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二十四孝标准
新二十四孝标准
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4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6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89、教父母学会上网10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12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14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16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18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22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经常为父母拍照、打开父母的心结、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22024
第二篇:二十四孝标准
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打开父母的心结;
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活动;
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第三篇:于丹解读新二十四孝标准文档
于丹解读新二十四孝标准
主持人:各位网友上午好,欢迎收看今天的视频访谈,我是刘赫。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新浪网推出思想名人堂·名家专访,邀请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于丹教授作为名家专访栏目的首期嘉宾,做客新浪网和广大网友畅谈谈“‘尽孝’之道的创新与传统文化的发扬”,欢迎您于丹老师。于丹:您好。大家好。
主持人:于丹老师也注意到了,前段时间在社会上有一个现象得到了很大的热议,国家老龄委联合各部委推出新二十四孝的行为标准。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很天经地义很私人化的行为,在当今的时代下为,什么通过国家进一步的提出和倡导呢?您觉得有这个必要吗? 于丹:先说一个题外话,你刚才说热议,这一夏天大家热的够呛了,这两天开始有秋凉了,把很多很热的东西凉一凉,从容从容。有些就像你说这个民族一直有这个传统,大家都是生活里面约定俗成,而且为人子心中都有这样的感念。这个话题现在有提倡了,我们在行为上做更多了。这事一定要很热的热议吗?凡是恒久人生的,随着整个社会进步在走,文明在走,这个现象就存在。很多东西还是让它从容一点。像现在的秋风一样,让你觉得风过无痕,但是你自己做什么,心里头要舒服,自己、长辈都是求得心上的安慰就好。
很多热议的事,往往是一阵子突然很热,过了就会冷下去。以前我讲中国传统文化讲过一个观点,温暖比热好,温暖相伴恒久在心中而不一定要太热,孝有子女、父母就有之间的关系,我们这个民族一直是特别提倡这种孝道,“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这是老话,新二十四孝提出是行为标准,恰恰是行为上确立这24条。
原来老二十四孝里面有很多迂腐、按照当时的道德标准提出来的故事,显然是过时的。今天的孝到底怎么落地、生根怎么跟今天的人行为有关联。为什么现在要提倡?很简单的一个道理,社会缺什么就提倡什么,说明我们缺失了。缺失不是说人亲子之情缺失了,而是道德界限模糊了,传统的放下不能提了,过去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在远游了,我所在学校每年的新生绝大多数都是外地人,你要拦住他不让他上大学吗?他还要工作呢?这样的孩子怎么尽孝呢?人
伦之情都在,但是大家怎么选择都有迷惑。这是新二十四孝给了你可以参考的行为标准。
大家说过什么是好的学习,曾经有一个国际化的标准,叫做好的学习导致行为的改变,这个标准特别好,我们过去认为,好的学习是一场头脑风暴,口耳相传。更好的学习是从头脑到整个的行为,行为能够改变学习才有效。这就是我理解,为什么新二十四孝制定的是行为的标准:你能够做什么?当然我也看见有些人的议论,我爸爸妈妈就不爱上网,难道我非要教他上网呢?我离的地方就是远,不能够回家给他们做饭,或者是怎么样。论心不论迹还是有道理的,孝首先是内心的愿望,告诉你二十四孝行为标准提倡大家要去做事,不是说你24条里面做不到20条就不是孝子,理解这件事情,完全不必技术主义。今天我们有点过分的技术主义了。我更希望大家领会里面的含义。
我自己看了看,我家里有老人,我爸爸去世早,我妈妈一直跟我住在一起,我姨妈没有孩子,原来是我爸爸妈妈、我姨我姨夫都是跟着我的,我父亲先走了,接着我姨夫走了,我妈和我姨在我们家里作伴,一直看着我的孩子在姨姥姥身边玩,我带着她们度假,后来姨妈走了,只有我妈妈在身边。我有很长的跟老人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我看了新二十四孝的标准,我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我不去对照,我觉得一条一条对照没有什么意思,比如说经常带爱人和子女回家看看,我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我妈天天看得见,从我孩子出生我妈就是看着的,一直就是在身边。比如说学点什么,玩点什么,我妈上网还经常查体育比分呢?我妈80多了。这个事情有时候是耳濡目染,有时候跟孙女比各种事情。我想说新二十四孝为什么是有道理的?它的道理是可以划分几个大类,一个大类是关心老人现在的物质生活,比如说给他们零花钱、做顿饭、买保险、带子女回去去看、旅游。这是他的物质生活,衣食无忧人才能够有安顿。孔子说我的理想是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买保险、给零花钱、出去旅游是“外安其身”,有比较好的生活状态,第二大类,这个标准上是“内安其心”,让老人不因为他年龄大了离开工作岗位而感觉远离时代。很多子女在外安其身这条都做的不错,老人老觉得是落伍,我妈妈经常有不满意的事情,有时候不高兴,她眼睛不好,一天到晚看报、上网,我有时候说妈你省省眼睛,她就不高兴,我要不看书看报,你们真当我是废物了,什么都不懂了,我的什么事情都让她搀和,不搀和不行,她不高兴。我每年有很多新学生,我手里面有名单,这么大年纪我还得给她找活干,我得说,妈,给我整理一下。我妈就把哪个学生是哪儿的,怎么回事都整出来。国家人事部的老干部,那么多年都是整文件的,现在让她干点事,她觉得她有用,如果不干事,“妈你这个别管,那个别动”,老太太就发脾气了。“你们不就觉得我没用吗?觉得我什么事都过时了”,老年人真正需要肯定的是他的价值,他宁愿多做一些事情,包括教育孩子。很多事情我经常跟孩子说,你看姥姥比谁岁数都大,姥姥做的事情,姥姥说的话一定有她的道理,听听姥姥说的话。所以你觉得一个老人在家里的位置,受到的尊敬比衣食更重要。
