽量把煤油灯的灯头拨的很小很小,黄豆般大小的灯光以至于不能把整个漆黑的屋子照亮;也有的人家尽量少点灯,或者缩短点灯的时间,全家老小都集中在一间屋子里做需要做的事情;还有的人家甚至在吃晚饭的时候都不点灯,摸著黑吃;更有那极个别的人家常年累月都不点灯,一家老小一到晚上就像盲人一样地生活着。
记得有一个时期,不少地方煤油供应还出现过非常紧张的局面,各个村的供销点都常常断货,不得不实行限量供应的办法。因此,打煤油也成了寻常百姓家最操心的事。如果听说供销社里来了煤油,要赶快去装,尽量找一个大的瓶子,把供应一个月的煤油都买回来。那年月,找个大瓶子都非常不容易。如果去抢晚了,就有可能好长时间晚上摸黑。所以,每当村里的供销社有行动,大人总是派孩子去侦察一番,生怕错过打煤油的机会。
煤油灯通常都有一些固定摆放的地方,在卧室里一般是搁在窗台或用铁丝吊起来,在厨房里则搁在锅台旁的高处,这样一是为了干活做事方便,二是可以有效提高照明空间。俗话说“高灯下明”嘛!煤油灯用起来也有一些窍门。如果灯头拨的太大,不仅费油,而且由于燃烧不充分,呼呼地冒黑烟,熏得人受不了;灯头处的灯芯烧的时间长了,有时会结下一层薄薄的焦化了的碳壳,阻碍了燃烧的光亮,这时灯光就会暗淡许多,需要用针或锥子把它挑除;换灯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灯芯放在煤油里浸透,或者换上以后,时间要稍微长一会再点,让灯芯吸足煤油。
儿时的那盏煤油灯,因为刻骨铭心,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已不复存在,但那如豆的光亮,却始终长明在我的记忆里,是那般的闪烁,是那般的温馨。现在,回忆起煤油灯的所有最经典的镜头,都是关于父母的。因为我们家人口多,用煤油多。母亲十分节约,十分吝啬,轻易不让点灯。有时母亲干完活,就赶紧把灯吹灭,怕浪费煤油。谁如果点了灯不干活,或者干完活不熄灯,母亲是要严厉责骂的。有上我们家串门的,母亲也不爱面子,不舍的点灯,常常是熄了灯和人家摸黑拉家常。父亲几乎不用灯,已经习惯啦,睡觉全抹黑。我和弟弟妹妹从小就怕黑,一到晚上不敢出门。每到晚上谁要出门时,父亲总是说,我陪你去。这时,父亲便手举小油灯在前面照着亮光。父亲在前面走着,我们在后面跟着,亮光随着我们的脚步缓缓移动。当一阵小风来袭时,父亲会及时的用手围挡住煤油灯微弱的火苗,才不至于被风吹灭。多少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楚地记得那温馨的一刻,父亲已经年迈而赢弱的身体,因为儿女怕黑而手举油灯为其照亮前行。如今我已人到中年,每到夜里,心里会时常亮起父亲那盏小油灯。
记忆力感觉最神奇的还是生产队的那盏大汽灯,全密封的金属灯体,圆形玻璃灯罩,有一个带打气的阀门。那时总以为它打上气就通明瓦亮,不用烧油,神奇得很。后来长大了,才慢慢明白,汽灯烧的仍然是油,构造也很复杂,它是通过打气形成压力,将燃油汽化与空气混合喷射到灯泡形石棉灯心罩上,其亮度不亚于几百瓦的电灯,村里开大会、演节目、组织活动等都用这种灯。那时候,只要村里汽灯点亮,必然带来热闹和快乐。
记忆最清晰的,是那煤油灯的灯光,一跳一跳,一闪一闪,一跳一闪,一闪
一跳,好像随时都要被从门逢或窗口吹来的风吹灭,可它又分明在燃烧,像一朵小花苞,尽管很暗,很淡,但却充盈着房子,就是在这样的灯光下,我读了一本又一本书,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也知道了李白、杜甫,认识了曹雪芹、罗贯中和雪莱、巴尔扎克,并使我喜欢上了文学。
毕竟,我们这一代人是在微弱的煤油灯光的照耀下长大的。一盏小小的油灯里,有我们生命的一段历史。童年煤油灯的荧煌短焰,那赤黄柔和的辉光,依然闪烁在心头。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煤油灯这种古老的照明器具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永远是我心中最初的、无法忘怀的一束光。
第三篇:一盏煤油灯原创诗歌
一盏昏暗的煤油灯
那是母亲一颗燃烧的心
从我记事时起
母亲就在那盏昏暗
不太明亮的煤油灯下
缝缝补补补补缝缝
一针一线一线一针
一天又一天
做着布衣裳纳着千层底
一直熬到满头白发两腿弯曲
那盏昏暗的煤油灯下
母亲那铺满了疤痕与褶纹
粗糙干裂的双手
不知编织了多少我儿时
色彩斑斓的梦想
