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

时间:2019-05-14 05:1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

第一篇: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

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

文/蔡广信

感恩在人类精神的坐标中,不是偶然,而是永恒。感恩的行为是自然的,它就像须臾不停的呼吸,伴随在生命的韵律之间。人类的美是以爱来呈现的,而感恩之心,是人类心田中最美的种子,它发芽之后,会开出爱之花,结出爱之果。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人的一生,恩情最多最大的莫过于父母。父母为了抚养、教育、培养孩子,那真是竭尽全力,尽职尽责,直到生命终止。人生于世,谁无父母?谁没有沐浴过父母养育之恩?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哪一步能离开父母的呵护、关爱、教诲、扶持?子女的足迹,哪一个不印记着父母的深深情意?子女的成长,哪一个不浸透着父母的殷殷心血?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是人世间最纯真、最崇高、最无私、最深厚的。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理应知恩、感恩、报恩,要把感恩之心常记不忘,时时想着报答。乌鸦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何况我们人类呢?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他能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 可是,当今有些青少年不懂得感恩这个道理,对父母之恩不仅不以为意,而且还不尊敬孝顺老人。诸如:有的中小学生与父母打招呼时不叫爸妈,而是用“喂”或“哎”来代替,甚至直呼父母大名;有的中小学生对父母贪黑起早地劳作,累得腰酸腿疼的情况,不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而是视而不见,漠不关心;有的中小学生对患病的父母不放在心上,不

着急,不侍奉,并说:“反正人早晚得死,着什么急?”有的中小学生嫌自己父母没有文化,土里土气,长相不美,而看不起。更有甚者,我县有一名在北京某大学就读的大学生,在大二时其父去北京看望他,正当老爸看见儿子满心欢喜之时,有的同学问这位老者是谁?儿子竟回答说:“这是我的老乡。”老爸变老乡,其父泪汪汪。接着,儿子问老爸带多少钱来?老爸没有回答。由此可见,当代有些学生不懂得知恩图报,从来没有过回报的行动,也从来没有产生过回报的意识。他们认为父母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需要回报。他们不知道父母的艰辛,不懂得体贴父母,只知道伸手要钱,把父母当做摇钱树。这已是当今很多中小学生乃至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中的普遍现象,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父母挣钱有多么辛苦,有多么不容易!

有的中小学生直至有的大学生都认为,如今正在读书,等走上社会,有了钱再对父母尽孝感恩。孝行不在于有没有钱,因为孝行常常在于细节,在于孝心。只要有孝敬之心,才能有行孝之举。人无孝心,虽有千金,也不抵发自真心的一声问候,倒是一些最简单、最容易做到的小事,更能让父母感到实实在在的欣慰。比如:一份细微的关心,一封亲情的书信,一个问寒问暖的电话,一次感人肺腑的聊天,一张喜笑颜开的笑脸;有时给父母洗洗脚,有时给父母捶捶背等等,就是这样一些举手之劳的小事,花不了多少金钱,费不了多大力气,用不了多少时间,却能让父母得到极大的安慰和快乐。陈毅元帅在母亲病重时到床前服侍,他给母亲洗尿裤时说:“娘,小时候不知道您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就是我洗上十条,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呀!”元帅是我们孝敬老人的榜

样,我们应该像元帅那样,永远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感恩教育必须从小抓起。等长大再教育就难了,就晚了。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有这样一些事例吗!由于小时候没有进行感恩教育,长大之后不尊敬老人有之,不赡养老人有之,打骂父母有之,遗弃老爸老妈有之。所以,尽孝感恩教育必须从小抓起,要细雨润物,潜移默化,这是让中华美德一代相传一代的必由之路。如果不从小进行教育,是没有好结果的,危害是相当大的。尽孝感恩教育,从娃娃抓起本是我国优良传统之一。从孔夫子的《论语》到《三字经》,都把孝道作为主要内容,对少年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在国外对少年儿童启蒙教育也十分重视,前苏联有一位教育家在他创办的巴甫雷宁中学正门墙上,写下了一条大标语“要爱你的妈妈”。

目前,在我国一些家庭中存在的某些“倒敬”的现象应引起特别关注。有些孩子由娇而横,由爱生恨,甚至还有恩将仇报的。看来,“感恩教育”这一课实在不能小看,必须从小就要上好这一课。对大学生来说,虽然迟了一点,但非补上这一课不可。