为什么新二十四孝的标准中要带老人看自己生活的环境,当老人出去一起聚会,是打通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二十四孝标准里面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尊重老人的生长环境、尊重他的历史时代和他的朋友圈子,并且让他融合进年轻人的朋友圈子。标准里面说要去看老人的老朋友,陪他们去,陪老人看老电影,带老人参加自己的聚会,带老人去自己的工作环境,我觉得这也很有意思,有时候我在外面有讲座,我经常带我妈妈去,我妈妈坐在边上,她从头到尾做笔记,她的朋友很奇怪,你女儿讲课,你还做笔记,我妈妈说:“她在家里也不讲,她说的挺好的,我回去之后再找资料”。我们母女相处算很多了,回家吃饭、聊天,但我不能跟我妈讲座,我讲的内容中有很多我妈不知道的,我妈听了还做笔记。我很理解新二十四孝标准为什么说带老人去你的工作环境。因为年轻人会有自己的想法,觉得我的工作技术程度太高了,你可能不了解。老人有时候指导孩子,孩子不屑一顾,你怎么知道我的生活环境?为什么不两边都看看,看一看了解一下挺有意思的。有时候陪老人参加聚会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有时候我看看妈妈的老朋友到家来看她,然后聊一些事情,有一天我妈妈倒是没什么毛病,我送她体检,住在宣武医院,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去看她,我妈妈老局长的小儿子去看她,正好他走了我去看我妈,我妈妈真是不无感伤跟我说,你看你伯伯家里的小哥哥来了,大哥哥去世了,我这一辈人有的很多走了,下一辈也有人走了。我妈妈感慨很多,她觉得要把眼前的日子过好,她必然会想起来这些人的很多往事,有时候我觉得听妈妈讲她过去的事情,小的时候听她讲过去的事情是孩子的幸福,长大以后还能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是共同的幸福,老人会在她的回忆中,孩子还能听她那么清楚讲起来所有过去的事情。我新出了书,我妈一定会给我几十人的名单,都是她的老朋友,她会一个一个指着说,这个崔阿姨,我们赶材料,买半斤水果糖,我们一晚上都吃了,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更多的零食,年轻的女孩子都是
这样的水果块的糖。什么时候在哪里一起做宣讲,什么时候谈恋爱的,谁结婚的时候她说了什么话等等所有的事情,也许我是独生女,我是一直跟老人在生活里长大的,这是一种很深刻的幸福,你没有离开岁月的痕迹,你会觉得有伦理的温情一直在。
所以我自己看着新二十四孝的标准,我觉得论心不论迹,别光看表面上要求你做哪条,你可能做不到,我要对照,好多我也做不到,比如说给父母做顿饭吃,我这个饭做的就是不好吃,所以我在家里头盛点什么东西,弄小的还行,我做的她也不爱吃。愿意做什么一块做,要一个那个过程,很多事情不一定说每个人逐条要做的,但是你要理解背后,是两代人之间心意相通。很多朋友都说,我离得远不能经常回去,不能经常回去的话,大家打个电话,说说话,那行吧。总不能说离电话也打不了。年轻人之间的彼此联系,我有那么多学生跟我联系都是发短信。我自己喜欢用这种方式,但是我在出差的时候,我一定得给我妈打电话,因为她不接受这种方式。你还得尊重她的方式。
我前一段时间去北极,我在极地那么长时间。待了半个月,在附近活动的那些天一点信号没有,我那些天很高兴了,工作我不担心:我在暑假里,所有的事情跟学校里面都打好招呼了。朋友有什么事情,电话留言讲我最近不在,可清静了。但是我老得跑去海事卫星电话,我只拨打过一个电话,往我们家。她就算知道你没事,听到你的声音还是很高兴。一拿起电话,我妈说挺好的,孩子也挺好的,跟孩子说“过来跟你妈说两句”。有时候跟孩子说告诉爸爸一声,妈妈挺好,有时候不需要给爸爸打了。爸爸在家就叫过来说两句,不在家不一定非得跟他说这句话,但是非得跟老妈说这句话。有时候不能经常回家,说说话也行,这不就是沟通嘛。我是觉得二十四孝的行为标准,它是一个起点,它是一个参考的坐标,我们这么去做了以后,绝不仅仅是老人感到快乐,同时做儿女一定会很快乐的,因为你觉得你了解他更多了,我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了解我们的父母呢。有时候我想象,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已经30多岁了,这么多年我越来越觉得我并不了解我的父亲,因为我父亲是在旧上海读完了大学,第一批进入新北京,是那种从做地下党员,然后在北京一直做干部,但骨子里面有深深的文人情结。他作为官员的身份和作为文人的身份,我都有很多的不了解。比如说他作为官员改革开放那一段,我小,才十几岁。我爸爸去世多年了,前两年有叔叔问我说,小丹你看电视改革开放30年,那都到了08年了,我爸去世7年了。叔叔说,你看
到过你爸爸起草的文件吗?我说没有,我不知道。叔叔说,我给你讲那段事情,那时候你12、13岁,你爸爸做过什么什么事情。我很惊讶,我爸去世很多年,我听到,我都不知道。还有些老伯伯,是跟我爸同龄在上海读书的那些人,写一手很漂亮的毛笔字,告诉我我父亲读书时候的事。我讲过去的事情的时候,忽然觉得我那么不了解我的父亲。我妈妈性格开朗,但是我了解她一定比了解父亲要多,可是我就真得那么了解她吗?有时候我总在想,父母看孩子是从小一点一滴的成长都会记得住,但是我们又记得住多少父母的事呢?起码有一条,给父母过个生日,所有的父母都不会忘记儿女的生日,但是有很多儿女都不记得父母的生日。就像一开始你说为什么我们今天要提倡呢?任何时候我们都没有公众媒体大篇幅的宣传天下的父母一定要善待、疼爱自己的孩子。中外都不会有。
主持人:因为父母都做到了。
于丹:都做到了,因为人类的爱是下行的,大家都认为父母疼孩子这是本能,但是孩子爱父母怎么就变成一种美德呢?其实它同样应该是本能。所以我觉得这个新二十四孝的行为标准,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在做事里面,会唤起来你的孝心,你先做4条也行,但是你得先做,做了才会觉得有道理,不光是为父母,我牺牲休息时间,还得去应付老头老太太,真做了你会发现,自己也获得很多快乐。第一条就是经常带着爱人和子女回家。这里面提到了自己的子女,因为我们也是会变老的,我们怎么对老人,孩子以后对我们也是一样。主持人:这是个传承。
于丹:这是个传承,让孩子能给老人做点什么,这件事情,这就叫天伦之乐。不用提多高的道德层面,就在人伦快乐的层面都是必需的。有老有小在一块,有时候我觉得中年人在社会角色中是最辛苦的。老人是历尽和沧桑,孩子是还没有走进沧桑。现在社会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中国独生子女这个国策已经奉行了30多年,30多年下来,现在独生子女都已经做了父母。独生子女都做父母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我们是被父母一直供奉着养大的,你只要学习好就是全家的希望,但是我们都不懂得怎么回报老人。为什么看见独生子女有很多的毛病,大家老觉得独生子女心理脆弱,行动能力差,眼高手低,人际关系不好,好多名牌大学毕业,到社会上智商挺高,情商很低。这就是回到一个家庭,你看,过去孩子哪有不帮父母干家务活的,大孩子哪有不拉扯小孩子的。过去说孩子拉扯就长大了。但独生子女全都是一圈人供着他长大。现在没得拉没得扯了,全都是供着长大的。这