不知点燃了我多少
无边的遐思与孤寂
煤油灯下的母亲
彰显了一位
慈祥善良的乡村老人
追求生活追求未来的伟大女性
煤油灯下那一幅幅
宁静和优美的画面
伴随着我逐渐长大
直到有一天
家中的电灯亮了
那盏昏暗的煤油灯
履行完了自己的使命
从此成为悠久的历史
如今的我还是忘不了
那盏煤油灯给予的光明
忘不了那盏昏暗的煤油灯
留下我许许多多
儿时最美好的回忆
第四篇:煤油灯——一盏美丽的心灯_经典散文网
煤油灯——一盏美丽的心灯_经典散文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精品散文]
爱情散文
情感散文
诗歌散文
心情散文
优美散文
校园散文
哲理散文
抒情散文
当前位置:[经典散文网首页][精品散文][心情散文]煤油灯——一盏美丽的心灯
煤油灯——一盏美丽的心灯_经典散文网
日期:2007-07-07
孩子看中了电视广告中一款新颖的台灯。据那位美丽的代言人声称,这盏灯可以有效地防止儿童近视,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保持良好的学习姿势,对于儿童的成长,保持良好的身材很有成效„„似乎用了这样的灯,未来的孩子个个都能长得挺拔、伟岸、玉树临风抑或婀娜多姿、亭亭玉立。明知道广告是极具诱惑和煽动性的,可孩子坚持要买,我也就答应她过几天一定买给她。仔细想一想,才上初三的女儿已经使用了三盏台灯了,除了一盏是用坏了,其它两盏都是因为样式落后,不喜欢而淘汰了。
看到我答应了她的要求,孩子转身回到自己的屋里学习去了。明亮的台灯下,女儿爬在宽大的写字台前学习,这熟悉的影子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三十多年前,勾起了心底深处的记忆。我想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也想起了那盏陪伴我多年时光的那盏小灯,不同的是,它并不是什么高档的灯,只是一个手工制作的小油灯--一根用棉花捻成的灯芯插进一个装满煤油的瓶子里,这就是一盏用来学习的灯。数年前,我回老家,在老屋的墙角见到了那盏蒙满灰尘的灯。听母亲讲,那年搬家的时候,她专门把它收了起来。又是多年过去了,不知这盏小灯还会在吗?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关中农村,煤油灯还是主要的照明设备。黄昏后,村庄便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到处飘荡着星星点点、橘黄色的小油灯光,空气中也弥漫着刺鼻的煤油味。那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了理想的生活方式,所以,电灯对乡亲们来说,简直就是奢侈品,偶尔的一次灯光不是放电影前的灯光,就是村里开大会,其它时间再也没有了电灯的影子。家里如此,学校也不例外。那年我刚上初中,学校是由一所小学改造的“戴帽”初中,教室条件很差,窗户上没有玻璃,为了挡住冬日的寒风,窗户是用五颜六色的纸和塑料纸糊成的,虽然那时学校也装了电灯,但是,由于用电紧张,一年中难得有几个晚上开灯。那些灯泡也就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1977年的高考恢复后,唤醒了人们心头的求知欲,老师们教学的热情高了,学生们学习劲头也大了,除了白天要上学外,每周还要有五个晚上要上晚自习。没有电灯,照明就成了一件大事情。班上条件好的同学用带玻璃罩的煤油灯,看起来既漂亮又美观,光线也好,带起来方便。夜晚回家还可以用来照明。但是,我们班40多个上晚自习的同学,只有两盏这样的灯,更多的同学用的都是自己制作的土煤油灯。这些土煤油灯都是用废弃的墨水瓶或其它的小瓶子,在盖上打一个眼,再用铁皮卷一个细管插到钻好的小眼里,串上棉花,一个油灯就制作好了。由于制作简单,亮度不够,密封不好,经常出现灯打油洒,或烧着了书本的事情。由于黄豆般大小的火苗太暗,在灯下看书、做作业时,我们会拚命地挨近灯光,稍有不慎,头发就被火苗燎的“嗤嗤”直响。我的第一盏煤油灯,也是用一个墨水瓶制成的。由于盖子拧不紧,经常是洒出的煤油浸在衣服上、书本上,浪费了煤油,还招致大人的责骂。当我第一次看到同桌的玻璃罩油灯后,心里充满了羡慕。我知道,以自己家里当时的条件是根本不可以购买这样一盏漂亮的灯的,于是,我便和几个同学商量,萌生了自己制作玻璃灯的想法。