尽孝感恩必须尽早。不论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有这样一个心愿:奋发读书,完成学业,走上岗位,努力工作。当成就一番事业时,多给父母一些物质条件;当工作不忙时,多陪陪老爸老妈。然而,有的父母没有等到儿女自认为有条件、有时间的时候,就重病身亡,已经不能接受儿女尽孝报恩了!应该认识到:“孝心不能等待。”别忘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别忘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别忘了时间的残酷。尽孝宜早。当父母健在时,赶快尽孝报恩。否则就

会后悔莫及,无法尽孝报恩,留下终身遗憾。尽孝报恩固然离不开物质条件,但在温饱不愁的情况下,尽孝报恩的内涵更多应该是对父母的尊敬、关心、体贴、照顾,更多的应该是精神赡养。对于老人来说,需要的不仅是儿女在物质上的帮助,而更渴望儿女给他们精神上的慰藉。这样,老人们才能感到愉悦和幸福!

笔者大声疾呼要对青少年加强感恩教育。当然,对孩子感恩教育,来不得牵强附会,来不得生拉硬扯,应该找一些形象的、生动的人和事,教育他们,启迪他们,影响他们。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采取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引导青少年将感恩的美德内化为思想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愿天下儿女们对自己的父母都及时地尽孝感恩,让感恩教育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

(作者系泰来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第二篇: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何为进行感恩教育呢?“感恩”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这是牛津字典的定义。它有一个来历: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遭到迫害。1620年9月,102名清教徒登上“五月花”号帆船,于12月26日到达了美国的普利茅斯港,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这些移民根本不适应当地环境,第一年冬天过后,只有50人幸存。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人送给他们很多必需品,并教会他们如何在这块土地上耕作。这一年秋天,移民们获得了大丰收,11月底,移民们请来印第安人共享玉米、南瓜、火鸡等制作成的佳肴,感谢他们的帮助,感谢上天赐予了一个大丰收。自此,他们把这天定为感恩节。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将它定为国家节日,规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美国的“感恩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进行感恩教育,就是要使青少学生知恩,报恩,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使感恩行为发扬光大。虽然“感恩”是一个舶来词,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具有感恩教育的元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古代“二十四孝”、“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流传至今。

为什么我们进行感恩教育呢?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各样的思潮传入进来,在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经济物质财富的生产腾飞,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但是不容否认,在思想领域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有待建立。这时思想领域显得无序而混乱,道德有所沦丧。我们看到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一些人受到恩惠却不懂得感恩,受了父母的养育、老师的培养、党和国家给予的优越的工作环境、幸福生活,而不好好工作,不知报恩,反而认为自己父母没有别人的父母能干,给他留下的东西太少;党和国家对他总是争三欠四,对现实生活不满。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幼儿如此,学生呢?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在家里,吃饭时最好的菜他一人独享;电视遥控器他一人主宰;或时不时给父母脸色,稍一不顺心就耍性子,不知体恤父母。在学校,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使用优良的教学设备,却不知感恩社会。在课堂上,老师讲课他打瞌睡,上语文课他看数学,上数学课却又看着语文,老师苦口婆心的规劝他视为耳边风,不知感恩老师。享用着大自然赐给的一切,不知感激和保护它,反而随意破坏它„„这些人常常是只顾自己的利益,将父母、亲人、师长、朋友、同学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这种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应当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教育的失误是导致这一切不正常现象的根源!我们的教育,应该回归到以育人为首要目标的体系中去。毕竟,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能热爱的人,又怎么能爱他人、爱事业、爱国家呢?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只注重空洞的说教、喊政治口号,2000年出现了大学生马加爵因不满现实而报服社会,杀害同寝室几名无辜同学事件,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从而媒体上有关缺少感恩心和加强感恩教育的事例越来越多。缺少感恩之心的年轻一代的表现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心与关注,“感恩教育”也就应势而生。

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人任何东西。其实,人生时时处处有恩感。在人的一生中,小而言之,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大而言之,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都首先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即是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但那也是使人思想认识深刻:周文王被拘而演绎《周易》;孔子一度遭遇厄运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著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吕不韦被贬蜀国,世传《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秦国,才有《说难》和《孤愤》。所有的苦难、失败和痛苦都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在危困时刻,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的困顿;有人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躯把你擎起来,让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终战胜了苦难,扬帆远航,驶向光明幸福的彼岸。那么,你能不心存感激吗?你能不思回报吗?