种反哺之恩,让孩子怎么样在家庭里面找到那种关系?对自己的爸妈都不理解,跟他们都没有好声好气,上了工作单位能好吗。标准里面还有一条陪老人聊天,有些人说这个标准定低了,聊天还叫标准,这么一个传统美德的民族把聊天叫标准,知易行难。这个标准还是挺高的。
主持人:能够真正坐下来陪父母说说话挺难做到的? 于丹:聊天是交流,你也听听他的想法,再聊聊你的想法,两边不同的想法,为什么你那时候那么看这件事,为什么我这么看这件事,这是聊天。但是我们三言两语话不投机,价值观不同了,经常会聊崩了,从聊天说孝敬,这也是古训。古代学生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两个字,“色难”。给老人一个好脸色看是最难的孝敬,这句话真是大经典,好话好好说,说话别甩脸色,这就是孝敬,我们经常说好话都没有好脸色。我要是出差几天,回去一看,家里面的剩菜还留着,我现在很恍惚,为什么还有春节送的东西,冰箱里面冻着拿出来吃没关系,老人觉得这东西没吃完得搁着,节俭习惯。你说妈这是有保质期的,我妈的原则是到保质期了,不给孩子吃,她自己吃。你怎么吃过了保质期的东西呢?她主意大,在家里一言九鼎,这也很麻烦。但她不就是为了大家好点,过好日子节俭点,觉得孩子们挣钱不容易?生活习惯很容易出现冲突,好话真能好好说吗?怎么跟她好好说呢?色难这件事情,得逐渐在多沟通里面去解决,从在自己家聊天,到带老人去朋友圈子,我妈妈跟我好多的朋友都是好朋友。包括这个暑假,我带老人、孩子去很多地方度假,青岛、大连,都得找朋友,人家朋友从在机场就接着。我就发现,大家的善意的表达是不一样的,老人有老人的标准,我提心吊胆的,最怕我妈拉着谁,热情洋溢地说:姑娘这么漂亮,结婚了吗?姑娘很不高兴,见到两口子,热情洋溢:你们这么好,孩子多大了?人家没生孩子。或者是爸妈带着孩子来了,我妈说,这个小伙子长这么漂亮,一点都不像你妈。人家那是继母。这种时候我很尴尬了,我说妈别说人家家里面的事。我妈说怎么了,我哪知道那是后妈。我说你不知道,你能不问吗?聊着聊着,我妈说,我今天又多嘴了,是不是我又不该问谁,我说没事。有时候你带她去,会感觉到变化。她们那时候社会的结构很稳定,她不太理解,但是她是好意,人家不计较,时间多了,她会觉得现在是变化了,人有更多的选择了。在圈子里面,大家改变观念,老人不会觉得自己落伍了,因为她在跟人不断的交往中提升自己、改变自己。
主持人:对她也是新信息的获得。
于丹:对。新信息也会改变她的行为模式。我看见这些事,我经常会笑。我现在有时候是听见孩子说点什么,我会乐了,也有很多时候,我妈说点什么话,我噗嗤就乐了。说老小老小,有时候看老人的表现,做子女的欣慰是说不出来的。有时候我想,孝敬这件事,仅仅是我们在为父母付出吗?很多时候,他是我们自己生命的一种收获,让你获得伦理上的幸福感。他们是你的亲人,包括已婚的人,还包括你配偶的父母,这种社会关系。我特别想说新二十四孝的标准对婚姻的意义。我一直认为,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当婚姻是两个家族甚至是两个社会群体的事。因为还包括你的朋友。如果说你把你爱的人的所有的朋友都斥责为狐朋狗友,要求断绝来往,这是艰难的抉择。包括我们在谈恋爱的时候面临这样的纠结:我对你怎么好都行,但是你们家我不喜欢,你们家是庸俗的人,你们家都是乡下人,你们家是干部,摆架子端着„„新二十四孝的标准绝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父母,还有对配偶的父母,这就是我理解为什么要带爱人和子女回家。一个人回来,不带着自己的小家回来,还不算是一种真正的融合。因为婚姻里面,爱基于什么?也是一种交流和建设,而跟爱同等重要的,婚姻里还有责任:这两个家族怎么样。有时候夫妻之间也有感恩之心,看你对对方的父母怎么样。你要是对对方的父母特别好,感情会很好。遇到磕磕绊绊,也不会出什么事情。新二十四孝是什么标准呢?他让我们从里面找到一些可行的方式,这个是一些可以叫规定动作,但里面也有一部分是自选动作,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有一些你家的自选的创新的动作,你们家有什么样的习惯。我认为这个新二十四孝提的这些标准,都没有那种挟泰山以超北海的事情,都是举手之劳。无非就是为长者折枝这些事情,这些事情不用技术主义式地一条一条对位,其实就是看看这个背后怎么能让大家贴的更近、更融合,让老年人消除恐慌。
于丹:我们现在老觉得我给我爹妈买了大量的保健品,我能够让他们延迟衰老,我消除他对于老之将至的恐惧,不就够了吗?恐惧感绝不仅仅是衰老,而是衰老之后身心落伍了、没用了、对子女和社会都没价值了,变成了依附的、只能吃喝的人,他的尊严受影响,这是最大的恐惧。有很多老人之所以有恐惧感,一个是因为单位一刀切,退休、离休回家了,跟社会的角色转换了。如果儿女再不理他,心里会有巨大的落差。很多老人上班的时候没得病,但是退下来得病。甚至最伤心的是,一回去做功课,孙子孙女说,奶奶你不会。这时候老人最伤心,连小孩都训我了,我不行了,在你们眼里我就是废物。我们要消除老人在心理上、尊严
上的恐惧感。子女给他的尊重永远都是要满满的。带老人去自己的朋友圈子,这要看怎么带,不能说妈你跟着我,我们该干什么干什么,你就看着,累了就一边歇着。这不是真正的融合,你跟朋友都应该先介绍自己的父母、老人,介绍这是我什么朋友,我们一块玩的时候,愿意玩就一块玩。老人的想法往往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就我曾经带我妈妈出去,一大帮人在一起玩,一块吃饭、一块玩,都挺好,老太太都聊的很好。到晚上十点了,大冬天,在东北,特冷,我们出去篝火晚会,大家在一起跳舞,我想当然我妈妈该休息了,我妈说不是篝火晚会吗?我睡什么觉?走吧!有这样的想法太值得鼓励了。我经常说我有一个不靠谱的妈,我妈太值得鼓励了。她觉得篝火旁边,她跟酋长似的坐那儿。我女儿一跑去唱歌,她就跟去了,一定要听孙女唱什么了,大家转圈,她也转,只是不唱歌。心里想想,她为什么不能加入呢?我们真了解她的想法吗?过母亲节的那天,中午全家一起吃饭,在鼓楼旁边的一个饭店吃完了,我想当然觉得,老妈该回家睡觉,孩子该回家练琴,周末的下午该回家了吧。老太太说,到鼓楼了吧,我想逛逛南锣鼓巷(微博)。都是很潮的小店,从北口进去,她一家一家逛,看特别潮的鞋,我妈说,我今年还没有新鞋。我女儿给她姥姥拿鞋试。她逛上瘾了,一家一家逛,我一直认为她会逛一两家就掉头回去,就跟老公说,车停北口。结果我们一直走到宽街了,吃完午饭溜到下午六点,我妈可高兴了。我想,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了解老人的愿望?如果我给我妈设计路线,我绝对不设计那儿,我认为她不会喜欢逛的,哪想到她喜欢。我上午讲完课,我带她吃饭,我都累了。
主持人:这你是典型的尽孝。
于丹:我不这么认为,我们一起过了一个节。高跟鞋背着,穿着我妈的新鞋,孩子手里吃的没停过,我妈有糖尿病,我老说,妈,孙女的东西你吃一口就得了。这一定叫尽孝吗?是因为我妈妈的天真,让我们全家意外过了一个节。要是那天老的睡觉,小的弹琴,我看看书,这天就这么过去了。但是现在老小都乐了,我也非常高兴。我就在想,跟老人的日子,有的时候无非就是在紧张的那种工作里,在一种巨大的焦虑的压力下,全家人共同创造点天伦之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二十四孝这个标准,可能是改善我们现在家庭生活的一个好的建议。不仅仅是在孝敬老人上。