接下来的日子里,寻找玻璃就成了我们的心头的一件大事。农村没有用玻璃的建筑,废旧的玻璃根本找不到,偶然一次听人说,距家六七里外的工厂也许会有,一个周六的下午,我们几个人结伴,一路上小跑,直奔而去。在这家工厂的垃圾场里,我们还是幸运地找到了许多块小玻璃,拾回家后,我们又想办法把这些玻璃裁成符合尺寸的小块,开始了制作玻璃油灯的过程。首先,用两根铁丝折成长“口”字形,高度大概在25厘米左右,宽度在10厘米左右,成十字形交叉捆扎好,再用硬板做成上下两个档板,把找好的瓶子放在两个硬板中间固定好,用废旧的车内胎充气阀做成灯芯,灯光的四周用四块小玻璃围好,一盏精美的玻璃灯便做好了。第一次带这盏灯上晚自习,同学们都好奇地围了上来,一段日子以后,班上便又多了几盏这样的灯。乡村的冬天是寒冷的,北风凛冽。但在我的印象里,几乎每一个黄昏,我们都会一人提着这样的一盏小灯去学校上晚自习,有时候,放学后,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还会把几盏灯围在一起,共同讨论学习上遇到的难题。
1981年,我到镇上一所学校上高中,这盏陪伴我上千个日日夜夜的小油灯,便成了家里照明用的灯。再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电力事业的发展,村里普及了用电,一盏小油灯也结束了自己的使命,被丢进了历史的角落。今天,看到女儿在舒适安静的小屋,坐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我内心感叹着时代的变迁,心头萦绕着一丝久违的情愫挥之不去。也许,就是一盏油灯照亮了一个乡村孩子的希望,引导着我走出了故乡那条窄窄的小路。转贴 于经典散 文网 [ w ww.j d s a n we n.c n ]
本页内容为煤油灯——一盏美丽的心灯_经典散文网,或者为煤油灯——一盏美丽的心灯,如果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svascript可能会出现显示错误.搜索分类:所有分类 [精品散文]∟爱情散文∟情感散文∟诗歌散文∟心情散文∟优美散文∟校园散文
∟哲理散文∟抒情散文搜索内容:
经典散文网CopyRight 2006-2007
icp许可证正在申请中...
第五篇:读《历史的选择》有感姥姥家的煤油灯
姥姥家的煤油灯
卢龙县第二实验小学四(2)班魏子璇
读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了那年暑假中的一件事。
一天,在姥姥家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东西:一个黑乎乎、油乎乎的玻璃瓶,瓶盖中间有个高1厘米的圆柱形孔,瓶子是用一个圆柱托起来的,下面还有一个圆形底座。这是什么呀,我怎么从来没有看过? “姥姥,快来看!这是什么呀?” “噢,这个呀,是一盏煤油灯啊。”“灯?煤油灯?干什么用啊?怎么用啊?”我一连问了几个问题。
“煤油灯底下有个小座,上面有个玻璃瓶,瓶子的盖上面有个孔,大人们在玻璃瓶中放些煤油,用棉花搓成一根小姆指粗细的小柱子,大约10厘米长,把棉花芯放在瓶子里,下面的棉花沾到了油,油就会一点点往上走,一直到头。人们用时,用火柴点燃棉花头,煤油灯就亮了。”姥姥边说边坐下来,出神地看着煤油灯给我讲起了以前的故事。那个时候,没有电灯,就是蜡烛似乎也是奢侈品,煤油灯便成了“万能灯”,它照着我给全家做衣服、纺线、织布、做布鞋,照着你舅舅他们在炕上玩耍,有时灯光弱了,就挑亮一点儿。点亮后一股浓浓的黑雾在灯上缭绕,伴有强烈的煤油味,坐在灯前大家的鼻孔被熏得黑黑的。你舅舅都笑话你姨,殊不知他自己也和你姨一样,用手一摸两撇黑胡子,像个小花猫。有一天晚上,你姨的头发不慎被煤油灯点着,所幸,火立即被我扑灭,只是烧焦了一缕头发,其他部位没有被烧伤。后来,人们生活富裕了,有了电灯,只有在停电时,才会拿出煤油灯。现在我们更是全部电器化了,即使遇上停电的日子,人们也会拿出蜡烛或是手电,煤油灯逐渐被人们遗忘了,“退出了历史舞台”。
姥姥讲的事情当时我不能全部理解,但是读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有、越来越现代化,煤油灯就是社会发展的见证,我一定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