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没有社会成员的感恩和报恩,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在感恩的空气中,社会才变得和谐。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拥有感恩之心,心存感激之情,是做人最基本的标准。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做人、感恩社会,感激父母的艰辛付出,感戴老师的培育抚爱,引导学生爱家庭、爱父母、爱党爱祖国。在这方面,我校起步稍迟,必须迎头赶上。

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学会感恩,让生命轻装,未来才会阳光。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用所能做到的一切去感谢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党和祖国,用所能及的全部力量来报答一切。那么,怎样进行感恩教育呢?

一、重视感恩教育启蒙,开启学生感恩之心 学生的心灵是一块奇异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取;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我们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在学生的心里播上善的种子,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帮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感恩不仅仅是一种认同,更是一种回报。这种认同应该是发自学生的心灵里的认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重视抓“感恩”教育。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知恩感恩 要使学生知恩、感恩,必须做艰辛、细致的工作:

(一)、营造感恩环境。有人说:“感恩之情,是心灵成长的营养剂,是美德,更是一种素养。感恩,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重要一课。当孩子们细细品味父母的付出时,一些不满就会消弭,幸福之感就会油然而生。”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受到洗礼。如:

1、组织唱感恩歌、看感恩影视,诱发学生感恩心;

2、讲述“感恩”的故事。在班里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演讲,使学生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3、创办“感恩”小报。用新颖的排版、立意鲜明的主题,定期出刊“感恩”的内容,使学生亲眼目睹“孝心”的形象,从而受到感染。

4、编排“感恩”的节目。让学生将文化艺术融入到“感恩”活动中,从中受到熏陶。

5、算一笔感恩账。让学生将自己一个的年费算个总帐,再把父母一年的总收入算个总帐,通过比较,体会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写一封感恩信,抒发自已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二)、创设感恩情境。感恩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他们心灵深处潜在的情感体验,以达到实际地影响他们行为的目的。要注意的是,对于内容的选择,应始终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要从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活动内容,找到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组织体验活动。

1、帮助父母劳动。在家洗衣、扫地,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给父母做感恩饭,端茶递水,将感恩付诸行动。

2、组织学生与班里的贫困学生结对交友、献爱心等活动,让学生在差距中感知自己的幸福,并改变学生的冷漠,培养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增加学生的人情味。

3、将“感恩”迁移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上。开展“队旗”、“学校”、“国旗”在我心中活动,自觉维护学校、国家名利,争做护洁卫士,课余清扫“白色垃圾”,主动关心和帮助残疾人、老人,以此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党爱国爱社会的情怀。这样使“感恩”教育有声有色,让学生在“感恩”活动中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会真理。

三、与家长要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的感恩教育能不能取得实效通常与家庭教育有重要关系。现在家长们总是显得较为急功近利,他们仍然片面强调“智育”,只想学生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就行,什么事都包办代替,在亲情教育方面,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与引导,导致亲情教育的漏洞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尤其要注意解决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暴露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发展状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形成学校教育和家长的教育合力。

感恩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要花大力气来抓,并坚持到底。使我们的接班人人人心存感恩,知恩图报,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新泰市石莱镇琵琶庄联办小学

2014.7

第三篇:教育要对民族负责读后感

教育要对民族负责读后感

葛志勇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正是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我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基础教育才有了校舍、器材等办学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和师资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应该说,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还没有哪个时期像今天这样兴旺发达。作为亲历了改革开放后教育变革全过程的一名中学教师,面对在过去简陋平房废墟上拔地而起的教学楼,我既欣慰,却又有一种深深的忧虑。

忧虑来自近年亲见亲历的诸多事实。

忧虑来自一个盘桓心中让自己越来越感到痛苦的思考: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中小学基础教育,究竟要为中华民族、为我们的祖国培养怎样的一代人或几代人?我们拿什么来不断提高炎黄子孙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以确保中华民族有一个繁荣昌盛的光明未来?