主持人:听您刚才描述南锣鼓巷的场景都是很温暖的感觉,你提到女儿给姥姥试鞋,这已经是孝道下一代的传承了,你们家做的很好,太和谐了。但是我们也发
现,有人说这个新二十四孝提出来是有及时性、必要性的。但是社会上也有相当比例不同的声音,有的是质疑,甚至有的是反对,您对这种现象是怎么看的? 于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质疑的人要看他质疑什么,反对的要看反对什么,质疑和反对还分两种,有的朋友认为这个标准提高了,不容易实现。有的人反而认为是提低了,一个中华民族的大国,现在提出这样的标准,低了。所以你说质疑和反对理由还不一样。我老要说这句老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教人要善良,是从孝敬自己的老人开始的;这件事情有什么样的心,比具体的行为更重要。但是我们不能不从行为做起。这颗心如果老是个“心”,老不去做的话,你又怎么样去体现得出来呢?论语上还有一句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牢牢放在心里,想起他如此高寿,一方面特别高兴,另一方面也有忧惧,尽孝的日子可以数得出来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现在不能说,你等我吧,20年以后我一定孝敬你,没机会了。我妈现在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爸爸没赶上这个好时候。我们到任何一个特别好的风景点,我妈说,你爸要是到这儿得多高兴。甚至我女儿做点事,我妈会说你爸爸要是看到苗苗该多高兴。我爸爸没有见过我女儿。孩子对父母再怎么孝都是亏欠的,以前忙、错过的东西,当你自己开始人到中年,年华老去的时候,才知道人心里面最深的眷恋是什么。你没办法让他们等你,年光是不等人的。只有你现在做,变着法的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你刚才说有质疑有争论,我也看到有些人说,我现在就在外地打工,就在外地求学,要求我经常回去,我回不去,没那个飞机钱。我们大可不必纠缠在那种细节上,你尽量回去,尽量的陪老人,回不去的时候,尽量打打电话。甚至是给老人写写信。主持人:特别是手写的信。
于丹:对。拿在手里是尊重他那个时代的生活习惯。这些方式都能变通,现在方式不是最重要的。前几天刚刚过七夕,也有媒体问我,你觉得像春节、端午节对中国人有什么意义?七夕是太边缘的小节日了,七夕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有意义吗?我当时很惆怅的想,那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没有了。人家当时多艰难,那种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的鹊桥会,在今天看来已经是落没遥远的神话,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解决相思的问题。比如说相思的距离问题,我们有超音速的飞机了,我们的动车、高铁不断提着速。解决通讯的问题,我们一天到晚打电话、发短信、上MSN,天涯海角
还可以视频电话。当距离的问题、通讯的问题、关于相思之苦的一切技术手段都解决的时候,唯独相思少了很多。现在还能有多少天长地久的执守?现在今天最重要的问题,已经不是解决相思之苦,而是相思很多已经不在了。孝敬父母也是这样,所有技术的手段今天不是难题,别强调说这个行为标准中有些技术的东西我做不到,我还是要问,孝心还在吗?论语里面还有这么一段话,也是学生问孝,说老师什么叫孝?孔子说“今之所谓孝,是谓能养”。现如今说的孝敬,是指能养着自己的老人。接着他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牛羊犬马都会养着自己的老辈。孔子说“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人心没有深深深的敬意,养父母跟牛羊犬马养它的长辈,有多大的区别呢。这句话说出了孝根本的意义,孝敬孝敬,内心有敬重、外在才有孝行。新二十四孝叫行动标准,他说的是外在的孝行,内心的这份敬意是没法给标准的,没法规定的。我们现在老说我爱父母,孝顺,做外在的孝还行,但我们还得问一个更重要的主题,内心我们真正有多少人真敬重父母?这个社会变化太快了,最近这30、40年,社会的变化很快。我们的父母在这几十年里面,他可能没有我们更新那么快,以致于让我们今天有时候会蔑视他的经验。我妈一拽住人家,老问人家结婚没有?有孩子没有?我有时候心里本能的不高兴,你这不是侵犯人家隐私吗?为什么要问这个?她不觉得。比如我妈走在街上,看到小孩就逗,现在独生子女多金贵,人家不愿意让人逗。这时候还能对老人饱有一份敬意,你能给她打个圆场。内心有了敬,意外在的孝行才真正顺理成章。所以我宁可把新二十四孝行为标准看作这个社会的一个起点。你说有争论,没关系,任何事情都有争论,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它,理解是多是少是深是浅,是过了还是不足,人人都有话语权。只要这样的标准出台,能够唤醒大家,觉得孝敬是重要的事,就挺好。从外在的孝到内在的敬,从自己的家影响社会,多一点温暖的成分,少一些偏激、愤怒,无论如何这是好事的起点。
主持人: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您刚才提到了时代的因素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请问,新二十四孝是提出了很多新时代的一些特征,也算是一个传统文化寻求新时代继承的探索。您对传统文化的新时代的继承和传扬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的? 于丹:问题太大了,我们不能说那么大的问题,归结下来说,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行为。传统文化是耳濡目染的。我们还得回到新二十四孝标准,如果家里头多做一点这样的事情,让老人上网,带老人出去旅游,给老人买