如果我们不自我陶醉在学校扩建规模、毕业生数量等一连串数字的光环里,如果我们肯冷静地审视教育为社会输送的人才质量,那么,看看从今日校园走出去的高中和大学毕业生,究竟还有多少是像我们的前辈一样胸怀祖国、志在苍生、不计名利去服务人民大众的?

自己在初中讲台上站了多年,一届届考入高中深造继考上大学而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有时回校和我聊起未来,话题已经越来越多地由过去的报效祖国,变为工作单位福利、加班费、住房。

作为教师,我们自己又怎样呢?我无法在良心上为自己开脱。

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习惯于一边课上课下痛斥腐败官员的见利忘义失格失德,一边在假期偷偷摸摸地办班收费捞外快;我们常常感慨今日师生关系淡漠如水,学生不知感恩,自私自利漠视他人和社会。

前人有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一旦自身发生异化,甚至开始在不知不觉间“污染”校园,又如何要求不谙世事的学生去抵制校外花花绿绿的诸多诱惑?

如今风行于部分校园的,再不是“好男儿志在四方”的理想,取而代之的是努

力学习考名牌大学热门专业,毕业后有一份条件优越薪酬优厚的工作;是不管老板是谁,有月薪5000元的活儿就绝不跟着月薪只开4000元的主儿去干。平心而论,讲究实际没有错,人不能不切实际地只活在理想里;考虑报酬看重金钱没有错,在今天,兜里没钱起码生存就有麻烦;多元价值观也没有错,它是对主流价值观的补充。可是,面对社会历史,面对现实生活,总有个判断是非的标准,总不能让金砖与卵石等价。今天,如果有谁在课上课下对学生讲报效祖国、舍生取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类与中 高考关系不大的话题,恐怕不是被人视为另类,就是被人看作不识时务。可是,这些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之所在、魂之所在啊!

翻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绵延几千年,历经坎坷曲折而始终向前发展,靠的就是“仁者爱人”、“舍生而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靠的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靠的就是这些中华文明中最可宝贵的精神!我还是愿意呼喊出心头的切盼——教育啊,别丢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第四篇:青少年教育

青少年教育

目前,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对学生、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评价一个学生往往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繁重的课业任务、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部分青少年的性格内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缺乏开放性,社会又处于转型期,一些浮躁偏激的社会情绪,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很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作为社会,首先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从源头上扼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比如:不良网络内容、贫富差距、社会腐败现象等。同时应尽快建立更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将其纳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在引导上下功夫。作为学校,要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设立为一项专门课程,把心理学知识引入课堂,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适应能力,要采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惑,在教育上下功夫。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民主权利,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孩子多方面技能,陶冶情操,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紧张学习之余能够得到充分放松。要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做知心朋友,及时了解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避免在身体、情感或性情上打骂、压服孩子,在关爱上下功夫。作为青少年个人,应该树立信心,寻找足够的力量,克服弱小的“自我”,走出偏执、抑郁、焦躁的心理环境,经常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心理沟通,还个人一片纯净的心灵天空,做一个自信勤奋的少年。

青少年教育的方法

1、要坚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互动平等的原则

这一原则,也可以说是引导教育对象参与的原则。真正的参与不是形式的,而是思想上的参与,是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过程。要达到这种交流,就要以参谋者、探讨者、商量者的姿态,而切忌居高临下的说教和训导姿态。在交流的过程中,还要尊重和及时吸收对方思想的合理成分,补充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互动平等的原则还要求教育者讲话留有对象思考的余地。有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句话说到底,不留余地,反倒引起对方的反感,冲淡了教育的效果。

互动平等的原则还要求教育者尽量保持学者风度,保持整体形象的沉稳,注重研究色彩,体现学术民主的风格。这样才能增加对教育者的信任和依赖,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2、要坚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原则

这就是要从心理的浅层面入手,最终解决思想体系和世界观的深层面的问题。这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表现。因为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成的过程,往往是从浅层次的心理感受层面,提升到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层面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要

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也应该从浅层面活跃、生动的心理感受入手,逐步达到解决深层思想体系方面的问题。

在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整体安排上,宜先安排较具体的内容,后安排较抽象的内容,不断根据教育对象的反应进行内容深化的调整。这是一个先易后难、逐渐推进的量化过程。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于青少年的反应,经常察言观色、及时反馈、及时做出调适。

从教育的形式上,那种不宣布教育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因此,寓教育于活动、娱乐、其他行政工作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其实是从思想不设防的心理感受层面入手,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渐深入到解决思想体系层面的问题。

亲情感染的原则也是属于渐进的方法原则。动之以情,激起心理层面的激荡,然后由情入理,在思想体系的高度解决问题。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了转化教育对象的思想,调动其父母、亲属、恋爱对象、朋友的亲情力量,就是尊重这一原则的体现。

3、要坚持真诚可信的原则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这是共产党人坚持真诚原则的体现。真诚才能可信。真诚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点现在显得比任何时候都突出。不回避社会消极现象,也不放弃正确的理论引导,这就是真诚。否则,就会变成说假话、大话、空话,这是人们早已厌倦了的。不说一句假话,这是真诚原则的要求;真话也未必讲完,这是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和对社会效果的负责。

真诚的原则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坚信马克思主义。只有自己坚信不移,才能产生真诚的力量,使青少年受到震撼和感染。如果自己不信,或半信半疑,却让青少年相信,这是不会取得积极效果的。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带头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素质,努力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今天,要做人民的先生,更需要首先做人民的学生。

4、重视解决思想理论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如上所说,既然思想理论上的难点和热点所处的地位十分显著,它就应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重点。这也需要有关部门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敢于探索和解决思想难点和热点问题。

5、不断寻找新角度的灵活性原则

常言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小世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青少年不同的情况和问题,不断寻找新角度,灵活机动地采用各种方法,解决思想政治问题。

当代人的求新、创新意识较强,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摆脱陈旧的方法,不断寻找新角度进行工作。几十年来,人们习惯于运用演绎式的逻辑思维方法教育人,即先推出结论,再去举例论证的逻辑思维方法。人们对此十分熟悉,听了第一句话,就能推测出后面所有的内容,这就谈不到积极的教育效果了。如果改

换为归纳的逻辑思维方法,就会使论证具有新意,便于青少年容易接受。青少年一般不易想到的思路,就是最容易解开问题症结的最佳角度。

6、坚持惩戒管教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大量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属于是非认识问题。但人民内部触犯了法纪,也要受到惩戒和管教,有的还要受到制裁。从某种意义上说,惩戒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这是教育借助的社会刚性的一面。在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谁触犯法纪,都应受到惩戒。如果舍弃惩戒的武器,就等于陷入“思想政治工作万能”的误区。

第五篇:关于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思考

关于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的思考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入侵,青少年们有一些迷失,缺乏感恩思想,缺乏感恩教育。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青少年增强感恩意识。本文就什么是感恩教育,青少年感恩教育现状、感恩意识缺失、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进行了初探。[关键词]感恩 感恩教育 青少年

1.什么是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崇高情感, 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在自然界中就有“鸦有反哺之义, 羊有跪乳之恩”的传说。中华五千年文明一直都有感恩的传统美德, 如“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处世信条, 都在警醒着我们, 身

[1]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应懂得感恩。

所谓的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

[2]报的一种认识, 一种情怀和行为, 也就是通常说的知恩图报。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3]恩和施恩的教育。

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 让学生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 能用

[4]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 回报师长, 报效祖国, 回馈社会。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

[5]报恩, 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 又要施恩不图报。

2.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现状

感恩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严重缺失。其表现如下:

2.1 漠视生命

当今的中学生,整天抱怨活着没有什么意义。在当前的教育模式和社会背景下,中学生的首要目标和理想就是中考和高考,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他们无法正确看待生命的多姿多彩,无法理解学习的重要性,无法理解生命意义,因此缺乏自信心和自主意识,经常沉溺于

[6]网络游戏、小说世界等。有的学生甚至想不开,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不顾父母亲人的感受,选择轻生的道路。

2.2 迷失自我

我们常听到中学生说“我不长大该多好啊,长大太无聊,太可怕了”,这是他们大多数人的真实想法。他们可能因为缺乏信仰而担忧前途的渺茫,不知道自己将来该干什么;他们可能因为受现实中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盲目而机械地追求成人化、世俗化的“理想”,提早结束学业,进入社会打工;他们可能迷失在网络和暴力游戏的虚幻世界里,不能自拔。缺乏足够生命关怀的他们正在忘却追求人生的远大理想,正在忘记建筑神圣的精