医疗保险,这孔子那时候肯定没有。但这就是今天你能够为老人做的事,万变不离其宗,内心的那份敬意是亘古不变的。当下这样做,我们找见的传统文化就有一个伦理的根。中国人的伦理不是个小事,西方人的传统是敬神的,一直会有一种外在的神的力量的救赎。而对于中国人来讲,上阵父子兵,出门亲兄弟,在伦理里面能找到生命所有的安顿,能够找到伦理亲情中的信仰。我一直觉得,中国人伦理的源头,是这是我们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宗族的情结。原来中国人多子多福,在农耕文明中学习四季运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人原来尊重的是天地君亲师,君破除了,但是我们对亲、对师还有敬畏吗?我老觉得,天地君亲师,因为君王这个层面一断,我们变得上对天地也不那么敬畏,下对亲和师也不那么尊重了,断层断层有时候一个环节就断在那儿了。这也是一个时代的变化,我们进入了一个民主、法制的新时代,君这个环节过时了,但是亲和师还是值得我们深深尊敬的,对于天和地还是要有点敬畏,不能因为科技发达了你就巧取豪夺、坐吃山空,你就违背自然。所以我觉得这些传统观念在今天的恢复,总要有个接地气、扎根的地方,这个接地气就是回到伦理、回到自己家。我们已经失去了土地上的村落,但是在我们单元里面的亲人、老人还是在的。都市化进程,让我们不能老的小的一起挤在村头看戏。但是回到家,跟老人说话、出去玩还是可以的。我们在都市文明的急遽变化中,把伦理的根基破坏掉了。传统在今天不仅是一个很必要的应用,我一直强调,它是让我们幸福、快乐的一件事。今天我们强调做事,不能只强调它的价值,不能老是说我们做这件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总强调意义会让人排斥,孝敬父母,除了有意义,也是一份快乐,付出的同时更是一种收获。因为我们在老去的年华中不再仓惶,我们还有老人疼着。孩子会学我们,像我们那样去孝敬老人,生命温暖,这样往前方走,人心才有定力。主持人:谢谢于丹老师,今天于丹老师对孝文化的前世今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给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解读。很多网友跟我一样受教良多。于丹:不敢,不能用“教”这个词,这件事情上,我们是在唤醒人性,唤醒每个人自己。我本身是做女儿、媳妇的人,我只是唤醒我自己而已,在今天,我的身份没有任何教化的意味。该质疑的质疑,该反对的反对,这都是每个人的权利。但是我们人人都是有老人的,我们都得考虑我们跟老人的相处,怎么样让他们更快乐,我们自己也更幸福,就如此而已。
主持人:谢谢于丹老师,感谢网友们收看今天的节目,再见。
第四篇:新二十四孝活动总结
践行“新二十四孝”活动总结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人伦道德的基石、家庭和睦相处的根本、社会文明和谐的支柱,对提高全队职工素质、文明行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职工实践孝文化,帮助他们实现“德、新、和”的发展目标,队组在四月份开展了“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主题活动,着力培养职工感恩之心,对父母的爱心。
通过一个月来的教育实践,孝文化逐渐为全队职工接受,促进了和谐队组的建设发展。阶段性效果主要体现如下:
(一)培养了队组职工良好的孝行。孝心献父母。在家里,职工能帮老人洗碗、拖地、扫地等;问候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能主动与父母沟通,为他们分担生活上的烦恼等。
(二)形成了孝文化的良好氛围。职工实践,知孝行孝。积极宣传“知孝、学孝、行孝”的重要性,并在实际行动中得以体现。2.队组领导亲为身教。我们的领导能身体力行。在单位关心职工、团结同事、尊重领导,在家尊敬长辈、呵护子女,照顾家庭,在社会上遵纪守法,奉公廉洁。
(三)得到家属认同。通过孝文化建设,我队职工精神面貌和队组风气根本好转,得到家属好评,赢得了良好声誉。
总之,孝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表明我队在孝文化建设方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会进一步加大学习研究的力度,努力把“新二十四孝”践行活动打造成为我队开展集团公司“德、新、和”的亮点工作,让孝文化建设在我们队组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第五篇:新二十四孝故事
新二十四孝故事
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都有哪些孝子和孝星,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提倡孝道,不仅仅是通过行为表现出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责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在全社会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要有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且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新时期全国各地也涌现出来了很多孝子,宣传他们的事迹可以引发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使一些地方淡化了的孝道尽快回归并发扬光大,倡导新风尚,促进社会和谐。《新二十四孝》收集了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事迹。这些孝子,是我们对近年来全国各地孝子的典型事迹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经过反复的考察而推选出来的,力求具有代表性。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工人,有农民,有干部,有学生,还有企业家……他们不分年龄,有勇于承担的中青年人,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臂膀稚嫩少年,但是他们有着一样的孝道与坚持、勇气与责任、良心与真情。他们就生活在我们周围,是我们身边的平民英雄、百姓楷模。他们既是平凡的,而又是伟大的。
1、曹于亚:跪求捐肾 侍父勤读 曹于亚,女,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石永中学2007届毕业生,就读于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曹于亚年年被评为“优秀学生”。2007年7月,她被共青团广安市委评为“优秀共青团员”;9月,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9月28日,被四川省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青团四川省委授予四川省首届十佳“留守学生自强之星”光荣称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媒体对她捐肾救父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
2、陈立强:独身养母 攀岩尝草
30年来,为了给身患癌症的母亲治病,他四处拜师学医,到数百里外的深山攀悬崖、尝百草,甚至冒死自试药方,虽耗尽家财,误了婚期,至今未娶,他亦无怨无悔。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把母亲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如今,老母已77岁,但仍然精神矍铄。
他——陈立强,湖北省利川市汪营镇沙子坎村二组农民,今年已57岁,就是这个质朴得像山石一样的汉子,用攀悬崖尝百草独身侍奉母亲的行为,向当今社会展开了一幅古风犹存的行孝图。