[7]神家园,迷失在所谓“自我价值”的泥潭中。

2.3 冷漠恩人

对父母:大多数中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连鞋带都不会系,不愿意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来不参加任何劳动;部分中学生是家里的“太上皇”,一不顺心就跟父母吵架,只知道无限制地向父母索取,却从不懂得关心父母,感恩父母;一些中学生盲目跟风,挑吃挑穿,互相攀比,不懂得理解父母的艰辛,甚至抱怨父母无能,却不知道真正无能的是自己。

对老师:一些青少年受商品经济的影响,把美好的师生感情变成了功力的“商品关系”,认为老师付出劳动教自己是应该的,是自己花钱买来的,所以不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老师,认为老师的提问和改错惩罚都是故意刁难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的行为;部分学生在校园遇到老师,就像不认识一样,课堂上更是无视老师的存在;不少学生把取得成绩全部归结为自己的努力,但是一退步就是老师的责任,认为自己所有的不好都是老师的无能,从来

[9]不知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老师的工作。

对同学朋友:中学生自我意识逐步增强,更多时候表现为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好的经验和参考资料不能和同学分享,独自占有;只重索取,不求贡献,需要朋友的时候一个样子,不需要的时候什么都不是,不懂得“投我以木瓜,报之以桃李”的意思;物化朋友之间的友谊,认为都是可以用金钱来购买和衡量的;锱铢必较,心眼比针鼻还细,不能宽容别人对自己的伤害,甚至想找机会报复。[8]3.青少年缺乏感恩情怀的原因

3.1 家庭因素的影响

(1)父母不以身作则, 不能给孩子做好榜样。俗话说, “孩子是大人的影子, ”有不少父母不能以身作则, 对自己的老人不尽孝道, 等到子女不孝时, 又怨天尤人。殊不知,种

[10]瓜得瓜,种豆得都,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2)父母教养缺失, 导致孩子不懂得感恩。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成长环境, 家长的教养观念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建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 中国的父母往往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 而轻视教孩子如何做人做事, 他们的理念就是“ 只要你学习好, 就是什么都好”这种片面的教养观念。使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 都是那么理所当然, 顺理成章, 天经地义。孩子的这种心理是绝对不可能产生任何感恩之情的。

3.2 学校对德育的忽视

长期以来, 在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 只重智育而忽视德育。虽然理论上讲“五育并举, 德育为先”, 但德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 抓

[11]起来不要”。正所谓“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 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这些教育的功利性强有力的排挤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这就难怪青少年缺失感恩之心、感恩之情。其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做学问。

3.3 社会的负面影响

从社会层面看, 我国正处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 各种外来文化和思想相互碰撞。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口的流动性日益频繁, 人际交往日益打破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的束缚,人际关系日益“陌生化”, 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情感的交流逐渐减少, 变得逐渐疏[12]远和冷漠。同时, 由于现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增加, 社会风气败坏, 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这些现象都会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产生不良的影响, 严重阻碍他们正确道德观的形成。

4.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策略

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没有权利去责怪现在有道德缺陷的青少们, 但我们有义务去改善和挽救正在渐渐淡化的道德观念和日益冷漠的心。只有全社会各个部门都行动起来, 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重视起来, 我们的和谐社会关系才能建立起来, 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

4.1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

作为孩子最初教育者的家长们, 应该以身作则, 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爱孩子, 就要习惯让孩子干一些家务, 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要学会做一个“懒家长”。要让孩子了解家里的困难、父母工作的辛劳, 从而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珍爱家庭,对父母产生尊敬、爱戴和感激之情。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因为爱他才会为他付出这么多, 让他们了解父母生活、工作的压力和艰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家务,自己学着洗衣服、做饭。家在农村的,利用假期,家长可以让孩子下地帮忙干活,或者做一些勤工俭学的工作,[13]让孩子体会到挣钱的不容易,父母的艰辛。