3、戴永胜:千里寻医 十年救母
为了挽救身患绝症的母亲,他不辞辛苦,先后辗转了15个省、市、区,寻访了许多专家,搜集秘方150多个,阅读抗癌方面的书籍上百万字,写出了20多万字的抗癌日记;为了寻医问药,他至今已花去17万元,负债5万多元,还险些被火车夺去生命;他的故事自2004年3月10日在上海电视台播出以来,先后在南宁电视台等近百家地方媒体传播;翌年,中央电视台的《讲述》、《道德观察》和《夕阳红》三个栏目以及湖南卫视《真情》栏目、安徽卫视《家人》栏目也在积极和戴永胜联系采访事宜,同时,《文摘周刊》等多家报刊也分别进行了转摘和采访。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孝行最终“感动天地” ——2004年10月,其母经诊断结果为“癌细胞开始萎缩”,医学界为之惊呼。他,就是戴永胜。
戴永胜,男,32岁,汉族,初中文化,山东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和堂村农民。2005年1月8日,他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
4、黄来女:带父求学 克难成才
大学里,黄来女认为最奢侈的事情就是不看专业书、不做家务活,只是从图书馆借一本小说,挑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在风景优美的武大校园里的草坪上坐下来,悠闲地看看书、看看蓝蓝的天空。而这样的事情,竟然一次也没有发生过。
22岁的她背负着病重的父亲在武汉大学求学。在此期间,她的父亲黄道富6次脑溢血、脑梗阻,右肢一度瘫痪,后来又查出糖尿病、膀胱癌。黄来女一边上课,一边做家教勤工俭学挣钱给父亲治病,维持生计。当所有苦难向她压来的时候,她微笑着用单薄的肩膀撑起一片天。
黄来女,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人,武大计算机学院2003级的学生,后来又考上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先后被授予武汉大学“社会活动积极分子”、“优秀团员”、“武汉大学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湖北省大学生“文华科技”品学奖、“湖北省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等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5、李世同:创办协会 服务众老 几年来,他深入到50多个行政村调查,调查资料10多公斤,积累文字材料20多万字。他写调查报告,总结出农村老人生活困难的七大类问题。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敬老孝老活动:发起敬老孝老志愿者活动,探索出敬老孝老法制教育报告会、敬老孝老思想文化教育下乡村等六种主要活动形式。他将敬老孝老当成一项艰巨的事业,由他发起组织的志愿者协会发展到了北京、天津、安徽、湖北、四川、新疆、甘肃等10多个省(区)、市,敬老孝老志愿者会员近3000人。
他就是河南省杞县政协副主席、开封市人大代表——李世同,他被人们称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使者;敬老孝老的楷模;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典范;农村老人把他称为“爱心功臣、老年人的贴心人”。曾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敬老楷模、2004年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
6、林秀贞:尊老帮残 扶贫助学
她三十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用热血和汗水为他们抹出一道祥和温馨的晚霞;她率先创办个体企业,为8名残疾人安排了就业岗位;她热心乡村公益事业,先后出资4万余元帮助乡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资助14名贫困家庭子女步入大学,还积极为村里修路、打机井、文化娱乐队伍建设等公益事业捐资出力……她就是党的好女儿林秀贞。
林秀贞,女,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她尊老帮残、扶贫助学的义举感人至深,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好家庭”、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感动河北十大人物”、衡水市优秀共产党员、衡水市“双十佳”文明市民标兵、衡水市十星级文明家庭“标兵户”等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7、刘芳艳:爱救病父 学携盲母
家庭的不幸摧不垮意志,经济的贫困阻不断求学的路。面对生活的艰辛,自强不息的她默默地用爱心、孝心、责任心挑起了边求学边照顾母亲的重担,走出了一条携母打工求学的希望之路,演绎出一段平凡女孩感人的故事。她就是“孝顺好女儿”刘芳艳。
刘芳艳,女,宁夏隆德县城郊乡下沟村人,现为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学院2004级计算机绘图专业学生。刘芳艳母亲自小双目失明,14岁时,父亲因患食道癌病故。不久,哥哥外出打工,几年毫无音讯,家庭重担一下子全落在这个年幼的女孩身上,她边读书边照顾母亲。2003年,她考入荆门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因缺钱和母亲无人照顾,她休学一年,带着母亲到天津打工,后又携母返校继续完成学业。2006年,荆门市妇联授予她“孝顺好女儿”称号,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学联授予 “全省自立自强优秀大学生”称号;2007年,她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
8、刘青枝:撑起四家 顾养八老
刘青枝,一个极其普通的名字,一位无比瘦弱的女人。20年来她操持过四个家庭,独自赡养了八位老人。20年!20年是时间的流逝,20年是空间的变迁,20年是刘青枝不变的勤劳、质朴与坚韧,20年是刘青枝不变的善良、孝道与坚持。她是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周巷镇云华村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曾以全市得票数第一被评为孝感市第二届“十大孝子”;后又以全省得票数第一被评为湖北省首届“荆楚十大敬老好儿女”。孝感市民间文化协会主席李守义说:“刘青枝的孝心、孝行值得每个人学习,这是对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家庭美德的最好阐释,即一颗善良感恩的心,一份孝亲敬老的爱!”
9、刘霆:少躬背母 爱心传递
19岁本应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绚丽多姿的年龄,19岁本应该是一个享受家庭温暖和学校乐趣的年龄,而他却用自己全部的爱和希望承担起另一种责任:照顾患尿毒症母亲,勇敢地与死神“抢”母亲。瘦小的个子,一张清秀腼腆的面庞,一副黑边眼镜,简单的牛仔裤和毛衣装扮……
他就是刘霆——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专业05级的学生。刘霆被评为2005“浙江教育十大新闻人物”,他还被评为2006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2006年“浙江十大农村新闻人物”、2006“浙江十大孝心好儿女”、2007年“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10、刘一祯:艺坛乖女 歌传亲情
“孝敬父母啊,孝心胜过那最美的祝福,孝敬父母啊,孝心就是那最好的反哺,有空就陪父母走一走啊转一转,陪父母逛一逛街啊陪父母散散步……”这首歌在中央电视台200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响起,女歌手那温暖的声音感动了很多人。她就是空政歌舞团独唱演员、全国十大新人歌手、全国敬老爱老宣传大使刘一祯。2006年,刘一祯被评为首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星”。绿色军营培养了她优秀的品质,她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用心唱响孝老之歌。
11、欧阳名有:终养九老 甘当“蠢”子
44年来,在苦水中成长、靠乡亲们的接济和帮助成人,秉承了中国农民勤劳、苦干和简朴之传统;44年来,家庭并不富有的他,贴工7000多个,贴粮8000多公斤,贴钱2.46万多元,照顾和赡养了9位亲友长辈,并为其中的8位老人养老送终;44年来,面对旁人的奚落和不解:“这些人又不是你的亲爹亲娘,何必买个老子瞎操心,去当个蠢子?”他只是憨厚一笑:“钱是身外之物,这样的蠢子我甘心当。”44年如一日的行孝之路,回荡着一曲催人泪下的敬老乐章。他,就是欧阳名友。
欧阳名友,男,71岁,中共党员,湖南省宁远县中和镇新开村农民。他在2005年,被湖南省老龄委、省委宣传部、省民政厅评为湖南省十大孝星之一。随后,被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授予“中华孝亲敬老楷模”的光荣称号。
12、任霞:悉护瘫老 扶幼立业
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深受父母疼爱、衣食无忧,并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冲破种种阻力,不远万里婚嫁到农家;她,十余年如一日,与丈夫一起含辛茹苦承担着照顾两位瘫痪老人、抚养四个内弟、三个侄儿的重担而毫无怨言。她,就是湖南妹子任霞。
任霞,女,31岁,汉族,高中文化,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城村农民。2006年,她获得全国“中华孝亲敬老之星”奖。2007年8月,在中共中央文明办举办的“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的评比中,任霞再次入围。
13、粟玉萍:廿四孤寡卅载义养
在广西阳朔县福利镇,流传着这样一段地方戏《莲花落》剧词:“行孝子媳平平是,再讲敬老这一行,街上有个玉萍女,敬老事迹数不完,洗澡梳头不嫌烦,买柴挑水经常做……老人个个眯眯笑,玉萍真比闺女强!”戏词中称赞的“玉萍女”就是粟玉萍。近30年来她不仅在家尽心侍奉婆婆,更是以一颗博爱、善良的心,如对待亲生父母一般先后照顾周围非亲非故的24位孤寡老人。
粟玉萍,广西阳朔县福利镇福利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1997年,她被授予“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2003年,粟玉萍的家庭被评为第四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2004年,她又被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的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
14、唐戈隆:打工养老 不婚无悔
一个普通的打工仔,不普通的是他还带着85岁的农村外婆客居在外乡奋斗。他的事迹受到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2004年8月中央电视台“夕阳红”、“小崔说事”栏目以“带着外婆打工”为专题进行了报道;2005年8月香港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对此进行了报道;2006年5月广东卫视“人在他乡”栏目也对此进行了报道……他叫唐戈隆。
唐戈隆,男,湖南来粤打工青年。熟悉唐戈隆的人都知道,他从农村到城市里来打拼,已经有十来个年头了,惟一让他和成千上万普普通通的打工仔不同的是,无论漂泊到哪里,他始终带着他的外婆,精心照顾,细心赡养,天天为外婆做饭洗衣、洗脚擦身,为她治病求医。虽然打工路坎坷漫长,但他决心要将孝道进行到底。2006年,他当选为“广州十大孝子”候选人,并荣获广东省“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十大杰出人物”提名奖。
15、田子君:事亲不哭 轮椅艰行
她,肢体高位瘫痪,萎缩变形,双手畸形无力;她,以孱弱的生命,在其父母外出打工的12年里,独自承担起照顾两个病残弟妹的重任,为他们撑起一个温暖的家,用她的坚忍和顽强展示生命的光彩;她,没有上过一天学,却以字典为师,以广播为友,学会了看书写字,用自己变形的手镌刻下一行行灵动的诗句,谱写出生命美丽动人的乐章;她,虽然身体残疾孱弱,内心却阳光、健康、富足,把融入社会、为社会所需要当作人生的追求:开办心理热线,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引导处在困境和迷茫中的青少年走出低谷,为众多身处困境的人们送去温暖和信念,用自己深沉而广博的爱诠释着人生的意义,诠释着自己的誓言:“只要心中有爱,生命就会有奇迹。”奏响了一曲自强不息、和谐共济的生命之歌。她就是,29岁的残疾女青年田子君。
田子君,湖北省应城市田店镇人,于2006年5月,被评为首届湖北省“十大自强残疾人士”,是年,荣获第五届“湖北青年五四奖章”。
16、王春艳:替夫尽责 带婆改嫁
她,一个农村弱女子,在丈夫去世后,毅然承担照料残疾公公和疯婆婆的责任;她,坚守婆家,多年如一日,用善良、真诚、爱心和感天动地的孝心,谱写了一曲“孝德”颂歌。她,就是王春艳。王春艳,女,33岁,吉林省德惠市沃皮乡干务海村村人,曾先后获得“全国孝行敬老之星”、“长春市十大魅力女性”、“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
17、王兆华:养父义养 弃女不弃
她一出生就遭遗弃,与年迈养父相依为命,稚嫩的肩膀从上小学开始就承担着繁重家务。她是家中的“顶梁柱”,一边上学一边挣生活费、学费,全心赡养瘫痪在床的养父。她就是苦命而又自强自立的小女孩王兆华。
王兆华,女,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居仁中学学生。12岁至今5年来,她逆境中自强不息、追求理想、孝敬养父的高尚情操,引发人们深切的关爱。淮南市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向王兆华伸出温暖之手,破例将她纳入低保,解决了户口问题。全国各地纷纷为她捐款,但她只接受了很小一部分钱物,其余全部退了回去。央视《讲述》栏目推出了《拒绝捐款的背后》的节目,报道了她的感人事迹。全国3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采访了她,100多家新闻媒体刊播了她的感人事迹。2007年,她先后被评为“安徽省第五届精神文明十佳人物”、“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18、乌兰其其格:牧嫂立家 致富奉老
有一个特殊的家庭:2004年,被鄂尔多斯市妇联评为“全市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2005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评为“全区孝亲敬老之星”;2006年,被鄂尔多斯市妇联评为“全市和谐家庭”,并先后被评为“全旗„五好‟文明家庭”、“家庭生活方式文明化户”、“科技示范标兵户”、“甲级牧家乐旅游接待户”……说特殊不在于这个家庭获得了多少个奖项,而在于这个9口之家的成员组合的特殊,在于支撑着它的只是一个女人——乌兰其其格。