4.2 学校和老师要清楚基础教育固然重要, 道德教育更不能松懈

(1)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一位合格的班主任,应该是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中、思想上都要对学生加以关心和引导,但是这并不表示班主任就是学生的保姆。班主任要学会“偷懒”,没有必要事事都亲力亲为,平时可以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做事, 既能锻炼学生做事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当学生完成得出色时,班主任要及时鼓励, 予以肯定表扬。让学生明白“有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觉得自己也可以做很多事,从中让学生体

[14]会父母的辛劳, 老师的苦心,同时也增强自信心。

(2)以身作则, 做好学生的楷模。爱的传递永远不可能靠说教来实现, 榜样的表率作用是最有效的。教师的思想素质对学生会构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力量绝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的, 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 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 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它体现在教师的品格之中, 由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注入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加强自己的修养, 以身立教。教育讲究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感恩并不是简单的行为习惯养成。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效仿的楷模。在品德教育中, 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 并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激。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的行为,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学生不自己觉的就跟着老师学。

4.3举行感恩活动, 加强感恩意识宣传。

(1)在班会中结合社会中的感恩典型事例(这些典型事例都要求由学生自己去寻找,最好是贴近大家生活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展开讨论, 在班级中树立感恩的基本意识。

(2)多读书看报,感受书中的温暖,并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恩心得体会。(3)感恩从身边小事做起, 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责任与义务。作为学生履行学生的基本义务, 遵守学校基本规范;在班级大扫除中, 要求学生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自己承包打扫任务, 并对自己的劳动负责;要对保洁的同学感恩, 不随地乱扔垃圾;要对帮助自己的同学感恩, 多说谢谢。(4)回报父母养育恩, 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说打扫卫生、做饭、给父母洗衣服、为父母洗脚、亲口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等, 从中体验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寻找父母身上让自己感动的东西, 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付出。

(5)感恩不仅仅是感恩父母,还要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朋友,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等等。在学校,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感恩的征文活动、演讲比赛。

4.4社会正面感恩教育必不可少

社会媒体要造成正面宣传,发扬社会正能量,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过河拆桥, 落井下石等与感恩之心背离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判和打击。

5.结束语

句俗话:“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 有了感恩之心, 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 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相信在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社会会充满感恩之情。

参考文献:

[1]唐晓龙著.感恩的心[N].人民出版社.[2]苏婷.体验.把感恩印在心头[M].中国教育报2006-10-25.[3]唐骏波,祖霞.教会孩子感恩[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4]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5]陈代玲.在互动中学会感恩[J].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7(11).[6]原亮.常怀感恩之心[J].云南教育(继续教育版),2006(6).[7]《感恩教育的思考》.叶华茂著 [8]李玲.感动, 班主任之友[J].2006,(2).[9]林云霞.系列活动促感恩, 班主任之友[J].2007,(2).[10] 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13.[11]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9.[12] 刘咏宝.关于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13] 李元卿.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少[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05-17.[14] 叶澜.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而努力[J].教育研究,2004,(2).

下载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不要对孩子进行比较教育5篇

    不要对孩子进行比较教育 你看隔壁的小明,一直都那么听话,你怎么跟人家比啊。 你怎么不学学你姐姐,整天就知道玩啊玩的。 人家的孩子一回家就复习功课,你就知道玩游戏! 你就不能像......

    为什么要对小学生进行禁毒教育

    一、青少年为什么要进行毒品预防教育? 据受毒品侵害较严重的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因不知毒品危害而吸毒的占吸毒总人数的82%。每个吸毒者每年耗资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

    小安乡五个一活动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

    小安乡"五个一"活动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 一是开展一次问卷调查。下发 “感恩的心”问卷调查表,引导青少年认识自己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社会以及同学提供的帮助;同时通过问卷......

    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答:①重要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兴国之魂”建设的伟大工程,是......

    街道青少年教育工作总结

    **社区社区教育工作总结/r/n ——**社区申报市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汇报材料/r/n **社区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最南部,东临滨湖区,南接肥西上派,辖区面积 20.8平方公里,所辖8个......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中学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发育的转折和关键时期,因而中学不仅要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开展......

    青少年教育2

    尊老爱老敬老教育 陆启盛 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我们文......

    浅谈青少年网络教育

    论文关健词:网络 青少年 网络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就现阶段而言,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一方面它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它为青少年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