今年38岁的乌兰其其格是乌审旗嘎鲁图镇巴音温都嘎查高图牧业社牧民,乌兰其其格生活在一个有9口人的特殊家庭。除了她和丈夫及两个孩子外,还有五位老人,公公、婆婆、外婆和两个奶奶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乌兰其其格数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服侍五位老人饮食起居的孝心事迹早已在乌审旗嘎鲁图镇传为佳话,感动了左邻右舍的乡亲,众人都称赞她是个孝敬老人的好媳妇。2007年9月17日,她被评为“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19、谢延信:易姓为信 婿伺三亲
1974年,前妻去世,他改姓为谢,把岳父母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30多年来,为了信守承诺,他无怨无悔地付出自己的真情,将自己的爱心、孝心和责任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前妻的三个亲人——瘫痪的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的母亲、呆傻的弟弟身上。
他的名字叫谢延信,河南省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公司的职工。2006年入选“中原二十四孝贤”,并获得河南省“十大敬老楷模”特别奖。2007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人物”、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20、徐雪莲:弱女扶家 赡父失夫
20年来,她用爱心、真情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演绎着人世间感人的亲情故事;20年来,做着常人难以坚持的事,把传统孝道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谱写了一曲动听的新时代的孝老爱亲之歌。她,就是徐雪莲。
徐雪莲,女,1975年出生于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现为海北州海北宾馆餐饮部经理。先后荣获“海北州孝老爱亲模范”、“青海省首届十大孝亲敬老楷模”称号,获得“青海省第十届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
21、杨怀保:子顶父任 勤工养家
他,年仅12岁就勇敢地挑起了照顾父母和年幼弟弟的家庭重担;他,经历了无数苦难却始终自强不息地担负起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责任,他的名字叫杨怀保。
杨怀保,男,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定军山镇沟口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现为湘潭大学商学院2007级研究生。十多年前,他的父亲在工地打工时腿被砸伤几乎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因病手术不仅使家里债台高筑,而且永远丧失了劳动能力,年幼的他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200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湘潭大学,上大学后他又把一家人接到湘潭,用课余打工赚来的钱承担了自己和弟弟的学费、父母的医药费和全家生活费,同时他还多次募捐集资帮助比自己更贫困的同学。他的孝心与爱心感动着身边的每个人,先后荣获“湘潭大学十佳大学生”、“湘潭大学优秀毕业生”、“湘潭市十佳大学生”、“湘潭市优秀毕业生”、“2006感动湘潭十大新闻人物”、“湖南省大学生品学奖”、“陕西省十大孝子”、“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22、余汉江:慈商善举 情系桑梓 孝,犹如银河上的鹊桥;爱,犹如人间的润滑剂;善,则是心灵的升华。他集三者于一身,无论当兵、从政、还是经商,都把奉献作为人生的追求,是一位实实在在的社会慈善家。在湖北富人圈里,他并非首富,也并非最富盛名,他“水波不兴”,孝感以外有关他的宣传资料寥寥无几,但“低调”与“隐形”没能阻止他闻名遐迩,从胡润慈善榜到福布斯慈善榜,榜榜有其名。1998年以来,数十次慷慨解囊,爱心捐助5873万元。他,就是荆楚大地“慈善第一富”——余汉江。
余汉江,男,汉族,50岁,党员,大专,现任湖北宇济房地产公司董事长、湖北省慈善总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工商联常委、孝感市慈善总会名誉主席。他已经四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所有奖项无不与慈善事业息息相关:民政部“爱心捐助奖”、“中华孝亲敬老楷模”、“爱心中国——首届中华慈善人物”、“中华最具影响力的慈善人物”、“全国爱心捐助先进个人”、“慈善公益之星”;他的爱心奉献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并多次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接见和表彰。余汉江这位新时代的“孝星”,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为一体,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化和拓展了孝的内涵和外延,把回报父母祖辈延伸到“为富一人,造福一方,积德一片”的“博孝”上!这在倡导以德治国的今天可谓典范!
23、张晓:四岁晓事 含泪奔跑
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瘫痪在床,这对任何人而言都是沉重的打击,更何况是一个4岁的孩子!然而,他没有向命运低头,14年如一日精心侍奉重病卧床的母亲,用稚嫩的双肩为母亲撑起一片蓝天,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他以坚毅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修复了一个原本摇摇欲坠的家,在苦难中没有走向社会的对立面,而是成长为一个阳光少年;他是妈妈心中的好儿子,邻居眼中的乖娃娃,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好伙伴。他的故事和孝行,感动了校园,感动了社区,感动了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们。他,就是甘肃省平凉市第二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张晓。
张晓先后被评为平凉市“十佳青少年”、“优秀共青团员”、“校级优秀团干部”,是“甘肃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并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2007年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24、周玉兰:温被试针 敬婆甚母
三十多年如一日,为婆婆端屎端尿、洗脚擦身、伺候吃穿,无微不至,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三十多年来,为了婆婆的健康长寿,有过雨夜送诊,有过以身试针,却毫无怨言;她三十多年来的行孝事迹,感动和影响了所在村落的老老少少,并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在她的倡导下,孝感市毛陈镇董永村,成立了“董永村孝子协会”,并在她的带领下,董永村的村民们个个都在争当尊老敬老的当代孝子。她的心灵如同和煦的阳光一般,无处不在,温暖着亲人和乡亲们。
她,就是周玉兰,湖北孝感市孝南区毛陈镇董永村村民。1996年10月,她以全市第二的票数当选为“孝感市十大孝子”; 1999年的2月,她又荣登“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并参加了表彰大会。